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村垃圾管理刻不容缓
加强农村垃圾管理刻不容缓
莫开伟
笔者家住偏远的麻阳乡村,清明节,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看到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交通状况改善了,村村通水泥公路,农民出行方便且看不到过去尘土飞扬的场景。二是生态环境优化了,实施山地承包责任制,农民林业生产意识增强了,乱砍滥伐现象得到了控制,到处是葱葱郁郁的青山。三是住房改观了,大部分农民盖上了小洋房。四是物质生活丰富了,衣饰穿着、室内摆设等与城市居民没有什么两样。看到农村面貌改观、乡亲们生活改善,我心里着实高兴,感谢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让农民享受到了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但当我到邻居家串门,看到房屋周围的排水沟、村子周围荒地上,到处扔满了垃圾(照片五);特别看到我家门前那条清澈明亮的小溪(照片一至四),被各种垃圾塞满、人在垃圾上行走的时候,感觉大煞风景,与乡亲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形成了强烈的心里反差,内心萌发出难以言表的隐痛。我问身边儿时的伙伴:垃圾为何往小溪里倒呢?他说:“往小溪倒垃圾算是村民的一大发现,每年涨水的时候,洪水可以把垃圾冲走,溪里就干净了。”他的回答令我啼笑皆非。
偏远农村垃圾问题严重,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垃圾问题又如何呢?回城之后,我到工作所在地坨院犀牛、犀牛塘等村特意看了看,结果垃圾问题更加严重。犀牛村六组李大叔建造了一栋漂亮的新房,可家门前的小水塘全被生活垃圾填满(见照片六至八),不时飘来阵阵怪味,身临其境,难免作呕;这个村的其他两处闲置小水塘、房屋边、坟场、溪边也都是垃圾成堆,让人大跌眼镜(照片九至十四),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极不协调。我问李大叔,垃圾为何往小水塘倒,他说:“小水塘算是村民集体的,没有分到户,这里是倒垃圾唯一可选择的地方。”
据观察,农村的垃圾主要有三类:一是村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约占总垃圾的百分之八。如部分村民饲养家禽家畜直接向房屋周围坑里排放的粪便、死亡的家禽家畜;厨房产生的煤渣、柴草、烂菜渣等等,这类垃圾经过日晒雨淋,能够被自然分解,对村民健康危害不大。二是村民改善住居环境,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如建房中的废砖、废装饰装修材料等等,约占总垃圾的百分之十。随着村民对居住要求的提高,房屋建设与装修花费的资金也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垃圾也日渐膨胀,对农村造成环境污染也在逐年加大。三是村民生活过程中使用日用工业消费品产生的垃圾,约占总垃圾的百分之八十。如牙膏皮、化妆品包装盒(盖)、尿不湿、卫生巾、陈旧的烂衣服烂鞋袜等等;最多的是各种颜色、各种规格的塑料包装袋、食品包装袋。在许多地方有时候随风刮起的塑料袋到处飞舞,形成了农村巨大的白色污染。这些垃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被自然分解,严重污染了农村居住环境,也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
面对垃圾问题,我在家乡问了邻里乡亲,也在坨院犀牛村六组问过李大叔:农村乱倒垃圾难道没人管吗?乱倒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影响村民健康怎么办?乡亲们和李大叔的回答道出了真情:一是目前农村垃圾没有集中倾倒的地方,村民都是随意乱丢乱扔;即使是集中倒在一起,最后没人处理,垃圾只会越堆越高,形成了村民在垃圾行为上的误区。二是绝大部分村民缺乏环保意识,没有意识到乱丢垃圾会污染环境,影响村民健康,乱扔垃圾成了司空见惯的小事,形成了村民在垃圾认识上的误区。三是农村垃圾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县、乡(镇)两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把农村工作的重心放在抓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方面,对垃圾管理及环境卫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形成了村民在垃圾管理上的误区。
邻里乡亲和李大叔也对我说出了他们内心的隐忧:垃圾没有填埋的地方,往往是老鼠、蚊蝇繁衍猖獗的地方,能时常看到成群的老鼠跑上窜下寻找食物。夏天臭气熏天,很远就能闻到刺鼻的怪味,蚊子像飞机轰鸣,从那里路过都要当心,否则会受到攻击。由于村民将垃圾乱倒在水沟、小溪里,使农村水源受到了污染,过去小溪里的水清澈见底,口渴了可以喝,现在没人敢喝了。他们说:“如果农村垃圾任由这种无序状态发展下去,恐怕将来许多村庄会被垃圾包围,一些村庄会变成垃圾场。”
“十一五”实施的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虽然在向喜人的方向发展,农民也得到了实惠;但目前垃圾成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顽疾:污染源逐年扩大,人居卫生质量有所下降,大大抵消了社会发展带给村民的物质成果,环境卫生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短腿。因此,“十二五”规划中,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把治理垃圾、有效改变“脏乱差”现象、切实提高村容整洁度当着深化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应通盘考虑,探索出操作性强、效果好的办法,使农村垃圾乱象得到有效控制,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卫生状况。为此,笔者建议从三方面努力:
