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问题之赡养刻不容缓

时间:2019-05-14 22:5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问题之赡养刻不容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问题之赡养刻不容缓》。

第一篇:农村问题之赡养刻不容缓

外国语学院

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关于筻口镇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社会调查与研究

院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班级:1004班

调查人姓名:

学号:

2012年08月26日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一些高龄、特困、空 巢老人,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表一 60岁以上老年人口 数 空巢老人 数 37 2 农村农 民退休 人数 4

调查对象老有所养情况 救 助 型 养 老 五保 供养 人数 0 低保 供养 老人数 35 重度 残疾 老人数 3 自己劳动 和子女供 养人数 23

1、日常生活困难 目前该镇养老主要有退休金养老、政府救助金养老、劳动收入养老和子女供养养老四种。从表一中看到,农民靠退休金养老的只有4 人; 靠自己劳动收入和子女供养有23人; 其余绝大部分老人养老则主要靠救助金 养老(五保、低保、重残)。低龄且身体健康的老人靠劳动收入生活还能自给,而高龄或身体状况差的老人单纯靠子女供养就比较困难,尤其是特困、空巢老人,经济来源少,生活艰难。表二 筻口镇老年人医疗费用承担情况 费用分担 个人负担% 62.4 医保报销% 政府补贴% 8.8 28.8

2、医疗负担重 依上表,农村医疗负担重,医保报销和政府补贴比例 低,导致部分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老人不能及时甚至不愿意就诊。调查中问及 “您认为您家人在老人家庭赡养问题方面做得如何? ”,回答如 下:
选项 小计 比例

A.不好 B.一般 C.好 D.非常好

14 12 9 2

37.84% 32.43% 24.32% 5.41%

3、照料陪护缺失 大部分老人们对自己儿女不满意,有的是因为被自己 的儿女与孙儿隔离,无法享受养绐弄孙乐趣;有的是因为儿女所给费用太少,无 法温饱; 甚至有的儿女将自己的父母随意搁置在破土屋视若无睹,更甚者则为 “空 巢老人”......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家人,也会因种种原因而有不快与抱怨。家住 李何村的袁奶奶,今年64岁,提起儿子小李,她语带不快: “很孝顺,就是陪我 太少。”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他们迫于岗 位的竞争压力而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父母。据调查统计,家中无儿女在家的有21 个人。同时,一些青年夫妇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都倾注在子女身上,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 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这种状况下产生的结果
农村家庭养老的方式,是每年给老人拿一定数目的钱、粮。现在子女越多的 家庭越不养老,轮到该哪个子女家养了,都不想管。“看来子女不养老,在农村 将会是个愈演愈烈的趋势”。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老人有无精神上的孤独 苦闷?大多数人认为: “农村的老年人没多大奢想,只要能吃饱穿暖,不生病,媳妇不烦嘴,就叫‘晚年幸福’了。”这种想法是源于农村长期以来精神生活领

域的相对薄弱,更反映出他们面对经济大潮冲击时的无奈。当这两种情况无法得 到很好的解决之时,老人们的生活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挨”,挨日子,很难谈得上什么“幸福的晚年”。

(三)对农村养老的个人思考
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的生活,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生活相对比较空乏、比较单调。当没有子女在身旁时,对于偶尔回一趟家的你,是依恋的同时也是无 奈的理解。当他们生病时,你们无从照料。当他们空虚寂寞时,你们无从安慰。工作无法安心、孝道无法敬到。不和谐家庭已成为社会和谐的难点问题。那么造 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状况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如何去妥善解决这个 问题呢?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1、儿女不尽赡养老人义务的原因
在农村,为何有的儿女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为弄清这其中的原因,我调查 了本村的部分老人及年轻人,他们都对赡养老人这个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经归 纳,子女不赡养老人主要有下面几种原因:

一、从思想深处缺乏养老意识。认为赡养老人是额外负担,成家立业后对老 人冷落一旁,不给难以自食其力的老人钱和粮,老人有病不给医治,老人的生活 艰难,度日如年。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只剩下老人看守家园。农村地区以往的 传统是:父母年老时,无力耕作,他的责任田由儿女代为耕种,作为儿女赡养父 母的一种形式。但现在,由于农村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年迈的父母不但要“自 给自足”,反而还要替儿女照料他们的责任田。儿女只在农忙时回来一趟,有的 终年都不回家。有的外出打工者,还把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管教。老人 已把自己的儿女照应成人,本该安度晚年了,现在不但自己有病无人管,还被迫 再当一次“爸爸”、“妈妈”。

三、农村传统习惯及子女异地工作和生活等原因。农村的传统习惯是:父母 老了,由几个儿子共同或轮流赡养。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儿女们早就与父母分家 另过了,父母自己做饭,做各种必要的家务,有时还要为儿女的孩子当免费保姆。在农村,分家似乎意味着责任感的解除,儿女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利益。他们就以 不在身边为由暂时逃避了赡养的义务,或许是在自身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根

