对湖北省孝感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23:4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湖北省孝感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湖北省孝感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湖北省孝感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湖北省孝感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季铸

乡风文明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乡风文明现状如何?产生不文明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建设乡风文明应采取哪些措施?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赵陈和李巷(上等村)及云梦城关镇肖李和白合(试点村)四个村进行了问卷和座谈调查。发出问卷200份,收到有效问卷185份。座谈对象包括乡镇、村组领导及农户代表。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总体形势趋好,应该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加以解决,以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乡风文明的良好趋势

问卷中,认为乡风“文明”和“比较文明”的占86.9%,认为乡风文明发展趋势“越来越好”的占56.8%。主要特点是:

1、衷心拥护党的政策。随着广大农村生产发展、社会稳定、收入增加的大好局面的呈现。农民群众普遍感到生活改善、安居乐业,幸福感大大增强。问卷中,在回答“当前农民最满意的是什么”提问时,有98.5%的问卷回答是“中央的惠农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补一免、不交倒补”,“免收中小学生学费”,“生活有保障、行路方便、用电可靠”、“政策好、自由祥和、生活幸福”等相关内容。表现出农民群众从内心衷心拥戴党的农村政策,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给予的充分肯定。

2、传统美德得到弘扬。孝感市是中华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问卷中,在回答“村民家庭责任感怎样”、“村民能不能做到尊老爱幼”、“村民夫妻关系如何”和“村民邻里关系如何”等提问时,分别有93.1%、96.6%、96.7%和92.3%的人选择“强”和“比较强”、“能够”和“比较能够”、“和睦”和“比较和睦”及“好”和“比较好”。

3、致富愿望和市场观念明显增强。不少农民不再是守在一亩多地里,而是紧跟市场经济的大潮,紧紧围绕市场选择致富门路,开展生产经营,表现出较强的致富愿望和竞争意识。周田村外出经商务工人员有609人,占本村劳动力总数976人的62.4%,且在北京、武汉、广州、河北等省市形成了525人规模的豆制品加工队伍,2009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7000元。白合村一农民告诉我们,因为选择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且广泛使用地膜、大棚、低残留农药及测土施肥等先进技术,他所种的蔬菜亩年均收入在15000元左右。

4、法制意识逐步提高。许多农民走向市场后,能够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使经济行为置于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之下。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也在好转。问卷中,在回答“农村社会治安情况如何”提问时,有42.3%的人回答“越来越好”。一些乡、村连续多年无重大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上访事件,保证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5、创建活动效果明显。近年来,围绕创建“文明新村”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农户”、“五改三建两提高”、“治五乱、刹三风、建新村”、“十大孝子”等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孝南徐山、云梦白合等省级文明村里,封建迷信、抹牌赌博、大操大办的已基本没有。

二、当前乡风存在的不文明现象

1、迷信活动抬头。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地方呈蔓延态势,部分农民宁可信迷信,也不信科学。算命、求神现象普遍,神汉、巫婆吃香走俏,人死了超度亡灵,烧五花八门的陪葬品,火化后二次土葬等现象较为严重。问卷中,在回答“乡风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有哪些”提问时,回答“封建迷信”的占47.6%,居所列10种不文明现象之首。在回答“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情况怎样”提问时,选择“盛行”和“比较盛行”的占30.1%,选择“偶尔发生”的占51.4%。

2、赌博时有发生。农民闲暇时带彩打牌是主要活动之一,还有极少数不务正业的人甚至以赌博为生,一些外出经商务工农民返乡时常常聚众赌博,因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粮棉产区,不少农民是“1个月种田,2个月过年,9个月玩牌”。问卷中,在回答“乡风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有哪些”提问时,选择“抹牌赌博”的占43.3%,居所列10种不文明现象的第二位。在回答“农村抹牌赌博现象怎样”提问时,有65.4%的人选择“普遍”和“比较普遍”。在回答“村民闲瑕时间主要做什么”提问时,选“抹牌”的占58.4%。

3、公德意识减弱。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水准滑坡,荣辱观念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等思想滋生蔓延,是非不分,不追求上进,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集体大事,只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对别人的冷暖全然不顾。问卷中,在回答“乡风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有哪些”提问时,选择“不讲社会公德”的占41.6%,居所列10种不文明现象的第三位。

4、大操大办日趋蔓延。在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越来越普遍。问卷中,当问及“乡风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有哪些”时,选择“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占34.1%。当问及“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情况如何”时,回答“普遍存在”的占43.2%。一些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却不顾自己实际情况,相互攀比,举债操办,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成为家庭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操办一次红白喜事,少则花上万元,多则几万元。问卷中,当问及“办一次红白喜事一般要开支多少钱”时,回答“10000元—20000元”的占20.5%。当问及“户年平均赶情送礼开支多少”时,回答“1000元以下”的占63.7%,回答“1000元—2000元”占24.9%。当问及“户年平均赶情送礼开支占年纯收入比例多少”时,有21.6%的人回答占“20—30%”。

问卷调查还显示,“乡风存在的其他不文明现象”主要表现是“偷盗”占29.7%,“不尊老爱幼”占28.1%,“打架扯皮”占27.6%。

三、乡风存在不文明现象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淡化。一些乡、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任务”,没有硬性指标,可抓可不抓,抓了也是白抓。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就会文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措施和力度,应付、敷衍、“一阵风”的情况较多。问卷中,有34.5%的人认为“基层组织领导不力”是影响乡风文明的主要因素。一部分党员干部对歪风陋习视而不见,甚至参与其中,不能以身作则地移风易俗。

2、基础设施退化。问卷中,有34.1%的人把“文化设施欠缺”作为“影响乡风文明主要因素”之一。投入的不足造成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设施严重退化,与日趋发展的农村经济和不断增长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一是新

