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潍坊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通讯摘录
潍坊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通讯摘录
主题学习背景下,阅读课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潍坊广文中学刘爽)
以前,我认为阅读应该完全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自主、自由的阅读,不应该带着任务,更要去除不必要的干扰。而教师,也可以相对放松一下,阅读课嘛,不用讲,不用指导……总之,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阅读课是比较轻松的。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探索单元主题教学,一个单元学习完了,我对阅读课尤其阅读课上教师所担当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教师是指导者,应给予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指导。初二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加之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他们往往只会带着‚猎奇‛的心理去读书。语文课上的阅读,不同于平时的‚休闲读‛,光‚猎奇‛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去品味、领悟,进而把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体验,丰富自己的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但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这就需要老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一定的指导。
如速读和精读相结合,第一遍读可以快速读,迅速地了解故事情节,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时把握文章内容;速读完还需要精读,要细读文章的主要细节,能说出文章那些地方最精彩,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时记下自己的疑问,不要出声,不要用手指着读……总之,对于阅读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的学生,要想提高其阅读效率,我们就不能放任自流,而要逐步规范其阅读方法。
其次,教师是答疑解惑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少疑问,有些疑问若不及时解决,还会影响阅读的顺利进行,所以,我主张阅读时产生的疑问要随时解决。请教别的同学会干扰别人,答疑解惑的‚重任‛自然就落到老师的肩上。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要更细致全面。学生的想象力不可低估,甚至有的学生的思维不可捉摸,谁知道他们会产生什么疑问呢?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学生问我阅读材料上的‚打了几天排子‛是什么意思,我联系上下文看了看,很有把握的告诉学生,‚是打仗的意思。‛下课后我仔细读了全文,‚打排子‛在下文中又出现一次,但再当‚打仗‛讲就不通了。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是一种疾病,得疟疾的意思。如果我上课前就仔细读完文章,备课时再细心再全面些,后面的更正环节就可省略了。教师要读学生读的材料,还要读学生没有的材料,只有自己读得更多,准备得更充分,上课时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再次,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监督者。有人也许会问:阅读还用监督?这可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了。说实话,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以前的阅读课两个周一次,到了阅览室,名著、杂志、青春读物……学生想读什么读什么,课上自然鸦雀无声,学生个个沉醉其中。而现在,阅读课的量是以前的几倍,连续好几天的阅读内容都是同一主题的,他们最喜欢的搞笑类文章、青春读物甚至一篇都没有。阅读由以前的‚休闲阅读‛变为现在的‚人文阅读‛,自由惯了突然再给他定个规矩、划定个‚活动范围‛,有些学生还没有适应这个变化,以致认为阅读不像以前那么有趣。其实他以前的‚阅读兴趣‛也不完善,真正喜欢阅读的学生并不会只把自己的兴趣局限于某个方面,‚广‛泛的读才能做到‚博‛文。对于还不适应的学生,老师要监督他读,一方面不让他影响别人;最主要的是让他能够静下心来看,开卷有益嘛,只要读了,就会有收获;通过老师监督着读,来接触更广的阅读面,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还应是阅读效果的检测者。主要是布臵少量的任务来检测,如用一句话概括内容,简单的写下阅读感受,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后的题目进行自测。这一环节的主要作用是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巩固阅读成效。但任务不要太多,以免影响阅读的正常进行。
关注“差生”的阅读(唐吾镇中学刘永贞)
‚这些‘差生’,连基础知识都掌握不了,哪有时间读课外书籍‛一位教师的怒火引起了我的疑惑,难道‚差生‛就没有阅读的权利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差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确定了差生的阅读权力之后,我们又该为学生干点什么呢?——为他们选择适合于他们阅读的课外阅读材料。只有选择适当的阅读文章,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学习‛的作用。
在选择主题学习阅读文章时,我们应注意几个方面:
一、选取的文章要短小精悍、幽默、生动有趣,这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提高阅读效果。
二、文章的选择要由易到难。对于难度稍小、生词量较少的材料,学生容易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产生成功感,越读越爱读。如若过多的选用学生力所不能及的文章,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三、选取的文章的内容、章法等最好接近所学的教材,语言知识的重现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记忆,一举两得
四、文章的题材要广泛。文章最好要涉及到国内外文化习俗、天文地理、世界名人的趣闻秩事、人口问题、环境保护等等敏感性的。在阅读这些文章的同时,学生能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同时也加深对其他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
阅读训练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数量才能保证一定的质量。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几篇蜻蜓点水的阅读材料是不能奏效的,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吃进来” 的精神营养(昌乐县唐吾镇中学潘永贞)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无疑占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当然是有其道理的:‚读‛是学习的主体由‚外‛(客观‚外宇宙‛)而‚内‛(主体‚内宇宙‛)的一种吸收、借鉴,其中的目的以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有文字记载的全部文明来充实、丰富自己,使主体的人格精神、文化素养得到有力‚提升‛。‚能读‛并不是终极目的,‚吸收、借鉴‛的目的完全是为着‚创新‛——因此,动手创新(物质文明)或‚作文‛创新(精神文明)的‚表现、创造‛能力的养成,当更加重要!