本不愿意面对这样的问题。

四、儿女多、子孙多,老人没有分身术,在看孩子、家务及农活等方面难免 会有帮他多帮你少的现象,于是子女对老人产生了看法,说老人有偏向,并将这 种情绪带到赡养老人上,互相攀伴儿,互相推诿,使老人陷入无人管的尴尬境地。五
、老人上了年纪往往糊涂,说话颠三倒四,常引起儿女之间的误会,造成 儿女之间互相猜疑,最后矛盾的焦点集中在老人身上,对老人产生不满和埋怨,出现了在赡养老人问题上的不情愿和消极对待。

2、如何解决农村养老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种状况,我个人认为要从两个层面来考虑: 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要以社会化养老为理念,做好以下五点工作:(1)、政府主导,大力建设农村养老院 以农村敬老院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省、县、乡的配套资金,新、扩建农村 养老院。乡镇可充分利用区划调整和教育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公用房和土地进行改 建、扩建,新建用地可利用农村老人原住宅地通过土地置换等形式解决。鼓励村 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筹集资金或动员村民献工献料的方式新建村级养 老机构。吸纳筹集社会资金。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通过认捐认建的形式参与农村 养老机构建设。(2)、建立养老基金会 以社保养老保险金为基础,吸纳社会捐助资金和有老人的家庭分担资金,建 立农村养老基金专项帐户。专项帐户可以设在村级老龄机构中,专人管理、专款 专用。具体做法可参照河北省“卓达养老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卓达养老基金会 就肩负着社会养老的责任,它在做好老年人社会需求调查的同时,建立社会老年 人服务档案,健全老年人服务工作制度,组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养老服务活动,还为社会养老服务项目提供资金等等。(3)、村里建立养老协会 抓好农村老龄工作,重点是增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生活需要社会照料的 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乡(镇)村老龄机构要协调、指导成立农村老年协会,对他们 实行“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居家养老服务,以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这个协会可以是民间的协会也可以是协会监管或组建家政服务公司。对有自理能 力老人,可指导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解决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等方面遇到的问题。(4)、兴办老年活动场所 由于老年群体时间较为充裕,精神文化需求随之增强,因此要兴办老年活动 场所,开展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全县已有两家老年人活动中心: 分别为枞阳镇石岭社区、下枞阳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可开设书报阅 览、下棋、打牌等活动项目,有条件的老年活动中心可以设健身房、唱歌、跳舞、台球,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文化娱乐活动。建议邻近的乡镇或村之间通过共建,打破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区域界限,实现相邻乡镇、村老年活动场所的资源共享,从而拓宽乡镇、村老年人活动场所。

(5)、加强传统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做好舆论引导

家庭道德作为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提供了分辨家庭问题是非 的客观标准。个人如果将其内化,它就成了支撑行为的内在需要。因此,首先要 加强舆论宣传,教育青年农民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建设活动,创造一个孝敬老人的和谐舆论氛围。要强化 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的意识,在广大农村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开展评优树模活动,特别是对好媳妇照顾邻里老人先进事迹的宣讲。树立和 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弘扬正气。通过实施“敬老好儿媳”、“美德 在农家”等活动,建起市、村级示范点,县、鼓励家家签订 《美德在农家责任书》,将道德规范融入村民日常行为,使农村的风气和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关心、帮助 老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四、总结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 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 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 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 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 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解决好农村老人问题,让“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 有所学、老有所医”真正落到实处,是每个人应尽到的责任与义务。


第二篇:农村节水刻不容缓

农村节水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孟蕾︱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9-9-1

1据统计,农业用水量约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水的利用率只有45%,也就是说,农业用水的55%被浪费掉了。我国是一个淡水穷国,缺水一直是全国一个热点问题,但在农村拥有优质的水源,广大农民却不知珍惜且用水效率不高,水之浪费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农民节约用水意识淡薄。只知道用水方便、快捷,省心省力,但是谁也不会去想水资源的多与少。二是农村用水不需要缴费,即使有的地方缴,也只是象征性的三两块钱,不足以引起村民的重视。三是对农村节水宣传不到位。在广大的农村,村头的标语口号多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节水和水利方面的标语较少,对水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就更不多。另外,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等也是造成水浪费的原因。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农村节水这篇大文章。

提高农业节水认识一是多种渠道普及节水知识。如广播、电视、报刊、录像等,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利用科技大篷车送知识下乡等各种途径,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今后的严峻态势,增强水患意识。二是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可组织各村开展“节水家庭”评选活动,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动节水工作。有关职能部门可设立“节水宣传周”,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并搞好服务与监督,将节水落到实处。总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从根本上、点滴上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自觉保护水资源,做到以人保水、以绿保水、以洁保水,呈现出水清宜人、水净惠人、水美喜人的水生态环境。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专家预测,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在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一要转变传统灌溉方式。有资料表示,如果灌溉利用率提高10%至15%,同时灌溉水生产率也提高10%至15%,全国可减少灌溉水约600至800亿立方米。因此,要加大力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畦灌、沟灌等农村实用技术的传输和教育,改变以往农作物大水浇灌、串灌的旧习惯。并以此促进农业技术的改变,耕作制度、耕作方法的变化,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要合理利用生活用水。要教育农民朋友,使其掌握生活节水小常识,例如用洗衣机洗少量衣服时,水位不要太高;养鱼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等等。三要建立农业节水长效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公众参与、总量控制、计划管理、经济调节、指标转让、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节水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制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

