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农发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

时间:2019-05-13 20:1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基层农发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基层农发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

第一篇:浅析基层农发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

浅析基层农发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

当前,农发行加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信贷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基层农发行的经营环境和客户群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商业性贷款业务出现快速增长和扩张的态势,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范商业性贷款风险成为现阶段基层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中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基层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一是制度设计存在缺馅。在基层行的客户服务部门,既抓客户营销,又抓贷后管理,往往采用“谁调查、谁负责、谁管理”的政策,可能造成难以及时发现贷款风险,或者即使发现风险问题也不愿上报的状况,潜在风险较大。二是风险防范体系不尽完善。为了加强商业性贷款管理,总行、省分行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对有效防范贷款风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基层农发行自身对防范风险认识不清晰,对企业风险缺乏全面了解和评价,管理手段单一,有针对性的各类贷款风险防控机制不到位,信贷管理制度措施不尽完善,全面全程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滞后,直接影响到贷款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二)信贷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农发行长期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发放的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在信贷管理上以执行政策为主,贷款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随着贷款业务范围拓展,商业性贷款急剧增加,以风险管理为重要目标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由于正处于逐步进入商业性贷款业务领域的阶段,对商业性贷款企业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和足够的认识,不能完全适应商业性贷款风险管理要求。甚至个别信贷人员法纪观念淡薄,职业道德差,为了谋取私利,人为造成贷款风险。

(三)信贷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需要信贷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和市场前景等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账、表、证等相关数据进行核实,通过全面分析后再对企业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由于信贷人员对新开办的商业性贷款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前期贷款调查时力不从心,掌握情况和贷前分析不够全面、真实、准确。二是贷时审查作为风险控制的核心环节,必须对贷款对象、信用风险分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评估,以此确定贷款风险度,确定是否能投放,投放多少。但由于受前期调查内容、有关材料限制以及缺乏全面的专业审查人员,使审查审批环节发挥的核心控制作用弱化。三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信贷人员应经常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资金流向等情况,认真分析贷款风险变化,但目前因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跟不上贷后管理需要,部分人员只能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移位,不能进行分析,发现不了问题,摸不准风险点。同时受人少事多忙于日常应付以及人员“老化”等影响,基层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放轻管”现象,没有严格按照贷后管理要求去落实,未能真正达到检查和发现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四)信贷抵押效力不足。实际操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超抵押额发放贷款。一旦贷款产生风险,超抵押物价值的贷款部分将无法追偿。二是土地使用权与房产在办理抵押时分离。在实施追索时将产生法律纠纷,给保全资产带来困难。三是未依法进行抵押登记造成抵押无效、抵押物未按规定进行保险。四是国有独资企业固定资产、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重要建筑物作为抵押的没有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文件。五是贷后抵押管理中的风险,如抵押人随意处置抵押物,抵押物灭失,抵押时效丧失,抵押被非法裁定、抵押权不能依法行使等引发的风险。

加强基层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一是坚持发展意识与风险意识并重。牢固树立发展业务的危机感、紧迫感,同时也要充分认识风险的客观性,既要排除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业务发展和总量扩张的片面认识,又要克服存在畏难情绪、畏缩不前、怕承担责任的不良心理。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摆正发展与管理、质量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发展规模与管理水平相匹配,与队伍素质相匹配,与区域客户资源、信用环境相匹配,力求规模适度、风险可控、质量优先、效益良好。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稳健经营。当前,重点支持中长期贷款业务以及具有明显优势和行业特色的项目,确保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好字优先”和“稳中求进”。

(二)树立信贷风险意识,实行全程风险管理。一是严格执行银监会贷款新规。商业性贷款可借鉴封闭管理的成功经验,实行“项目派驻经理制”,从严监督贷款用途,定期了解贷款使用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针对风险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时调整和加强监管措施,实施全程管理。二是适当调整制度设计。在支行也要建立前、后台分离机制,实行贷款营销与贷后管理相分离,增设风险管理岗,由二级分行向支行委派风险管理经理,或将支行风险管理人员上收一级,由二级分行风险管理部统一管理,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三是加强市场调查分析。企业产品利润受行业平均利润的制约,关联市场的发展状况、饱和程度也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进而影响贷款安全。要密切关注企业相关产品市场动态,以便作出相应的贷款政策调整,向企业发出预警信息,提前规避风险。四是建立客户经理检查报告制度和基层行贷款分析会议制度。发挥CM2006信贷管理系统和信贷基础信息核查系统的作用,着重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财务效益、贷款质量和风险预警信息,提出防范化解的措施,及时解决贷后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风险关口前移,有效地防控贷款风险。