首先,将农村垃圾管理纳入县、乡两级政府工作目标,实施环境卫生包片负责制,使农村垃圾管理具有强有力的政府推力。一是把农村环境卫生纳入乡(镇)和村委会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乡(镇)干部包片负责制,定期开展检查。这一点可以借鉴上海市崇明县的做法:每一条河港和道路确定专人管理,负责清扫保洁工作。二是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乡(镇)领导分期分批深入村组召集村民大会,宣讲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村民养成不乱倒垃圾的良好生活习惯。其次,增加农村垃圾设施投入,明确垃圾集中投放区或填埋区,使农村垃圾管理具有过硬的设施保障力。一是政府出资在村民集中的地方设置垃圾箱(桶),严禁村民在垃圾箱(桶)外乱倒垃圾;并确定专人负责定期清扫和转运。二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沟或闲置的地方设立垃圾填埋区,将村民集中起来的垃圾统一填埋。这一点上海市崇明县的做法很有启发:每家每户由政府发给一个小垃圾桶,每一个集中的片区,设立一个大垃圾桶,确定专人每天定时上户收集垃圾,再集中到片区,然后统一运走,集中处理。
再次,进一步控制城市垃圾向农村渗透和漫延,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使农村垃圾管理具有强有力的科技与政策助力。一是国家全面实施禁用塑料包装袋及购物袋,从源头上截住垃圾向农村涌入的通道。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出台“限塑令”,实施三年,效果很不理想,白色污染已成国人一块心病。为此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塑料生产管理力度,从“限塑令”全面过渡到“禁塑令”,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白色污染。二是提倡村民“易风移俗”,在集贸市场和其他商品市场使用环保材料编织的竹篮或竹框,倡导农民低碳生活,使村民由城市带入乡村的垃圾逐渐减少。
作 者:莫开伟
单 位:湖南省怀化市银行监督管理分局
第二篇:加强农村垃圾管理刻不容缓
加强农村垃圾管理刻不容缓
莫开伟
笔者的家乡在偏远的麻阳乡村,清明节,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看到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后,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交通状况改善了,村村通水泥公路,农民出行方便且看不到过去尘土飞扬的场景。二是生态环境优化了,实施了山地承包责任制,农民林业生产意识增强了,乱砍滥伐现象得到了控制,到处是葱葱郁郁的青山。三是住房条件改观了,大部分农民盖上了小洋房。四是物质生活丰富了,衣饰穿着、室内摆设等与城市居民没有什么两样。看到农村面貌改观、乡亲们生活改善,我心里着实高兴,感谢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让农民享受到了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但当我到邻居家串门,看到房屋周围的排水沟、村子周围荒地上,到处扔满了垃圾;我家门前那条清澈明亮的小溪,被各种垃圾塞满时,感觉大煞风景,内心萌发出难以言表的隐痛。我问儿时的伙伴:垃圾为何往小溪里倒呢?他说:“往小溪里倒垃圾算是村民的一大发现,每年涨水的时候,洪水可以把垃圾冲走,溪里就干净了。”他的回答让我啼笑皆非。
偏远农村垃圾问题严重,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垃圾问题又如何呢?回城之后,我特意到工作所在地坨院犀牛、犀牛塘等村看了看,结果发现垃圾问题更加严重。犀牛村六组李大叔建造了一栋漂亮的新房,可家门前的小水塘全被生活垃圾填满,不时飘来阵阵怪味,令人作呕;这个村的其他两处闲置小水塘、房屋边、坟场、溪边也都垃圾成堆,让人大跌眼镜。李大叔说:“小水塘算是村民集体的,没有分到户,这里是倒垃圾唯一可选择的地方。”
据观察,农村的垃圾主要有三类:一是村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约占总垃圾的百分之八。如村民饲养的家禽家畜的粪便、死亡的家禽家畜;厨房产生的煤渣、柴草、烂菜渣等,这类垃圾经过日晒雨淋,能够被自然分解,对村民健康危害不大。二是在民居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如建房中的废砖、废装饰装修材料等,约占总垃圾的百分之十。随着村民对居住要求的提高,房屋建设与装修花费的资金也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垃圾也日渐膨胀,对农村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在逐年加大。三是村民生活过程中使用日用工业消费品产生的垃圾,约占总垃圾的百分之八十。如牙膏皮、化妆品包装盒(盖)、尿不湿、卫生巾、陈旧的烂衣服烂鞋袜,以及各种各种塑料包装袋、食品包装袋等。这些垃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被自然分解,严重污染了农村居住环境,也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
农村乱倒垃圾难道没人管吗?乱倒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影响村民健康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家乡的乡亲们和李大叔的回答道出了实情:一是目前农村垃圾没有集中倾倒的地方,村民都是随意乱丢乱扔;即使是集中倒在一起,由于没人处理,最后也只会越堆越高。二是绝大部分村民缺乏环保意识,没有意识到乱丢垃圾会污染环境,影响村民健康,乱扔垃圾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三是农村垃圾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县、乡(镇)两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把农村工作的重心放在抓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方面,对垃圾管理及环境卫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形成了村民在垃圾管理上的误区。
邻里乡亲和李大叔也对我说出了他们内心的隐忧:垃圾没有填埋的地方,老鼠、蚊蝇繁衍猖獗,夏天臭气熏天。由于村民将垃圾乱倒在水沟、小溪里,使农村水源受到了污染,过去小溪里的水清澈见底,口渴了可以喝,现在没人敢喝了。他们说:“如果农村垃圾这样发展下去,恐怕将来许多村庄会被垃圾包围,一些村庄会变成垃圾场。”
目前垃圾成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顽疾,要使农村垃圾乱象得到有效控制,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卫生状况,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将农村垃圾管理纳入县、乡两级政府工作目标,实施环境卫生包片负责制,使农村垃圾管理具有强有力的政府推力。一是把农村环境卫生纳入乡(镇)和村委会工作考核内容,实行乡(镇)干部包片负责制,定期开展检查。二是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乡(镇)领导分期分批深入村组召集村民大会,宣讲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村民养成不乱倒垃圾的良好生活习惯。