提高污水治理水平一是加强对现有天然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实现河道有水、有水必清、水清有景的治理目标,以便有更多的天然水用于农业。二是做好工业和城市废水的回收与利用,经过处理后形成的中水,既可以浇灌城市绿地,也可以用于一些农业灌溉。三是农村生活污水实施分类治理。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符合工程接入要求的村庄,采用接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即村庄内所有农户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村庄污水;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可采用分散处理模式,即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则可采用集中处理模式,即对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建设一个处理设施,统一处理村庄全部污水,以达到占地面积小、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的效果。

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孟蕾︱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9-8-

4编者按: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也十分突出。随着气候变暖,降水不确定性增加,水资源矛盾将更加突出,干旱和缺水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农田节水工作,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各地农业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在农田节水技术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有益探索。各地的实践证明,应用农田节水技术,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在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编者摘编了三省区在推进农田节水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以供各地借鉴和参考。

内蒙古节水措施抵御干旱显成效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省区之一,现有耕地1.07亿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8000万亩,耕地资源较多,增产潜力较大。但内蒙古农业又以旱作为主,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以及季节和区域的分布不均,干旱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广大旱作地区农作物单产水平低,年际差异大,产量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内蒙古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稳定提高。

内蒙古采取科技节水措施,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现代农田节水技术,全区农田节水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08年,已累计发展各类农田节水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

为保证全区农田节水工作协调、有序、健康地开展,内蒙古农牧业厅成立了全区农田节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区农田节水工作,实行分类指导、目标管理、层层负责、专项考核。同时成立了由科研、教学和推广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全区旱作节水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内蒙古农牧业厅连续5年拨出专项资金,在全区9个盟市开展水肥“双节”技术示范,为旱作节水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政府的支持,部门的配合,有力地推进了该区农田节水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在抓好农田节水工作中,突出地抓了典型引路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推广滴灌技术为例,膜下滴灌技术是一项先进的农田节水技术,内蒙古从2003年开始就在少数旗县进行试验示范,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直难以取得实效。2007年开始实施的农业部旱作节水财政补贴项目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契机。2007年该区农田节水示范项目在达茂旗、察右中旗和伊金霍洛旗三个旗县实施,其中马铃薯2000亩,玉米1000亩。示范结果表明,马铃薯膜下滴灌与大型喷灌、小型喷灌比,分别节水38%、48%,节肥18%、20%,同时还具有节电、节省劳力等作用;与大型喷灌比,它不受地形规模影响,不但在该区非常适宜推广,而且更适合目前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即一家一户应用。

今年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特别是阴山北麓旱作区再次遭受到50年一遇的大旱,在大旱之年,更加显示了节水农业的优势,凡是用节水设施和技术的地块,马铃薯长势良好,产量不受影响;但没有节水设施的地块,马铃薯产量将大幅度减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抓好农田节水工作,对于内蒙古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吉林示范区带动节水技术推广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吉林中西部地区是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严重不足,干旱已经成为限制全省粮食和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吉林省在长期抗旱实践中,确立了东部地区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中部地区以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为主,西部地区以节水补灌为主的三大区域技术模式。具体技术模式为:东部推广玉米垄侧栽培技术,中部推广机械深松(翻)和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技术,西部推广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和节水灌溉技术等。按照这三大技术模式,自2007年以来,全省平均每年推广农田节水技术3500万亩。其中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2000万亩,机械深松(翻)1000万亩,地膜覆盖200万亩,微灌200万亩,垄侧栽培50万亩,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50万亩。平均每年增产粮食25亿公斤,节约用水约20亿立方米,增收节支近30亿元。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遏制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改善了农业生产条

件和农田生态环境,使吉林省农业生产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农田节水工作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必须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树立典型,创造经验,扎实推进。为此,吉林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东部低山丘陵区的桦甸、蛟河、磐石、伊通等县(市)建立了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的玉米垄侧栽培示范区;在中部雨养农业区的梨树、公主岭、九台等县(市)建立了以深松(翻)蓄水为主的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和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在西部半干旱农业区的前郭、乾安、长岭、洮南、洮北、大安、镇赉、通榆等县(市)建立了以节水补灌为主的抗旱坐水种、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和喷灌示范区。

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类农田节水示范区总数已达30余个,核心示范区面积15万亩,辐射面积210万亩,受益农户多达10万户。通过示范一条龙坐水种、苗侧开沟注水灌、机械深松(翻)、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和喷、滴灌等农田节水技术,使示范区玉米保苗率达到95%以上,比对照区提高10个百分点;播种和苗期灌水量基本控制在15吨/亩以内,节约灌溉用水5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8%~10%,粮食生产成本降低10%,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5%,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5%以上。

山西因地制宜探索节水新模式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极其恶劣。面对干旱缺水的现实,山西省十分重视农田节水的实践,始终坚持“立足抗旱节水,振兴山西农业”的基本思路,以提高有限水资源的生产效率为中心,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下水,逐步形成了以建设土壤水库蓄水、秸秆和地膜覆盖保水、旱井与旱窖集水、保护性耕作和抗旱良种应用省水、科学施肥和抗旱制剂应用调水、农田灌溉节水为主要内容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走出了一条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配套、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集成的旱作农业发展道路。