‚读书‛犹如‚吃饭‛。人所以需要不断地‚读书‛是为着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完善生活。作为一种‚吃进来‛精神营养的‚能力‛,‚阅读‛也是有其自身的‚特性‛。这主要是:
一、‚代码‛翻译,再造‚情境‛。文字是一种信息的‚载体‛,它本身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符号系统。一旦写成‚表情达意‛的‚文本‛,经读者阅读并加入其想象、再造后,原本线性、平面的文学就变得形象、立体起来。因此,任何一个‚文本‛的阅读、接受,实际上都是作者和读者一起参与,共同完成的。
故此,读者的参与和创造,是‚阅读‛活动本身最为鲜明的特性之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的)和‚情境‛再造(创造性),所谓的‚阅读‛是根本无从进行的!由此观之:把学生的‚读‛变为老师的‚讲‛,从根儿上说就是违反阅读规律的。
二、感性积累,‚比较‛开‚悟‛。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想要获得它,须经主体‚多读‛的实践,在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的。中国写作理论的奠基人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里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你)看过一千把剑后就认识兵器(好坏)了,弹过一千支乐曲后就懂得音乐(优劣)。这里讲‚能力‛获得的一般规律,十分精彩。阅读重‚感悟‛:所谓由感而悟、感而能悟(包括先感后悟、内感外悟)等,都符合了阅读的内在规律。
读得太少,学生‚感性积累‛不够,就在那里企图通过教师多讲,‚讲‛出阅读能力来,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今后,我们还是应把‚读、思、感、悟‛的能力养成律切实地还给学生。
三、‚综合‛吸收,‚潜移默化‛。主体‚阅读‛的本身,是一种综合吸收、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人物、技巧、文字等构成‚要件‛,被精妙地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主体心灵,提升其人格、精神的更高境界。‚眼观、心感、情动、理通‛——这就是主体在阅读活动中鉴赏、吸收的一个完整过程。因此,读诗文时真正做到‚整体感悟‛和‚神韵把握‛更重要,而理智判断、科学解析还在其次,其后。繁琐分析、肢解作品之所以不可取,道理就在这里。
综合吸收、整体把握只能靠‚感悟‛。因此,语文教学所谓‚讲深讲透‛的提法不妥:有把教师的‚感悟‛强加于学生的味道——这既悖于作品鉴赏,也悖于诗文接受的规律。
四、‚涵泳‛其中,‚取法乎上‛。[宋]朱熹《论读书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这里谈的自是‚精读‛。所谓‚涵泳功夫兴味长‛,即浸泡、吟诵于其中,慢慢地去品尝它悠长的韵味——这既是我国古人的‚阅读观‛了:他一贯地重视吟诵。好的诗文应‚熟读成诵‛,的确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熟‛了,才能‚化而用之‛;不‚熟‛,则‚文我两分‛。我们现在把学生的‚精读‛变成了老师的‚精讲‛,祸患极大。
读什么?天宽地阔——要读的东西太多了!这样,读得‚少而精‛些,但能‚快而好‛地提高受教育者的‚阅读能力‛,就成了语文课‚选文‛的努力方向。
我个人赞成‚取法乎上‛,也就是‚质文兼美‛、‚经典一流‛(名家、名篇)的选文原则。所谓要‚多选‛贴近学生水平‚伙伴文‛的办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潮,无论对阅读还是写作来说,都是‚少慢差费‛的歧途!须知:教育,从来就不是对受教者的‚俯就‛,而是一种有益的‚提升‛!‚取法乎上‛,才‚仅得其中‛;现在要‚取法乎下‛了,那他还能得到什么呢?——阅读水平之所以越来越低,我看和这‚俯就‛不无关系。
以上谈了我初步归纳的‚阅读四法‛。用以上‚阅读四法‛去衡量我过往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就能看出一些问题来来:
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
