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新社区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02:5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文明新社区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文明新社区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建设文明新社区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文明新社区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文明新社区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城区规划区内各街村完成了撤村建居,实现了由农村管理模式向城市管理模式根本转变。如何适应城区发展形势要求,加快文明新社区建设已成为摆在城区各街道工委面前新的课题。各街道要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重点,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创新举措,不失时机的抓好文明新社区建设,教育群众尽快融入城市文明,以家庭文明促进社区文明,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为新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持,精神动力和智力保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充分认识开展建设文明新社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施撤村建居,完成了农民向城镇市民身份的转变,但使其观念转变,做到融入城市文明则任重道远,在加上旧有的农村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已不适宜现在的城市社区管理,必须顺应形势要求。加快建设文明新社区已成为城区规划区内各街道的当务之急。

一是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创建文明城区的基础。社区是城区的基础,我们的新城由各街道和众多居民小区组成。社区的环境面貌、生活服务、治安秩序和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着武清新城的整体形象。只有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建设文明城区才有可靠的基础。

二是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城区建设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城建设和城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撤村建居政府职能根本转变,由服务“三农”,转变为服务社区,在加上实行体制改革一些社会事务和管理职能逐渐转移分离

到社区,社区在城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尽快适应这种转变,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认真落实,才能把城区建设和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是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撤村建居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实施撤村建居,人们由平房改为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居住环境显著改善,物质生活更加丰盈,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撤村建居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必须顺乎民意,把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加大力度创建优美环境,活跃社区文化,搞好社会治安,提供多种便民服务,不断满足撤村建居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

四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快推进撤村建居确保社会稳定的有力措施。在实施撤村前,村级

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实施撤村建居后,则社区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这因为社区为城区的最基层,各种社会矛盾表现最为突出,为各类矛盾表现的汇集地,只有切实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各类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

二、在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文明城区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新城建设的重要保证。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下了一定功夫,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有一些差距,仍有些不尽如人意。表现在:

一是领导管理体制不畅。我们的各级干部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对农村管理可以说得心应手,而对城市管理则多数属于外行,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或是缺乏实际经验,无所适从,或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不知怎么干,怎么干好,缺乏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制约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水平的关键所在。

二是撤村建居居民缺乏城市文明素质。撤村建居居民由农民演变而来,绝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科技素质不高,再加上受传统小农经济束缚,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新城发展要求难于适应,教育引导撤村建居居民顺应城区发展,树立城市文明理念,提高文明素质已成为摆在各街道面前一项紧迫任务。

三是各类文体设施不配套。由于撤村建居还迁小区属住宅新区文化建设没跟上没到位,小区内缺乏文体设施和应有的思想文化阵地,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没场所、无处去,造成了不健康的文化乘虚而入。致使个别社区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有所滋长,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甚至把赌博当“娱乐”,赌博成风。只有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以先进文化占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使撤

村建居居民从事文化活动做到“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在加之予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各项文体活动活泼健康向上,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撤村建居群众的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得到提升。

四是撤村建居居民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偏低。据统计,撤村建居居民过去长期从事种养业生产,受教育年限与原为城市的城市市民至少少三年。这种情况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难于适应,造成撤村建居居民因技能所限,造成“就业难”。顺乎工业化科技发展的形势要求,加大对撤村建居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有力之举,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举措,更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必须狠抓落实。

三、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社区文明程度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关城区总体形象,关系到武清新城的发展和未来。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公共财政投入为支撑,以创新方法举措为动力,以提高撤村建居居民文明素质、促进社区和谐为目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实内容,拓展形式,完善措施,扎实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社区党组织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才能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健康发展。同时要重视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作用,做到党支部、居委会各司其职、尽职尽责、齐抓共管。

二是抓好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撤村建居居民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以德治区”的策略,围绕新城特点,创新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大力宣传和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抓好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区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的营造夯实思想道德基础。

三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针对社区撤村建居居民对文化活动迫切要求的实际,街道社区要因势利导,把加强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投入,增加文体设施,努力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广场文化要大力普及,开展群众性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四是倡导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助人为乐的社会美德。街道办、社区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