本世纪以来,在总结长期旱作经验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旱作农业技术与先进实用的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相结合的现代旱作节水技术相集成,总结出适合全省四大类型区的八大旱作节水技术模式,使全省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初具规模,旱作基本农田面积逐年增加,旱作节水技术日臻完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为适应新形势对农田节水工作的要求,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在生产实践中又不断总结完善、探索创新出农田节水新模式:一是在东西两山低山丘陵区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为主要措施的蓄水保墒培肥技术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中南部盆地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区示范推广以水肥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肥、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在晋西北示范推广以少耕穴灌、集中施肥、稀穴密植为主要内容的聚肥节水技术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该区域春季多旱出苗难、土壤瘠薄、生产能力低下的问题。四是因地制宜地推广“W”膜盖集雨补灌高效种植技术模式,有效提高了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使全省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突破100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2008年达到4097.2元。本栏稿件均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供

第三篇: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

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

调查目的: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最多的国家。联合国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依此标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老龄化比例为7.0%,2005年达到7.69%(老龄人口为10055万)。在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如何赡养老龄人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而老龄人口增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也给经济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导致家庭、社会矛盾,对改革、发展、稳定产生不良作用。我们知道,在2005年3月的两会上,中央把建立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确立为未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的施政纲领之一。而解决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所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给予大多数人一种警醒,让我们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因而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尽公民之责之义务来关注这些问题,并且以身作则。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老年人。

调查方式:走访了老年人的家庭和参观老年人的活动

走访了老年人的家庭,通过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以及对部分老人子女的委婉询问,发现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不容乐观。大约42%的老人独自居住,在这之中,有17%的老人失去了妻子或丈夫,沦为孤寡。他们独自生活,求生方式多种多样。通过调查发现,近19%的老人年近古稀仍然靠着自己大量不辞劳苦的务农,集市上卖农产品来维持生计。56%的老人是在子女定期给予的物质金钱的基础上,做一些少量,轻便的农活作为经济来源之一。其余部分老人则是全凭子女的定期给予的金钱来支配生活。这样的一个数据让人为之一惊,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晚年安享并不那么如意。而在对独居老人心态的调查中,60%的老人是感到孤独寂寞的,他们认为或多或少的金钱物质是填补不了他们内心的情感空白的。

我家隔壁的张奶奶,子女都离开了家,一年四季也很少回家。张奶奶讲到:“我现在一个孤寡老人,也用不了多少钱,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只希望多看看这些后人啊。”奶奶眼角的泪光泛在成线的眼角。而这样的例子在农村不在少数。他们对家庭温暖与热闹的向往和对在外子女惦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积越深,表现出来的是那让人心疼的空洞的眼神,佝偻而寂寞的身影,甚至纵横的老泪。可见老年人精神的赡养也不容忽视。

与之情况不同的是,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占了58%。根据调查发现,与子孙同住亦是有喜有悲。有的老人微笑,有的叹息,有的沉默。在这之中问题最多做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这种老少同居的生活引起的各种纷争。

1:子女经济来源少,供养压力大。61%的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社会经济形势起伏不定。扣除日常生活开支,孩子教育经费,所剩不多。对于老人的赡养,他们会因此心生埋怨,除力不从心外,还会不自觉的认为老人是负担。导致日常生活之中对待老人态度也不好。80%老人只能隐忍,这样的情况着实让人心疼。

2:子女与老人生活差异导致的矛盾。几代人同堂,总会遇到由于性格,观念,生活习性等发面的差异而引起的一些直接的冲突。导致争执,不愉快的现象时常发生。

3:部分子女道德伦丧,只知向老人索取,却不愿回报老人。有的儿媳视娘家人为自己人,公公、婆婆为外人,“内外”差别大,不赡养甚至虐待公婆,有的儿子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使父母饱受委屈。而很多老人即使受到虐待也往往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造成隐性虐待较多。

在农村中,仍然有一部分人的思想停留在过去,没有和日新月异的时代精魂接轨,建立和谐家庭关系,关爱老人的精神并未真正意识上的进入农村家庭深处,老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也淡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改变,也不得附加任何条件进行限制。然而在受访家庭中很大部分老人对这样的法律也知道的模棱两可,更不用提用此来保护自己了。但近40%的老人依然宁可自己承受痛苦,也不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子女,除了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更多的顾惜亲情。

不仅家庭,从社会大的角度来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精神文明,传统美德,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也必不可少。

如今,国家对于农村很多大龄,贫困的老人已经推出了“低保”政策,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低保的保障标准也在增加。在受访者中近50%的老人享受到了这样的阳光政策。另外,医疗卡的普及办理,使得生病老人

更愿意去正规医院就诊,取代了以前节约而不看或者多磨的习惯。医疗费上报50%—70%,无疑对经济来源少的老人解决了一个看不起病的问题。就我的家庭而言,我爷爷奶奶亦受到这样政策的福利,几次患病住院治疗,医疗费用报了70%极大地为我们家庭减轻了经济上的负担。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但它反映出来的现象可以彰显出很多大方面的问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始终以“百行孝为先,百善孝文本”闻名遐迩。老人是上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创造者,也是滋生子女成长的爱的奉献者。无论怎样,赡养老人是子女义不容辞并应乐于去做的责任,是享受时下生活的年轻人感恩那双双生出老茧的老人的手的最有效的行动。在国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下,在政府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崇依法养老的氛围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本着一颗善良诚挚感恩的心,去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建立美好和谐的大家庭。

