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贷风险管理刻不容缓(创新产品)
信贷风险管理刻不容缓(创新产品)
当前,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正积极采取措施调整其信贷风险管理政策,故银行如何制订和执行它们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也已成为关注的热点。去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签署了一份文件,列出了17条信贷风险管理必须遵守的原则,其中有15条原则与银行执行信贷政策直接相关。这些原则强调了高级管理层在提出、通过、执行信贷政策时的责任,它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信贷批准、信贷管理及风险控制的程序和应用等,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对银行如何定义信贷风险管理策略的建议,这些管理策略被视为制定一切信贷政策的出发点。
切实有序的信贷政策对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点许多银行似乎早已经认识,但长期以来,银行在制定信贷限制方面却常常处于无序和不完善的状态,表现在用一些过时的方法去计算风险,或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期在对风险的认识上达成全面一致。但在经过1998年底的全球性经济**后,许多银行真正意识到合理实用的信贷政策的重要性,因为只要运用了最合适的系统和程序,风险就可能得到控制。众所周知,当银行信贷委员会(或类似的部门)批准一定的信贷额度之前,该部门成员有必要对对方或借款人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一位资深的信用分析家应负责对比从各类途径得来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来源包括信用评价机构、年度报告、市场简报以及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如因特网。这不仅使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基本评级信息显得十分重要,同样也突出了银行或公司自己提供详尽信息的重要性,在缺少精确评级数据的新兴市场上,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由评级机构提供的信息未必跟得上资信降级的速度,正如1998年8月俄罗斯金融危机时,甚至所有信息都不能取代信用分析家和管理者得到的第一手消息。最近西方国家的一些研究表明,目前银行采用的信贷限制不够灵活并限制了银行交易对象的范围,它应该被风险测算的复合回报等方法所取代。通过这个途径,交易对象得以扩大,任何人只要有足够的回报作为风险发生后的补偿,均可获得服务。但是这种做法却会带来额外的风险,并且过于依赖价值———风险措施的运用,因此,信贷限制在防范事故风险中仍然是必需的。
对大多数银行而言,信贷限制仍是控制信贷风险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这些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合水平限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对银行业务活动实行控制,银行必须通过生产、经营部门和客户部门对每一位客户或客户集团建立多层次的限制。通常,这些限制被附加在银行对客户集团适用的最高限制上。例如,对某一特定的客户,信贷风险在银行的产品等级上有不同的层次,同样,对银行与之交易不同产品的每个附属公司(或部门)也都有单独的限制。为保证对这种复合限制水平的控制,银行对某一特定客户集团适用的最高限制被称为主限制,其他的限制则被称为从限制。作出这样的区别十分重要,因为它有助于管理客户集团风险控制的超额。
(二)期限限制。根据基本交易的剩余,对到期日的设定限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其他限制。此外,银行还必须继续设定和遵守反映特定国家经济和政治风险的限制。从实际情况看,国家限制仅用于存在显著风险的地区,如新兴市场,国家限制必须低于对该国各客户的限制总和。
银行除了运用传统的客户或国家限制以外,还应根据不同工业部门、地域为特殊的产品设置限制。实际上,这样的限制比一般的客户限制更加有益,但不必对每一个地理区均设立不同限制。通常,许多银行通过以上方法来管理面临的全部风险,但它们却往往认为对工业部门、地域或产品设立上限是不必要的,然而随着对特殊工业部门风险的蔓延,银行正越来越意识到这种限制的价值所在。
第二篇: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培训
信贷质量是金融企业的生命线,如何实现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始终是金融企业的重要课题。对信用社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由于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特殊地理位臵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活金融发展县域经济作贡献,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生存、发展壮大自己,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对如何确立市场经营观念、准确定位,把市场拓展、内部信贷决策和内控管理与 防范贷款风险等有机衔接,确保资产质量的提高和经营效益的实现
现行体制和机制下信用社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1、体制风险
信用社不能真正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是信贷风险产生和累积的最根本原因,虽然这么多年国家对农信社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最近进行的“花钱买机制”的改革也旨在明晰产权,转换经营机制,强化自我约束。但以前的改革只是一些表面上的、形式上的改革,并未触及到问题的实质;最近的产权制度改革也进行得不彻底或是不到位。按组织原则,信用社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但实际上股东们缺乏积极主动行使自己权利的意识、能力、信息和机会。由于信用社产权关系不明,产权约束乏力,使得信用社的所有者主体缺位,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素缺失,科学的管理机制无法建立,信用社始终无法市场化、商业化运行,各种风险,特别是信贷风险由此产生。信用社股东、客户、职工、经营者,没有人真正对信用社资产(特别是信贷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负责,股东们充其量只想多分点红利,没有风险意识,也没有机会和能力去阻止信贷操作中的不良行为、恶意放贷行为,监督制约机制失效,从而使信贷风险不断产生。
2、监督风险。
制约机制失效,违规成本小,是产生信贷风险的直接原因。信用社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已经是一个较大的体系,可以说已较为完备;但这些规章制度却始终得不到有力的贯彻执行,特别是信贷管理中的“三查”制度,以及其它信贷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度等),使得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地出现。为什么这些规章制度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执行呢?是因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不彻底,钢性约束失效,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制约监督机制必然成为软约束。以贷款“三查”制度为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信用社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 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需要调查人员深入企业查阅帐薄、凭证、核实相关数据,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种情况,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客观、公正、有决策价值的结论,是恰恰在这一“ 节骨眼”上,信贷人员作不出或因种种原因不愿作出有深度的调查,不对相关数字进行核实,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文字资料,对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轻易采信和运用,按照信用社信贷管理的要求进行摘录、整合、做出表面文章,根据这样的贷前调查报告作出决策放贷已经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二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督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但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得很松,仅仅依靠贷款的抵押担保作为阻当风险的屏障。由于到企业了解情况的时间少,无法随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只为了应付上级的日常制度检查,凭印象撰写出一些简单的贷后检查报告放臵于信贷档案内,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这种背景下审批出的贷款,其“三查”制度的贯彻自然会流于形式。而信用社即使将贷款通过这种方式放“烂”了,也可通过转贷、“输血”……等方式将风险重新包裹起来,这种违规成本相当小。所以一些信贷人员敢于违规、勇于违规。
3、管理风险。
管理力量薄弱,使信贷风险的控制和处臵乏力。信贷管理部门,担负着全辖信用社大额信贷资产的审查、审批、贷后检查,风险预警、处臵、资产保全,各种信贷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检查……可以说是任务相当繁重。但信贷管理方面却人力单薄。仅应付人行、银监、省市联社的各种报表、文字材料、检查、调查、研讨、学习、培训……等,哪里还有时间来顾及信贷业务的开展及风险的处臵和预防呢?联社业务部门1人身兼多岗、多项工作,岗位职责没有细分,没有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致使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不能做到及时、专业、深入。失去了担负信贷风险“过滤器”的应有作用和功能。
4、道德风险。
信用社信贷人员的选拨、上岗,往往没经过正规培训、考试、资格审查,导致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表现在政治思想上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拜金主义思潮泛滥;在业务素质上,对信贷操作规程掌握不牢固、不熟练,甚至有些连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简单的财务指标也不会计算;对《担保法》、《民事诉讼法》、《合同法》……等基本的实用法律知识理解不深不透、掌握不牢。以至于在签订合同、办理担保手续、进行诉讼时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无意识地做些有损自己利益的事,从而增大了信贷风险。
5、政策风险。
由于农村信用管理体制不畅,职责功能不明,既要求信用社不断盈利、降低不良贷款,又要求信用社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程、项目。许多时候出现了由“政府点菜,信用社买单”的现象,导致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地出现。农村信用社失去了经营自主权,贷款投放的政策性色彩浓厚,却缺乏相应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
6、信用风险。