作用,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对空巢老人、残疾人、生活困难者提供社会化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助人为乐的社会美德,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总之,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城区各街道面临的一项全新工作,也是推进新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一项紧迫任务。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努力把撤村建居新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抓紧抓实,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为推进新城建做出新贡献。

第二篇:农村新社区建设及管理的思考

农村新社区建设及管理的思考

无锡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核心区,工业化发展已步入后期,城市化率也高达67.3%,人均GDP达到了8926美元,一般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这个阶段的国家或地区都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物质基础。“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的提出正符合了这种社会发展的要求,它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变农民散状居住为集中安置,是集约土地、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必然举措,也是培育现代农民、让农民通过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居住方式对城市化产生心理认同的必然举措,更是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必然举措。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治理问题突出。近年来国家、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

农民社区建设是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一)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和模式

“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学的区域概念,更是一个社会管理的理念。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各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中初步探索出了“一村一社区”、“一村几社区”、“几村一社区”等多种设置方式。在不同地区,其着眼点和着力点不同。在经济发达地区,乡镇范围的农村社区是侧重点;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行政村范围的农村社区是侧重点;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许自然村范围的农村社区更加合适。同时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农村社区会出现分化,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和模式也会不同。

从锡山区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和试点的情况看,现有39个建立居委会的城镇社区和77个行政村即村委会模式的农村社区。随着锡山区拆迁安置和行政区划的调整,社区格局还处在一个变动的过程中。为推进农村社区的城市化进程,锡山区规定:对集镇和工业集中区范围内条件成熟的行政村实施撤村建居工作,对失地农民人数超过未失地农民人数的村一律撤村建居;对新建商品房小区和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其聚居人口在2000户以上的要求设立社区居委会,切实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锡山区在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中把行政村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因为行政村是一个相对稳定、具备一定历史沿革、并且以集体经济为纽带而紧密相连的社区。以行政村为单位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村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与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有效对接,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有利于降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社会成本,并且可以借助村级集体经济的力量,为农村社区建设开展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

(二)健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责任机制。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和重点议题,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业绩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有关政府和部门的领导责任落到实处。

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区镇两级社区领导建设工作小组,建立社区建设工作协调平台。区、乡镇、社区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形成上下配合、相互协作的工作协调机制。乡镇(街道)和社区要建立议事协商机制、共驻共建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的制订和出台,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构建农村社区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到农村社区兴办事业,组织社会志愿者和公益性民间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村委、民间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及社区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建立统筹共建机制,整合社区力量,优势互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主导、部门协调、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共建格局。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民主自治机制。在社区建设中要以民主自治为依托,强化社区自治功能。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代表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促进社区居民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观念。要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切实维护好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需构建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

要妥善解决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来源,构建村级或社区组织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从农村社区服务体系设施建设的要求看,基础设施要求有:村(社区)办公楼、村民议事场所、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站、社区广播、医疗卫生服务站、警务站、幼儿园、公共体育设施、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养老院和老年活动室,重建和修缮这些设施也投入巨大。从维系社区组织正常运转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来看,需要的经费也很多,包括:村(社区)干部工资、村(社区)办公经费、村(社区)集体成员农村社会保障和合作医疗补贴、五保户供养、社区特困户救助、社区文化活动费用、社区环境维护、社区基础设施维护等多项费用。

在国家公共财政的财力尚无力覆盖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全部的时候,村域集体经济的收入直接决定了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费用,过多地转移到农民和农民集体承担,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有些村公共服务分担已超过村集体经济承受能力。

应该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务预算,建立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锡山区为保障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建立了以区财政适度扶持、镇(街道)财政为补充、村级财力为主体的三级社区工作经费保障体系。农村社区工作经费主要由经济合作组织和村集体收入中自筹解决,同时建立以镇为主的社区经费拨付补助机制,确保社区建设经费保障的有效落实。建立“费随事转”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对由社区承担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给予相应的补贴,所需经费由区财政在相关事业经费中统筹。建立社区建设考核机制,由政府各职能部门对社区承担的各项服务工作实施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由区财政以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将相关经费直接拨付到社区,并逐步加大社区层面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社区建设奖励制度,对达标的示范社区,由区财政实施一次性奖励,基础设施新建奖励10万元,改扩建奖励5万元,并补贴40%的改造费用。