第四篇: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开题报告

论文发表|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表论文|发表论文|—qk114.net 更新时间:2009-04-27 21:47点击:(149次)

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在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00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亿,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是3.2%,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68%),也高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以及50、60年代即第一次和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阶段,按保守的估计,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5%,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在2040年将突破3.1亿。人口老龄化影响着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同时老龄化问题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的历史性决策。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群众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社会和谐是人民之福,社会动荡是人民之祸。人民群众盼望国泰民安,过上富足祥和的生活;盼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自身权利和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盼望完善公共服务,生活便利,安定有序;盼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作为人口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是人类本身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

近年来,党中央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农村再度成为关注焦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伴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逐渐步入城市,农村家庭中空巢家庭猛增,家庭结构变化带来家庭功能的转变。养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在我国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对于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的对策逐渐完善,然而,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对文献相关资料的搜索,老年人的精神慰籍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社会对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我国农村收入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满足精神上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会导致对安全、社交、尊重等方面的需要。但是我们发现,社会、政府和家庭对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方面相关对策措施存在严重的缺失。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研究社会学的学生,有义务对此现状进行相关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精神赡养状况进行调查,希望能够使农村空巢家庭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以表达,并能被最大限度地满足,从而安享晚年;并为年轻一代的养老行为提供一定的反馈信息,促进两代人之间的理解与互动,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与资源浪费;促进农村养老事业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促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与完善尽到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2.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老人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切入点各有不同,有经济学的、社会学的、社会保障、法学的等方面,视角也较广,比如,对家庭养老功能、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代际经济流量、亲子传承中的文化反哺、家庭照顾、养老法律保障、社区养老等方面都有研究,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理论体系。但是关于农村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却没有形成相关的体系,配套政策也没有能够构建。

关于精神赡养的内涵。李锐芬在其《中国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对进行了解释:“所谓“精神赡养”,就是家庭、单位、社会乃至政府共同关注老年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与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相比,精神赡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较少的替代性,在各种老年群体中都不同程度地以特定方式表现出他们的精神需求,也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温庆利在《浅释精神赡养》指出:何谓“精神赡养”呢?就是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在精神上、心理上给老人以慰藉、安抚,让老年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消除孤独和寂寞,从而在精神上获得满足。穆光宗在《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一文中,精神赡养主要包含三个维度:第一,人格尊重。“人格尊重”满足的是老年人的“自尊需求”。自尊需求的具体含义是,老年人有自主决策和得到尊重的权利。第二,成就安心。“安心”就是要通过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婚姻和家庭)来满足父母的期待心理。老年人对儿女的“期待需求”具有普遍性,是为人父母者对自己的儿女天然具有的美好期待和衷心祝福。第三,情感慰藉。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要求主要是对子代提供精神关怀的要求,“慰藉”满足的正是老年人对家庭亲情、对天伦之乐的心理需求。

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出现问题形成的原因。杜鹏、丁志宏等在《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一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逐渐由分散的个人型流动转变为家庭型流动,妇女儿童也越来越多地加入流动人口的队伍,农村家庭人口的流动率增长对老人精神赡养问题产生的一定影响;而且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福利,因此,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谢慧娟,李桂平在《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指出,农村老人精神赡养问题出现是由于机制的缺失:“一是家庭养老保障机制呈弱化趋势;二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三是社区养老机制薄弱

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对策。张桂宝在《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上指出:做好老年人“精神赡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老年人享受“精神温馨”。首先,要在全社会大力宜传、倡导“精神赡养”,提高对“老有所养”认识;其次,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个方面,以多种形式搞好养老工作,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第三,子女应尊重老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多抽时间陪老人说话、聊天,让老年人多参与家庭决策,充分感受人间的关爱。刘桂莉在《养老支持力中的“精神赡养”问题》主张: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又日益严峻的今天,养老就不再是个别家庭的事情,而是一个有重大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的问题,提倡社会解决;同时其次,在养老支持力的讨论中,其实还应提醒老年人自身的主观努力,老年人要关注自身的精神及心态的调整,走出心理误区。王泽淮在《老年人精神赡养方法探微》中提出:“一要激励老人潜能的开发,为其提供自决的机会;二要做个很好的倾听者;三要协助老年人回忆往事;四要刺激老人的感官,阻缓感觉器官的退化;五要结“忘年交”,推迟其心理老化;六要开办“时间银行”,开展有偿助老活动。

虽然对于农村老人精神赡养的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笔者发现,对于农村老人精神赡养的支撑体系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这也是本文着力探讨的。

3、研究思路设计

3.1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以农村家庭形态变化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互动理论为依托,通过在安徽省潜山县槎水镇的实地调查,结合实际,对农村空巢农民精神赡养问题进行分类、描述、评述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模型,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从性质上讲,本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即侧重于现存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社会政策参考的经验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的特点是,迅速地了解现实的社会问题,广泛地从总体上描述社会现象的状况和特征,有针对性的提供政策建议。

从目的上来讲,本研究既属于描述性研究又属于解释性研究。本文首先描述了农村空巢农民的精神养老的现状,困境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构建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模型的思路。