其次,增加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投入,明确垃圾集中投放区或填埋区,使农村垃圾管理具有过硬的设施保障力。一是政府出资在村民集中(下转第51页)(上接第47页)的地方设置垃圾箱(桶),严禁村民在垃圾箱(桶)外乱倒垃圾;并确定专人负责定期清扫和转运。二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沟或闲置的地方设立垃圾填埋区,将村民集中起来的垃圾统一填埋。这一点上海市崇明县的做法很有启发:每家每户由政府发给一个小垃圾桶,每一个集中的片区,设立一个大垃圾桶,确定专人每天定时上户收集垃圾,再集中到片区,然后统一运走,集中处理。
再次,进一步控制城市垃圾向农村渗透和蔓延,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使农村垃圾管理具有强有力的科技与政策助力。一是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塑料生产管理力度,从“限塑令”全面过渡到“禁塑令”,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白色污染问题。二是提倡村民移风易俗,使用环保材料编织的竹篮或竹筐,倡导农民低碳生活,使村民由城市带入乡村的垃圾逐渐减少。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银行监督管理分局)
第三篇:农村节水刻不容缓
农村节水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孟蕾︱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9-9-1
1据统计,农业用水量约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水的利用率只有45%,也就是说,农业用水的55%被浪费掉了。我国是一个淡水穷国,缺水一直是全国一个热点问题,但在农村拥有优质的水源,广大农民却不知珍惜且用水效率不高,水之浪费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农民节约用水意识淡薄。只知道用水方便、快捷,省心省力,但是谁也不会去想水资源的多与少。二是农村用水不需要缴费,即使有的地方缴,也只是象征性的三两块钱,不足以引起村民的重视。三是对农村节水宣传不到位。在广大的农村,村头的标语口号多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节水和水利方面的标语较少,对水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就更不多。另外,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等也是造成水浪费的原因。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农村节水这篇大文章。
提高农业节水认识一是多种渠道普及节水知识。如广播、电视、报刊、录像等,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利用科技大篷车送知识下乡等各种途径,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今后的严峻态势,增强水患意识。二是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可组织各村开展“节水家庭”评选活动,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动节水工作。有关职能部门可设立“节水宣传周”,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并搞好服务与监督,将节水落到实处。总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从根本上、点滴上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自觉保护水资源,做到以人保水、以绿保水、以洁保水,呈现出水清宜人、水净惠人、水美喜人的水生态环境。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专家预测,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在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一要转变传统灌溉方式。有资料表示,如果灌溉利用率提高10%至15%,同时灌溉水生产率也提高10%至15%,全国可减少灌溉水约600至800亿立方米。因此,要加大力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畦灌、沟灌等农村实用技术的传输和教育,改变以往农作物大水浇灌、串灌的旧习惯。并以此促进农业技术的改变,耕作制度、耕作方法的变化,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要合理利用生活用水。要教育农民朋友,使其掌握生活节水小常识,例如用洗衣机洗少量衣服时,水位不要太高;养鱼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等等。三要建立农业节水长效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公众参与、总量控制、计划管理、经济调节、指标转让、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节水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制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
提高污水治理水平一是加强对现有天然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实现河道有水、有水必清、水清有景的治理目标,以便有更多的天然水用于农业。二是做好工业和城市废水的回收与利用,经过处理后形成的中水,既可以浇灌城市绿地,也可以用于一些农业灌溉。三是农村生活污水实施分类治理。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符合工程接入要求的村庄,采用接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即村庄内所有农户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村庄污水;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可采用分散处理模式,即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则可采用集中处理模式,即对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建设一个处理设施,统一处理村庄全部污水,以达到占地面积小、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的效果。