农村社区建设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向多元化转变。构建公共财政、村社集体、私人、中小企业和民间结构多方参与的供给体制和机制,对公益性项目外的一些社区服务性项目,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有偿服务。逐步形成财政投入、部门支持、有偿服务、社会资助的多元化社区投入机制。○

(作者单位:锡山区发改局)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我国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我国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我国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在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及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我国公民环保意识滞后、参与性差、机制不健全等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思考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rmon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current society.Aiming at the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blems at present, such as our country citize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lag,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thinking about his.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thinking

B845.65

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几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过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严重透支了人类幸福家园所依赖的物质资料和生态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态治理模式不仅没有改变人类所面临的处境,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近日,媒体上火热曝光的“北京PM2.5指数爆表事件”以及“十面霾伏”等字眼充斥着银屏,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刃刺进人们的心里,打碎人们幸福生活的梦想,在食品安全、水源污染等事故频发的背景下,再度出现空气重度污染事件,人们的生活毫无幸福感可言。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树立生态文明观,加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建立生态文明社会迫在眉睫。而在生态文明环境的营造上,软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生态文明软环境是指相对于生态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发展程度直接与当地的生态软环境密切相关。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得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在扎实推进。

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仍任重道远,研究中发现一些不好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我国公众的生态意识淡薄,参与性差。在大多公众意识里,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对于自身应该做的、能够做的缺乏清晰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如果自己的环境利益没有受到实质侵害时,他们大都不会“多管闲事”,能忍则忍;而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又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维权艰难。所以,生态文明理念要进入广大百姓的头脑里还有一个漫长的道路要走。二是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监督机制,而社会监督是最有力、也是最能让公众参与的一种机制,可是我国很多公民目前连监测环境的健康指数以及反馈渠道知之甚少,即使发现污染事件,也无处反映。三是现行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生态环保指标权重低。在我国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过大,生态环保指标比重较小,导致一些部门在决策规划实施过程中仍然采用过去GDP考核的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式,造成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三、推进我市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营造良好的软环境。而开展全民教育、推动公众参与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不失为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只要我们将这几者协调起来,发挥其合力作用,就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一)开展大范围多层次的生态文明全民教育

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从“治本”入手。“本”就是深藏于人们心灵的以生态道德意识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意识或观念。生态文明能否转化为人们的意识、能力和社会实践,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道德与法制的全民教育,提高全民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为和能力。因此,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与法律意识,从而使以科学的态度善待自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道德自觉,无疑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务。

那么,应如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本人认为,青年和儿童才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希望,学校应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政府相关部门应抓住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机遇,把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观念作出贡献。一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格局,推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目标,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要在各级学校课程教育中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公共课程,同时,依靠传统学科课程渗透生态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建立起社会、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除了青年儿童这些生态文明建设主群体之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大生态文明理念、知识的普及力度,不断丰富环保宣传教育方式,针对社会上其他各类人群采用不同的方式,寓教于乐,采取更加贴近公众生活、更加生动的教育形式,进行“道德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约束”,从而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

(二)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只有完善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才能依靠公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来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民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环境决策参与权、环境监督权和环境诉讼权利。二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公众了解到信息,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例如美国制定的〈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法〉规定环境信息对公众公开;德国的〈环境信息法〉规定每个人都有权了解政府机关所拥有的环境信息。在我国,2002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的知情权也作出了相关规定,但不是很具体,因此,对于环境知情权,应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政府有义务公开其所拥有的有关环境信息,公众也有权请求政府公开相关信息,并且这种权利应予以保障,同时还应规定信息公开的内容要清楚、具体,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要详细、明白,不得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让公众造成认识误区,影响其权利的行使。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网站、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公开生态环境信息;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根据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级别及潜在危害程度,进行分级管理。