建的文体活动场所极少。二是原有宣传文化阵地设施老化,陈旧落后。三是村容村貌建设滞后,脏乱差现象严重。问卷中,有69.7%的人把“经济发展不够,农民增收缓慢”作为“影响乡风文明主要因素”的第一选项。

3、宣传教育弱化。一是宣传方式不合时宜,一般只采用发资料、张贴标语口号等方式传递信息,农民群众只能被动接受,缺乏生机与活力。二是农民群众喜欢的电视、电影、文艺演出、图书、报纸等,因种种原因而效果不理想。

四、乡风文明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快发展,稳步提升乡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是先决条件。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建设文明乡风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问卷中,当问及“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应采取哪些措施”时,回答“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占63.2%。

2、注重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农民是根本任务。一是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二是要抓好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三是要结合“爱国、守法、诚信、明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培养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意识,四是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活动,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五是宣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引导农民奔小康、办实业,守法经营。六是要堵塞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空洞”,抑制“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后来人”的教育监管。

3、强化载体,丰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主要内容。首先,要探讨、研究与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乡风文明的内容和标准,界定内容,明确标准,以解除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疑虑和困惑,指导创建活动。其次,要按照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设计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载体和健全的评比激励机制。第三,构筑“大文化”框架,广泛持久地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计生“五下乡”活动,使其制度化、经常化,做到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引导于实用之中。第四,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问卷中,有34.6%的人回答应把“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作为“建设乡风文明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

4、完善机制,形成合力是重要保证。首先,要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做到有班子、有方案、有部署、有验收。工作应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并与经济社会年目标同样进行考核,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其次,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民主管理进程。第三,健全民间自治组织,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第四,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问卷中,有38.4%的人回答应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李亚

第二篇:,对于乡风文明建设调查与思考&乡风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篇 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乡风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篇一: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继承传统、扬善抑恶、凝聚力量的重大战略举措,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但是,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仍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可以说我国乡风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xx 省乡风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xx 作为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找准载体抓手,重点突出典型宣传引领,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步扎实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和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实践中着力推进,使xx 省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大好局面。截至 20xx 年年底,xx 省有 xxx 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xxx 个村镇入选省级文明

村镇,县级以上文明乡镇比例达到 xx.x%,提前完成了中央文明委“2020 年前达到 xx%”的创建目标。全省共有 xxx 个全国文明单位、xxxx 个省级文明单位。这些文明单位积极参与农村结对帮扶活动,帮扶 x.x 万多个村,有力支持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全省脱贫攻坚工作。xx 省共有 xx 个家庭在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中当选;xx 所学校在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评选中当选。xx 省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深化“双评双创”(深化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评选、星级文明户评选,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文明集市创建)活动为着力点,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一是组织引导得力。根据《xx 省乡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地普遍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市、县、乡三级乡风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整合各种资源,统筹协调落实。二是宣传教育深入。各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成为农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比如,安阳市汤阴县以县委机关夜校为引领,在全县十个乡镇 xxx 个行政村全面推进农民夜校建设,让广大村民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扶贫惠民政策,学会生产科学技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三是重视实践活动。各地根据实际积极创新载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体验、感悟、认同。以优秀传统文化“正人心、美风俗”,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村民们说,“和睦家

园行动改变了村风和民风,找到了我们心中的根”。如濮阳市把每月第一个星期日确定为“幸福家庭日”,积极引导家庭成员围绕“经营家庭、经营婚姻、经营幸福”开展家庭道德实践活动。

(二)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活动

长期以来,广大干部群众虽然对很多旧风恶俗深恶痛绝,但碍于情面,也只能硬着头皮从众跟随。近年来,随着 xx 省文明乡风宣传不断深入和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乡村陈规陋习已得到初步遏制,乡风正气得到大力弘扬。一是示范创建成效显著。按照“省级定方向、市级出意见、县级立标准、乡村抓执行” 的思路,出台《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设工作。截至目前,xx 省已建设示范乡镇 xxxx 个,示范村 xxxxx个。二是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按照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原则,xx省大力加强“一约四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建设,目前 xx 省 xx%以上的行政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xxxxx 个行政村建立了“四会”,为红白事划定了合理标准。三是“关键少数” 带领。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中,一些地方注重以关键少数带动,充分发挥先进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党员干部家庭在移风易俗、家风家教方面走在前列、当好表率。如焦作市大力开展“廉洁从家出发”家风教育活动,通过发放《家风抵万金———致全市领导干部家庭的倡议书》,印制《“廉洁从家出发”家规家训集锦》,组织领导干部家属观看廉政戏剧、参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等形式,切实加强对配偶、子女、亲属的教育管理。四是深化村民

自治。各地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在村民协商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比如,xx 市通过在全市推行《村规民约》,规定什么事可以办、什么事不可以办,有的村还出台“土规定”“土办法”进行约束,狠刹“麻将风”“迷信风”“薄养厚葬风”等社会陋习,谁违反红白事相关规定,村两委人员就号召村民不去他家随礼,不能享受年底村集体分红等。五是推崇孝善敬老。xx 农村有“五保”户和托养农村老人约 x 万人,一些地方把乡风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重点面向贫困老人,大力开展孝善敬老活动。如,临颍县开展孝亲感恩“五个一”活动(每天一个问候、每周看望一次老人、每月陪老人进行一次户外活动、每年为老人体检一次、为老人生日煮一碗长寿面),将传统孝德具体化。