3.2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文献研究法。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思考贯穿于研究的始终。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翻阅了大量有关空巢农民、农村养老保障等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查阅了有关我国人口、土地、资源方面的数据和被调查地的相关文献资料。文献研究可视作本研究的起点,它对观点完善、理论支撑、比较分析诸环节均有着重要意义。

(2)实地调研法。

实地调研法可以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实地调研法。调查地点是安徽省潜山县槎水镇,调查时间为2007年3月12日至2008年2月2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其一,在安徽省潜山县槎水镇的调查。笔者对某村55户农民家庭进行入户调查,整理后获得30个60岁以上5空巢农民养老保障个案,作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此外,笔者走访了某村村委会、某村前任村干部和现任村干部。

其二,在潜山县的调查。笔者走访了潜山县移民办,潜山县民政局,潜山县委办,并查阅了县情县史资料。笔者还走访了潜山县养老院,并电话访问了潜山县养老院。

实地调查中,笔者采用了观察法和个案访谈法。其一,观察法。

在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中最早运用,现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研究。观察可以提供有关社会行为的详细第一手的资料,可以对社会情境有直接的感性体认,它适用于对特定研究对象的深入研究。因此,实地观察很适用于研究空巢农民。在入户调查中,笔者对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家庭精神赡养状况等方面作了有目的的观察,并将观察结果与访谈材料结合分析。

其二,个案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非标准化访问,这不仅是调查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往往是研究问题的过程;不仅是收集资料的过程,同时也往往是评价解释资料的过程。本研究对安徽省潜山县槎水镇的55户农民进行非标准化访谈,通过排除非空巢家庭和无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共搜集到30份有效个案,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对某村村委会、和潜山县有关部门的走访中,笔者广泛运用了访谈法。

3.3 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1)首先,广泛收集各方面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料,进行研究,初步得出论文的写作重点和框架结构,为论文的形成做好基础工作。

(2)然后去安徽省潜山县槎水镇就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进行调研,结合已有的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从中提炼论文需要的因素。

(3)根据现有理论和收集的各类资料,在与导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立本选题的详细提纲,进行初稿的写作。(4)初稿完成后,将初稿带到有关单位或交相关领域专家审阅,接受评价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论文。最后,进入定稿阶段,完成论文写作与答辩。

3.4 可行性分析

本选题的研究有着齐备的硬件支持,本人在前期已经搜集本课题相关资料,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信息资料库。由于学校图书馆藏书以及省图书馆、其他高校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可供查阅,在我校电子阅览室上,可以查阅从1978年至2008年以来全国中文社科类公开期刊100余种报刊杂志上的所有论文的光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报刊索引光盘,维普数据库光盘,可供检索查阅和复印研究,另外还有外文报刊供查阅。利用校园局域网,使资料查阅更为方便。同时,个人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电脑、上网查询资料,具有社会调研的综合分析能力,掌握了完成本课题的有关科研手段。本人经过硕士阶段两年专业基本功的培养和锻炼,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相信,在导师的指引和自己的努力下,经过实地调研,我在此方面的研究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3.5 选题研究及论文工作计划

(1)确定选题和文献查阅阶段(2007.9-2007.11)广泛收集相关理论资料,设计选题论文框架;

(2)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阶段(2008.1-2008.2)对安徽省潜山县槎水镇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并进行资料的整理;

(3)综合分析研究(2008.2-2008.3)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提出初步研究成果,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一篇,并着手论文写作;

(4)论文撰写阶段(2008.2-2008.5)完成论文写作并提交导师修改,并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3.6 预期研究成果:(1)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

(2)以该论文为依托,公开发表1-2篇子论文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2、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邓伟志:《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田雪原主编:《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5、乌区沧萍:《社会老年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刘英主编:《当代中国农村家庭-14省(市)农村家庭协作调查资料汇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7、(美)N.R.霍曼、H.A.基亚克著,冯韵文、屠敏珠译:《社会老年学—多学科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8、梅陈玉掸、齐铱、徐玲著:《老年学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9、雷洁琼.家庭社会学二十年.社会学研究.2000.06

10、方向新.农村家庭结构变动趋势的社区分析.社会学研究.1992.02

11、刘庚长.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基础与转变的条件.人口研究.1999.03

12、孙丽燕.20世纪末中国家庭结构及其社会功能的变迁.西北人口.2004.05

13、陈晓敏,杨柳.现代化进程中的“空巢”家庭现象论析.长白学刊.2003.06

14、王银秀.关注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中国人口科学.2005,01

15、谭琳.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人口研究.2002.07

16、刘庚长.我国农村新“空巢家庭”.人口研究.2004.01:

17、刘桂莉《:养老支持力中的“精神赡养”问题》,《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第34卷第l期,2003年1月。

18、宋熙文、董学清:《中国老人如何安度晚年》,《信息日报》,2000-11-18(3)。

19、李克:《护空巢离爱巢有多远》,《人民论坛》,2004年第10期。20、刘明辉、陈秋斌:《老年人需要“精神赡养”》,《中老年保健》,2001年第7期。

21、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2、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南方人口》,2002年第1期(总第65期),第17卷。