(三)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

监督机制的健全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一是加强司法监督。通过对资源环境法治文化的大力宣传,激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强化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建立受理公民对行政行为申诉的机制,推进政府问责制度的落实,积极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严格规范开展。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提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监督有关部门依法行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四)科学确定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十八大精神,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中,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最引人瞩目,也最应该予以重视。考核制度是政府部门转变观念重要的指挥棒,指挥棒对了,生态文明的整体推进才有动力。因此,对于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应作重大调整,淡化以往的GDP考核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以绿色GDP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来引导各行业各部门的日常行为、重要发展决策、规划走向绿色发展之路,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要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考核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评价标准。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五篇:运管系统文明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运管系统文明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湘潭市运管处 阳华才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好的同时,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近几年来,我市运管系统按照这一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创建文明行业作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作为落实《公民道德建设施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以及交通局党委打造责任交通、诚信交通的具体体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本文拟就我市运管部门创建文明行业已取得的成效和当前创建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创建工作的现状与基本经验

我市运管系统现有干部职工二百九十多人,辖五个县(市、区)运管所、十八个交管站。对全市道路货物运输、旅客运输、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搬运装卸、运输服务市场实施行业管理,担负着对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维护和安全监管职责。管理全市道路旅客运输139户、货物运输12644户、汽车维修770户、运输服务129户、驾驶员培训学校14家、搬运装卸15户,道路运输市场从业人员22816人。近几年来,我市运管系统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按照《湘潭市运管系统2001-2005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的目标,以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工作为中心,不断加强班子建设。以提高运政执法队伍素质为突破,以强化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为关键,以交通部开展的“三个服务”活动、学习陈刚毅活动等为载体,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端正行业风气,加大培训力度,推动了运管部门精神文明工作的开展。

目前,创建工作已从窗口单位延伸到整个行业,从行业向从业人员延伸。通过规范整顿客货运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加大从业资格培训等工作,通过在全系统开展“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年”、“文明经营,诚实服务” 等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优质、舒适、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执法部门开展了依法行政、从严治运、文明执法、规范服务等活动。对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执法监督进行公开、公示,提高了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全行业思想道德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树立了道路运输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到2006年底,全市五个运管所都获得了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其中市运管处获省运管局和湘潭市文明单位、湘潭市纠风工作及优化经济环境先进称号。湘乡运管所、雨湖运管所和处驾培科获省交通厅文明集体称号。岳塘所获得湖南省首批“依法办事示范窗口”称号。全市运管系统有45人次获县级以上文明先进称号、5人获省厅、市级文明表彰,全系统实现了创建工作一片红的总体目标。

总结近年来创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班子思想统一,高度重视,坚持两手抓是运管部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运管部门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几年来,我们按照总体目标,从2003年起,对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和充实,成立了创建办公室,对创建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岗位。在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积极推进职能转型的同时,把两个文明建设做为统一目标、一起安排部署、一起推进落实,一起检查考核、一起总结表彰。如在党员中开展的“三争一创”活动中,我们坚持每个班子成员上党课宣传;驾培、汽车维修开展“文明经营、诚信服务”活动,都实行质量的分制信誉考核。机构、人员、责任和经费的落实,为创建文明行业提供了保障。

(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树好窗口形象,是运管部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重要原则。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两个转变”,参与市场竞争,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近年来,我们在市文明办和交通局党委的指导下,为适应交通行业飞速发展的要求,围绕行业管理抓创建,抓好创建促管理,找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即抓好运管形象,促进交通发展,较好地解决了“两张皮”问题。我们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示范窗口做到了“两有”、“三挂牌”、“四上墙”、“五落实”(即有举报箱、有举报电话。挂牌上岗、挂牌收费、挂牌执法。实施方案上墙,工作机构示意图和工作程序图上墙,各项办事制度上墙,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岗位职责上墙。机构落实、责任落实,工作部门落实,经费落实和具体工作日程落实)。同时,结合行政问责和运管系统达标创优等工作,修订了不适用的十六项制度,制订了“工作人员十不准”,并把“文明用语”和“服务忌语”挂到每个办事窗台前,时刻约束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把创建活动与行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人员素质执法公开监督结合起来,保证了创建活动的健康发展。