(三)多管齐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强化执行力与责任感建设。要严格把握政策和准入条件,以防范政策风险。要全面落实尽职调查责任、规范操作责任、贷后管理责任、风险预警责任、贷款本息按期收回责任,以防范道德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促使信贷业务得到有效发展。二是严格信贷准入制度。认真开展贷款资格认定及信用等级评定,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健全配套管理制度。建立对客户信用的动态监控体系,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信贷原则,逐步实现由控制单笔信贷风险向控制客户风险转变,以防范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三是加大对企业及法人的全面审查力度。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征信咨询系统,掌握企业及法人的征信状况,帮助其进行正确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的政府支持程度、支农方式、社会效益和社会效应等进行全面了解,同时要对企业法人及主要股东的道德品质、经营能力等进行深入调查,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控制由于企业自身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四是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商业性贷款要落实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或项目资本金,以保证贷款安全。同时,建立企业风险保证金制度,要求企业使用贷款需交纳约定风险保证金,以减少贷款风险。

(四)落实担保制度,确保抵押担保合法有效。高度重视合同文本的合规性,办理抵押担保贷款业务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选择合格的保证人和抵(质)押品,确保抵押品所有权和他项权证证件齐全,价值充足,易于变现,避免担保抵押无效问题,真正做到抵押足值、手续合法。一是严格按信贷制度规定程序办理抵押、保险、公证等手续,严禁逆程序操作,做到操作序时、规范。二是对抵(质)押物进行严格法律审查,办理贷款行作为保险赔偿第一受益人的财产保险。三是对抵押物必须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既要评估现时价值,还要评估远期价值。根据评估值按比例确定抵押贷款额度,绝不允许超过抵押值发放贷款。四是加强对抵押物的贷后监管,防止随着时间推移,抵押物严重贬值,甚至毁损灭失。

第二篇:农发行信贷风险及对策

如何防控农发行信贷风险及对策农发行林西县支行/于庆云

随着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完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商业性贷款急剧增加,其信贷风险的形成,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弄清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找出控制对策,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杜绝新增不良贷款,提高农发行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下面,就农发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及控制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贷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政策性风险。农发行是唯一的政策性支农银行,其客户、信贷产品都是围绕着支持“三农”而设计的,对国家经济政策依赖性很强,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客户因无力承受政策性变化带来的后果,其风险就会转化为农发行不良贷款。如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粮食供应任务,当粮价上涨时,为完成政策性任务,农发行也必须按市场价支持企业购进高价粮食,当供应粮价格高于国家补助款时,地方财政又不愿拿钱补贴,致使向退耕户供应粮食政策改为发放现金政策,政策的变化使粮食企业购进的粮食无法顺价销售,其价格亏损直接形成了农发行的不良贷款。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在农业这一块,而农业是弱质产业,围绕农业开展经营的企业一直都是保本微利,抗风险的能力很低,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不利于企业变化时,都会给农 1

发行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2、信息风险。农发行发展商业性贷款,起步晚,贷款对象单一,在项目选择上比其它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劣势,特别是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农发行难以从根本上把握贷款对象的真实情况。一是农发行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现在信贷人员在贷前调查时,主要依赖借款人自己提供的信息和资料,现有技术和条件决定了信贷人员难以与借款人股东、供应商、客户及企业主管部门和其他贷款行的进行沟通,造成第一手调查资料不全面,从而留下信贷风险的隐患。二是农发行获取的信息有利于贷款对象。有的客户,虽然按照农发行的要求提供了各类信息资料,但信息资料是对企业有利,虽然手续合规,但不足以维护农发行权益,信贷风险实际已潜伏其中。三是农发行对信息是否虚假难以做出判断,有的企业为骗取贷款,提供虚假的信息误导贷前调查的准确性,其表现形式往往是故意夸大财务指标,使农发行信贷人员用通常的分析方法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如果将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料作为发放贷款的依据,就很难保证信贷资产不发生风险。

3、操作风险。农发行现有的贷款从立项调查开始,办理抵押担保手续,上报审查审批,到最终签订合同发放贷款,要经过许多步骤和环节,涉及的许多法律规定和内部规章制度,稍有不慎,就将出现操作风险,给信贷资产埋下风险的隐患。如忽视第二还款来源引发的风险,信贷人员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重点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及资金归行、分割收贷

收息等方面,比较容易忽视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调查,特别是担保人的担保资格、抵押物变现损失等,对此调查把握不好,当第一还款来源受阻时,贷款就很难如期收回;在办理贷款时,由于登记在先,办贷在后,因此,办理登记贷款的合同往往会提前于贷款期限,如果信贷人员操作不慎,就会发生贷款抵押登记期限已过,而贷款期限还未到期的情况,造成抵押担保合同失效,从而形成信贷风险。