社会信用环境、政策法律环境差,剥弱了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目前中国的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尚未全面建立,社会文化背景中对诚信的重视程度也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少数个体经营者及私营企业,一旦自己经营管理不善,陷入困境,便再无还款意愿和还款意识,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赖债、躲债、逃债,甚至有的从一开始贷款就是通过骗取手段获得,根本没有想过要归还信用社贷款。而对这些不守信的企业和个人,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加以惩处,使他们的不守信成本很低,不守信的收益很大。面对这些不守信的个人和企业,信用社只有依靠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权益。但令人遗憾的是司法部门也存在种种弊端,最典型的是“执行难”这一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由于借款人采取种种手段转移、隐匿资产,信用社往往胜诉后因垫付高昂的诉讼费和执行费而“赢了官司输了钱”,助长了借款人恶意逃废信用社债务的气焰,增大了信用社信贷风险;
7、激励风险。最典型的是对信贷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分配制度不完全公平,挫伤了信合干部职工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积极性。比如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质产资量好的反而不奖励,而对资产质量差的,由于收回的“两呆”多,反而得到重奖,这样使得信贷人员付出的劳动与收益不成正比,价值观念被扭曲。此外,信贷人员的晋升机制没有建立,爱岗敬业,质产质量搞得好,对信用社贡献大的信贷人员,不一定有新的平台,而真正把信贷资产质量搞好,少不了要与部分客户发生冲突,自己所花的代价很大。
信用社目前时期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新《巴塞尔协议》将银行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风险。
一、如何预防和管理信用风险
(一)、贷款发放前的筛选
1、找准行业----行业分析
(1)行业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分析,如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行业政策。
(2)行业周期分析,导入、成长、成熟、衰退阶段。行业与行业持续时间区别很大,并不按四个阶段周期发展。
(3)行业需求与供给分析(4)行业盈利性分析(5)行业依赖性分析(6)行业集中度分析(7)行业可替代性分析(8)行业风险综合评价
2、别把贷款给错了人----借款人分析
(1)经营风险分析。规模、产品市场供求、采购、生产、销售等
(2)管理因素评价人。组织形式、管理层的稳定性、素质与经验、资金管理、3、贷款风险的缓冲垫----担保的设定与评价 担保的种类与作用,担保的设定。
4、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信贷资产分散化
信贷资产分散化是指在贷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尽量把贷款放给更多的人,避免贷款过多的集中是一个人,特别是集团、上市公司等。要避免贷款的传染效应----风险在贷款之间的传播,贷款之间尽量减少丰关性同。
5、贷款中的价值规律----合理进行贷款定价
贷款利率是贷款价格的重要表示方式,由于贷款市场竞争激烈,所以贷款的定价者是接受者。
6、可以给你,但不能完全满足你----信贷配额的确定 企业过度负债的负机影响包括,在困境时可能放弃企业生存的机会,能过其它方式,加大现金分红有比例,引发管理人的道理风险(转移财产)等,7、给借款人排队----借款人信用评级,能过模型支持。
(二)、贷款存续中的监测与管理
1、贷款分级实践----贷款五级分类管理
2、为贷款作体检----贷后检查
贷款的早期预警信号包括财务报表、经营状况、企业管理人员、抵押品、企业与信用社的关系、非财务因素。
(三)、风险贷款出现后的管理
1、确定风险贷款的管理目标---对其它主体博奕 尽量减少损失是信用社必须全力做好的工作
2、分析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
3、选择管理的对策----具体应对方法
催收、重组(展期、借新还旧、还旧借新、降息、增加担保品),更换借款人、清算抵押品、诉讼、破产、冲销等。
二、如何管理和规避操作风险
1、信贷决策科学化
对借款人、保证人、担保品的选择,贷款的审批科学化
2、良好的信贷监督机制
信贷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阻止不该发放的贷款
3、完善的贷款质量与控制体系
区分主观和客观产生的原因,尽职给于免责
4、标准化的信贷操作
贷款的流程、贷款文档的制作与管理、担保的登记、担保品的评估、担保品的选择与贷后跟踪管理等形成标准化的规定。
发放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超业务范围放贷、帐外经营等(2)未经授权、越权、违反信贷政策操作
(3)担保不充分、对借款人、保证人背景调查不充分(4)对贷款的目的与用途、还款来源分析不够(5)对借款人的融资需要可能给其带来的利益不了解,而有可能被长期占用
(6)对债务人的报表分析失误或咨询不够我,判断错误
(7)贷款的期限不合理
(8)为了争夺客户而过分注重贷款的增加,放宽贷款标准
(9)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经验或不怕劝告,抵押物有缺陷
(10)信贷人中员经不住客户的诱说,胁迫或公然不成示原则发放贷款(11)信用分析不足
(12)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13)放贷综合症 发放后可能出现的问题(1)贷后检查不严格(2)对经济形势不关心(3)信用额度缺乏控制
(4)没有措施防止债务人过度扩张(5)不断增加贷款
(6)信贷人员不愿承认错误(7)
掩盖事实(8)行动迟缓或轻信
(9)信贷人员观点的“霉变”(10)信贷人员“厚此薄彼”
5、借款人欺诈与识别
(1)长期缺乏现金或债务记录无规则,迫切需要资金(2)财务比率恶化
(3)不停追逐新市场或投资
(4)主要层次上人员变化频繁,特别是财务人员(5)工作条件或组织行为恶化(6)现金日常支出由另外人控制
(7)管理人员或唯命是从的人报酬很高,按融资比例提成
(8)向信贷人员送钱送礼,请客
(9)普通员工对企业大的投资或主要业务不熟(10)接受高利率
(11)会计报表有假或不合逻辑(12)资金在关联企业间流动
(13)一般员工素质较低,薪酬也低,但高管人员对外显示派头或不易接近
(14)财务指标与实物不接近(15)过度复杂的公司结构
(16)人员不在、资料不全或以保密为借口,对付调查(17)不明交易增多,上班时间不正常(18)主要负责人婚姻、经济方面压力大等
三、如何关注和管理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风险控制在信用社可以随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过风险晋中市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第三篇:浅议信贷风险管理
浅议信贷风险管理
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先后经历了“指标管理”、“期限管理”、“信用等级管理”、“风险度管理”、“授信管理”等不同阶段。授信管理,基本概括了前期几种不同风险管理模式的优点,突出了对客户综合评价、风险总量控制、区别对待的原则。与之相配套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新规则更加注重对信贷决策过程的程序制约,通过审贷部门分离和主责任人制度强化了审慎决策和对道德风险的控制。然而,现行的信贷风险监管体系,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和漏洞,仍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经营风险。
一、信贷风险管理存的问题
㈠贷款企业分析偏差导致客户选择失准。
贷款企业分析是克服银企信息来源不对称性的重要手段,是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维护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重要保证。因此,银行对贷款企业的分析应该是严谨、全面、深入的。而事实上,我们在进行贷款企业分析过程中较普遍地存在以片概全、以点概面、顾此失彼的现象。
1、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因素分析。
银行信贷部门在进行贷款企业分析时,基本上能做到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资料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比率分析,也能大致上从分析中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经营成果、预测企业发展趋势,为贷款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但由于财务分析依赖的报表资料主要是由企业财务人员提供,这必然会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来源的不对称性。在克服这种不对称性,银行就必须要对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包括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贷款企业与顾客、竞争对手以及能源、资金、原材料、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供应者和业务主管部门、地方税务部门等有关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即市场环境分析。同时还应注重对企业管理水平的分析,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规模、能源利用效率、规避市场风险和收益的大小。而商业银行往往却不重视这些能反映企业发展前景和经营水平的非财务因素分析,受理了大量财务上金玉其表的“优良”客户忽视了诸多非财务因素构成的潜在风险。
2、重第二还款来源分析,轻第一还款来源分析。
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是指借款人的主管业务收入。同时银行为了防范企业未来的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进行第一还款来源检测后,要求客户提供足额足值的质押物进行担保,即第二还款来源分析。两者应该是相互依存、互动制衡的关系。按第二者对贷款“三性”的保障意义来说,第一还款来源比第二还款来源更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信贷客户经理由于受自身素质水平、信息搜集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很难对企业的市场风险、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往往会“舍本求末”,将第二还款来源的可靠程序作为选择客户的主要依据。殊不知,银行所控制的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担保物,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偿还到期债务。这是因为贷款担保物并不能取代借款人的经营状况,更不能等同借款人的信誉度。一旦银行以处置担保物不清偿企业债务,那么银行所花费的成本与精力,将可能使一笔贷款由盈利变为亏损。银行的信贷行为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3、重账面偿债能力分析,轻或有负债分析。
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有足够的自有资金来清偿银行债务,是银行进行贷款企业项目评估最关心的主要指标之一。实际操作中,银行往往只注重从账面资产上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而忽视了或有负债对企业偿债能力的潜在影响。因此,一些企业为了套取银行信用,故意不在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反映(或列示),但或有负债一旦转化成真正的负债,便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对企业偿债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如会计报表及附注中没有对或有负债项目以披露、揭示。潜在的流动负债项目会人为地减少。这样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将会比实际要大。银行如果借用这样的财务指标来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错误结论。因此,银行在进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时,或有负债是个必不可少的分析项目。
㈡行为风险导致信贷决策扭曲
1、能力风险无法保证科学决策。
