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发放汽车消费信贷,保险公司承担担保责任范文
银行发放汽车消费信贷保险公司承担担保责任
【案情】
2002年4月的一天,谢某与中国银行某支行(以下简称银行)签订一份《个人汽车按揭贷款合同》。合同约定:谢某向银行借款155000元,期限3年。谢某从2002年5月起每月20日供款,月供款4679.67元。借款合同签订前两天,谢某为自己的借款向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某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投保了机动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银行为被保险人(即受益人)。根据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约定,银行按自身的信贷业务要求对借款人的资信进行审核,并凭保险公司出具的机动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保险单发放贷款。投保人逾期未能按机动车消费贷款合同约定的期限偿还欠款,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事故发生后3个月,保险人负责偿还投保人所欠的贷款本金以及未偿还贷款期间的利息。合同签订后,银行将贷款发放给谢某。可谢某按合同除第一次还款后,就不再还款。银行多次催收,毫无效果,最后连谢某也失踪了。于是,银行以保险公司为第一被告,以谢某为第二被告,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谢某归还欠款,保险公司对谢某的债务负连带清偿责任。
本案争论的焦点:
1、借款人是否按合同要求购车及责任的承负。法庭上,银行认为,银行与谢某的借款关系明确,保险公司与谢某的保证担保法律关系也很明确,谢某停止还款就构成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应当理赔。但保险公司的诉讼代理人拿出了一份该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交通管理科的证明,显示谢某并没有把借款用来购置车辆。按照《保险法》的规定: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将导致保险合同无效。
2、借款合同是否公证及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庭还就借款合同、保证保险合同的效力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辩论。当法官问银行与谢某签订的借款合同是否经过公证或见证时,银行方面承认没有。保险公司则据此认为,根据约定,该借款合同以公证或见证为生效条件,银行在借款合同未生效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谢某取得的借款是不当得利,不具有合法性,因此对保险标的没有保险利益,保险合同无效,保险人对于无效合同不承担保险金的赔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作出判决:谢某向银行返还借款150320.33元及利息;驳回银行对保险公司的诉讼请求。但由于谢某早已失踪,银行追回欠款的希望已非常渺茫。
【启示】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汽车消费信贷诈骗案。银行在这起案子中诉讼失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银行工作马虎,没能按规定程序操作。在本案中,银行没有履行监督责任,而仅凭保险公司的保险单作为当事人购车依据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作为银行应对借款人的资信进行调查,监督借款人的借款用途,这才是保险成立的要约条件,而银行没有做到,保险公司拒赔也就理所当然。二是不按法律程序签订借款合同。银行与谢某签订的贷款合同是附公证或见证为生效条件的合同,而这两个条件银行都不具备,按法律规定,该合同就等于尚未生效合同,保证保险合同也属无效。保险公司同样有理由拒赔。三是银行对汽车信贷诈骗认识不足。目前,汽车信贷市场火热,对于银行来说,购车人踊跃借款,又有保险公司为回收贷款“上保险”,银行便认为没有后顾之忧。正是这种对信贷诈骗的认识不足,加上工作马虎,不按法律程序操作,最终促成了这起诈骗案的发生。
第二篇:中信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
中信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
中信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
收入证明书
兹证明,身份证件类型,身份证件号码,系我单位 员工(正式编制、派遣制、临时、其他(请注明)),并且该员工:
1、现在我单位 部门任职,职务为,职称为。
2、已与我单位签订 年劳动合同,期限至 年 月止。
3、税后月均收入人民币 元。
人事劳资部门联系人: 人事劳资部门联系电话:
我单位保证上述填写的内容是真实、无误的。
单位公章或人事劳资部门章:
年 月 日
第三篇:国家机关担保责任的承担
国家机关担保责任的承担
总结:
根据法律规定,国家机关不能作为担保主体,实际签署的担保合同将被认定无效,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国家机关影单以预算外资金和行政节余承担缔约过错责任(一般为债务的二分之一)。
法律条文:
1.最高法院于1988年4月2日公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6条第二款规定:“国家机关不能担任保证人。” 2.《担保法》第八条明确强制性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担保人,但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
3.《担保法解释》第三条“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4.《担保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5.2009年11月6日,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财政违规担保向社会公众集资行为的通知》,要求“地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量力而行。确需举债融资的,必须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严禁违反或规避相关法律的规定,为平台公司向社会公众集资等直接或变相提供财政担保。”
6.2013年1月1日,财政部《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明确规定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对外提供担保。
案例
1.海天公司案例
2006年11月,海天公司却因为无力偿还银行的400万元贷款而被担保人连云港格斯达咨询担保公司告上法庭。一同被列为被告的,还有为其贷款提供反担保的灌云县财政局。2006年12月,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灌云县财政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反担保是指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债务人应第三人的要求为第三人提供的担保。)2005年6月20日海天公司与格斯达咨询担保公司签订《贷款担保合同》,约定格斯达担保公司为海天公司在伊山信用社借贷的400万元提供担保;海天公司如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格斯达担保公司代为偿还后,有权要求海天公司或反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同日,灌云县财政局(反担保人)、海天公司(借款人)、格斯达担保公司(担保人)签订《保证反担保合同》,约定财政局愿以保证的方式对格斯达担保公司的上述担保行为向丙方提供连带责任反担保”
2005年7月1日,伊山信用社(贷款人)、海天公司(借款人)、格斯达担保公司(保证人)签订《保证担保借款合同》,约定海天公司向伊山信用社借款400万元,格斯达担保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期自借款之日起至借款期限到期后二年。400万元贷款到期后,海天公司未能按约偿还贷款本息。2006年7月18日, 格斯达担保公司向海天公司发出《债务催收通知书》,海天公司签字确认。2006年10月31日,保证人格斯达担保公司为海天公司代还了所欠伊山信用社的贷款本金400万元及利息516912元。
2006年11月8日,格斯达担保公司向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状告海天公司和灌云县财政局。2006年12月13日,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并作出判决。