4、素质风险。农发行过去长期承担的是粮棉油收购贷款的供应和管理,管理方式主要是封闭运行,面对日益开放的商业信贷业务,其经营管理素质低下的缺点就显现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一些贷前调查流于形式,缺乏认真和谨慎的态度,对项目评估缺乏深度了解,甚至一些项目贷款评估就是在客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补充有关还款内容而形成的,评估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大打折扣。再如对客户风险的评估重视不够,一些信贷人员简单认为只要贷款办理财产抵押登记后,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就算到位了,不重视对客户风险预警信号的收集、分析,更没有对客户的还款意愿进行深入了解,这些都将成为信贷风险的成因。同时,农发行现有的贷款调查、贷款管理、贷款决策以及贷款责任的承担,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不重视贷款条件的落实,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不重视客户还款能力的变化,对担保措施监管不力等等还普遍存在。据调查,因农发行自身管理素质低下而形成的信贷风险不在少数。

二、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强化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研究,建立政策预警机制。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事先都有一定的征兆,如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政策发生变化之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就出现了粮价持续上涨,价格已远远高于国家补助标准的情况。因此,农发行要加强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研究,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经济、金融产业政策变化的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对信贷业务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评估,提高政策应变能力,有条件的可成立政策研究办公室,专门评估国家政策变化对农发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制定政策性业务风险识别标准。基层行也要设立政策风险评估委员会,抽调有责任心、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优秀人员参与,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和信贷业务发展的特点,经常性地对政策性业务实施标准化、流程化的风险管理,以降低政策性风险转化为农发行信贷风险的可能。

(二)强化以法治贷意识,努力化解行政干预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农发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农发行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地方政府,而要化解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用依法行政、依法治贷的方法对抗行政干预。对涉及农发行权益的房地产抵押,我们要依据《担保法》、《物权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据理力争,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还是能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对地方政府要求支持的项目,农发行要坚持信

贷原则,依制度规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地分析论证,办理合法有效的抵押担保手续,或者要求有政府背景的信用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做好农发行信贷风险的转移和化解工作,确保农发行发放的每一笔贷款不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发生信贷风险。

(三)强化贷前调查和信用评定工作,确保信息详实可靠。掌握真实、有效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是信贷投放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农发行必须在贷款发放前克服困难,采取措施掌握第一手资料:一是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收集信息资料。如利用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通过他们的有效运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自行收集资料。要求信贷管理人员深入第一线,与借款人的股东、供应商、客户及企业主管进行充分地接洽和沟通,收集资料。三是充分利用征信系统收集资料。目前,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工商管理局征信系统均已开通,农发行可利用这些渠道查询企业的资料。四是通过分析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先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利用其真实的信息资料,做好贷款调查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确保农发行的贷款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以降低决策风险。

(四)加强信贷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操作技能。针对农发行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应采取积极对策,通过加大信贷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来防止在实际工作可能出现操作风险,在具体的实践中,农发行要经常性地举办的信贷业务培训班,讲授法律、经济、信贷管理等综合知识。每当信贷业

务发生变化时,先召集业务素质精良的干部,研究开展这项业务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做为信贷警示,提示信贷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应避免出现操作差错;还可以采取派遣信贷人员到其它商业银行学习的方法,来解决农发行自身因不熟悉法律等知识而导致的操作风险。此外,农发行可收集本系统内因操作不当而形成信贷风险的案例,让身边发生的事情来教育身边的人,以警示后人,杜绝因操作不慎而形成的信贷风险。

(五)建立复合型人才促进机制,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农发行信贷人员承担着信贷资产管理的责任,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发行的经营效益,因此,建立信贷队伍复合型人才促进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强化信贷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注重信贷队伍的素质,严把进人关,将具备管理技能、有责任心的职工选拔进入信贷队伍;其次,要督促信贷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水平,确保每一个信贷人员都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再次,采取严格的奖励考核制度,根据信贷人员付出贡献的大小,可在薪酬上给予倾斜,严格考核,对于多次考核不合格或者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的人,应退出信贷队伍。通过建立激励政策,严格的考核政策、以及退出政策,确保信贷队伍综合素质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三篇:浅论农发行信贷风险防控

浅论农发行信贷风险防控

随着农发行信贷支农力度的逐渐加大,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加上农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不利影响,当前农发行信贷风险有不断积累扩大的趋势。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保持信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农发行风险管理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当前农发行信贷风险表现形式

(一)农副产品市场风险。储备粮油和最低收购价粮食的信贷风险国家财政认可,而对于准政策性粮棉油和商业性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国家没有明确的信贷风险保障政策。从近几年农发行业务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商业性信贷规模大幅增加,来自宏观环境的农副产品市场风险成为最具杀伤力的信贷风险之一。近年来粮油价格波动起伏大,受国际国内经济危机的影响,收购的市场价粮油品种销售情况不理想,特别是收购贷款回笼较慢、潜亏较多,由此引发的客户经营风险极易转化为农发行信贷风险。