1.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在阅读中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老师‚讲‛得太多,成了‚主角‛,而学生‚读‛得太少,反而成了‚配角‛,‚喧宾夺主‛,遗患无穷;
2.重了课内,丢了课外,学生读得有限,感性认识‚积累‛过少,不能形成精微深邃的‚比较‛,故难以真正地开‚悟‛,从而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
3.教材选文不仅应‚取法乎上‛,而且要‚举难放易‛。‚曾经沧海难为水‛,难的(如那些足以传世、可‚终身受用‛的传统诗文)都会了,容易的(那些只供‚翻览‛而无须‚背诵‛,难度很小的多数现代文)自然不在话下。而长期来以现代文为主的‚数篇组元‛方式,使得‚低水平‛课文不断重复,不仅造成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也致使学生阅读能力低下;4.经典诗文还是要熟读并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对阅读、写作都大有助益。现代语文教学对学生‚熟读成诵‛要求太低,学生对课文多不熟,从而不能‚化而用之‛——这也是很大问题。
《枣核》教学设计(潍坊广文中学宋瑜)
教学目标
一、设臵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平实且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海外游子的思想情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导入新课
由朗读《月之故乡》导入。附:《月之故乡》
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二、预习提纲
1、诵读两遍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把字词整理在预习本上。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课文设计一个合理的结构图。
3、你是老师,你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
4、找出你喜欢的词语、句子,进行赏析。
(先自主学习20分钟,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形成观点,归纳整理,教师进行指导点拨。)
第二课时(阅读课)
一、师生根据本篇文章学习的重点确定学习的主题,阅读《仰读祖国》主题学习材料,如《想北平》、《故乡的中秋夜》、《乡音》等。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课前也可搜集资料,如爱国诗词、爱国歌词、爱国散文等。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边读边圈画,可以是不理解的字词,也可以是表现爱国主题的语句,提出自己的疑问,最好在空白的地方写赏析、感悟。)
第三课时(展示课)
一、导入新课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那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种感受?
(同学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自己的表达方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家萧乾《枣核》中是怎样来表达这种思乡离家之情的?(大屏幕展示课题)
二、合作探究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给同学们布臵了作业: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
在预习课上,我们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把小组提出的问题都写到了黑板上,我现在把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合,请同学看大屏幕。
问题:
1、本文读来引人如胜,为什么会给我们这样的感觉?
