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旧城保护改造的探讨
文章标题:加快旧城保护改造的探讨
传承历史再创繁荣
**老城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1994年底**建区后,城市建设的方向是跳出旧城发展新区。1998年,**城区扩展至10平方公里。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的旧城改造提上议事日程,并着手编制规划。2000年2月份,省政府把**区
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区政府根据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有关要求,对原规划进行了全面调整。规划控制面积从1.81平方公里扩大至2.28平方公里。2002年9月,《台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经省政府批准。目前,拆迁建筑面积达13.58万平方米的首期保护改造区块的拆迁改造工作已全面铺开,已完成老街修缮的招标和南官河东岸围堰,沿河砌石修复完成总工程量的50;老街区块的排水、排污、电力、通讯等地下管线开始铺设;已开始新型街区和普通住宅区的建筑扩初设计。计划在今年春节前完成古街整治并开街。
一、保护改造“十里长街”是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现实选择
(一)“十里长街”是**的历史文脉
**作为商埠中心的历史可上溯至北宋。宋代,**“人物渐繁,通商贾渐盛”,在**街三桥边崛起了繁华的商铺“廿五间”,“百货糜集、远通数州”。“十里长街”的兴建始于东汉,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作为**的历史文脉,“十里长街”自明清以来即等同于**本身。
“十里长街”包括河西街、邮亭横街、路北街、路南街、下里街、新路街、石曲街七个街区,总长约3.5公里。长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戚家军抗倭、浙南“三七”大罢工等,留下了右军墨池、水患困赵构等动人传说。长街至今还有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历史遗存,如新安桥、“廿五间”、明代东岳庙、邮亭古驿站、清翰林杨晨故居、文昌阁等。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对长街的全面保护和适度开发,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传承商都文明、积淀城市文化、培育旅游产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保护改造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经过长期的变迁,“十里长街”的民居和历史遗存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相当一部分已消失。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长街的建筑环境、建筑质量等物质形态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建设性破坏较多。由于历年来断断续续的重建和改建,有些曲折有致的小巷变得平直呆板,不少古朴淡雅的明清木屋在火灾后,重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棕黄色玻璃瓦檐口的现代住宅,一些石板路面受到了严重损坏,原有的视线走廊被新建筑隔断,妨碍了两边景观的相互渗透。二是建筑密度大,空间形象杂乱。“十里长街”沿河一侧及另一侧五十米左右的范围内,建筑密度在50%以上,非常拥挤。除街道两侧的街面建筑外,整个区块的建筑布局杂乱无章、拥挤不堪。三是交通效率低下。“十里长街”与外部的交通通达性很差,在交通组织、交通运行和车辆停放等环节上都存在严重问题。四是环境质量很差。由于“十里长街”建筑密度很大,加上破旧的房子星罗棋布,容易产生局部小气候,气流死区,污染扩散条件极为不利。在长街范围内,基本无绿化,排污难,供电明线架设杂乱,卫生状况和环境质量十分低劣,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五是逐渐丧失使用功能。长街内建筑几乎全是木结构,破旧不堪,长街内市政管网缺乏完整系统。在**经济发达、居住条件优裕的外部环境冲击下,居住人口大量外迁,长街正在迅速丧失使用功能。
历史和现状都说明,“十里长街”的保护改造已迫在眉睫。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造措施,将会导致旧城的进一步衰败。而通过科学的保护改造,可以提升旧城活力。一是可以促进历史遗存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使傍河构建、连绵十里的旧城格局及大量的历史遗存得到较好的修缮和维护,并发挥其新的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二是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旧城目前存在的环境恶劣和市政公共设施缺乏问题,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可以促进旧城区活力的增强,使旧城区更好地发挥民俗旅游和传统零售商业中心的作用,促进古街的持续繁荣。
二、“十里长街”保护改造的主要规划措施
(一)划定范围,区别对待