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孟蕾︱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9-8-
4编者按: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也十分突出。随着气候变暖,降水不确定性增加,水资源矛盾将更加突出,干旱和缺水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农田节水工作,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各地农业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在农田节水技术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有益探索。各地的实践证明,应用农田节水技术,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在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编者摘编了三省区在推进农田节水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以供各地借鉴和参考。
内蒙古节水措施抵御干旱显成效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省区之一,现有耕地1.07亿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8000万亩,耕地资源较多,增产潜力较大。但内蒙古农业又以旱作为主,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以及季节和区域的分布不均,干旱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广大旱作地区农作物单产水平低,年际差异大,产量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内蒙古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稳定提高。
内蒙古采取科技节水措施,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现代农田节水技术,全区农田节水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08年,已累计发展各类农田节水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
为保证全区农田节水工作协调、有序、健康地开展,内蒙古农牧业厅成立了全区农田节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区农田节水工作,实行分类指导、目标管理、层层负责、专项考核。同时成立了由科研、教学和推广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全区旱作节水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内蒙古农牧业厅连续5年拨出专项资金,在全区9个盟市开展水肥“双节”技术示范,为旱作节水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政府的支持,部门的配合,有力地推进了该区农田节水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在抓好农田节水工作中,突出地抓了典型引路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推广滴灌技术为例,膜下滴灌技术是一项先进的农田节水技术,内蒙古从2003年开始就在少数旗县进行试验示范,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直难以取得实效。2007年开始实施的农业部旱作节水财政补贴项目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契机。2007年该区农田节水示范项目在达茂旗、察右中旗和伊金霍洛旗三个旗县实施,其中马铃薯2000亩,玉米1000亩。示范结果表明,马铃薯膜下滴灌与大型喷灌、小型喷灌比,分别节水38%、48%,节肥18%、20%,同时还具有节电、节省劳力等作用;与大型喷灌比,它不受地形规模影响,不但在该区非常适宜推广,而且更适合目前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即一家一户应用。
今年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特别是阴山北麓旱作区再次遭受到50年一遇的大旱,在大旱之年,更加显示了节水农业的优势,凡是用节水设施和技术的地块,马铃薯长势良好,产量不受影响;但没有节水设施的地块,马铃薯产量将大幅度减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抓好农田节水工作,对于内蒙古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吉林示范区带动节水技术推广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吉林中西部地区是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严重不足,干旱已经成为限制全省粮食和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吉林省在长期抗旱实践中,确立了东部地区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中部地区以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为主,西部地区以节水补灌为主的三大区域技术模式。具体技术模式为:东部推广玉米垄侧栽培技术,中部推广机械深松(翻)和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技术,西部推广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和节水灌溉技术等。按照这三大技术模式,自2007年以来,全省平均每年推广农田节水技术3500万亩。其中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2000万亩,机械深松(翻)1000万亩,地膜覆盖200万亩,微灌200万亩,垄侧栽培50万亩,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50万亩。平均每年增产粮食25亿公斤,节约用水约20亿立方米,增收节支近30亿元。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遏制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改善了农业生产条