我们把社会舆论反映强烈,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做为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加以解决。针对一些“窗口”单位存在的态度冷横硬,环境脏乱差、不廉洁等问题,开展警示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和执法水平。针对一些事关经营户利益的线路审批、调整等问题,都是以群众公认和市场要求为基础,全方位思考,反复做工作,使之能达到既符合市场要求又不违背老百姓的愿意。如今年上半年,湘潭布市搬迁所引发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坚持发展经济服务人民的方针,耐心做经营户的思想工作,寻求多方接受的合理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事关经营户利益和运管形象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我们严格从源头上把关,遏制行政执法中的消极、腐败行为,使创建工作取得了实效。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和舆论氛围,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是保证运管部门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入的重要途径。

把握时代精神,选好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推动各项工作,是创建文明行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结合不同时时代、不同岗位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组织广泛深入的学习活动,从最初的学青岛港、学包起帆活动,到以陈刚毅的先进事迹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组织参加湖南省运管系统的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到向身边党员周银华同志学习的党课活动。我们都做到了层层布置处处抓,对照先进找差距。由于许多典型就在职工身边,看得见摸得着,职工感到可敬、可比、可当,收到了良好的教育系统效果。学习先进典型,不仅体现在学精神、学实质上,而且体现在学习管理方法和学习创建活动的形式、措施上。是一个从点到线、由个体到整体,全面提高的活动,对拓宽创建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文明创建工作对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单位来说,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体参与,全过程创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一些单位、个人对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可有可无的观点;一些同志认为创建文明行业只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执法、管理等具体工作无关,是少数部门的事,是领导机关的事。一些人认为创建文明行业头绪繁多、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不好协调组织,存在着畏难情绪。还有些同志认为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多、难度大,是否真的能搞好,没有信心。

二是一些地方工作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创建文明行业的合力。如交管站的文明创建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有些单位对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缺乏思考,工作停留在面上或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解决本行业、本单位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只抓了阶段性、临时性活动,缺乏持久性与连续性。

三是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或个人尤其是道路运输从业单位及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服务水平不高和诚信道德的缺失问题成为影响创建文明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维护道路运输行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推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具体建议是:

(1)坚持“核心作用”,理顺条块关系,完善工作机制。

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必须要突出体现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领导地位。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协调、组织、督促、检查创建活动的领导责任。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在坚持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指导思想下,要充分发挥好核心作用和牵头作用,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文明办的支持帮助,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行业内之间的组织协调工作。

对创建工作没有达到目标的单位要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在创建文明行业的延伸上下功夫,要把增强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创建意识及创建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重点和难点切实抓好。制定出本单位、本行业创建文明行业规划,明确创建目标和创建任务,分阶段、按步骤,扎实抓好创建工作。把创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必须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奖罚机制。同时要积极推行科学的目标管理办法,做到创建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责任到人。

(2)拓展“两个延伸”,切实提高道路运输行业尤其是客运行业的创建工作水平。道路运输行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特点,尤其是客运行业从业单位及从业人员多,流动分散,联系千家万户。可以这样说,道路运输行业中从业单位、人员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交通行业的形象,也反映了运管部门的管理水平。从业单位创建文明行业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决定了交通行业创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创建工作中要实现“两个延伸”:一是从“窗口”向系统延伸,二是从管理单位向从业单位延伸。可以采取分“两步走”的办法,第一步抓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做好单位机关的自身文明建设和申报工作,第二步,从管理单位向从业单位延伸,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提高从业单位创建文明行业的工作水平,从而不断推动行业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3)突出“诚信交通”,逐步完善社会评价体系。在创建文明行业过程中,我们要全面实践“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工作宗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以“诚信交通”为目标,坚持把“诚信”建设当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重点。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诚信交通”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认真研究我市运管工作中涉及到的“诚信”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道德失范、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及不切合实际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诚信”建设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在运管行政执法中,我们要积极推行执法公示制,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主体、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加强纪律作风和职业道德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交通执法人员素质形象工程”,培养运管员诚实守信、忠诚、正直、公正、无私、办事公道的品格,以良好的作风为加强“诚信交通”建设作出表率。