**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个规划范围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四个部分。首期保护改造区块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整治。一是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指“十里长街”邮电路至卖芝桥路部分。在重点保护区范围,所有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按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修缮,则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做到修旧如旧,重点保护区内现有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给予拆除。二是历史协调区。历史协调区指“十里长街”卖芝桥路至下里桥路部分。在这个区域内,各种修理必须在建设
第二篇:关于关于加快旧城改造的建议
关于关于加快旧城改造的建议
近年来,南昌市按照“一江两岸,南北双城,沿着赣江,两头延伸,张开双翼,敞开四门,内外有环,外带五个组团”的规划进行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红谷滩新区的建设上,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准统一开发,一座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但是与新城区建设开发的力度和速度相比,旧城区的改造则显得相对滞后。而旧城开发的迟缓,不仅严重影响南昌作为“省会城市、英雄城市、动感城市”的形象,而且容易引发消防、卫生、治安、交通堵塞等诸多社会问题,形成安全隐患,造成群众居住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改造已经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旧城改造——难在哪里
由于受政策、体制和拆迁成本高、安置难度大等多种因素制约,旧城改造进展缓慢,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
1、政策限制严。由于市政府决定对旧城区实施只拆不建的政策,致使招商引资改造旧城项目被搁置,政策限制已成为城区旧城改造进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对一些处在成片地块外的危旧房维修,因为市有关部门对审批控制较严,要求不倒架维修,不但施工成本过高,而且不能彻底排危,使城区的危房不能得到大面积的彻底改造翻修。
2、综合协调难。旧城改造是一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但是我市一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行政领导机构进行综合协调,造成责权利难以统一。在旧城改造中的政策措施、规划审批、土地拍卖出让及收益权均由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控制,而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旧城区危旧房的管理维修和安全责任则落在区里,区里权力有限,有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而市、区有关部门由于各自职能不同、侧重点不一,在旧城改造中往往表现为各自为政,工作上有利则争、无利则推,仅仅靠
一、两个部门主动往往难以推动,必然滞后整个旧城改造的工作进展。
3、拆迁安置难。旧城区一般均为中心城区,在居住生活各方面都比较方便,虽然百姓也希望旧城改造,改善居住条件,一旦真正拆迁,也还存在许多矛盾。
一是拆迁补偿和安置与群众心理承受能力有较大差距。群众对旧城的拆迁补偿认为差距较大且不够合理,加上老城区原房屋面积较小,当前市场上所开发出售的商品房均以大户型为多,群众想购理想住房不易,一旦拆迁,面临无房可住,造成不愿搬迁。
二是目前我市在拆迁中采取异地期房安置办法,由于安置房均已不在本区或处本区边缘,造成生活不便。加上期房安置,尚存在不少建房质量、交房时间等不确定因素,大多数群众对异地期房安置不满意,对拆迁积极性不高。
三是在旧城区居住的群众收入较低,有的是低保户、残疾人员,这部分群众经济承受力低,对于这些人的拆迁安置就更加困难。
二、旧城改造——出路何在根据目前现状,为进一步加快旧城改造的步伐,建议:
1、把旧城区改造摆到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旧城改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心工程,事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要充分认识到旧城改造越快越好、越早越好,否则今后改造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将更高。要调整对旧城区只拆不建的政策,把旧城改造摆上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不但要重视新区的建设,拉开城市框架、搞开发区、建新区,而且要把旧城改造摆在与开发新区同样重要的位置,各有侧重。