(二)企业法人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少数客户道德信用意识淡漠,缺乏偿债意愿,甚至以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或者使用虚假证明文件和虚假产权证明作抵押等手段,蓄意诈骗贷款;缺乏长期经营理念,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就以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获得银行贷款后随意改变贷款用途,采取私设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等形式,投向股票或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

(三)贷款客户经营风险。表现为客户治理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经营和经验式管理阶 1 段,行业、技术起点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贷款客户由于决策失误、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盈利空间萎缩等原因,无法按期还款。近两年农发行中长期贷款占比逐年增加,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客户经营造成的潜在信贷风险大量后移。

(四)贷款资格准入风险。少数基层行在业务发展和客户营销过程中,由于在客户战略性调整中饥不择食,注重客户营销数量和信贷投放规模,忽视了少数客户自身先天性不足,对客户的资格审查和信贷准入没有严格把关,形成信贷风险。

(五)内部管理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少数贷前调查报告仅根据客户相关文字材料摘录、整合,没有深入探究客户真实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由此形成的调查结论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情况。贷款风险保障条件落实不严,对借款人、担保人、抵(质)押物审查不严。贷后管理表面化,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失灵,对贷款预警信息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臵等。

二、防控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

农发行要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来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从管理理念、客户营销、方法、方案、体系、管理工具、市场走势、绩效考核、贷后管理、风险预警等方面完善和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是目前农发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提升理性认识防风险,牢固树立全面风险防控理念。履行国务院赋予的政策性职能,加快业务发展是目前农发行的主题。但农发行信贷支农、建设新农村,面临着比商业银行更高的 2 信贷风险,所以必须牢固树立全面风险防控意识,培育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防控理念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要树立和健全“五种风险管理理念”,即一致性理念,确保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全面性理念,确保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所有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岗位来负责;独立性理念,健全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权威性理念,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互通性理念,健全信息系统,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二)严格把握客户准入条件防风险,加大对客户结构的调整。一是将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把好客户准入关,这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关口和关键环节。在客户营销过程中,要提高对客户风险和发展前景判断和识别能力,收集和分析贷前信息,利用同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来查询,努力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防止“病从口入”。二是引入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客户的资信进行动态评级,调优客户结构。建立健全适合农发行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指标和评价体系,信用评级指标要注重客户的成长性、盈利性等要素。通过综合信用评级将客户分类,对信用度差、资产负债率高、产品竞争力弱、经营不规范,或体制差、产权不明、股权分散的客户实行退出机制;对信用等级高、经营效益好、履约能力强和所属行业持续景气的优质客户找准投入点,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三是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入。紧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调查研究,围绕重点企业及项目优化投向,积极支持风险低、可持 3 续发展的重点涉农产业。

(三)研究市场走势防风险,依据市场确定信贷政策。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走势决定客户经营风险的大小。要适时分析市场走势变化,科学把握好贷、收、存、销的关系,科学确定贷款投放的时间、额度、方式,帮助和督促贷款客户将信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农产品收购贷款投放和管理过程中,当价格高开高走时,督促客户边购边销,快购快销;当价格低开高走时,先多投放贷款,后逐渐减少贷款投放,控制贷款投放节奏;当价格低开低走时,适量增加贷款投放量,增加企业库存。充分运用信贷杠杆,引导企业理性把握市场走势,在价格上涨时不盲目“赌市”,在价格下跌时不慌乱“畏市”,降低经营风险。

(四)健全预警机制防风险,构筑信贷风险的“三道预警防线”。第一道防线是行业定期分析预测和预警预报,提高应对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不仅要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产品供求、产业发展现状、困境、趋势,揭示经济周期与行业周期之间的关系,还要充分利用客户贷款申报资料和CM2006数据,定期采集反映客户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揭示客户经营情况和所处行业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农发行信贷支持客户及产业的主要风险,并对相关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应对。第二道防线是客户资金和库存的预警预报,主要是对客户的资金流和贷款物质保证度的适时监测,密切关注客户的不正常关联交易,及时预警。第三道防线是客户贷款到期或逾期的及时介入。要进一步理顺、明确客户和风险两个部门之间的风险管理职责和工作协调机制,客户部门要积极参 4 与到风险管理中,发现风险就要及时向风险部门预报,风险部门及早分析调查,及早处理风险,提高信贷风险管控的有效性。