23、杨连专:《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4期,2002年12月。

24、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期。

25、王致诚:《关注老年人的老年空巢综合症心理危机》,《山西老年》,2004年第5期。

26、余海棠:《空巢家庭”话养老》,《当代经济》,2002年第4期。

27、刘庚常:《我国农村新“空巢”家庭》,《人口研究》,第28卷,第l期,2004年l月。

28、万春龙:《空巢老人期盼精神赡养》,《中国保健营养》,2005年第3期。

29、安增龙:《农村养老模式探索》,《中国农垦经济》,2004年第1期。30、赵秋成、杨秀凌、崔晓峰:《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第4期(总第22期),2002年7月。

31、成海军:《中国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方式的现状与前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2期,2000年5月。

32、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中州学刊(人社版)》,1999,(1)。

33、郭志刚、陈功:《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量的分析》,《人口研究》,1998,21(l)。

34、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人口研究》,1998,22(4)。

35、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36、王来华、约瑟夫·施耐德:《论老年人家庭照顾的类型和照顾中的家庭关系》,《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37、熊汉富:《空巢家庭:一个应当关注的老年群体》,《人口研究》,1998,22(3)。

38、王峰:《空巢家庭谁来关爱》,《中国消费者报》,2000-09-100

39、谭琳:《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人口研究》,第26卷,第4期,2002年7月。

40、陈功:《论老年人精神赡养》,《中国老年报》,2000-09-09。

41、王旬:《浅析城市“空巢家庭”老人的基本特征》,《城市问题》,1995(5)。

42、肖汉仕:《我国家庭空巢现象的成因及发展趋势》,《人口研究》,第19卷,第5期,1995年9月。

43、段云奎:《老年人的渴求:精神赡养》,《价格与市场》,1999年第10期。

44、赵芳:《家庭与社会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5、毛明华:《转型期中国家庭观念擅变》,《社会学》,2002年第1期。

46、王雅林:《农村家庭资源供给及赡养方式研究一对中国北方一个农村社区的个案考察》,转引自张建、陈一药主编《家庭与社会保障(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7、乌区沧萍:《长寿时代的空巢家庭期盼亲情住宅》,《住宅科技》,2004年第2期。

48、牛凌峰:《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权利应给予保护》,《河北农业》,2004年第5期。

49、王泽淮:《老年人精神赡养方法探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1卷第2期,2004年6月。

50、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人口研究》,第30卷第6期,2006年H月。

51、邵南:《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南平师专学报》,第25卷第l期,2006年l月。

52、陈晓敏、杨柳:《现代化进程中的空巢家庭》,《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3、王金辉:《关于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社会支援的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24期。

54、李瑞芬、蒋宗凤:《空巢家庭问题探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5、张燕,唐根富,朱敏贞.空巢家庭的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07

56、陈平.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中国改革.2002.04

57、景天魁,唐均.构筑社区平台: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的体制创新.中国社会保障.2002.11

58、葛延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困境及可供选择的出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政策研究中心编社会政策评论总第五期.2002

59、高书生.搭建中国社会保障的新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政策研究中心编社会政策评论总第五期.2002

60、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人口与经济.2005.02

61、徐晓军.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05.04 62、于占杰.农村“空巢家庭”养老保障实现途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第五篇:关于农村老年人家赡养问题的调查

关于农村老年人家赡养问题的调查

研究目标:我们知道,在2005年3月的两会上,中央把建立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确立为未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的施政纲领之一.而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解决他们的赡养问题,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所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给予大多数人一种警醒,让我们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因而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尽公民之责之义务来关注这些问题,并且以身作则.研究时间:10年11月24---30日

研究对象:部分农村家庭,主要是老年人.研究方式:个人走访座谈以及到相关部门收集资料相结合.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是我们新时代大学生面对社会应有的态度.而做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也是党和社会对我们的必然要求.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积极的回报社会,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学院安排了我们07级本科生的既定培养方案,要求我们参加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我关注到在当今农民工潮涌向城市的形势下,农村一方面在经济上实现了飞跃,而在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不仅让农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损伤,而且那些年高体迈还需要赡养的老人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还要帮助子女照顾孙辈,艰难地生活,他们的夕阳生活几乎成为严重问题.所以,我抱着增加认知和完成任务的态度,在暑期亲自进行了走访调查.日程安排:

11月24---25日:走访20户人家,与各户的家庭成员进行交流,并作相关 的记录.11月26日:到相关部门去收集关于农村老人家庭赡养问题的数据和资料.11月27日:到书店查阅关于赡养问题的资料.11月28日:综合整理所有资料,调查内容初步成稿.在采访过程中,基本上得到了采访对象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老年人们,当的只我的调查对于他们获得相应的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的帮助时,在谈论过程当中,他们娓娓道来,滔滔不绝,意味深长.当然,到相关的部门去获取资料时是费了一定的口舌和周折的,一般来说那些资料是不随便让人获取的,在我仔细跟相关工作人员解说一番后,终于取得了战果.而到书店去查阅资料,就不得不自己带上纸和笔去花时间记录了.综合所有材料,我作出了相应的总结

一、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内容涉及子女是否愿意赡养老年人,老年人均赡养费用数量,老年人对当前敬老风气的评价,老年人对赡养最不满意的问题,以及老年人对赡养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等,随机选择了20户有老年人的农村家庭进行调查。从调查的资料看,农村老年人的赡养状况不容乐观。