2、成立专门机构。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市、区两级职能部门的事权。鉴于旧城改造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建议市、区两级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的旧城改造领导小组,成员由规划、土地、房管、城建、工商、税务、城市执法、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旧城改造的优惠政策、计划及项目审批,加大对旧城改造的综合协调力度,研究协调解决旧城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在工作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改造的顺利进行,对重要的改造和招商引资项目实行领导负责制,成立专门机构,赋予部分政府职权,并从各部门抽调干部参与。
3、实行政策倾斜。当前突出问题是调整对旧城区只拆不建的政策,抓紧启动对旧城的改造。
一是明确改造主体。要以区一级政府为旧城改造主体,制定旧城改造工作目标,对旧城改造项目要适当放宽规划条件,以灵活的规划及政策平衡较高的拆迁密度,将有开发价值的地块列入当年市政府土地出让计划,以项目为依托,进行整体招商,引进资金进行开发。在项目开发的同时,还必须由政府出资相关部门牵头对片区的基础设施、地下网管、道路建设等配套进行改造。
二是给予资金支持。由市政府在土地拍卖出让收益中划出一部分设立旧城改造专项基金,用于旧城改造,并对项目产生的收益由市政府全额返还给区一级政府。在具体操作上,除土地拍卖获取拆迁资金外,也可由区政府组织开发企业先行拆迁,待土地拍卖后,用土地收益补偿投资企业的拆迁费用;对涉及旧城改造的基础设施建设规费、开发规费一律予以免交。
三是妥善拆迁安置。在旧城改造中的拆迁安置,宜采取货币安置和拆迁户较为满意的区内就近现房安置办法,准予区政府按拆迁安置需要在区内选择适当地块先行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用房,必要时还应向市政府申请跨区划地建安置房。
四是相关权限下放。应争取市政府支持,将危旧房维修、改建行政审批权下放至区。对分布在成片改造范围外的部分危旧房改造,应放宽政策,在不影响《南昌市总体规划及近期规划建议》的前提下,原则上都给予原址、原面积、原楼层、原高度的维修、改建审批。
4、注重建设规划。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地块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注重规划,突出各自特色。
对成片地块进行系统性改造。要在对成片地块进行项目包装、整体招商的同时,由政府投资实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改造旧城区的交通网络,规划建设一批公共绿地和休闲广场,使道路沿线及周边旧城地块升值,有针对性地改造道路两边的危旧房,高起点地打造几条商业特色街区。
对万寿宫、绳金塔等历史文化街区,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由政府、开发商和原有业主多元化投资的方式进行维修和保护性改造。由政府出资相关部门牵头对片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进改造;政府对业主进行引导,促进业主对自身房屋在原有格局上进行改造;对无能力按上述方案实施的业主,引入投资者对其房屋进行收购后按方案实施改造。
对旧城零星地块则应进行综合整治。由于零星地块面积狭小,根据现行规划指标不具有开发价值,所以,只能对原破旧外墙进行粉刷,规范店招、拆除违章搭建。财政部门要适当增加维修资金投入,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对单位公产房,应责成业主单位增加维修改造资金;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居民集资和住户筹资的办法,对经济条件允许的业主,给其政策允许自行翻修,对公房住户请居民住户按成本价出资,由辖区房管所进行维修。
5、实行人性化拆迁。在拆迁中严格执行拆迁法规,做到法、理、情相结合,认真宣传拆迁政策,耐心做好群众工作,以赢得广大拆迁户的理解和支持,赢得开发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一是推行公示制度。实行拆迁公示制度,即《房屋拆迁许可证》、房屋拆迁公告、拆迁法规、安置房屋平面图、安置模型、安置方案、奖励办法、办公时间、工作人员守则、被拆迁房屋评估价、安置房评估价、工作人员上岗证、阳光拆迁承诺书等全部公开上墙,坚持以“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聘请由住户代表选出的义务监督员参与监督,同时还应接受社会新闻媒体、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实行阳光拆迁,杜绝暗箱操作。
二是实行有情操作。出台一系列鼓励进行旧城改造的优惠政策和规范的拆迁奖罚办法,对拆迁户采取一系列人性化的安置。可由全体拆迁户投票选出拆迁评估机构,对拆迁户的房屋进行合理评估,选出参与监督拆迁的义务监督员,参与拆迁的监督。就当前较为通行的做法,应采取货币安置和区内就近现房安置的办法由拆迁人自选,以免减少拆迁纠纷。适当考虑拆迁面积较小、经济困难、低保户及残疾人的利益,在安置补偿面积和楼层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对经济困难及低保户,则宜采取较为灵活的二手房、廉租房等安置办法。对一些违章搭建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予以妥善解决
《关于关于加快旧城改造的建议》来源于免费范文网,欢迎阅读关于关于加快旧城改造的建议
第三篇:加快旧城改造 提高城市品味
加快旧城改造 提高城市品味