以某市分行为例,全行有信贷人员145人,从表面上看,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大专以上学历的信贷人员已占总人数的40%。但实际上,能熟悉企业查账、进行财务分析和有较强文字综合能力的不到1/10人。大部分信贷人员不会客观真实地分析企业的财务帐表,不会对客户提供的不真实财务数据进行甄别和调整,写不出个象样的调查报告。一些按程序发放的贷款出现了风险,很大程度与信贷人员的调查、审查、评估、监管能力低下有关,即能力风险导致信贷风险。我们在调查某市分行1998年以来发放形成不良贷款的18户法人客户贷款,几乎没有一笔存在违规操作行为,但也没有一位信贷客户经理能准确地预见风险因素,皆因其能力缺陷。
2、道德风险无法保证理性决策。
道德风险实质上是信贷风险管理的“不作为”行为。其主要表现:一是信贷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即信贷客户经理与贷款客户串通一气,制作虚假的调查材料,欺骗信贷决策部门,套取银行信用。二是信贷决策者的道德风险。由于决策者拥有驾驭信贷动作与惩治信贷违规违纪的双重职权,一旦这种职权失去监督,可能被用作制造违规违纪的特殊权利。有的决策者为了短期政绩,急功近利,抛开程序决策,不讲原则,违规点贷。更有甚者为一已私利,收受贿赂,包庇违规违纪行为。决策者手中的权力失控和滥用反而成为信贷违规违纪行为的“保护伞”。
3、贷审会决策风险无法保证科学决策。
一是贷审会成员构成不合理。贷审会中有部分同志根本没有从事过信贷业务,信贷分析水平的欠缺导致他们在进行信贷决策时,往往只凭经验、印象投票;二是贷款程序不合理。贷款决策基本按“经营行申报—管理行信贷部审查—管理行贷审会表决”的模式动作。客户的综合信息、经营行申报意见等只是在贷审会表决前,由信贷部门对客户经营情况进行简单介绍,贷审会成员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一个不熟悉的客户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从而不得不盲从信贷部门或领导者作出的导向性意见;三是决策内容不全面。贷审会往往只注重单个客户、单笔贷款审批,忽视贷款的宏观发展策略研究,贷款的政策及市场风险无法避免。
㈢权责不对等导致责任管理名重实轻。
根据信贷新规则的要求,银行为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大多建立了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然而由于信贷行为责任与权利的不对等性,使得责任追究制度在执行上大打折扣。
1、前台责任与权利不对等。
信贷前台客户经理作为贷款的直接责任人,所担负的责任最大,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就要承担主要责任,包括经济赔偿或下岗清收。同时,由于管理行及经营行对信贷业务营销又缺乏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客户经理没有配套奖励措施。这种权责不对等现象,大大挫伤了客户经理营销业务的积极性,恐贷、畏贷、厌贷心理极为普遍。
2、后台责任与权利不对等。
由于信贷后台在信贷决策前不能与客户见面,其职责只是对前台提供的客户资料的全面性、连贯性、真实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倘若信贷前台与客户串通一气,提供一套完整的虚假的信贷文本,蓄谋套取银行信用。这时,信贷后台就很难从文本上发现问题,最终有可能误导信贷决策。一旦贷款形成事实风险,同样要追究审查主责任人的连带责任。同时,由于审贷分离的刚性规定,信贷后台工作的注定了只是对前台工作的监督、补充、修正和完善,其成绩没有现成的衡量标准,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这种权责的不对等也有导致信贷后台审查职责流于形式。
3、贷审会责任与权利不对等。
贷审会成员在进行贷款决策时,采取的是无记名投票方式,决策正确与否,没有明确的反映和文字记载,贷审会成员只负责贷款审批,却不承担相应的决策风险,这种有权无责的贷审会管理制度容易滋生渎职行为,产生道德风险。
(四)贷后监管松驰导致管理效力递减。
当前,信贷管理状况是:贷前调查、评估、审查一般能够按优良客户的标准严格把关,贷款发放时的签约、担保、立据等手续也基本能做到规范操作,即贷前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都比较到位。但贷后对客户的经营风险却疏于监管,导致管理效力递减。一是时间上的递减,即前紧后松,即上严下松。
1、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
信贷客户部门普遍认为,既然是经过过滤、筛选的优良客户,贷款自然就无风险可言,无需监管;对一些通过公关开发的优良客户或大额贷款户,担心深入监管会招致客户的误解,于是采取屈让的态度,怯于监管;对那些与银行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的“两呆”企业贷款,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懒于监管。
2、监管制度上的软约束性。
贷后监管是一项日常性、基础性的工作,需要管户客户经理经常性地深入企业,对企业原材料订购、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督管理。显然,现行的管理制度不具备这些方面的约束力。一是对管户客户经理监督行为的软约束。即想管就管,不想管就不管,即使到了企业也只是走马观花,口头问问,草草写个监管报告,回来交差了事。二是管理行对经营行的软约束。经营行贷款企业涉及千家万户,企业市场风险瞬自万变,管理行在行使监管职权时,由于人力、物力和风险防范手段上的短缺,无法对经营行贷款企业进行深入、全面、有效的监管。三是责任追究的软约束力。按照信贷新规则主责任人制度的要求,贷款一旦形成事实风险,要严格追究调查主责任人、经营主责任人、审查主责任人等各级主责任人的责任,而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查而不究、究而不严、做做形式。
3、风险衡量技术的不准确性。
当前风险监控指标体系还存在一些设置不科学、概念模糊的现象。如农行实行风险度量化分级管理,风险度的计算公式为:贷款风险度=贷款方式权重×贷款对象风险权重×贷款形态风险权重
这个公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区分不同风险权重对贷款最终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运用几种风险权重的乘数关系计算贷款风险度也缺乏很强的理论依据。照此计算出的风险度难以反映贷款的实际风险程度。
(五)信贷风险监管缺乏部门之间的联防协作。信贷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紧密配合、经常沟通、立体跟进。然而,现行信贷风险监管却缺乏防防意识、缺乏互相沟通,给风险监管留下了“肓区”和“死角”。
1、审计检查局限系统内部。
当前我们的信贷审计检查,不管是内部自审,还是行际之间交叉审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稽查范围局限于银行内部,而且也只是对信贷本文、决策程序等的依法合规性进行检查,缺少深入信贷客户的深层的信贷检查。事实上,信贷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客户,特别是那些违规放贷的劣质客户。同时,由于信贷审计次数少,稽查问题不深入,督促整改不得力等原因,又反过来促成经营行肓动、冒进的侥幸心理。
2、风险监管专注不良贷款。
信贷风险监管既包括增量信贷资产的监管又包括存量资产的监管,既含存量正常资产的监管又含存量不良资产的监管。不良贷款实行“四专”管理后,清收人员“无权”监管正常贷款,信贷前后也没有义务监管不良贷款,这种职权界限必然会导致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上的严重脱节。同时,又由于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不良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办法,不良贷款日受蚕食、流失的趋势不可避免。
3、监察立案设置“门槛”较高。
过去,我们一般认为只有当信贷责任人严重违规违纪造成了信贷资金重大损失,或信贷当事人触犯法律构成违法,才认定为信贷案件。换句话说,只要是信贷资金出现重大损失和责任人严重违法乱纪两个条件不同时具备,监察部门一般都不立案查处。信贷违规违纪人员也正是利用了监察立案这个“度”的界限,“踩红线”、打“擦边球”,给信贷风险监管留下了难以根治的隐患。
二、信贷风险管理的改进对策
㈠更新管理观念,增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
农行过去的信贷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它强调的是权利的纵向制约,其特点是速度快、效率高,但难以控制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制约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基本要求,将信贷决策行为划分为多个环节在平面上相互牵制,达到横向平行制衡。要达到横向平制衡,必须要增强三种决策意识。一要增强民主决策意识。每一笔信贷业务,从客户申请到贷款收回都要经过调查、审查、审批、经营四个环节,从广义的管理学看,每个环节中的每个行为人都是这笔信贷业务的决策人之一,其作出的判断、决定和所实施的行为对该笔信贷业务能否达到预期目的都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每个决策人都要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民主管理,这样无论风险出现在哪个部位或哪个环节,都可以及时发现、防范并化解。二要增强科学决策意识。科学决策是建立要民主决策基础上的,只有决策者广纳良言,才能避免以个人偏好来主观臆断决策。科学决策还要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借助专家咨询,而不是仅靠经验来决策,这样就可以减少决策者犯盲目、轻信、跟风和瞎指挥等错误的决策行为,从而降低决策者能力风险。三是提高审慎决策意识。只要坚持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就会在全行形成一种群众监督氛围,对那些想谋私利或滥用权力者形成有力的监督,使决策者感到一种强大的责任感,从而采取审慎态度决策,降低决策者道德风险。
㈡依据管理需求,加速调查审查专业化建设。
总行信贷新规则出台后,改变了过去主要按产业、行业划分的做法来设置信贷部门,如工业信贷部、农业信贷部、商业信贷部等,而是根据横向平行制衡原理,设置信贷业务前后台即客户和信贷管理部,实行审贷部门分离。前台部门负责客户调查,后台部门负责信贷审查。新的信贷管理体制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调查和审查队伍,才能达到落实新的规则的目标。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大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何进一步更新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真实性,做好客户的评价和市场预测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只有加速组建贷款调查审查专业化队伍,才能有效地采集并运用大量可靠的信息数据做好客户和市场预测,实现有效决策。
1、加速贷款调查专业化队伍建设。
贷款调查专业化建设分两个层次,在二级以上分行的客户部门建立一支业务技能精湛,职业道德水准较高的专业信贷分析调查组,独立或下一级行的客户经理共同参与相应级别贷款客户的贷前调查,并由资深信贷分析员出具调查报告。在县支行的客户部门按行业贷款或产业设置专职调查员,如私营个体贷款调查员、工商企业贷款调查员、行政事业单位调查员等,独立或与管户客户经理共同参与相应级别信贷客户的贷前调查,并由调查员出具调查报告。
2加速贷款审查专业化队伍建设。
贷款审查专业化建设要与贷款调查专业化相匹配,以承担相应级别贷款客户的贷款审查,考虑到个人能力有限,一个人不可能既懂财务,又懂法律、技术和市场,贷款审查专业化设置又有不同,在二级以上分行的信贷管理部成立审查中心,按风险点设审查岗位,即指定专人审查政策法律风险,专人审查市场风险,专人审查财务风险等,对相应级别贷款客户的审查出具报告。在支行一级同时考虑到信贷管理部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可从其它部门如综合办公室、财务部等抽调人员组成一个审查小组,按风险点分岗位审查的办法对同等级别贷款客户的贷款进行审查,并各自出本风险点的审查报告。在调查、审查专业队伍组建初期,要加大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并保持一段较长时期的稳定,考虑到尽可能培养多的全能人才及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今后要逐步实施人员轮岗制、轮换制。
㈢细化岗位职责,完善对等的管理机制。
1、细化岗位职责,推行级别等级管理和技术等级管理制度。
根据信贷业务流程上的调查、审查、审批、经营四个环节的要求,分别设置若干个工作岗位,并将《中国农业银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和《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基本规程》中每项具体工作细节分解到每个岗位,以岗位责任书的形式明确每个员工的岗位及职责范围。客户部的客户经理依据其所服务客户的规模或级别推行级别管理制,设立高级、中级、初级、见习四个档次,5000万元以上贷款企业可配高级客户经理,享受科级以上待遇;3000万元以上贷款企业可配中级客户经理,享受股级待遇;1000万元以上贷款企业可配初级客户经理,1000万元以下配见习客户经理。信贷管理人员依据自身素质、工作业绩和工作质量推行技术等级管理,技术等级设高级、中级、初级、见习四个档次。信贷管理人员按相应的等级授予相当的权限职责,并与个人收入分配挂钩,同等级别的技术职务与行政职务享受同等级的分配收入待遇。