2、请找出表现美籍华人思乡爱国之情的语句,并谈出你的理解。
(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和其他组交流,要形成组内形成明确的看法,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其他组员补充。)
三、主题学习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作品。现在,同学们浏览手中的资料,看看这些作品中是怎样爱国思乡之情的?(大屏幕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阅读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结合课堂学习的收获谈感受;可以对其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可以通过有感情朗读来感悟主题;可以通过唱歌等来表现这一主题。小组成员可以合作展示,也可以个别展示。)教后心得:
语文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从抓学生的阅读开始,通过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为此,我结合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实验。
《枣核》是萧乾的散文。主要内容是一位海外华人委托作者不远万里为他带去几枚家乡北京的枣核,希望在美国的家中种上故乡的枣树,吃上家乡的枣子,以慰藉无法排遣的思乡情、爱国心。强烈的思乡爱国便成为这篇散文的主题。
展示课上全班就围绕‚思乡爱国‛这个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通过找课文中表现思乡爱国主题的语句来深化主题感知,由此感悟海外华人的爱国之心,他们对祖国深挚的爱,不仅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在学生们的交流展示中,那位美籍华人浓得化解不开的爱国思乡之情逐渐在学生心中明晰起来。学生在讨论、分析、揣摩、延展中个个畅所欲言,能结合主题学习材料分析文本中的语句,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大家很快理出了课文的情节线索,并且认识到主人公的感情寄托所在——枣核。枣核虽小,思乡情浓,爱国情深。
第二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小结
大量阅读背诵
开启智慧之门
松山蒙小二年二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小结
“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是把课外阅读带入课内,课内大量阅读,所以整合单元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了实践“语文主题学习”首要迈出的第一步。
课堂上,自从使用主题丛书后,学生一个学期的阅读量,将达到40万字,一个学年的阅读量将达到百万字。
我班践行语文主题学习的亮点有两处,一个是大量阅读积累及记录,一个是大量背诵。
我们不紧要进行课上阅读的拓展,课外阅读也必不可少。阅读积累方面
每天的家庭作业我们都要留有至少30分钟的家庭阅读,从一年级开始孩子识字量少,我们班推行的是亲子阅读,慢慢的孩子的识字量增多,开始进行自主阅读,为了提高阅读质量,让孩子读后有收获,我班有统一的“快乐阅读记录卡”和“阅读积累卡”。每读完一本书都要积累至少10页的积累卡。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我们班制定了积分奖励制度,每读完一本书并积累一本积累卡,将获得一枚100分的尚学币,这尚学币如同玩具,孩子们喜欢,而且这一百分还可以登记到小组捆绑评价中,做为月末评选星级学生及优秀小组的重要来源。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很高,至今已有学生读书量百余本,积累卡的字数达到数万字。为了便于孩子读书,我班还为孩子准备了读书台,都是班级内部孩子们捐上来的图书,达到资源共享。在课余时间,班级总是有孩子们静静读书的身影,身为班主任看到孩子们热爱读书而感到高兴。
背诵积累方面
如果说阅读是开启孩子智慧之门,我认为大量的背诵也是增加孩子视野的渠道。我班从孩子一年级入学以来,每个学期除了完成课内背诵之外,还有自行安排的背诵。我们背过的内容有国学方面的,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古诗75首》等;还有儿歌方面的,如《成语儿歌100首》、《俗语儿歌100首》、《蜂巢》、《鸟岛》、《蝴蝶飞》等百余首童谣;语文主题学习上适合孩子背诵的内容如《春韵》、《春日》、《初春》、《初春的风》、《云》、《动物园》、《妈妈的爱》、《母亲节选》等10余首;毛泽东诗词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长征》、《采桑子.重阳》等28首。大量的背诵不仅使孩子语感增强,孩子们记忆力正处于旺盛时期,储存大量的背诵为以后的写作及开拓孩子们的思维有很好的帮助。背诵方面也是用奖励积分的方法,督促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第三篇:最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方案
辛 安 完 小
2017-2018学语文主题学习实施方案
“主题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场新的革命,它必将带来无限广阔的前景。实验在我县开展一年来,我校教师与学生对语文“主题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处于农村的我们还是一个新的挑战,于是根据我校具体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方案。
一、领导重视,提供支持和保障,为学生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实验的进展,学校专门成立了语文主题学习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对主题学习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调度。
二、多种举措,确保主题学习顺利进行 1.形成研究常规,明确实施要求。
为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我校明确要求了主题学习常规。
(1)本周研究下周的学习内容,语文教师每周二下午集体研究教材,周四下午集体研究主题丛书,教师必须保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完主题学习丛书,不能作为课外阅读作业。
(2)“主题学习”有整合备课,有单元设计,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验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解决主题学习实验中最主要的问题或者困惑。(3)注重听课、评课。除常规的听课、领导推门听课外,学校经常组织教师上汇报课、展示课、研究课,在反复的听与评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锤炼教师的课堂授课艺术。2.积极参加培训研讨,借鉴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主题学习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参加市、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研讨活动,学习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促进实验的顺利实施。3.加强主题学习备课,精心设计学案
新学期伊始,备课组长分好工,各语文教师明确自己所负责的主题学习方面的任务。老师们根据分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广泛搜集资料。语文教师要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积极改革备课制度和方法探索“主题学习”备课模式,设计行之有效的能够发展学生个性的开放性教案,鼓励教师精心设计学案。
三、主题学习实验的实施策略