(三)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成效明显

各地不断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为民利民惠民,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创建文明村镇。省文明办通过修订《xx 省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将乡风文明要求贯穿文明创建全过程,并会同省委农办、省财政厅出台文明村镇创建政策激励措施,列支 xxxx 万元奖励全国和省级文明村镇,让文明村镇群众有荣誉、得实惠、受尊重。目前,xx 省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已达 xxxx 个,占到乡镇总数的 xx.x%。一些市县也相继出台文明村镇创建激励政策。比如,汝州市对不同星级文明村奖励x 万~x 万元村庄建设资金,对村内学生和老人分别提供发放学习用具、免除学杂费和免费乘车、免费体检等优惠。二是乡村环境得到改

善。一些地方积极回应新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xx 市 xx 县 xx 寺村本是一个极为偏僻落后的国家级贫困村,但紧挨 x 水库,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而且移民搬迁后新建的房舍稍加改造就具备接待游客能力。目前,xx 省文联将该村确立为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吸引了十多所高校艺术院系的师生来此采风创作。很多尝到甜头的村民不再外出务工,专心在家经营家庭旅社。三是树立榜样引导。各地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新乡贤等选树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凡人善举感化人、教育人,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体验。比如,汤阴县白营镇北陈王村村委会后边有面墙,被称为好人榜,凡是做过好事的都会上榜。上一次榜可以攒 x 个好人分,xx 分就可以奖一袋大米,xxx 分就可以奖励一辆自行车。

(四)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xx 省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一是持续完善基层文化服务设施。xx 省百城提质工

程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同步谋划同步考核,在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方面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的资金投入。各地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点民生实事”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持续加大投入,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遍布城乡。二是大力开展文

惠民服务。xx 省文化部门大力开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乡村”“教你一招”“舞台艺术送农民”“红色文艺轻骑兵”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现在全省每年仅“戏曲进乡村” 活动就达两万余场,实现了乡镇、行政村全覆盖。以文育人,让农民更具情感寄托。三是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独特的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各地立足自身特色,加强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和传承保护,构筑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根”和“魂”。比如,x 县将正月古庙会作为弘扬当地传统文化的龙头,每年吸引周边 x 省近xxx 个市县 xxx 多万游客慕名而来,有“中国最受欢迎传统庙会”“xx 第一大古庙会”之称。此外,当地还以工艺美术为载体,积极推动泥咕咕、石雕石刻等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文化产业特色。

二、xx 省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xx 省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个别地方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观念转变不彻底。一些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只是软指标,要“先富口袋,再富脑袋”,精力都放在抓经济建设上,对乡风文明重视不够,号召得多、落实得少,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诸如此类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客观存在。有些地方干部对“大操大办风”“赌博风”“攀比风”等不正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不仅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还助长了歪风邪气。二是推进力度不够均衡。由于各地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认识程度

不同,造成抓乡风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成效也大不一样。调研发现,得益于近年来各级政府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变,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反倒是一些非贫困村,由于各级政府重视不够,乡风文明建设推进较为缓慢。三是陈规陋习顽疾尚存。陈规陋习作为农村“老大难” 问题,“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一些农村地区不良风气、陈规陋习仍大行其道:有的相互攀比,大摆婚庆宴席,大收天价彩礼;有的讲究排场,大搞封建迷信,大办豪华葬礼。比如在婚事消费方面,主要集中在定亲彩礼、购房、购车和婚宴上,其中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等见面礼金约 x 万~xx 万元,大多女方要求购置一辆轿车约 x 万~xx 万元,一般要求建新房或在县城买房费用约 xx 万~xx 万元,还要置办家具约 x 万~x 万元,农村婚宴时要迎亲车辆 x~xx 辆,全程录像,宴席 xx~xx 桌,计 x 万~xx 万元。当前农村人情消费支出也在不断攀升,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一个普通农户的人情消费支出有十多项,涉及满月生日、老人过寿、建房修缮、乔迁新居、考上高校、参军入伍、生意开张等。过去,农村礼金只有 x 元或 xx 元,现在是 xx 元到 xxx 元不等,每户年均“人情费”在 xxxx 余元。一些农民反映,过去婚丧嫁娶等人情往来只限于亲戚朋友和乡亲同事之间,现在一些联系较少、关系较远的甚至一面之交的也被邀请。“红包越来越厚,人情越来越薄”,人情消费占农民家庭总支出的很大比例,增加了农民经济负担。一些刚过上温饱生活的农民,婚丧陋习消耗掉了多年的积蓄,甚至欠账消费,需要正常投入生产的费用减少,削弱了

农业再生产能力,有的地方还存在因婚丧致贫、因礼返贫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天价彩礼已经成为农民头上的“新大山”,并且呈现出经济发展越落后彩礼越高的特点。各地虽然都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完善了村规民约,但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措施,xx.xx%的被访者认为它们的作用发挥一般甚至没有作用。一些婚庆公司、媒人红娘、风水先生为了牟利,在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中推波助澜。群众虽然内心抵触,但裹挟其中又无可奈何,非常期盼党委、政府能够加强规范约束。四是文化服务形式陈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原有的文化服务形式和手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全省 xx 户以上的自然村已全部覆盖 4G 通信网络,农村居民通过微信朋友圈和手机客户端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为 xx.xx%、xx.xx%,两项合计超过了广播电视的 xx.xx%,平均手机上网时长为每天 x.xx小时,与城镇居民每天 x.xx 小时不相上下,已成为获取信息主渠道。特别是青少年,他们的文化生活几乎全部集中在手机网络上。但从调研看,目前农村的文化服务仍以传统戏曲、广场舞为主,优质网络内容还比较少,吸引力不强,年轻人参与度不高。五是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够,许多村由于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全靠上级转移支付经费维持运转,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有些村还缺乏专门用于群众活动的文化娱乐场地,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没有经常开展,一些农民反映,晚上最主要的文化生活还是“看电视、玩手机”。六是工作合力尚未形成。由于有些工作没有延伸到最基层,还没有形成一套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完善、务实管用的制度