(五)规范信贷流程防风险,落实风险防控措施。一是强化客户经理的信息搜集分析职责,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二是建立适合客户特点的贷款审查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适当简化贷款审查程序,健全客户统一综合授信制度,逐步建立客户贷款的标准化技术手段,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三是建立客户信息系统,除客户的财务信息、信用记录外,应注重客户主的个人素质、信用、能力、客户技术、产品、市场现状与前景等软信息。四是根据客户风险、信用等级实施不同的贷款方式。如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保证担保贷款等。五是加强对客户经理和风险专业人员的培养、储备和配备,强化尽职管理。用好《客户经理贷款管理尽职手册》,构建“尽职免责、失职必究”的责任追究体制。

(六)健全补偿机制防风险,有效落实贷款风险补偿措施。一是落实好“三金”制度,即贷款客户要在开户农发行存入一定数量的法人保证金、贷款风险保证金和自有资金。当客户不能按要求偿还贷款本息时,要从客户法人保证金、贷款风险保证金、自有资金、其他业务收入和以前利润等渠道多方筹措资金来源,尽可能控制信贷风险,避免信贷风险的累积扩大。二是落实好合规合法足值的担保措施。客户经理要全程参与担保资产评估,逐一核实担保资产,合法确定其市场价值。在日常信贷监管活动中,不仅要核实担保贷款的安全性,还要检查担保实物和价值是否发生变化,防止担保物品减值、损失和转移。三是落实好贷款形成实物的财产保险,并将农发行作为该保险的第一受益人。

第四篇:农发行拓展商业性信贷业务的探讨

摘要:农发行拓展商业性信贷业务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有效支持“三农”经济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巩固政策性业务的同时要稳步有序拓展商业性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政策性业务;商业性信贷;新农村建设

随着国家粮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也由单纯支持粮棉流通向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延伸,贷款对象由单纯的国有粮棉企业向各种所有制粮棉经营企业拓展。农发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做好政策性贷款业务外,还要做好商业性贷款业务。

一、目前农发行开办的主要商业性信贷业务品种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主要是粮油业务和棉花业务两大类。一类是粮油类商业性贷款,主要包括:粮油流转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贷款,粮食合同收购贷款,种用大豆贷款和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等。再就是棉花商业性贷款,主要包括:商品棉贷款、棉花良种贷款、棉花企业技术设备改造贷款及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四大类。

流转贷款的贷款对象是在农发行开户,自主从事粮食(含油脂)收购、调销、进口业务的各类粮食购销企业,包括: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后落实原有贷款债务、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购销企业,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粮食经营资格的各类所有制粮食购销企业。其具体用途分别是用于解决借款人直接从粮食市场收购粮食的合理资金需要;用于解决借款人从其他粮食经营企业购入粮食以及粮食副产品的合理资金需要。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的贷款对象是经地、市级以上(含)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认可,以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用途分为收购贷款、调销贷款、其他流动资金贷款、基建技改贷款。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直接收购或从粮、棉、油经营企业调入粮棉油商品的流动资金需要。其他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与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过程相关且必需的其他短期流动资金需要。基建技改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从事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性质的资金需要。

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对象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材料的加工企业,包括粮食系统的加工企业和其他所有形式的用粮企业。具体用途分为:解决借款人直接收购粮食和从粮食经营企业购入粮食的流动资金需要;解决借款人与加工转化粮食相关的其他原材料、费用支出等所必需的其他流动资金需要等等。

二、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并存市场定位问题的认识

首先,是农发行外部政策环境变化的需要。纵观农发行成立之后十年的具体工作实践,我们回过头对它的成长和发展进行重新认识,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农发行建行之初,外部政策环境固定,职责任务清晰,原有的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都是明确的。但随着1998年国家粮棉改革政策的出台及不断深化,其业务范围和阶段性职能不断作出应对式调整,原来的职能定位逐渐从模糊不清发展到现在的重新寻找,运行十年之后,好像又回到了原地,不得不对农发行的成长和发展再一次进行审视和探索。应当承认,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粮棉改革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发行建行之初的基本职能和业务范围已经有所改变,政策性业务的范围和比重越来越小,商业性业务的范围和比重不断扩大,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已使农发行这一具有浓重中国特色的政策性银行,不得不面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相对独立又相互兼容的境地,这是改革的必然。

其次,是农发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农发行要实行“三分、两减、一深化”,即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分别经营,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减少行政色彩。其主旨是要求农发行在两类业务并存的前提下按现代银行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国务院对农发行提出的目标任务已非常明确,只有正确面对农发行既存在政策性业务,又存在商业性业务这个客观现实,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在发挥好农发行政策性业务这一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毫不含糊地追求商业性业务的自身效益最大化。在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和实践在坚持政策性银行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建机制,在发展商业性业务,释放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功能的环境中立规矩,在完成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和谐发展的统一中营造环境。因此,要确保农发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去适应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共生共存的现状。反过来,两者只有共生共存才能为农发行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农发行延伸信贷支持环节,将粮食收购、存储和加工各环节的资金流转全部置于农发行信贷监管范围内,提高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成效,有利于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整体服务功能。