2、建立量化的考核管理体系。
根据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四个环节的划分,分别设置相应考核指标,并实行百分制的量化考核。量化调查人员考核指标。一是调查率指标。受理的客户申请调查率要达到100%。二是及时性指标。从申请到受理不得超过2个工作日,一般信贷业务调查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项目贷款高歌不得超过20日。三是调查报告的合规性指标。所有的调查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要格式规范,内容齐全,要有相关调查人员签字,并对该报告的专业性和真实性负责。
量化审查人员考核指标。一是审查率指标。对客户部门提交的调查报告的审查率要达到100%。二是及时性指标,从客户部正式转交调查报告时间算起,审查时间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三是审查报告合规性指标。对调查报告的审查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具审查报告,审查报告格式要规范,内容要齐全,要有相关审查人员签字,并对审查报告的专业性负责。
量化审批人员考核指标。一是及时性指标。每笔信贷业务审议、审批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二是审议、审批程序性指标。贷款审议、审批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该在本行贷审会审议的是否及时召开贷审会进行审议。
量化经营人员考核指标。一是贷款管理和预警指标。信贷业务发生后,信贷经营人员要对客户执行信贷合同、经营状况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经常性跟踪检查和定期检查,以书面报告为考核依据。特别对以资产提供担保抵押的客户,还要考核是否建立担保抵押资产监测卡,并对担保抵押资产是否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对贷款企业发生的危及贷款安全的财务和非财务等因素,是否在事实风险形成前,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并按规定向有权审批部门报告。二是客户经理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巩固和拓展一批新老客户,主要考核客户经理是否完成客户维护和拓展的数字指标。三是档案资料收集和归档的考核,信贷经营人员要以所维护和拓展的客户为单位建立档案,负责收集信贷业务活动全过程及客户和担保人的完整记录资料,并按要求将有关数据录入信贷管理系统,当贷款收回并进行总结后,将客户的档案资料交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保管。
3、完善配套的分配机制。
信贷经营和管理人员的收入分配实行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奖励工资的分配方式。岗位工资依据当地平均最低生活水平和经营管理人员的级别等级和技术等级来确定,一年一核定,按月计发。绩效工资是依据上述各个环节的量化考核得分来确定,考核得满分者,可全额拿回绩效工资,低于100分者按比例计发,绩效工资按季度考核计发。另外量化考核可实行加分制,对业务拓展业绩超额完成的可加分,对在贷款监控、经营管理中有特别贡献的可加分,加分后超出满分者,计发奖励工资,奖励工资按分值计算,每个分值含有固定的资金额,奖励工资按季考核,滚动累加(也可弥补下季度的考核不足),年终计发。
4、严格责任追究制。
信贷管理出台的规章和制度,只是对具体操作者所立的“规矩”,只有同时实施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才能对操作者进行硬约束,保证操作规范到位。责任追究主要以行政和经济手段实施。因不按规章制度操作或者不作为等行为对信贷业务造成影响的,要按四个主责任人的划分给予当事人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对造成贷款损失的,还要进行赔偿,10万元以下的贷款实行按责任比例全额赔偿,10万元以上的贷款按责任比例赔偿10万元。对信贷业务经营业中有严重渎职或严重违法乱纪的行为,并给农行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除给予行政、经济处罚外,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责任追究实行永久责任制和连带责任制。
㈣注重对企业分析,强化对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从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来看。企业法人都将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最主要的载体,而企业贷款相对于自然人、事业单位贷款等来说风险是偏高的。因此,加强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方面。
1、要注重对企业分析。
银行针对企业所开展的分析活动不能简单地套用企业自身开展的分析活动,企业自身开展的分析活动是企业站在个体的角度上,对其产品的生产、销售,市场、管理以及财务状态等因素开展的分析活动,而银行对企业开展的分析活动要站在更高一层的角度上,把个体企业纳入一个行业、一个群体的宏观环境下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具体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⑴、产业政策分析,重点分析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最新颁布的产业导向。⑵、企业产权制度分析,重点分析企业的产权是否明晰。⑶企业法人代表及其信用状况分析,重点对企业法人的信用记录及还款意愿进行分析。⑷、企业资产负责状况分析,重点对企业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及其流动性进行分析。⑸、企业的产品市场分析,包括对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目前所处的生命周期,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及其市场前景进行分析。⑹、企业财务分析,重点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营运能力进行分析。⑺、企业管理水平分析,重点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内控制度,产、供、销及设备管理制度、分配制度进行分析。⑻、在担保贷款企业中要注重第一还款来源及第二还款来源分析。只有建立在对贷款企业进行综合全面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源头上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生。
2、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当前对贷款企业监管尤其是对优良客户的监管,普遍感到难以监督,不敢监督。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有银行同业不规范竞争,客户利用信息不对称炒作银行等客观因素,但与我们在主观上缺乏务实和灵活的监管办法也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在加强贷款客户的监管上要重点抓好三点:⑴、抓好基本帐户开户权的监管。对所有申请贷款的企业,首要条件就是要在贷款营业处所开立基本帐户,只有牢牢把握基本帐户开户权,才能把握监管企业的主动权,在企业违约后方可通过人民银行及《同业公约》中的有关条款,对其进行理直气壮的制裁。⑵、抓好企业资金回笼的监管,有了基本帐户,企业资金回笼的监管敢变得实际可行了。⑶抓好企业抵贷资产的监管。对企业抵贷的资产要建立资产监管卡,客户经理要定期对其进行盘点,发现抵贷资产流失或贬值时,要作为企业经营重大事故进行书面报告,并采取限期追回或增加抵贷资产等手段,确保抵贷资产足额有效。
3、要改进对企业的服务水平。
改进对企业的服务也是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银行通过对企业提供“度身定做”的优质服务,才能增强企业的信任感,提高企业的忠诚度,同时,银行客户经理本着参与不干预,献策不决策的宗旨,帮助企业分析市场,改善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必将实现银企双赢,确保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㈤立足培植信用,建立内外联防的防范体系。
农行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除了自身要采取理性的行为之外,还要通过鼓与呼,逐步建立起内外联防的立体防范体系。在内部联防的平台上,信贷、会计、监察、审计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屏障;在外联防的平台上,要努力营造人人讲信用的良好氛围,用实际行动争取社会媒体的关注,争取行政执法部门的支持,争取人行同业的共鸣,争取社会信用环境的好转。
[参考文献]
1、汪建峰:关于存量贷款风险及管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2、7
2、于兴超:对解决当前信贷业务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的建议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3、金山.韩方强:信贷决策机制的完善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3、2
4、孙日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微思考《湖北金融研究》 2000、1
5、胡小飞:浅谈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湖北金融研究》 2000、3
第四篇:信贷风险管理语录
信贷风险管理语录
(一):理念、文化篇
1.世界上没有一家银行是因谨慎放贷而破产的,只有因过度发放贷款而倒闭。
2.任何一个傻瓜都能把钱放出去,而收回它则需要相当大的本事。3.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4、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带来了市场机会,就风险管理而言,识别是核心,管理是必备手段
5、从事信贷或担保业务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本质上体现为管理风险的能力,尤其是管理法律风险的能力,上述相关行业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要提升上述相关行业管理风险的能力需要从文化、理念、流程和制度、技术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建设。
6、如果银行的贷款管理经常出现问题,其原因并不是它缺乏贷款风险管理的体系、政策制度和程序,而是因为它没有占主导地位的信用文化,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程序真正执行并发挥作用。
——爱德华《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
7、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萨谬尔逊《经济学》
8、市场营销部门是在做加法,风险审查部门是在做减法。
9、以客户为中心,你不可能了解所有的客户,你不可能服务所有的客户,我们应该尽量去满足一部分客户的全部需求。
10、人和人类组织所从事的事情一定会出现错误,我们只能控制和减少操作错误的发生。——墨菲定律
11、追求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中信银行经营理念
12、银行的贷款哲学是通过正式的贷款政策书面表达出来的。——乔治.汉普尔《银行管理》
13、做资金生意,只能是救急,不就难!面对暴利,宁可放过,不可做错。
14、全流程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不局限于调查阶段。风险管理在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均得到体现。沿着流程模块,每一个环节均对不同的风险进行选择、过滤以及管理,以最终达到“风险可控”的目的。
(二):贷前、审查审批篇
1.我经历过银行这个行业的起起落落,我还是认为在调查时,没有什么能替代下面三个最主要的问题:你要这笔贷款干什么?你准备用什么偿还这笔贷款?你说的还款方法无效时,还准备怎么偿还?