和运行机制,“执行弱化、效果淡化、总结泛化、推进虚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没有打通乡风文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尚未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久久为功的工作合力。

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助推 xx 乡村振兴的路径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此,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就必须攻克乡风文明治理难点,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长远,多管齐下,久久为功,努力营造乡风新环境,打造文明新风尚。

(一)思想建设重“引领”

进一步改变千年风俗,转变思想观念是关键,坚持正确导向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很多农民群众受年龄结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方面影响,对乡风文明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乡风文明跟自己没有关系,是政府管理的事情,甚至一些乡村干部对乡风文明的认识理解也出现偏颇,简单认为村庄建美了、环境变好了就是乡风文明,不聚焦文化涵养建设、不注重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因此,培育乡风文明,必须首先从思想上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进行观念转变,真正落地落实,落小落细。对农民的宣传永远都不能放松,要经常喊喊喇叭、贴贴标语、发发传单,不能让村里干净得连标语都没有,因为一个标语就是红绿灯,出门看到标语,老百姓就知道了对错美丑。一要坚持先进思想引领。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守道德、守法律、守诚信,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辨别是非、美丑、荣辱的能力。让老百姓明白各级党委政府一心一意为民服务,坚定跟党走有出路、跟干部走有奔头的信心和决心,自觉抵制不健康、不真实的幻想及歪风邪气。二要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要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如“孝亲敬老、守望相助、仁爱诚信、扶危济困”等积极向上的传统美德渗透和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充分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让其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激发农民群众求真、崇善爱美、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传统的“根”。三要创新宣传形式。要注重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通过农村文化站、图书室和党员远程教育等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夜校”、报刊、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和宣传栏等载体作用,把好的理念习惯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发需求,使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骨髓、形成自觉。要使农民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使乡风民风美起来。

(二)文明创建立“载体”

乡风文明从现象上看是看不见的“虚功”,但“虚”变“实”需要有载体。一要坚持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大力倡导文明生态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开展洁美农家、五星级农户、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婚育新风进万家、道德在农家等创建评比活动,真正让干净整洁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让自然成为风景。二要坚持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乡镇为

依托、农户为对象,按照“修缮一批、改造一批、建造一批”的思路,继续加大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在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全覆盖的基础上,尽早实现全省行政村的全覆盖。三要坚持丰富文化活动。坚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以农村群众文化需要为导向,积极扶持各类民间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农村文体骨干、民间文化能人的传、帮、带作用,经常开展宣传教育和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性文艺活动,通过组织文艺展演、文化演出、文艺培训和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移风易俗寻“突破”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当下,尊良俗、去低俗、废恶俗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精神家园的热切期盼。一要坚持加强法制教育。要从农村实际出发,选择农民听得懂、能理解、用得上的法律法规广泛进行法制教育,通过教育,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奢靡之风,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二要坚持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等社会组织,及时总结各地在移风易俗中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常规程序,使乡风文明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三要坚持开展文明进校园活动。学校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学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要从实践养成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和社会新风的形成。

(四)选树典型当“向导”

乡风文明需要引路人,移风易俗必须抓好典型带动。一要坚持开展先进典

型评选活动。大力表彰一批最美人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各类先进典型,并通过事迹展播、座谈研讨、巡讲报告、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激发群众的道德自觉,引导他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二要坚持抓好“关键少数”。常言道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紧盯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依法依纪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互相攀比、借机敛财等不正之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走在前列,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三要坚持加强基层党员教育。大力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努力提

高农村党员整体素质,发挥党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引领模范作用。

(五)齐抓共管汇“合力”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汇聚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多方的力量,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一要建立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乡风文明建设领导和协调机制,把责任落实到位。二要健全资金投入机制。采取“财政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市场运作一点”的办法,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三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尊重群众自治要求,用健康、文明、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四要建立考评机制。把乡风文明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把责任落实到人,对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和科技带头人等要给予表彰奖励,对败坏社会风气者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法律制裁,弘扬社会正气。

篇 二 :乡风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农牧区环境卫生整治及村容村貌改造情况。一是我县农牧区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以农村牧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加强农牧区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全县11 个乡镇中已有 5 个乡镇(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黑马河镇、塘格木镇)建设垃圾处理厂,配置垃圾转运车辆 17 台,可服务周边村庄 38 个,各乡镇定期组织环卫人员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清理各类垃圾,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牧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局面。二是为确保全县环境突出问题切实解决,生态环境有效改善,2017年中央环保督查中,县各督导整改组现场督导 127 次,召开专题会

议 53 次,走访群众 452 人次,组织干部群众 29568 人次,调运各类机 621 辆台,清理清运垃圾 62245 吨,依法拆除违章建筑 4.41 万平方米,依法拆除帐篷 4645 顶。特别是对恰卜恰河道内部分企业污水直排,存在水污染的隐患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共查处大小排污口150 个,投资 632.79 万元,将河道内的所有污水管网都纳入市政管网,并对沿河污染严重、环保设施不达标的企业予以关停,恰卜恰河道周边的环境卫生迅速的有了好转。三是自 2014 年我县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年以来,共实施建设项目村庄 33 个,四年来实施项目村涉及户数为 7997 户,受益人口 31492 人,建设项目涉及住房、院墙大门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村级后续产业发展、村民综合服务活动中心、群众文化广场等内容,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目前,全县还有 66 个村未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其中 26 个村未实施任何项目,40 个村实施了“千村建设” “百企联百村”“重点推进村”等项目。计划 2019 年--2020 年全面完成全县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二)农牧区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一是我县现有乡镇文化站 11 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97 处,其中,新建 66 处,提升改造 19 处,资源整合 12 处;每村建设文化活动室 100平米,室外文化广场 600平米;行政村农(牧)家书屋 99 个,总投资 346275.6 元,其中:农家书屋 46 个,每个书屋投资 3547.2 元;牧家书屋 45 个,每个书屋投资 3438.3 元;寺院 8 个,每个书屋投资 3547.2 元,每个书屋配备 90 至 105 余本书籍、3000 余册书刊。二是投资 37.5 万元,对