三、农发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的意义

在新的改革形式下,农发行在坚定不移地履行好政策性职能,办好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同时,适度、审慎地开展商业性信贷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有利于国家粮棉宏观调控。农发行商业性贷款同政策性贷款一样,都是国家实施粮棉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只不过二者作用的方式和机制有所不同。随着粮棉油市场的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流通和加工转化已逐步呈现出产业化、集团化经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粮棉油购销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和资产重组,从而实现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有的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已经接受政府委托,承担起地方粮、棉、油储备和平衡市场供求的任务,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

此间,随着改革的推进,国家调控粮棉油市场的载体,将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现有棉花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逐步扩展到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和其他粮食营销等企业。农发行通过发放商业性贷款对这些企业及时提供金融服务,为粮、棉、油的生产、流通、加工转化、技术改造以及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将在稳定粮、棉、油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粮、棉、油市场,确保国家粮、棉、油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国家“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商业性贷款支持的客户,除了依据市场状况自主经营粮棉的购销企业外,还包括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这些企业的业务一头牵着粮、棉、油消费市场,一头连着粮、棉、油生产,可以根据粮、棉、油市场需求,引导粮、棉、油作物的种植以及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内容等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但由于这些企业的低效、弱质,决定了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商业银行不会大量进入,只能由农发行对其提供商业性贷款支持,支持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和增加附加值,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分享生产和加工环节利润,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无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服务。(三)有利于促进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一是通过“扶优限劣”的信贷杠杆优化市场主体。成熟的市场是促进产业良性、健康、长效发展的前提条件,其中,市场主体是关键因素。在打破了对国有流通企业的垄断局面后,通过商业性贷款择优扶持,发挥对市场主体优胜劣汰的筛选作用,促使经营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主体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对促进我国市场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发行商业性贷款对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信贷支持,促进各种所有制成分企业平等享有市场资金配置,有利于粮棉市场主体所有制结构的改善和优化。

二是通过对贷款的风险控制,促进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农发行对商业性贷款实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管理方式,尤其注重对市场价格风险的控制,使客户更加尊重与关注市场,注重对市场行情与走势的分析,逐步扭转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顾市场价格风险、盲目经营的状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作用。三是通过商业性的市场设施贷款支持,加快市场硬件建设,促进市场体系完善。

四是有利于促进粮、棉、油的产、购、销相互衔接。目前,越来越多的粮食购销企业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行了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其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农发行给予必要的贷款支持,可及时解决企业购进粮食资金紧缺的问题,有助于粮食加工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有效促进产销区结合,减少流通费用,节约交易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四、农发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从主观认识上来讲。农发行本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主体,政策性银行只有承担政策性业务才是它的初衷和本来面目。现在既让它承担政策性业务,又让它承担商业性业务,势必会走向两种可能,要么变得似是而非,要么同化为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商业性业务追求的是银行自身效益,两者既矛盾又对立,很难达到和谐统一。正是因为主观认识上的左右摇摆,造成了具体工作实践的举步艰难。(二)从基层行目前的具体工作实践看。以夏粮收购为例,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收购、由地方落实利费补贴和价差亏损的地方调控粮收购,贷款政策已非常明确,按计划供应,足额提供贷款;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支持方式,由于是重新拓展业务,贷款政策也比较明确,按风险管理的规定运作,但除此之外的中间一大块商品流转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说它是政策性,但基层行首先必须考虑市场价格因素带来的贷款风险,对企业也提出明确的防范风险条件,要求办理资金抵押、规定自有资金比例和风险保证金比例及[1][2]下一页

第五篇:试论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成因及对策

试论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成因及对策

****支行 B超

随着农发行职能的调整与信贷业务的延伸,近年以来陆续开办了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农林牧副渔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及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业务(以下简称商业性贷款)。如何做好商业性贷款风险管理工作,现实地摆在农发行面前。现笔者就商业性贷款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化解对策谈点粗浅看法。

一、商业性贷款风险的成因

(一)农发行内部存在的风险

1、信贷风险与业务发展矛盾难处理。基层行在商业性贷款掌握上往往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以面对上级经营绩效考评体系,思想上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理念,行动上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机制,为完成眼前的业务发展指标,存在“无视信贷风险、盲目追求贷款发放”的现象。

2、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适应。农发行信贷人员主要来源于机构划转时人员及新招收人员;前者对划转前商业性贷款业务有所接触,但与现行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要求相差甚远;而后者,特别是新入行的大学生等,知识层次较高,吸引新知识能力较强,但对商业性贷款管理知之甚少,更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难以短期内适应商业性贷款管理。