2.我没有什么聪明的智慧,我只是能沉住气听完坐在我办公室的借款申请人讲“故事”,而不是急于表态。当我听完“故事”后,把不太动听的“故事”留下,而对非常动听的“故事”婉言谢绝。
对于受理的贷款申请,列出核心问题让客户经理一件一件地认真调查。不论调查有多么困难,我也要让客户经理找到具体的数据或信息,模糊的或大概的东西我们不接受。有时候我会亲自查企业的库存数字或向同业咨询。我们的客户经理是侦探,而我是探长。
我们贷款的整体质量很好,违约率一直在3%以下。我们的工作比较扎实。有相当部分客户是中小型企业,是被别的银行拒之门外的。但他们信用很好,是我们经过详细调查发现的。这些企业虽然小,但很健康结实。—— 一位行长的话
3.一般来讲,客户经理所要做的三件事,一是尽可能多地了解情况并抓住主要问题,二是核实这些情况的真实性,三是对贷款能否受理作出自己的判断。
4.“你把客户的经营情况和资金状况都搞清楚了吗?”——某支行行长感言。5.出借人应当善于利用多种渠道去调查客户的信用,这些渠道包括:(1)直接向授信者索取;(2)向行业协会等机构索取资料;(3)向政府有关机构查询,这些机构包括工商、税务、房产、车辆管理、法院等;(4)向借款人上下游客户、邻居、员工、朋友等查询;(5)订阅查询相关资料,资料来源有以下几种:来自官方资料:政府部门的个有关机构发表或公布的经济动态,经济指数、物价统计、商品走势、市场行情、来自行业协会资料、来自专业及一般新闻杂志。(6)委托专业资信调查机构调查;(7)利用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等查询平台等。
部分公开查询渠道列举:
(一)主体信息查询:
(1)国家工商总局“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址:http://gsxt.saic.gov.cn/。(2)部分省、市工商局网站。(3)部分省、市级信用网,比如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4)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查询系统”,网址:http://shixin.court.gov.cn;(5)中国法院网“裁判文书”、“公告查询”;(6)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
(三)财产信息查询
(1)国土资源部子网站“中国土地市场网”;(2)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3)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中国商标网”;(4)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
(四)投融资信息(1)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可查询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转让登记信息、具体包括质权人名称、登记到期日、担保金额及期限等;(2)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网站;(3)中国货币网;(4)中国债券信息网;(5)和讯网。
(五)百度、文件混搜、混合搜索等搜索。
6.客户经理在调查贷款业务时,应该认识到三个“没有”:没有不变的企业、没有不变的风险、没有不变的贷款。
7.选择客户,必须先人后事,阅人比阅事更重要。:选择客户最重要的是选择拥有共同经营价值观的未来成功者。
8.‘要想不被骗,就不要和骗子打交道。”—— 一位行长的话
9.信用分析的质量由获得的可信的财务信息的数量决定。——布赖恩·科伊尔。
10.每笔贷款的风险决策是克服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障碍的过程。克服这个障碍,信贷人员应像“侦探”一样搜集借款人的经营管理信息,对借款人所讲的“故事”寻找破绽,以及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冯禄成《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11.多年来,持有质量不断下降的贷款就像看日落,你除了在那里等他落山,其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所有的分析重点都集中于一项交易的事前阶段,极力避免一项不良资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蒙特利尔银行副总裁瑞逊。
12、我在基层银行工作,经常跑企业,直接接触企业的各级管人员,得出一个结论:厂长的素质就是企业的素质,领导者的素质决定了贷款项目的成败。看企业首先要看厂长,看他的人品素质怎样,精神状态是否积极向上,工作思路是否清晰流畅。企业家有许多精神上的东西,靠电脑评级是评不出来的。”
13、“看公司不但要看它的经营和财务情况,还要看老板或经理下班以后干,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如果他天天和政府官员在一起,那一定是想找什么好事或者遇到了什么麻烦。如果他经常和银行工作人员在一起,那一定是公司资金紧缺,还需银行援手。如果他左右不离公检法或江湖兄弟,那一定还有铤而走险的事需要摆平。相反,如果一家公司的老板或经理不是成天往政府部门跑,而是往国内外同业跑,往产品市场或资金市场跑,那他一定会变成行业中的先进。如果银行对他的公司彬彬有礼、公事公办,那公司一定是财务健康、运行良好。” 14.“五查四看一走访十确认”:
(1)查互联网,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是否有较好发展前景和竞争力;
(2)查纳税凭证,确认是否有较好的销售;(3)查用电量及电费缴纳情况,确认是否正常生产;(4)查银行账户,确认现金流量是否正常;
(5)查央行征信系统,确认企业以及法定代表人、股东的信用状况;(6)看经营要件,确认是否具有生产经营资质;
(7)看账务与实物,确认入账是否合理、账实是否相符、应收应付账款是否真实;
(8)看生产设备,确认是否具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并有产权证明;(9)看生产现场,确认内部管理是否科学规范;
(10)走访工商、税务、电力、同行和当地居民,确认企业负责人资信。
15、大客户不一定就是优质客户,小客户也不一定就是劣质客户。
16、“三品”决定贷或不贷——企业主的人品、企业的产品、贷款的押品。“三表”摸清企业底细——电表、水表、税表(或海关报表)。
17、把钱借给有钱人——资信好的客户和质量高的贷款,是各家银行努力追求的目标。
18、客户经理在确定每笔贷款的条件时,就是为客户“量身定做”的过程,就像裁缝师傅在为客户订制服装,要仔细地“度量”客户的需求和能力。一方面要确保这笔贷款能合理地满足客户需 要,另一方面要确保不出风险。这个方法至今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19、救急不救穷——银行把钱借给急需资金并有还款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但不能把钱借给还不起钱的贫困企业和个人。
20、“虽然对大企业的信贷风险相对较低,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相对较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市场经济在发展,银行应以‘企业不论大小,重在经营好坏’的眼光去判断风险所在。”
21、千万不要小看贷款条款的设计,严密的限制性保护条款能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蒙特利尔银行高级副总裁罗尔逊
22、要真正把握好客户的需求。帮客户设计好方案,避免条件不断主主祸情况发生。
23、“要想做好生意,首先要会拒绝不好的生意。”—— 一位企业家的话。
24、决定借款人还款意愿的除了人品还有违约成本,违约成本相对人品而言更容易控制和把握。
25.一笔正常的贷款取决于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还款能力评估的核心是对第一还款能力的评估,而就还款意愿而言,一般取决于借款人的人品、借款人违约的成本、出借人对借款的管理等因素,违约成本对还款意愿的影响在目前的业务实践中一直被忽略。
26.如何评估借款人的人品:信贷人员可以从申请人的表情、眼神、言谈举止;对待家人、员工、业务伙伴的态度;提供资料和数据是否弄虚作假;过往信用记录;外部评价等方面评估借款人的人品,一般而言,借款人如果是企业,一个企业的“人品”约等于企业主要领导人的人品。
27.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包括哪些?借款人违约的成本包括:经营受到影响;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小额信贷机构和其他债权人拒绝授信;额外的负担(逾期利息、违约金、律师费、诉讼费等);社会声誉和评价受到重大影响;负面的征信记录。影响违约成本的因素包括家庭和经营两个角度来看,就家庭因素而言,已婚的比未婚的违约成本高,有子女比没子女的违约成本高;有住房及资产比没住房和资产的违约成本高;本地人比外地人违约成本高;借款人的社会声誉及评价越高的人违约成本越高;借款人配偶和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违约成本越高。就生意因素而言,经营年限越长一般违约成本越高、经营地年限越长违约成本越高、回头客越重要违约成本越高、变更经营场所越难违约成本越高、变更经营场所对生意的负面影响越大违约成本越高、盈利状况越好违约成本越高。
(三)贷中审批篇
1、大客户不一定就是优质客户,小客户也不一定就是劣质客户。
2、“三品”决定贷或不贷——企业主的人品、企业的产品、贷款的押品。“三表”摸清企业底细——电表、水表、税表(或海关报表)。
3、把钱借给有钱人——资信好的客户和质量高的贷款,是各家银行努力追求的目标。
4、客户经理在确定每笔贷款的条件时,就是为客户“量身定做”的过程,就像裁缝师傅在为客户订制服装,要仔细地“度量”客户的需求和能力。一方面要确保这笔贷款能合理地满足客户需 要,另一方面要确保不出风险。这个方法至今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5、救急不救穷——银行把钱借给急需资金并有还款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但不能把钱借给还不起钱的贫困企业和个人。
6、“虽然对大企业的信贷风险相对较低,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相对较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市场经济在发展,银行应以‘企业不论大小,重在经营好坏’的眼光去判断风险所在。”
7、千万不要小看贷款条款的设计,严密的限制性保护条款能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蒙特利尔银行高级副总裁罗尔逊
8、要真正把握好客户的需求。帮客户设计好方案,避免条件不断主主祸情况发生。
9、“要想做好生意,首先要会拒绝不好的生意。”—— 一位企业家的话。
10、决定借款人还款意愿的除了人品还有违约成本,违约成本相对人品而言更容易控制和把握。
11.一笔正常的贷款取决于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还款能力评估的核心是对第一还款能力的评估,而就还款意愿而言,一般取决于借款人的人品、借款人违约的成本、出借人对借款的管理等因素,违约成本对还款意愿的影响在目前的业务实践中一直被忽略。
12.如何评估借款人的人品:信贷人员可以从 申请人的表情、眼神、言谈举止;对待家人、员工、业务伙伴的态度;提供资料和数据是否弄虚作假;过往信用记录;外部评价等方面评估借款人的人品,一般而言,借款人如果是企业,一个企业的“人品”约等于企业主要领导人的人品。
13.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包括哪些?借款人违约的成本包括:经营受到影响;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小额信贷机构和其他债权人拒绝授信;额外的负担(逾期利息、违约金、律师费、诉讼费等);社会声誉和评价受到重大影响;负面的征信记录。影响违约成本的因素包括家庭和经营两个角度来看,就家庭因素而言,已婚的比未婚的违约成本高,有子女比没子女的违约成本高;有住房及资产比没住房和资产的违约成本高;本地人比外地人违约成本高;借款人的社会声誉及评价越高的人违约成本越高;借款人配偶和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违约成本越高。就生意因素而言,经营年限越长一般违约成本越高、经营地年限越长违约成本越高、回头客越重要违约成本越高、变更经营场所越难违约成本越高、变更经营场所对生意的负面影响越大违约成本越高、盈利状况越好违约成本越高。
信贷风险管理语录
(四):贷后管理及追偿篇
(2015-08-27 13:34:30)转载▼
1、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治家格言》
2、客户经理贷后管理的职责好比看护苹果,当苹果有一个虫眼时,就要及时发现和报告,赶紧处理。不能等到苹果已经烂掉一大半时,才发现,才去处理,那时为时已晚。——一位行长的话
3、防范贷款风险的原则,就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行动、早化解。—— 一位行长的话
3、“对于企业一笔贷款的贷后检查,实际也是对该企业下一笔贷款的贷前调查。,4、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挖地雷。在它还没爆炸之前,把他排除掉。——一位小贷公司行长的话
5、不要让你的客户在你的视野里消失,不要被客户正常还款迷惑,根据客户生意特点设计监控方向和实践。
6、“当经济形势不好时,高风险客户就会像河床中的礁石显露出来,对银行的贷款造成风险。因此银行应该尽早调整好贷款的客户结构,提前把风进隐患清除掉。”
7、你必需在你深陷损失无可自拔前快速行动!切记!立刻快速行动!