(一)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主题学习实验要求我们一学期不仅要学完课本知识,更要读完配套的主题学习丛书,这就要求我们加快课本学习步伐,加大课堂容量。对刚刚开始参加实验的班级,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提出了“先放后收,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实施策略。所谓“先放后收,循序渐进”,就是先让学生进行完全自由式的开放性的阅读,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然后再进行指导,逐步的进行规范,最后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1.先“放”——完全自由式的开放性阅读
让学生带自己最喜欢的书籍来学校读,并且要把带来的书推荐给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换阅读。即使是最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2.再“收”——教师有目的的指导阅读
在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后,教师就开始指导规范学生的阅读。先将阅读教材给学生,仍然让他们自由阅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段落,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主题学习材料上来。3.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步,建立读书笔记本。学生已经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也明白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建立读书笔记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开始建立读书笔记时,仍然是自由式的记录,不必要提出太多的要求和规定。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对那些做的比较认真、比较使用的读书笔记进行展示,并对学生提出表扬,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起到以点带面、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让学生慢慢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二步,规范读书笔记。学生一开始做的读书笔记是比较杂乱的,只是记录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时,老师对如何写读书笔记进行规范指导,让学生对记录内容进行初步分类,如:精彩语段、知识撷英、名言警句、古典诗词等,使内容条理化、系统化,便于查阅和使用。
第三步,写批注,记心得。在充分的积累之后,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写批注的方法并让学生对所记内容进行圈点批注,或者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用好“课外“场,让主题升华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语文能力。如果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也以“主题”形式出现开展系列活动,学生就不仅在实践语文,而且在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悟、延伸,在实践主题,运用主题中,将主题思想内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1)选择方法,投入学习
对于课外主题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多,常见的有查、画、编、赏、谈等几种。如何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在课本教材的教学中,要求教师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选择。
(2)注重评价,多元参与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体验、活动成果都是评价的内容。让学生在记录、交流、评价中表达情感,提升情感,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运用,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智慧的提升。(3)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巩固主题学习效果
为培养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主题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开展,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授予“小博士”、“小小演讲家”、“文学之星”等称号。以丰富多采的活动推动主题学习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和成熟。
A.举办语文主题学习手抄报。让学生把开展主题学习以后自己的收获、感悟、方法、建议等写在手抄报上,班内交流,班级间交流,学校展评,择优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读书看报的兴趣,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深入开展。B.举办师生读书知识竞赛。从“语文主题学习”教材、诗文诵读等篇目中选择相关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共同参加读书知识竞赛,既推动读书活动与实验的进一步开展,又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C.组织作文比赛。根据现在的作文考试形式,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作文比赛。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或者层层推荐,作文形式灵活多样,或现场作文,或组织征文。
D.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表扬鼓励读书积极分子。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背诵一个片段、可以是有感情朗读一段,可以说一说读后感等。E.课内课外多措并举,培养阅读情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阅览室、图书室阅读活动。(学校图书室实行开放式阅读、超市式管理。)学生每周利用活动课定期进阅览室集中阅读,提高阅览室和主题学习书目的利用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其余时间每个班级教师可依学生年龄特点挑选合适书目放置班级图书角,学生可以自由翻阅。这样能充分利用分散时间,扩大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
总之,“主题”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我们在语文主题学习中一定要立足“主题学习材料”,整合多种资源,以此为平台,引导学生主动读、悟、记、听、说、写,参与各种语文活动,学用结合,互相促进,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体验紧密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总结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总结