法院认为,海天公司与格斯达担保公司签订的《贷款担保合同》、格斯达担保公司与伊山信用社、海天公司三方签订的《保证担保借款合同》合法有效。海天公司应向格斯达担保公司偿还代垫借款本息,承担逾期还款的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关于案中灌云县财政局应承担何种责任的问题,法院认为, 灌云县财政局作为国家机关,不具备反担保人的主体资格,因此其与海天公司及格斯达担保公司三方签订的《保证反担保合同》无效,应当认定债权人格斯达担保公司和反担保人灌云县财政局均有过错, 灌云县财政局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006年12月14日,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判令被告海天公司十日内偿还格斯达担保公司借款本息、违约金、担保手续费、律师代理费等款项;灌云县财政局对海天公司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承担赔偿责任。2.镇政府担保,驳回诉讼请求2002年 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终审驳回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要求浙江省德清县某镇政府承担保证责任的诉讼请求。
1995年11月,浙江省德清县一家水泥厂与中国工商银行德清支行签订了一份借贷合同。镇政府为扶持当地企业为借款作了担保,将由镇政府承担连带履行义务。2002年3月,德清县的这家水泥厂因资不抵债被法院宣告破产。华融公司杭州办事处到法院申报了债权,但未得到清偿。2003年6月,华融公司杭州办事处将这笔借款的保证人镇政府告上了法庭。3.国家机关不能担任保证人时效问题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国家机关不能担任保证人”的时效问题: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公布以前,即1988年6月20日以前,国家机关担任保证人,向债权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的,一旦发生纠纷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将不仅仅根据该意见而确认保证无效。
二、据悉,自1984年以来,财政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曾相继发出通知,要求本系统各级机关不得为经济合同提供担保,已经提供了的,必须立即纠正;涉及上述行政规章的效力问题,建议征询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四篇:汽车消费信贷
汽车消费信贷
汽车消费信贷即对申请购买轿车的借款人发放的人民币担保贷款;是银行与汽车销售商向购车者一次性支付车款所需的资金提供担保贷款,并联合保险、公证机构为购车者提供保险和公证。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只有显著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可划分为:起始阶段、发展阶段、竞争阶段和有序竞争阶段。
1、起始阶段(1995年----1998年9月)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起步较晚,也就是在1995年,当美国福特汽车财务公司派专人来到中国进行汽车信贷市场研究的时候,中国才刚刚开展了汽车消赞信贷理论上的探讨和业务上的初步实践。这一阶段,恰逢国内汽车消费处于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为了刺激汽车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一些汽车生产厂商联合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利规模之内,尝试性地开展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缺少相应经验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逐渐暴露和产生出一些问题,以致于中国人民银行曾于1996年9月,下令停办汽车信贷业务。
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199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为止其主要特点为:
汽车生产厂商是这一时期汽车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汽车信贷尚未为国人所广泛接受和认可。汽车信贷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对汽车信贷业务的意义、作用以及风险水平尚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
2、发展阶段(1998年10月-2002年末)
央行继1998年9月出台《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之后,1999年4月又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至此,汽车信贷业务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善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国内私人汽车消费逐步升温,北京、广州、成都、杭州等城市,私人购车比例已超过50%。面对日益增长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需求,保险公司出于扩大自身市场份额的考虑,适时推出了汽车消费贷款信用(保证)保险。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三方合作的模式,成为推动汽车消费信贷高速发展的主流作法。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为:
汽车消费信贷占整个汽车消费总量的比例大幅提高,由1999年的1%左右,迅速升至2002年的15%;
汽车消费信贷主体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扩展到股份制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在整个汽车信贷市场的作用和影响达到巅峰,甚至一些地区汽车信贷能否开展,取决于保险公司是否参与。
3、竞争阶段(2002年末至2003年)
从2002年末开始,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开始进入竞争阶段,其最明显的表现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已经由汽车经销商之间的竞争、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上升为银行之间的竞争,各商业银行开始重新划分市场份额,银行的经营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过去片面强调资金的绝对安全,转变为追求基于总体规模效益之下的相对资金安全。一些在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起步较晚的银行,迫于竞争压力,不得已采取“直客模式”另辟蹊径。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银行“直客模式”与“间客模式”并存。
银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延长贷款年限,放宽贷款条件、范围。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下降,风险控制环节趋于弱化,潜在风险不断积聚。
汽车消费信贷占整个汽车消费总量的比例继续攀升,由2002年的15%提高至2003年上半年的20%左右。
保险公司在整个汽车信贷市场的作用日趋淡化,专业汽车信贷服务企业开始出现,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4、有序竞争阶段(2003年、2004年及以后)
目前,长期以来积聚的信贷风险在一些地区已表现出集中爆发的态势,纵观整个中国汽车信贷市场,正在逐步由竞争阶段向有序竞争阶段发展,衡量标准为:
汽车信贷市场实现分工分业,专业经营,专业汽车信贷服务企业己成为整个市场发展的主导者利各方面资源的整合者及风险控制的主要力量。银行成为上游资金提供者,汽车经销商利汽车生产厂商成为汽车产品及服务的提供者。
产业趋于成熟,平均年增长率稳定为5%--8%