件和农田生态环境,使吉林省农业生产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农田节水工作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必须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树立典型,创造经验,扎实推进。为此,吉林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东部低山丘陵区的桦甸、蛟河、磐石、伊通等县(市)建立了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的玉米垄侧栽培示范区;在中部雨养农业区的梨树、公主岭、九台等县(市)建立了以深松(翻)蓄水为主的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和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在西部半干旱农业区的前郭、乾安、长岭、洮南、洮北、大安、镇赉、通榆等县(市)建立了以节水补灌为主的抗旱坐水种、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和喷灌示范区。
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类农田节水示范区总数已达30余个,核心示范区面积15万亩,辐射面积210万亩,受益农户多达10万户。通过示范一条龙坐水种、苗侧开沟注水灌、机械深松(翻)、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和喷、滴灌等农田节水技术,使示范区玉米保苗率达到95%以上,比对照区提高10个百分点;播种和苗期灌水量基本控制在15吨/亩以内,节约灌溉用水5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8%~10%,粮食生产成本降低10%,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5%,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5%以上。
山西因地制宜探索节水新模式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极其恶劣。面对干旱缺水的现实,山西省十分重视农田节水的实践,始终坚持“立足抗旱节水,振兴山西农业”的基本思路,以提高有限水资源的生产效率为中心,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下水,逐步形成了以建设土壤水库蓄水、秸秆和地膜覆盖保水、旱井与旱窖集水、保护性耕作和抗旱良种应用省水、科学施肥和抗旱制剂应用调水、农田灌溉节水为主要内容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走出了一条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配套、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集成的旱作农业发展道路。
本世纪以来,在总结长期旱作经验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旱作农业技术与先进实用的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相结合的现代旱作节水技术相集成,总结出适合全省四大类型区的八大旱作节水技术模式,使全省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初具规模,旱作基本农田面积逐年增加,旱作节水技术日臻完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为适应新形势对农田节水工作的要求,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在生产实践中又不断总结完善、探索创新出农田节水新模式:一是在东西两山低山丘陵区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为主要措施的蓄水保墒培肥技术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中南部盆地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区示范推广以水肥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肥、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在晋西北示范推广以少耕穴灌、集中施肥、稀穴密植为主要内容的聚肥节水技术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该区域春季多旱出苗难、土壤瘠薄、生产能力低下的问题。四是因地制宜地推广“W”膜盖集雨补灌高效种植技术模式,有效提高了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使全省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突破100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2008年达到4097.2元。本栏稿件均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供
第四篇:农村垃圾管理工作进展情况
农村垃圾管理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3月市政府召开将农村垃圾纳入城市化管理,会上确定由市城建局负责农村垃圾管理工作,在接受这项工作以来,局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召开由县、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农村垃圾管理工作调度会,并亲自带队到进行调研,并根据各县市具体情况分别作了部署,并在这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垃圾管理方案实施:农村垃圾管理工作一切从零开始,前期的各项工作逐步开展,使得农村垃圾从无人管理到纳入无害化处理,同时实施农村垃圾管理方案,取得实质的进展。