所谓的“主题学习”是指教师凭借文本素材的主题,开展课内与课外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教师依据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本质,凭借新教材以单元主题编排的特点,实施“主题学习”,课内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中感悟文本主题,通过前后连接整合主题,多元感悟升华主题;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延伸主题,让一个个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主题学习已在我们学校进行了一个学期,这种语文学习方式受到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将本班主题学习的一些情况做一总结,以便以后更好更有效地进行主题学习。
一、学生特点
1、我们学校是小班化教学模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把每个年级学生按照他们的特点特长均衡分成六个小组,采用小组围坐在一起的小组形式进行教学。
2、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存书量阅读量相差很大,所以主题学习的效果也不一样。
二、主题阅读采用形式
1、随堂用最后十五分钟时间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补充阅读。
2、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交流,如演课本剧、朗读、交流摘抄的好词好句、补充交流读后感受、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讲实例或故事„„
3、充分利用读书卡记录交流。
4、每周二至三节阅读课,至少拿出两节主题阅读,另外一节就作为课外阅读了。
三、主题学习收获
主题学习丛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培养了学生们喜爱阅读、善于交流、与大家共享的习惯。小组合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让没有生命的铅字活起来,不爱说话的学生也随之交流起来。拓展了阅读,由原来围着课本学课本到现在跟着课本走出去。
四、存在的问题
对于好学生来说,这样的形式比较受欢迎同时对拓宽知识面也比较有效。但对于学困生来说,就有些生搬硬套,他们跟不上大队伍的步伐。
为了让主题学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我们还应在实践中摸索、发现、研讨。
第五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语文学科作为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长期的政治化倾向和应试目的使语文阅读热衷于宏大主 题和追求功利价值,背离了通过语文阅读帮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使学生热爱生命和自然的真正目的,从而使语文阅读 既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工具性特点,更没有发挥出人文素养养成的功能。针对这种情况,在本世纪初掀起的新课程改革浪潮中,产生了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由于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展开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价值取向也就必然地成为本课题研究的 理论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 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 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 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低于145万字以上。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 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本课题正是基于以上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来确定自身的研究理念和建构自身的研究目的体系、内容系统及方法论的。本课题的研究理念可概括为:用小 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激发和升华学生的精神生命。其特征为按照研究理念设计阅读主题,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根据参与实验的儿童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发展水平来选择和确定读物,在此基础上,以大语文和大文化的视野,将教材的学习与相关主题的文章阅读有机结合,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主题群,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征和不同主题群,构建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探求不同的语文阅读 教学方法,课堂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使语文阅读教学得到整体性的重构。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 注人类,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 性在主题中得到整合,使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升华学生的精神生命。
(二)现实背景
新课程改革十一年来,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由于阅读教学的应试负担过重,功利目的过强,缺乏有效指 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小学生读书量普遍不够,读书时间少;课堂阅读教学仍以知识体系为主,过多注重词句、段落、写作方法等的分析和指导,讲问过多,忽视 对阅读整体性的把握;对学生的阅读缺乏有人文意义的主题引领和深度指导,使阅读杂乱无章和浅尝辄止;忽略学生阅读时的独特思想感受和情感体验,形成共性突 出、个性缺乏的阅读结果;忽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使阅读成为暂时性功利的短期行为,最终使语文阅读形成重功利、轻发展;重共性、轻个性;重继承、轻 创新;重认知、轻情感的反文化特征,造就有知识、没文化的阅读者。
由此可见: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数量、阅读时间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在不同程度上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弱化,人文精神的缺失乃至民族文化的退化。
具体到现实,由于我们学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人文素养的不均衡发展的现状,使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传统 的结构主义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和方法,而缺乏本课题所强调的以中小学生人文精神建构为取向的新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和以主题为内核、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 相结合的方法论思想,从而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度注重语文的工具功能,强调文体、语法、修辞、技巧、句型、词汇等的教学;普遍存在着“轻阅读”、“浅阅 读”和“局部阅读”现象,语文阅读教学大都停留在对文本浅层意义的诠释和对局部技巧的传授,不太注重深究阅读文本所内蕴的深刻人文价值;语文阅读教学带有 较大的功利性,看重短期的考试、竞赛价值,而不去追求阅读对学生精神生命成长和升华的恒久价值;课内和课外的阅读缺乏有主题的整合,甚至在课内外阅读内容 所蕴涵的价值观上存在冲突,对学生人格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谐产生负面影响;中小学生的阅读缺乏老师的有目的、有系统的深度引导,由于中小学学生的人 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这种自发型的阅读极其容易使其受到社会流俗文化的影响,不仅难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会慢慢消弥人的意志,使人精神 空虚,失去精神生命的活力。