产品设计更具有市场适应,风险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汽车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潜在的汽车消费欲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的可能性。但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致使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汽车金融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要加快发展和扩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有条件的汽车供应商建立面向全行业的汽车金融公司,引导汽车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使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风险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如果说2003年与200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分别是“井喷”和“低迷”的一年,那么2005年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言,可以说是平稳发展的一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在这一年创下历史新高,总量达到570万辆,其中,轿车产量295.84万辆,年增长26.9%。
尽管去年我国汽车产销增幅较大,但是汽车消费主要还是靠现款支付的,仍有巨大的购车需求由于得不到信贷支持而不能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汽车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潜在的汽车消费欲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的可能性,并最终影响到我国汽车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银行对消费者汽车信贷支持的现状
2005年,对于不少准备买车的消费者而言,贷款购车越来越难了,这并不是因为银行贷款压力小,而是由于如果投放不当则可能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多。两三年前盛极一时的“零首付”提车,导致的是接踵而来的车贷大面积呆账、坏账。但是,在丰厚利润的诱惑下,商业银行并没有由于巨大的信用风险而彻底放弃这项业务,他们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他们也知道杯弓蛇影并不足取,从而在采取手段控制违约风险的前提下,他们恢复了汽车信贷业务。目前各家银行都提高了贷款审核力度,从而有效加强对贷款人的信用监察力度。相比以前,现在从银行直接贷款购车的手续要繁琐的多。
其次,有些商业银行既想在汽车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又想有效控制风险,降低不良贷款比率。他们选择了与国外汽车金融巨头合作或者直接入股筹建汽车金融公司的做法,同时还有一些商业银行选择了与某个汽车生产商合作。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目前的主要问题
汽车金融服务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尚短,且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没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外经验供我们参考,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信用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在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完善,很多人由于其短期行为而违约,致使汽车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汽车金融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在存在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各方面为改善这些问题作出的努力。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2005年11月表示,我国现有的央行征信系统已经收录3500万人的信息,涉及贷款金额2.14万亿元,目前2.14万亿元这个数据和我国相关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基本相当,意味着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覆盖面已经相当完全,将来这样个人信息系统涵盖的人群有望达到3亿人口,同时,农信社、外资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也将逐步加入这一系统。
2.为二手车提供配套金融服务的问题
我国二手车市场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看到我国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但是,由于巨大的市场风险的存在,导致至少目前来看银行并没有把二手车市场的发展视作商机,因此在二手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后并没有看到商业银行的身影。在国外,二手车业务是汽车售后服务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重要的利润点,因此如何有效的控制市场风险,在风险与利润的权衡中找到最优点,将成为摆在银行面前的首要问题。
由商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政策允许汽车经销商直接进行二手车交易,这为二手车融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为消费者购买二手车提供更多的途径。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体系,如何选择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二手车市场发展的运作模式仍是政府、商业银行、汽车制造商以及汽车金融公司等要考虑的问题。
3.对汽车金融公司的监管问题
银监会在出台《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时,出于稳健性的考虑,对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和经营范围作出了较大限制,而这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也对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狭窄,投资手段单一,只能进行汽车消费信贷以及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因此,如何适时的放开对汽车金融公司的约束也是监管当局当前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汽车消费贷款前景乐观:
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汽车信贷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进而由盛至衰的痛苦历程。汽车消费信贷一直不能持续发展下去,制约国内汽车信贷业务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大多数消费者都是钱攒够了一次性付款购车,而真正愿意采取贷款购车的还是少数,特别是当前贷款利率高且处于上升通道,加之手续繁杂更是限制了消费者贷款购车的热情。亚市总经理苏晖明确向记者表示,他认为北京的消费者对汽车信贷没有多大积极性。
第二,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价格的透明度低。记者的调查表明,虽然五环信元声称其具有超低的首付比例、较长的贷款年限及优惠利率等优势,但其提供给消费者的价格并不是市场上的最优惠价格,最终算来,消费者得不到什么实惠,甚至还要付出更多。
第五篇:汽车消费信贷论文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面临问题与对策大纲 一:关于对汽车消费信贷的论述
二: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三: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针对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现状,提出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