廿地乡羊让村等 14 个贫困村实施文化扶贫工作,发放服装、演出道具、乐器、音响、手拉杆移动音响、海尔 55 寸电视机。同时,本着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办,群众乐”的原则,以大力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为目的,进一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全力打造“共舞和谐”文化品牌。三是积极开展青海省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设立培训基地4 处,分别为:石乃亥乡“格萨尔”说唱培训基地、沙珠玉乡下卡力岗非物质是文化遗产安多“则柔”培训基地、黑马河乡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切吉乡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四是每年春节暨藏历年期间在各乡镇、社区、行政村演出 50 余台(节目 200 余个)文艺汇演;“新春下基层·服务暖人心”专题演出每年 20 余场;在青海湖广场、香巴拉广场组织开展“百姓大舞台”活动 40 余场;完成农牧区公益电影放映 1200 场;积极配合县政府及卫生、科技、消防、公安、环保、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编排专题文艺节目,开展公益性文艺宣传活动。

(三)破除歪风陋习情况。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破除歪风陋习的宣传,大力倡导厉行节俭的新风尚。围绕“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庄主干道、群众聚集地,通过宣传栏、黑板报、电子屏、灯箱广告等载体,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内容,教育启发群众自觉革除陈规陋习、主动践行文明新风。二是与评优树模相结合,广泛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 “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先进事迹宣讲,总结挖掘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群众。同时,结合“三严三实”教育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农村党员干部婚丧嫁娶严格监督,让党员干部带头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为群众树立标杆,县纪委对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家中红白事情,进行备案。三是将移风易俗宣传教育融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明祭祀、家庭团圆、敬老孝亲等活动,以科学、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取代陈规陋习。

(四)核心价值观融入情况。一是组织召开各类会议,动员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和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县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县委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暨“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动员推进会、首届“共和好人”、每届“最美共和人”表彰暨颁奖大会等会议上,对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作任务进行部署,就做好“文明共和”建设、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学雷锋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作了详细安排,为保障工作取得切实成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全面营造核心价值观宣传浓厚氛围。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微短信平台、户外广告、LED 显示屏、书籍、宣传册等载体,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政策等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团结奋进、不懈奋斗,形成推进共和改革发展的巨大合力。

(五)培育优良家风情况。一是充分发挥家庭文明在培育优良家风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依托“妇女之家”,深化“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大力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文明家风。每年举办“最美家庭”表彰大会,表彰“最美家庭”81 户,启动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播放“孝亲敬老”、“民族团结”、“廉洁自律”、“教子有方”等 11户优秀典型“最美家庭”专题片,以先进引领后进,以真善美抑制假恶丑。二是在城中社区“儿童之家”开展了以“品味书香进儿童之家”为主题的亲子阅读活动,17 户家庭、9 名老师及儿童教育工作者参活动,提升“妇女儿童之家”服务妇女儿童、促进和谐文明的能力水平;在县第一小学开展了“欢乐五月天,献礼母亲节”主题活动,积极倡导理解母亲、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良好的风尚;三是围绕“妇女之家”平台,给各乡镇妇联和各学校发放《家庭教育读本》1920 本,配合各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培训班 6 期,参与人数达 1687 人,扎扎实实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和推进工作。

(六)开展送温暖活动情况。一是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动态管理,突出兜底保障作用。去年入冬以来,共落实一次性补贴 586.12 万元,其中为 2237 户 4354 名城镇低保户落实补贴 174.2 万元,为 4740 户13192 名农村低保户落实补贴 395.76 万元。二是全面排查城乡特困人员基本情况,对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救助范围,享受国家优惠政策。2017 年,为全县 377 户 382 名特困人员发放补贴 11.46万元,为 103 名优抚对象落实补贴 4.74 万元。三是完善县、乡临时救助大平台,加大调查核实力度,规范审批程序,解决困难群众的燃

眉之急,共为全县 692 户困难家庭发放临时救助资金 570.3 万元。及时为务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寻亲不遇、被偷被骗人员送去棉被、棉衣、棉鞋、大米、食用油等过冬物资,价值共计 6.1 万元。四是严格要求养老机构和代养人员以高标准做好对老人的身心检查、政策宣讲、慰问等工作,守护好老人生活起居,让困难老人感受党的温暖。为 74 名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购置棉被、棉衣等过冬物资共计 13.7 万多元。五是县总工会为 742 户下岗困难职工筹集送温暖、帮扶资金137.94 万元。五是县红十字会对 50 名病患者发放救助资金共 10 万元,对因病、因灾困难干部群众发放“博爱一日捐”捐款 25.5 万元,对100 户生活困难户送去米、面、油、衣物等生活用品。同时,按照省州关于做好“两节”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要求,县民政局对全县 543户以及湖东种羊场 20 家农户、12 名优抚对象、60 户贫困僧侣和部分贫困户、残疾户、受灾户、作为重点慰问对象进行走访慰问。

(七)精神文明创建情况。一是不断丰富宣传教育载体,深化公民道德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公民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投入 12 万元设置大型宣传标语 2 面、宣传栏 6 个、活动展板 500 余块,发动各级文明单位利用宣传橱窗、楼宇电视、LED 电子屏播发公益广告 2500 余条;利用重大节日和敏感节点,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清明节“缅怀先烈、感恩思源”、“感恩母亲节”、“博爱一日捐”、法治宣传教育、交通安全知识宣传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文明风尚。二是相继开展了首届“共和好人”、第二、三届“最美共和人”、“五星级文明示范户”和“最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县