为此,对我校的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整合。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将有效弊免小学生阅读时间短,阅读量少,阅读方法单一,阅读文本泛化,缺乏精神内 核,阅读教学以理科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等弊端,它旨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新课标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主线,选取对人生最为重要、最需要关注、最富有情感、最能体现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的主题,如:感动、感恩、博爱、敬畏、品位、睿智、和谐、宽容、生命、自然等,通过阅读与这些主题相关的文章,展现每个个体的 阅读个性和理想,培养其自觉阅读、独立阅读、有思考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以及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觉寻找有意义主题的习惯,最终使学生成为有渴望的阅读 者、有吸收的阅读者、有思想的阅读者和终身的阅读者。
语文主题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独特研究意义
近十几年阅读教学与以往相比有很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研究性阅读和新概念阅读两种新的视角来诠释阅读教学理论。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体现在个性化阅读、语感教学、自主阅读、快速阅读、互动性阅读等方面。阅读方式的变革体现在网络阅读、扩展性阅读、整体性阅读、比较阅读和批注式阅读等。其中较为突出的课题 实验有:
(一)山东高密:大量阅读双轨运行实验:它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以大量读写为教学手段,强调课内外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 教学质量。该课题通过对语文教学要素的重组,采用“识字双轨、阅读双轨、听说双轨、习作双轨”这四种策略,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发挥了1+1>2的 整体功能。
(二)于永正的“五重”阅读法研究: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使阅读做到“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强调阅读方法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双重落实。
(三)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研究:从儿童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课程单元以及从教材自身出发,提炼教材的“主题词”,即与生命体验有关的属于“人生意义”的词 语,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一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体系的“全身”,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进一步从生命的层次,全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 构建课堂教学的一种体系。
(四)李敬尧的“导学式”阅读教改实验:强调学生在教师强力指导下的“自学”。其教学过程包括下述六个基本式:预习式、读书式、提问式、讨论式、作业式,评改式,主要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
(五)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研究:根据小学生各年龄阶段的阅读倾向、身心特点、阅读喜好来选择阅读文本,进而培养学 生的阅读速度、思维方式、阅读习惯和思想修养等。该课题强调将文本按一定标准、体裁分成不同类别,如:故事、童话、传记、游记、历史、艺术、小说等,并按 学生的需要选择阅读材料。
(六)程汉杰的“快速高效阅读法”研究:它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 速阅读法,并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实际设计而成的、以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水平,从而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效率为目的的一套阅读训练方法。它 强调学生阅读理解、阅读速度及高效阅读方法的掌握。
以上课题多关注阅读方法、阅读与其他能力间的联系及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等。而本课题的独特研究意义则在于:(1)从教育角度来讲,“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研究”是一种方法引领。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而 当儿童的生活与主题建立联系时,学习就趋于统整。(2)从文化的角度讲,“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建构,它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 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世界和民族文化的精华,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沉淀与创造,形成一种高品味的精 3
神建构。(3)从课程角度 讲,“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重组、拓展,它强调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它要求教师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交给学生;它将 使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具体而言,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的意义还表现在:(1)强调语言与精神同 构。关注阅读的人文性、文化性,注重人的内化,偏重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良好人格的形成。“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中的“主题”既是单元主题,又可成为小学生的“生活主题”、“人生主题”,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形成高品味的人生追求,学会哲学的思考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2)从整体入 手,强调阅读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配套读本中有些主题虽属教材同一专题范畴,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意识高度、情感发展特点不同,它们的呈现方式、思想内 涵等呈循环式递进。(3)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让学生用文化的视角浏览整个单元内容,关注其对单元文化主题多角度、多侧面的把握和理解。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学生目标: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意识,注重学生语言积淀、情感体验及良好语感的形成,并逐步提高 阅读速度和对阅读主题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有思考地读书,成为有思想的读者。进一步促进学生识字、口语交际、习作等相关能力的提高。教师目标:理解“小学语 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的理论建构,掌握“主题学习”的方法引领,使教师的阅读素养、知识涵养、文化学养有更大的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教师。学校目标: 带动学校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打造书香型校园,形成卓有特色的阅读文化。