8、“借款人往往没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足够能力,等到银行找他时,他已经、花掉了最后一分钱。”
9、贷款清收过程汇总,不要做出任何空洞的许诺或无谓的威胁!一定要在采取行动之前先了解、掌握客户!关键是追究到底的精神!
10、每次向客户追帐都应施加比上一次更大的压力,否则就不要上门。11.逾期贷款清收经验:没有百试百灵的方法、坚持不停的“骚扰”客户并不断升级、会面前制定好策略和方案。
12、“我们通过暗访发现,企业生产线开工不足,前来拉货的车辆减少很多,用电量大幅减少,企业高管人员在转让高尔夫会员卡,家人在暗中变卖房产,我们就觉得不对劲,赶紧就收回了贷款,躲过了一劫。而有的银行退得不及时,就陷进去了。”
10、“贷款能否退出来,风险能否化解,往往在于一念之差,一夜之差,一步之差。”
9、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战国策·楚策四》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11、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企业重新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从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马蔚华《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探讨》。
12、什么是逾期?指客户没有按时还款。根据我们的经验逾期是例外,解决一笔逾期贷款是非常耗时的。预防是处理逾期最好的办法,这就要求在做回访监控的时候要认真,并且注意任何不正常的小细节,半个小时的回访可以让你节省将来为了追回逾期而花费的几十甚至几百个小时的时间。
13、贷后标准监控:定期与客户电话联系、在客户前来分期还款的时候尽量他们见面进行交谈、经常去客户的营业场所、搜集一些重要的财务数据(如营业额或利润),并核实其一致性、核查贷款的使用情况、在监控表里记录所有与客户联系的情况。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详尽的财务数据监控。
14、贷后非标准监控:借款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客户或者供应商;发生了某些意外事故导致企业的经营活动被中断(比如火灾);管理层或者营业地址发生重大变化;成本结构的重大变动(比如,原材料或其他成本的增加);借款人贸易链中的结算方式或者结算时间发生重大改变;宏观经济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客户;客户出现违约情况等等。
15、贷后管理常见危险信号:担保人突然要求放弃担保责任;借款人突然要求增加贷款或改变还款计划;借款人改变了经营场所;借款人改变了经营项目;借款人经常无法联系;借款人经营场所经常关闭;借款人存货大幅度减少等;借款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等;客户最近付款明显比三个月前缓慢;客户答应付款但连续两次毁约;客户负责人长时间联系不上,且几次不回复留言电话;发出的催款函长期没有任何回复;客户股东和重要领导人突然发生改变;合伙人或股东之间有极大的争议;客户自己产品的销售价格比以前大幅下降;客户最近经常更换银行帐户;客户被其他供应商以拖期帐款为由进行起诉;客户的重要客户破产;客户发展过快,且客户所在行业内竞争加剧;客户所在地区发生天灾等。
16.贷后管理的一般要求:1.需要制定贷后跟踪的硬性规定及工作指引;2.借鉴银行采取风险级别管理;3.贷后管理中的复查和审计;4.发现问题可采取的措施:(1)要求提前还贷;(2)要求债务人增加担保;(3)采取诉讼保全措施;(4)限制企业的经营活动。
17.企业逃、赖、废债的方法
企业逃废债的方法越来越多,手段也愈来愈高明。
● 其一是以交易方式来逃废债。包括:低价转让资产;无偿转让资产;故意承担违约责任;假担保、假抵押;假租赁;假亏损等等。
● 其二是以改制方式来逃废债。包括:假合资;假分立;假重组;假投资等等。
● 其三是以诉讼等方式来逃废债,包括:假诉讼;假查封;假调解;假执行等等。
●其四是以违规退市方式逃废债,包括:故意歇业、故意被吊销营业执照;故意破产等等。
18.逾期前的征兆
不能有效联系借款人:手机关机、在开会、出差、在办急事
借款人暗示近期经济环境不好、资金紧张、有笔资金到账就能还等。19.你必需在你深陷损失无可自拔前快速行动!切记!立刻快速行动!20.追讨流程: 及时沟通----制定预案
联系客户----现场查看掌握实际情况 及时汇报----制定可行的方案
执行方案----灵活的处理问题,“度”的把握 进展反馈----及时调整策略
不要做出任何空洞的许诺或无谓的威胁!一定要在采取行动之前先了解、掌握客户!追究到底!
根据国内外的统计,随着逾期时间的延长,你要回借款的可能性在逐步降低。
21、四类逾期处理方法
如果贷款出现问题,无非是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或两个方面都出现问题,据此,对于逾期贷款,可正对具体情况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处理:
第一类: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良好,客户因特殊原因(如生意出差在外地没赶回,出现数天逾期)
处理方法:等客户回来,加强沟通,请客户如外出,提前存入月还款金额,帮助客户做好还贷管理
第二类:还款意愿良好,还款能力出现问题,但经过评估,如给客户一定的时间,其还款能力能逐步恢复,并最终能偿还借款。(注意:对还款能力评估的核心是对现有资产及负债情况及借款人未来赢利状况的评估,这其中本身蕴含很大的风险,尤其是未来赢利状况会受商业风险、政策风险、不可抗力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处理方法:如果客户还款能力出现问题,首先对其现有资产及负债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借款人未来的赢利情况作出预测,如果经过预估,借款人经过一段时间能够逐步恢复还款能力,我们可根据借款人未来资金回笼情况调整还款计划和还款方式,最终回收债权。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如果经过评估,借款人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有恢复还款能力的可能,但现有资产能偿还部分欠款,出借人经过评估,如认为延期还款风险过大,直接采取手段进行追讨,以便尽可能的收回欠款;第二,如果经过评估给客户展期,在和借款人人展期的洽商过程中,记得要求相应的对价,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考虑让借款人增加担保,一是增加一些其他保障债权的措施,其他债权保障措施包括派人到客户公司监督其生产经营;设置共管账户;限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比如说企业对外支出超过一定金额需要出借人同意;其他措施。第三,如果企业除我方外,还存在其他债权人,在追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了解其他债权人的想法,有条件的话最好与其他债权人达成一致意见,在有些情况下,有的时候我们给客户展期了,但是借款人的其他债权人不给其展期,借款人照样是思路一条,而一旦我们这方给借款人展期,往往在追讨过程中会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类:无还款意愿或还款意愿恶化,有还款能力。
处理方法:参照逾期处理流程,按规范处理该客户。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出借人而言,如果觉得借款人还款意愿已经出问题了,无论其还款能力是充足还是不足,出借人都应该尽快的采取措施进行追讨,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借款人既然还款意愿已经出问题,已经想“赖”或“拖”掉这笔借款,在这种情况下,出借人不及时采取措施,借款人就会想办法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讨债。
第四类:无还款意愿,无还款能力
处理方法:参照逾期处理流程,按规范处理该客户,启动内审,对该贷款的分析与审批进行检查。
第五篇: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
(一)信用社通过近年来的改革,经营管理和各项业务得到较大发展,但信用风险大,业务品种少、服务手段落后,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经营理念陈旧、内部控制不完善和员工素质低下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前,农村信用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实现风险管理,提高贷款质量,实现贷款规模、数量、效益均衡发展。
因此,我们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过去信用社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下,按照存贷比发放贷款,通过粗放式、外延式的规模扩张来发展业务,实现利润。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出现恶性膨胀。当务之急要实现分帐经营。具体分三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省联社成立以前;第二时间段,2005-2007年,(期间现金发放的贷款,要严格实现责任追究)。对过去形成的不良贷款,联社要成立专门的清收队伍,对贷款进行全面核查,催收,保全资产;第三时间段,从2008年开始,对新增贷款发放,要引进严密的信贷管理机制,实现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
一、成因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未严格按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程序进行贷款管理,在发放和管理贷款方面的操作技术性失误等。贷款操作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有的信贷人员对借款人、保证人的资信状况、担保能力等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准确的反映借保人的经济效益和信用程度。调查报告只是信贷人员坐在屋内根据贷户的一面之词而写来应付检查的。对借保人(单位)在别的信用社或其它金融机构有不良贷款的贷户仍然发放贷款;审查贷款时不严格,重形式轻内容,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仍然发放贷款等;贷后检查不及时,在实际工作许多因为信贷人员贷款催收不到位,造成了贷款超过了诉讼时效,贷户赖帐都无法起诉。由于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导致贷款出现风险难以控制。
二是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借款人无论经营什么业务,事先都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预测其经营的后果及可产生的风险。特别是对固定资产贷款,除企业必须提供可行性分析的书面报告以外,信用社还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贷款项目评估。如果信用社在审查贷款项目时,既无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也无项目评估。单凭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决策贷款,就有可能产生经营风险。
三是缺乏科学管理。贷款规模过大,贷款投向结构、期限结构不合理,贷款经营机制不健全,都是使信用社贷款发生风险,造成损失的原因。
四是信息不灵。信用社任何一项经营决策,必须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作出贷与不贷的决策。至于贷多贷少,期限长短,则要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资金方面的信息。如果信息不准、不灵敏、反馈不及时,往往导致贷款决策失误,发生风险损失。五是思想方法不正确,主观片面。在信用社经营中,部分信贷人员只看到好的、有利的方面,看不到差的、不利的方面,导致决策失误,产生风险。
六是缺乏工作责任心。由于信贷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甚至放弃和滥用职责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屡见不鲜。
随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逐步把信用社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总体原则的确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建立健全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约束机制,树立“成本可算、利润可获、风险可控” 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我认为应该这样来理解:放弃单纯地追求规模增长,追求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追求速度。
近些年来,信用社积极探索和完善了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难以适应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由于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在干部职工中普遍存在对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缺乏现代信贷风险管理必须的技术手段,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还没有从以实物管理为中心向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转移,没有形成与改革时期相适应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二)信贷政策需要继续完善。一是对于退出客户的信贷风险防范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由于对贷款客户实行择优选贷,必然导致一部分农户及企业失去贷款资格,存量贷款风险突出。二是贷款政策特别是支农贷款政策在操作中存在困难。三是贷信贷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与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县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相适应的信贷产品。
(三)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信用社贷款分类方法不能全面反映贷款风险情况。二是没有建立起适用于贷户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难以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三是对行业风险分析不足。在对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经济周期、经济规律的分析上还不够,预警调控机制还不完善。四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比较落后,当前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仍然停留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阶段,定量分析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