1、农村老年人的子女不赡养现象突出。从调查的资料看,一是子女不赡养老年人的比例高,20户中就有14户,占70%.二是越是贫穷的家庭,赡养问题就越突出,老年人不但同样参加超负荷的劳动,而且还要帮助在外打工的子女照顾他们的孩子.2、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标准偏低。调查数据显示,子女对老年人每年的赡养费用支出基本保持在1500元以下:在1500---1000元以下的占20%,在1000---500元以下的占45%,在500元以下的占20%,而15%的子女根本就不支付给老年人赡养费用,老年人必须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活。

3、家庭养老功能呈弱化趋势。农村大家庭的格局正在解体,家庭趋于小型化。谁在家庭中创收多,谁说了算,改变了过去老人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父母子女分居,各尽其能。

二、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子女不赡养老人的原因主要有:①家庭矛盾严重,父母子女因观念不同经常闹得不愉快;②女儿户家庭或女儿出嫁,因农村习俗而不赡养;③家庭经济困难;④子女没有劳动能力而无力赡养.2、子女赡养老人费用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养老意识。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都是活到老,劳动到老,为子女减少负担;二是没有明确的农村赡养老年人的标准。三是社会敬老风气不尽人意。四是老年人维权仪式不强甚至可以说是很薄弱.3、家养老功能呈弱化趋势主要原因是,父母子女分居,各尽其能,而农村老年工作机构不够健全,不能保障老捏弄人养老。

从整个调查情况来看,笔者还综合分析一些原因: 1.赡养人与被赡养人的人口不成比例;

2.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在丧失劳动力后无自己的经济来源;3.我国甾0年代以前,没有开展农村社会保险,加之农村收入普遍较低,大多数人无多少积蓄,无法靠自己解决晚年生活保障问题;

4.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农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时间还不长等等.三.据调查,近年来,赡养案件也长期一直居高不下

单个看起来赡养案件只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有人认为赡养案件比较简单.其实不然,在民事案件中,赡养案件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交大的比例,而且赡养案件也是最为人们关注,且最为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一类案件.如果处理不好或者不妥,极易引发新的矛盾和纠纷,各类报纸也经常登有这样的报道.从统计分析看得出,赡养案件的比例总体总是有所上升,并且占民事案件较大比例.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好多子女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有的还把赡养父母看成额外负担,想赡养就赡养,不想赡养就不赡养,不认为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甚至有的还提出“先分父母财产再来赡养”等理由.从赡养案件的成因来看,当前赡养纠纷案件有几大特点: 1.农村赡养问题突出;2.物质赡养需求突出;

3.老年人主动寻求诉讼保护意识淡薄;4.不可忽视儿媳幕后拒养的作用;5.老人再婚也有引起赡养纠纷...四、建议与措施

(一)将老龄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责任制考核。首先,要进一步健全乡镇、村二级农村基层老年工作组织,并将老龄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一,以此促进基层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农村的老龄事业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制订出农村赡养老人最低标准,用法律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当前,有些地方推行协议养老工作做法,收到一定成效,但赡养老人的标准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定下来。建议各级政府建立长效养老机制,制订出台不得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赡养老人最低标准法律文件,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为老年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各级司法机关要对农村老人的赡养案件制定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免费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制度,提高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要尽快创造条件建立老年人巡回法庭,就地审理,扩大影响。

(四)在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要加大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各部门进行宣传,在全年龄段进行宣传,把敬老、助老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计划。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宣传、教育等手段,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在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中,抓好敬老养老的教育。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敬老好家庭”、“敬老好儿女”、“敬老模范村、模范乡(镇)”评选、表彰活动。

我国一向有“礼仪之邦”美誉,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和继承这一传统美德,不断健全为老服务体系,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农村老年人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使农村老年人在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的社会条件下生活,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农村问题之赡养刻不容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问题之赡养刻不容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精选五篇)

    关于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的调查报告姓名:邱国霞 专业:服装设计 班级:10服装班 学号:2010081622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中国不仅仅是个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

    对农村老人赡养问题的看法

    对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的看法 进入21世纪,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已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多,维权护老......

    加强农村垃圾管理刻不容缓

    加强农村垃圾管理刻不容缓 莫开伟 笔者的家乡在偏远的麻阳乡村,清明节,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看到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后,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交通状况改善了,村村通水泥公......

    加强农村垃圾管理刻不容缓

    加强农村垃圾管理刻不容缓 莫开伟 笔者家住偏远的麻阳乡村,清明节,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看到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交通状况改善了,村村通水泥公路,农民出......

    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刻不容缓

    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刻不容缓 郑州市交通运输管理处 郝占元 华夏交通在线 2000年10月26日发展农村道路客运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于城乡经济的繁荣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

    解决企业文化问题刻不容缓

    解决企业文化问题刻不容缓内容摘要:每家公司的成功创新,都需以之为基础的文化相匹配。当你构建自己的创新模式时,了解你的公司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创新开花,这会为未来打下基石如......

    农村赡养老人协议书

    农村赡养老人协议书 被赡养人姓名 父亲: 赡养人姓名 长子:次子: 女儿:为了弘扬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村经两委和老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