(二)研究内容
围绕“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的理论建构、方法、策略、体系、适用范围、研究重点等进行以下子课题研究:
(1)“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不同学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在主题学习中生成智慧表达的研究
(3)“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评价机制”的研究
(4)“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不同课型模式研究
(5)“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一)方法:行动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
(1)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中要注意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查字典、认真思考、讲求阅读方法、自觉寻找有价值的文本的习惯,并通过对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类别、阅读品味、对阅读主题的把握及学生阅读前后的表现(口语表达、朗读、习作等)来判断学生是否形 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意识、阅读精神,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2)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不同学段课堂教学模式与不同课型模式的研究中要努力做到:根据不同学段儿童特点组构、建构、整构教材,从“主题”的 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出发,打造大容量、多角度、同主题、重文学濡染、关注文化传承的高品味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从主题学习教学计划的制定、阅读主题提出 的依据、主题阅读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主题阅读教学的措施和方法、主题阅读教学的效果评价等几方面进行研究,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主题内涵,强调阅读的整体和 综合,并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建构立体的、开放的、多角度的、结构灵活多样的主题学习教学模式。善于搜集与课题相关、相似、相近甚至 相对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地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对主题的认识、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同时要挖掘主题内涵,在文章的关键点、相似点、生长点等处进行适当地拓展,从一文拓展到多文,从一本书拓展到几本书,使“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的一个个文化连缀点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 点。
(3)“小学语文主题学习与智慧表达的研究”宗旨是:其一,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文明态度、语言修养、语言智慧和语言风格。因此,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 点:①学生复述、讲述、演讲等基本能力的培养;②学生倾听艺术的培养;③学生交际中的双向互动;④学生表达交流中的语言智慧;⑤学生交际中的合作精神;⑥ 学生交际中的文明习惯养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智慧表达的能力和习惯。其二,习作的技巧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在阅读中一点点熏陶习得 的。为此,“在主题学习中生成习作智慧的研究”要从积淀(积淀生活素材、情感素材、语言素材、习作方法等)、立意、构思、选材、布局、语言这几方面入手,倡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写出有一定思想主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形式活泼自然的习作,构建以“主题阅读、主题积累、主题创作”为主旨的习作教学体 系。
(4)“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评价机制的研究”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为指南,从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量、积累与运用、写作水平、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跟踪性评价。
(5)大量搜集并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指导实践。
(二)途径
(1)总课题组成员、课题组顾问、专家做好课题方案、开题论证、教师培训、实验
跟进等工作。
(2)定期召开研讨会,内化精神,了解实验进程,对实验效果和实验方式进行监测。
(3)课题组专家定期点对点、有针对性的就子课题进行指导。
(4)定期举办科研沙龙、课例评比、科研论坛、阶段性成果交流会等,展示和推广子课题组的实验成果。
(5)建立“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网络群,为各实验教师提供网上培训、网上交流、网上论坛的平台。
(6)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考察,了解其他地区同类研究课题的新成果。
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课题申报和论证。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3.确定实验教师。
4.撰写实验课题方案、各小组制定实验计划。
5.实验教师培训,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资料,做好有关课题的调查,为实验做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1.进行子课题理论研究;
2.各种形式的教研沙龙活动;
3.课题实验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
4.阶段性成果汇报会;
5.教师撰写实验论文,各子课题组撰写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
1.课题组召开实验研讨会,对实验从计划、实施和实验成果等进行验收,撰写实验工作报告。
2.各种成果材料收集、整理;
3.对本课题进行成果鉴定。
4.结题;
5.对外宣传研究成果,推广课题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