(四)目前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责任不明确。一是贷款审批约束机制不强。各个岗位在管理上具有从属关系,没有专门的贷款风险控制与管理部门,审贷分离在执行中大打折扣。二是贷款风险管理责任不明确。由于授权制度还不完善,加之审贷分离原则落实不到位,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职责、权限还比较模糊,有关人员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激励机制弱化。
(五)人员素质不适应、信贷风险管理基础制度不落实。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够、员工风险管理素质不高、部分业务制度的合理性操作性较差等等,直接影响了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信用社操作风险时常发生
二、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组织构架。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按照建立“监督管理、权力制衡、合规发放、正向激励、责任追究”的机制原则,提出新的信贷管理体制构架设。
1、建立和完善信贷监督与管理组织构架。针对农村信用社整体风险突出,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客观事实,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急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联社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下设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委员会。
——全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内控制度的建立是有效防止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内控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决策制度、授权授信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操作制度、内部稽查制度、资料保全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奖惩制度。
——培育信用社风险文化。培育信用社风险文化就是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准则,工作氛围。我们有很多管理制度,制度是要大家强制执行的,而健康的风险文化能把制度的执行从强制变为自觉自愿。
——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1)培养有利于提高执行力的三种意识。一是要做到违反制度不搞“下不为例”。二是不找借口违反制度,不变通执行制度。三是违反制度严格问责,大力提倡领导问责。2)完善有利于提高执行力的运行体制,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实行“三分离”的运作管理模式。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在建立县级联社理事长“一票否决”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县级联社分管领导前台、后台分离,信贷部门前台、中台、后台分离,公司类客户部门与个贷类客户部门分离的“三分离”运作管理模式,形成信贷决策的权利制衡机制。
(二)、再造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对原有的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在既要控制信贷风险,又要提高操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按照“贷款受理—客户调查、评价和项目评估—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的信贷业务流程,打造适合农村信用社管理特点的审贷分离、定岗定责、权利制衡、责任追究的流程银行模式。采取集中经营与授权经营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公司类和个人类客户对信贷服务需求的特点,设立客户受理岗、信贷调查(评价、评估)岗、信贷审查岗、信贷审批岗、放款操作岗、贷后检查岗、风险监控岗、档案管理岗,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各基层信用社可以根据贷款规模和人员数量及素质来定岗定责,可以一人多岗,但是,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检查岗必须分离,绝对不准出现贷款“一手清”现象。
因此在岗位设置上,基层信用社不宜再分内、外勤岗位,每个员工都是综合柜员,人人参与资产负债管理,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增加凝聚力,才能切实形成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全程营销和监控机制。
(三)、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
1、贷款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各信用社“一把手”在信贷管理上应处于“超脱”地位,要专职于管理,不能又操作又监督、又审批,要建立起会计、审计、纪检监督制约网络,明确各监督岗位的职责权限,避免道德风险和内部风险控制。
2、对联社参与审批的贷款。联社贷款管理部门要将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个环节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岗位、到人。贷款管理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有人负责。
4、界定责任,奖惩分明。贷款失误拟按下列标准划分责任:1.调查岗人员提供情况不实、导致贷款审批失误,造成贷款损失,由调查岗位人员负主要责任,审查岗人员要对借据的合规合法性负主要责任,决策审批者负领导责任。信贷人员越权违章放款,造成贷款损失,由放款操作人员负全部责任。2.审批决策者不采纳调查人员的正确意见,做出错误决策,或不经信贷人员调查,直接审批贷款,造成损失的,由审批决策者负全部责任。3.贷款发放后,因检查人员检查不认真,未能及时发现或反映问题,造成损失的,由检查人员负全部责任。有权责任人对信贷员反映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或措施不力,造成贷款损失,由有权责任人负全部责任。
(四)、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现贷款风险转移。
在市场经济中,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贯穿于信贷资金运动的始终。因此,建立必要的信贷资金补偿和转化机制,是确保资金安全的有效举措。
措施之一:可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或基金制度。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户贷款或农户一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可实行五户联保方式,对民营企业贷款可实行三户联保,进行授信、发证、授牌,一户贷款出现风险或损失,其他贷户可有效补偿。
措施之二:可足额提取呆帐、以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
措施之三:可实行贷款风险保险制度。贷款风险保险是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和贷户以贷款项目和金额向保险公司投保贷款风险保险,当投保企业或贷户因保险责任内的原因不能按合同归还信用社贷款时,由保险公司承担偿还责任,以转移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减少资金损失。
措施之四:可建立风险金制,推行信用社信贷人员风险金制度。
(五)强化贷款管理基础工作
1、要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的信息采集机制和反馈制度,以利于联社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内贷款管理有关信息,提高联社科学决策和工作指导水平。当前,一是要加强贷款合同管理,完善借款合同、借款借据要素;二是要建立健全借款人经济档案;三是要完善贷款登记簿制度;四是要逐级建立辖内大户贷款登记、报告制度。
2、加快贷款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要充分认识贷款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层社贷款管理工作中所需必要的设备,要尽快配备。要大力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
3、稳定机构,充实人员,更新知识,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要充实贷款管理人员,特别是第一线人员。要按规定比例尽快配足贷款管理人员。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组织贷款管理人员,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知识,尽快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六)目标管理,正向激励。我要讲的目标管理,有三个层面:一是联社经营层,要以实现股东、员工、客户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二是基层信用社主任,结合各基层社的实际情况,制定三年目标;三是基层信贷人员。要测算每个员工的保本点和贡献率。因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考虑边际效用,力求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要趋向均衡。对不能为信用社创造收益的员工,要进行分流、买断、内退。
(二)自省联社2006年成立,经过六年来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新一代系统上线以来,苍山县联社不断强化内部风险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开展合规文化建设,支持“三农”及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信用社信贷业务的飞速发展,风险随之也凸显出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案件的频频发生,不仅使信用社资产蒙受了损失,也使信用社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更是使一些信用社员工悔不该当初,高墙内的忏悔却不能减少对家庭、对亲人的伤害。
新形势下,信用社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甚至全球化的趋势,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信用社要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对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都要有新的提升,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防范道德风险的能力。
风险存在于信用社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内在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信用社员工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信贷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
一是要把优秀的人才放在信贷岗位上,并将健康的信贷文化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传导和贯彻,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二是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根据新时期信贷工作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让信贷人员有针对性的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特别要加强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技巧,实事求是地撰写调查报告,对借款人的各项经济指标作出正确的分析、解读与结论;三是通过这次人力资源改革,建立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设置评定信贷人员等级、建立科学的信贷考核目标体系和信贷考核的激励机制,让信贷人员以工作实绩“论英雄”,使其得到高额回报和实现个人价值,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正面引导解决信贷人员的思想压力与负担。由于责任追究效果的凸现,一些人受到处罚,使一些信贷人员总是担心贷户失信,在发放贷款时产生严重的“恐贷”、“惧贷”思想,宁愿少放一笔,不愿多担风险,更变不上积极主动地营销贷款,放贷时可谓思之再三,慎之又慎,这就要求联社要积极探索“尽职免责”的新政策,尽快修改完善“尽职免责”的有关规定,真正解除各环节尽职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业务发展。
二、坚持“合规管理”的原则,弱化合规风险的产生。
合规是指信用社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是信用社核心的风险管理,也是法律风险的一种。其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合规管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一是持续关注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正确理解法、规则和准则的规定及其精神,准确把握其对信用社经营的影响,制定并执行风险为本的合规计划;二是联社贷款授权授信管理全面实施,信贷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要不断强化信贷管理责任,进一步规范信贷管理和操作流程,提升信贷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合规风险;三是对案件防控工作实行专项治理,在全辖内要做好常规查检、专项检查,要对风险点隐患及时清查与综合治理活动,提高合规经营理念,加大案件责任追究力度;四是持续开展行风建设活动,加大对信访举报件的核查摸排力度,深入落实安保工作责任制,推进安防设施达标工程,构筑强有力的安全保卫体系;五是加强对起诉贷款的风险防范。从起诉案例看,虽然信用社“赢了官司却赢不了钱”怪现象已是见怪不怪。这就要求我们在诉讼案件初始就寻找被告人可以执行的财产,与法院密切合作,切实维护信用社权益。
三、坚持“三查制度”的高质量实施,全面提升防范及预警风险的能力。
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对每笔贷款都必须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跟踪检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对贷后检查不规范,检查整体质量不高,甚至流于形式,可谓是案件防控的一个软肋。