2、经费测算:三县一市对设备设施运行经费进行重新测算,并将经费测算结果报当地县、市政府待批复。为更好地把这项工作开展下去,三县一市环卫处在经费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承担从转运站至填埋场农村垃圾清运工作……
3、试点工作:新民市、**县、**县分别启动一个乡、镇进行试点,运行经费由乡、镇自筹,建立保洁队伍,在这项经费中**县刘二堡镇需63528元/月,新民市前当堡镇54300元/月,**县慈恩寺乡需5万元,对农村垃圾进行收集运输至转运站的运行工作,试点工作的开始,为今后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起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也为农村垃圾城市化管理工作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后的垃圾运行管理积累经验。
4、今年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县一市纳入迎检范围,现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市县住建局7月31日前备齐已建或在建垃圾场、转运站等项目的建设资料。
第五篇: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刻不容缓
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刻不容缓
郑州市交通运输管理处 郝占元
华夏交通在线 2000年10月26日
发展农村道路客运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于城乡经济的繁荣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发展农村客运,既是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尽的职责,也是当前交通运输行业关注的课题。笔者结合郑州市道路客运业务实践,就进一步发展农村客运问题做一探讨。
一、当前农村客运现状分析
我国近十三亿人口中有80%居住在广大农村和城市的郊区。人口分布的国情和农民出行的需求决定了我们的道路客运事业应面向农村。据国家交通部统计,到1996年底,全国营运班线客车37万辆,其中在县(市)以下农村班线上运行的占45%,另有10余万辆出租车和相当数量的简易机动车分布在县(市)及县(市)以下乡(镇),承担着旅客运输任务。当年全国道路客运量114亿人次,其中60%属于农村客运量。再以郑州市为例,目前拥有班线客车2800辆,营运线路850条,日发班次一万个,其中农村客运班线和班次分别占46%和67%;全市已建成直接为农村客运服务的县(市)、乡(镇)等级客运站15个,郑州市境内所有的乡(镇)和80%的村庄已开通了客车,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省会郑州为枢纽,以县(市)为中心,辐射乡村,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农村客运网络,农民出行已不再是难事。
在肯定农村客运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有的交通主管部门对农村客运发展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缺少本地区农村客运的发展规划及发展措施。或重公路轻运输,追求轰动效应“要政绩”,或重收费轻管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二是农村客运管理力度不够,经营行为缺乏规范,存在着一定的混乱状况,如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地域封锁、倒甩旅客等现象。三是乡村客运站设施不足,条件较差,路边站或无站的情况还较突出。四是“以包代管”的问题比较明显,司乘人员素质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二、农村客运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中央农村经济政策正日益深入人心,促使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发展农村客运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一是各地乡镇企业的广泛兴办和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有力地拓宽了城乡物资交流渠道,大量的购销人员往来于城乡之间成为汽车客运的常客。如郑州辖属的巩义市回郭镇乡镇企业发达,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电线加工和化工原料生产基地,年产值十亿余元,每天乘车
进出该镇的客商达五千人次。二是广大农民商品意识日益增强,各地物资交易与批发市场纷纷建立,农民经商者众多,大大增加了出行的需求。如登封市芦店镇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商品集散基地,全镇二万余常住人日中,60%人员从事经商和在镇办企业工作,日均乘车出行率达35%。三是机械化程度提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为汽车客运增加了客源。四是各级政府对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公路等级和通车里程不断提高,为发展农村客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五是部分山区和平原村庄甚至城市郊区的一些村庄还没有开通客车,投放运力的潜力还是可观的。这些情况表明,发展农村客运的前景是广阔的,农村客运市场仍是大有作为的。
三、适应需求,建立城乡一体化道路客运服务体系