范围内表彰奖励了 115 名典范。2017 年我县被国家文明委复审命名为全国文明县城。三是在学校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勤劳节俭教育、礼节礼仪教育,大力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的良好品德。2017 年我县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四是以“五大”创建活动为载体,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2017 年,我县被中央文明委复审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省文明委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全县获评省级“文明单位标兵”1 个,“文明单位”10 个;州级“文明单位”16 个,“文明村”1 个,“文明学校”12个,“先进个人”4个;县级“文明单位”13个,“文明学校”3个,“文明乡镇”4 个,文明站所、村、社区 6 个,“先进个人”3 个。

(八)村规民约制定及开展落实情况。截止目前,全县 99 个村、14个社区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从具体内容来看,共涉及村级环境保护、村级团结稳定、村民行为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村级民主决策管理等。从调查情况看,一是多数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都制定了关于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尊老爱幼、维护环境卫生等条款,这些条款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美化环境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群众素质,为乡村振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二是多数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都规定了要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做到科技致富。在其倡导下,农牧民群众学习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科技致富的劲头持续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村民互帮互助,共同奔向小康之路。三是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加强了对村(社区)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监督,将村(居)务管理变

“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增加了村(居)务的透明度,提高了农牧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意识,同时畅通了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沟通的渠道,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四是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由于其乡土性、地域性、自发性、内控性,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农村治理成本,提高了农村管理运行效率。如,塘格木镇华塘村曾是个告状多、派性重、班子散的“后进村”,2014 年,乡党委在集中整治的同时,引导村民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实现由“乱”变“治”,从“后进村”逐步晋位升级的转变。

(九)农牧区法治建设情况。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治大讲堂”活动,强化对行政工作人员的法律培训,开展法治培训 6 场 400 余人次。全面落实“双普法”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法律十进”活动,举办各类法治宣传讲座、培训班、文化活动共 394 场次,参与群众人数达 4.3 万人次,悬挂横幅 282 条,制作展板 134块,发放宣传物品 9.6 万余件,发放宣传资料 6 万余份。突出抓好宪法宣传,积极开展了以“增强宪法精神,培育法治信仰”为主题的“七个一”宪法日活动,宪法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县委统战民宗等部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寺院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宣讲 56 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 3053 份,悬挂标语横幅 35 条。二是进一步完善共和县依法治县工作联络员制度,组建联络员队伍,开通依法治县工作QQ 群和共和县依法治县微信公众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强化了依法治县对外宣传工作。强化县法学会工作,改选、充实县法学会成员,广泛吸收检察官、法官和行政执法人员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

织法律人才,共发展会员 40 人,目前在册会员 83 人。三是扎实开展“双百”和“法治基层行”活动,县法学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探索建立“社区法律会诊站”,在恰卜恰镇城北社区和工业园社区开展法律会诊站试点工作,统一制作悬挂标牌,印制工作手册,配备一线法律工作者担任“社区法律会诊站副主任”。四是联合依法治县办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印发了《青海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办法》。同时,开通“共舞和谐”普法之窗手机微信公众号。编辑发行《共和双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动态》10期。五是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 80 余人(次),对辖区内娱乐场所进行集中执法检查 60 余次,发现隐患 4 余起,责令整改 4 余起;建立邪教人员数据库,对 39 名邪教人员进行了解脱和撤控审批;开展各类维权讲座、反邪教科普宣传、法制报告进校园活动共 65 场次、检查网吧 256 家次,停业整顿 3 家,坚决查处利用信息网络传播各类有害信息的行为;收缴非法出版物 650 张,非法音像制品 220 张,盗版光碟 450 张,警告 21 家,责令整改 8 家,不断净化文化环境。

(十)农牧区基层民主建设情况。一是基层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议事制度不断健全,村民民主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各村对所有群众关心、想知道、有顾虑的问题都能做到由群众做主。特别是村级财务制度逐渐走上公开化、正规化。各村都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村里的财务情况全都上墙公布,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财务公

开会议,让村民有了参与权、知情权。重大决策和主要项目安排及集体大数额的资金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听取村民意见后再进行议事表决通过。有力加强了对农村党员干部职权行为的监督和制约,从源头上杜绝腐败。二是农牧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的现象少了,深入群众做思想工作的多了,形成了干部依法行政、群众依法维权的良好局面。比如在救灾、救济款物发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种粮直补、草原奖励补助等都能及时地向群众公开。三是在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基础上,对“两委”班子全体成员人实行述职述廉制度,使群众对政务、村务、党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不断提升。四是严格落实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近年来,我们针对全县部分村财务混乱、群众上访不断的现象,对全县所有村级干部实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将审计结果公布于众,还部分村干部一个清白,还群众一个明白。

(十一)乡风文明建设中的获得感情况。一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微短信平台、户外广告、LED 显示屏、书籍、宣传册等载体,不断深化对乡村文明的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团结奋进、不懈奋斗,形成推进共和改革发展的巨大合力。二是稳步推进“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以召开动员会、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督促检查、举办骨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从城镇社区和农牧区乡(镇)、村两个层面,稳步推进了乡风文明工作的开展,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三是继续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结合我县民族文化特点和优势,在春节、端午节、建党节等各节日期间,组织开展了社火、灯会、射箭赛、篮球赛、恰卜恰地区夏季周末广场“百姓大舞台”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等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热烈欢迎。四是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龙羊峡良好湖泊生态保护、塔拉滩荒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扎实推进,生态保护补奖资金惠及了广大牧民群众,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狠抓城镇和农牧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近七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1276 户农牧民彻底告别无电历史。