3、信贷风险控制深度不足。贷款“三查”制度是防范信贷风险主要手段,但目前商业性贷款存在着“三查”制度执行不力,“三查”工作做得不深不细,“三查”制度流于形式等问题。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但恰恰是在这关键环节上,信贷人员由于综合素质等原因作不出有深度的调查,未对企业提 供的文字材料中相关的数字进行核实;对于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轻易地予以采信和运用,再进行摘录、整合,做出表面文章,这样的贷前调查报告其结果自然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二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是,目前贷后管理依然参照封闭管理模式操作,加上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不严,到企业了解情况的时间少,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成为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这种检查是企业报表数据的移位和凭印象做出的书面反映,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造成对贷款风险监控失灵。

4、信贷管理机制存在不足。一是商业性贷款申报、审批环节过多,审批时间过长。二是贷款操作方式单一,仍实行单笔审批制度,尚未实行授信管理。三是缺乏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形成系统的财务预警、市场预警及行为预警等信号体系。四是风险管理处罚制度不力。不良贷款处罚制度不全,造成即使出现不良贷款,也难以处罚。

(二)贷款企业存在的风险

1、抗风险能力弱。商业性贷款对象涉及的是与农业有关的企业,属相对弱质产业,经营效益相对较低;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普遍存在经营规模较少,中小型企业居多,以个体、私营、股份企业为主,资金实力不足,承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市场退出率较高等问题,极易产生信贷风险。

2、财务制度不健全。商业性贷款对象大部分属中小企业,有些实际上就是家庭企业,普遍存在对财务不重视的情况,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有些企业只有简单的记账;有些则财务管理混乱,账务不实,报表失真;有些甚至依据自身不同的需要,随心所欲地编制或提供各种不同的虚假报表,分别提供给财税、银行、政府及企业本身留存;也有些为便于竞争,不愿公开太多的财务信息。总体而言,财务信息可信度低,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商业性贷款有效决策与监管。

3、管理不够规范。商业性贷款企业大多成立时间较短,管理不规范,有些是家庭式管理模式;且较多企业法人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市场信息,法纪观念淡薄,如在税务方面就存在税务登记不健全、未及时年检或存在偷、漏税现象,隐藏了极大的税务风险。

4、资信状况差。商业性贷款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相对较差、资产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的情况;同时部分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重贷轻还,随意拖欠贷款本息,甚至恶意逃债、赖债、废债;也有些企业法人品质差,诚信度低,极易挪用信贷资金,甚至于将之用于非法行为。

5、企业开展担保难。商业性贷款企业存在的规模小、经济效益差,使企业寻找具有代偿能力的保证担保单位难度较大。且企业资本金少,固定资产规模小,可供贷款抵押担保的有效资产不足,办理有效资产抵押难度较大。

6、贷款对象筛选余地少。对基层行来说,符合贷款资格与贷款条件的企业少,存在着贷款对象可选择余地偏少的问题,必然存在“抓住一个是一个,先列入支持对象”再说的心理,导致信贷风险较高。

二、商业性贷款风险防范与化解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必须充分认识到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始终是信贷管理的核心与主线;而业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关系农发行发展与生存的大事,因此必须防止不顾风险盲目放贷和一味强调风险而坐等观望的思想。

2、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将信贷 业务培训列入日常工作,增加培训人次,提高培训质量。二是积极鼓励信贷人员自学成才,参与金融、财务、企业管理及法律专业等再教育。三是引进一批相关专业人才。招收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吸收新鲜力量;同时按工作及专业需要,从社会招收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四是实施信贷员上岗资格制度。全面实施信贷人员上岗考试制度,积极实行信贷员等级管理制度。五是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实“三个留人”政策。

3、改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一是提高客户财务风险、发展态势、经营管理情况的监测频度。二是制定和落实风险监控岗位责任制,并加强检查、稽核,力促贷款风险管理规范化、监控到位化。三是优化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机制,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建立不良贷款处罚制度,加大对不良贷款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二)规范贷款管理制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1、严格商业性贷款准入条件。一是严格贷款资格认定,确保贷款企业符合商业性贷款资格与基本条件;二是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达到规定标准的才列入贷款对象;三是对企业近几年情况进行全面调查,选择那些有一定经营规模、财务健全、经营管理规范、资产负债率低、经营效益好、产品销路理想、遵纪守法的企业作为贷款对象;四是严格审查风险防范措施,特别是注重担保审查,对保证担保及抵押担保进行实地调查,确保担保合规性、合法性,有效落实第二还款来源。