我们的工作标准是让群众满意,让服务对象满意。我们的服务宗旨也是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放心。比如在客运站,什么样的客运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车站昵?不仅仅是一些硬件设施搞得好,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服务一定要跟上。要让广大旅客“进站有亲切感,候车有舒适感,乘车有安全感,离站有留恋感”。从这个角度上讲,建立健全创建文明行业的社会评价体系,对开展道路运输行业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道路运输行业特别是在客运行业,必须建立以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服务项目考评体系的社会评价标准,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网络,通过定期组织召开行风评议会、监督员座谈会,发放行风意见反馈表,不定期召开经营业户及旅客座谈会等形式,经常听取服务对象意见,及时向社会公布服务标准及有关承诺,主动接受广大旅客的监督,使我们的创建工作时刻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

(4)发挥示范作用,全面规范行业行为。抓典型、抓示范,以点带面,是分类指导、推动创建工作的有效办法。如开展的“向尚爱国同志学习”的活动,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实现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美环境,开展争创文明窗曰、文明科室和争当文明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双十佳”、巾帼建功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使争先创优蔚然成风。同时,努力建设和大力宣传一批信用道德优良、信用行为过硬、信用制度健全、信用效果显著的具有高信用度的示范点,把学习重大典型与学习身边的先进经验结合起来,把典型示范与普遍提高结合起来,带动面上创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三、当前和今后创建工作的主要任务

围绕强化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增强凝聚力,鼓舞士气,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促进道路运输业的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首要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大力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为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夯实基础。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发动和依靠职工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使职工受到教育、提高素质,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文明程度,是我们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根本任务。要达到提高职工素质,坚持正面系统教育,努力形成健康、和谐、奋发向上的氛围。学习和接受教育,在当前运管系统的现状中,尤其具有紧迫性。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总体目标,都要求我们自觉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都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种精神的培训,文明素质的产生,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结合行业实际,切实发挥培训、教育干部职工的作用,使职工深刻认识到创建文明行业是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加快道路运输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强化“人人都是形象、个个都是窗□”的创建意识,变“要我创”为“我要创”,增强投身创建文明行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努力完成各项道路运输任务作出贡献。

(二)围绕中心工作,大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丰富创建活动的内涵,提升创建活动的水平。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队伍素质,塑造交通形象。“增强队伍素质,塑造交通形象”是各项创建活动的内在需要和主要目的。“增强队伍素质”是全面提高交通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落实“第一要务”和“中心工作”的要求。“塑造交通形象”就是要端正行业风气,在全社会塑造公路运输安全、优质、便捷、高效、文明服务的良好形象,建成群众满意的行业。

运管执法队伍担负着贯彻落实依法治运,维护交通运输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管理的重任,进一步完善执法人员的管理制度,落实执法人员岗位适任资格要求,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和执法评议考核制,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执法公示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坚决纠正以权谋私和公路“三乱”等行业不正之风是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大力加强道路运输行业的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和各类先进典型。加大对职工群众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的投入,开展群众性的、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和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合理组织,使创建活动走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推动“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领导,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开拓创建工作新局面。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关键在党的领导,重点在各级领导班子,基础是广大党员群众。全市运管系统党组织要切实做到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各级领导班子应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创建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廉洁自律,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锐意进取,最终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建文明行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大对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规划、指导、检查等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把一批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干部,选拔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岗位上。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为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创造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干部应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人、帮助人,赢得大家的信任。

下载建设文明新社区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文明新社区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社区建设讲话

    新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探索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新路子 时间:2006-04-02 来源:厦门社区建设网 【字号: 】【我要纠错】【Email推荐 】【收藏】【打印本页】【评论】【关闭】 我......

    建设和谐新社区

    建设和谐新社区(土家肉连响)连湘一打闹喳喳,男女老少把连湘打, 别的话儿我不拉,唱唱利川的变化。宜万铁路修通了,从此蜀道不再难, 城市建成园林化,条条街道搞绿化。步行街里商业化,门......

    ,对于乡风文明建设调查与思考&乡风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五篇模版]

    2 篇 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乡风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篇一: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

    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灵璧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 社 会 调 查 报 告题目: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姓名:杜新祥学号:0934004466282 指导教师:......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大余县樟斗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刘燕平学号:***10 摘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尽管城......

    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我市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张志恒 搞好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推......

    加强县级人大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县级人大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县级人大作为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中有着独......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使小城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