蔡洪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为了主动接轨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金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这一中心工作,顺时应势,高瞻远瞩,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大胆实践,采取切实有力的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金华市区旧城改造方面,变化尤其突出。
一
金华市区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较差,还有成片的危旧房子和一些不符合总体规划的建筑物,有相当一部分区块的现状建筑密度在60%以上,有的高达80%左右,几代人居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旧房里。有些区块虽然早些年进行过改造,但随着城市道路的拓宽改造和绿化景观带的建成使用,原先隐含的问题都暴露无遗,与现代化中心城市极不协调。
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金华市区自1999年以来连续五年实施了较大规模的旧城拆迁改造,累计拆迁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所拆迁地块一半以上用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目前,各项工作任务都已基本完成。去年9月底国家建设部领导和专家赴金华调研后,对金华市旧城改造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
旧城改造项目的有效实施,使金华市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公建设施已建成使用或正在兴建。后溪河沿线区块地处商业中心,可谓黄金地段,但金华市委、市政府不为既得利益所驱动,没有将这一区块用于商业开发,而是经过科学规划、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后,斥资约2.5亿元,把它建成了金华市第一个高品位的绿化休闲景观公园,修建了缓解交通压力的回溪街,并对后溪河进行了彻底改造。解放东路、后街、明月街、雅堂街,将军路线等城市道路已完成拓宽改造,12条“断头路”已打通,八咏广场、沿江绿化带、人民广场改造工程、横街口交通广场、八一北街拓宽工程等建设项目都已基本完成。
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金华市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20平方米以上,名列浙江省前茅。通过对旧城区进行拆迁改造,广大市民实现了“旧房换新房,小房换大房” 的愿望,入住到面积更大、环境更优、配套更全、物管更好的新居。
回建地块进展顺利。“两街”改造工程、明月京华项目已改造完成,中华广场、一品大厦已经告竣,广厦时代广场·时代花园已初具规模,金茂大厦、锦绣金华等项目正在如火如茶建设之中。
根据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市区旧城改造的指导思想、原则,拆除奥托康体育馆、人民广场周边建筑和搬迁花鸟市场,是为了实施人民广场的整体改造,即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大客厅”。拆除伍佰滩区块,主要是实施金华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改善旧城景观,营造城市宜人的居住环境。拆除婺江东路北侧区块,是为了金华市民共享的江北3.2公里沿江绿化景观带整体风貌的形成。拆除通济桥头两侧和新狮道口南侧区块,主要是用于建设城市交通环岛,以梳理市内交通。拆除东市街区块,是为了拉开金华“三纵三横”的城市道路框架。拆除华冠花园和青少年宫西北侧部分建筑,是按照总体规划实施市区三江六岸绿化景观带建设的需要。
三
金华市在旧城改造中,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依法操作,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及时解决信访有关问题,使旧城改造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第一,严格依法依规操作。严格按决策程序制定市区的拆迁计划,并根据《浙江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在每年年底前报省政府和省建设厅备案。货币补偿基准价按有关规定于每年3月底前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评估机构按条例规定由被赋人平等自愿投票选择确定,动迁实施单位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招投标。
第二,充分考虑被拆迁人的利益。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出台了“增加 10个百分点的货币安置补偿奖励、补偿金保底、提前腾空奖励、签约奖励、契税减免、困难户承租公房、减免士地出让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旧城改造步伐。