一是明确职责,构建分层次的贷后管理责任体系。苍山县联社已设立了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指导和管理基层信用社开展贷后管理和问题贷款的外置工作。而在具体操作业务的基层信用社要按照借款人的借款额度的大小分别由县联社、信用社主任、业务主任、客户经理承担相应的贷后管理责任;二是规范行为,构建全方位的贷后管理检查体系。明确检查时限,划分检查金额,规范检查的程序和方式,同时要坚持双人检查制度,对规定额度上的贷款全部实行实地检查,对所作检查要明确内容 和重点,及时了解和掌握借款人和各种情况;三是及时预警,构建立体式的贷后管理预警体系。要从外部各个渠道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在内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动态贷后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预警,完善预警信号传导机制,对已预警的要实行督办制度,要指定部门、人员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并监督具体经办社贯彻执行。
(三)一、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
作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也面临: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指金融机构由于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不能保证存款者提现需求)、信用风险(指借款者或者金融交易对象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致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首要风险,也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赢利性风险(指金融机构经营亏损或赢利少于预期而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指在金融机构内由于顾客、不足的内部控制、系统或控制失败以及不可控制的事件而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指被用于交易或可交易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汇率等市场因素造成的价格波动)等诸多风险。在这些风险中,信用风险最为突出。
由于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因此信用社面临的风险集中在信贷风险上。目前我国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是三农贷款,也有一些商业运作。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存在特别的风险和成本。我国的农村经济,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户收入低下且有明显季节性、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贷款往往又缺乏必要的担保和抵押品,因而贷款风险高;而农户居住分散、贷款具有单笔规模小等特点决定了农村信贷的成本要高于城市工商信贷。二是存在着借贷的非生产性。由于农民的收入很低,在消费上难以满足自身需要,至今在借贷上仍有相当比例的用途是非生产性的。而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这些没有还款来源的项目。三是由于农村缺乏合适的抵押物。在中国,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因此土地还不能作为抵押物。而农民可以用来抵押的物品如四荒的承包权、房屋和农机具等,金融机构又因为其执行成本太高而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四是农村获取相关信息困难,金融机构无法掌握借款人充分的信息。比如贷款资金的运用,借款人的资金状况等等,金融部门获取和处理这类信息的成本很高。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村贷款的申请、获得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贷流程管理不足
信贷管理从流程角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贷前决策,贷中跟踪管理和贷后总结评价。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流程管理上还很粗糙。
贷前有三个环节:贷前调查、授信复查和贷审会讨论,这些是风险防范的关键防线。然而在实际业务运行过程中,这三个环节都存在较大问题。首先由于信贷员出于自身利益,或者能力和素质不够等原因,使贷前调查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所以第一道防线有时往往是形同虚设。其次,授信部门复查,又因为人员力量有限而显得十分薄弱。最后,现行的贷审会制度,无论其人员构成、职能设置还是审批程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也会使信用社承担本不应承担的风险。
在贷中和贷后管理方面,“重贷轻管”一直是农信社的老大难问题。其一是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在价值取向上“重效率而轻质量”,即偏重于贷款增长而忽视存量的管理。其二是信贷人员配置不合理、不科学,与贷款规模不相适应。其三是管理模式有待改革。现行的信贷管理模式是“谁调查,谁管理”,即贷款人员作为贷款的第一责任人,负责从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监控到贷款回收的全过程。这一管理模式固然有其科学的一面,比如给予了信贷人员较强的激励。但是也存在明显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它从某种程度使信用社放松了对信贷风险的警惕,过分相信信贷员会把好关。事实上,这种模式不但削弱了信用社事前防范、预警和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而且事后一旦出了问题,信贷员是无法真正“负责”的。
2、贷款管理制度低效
首先是制度设计上的低效,多数信用社都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配套、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点,一人承担不相容职务的现象相当普遍,如小额农贷,贷款员既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又做贷款审批和贷后检查,使贷款人员失去了有效约束,极易诱发道德风险。其次是制度执行上的低效,内控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讲在嘴上,很多时候是为了装点门面或应付检查,贷款过程中违反国家方针政策、金融法规、内控制度的行为屡见不鲜。
3、信贷人员素质不高
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信贷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其一体现在业务知识和技能上,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知识结构缺陷和业务能力问题,不能正确分析和应对贷款风险,有的信贷员连企业的基础财务报表都不能阅读,对借款人假信息、假报表缺乏辨别和防范意识和能力,忽视对借款人背景等报表数据无法反映的因素的调查。其二是综合业务能力不强。其三是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有些信贷员业务发展指导思想不端正,只顾个人眼前利益,不关心贷款潜在风险。
4、信贷文化缺失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积聚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可以归结为信贷文化的缺陷。信贷文化是一个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运行和管理理念的综合反映,体现在管理模式、风险控制、内控制度等各个方面。事实证明,单纯依靠规章约束或者未能脱离规章制度等硬约束因素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的。
三、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1、强化信贷流程管理,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
信贷流程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资产的经营风险存在于贷款发放的全过程。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忽视信贷流程管理,违规越权操作无疑是信贷资金运营中最大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必须从强化信贷流程管理抓起。
2、完善制度体系,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内控制度
信用社制度体系包括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设计是否优良,执行是否有效,对于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具体谈谈内控制度建设。信用社应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理念,通过内控环境、信息与沟通、监督、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控制要素的健全和完善,建立起覆盖所有部门和环节,覆盖所有人员和岗位的内控机制,对信用社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监控,从源头上防范贷款风险。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要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梳理,查遗补缺,充实完善,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3、提升信贷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全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形成准入、退出机制,严把用人关。其次要形成定期培训、等级管理机制。要实施岗位资质认证体系,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一系列对应的岗位资质标准,对各级从业人员实行层级管理,对员工进行系统化层次化的教育培训,并淘汰认证不合格员工,从而打造一支适应手段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求的员工队伍,从根本上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最后要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信贷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积极营销、扩大贷款总量和覆盖面的基础上,注重控制风险,不断提高资产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信用社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对金融企业来讲,要以金融业务活动主体人为主要的监管对象,管理好了人,就控制了风险。信用社管理层要从观念上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并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全体员工树立贷款质量第一的观念,把信贷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人人关心风险、人人防范风险,事事考虑成本与效益,以提高整体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4、提升企业信贷文化,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
信用社信贷文化的核心是信贷价值观。信用社发放贷款,目的是获取赢利,这就是信贷价值。而信贷价值的获取是以控制风险为前提,因此提升信贷文化是信用社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证。信贷文化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贷人员、高级管理人员道德的回归。信贷风险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健康信贷文化的培养土壤,有着润物无声、功到自然成的效用。要将风险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范围,尽快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创造和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使全员知道总体风险控制目标。
提升信贷文化还要求信用社要主动适应金融业改革开放的需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形成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的氛围。不断开发出既能满足客户需要又能有效分散、控制、转移风险的贷款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支农方面要结合实际寻求既能够实现政府政策意图又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效益的有效途径。
5、完善担保抵押制度
实行贷款担保抵押,是抵偿弥补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农村信用社应少信用放贷,提高抵押、担保贷款比重,完善抵押、担保手续。对抵押贷款,要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管理、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尤其在办理财产抵押手续中,认真核实抵押物的所有权及变现能力,依法签定抵押合同。这样农村信用社可占据追回同顺序债权的法律优先权,减少企业风险损失对其贷款债权产生的风险。
信用社在提供担保贷款时,要重视担保公司的风险。由于目前国家对于担保公司的管理比较混乱,多头管理,担保公司良莠不齐,信用社一定要对担保公司进行充分了解,否则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6、逐步建立并完善风险预警系统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除了在防范风险和降低风险方面提供有力措施,还需要有风险预警系统,提供风险警情判断和风险原因诊断,能够分析、监测和预警金融机构内部经营风险,使信用社能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化解风险,切实提高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实现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农信社运行风险预警系统要实现的功能目标主要包括:一是预警功能,即通过一系列的风险预警指标和指标的判断来实现风险的预警,包括衡量基层农信社的风险状况并评定风险等级;二是实时监控功能,通过对农信社各类风险指标和资金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对风险的变动情况做出风险评价;三是风险预测功能,根据对每一风险指标的计算和对历史变动情况的记录,预计未来风险的变化情况,并根据风险状况和监管要求的变动,不断对风险监测指标和风险评价标准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