根据道路旅客运输生产统一性、联系性及组织性的特征,发展农村客运首要的是建立起梯次设置、城乡联通的一体化道路客运服务体系。体系的框架是:以中心城市客运枢纽站为龙头,以县(市)客运站为中心,以乡镇客运站为依托,以村庄站为结点的干支线相连,辐射城乡的社会化客运服务网络。这个体系的基础是各级客运站,它是客运市场的支撑与载体。为使这个体系发挥效能,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认识中心城市客运枢纽站的龙头作用。设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的省会或地区城市的客运枢纽站,所进站车辆来自四面八方,其功能发挥与营运秩序对辖区各级客运站直接起着示范与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在以汽车站为重点的郑州市区客运市场整顿中着重采取了二项措施:一是在分流城区中心客运站的基础上,重新对各站客车实行运输分工,调整部分班线、班次,按方向进站发车,统一制发进站牌,以利于监督管理;二是改革汽车站管理体制,将车站交由企业管理,在提高站务管理水平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发挥好县(市)级客运站的纽带作用。按照车进站、人归点的要求,严格县(市)城区客车进站经营,坚持“车头向下”,班车始发,凡公路通达的乡对村全部开通客运班车,对山区及偏远的村庄开行夜宿班车。在内部管理上,以“三优”“三化”为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制,定期开展县(市)之间服务质量达标竞赛活动。
第三,在县(市)城区开通公交车,搞好与汽车客运站的衔接。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搞好与相关部门协调工作,实行公交车归口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公交车一般由交通专业公司车队担负,其公益性的补贴由交通部门协调政府适当解决。目前,郑州市属六县(市)的城区均已开通了公交车,起点早的已运行了数年,有的由城区向各乡(镇)直接延伸。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避免了许多矛盾,大大地方便了群众。
第四、重视抓紧乡村客运站建设。交通主管部门要把公路修建与客运站配套结合起来,列入目标任务督促落实,做到路通站成。结合交管站改建,将乡、村客运站纳入其中,可以一站多功能、一站多用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发挥社会筹资的积极性,拓宽建站资金渠道。目前郑州辖区已建成的乡对村客运站都
是由社会筹资兴建起来的。
四、积极引导,加强管理,保障农村客运健康发展
联系当前农村客运市场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些积极的探索:
1、采取措施,调整运力结构和布局。在车辆发展上实行控、调结合,以调整为主。调整运力定位在经济、实用、方便、安全及多种车型的相互配套上,引导向快速、舒适型发展。规定凡进入郑州市区的客车必须为中档以上,中档及普通型客车限在县、乡线路上运行,鼓励车辆更新换代。为加快老、旧车辆更新,采取疏导结合“挤”/“堵”的办法。即及时把市场调查情况向业户通报,引导新开业户合理选择车型,资金合理投放。在干线上投放好车,引客源,迫使老、旧车更新。同时严格年审和车辆技术条件,对不符合技术条件和接近报废标准的车辆坚决停运。针对争干线、热线,弃支线、冷线的问题。重视经济手段调节,采取适量减征运输规费(照顾免征一至二个月)和允许少数客车按片区范围兼营一至二条乡村支线的办法,鼓励车辆向山区和支线上转移。也会做不好。组建联营企业必须得到运管部门领导层的全力支持,以利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
2、协调引导,组织农村个体客运业户走规模经营道路。运管部门积极当“红娘”、当顾问,以乡(镇)或村庄片区为单位组建运输联合体。自90年以来,郑州各县(市)农村客运联合体已建立43个,紧密型与松散型为4:6,目前参加联合体的个体业户占98%。通过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实行自律性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业户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调查显示,组建较早的联合体的经营业户,60%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纷纷更新了车辆,当前,依维柯、少林面包等中高档客车在农村已不少见。
3、组织成立跨县(市)或跨乡(镇)营运线路民主管理委员会,努力打破地域封锁。宗亲和地域观念较重加之利益驱动,农村客运划地为牢性的营运纠纷较突出,运管部门要积极协调,灵活处置。对此,郑州所属的新郑市与新密市的“芦--密”线试行成立民主管委会,加强营运自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民主管委会由跨县(市)线路的双方运管所长任主任,参运经营业户推选代表为成员,民主排定客车班次,订立文明经营公约,开展文明服务质量竞赛活动。昔日纠纷不断、线路断行的局面,如今变成了秩序井然,文明服务成风的农村客运“精品线”。
4、重视加强经营者的素质教育。经营者的素质偏低是农村客运较普遍的问题,提高经营者的素质是行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为此,郑州市各级运管部门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从转变职能的要求出发,市运管处报请批准设立了培训科,把对运输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列为主要职责任务。以运管干部为主结合聘请专家学者,着力提高培训师资水平。从95年至现在,已先后组织行业和内部培训40批次,参训人员15000人。二是坚持落实客、货运新开业户培训制度。在严格资格审核的基础上,对新开业户开展以运输法规、职业道德、经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行业培训,考试合格者,持证上岗。三是结合城市“创建”,提高农村客运服
务质量。近年间各地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工作力度大、起点高,交通部门适时把推行“三优”、“三化”客运服务标准和城市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了互为促进的效果。不少县(市)结合创建活动抓紧发展农村客运,汽车站的“窗口”形象和业户的经营行为规范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5、加强稽查力量,强化监督管理手段。由于农村客运面广线多、参运者素质较差,加之当前运政管理手段较弱,规范客运市场的任务十分艰巨。交通运政管理部门应该调整充实市场监督检查队伍,加强同相关部门的配合,加大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力度。同时,根据近年来严重运输违规行为增多和社会不法分子侵害旅客运输案件上升的特点,有必要改革运政稽查队伍结构,可以提请政府在地(市)级运管部门配设客运警察编制,实行交通公安部门双重管理,增强及时处置客运市场出现的恶性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