第三,建立健全拆迁工作组织体系。专门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的旧城改造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旧城改造的综合协调工作,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及时解决拆迁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有关部门设立专门工作班子,责任到人,配合做好拆迁工作。两个区作为拆迁安置工作的实施主体,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有关街道、社会各界也抽调精干力量,按照统一部署,深入拆迁第一线,开展政策宣传和拆迁动员工作.第四,重视拆迁信访工作。一是建立拆迁信访网络,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拆迁信访工作协调小组,两个区专门成立了拆迁信访工作协调小组,两个区专门成立拆迁信访办公室,并公布了信访接待电话,市有关部门及相关街道都确定由专人负责拆迁信访工作;二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自接访被拆迁户;三是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市、区有关部门多次组织被拆迁户代表召开现场会,及时解决有关问题。
第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建立专门的宣传工作班子,确定具体联系人,制定详细的宣传工作计划。各新闻单位主动配合,深入街头巷尾,对旧城改造的意义、政策、文件、法规、进度及在拆迁期间支持旧城改造带好头,作表率的好人好事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通过宣传,增加了拆迁政策的透明度,提高了市民对旧城改造重要性的认识,加快了拆迁工作的进度。
(金华市旧城改造办公室 蔡洪,文章发表于《今日浙江》2004年第5期)
第四篇:旧城改造
探讨富民服装城对南充市旧城的改造
南充市旧城的现状
a.b.南门片区:旧城改造快速推进的条件
南门片区位处南充市顺庆区南门坝滨江生态走廊腹地,东连高坪,南通嘉陵,扼守三区交汇、两河中心的黄金地带。
此片区居民住的是大棚户,夏天燥热、冬天寒冷、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居民需要改善生活条件,旧城改造顺从民意。
此片区均是居住区,无商业形态,折迁成本低,可具操作性。
在滨江大道和玉带路的交汇处是新修的四桥。四桥的修建有利于缓解高坪到顺庆,嘉陵的交通压力,加强三区的沟通,符合城市规划。
b.西门片区:旧城改造难度主要的原因
西门片区主要以西门市场为中心。西门片区是旧城商业区,商铺折迁成本过高,只有降低该片区的商业价值,拆迁才具可操作性。
西门片区商圈形成,主要西门市场的带动。西门市场如果消亡,才能除低西门片区的商业价值。
西门市场产权的分割,形成众多的小业主。在改造中,各个小商户漫天要价,不支持政府的决策,使得西门市场的改造和发展步履艰难,成为政府的心病。面对这样的一个杂乱无序的片区,政府无从下手,无法改变现状,只得任其发展。西门片区成为了一个自生自灭的市场。
只有建成一个新的服装批发市场来刺激和加速西门市场的衰落,而西门市场的衰落将带动整个西门片区的衰落。
富民服装城在西门片区旧城改造中的作用
富民服装城是一个集服装市场,写字楼,住宿,停车场,客运等为一体的大型的服装市场。选址在人民南路和红花街之间的地段。
与西门市场相比,富民服装城购物环境舒适,价格比西门低三分之二,环境,交通非常便捷,取代西门市场指日可待。
第五篇:旧城改造
改造原因
城市旧居住区,是在一个城市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缩影。旧城一般指的是在市区的一些小区或者是厂房的改造,主要是因为这些小区和厂房年代久远,好多已经成为危房,所以必须实行改造,这种改造相对来说补偿要高一些。旧城区通常历史文化遗存比较丰富,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比较完整,但同时也存在城市格局尺度比较小、人口密度高且居民中低收入人群占的比例比较高、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房屋质量比较差等问题。
编辑本段改造效果
通过旧城区改造,城市的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第一,旧城区道路网络基本建成,道路交通矛盾日益缓解;第二,公用配套设施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服务供应结构得到优化;第三,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并呈改善趋势;第四,住宅长期短缺的矛盾得到根本性扭转,住宅建设飞速发展。编辑本段问题、矛盾
旧居住区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它涉及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文化效益等多方面的平衡与完善,关系到政府部门、房产开发商和普通居民的利益分配。由于旧居住区改造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我国的城市旧居住区改造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对经济效益的过度注重和对社会效益的忽视;
二、传统改造手段的成本居高不下;
三、轻视文化效益——历史风貌和城市景观特色的丧失;
四、改造手段的单一和体制的不完善;
五、公众参与仍然薄弱。
编辑本段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城市旧居住区改造呈现多种模式、多个层次推进发展态势,改造模式由过去单纯的“旧区改造”转向“旧区再开发”。概括起来,现阶段我国城市的旧居住区改造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城市发展对经济和环境效益提出更高层次要求;
二、公众参与程度不断提升;
三、趋向法制化、民主化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