二、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县农牧区环境整治及村容村貌治理一直以来结合“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及“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行实施,实施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及村容村貌治理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在去年的环保督查过程中,我县自查发现县域乡镇建成的垃圾填埋场存在处理不规范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运营资金不足、管理人员缺乏,且工作人员未经相关技能及知识培训,不具备上岗的基本能力。且配套的装载机等机械设备缺乏或老旧、破损,对乡镇生活垃圾的规划化处理存在制约。

三是我县为农牧结合的县,大部门牧业村庄人口众多、居住分散、数量庞大、成分复杂的农村垃圾是一个很大的农村环境的污染源。加之城乡居民对环保观念淡薄,使得有法也难依、有法也不依。

(二)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县作为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带来的是文化发展投入严重不足,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事业薄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覆盖面还十分狭窄,一些村社甚至没有一块空地作为基础设施供村民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管理人员培训不足,文化服务能力低下。这种状况在边远农牧区更为明显,难以形成文化氛围。在条件较好的乡村建有诸如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室等基础设施,但多数群众的文化生活仍然沿袭传统,以唱歌跳舞看电视为主,加之留守老人、妇女、小孩文化参与意识和文化建设意识薄弱,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贫乏。

(三)破除歪风陋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普遍。目前,我县在婚丧喜事方面普遍存在着讲究排场、盲目攀比现象。二是婚事“彩礼”负担沉重。青年男女订婚除了男方要有新建或装修的新房外,普遍都要给女方一笔彩礼,少则三五万,多则十几万,彩礼大、房子阔、车子好、酒席多就觉得有面子,错位的婚恋观,助长了婚嫁论财的风气,极易误导农村青年形成“重利轻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人情宴”名目繁多。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名目繁多的“满月酒”、生日宴、祝寿宴、升学宴、乔迁宴等等“人情宴”,让群众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四是“赌博风”屡禁不止。据调查,春节期间赌博更甚,成了群众之间互相交流的普遍方式,牌桌上的“票子”成了有没有挣到钱的最直观“证据”,“赌博风”增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五是封建迷信蔓延滋长。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人们习惯于遇红白大事就要“看日子”、“算一卦”,加上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等多重因素,使得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有所抬头,使群众难以树立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观念,阻碍了群众向上向善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

(四)核心价值观融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度有待提高。部分群众由于受不良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感。认为在缺乏诚信的社会里,谁讲诚信、守规矩就意味着吃亏,解决吃穿住行、就学就医就业等问题,只有金钱权力是硬实力。错误认识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二是个别领域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视不够。个别党组织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学习探索实践不足,工作开展创新不够、点子不多,活动不丰富,教育不到位,与工作要求还有差距。三是基层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待进一步丰富。由于我县财力所限,部分乡村的公共文化设施设备陈旧,管理服务配套不全,文化活动不够丰富,文化的引领渗透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五)培育优良家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奢靡之风在部分家庭中开始慢慢抬头,存在盲目跟风及相互攀比现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二是受传统观念和民族习俗的影响,许多家庭习惯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不讲科学信迷信。三是对父母长辈的赡养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普遍认为能够为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就已足够,家长做不到言传身教,也不注重科学教子,重养轻教,重智轻德。

(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有偏差,家庭不和不全或婚姻变故导致孩子心理伤害、教育失控;家长自身品德不高,不务正业,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部分家庭过分溺爱孩子或对孩子期望过高,造成孩子逆反、压抑、焦虑的病态心理;父母外出的空巢家庭导致子女家教缺失。二是学校还存在着“重智轻德”的风气,认为思想政治课是辅课,课时安排少,思想政治课也常被挤占挪用;三是社会上各种良莠不齐的观念冲击着未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书籍中消极、色情、暴力内容充斥,酒吧、KTV、游戏厅、网吧等滋生的不良风气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

(七)帮扶送温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注重形式,在送温暖活动中,个别单位专门为领导安排善于讲好话,善于表达感激之情的困难群众,有意避开爱提意见和爱发牢骚的群众,造成领导每次送温暖都是几个“熟面孔”。而把平常不善于叫苦的困难群众冷落在一边,致使“生面孔”越来越生,实际困难始终得不到解决。二是有些平时对困难群众过问不多,只凭一两次节日送温暖表示关心,其效果不佳。三是在走访慰问时,往往是对一些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走访,带去一些生活物资表示慰问,而对于一些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以及个别老上访户或者对社会怀有仇恨心理的群体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慰问,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三、乡风文明建设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方面。一是增强干部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一

方面以乡镇为单位的方式对乡镇干部队伍进行培训,印发培训资料、上辅导课,同时加强对乡镇、村社干部的业务培训,建立一支懂业务、能办事、会办事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队伍。另一方面,利用展板、宣传标语等形式强化宣传,着力培养农牧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组织村民参加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环境。二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开展“一村一品” “一村一风貌”建设活动,彻底改善村容村貌。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运作机制,实行垃圾分类,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村运转、县处理模式为主,确保垃圾处理无害化。三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建议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及相应的整治和维护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落实。

(二)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一是加大农牧区文化事业投入,完善文化设施,设立专项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牧区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农牧区文化的经费比例,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部门业务经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二是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牧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牧区、面向农牧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牧民群众成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三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文化队伍素质,积极挖掘农牧民的潜力,注意发现和培育那些热心开展文化活动和热衷于文化技艺学习与实践的农牧民,为他们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保护、提高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四是充分发挥文化的旅

游功能,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把文化旅游做大做强,...