2、制定标准化的贷款“三查”制度。重构和优化信贷风险控制系统的基本理念,风险管理应当贯穿于整个贷款周期。在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管理的全过程形成相应的风险防范理念和风险监控机制,结合对借款人的行业、财务状况、经营行为以及管理方面的风险警示信号,制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标准。

3、建立可靠的信贷风险信息系统。建立以下三个风险信息系统:一是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信息、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预测信息、同业竞争市场信息。二是客户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财务信息、账户信息、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信息。三是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信贷违规性信息、财务指标异常变化信息、不良贷款信息、客户监管信息。

4、改善贷款管理方式。一是改善贷款操作流程。减少贷款申报环节与审批环节,推行差别授信管理制度,提高办贷效率。二是实行贷款风险度管理。根据每笔贷款的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形态等方面,测算相应的贷款风险度,对不同贷款风险度采取多种风险控制措施。三是改进贷款方式。实行风险准备金和自有流动资金比例管理;全面实施贷款担保方式,大力推行有效资产抵押,实行贷款抵押率考核。

5、实行客户授信制度。及时实施商业性贷款客户授信制度,对客户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并根据客户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与道德风险三个层次因素,排出客户贷款的先后序列,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期限长短、利率高低。

6、落实信贷风险技术支持措施。风险识别主要受制于对风险的预测、监视、识别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合理标准的审批流程以提高风险的识别。做到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通过对客户财务资源的评估得出风险评分结果;定性部分以银行内部最好的信贷员根据个人经验进行贷款风险决策的方法为基础,系统通过进一步研究信贷员的判断以及判断得出的过程,归纳整理制定出可供其他信贷员效仿的确切定性标准。同时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为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采取多种手段,有效化解信贷风险

1、做好风险预警处置。对客户信用等级、贷款风险分类下 降;不能提供当期财务信息,或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利润、销售、利润率、现金流量持续下降,存货积压;经营管理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担保人保证能力下降或担保物价值降低较多等,要及时发出风险预警,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出现较大风险的,要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及早纳入风险防范程序。

2、采取经济手段抓好清收。对贷款未按期归还的要实行加罚息;对由于自然灾害等形成的要促进保险部门及时理赔,对政策性原因形成的督促财政及时拨付;对其他原因形成贷款逾期的分别采取停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减少授信额度,改变贷款方式,降低信用等级等措施,促进企业及时归还贷款。

3、采取行政手段抓清收。对经催讨无效的不良贷款,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及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得当地政府与企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列入政府协议,及时向政府部门通报,促进及时清收。

4、采取法律手段清收。对通过经济、行政手段难以收回的不良贷款,要及时采取法律措施加以清收,并落实诉前保全、强制执行等措施,及时处理借款人及担保人资产。

对借款人发生合并、分立、公司改造等各种改制行为的,按照“债随资产走”的原则,加强贷款债权管理。要全程参与借款人改制方案的制定;对无法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但有相应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实行以物抵债。

5、加强呆账贷款管理。对事实形成贷款难以收回,符合呆账贷款条件的,要及时进行认定,并及时予以核销。

2013年10月25日

下载浅析基层农发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基层农发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发行商业性信贷业务拓展难点及应对措施(模版)

    商业性信贷业务拓展难点及应对措施 为了适应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更好的支持新农村建设,近几年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业务范围由原来单一的粮棉油......

    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培训 信贷质量是金融企业的生命线,如何实现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始终是金融企业的重要课题。对信用社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

    浅议信贷风险管理

    浅议信贷风险管理 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先后经历了“指标管理”、“期限管理”、“信用等级管理”、“风险度管理”、“授信管理”等不同阶段。授信管理,基本概括了前期几......

    基层农发行执行力

    对影响基层农发行执行力 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层农发行在业务经营管理的最前沿,肩负着高效率地贯彻落实上级行业务经营目标和农业政策性金融管理要求的重任,集农发行支持新农......

    刍议农发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控制对策(xiexiebang推荐)

    刍议农发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控制对策 刍议农发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控制对策2007-02-10 16:46:25随着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完善,业务范围不断扩,商业性贷款急剧增加,其信贷风险的形成,也向......

    关于完善基层农发行贷后管理的建议

    关于完善基层农发行贷后管理的建议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贷款风险防控、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回流的关键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账户监管、客户检查、风险预警、贷......

    信贷风险管理语录

    信贷风险管理语录 (一):理念、文化篇 1.世界上没有一家银行是因谨慎放贷而破产的,只有因过度发放贷款而倒闭。 2.任何一个傻瓜都能把钱放出去,而收回它则需要相当大的本事。 3.......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

    (一) 信用社通过近年来的改革,经营管理和各项业务得到较大发展,但信用风险大,业务品种少、服务手段落后,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经营理念陈旧、内部控制不完善和员工素质低下等问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