第三篇: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

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莘口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

4、打牌赌博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动,村与邻近企业、部队、单位挂钩,联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联合开展联欢活动,增进联系,密切关系;联合设立治安联防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赌博恶习的同时,促进村民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促进共建发展,推动乡风文明。

3、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学生的文明行为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行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使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成为“问题生”。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在职责上责任上要求村校必须切实落实县政府相关规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和控辍保学机制。除对孩子正常教学外,应辅之更多的关爱,弥补孩子缺少的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切实落实县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规定,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加强基层关工委工作,动员更多农村“五老”加入与青少年结对子的队伍中来,帮助青少年学生坚持学习、健康成长。

4、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市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整合民间艺术资源,花灯、武术、乐队等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农体协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拳术队、铜管乐队、农民艺校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以量取胜,打牌赌博的人然会减少,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精英回流”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5、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主干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接收群众监督,带动乡风文明。

6、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自扫门前雪”,配合乡镇村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与提高。

7、发挥农村“五大员”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员”。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农村农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状况进行普查建档,通过乡镇党校培训、支部培养、党员联系人帮扶等方式,把不是党员的“五大员”培养成党员;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把“五大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村里致富带头人;让“五大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能人列席村两委会议、参加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管理村组事务等,把“五大员”

中的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五大员”影响、带动一方村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开展活动。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系列活动,通过创星评户、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三依托学校。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

8、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据中央有关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

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综述,相对于流光溢彩的城市,农村是脆弱的,勤劳朴实的农民起早贪黑,打工或务农也仅仅为生存图温饱。据了解,三元区一个打工工日只能挣30来元钱,相当于要担运一万多斤泥沙,几乎是一滴汗水才换一分钱。看着这些浸着汗渍的钱输在了牌桌上,捐献给了神和佛,办了红白喜事酒宴,而基本不投资孩子读书。所以,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乡风文明的推进。只有农村文明了,才可以说这座城市是文明的。抓乡风文明建设,也就是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要各级政府重视,真抓实干,犹如科学的支点撬动一个有力的杠杆,就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劳动致富奔小康的行列。

第四篇: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2007-12-14 22:42:3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2)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 的前进步伐。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

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

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五篇: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莘口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

4、打牌赌博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抹牌赌博为生;个别乡镇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抹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

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远乡僻村较少去且不论,只从近效村就可略见一斑。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二方面。一方面源于客观,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对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处日积月累的垃圾司空见惯,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另一方面源于主观。其一是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农村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示范不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突飞猛进发展,农民有了电视也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农村电影队“树倒猢狲散”。乡镇虽有文化中心,但设施简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乡村级体育组织几近空白,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虽轰轰烈烈,毕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乡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发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

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按省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2、实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常化。按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小项,成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制度,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联席会形式定期分块落实村(居)、所(站)、学校、部门的组织创建工作,使各项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成为和经济建设一样必抓的工作。在乡镇逐步推广城市创文明行业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设文明窗口,列入绩效考评,树立主动为农民群众服务意识。以基层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文明服务行为向农民群众广告乡风文明。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村与邻近企业、部队、单位挂钩,联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联合开展联欢活动,增进联系,密切关系;联合设立治安联防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赌博恶习的同时,促进村民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促进共建发展,推动乡风文明。

3、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学生的文明行为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行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使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成为“问题生”。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在职责上责任上要求村校必须切实落实县政府相关规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和控辍保学机制。除对孩子正常教学外,应辅之更多的关爱,弥补孩子缺少的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切实落实县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规定,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加强基层关工委工作,动员更多农村“五老”加入与青少年结对子的队伍中来,帮助青少年学生坚持学习、健康成长。

4、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市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整合民间艺术资源,花灯、武术、乐队等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农体协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拳术队、铜管乐队、农民艺校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以量取胜,打牌赌博的人然会减少,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精英回流”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5、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主干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接收群众监督,带动乡风文明。

6、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自扫门前雪”,配合乡镇村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与提高。

7、发挥农村“五大员”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员”。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农村农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状况进行普查建档,通过乡镇党校培训、支部培养、党员联系人帮扶等方式,把不是党员的“五大员”培养成党员;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把“五大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村里致富带头人;让“五大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能人列席村两委会议、参加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管理村组事务等,把“五大员”中的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五大员”影响、带动一方村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开展活动。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系列活动,通过创星评户、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三依托学校。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

8、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据中央有关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综述,相对于流光溢彩的城市,农村是脆弱的,勤劳朴实的农民起早贪黑,打工或务农也仅仅为生存图温饱。据了解,三元区一个打工工日只能挣30来元钱,相当于要担运一万多斤泥沙,几乎是一滴汗水才换一分钱。看着这些浸着汗渍的钱输在了牌桌上,捐献给了神和佛,办了红白喜事酒宴,而基本不投资孩子读书。所以,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乡风文明的推进。只有农村文明了,才可以说这座城市是文明的。抓乡风文明建设,也就是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要各级政府重视,真抓实干,犹如科学的支点撬动一个有力的杠杆,就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劳动致富奔小康的行列。

下载对湖北省孝感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湖北省孝感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免费论文浏览 入库时间: 2006年6月13日9:54)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 华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

    农村迷信与乡风文明建设调查

    对五甲镇农村迷信与乡风文明建设调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长期处于物质贫乏状态,容易滋生封建迷信思想。当物质生......

    浅谈如何建设乡风文明

    浅谈如何建设乡风文明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

    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

    摘要: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从机制、载体、建......

    乡风文明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乡风文明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杨中柱 (湖南省望城农业局,湖南望城:410200 摘要: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五大内容之一。针对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该文提......

    乡风文明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乡风文明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杨中柱 (湖南省望城农业局,湖南望城:410200) 摘要: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五大内容之一。针对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了......

    关于建设乡风文明工作报告

    关于建设乡风文明工作报告精选范文三篇建设乡风文明工作报告篇一XX镇紧紧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目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现将经验做法汇报如下。一是加大氛围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