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征的意义
10月22日
长征的意义(选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纪念长征70周年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我的心得:长征是伟大的奇迹,是崇高革命理想与执着信念结合的展现,必将永载史册!向永远留在路上的士兵们致敬......
第二篇:长征的意义
①聚集力量
中国虽然表面上走出了王朝周期兴亡的帝制时代,但“打天下”这个活计却并没有方法论上的根本改变。聚集人才实力仍为第一要素。与帝制时代所不同者,仅仅是不再口称“主公”而改称“主席”罢了。老蒋靠他当校长的黄埔,老毛靠的就是长征幸存者。
由于时代的进步,武器日渐精良,通讯交通系统日渐发达。打天下单靠一个沛县或者一个淮西集团的精英力量已经远远不够了,甚至一代人里的精英都不足以奏效,必须集中几代精英的力量共同奋斗才有希望。但怎么个集中法呢?集中同一代精英不是很难。因为同一代人毕竟有大致相同的阅历和见识,较容易取得 一致意见。即使意见不同,也仅仅分成既得利益和既损利益两派而已。但要想集中两代以上的精英却是困难重重。
我们知道,牛顿被阿西莫夫定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科学家。他一个人的成就足可以得四个诺贝尔奖。但他当年的发现成果现在仅仅是大学一年级的课程而已。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即“发现”确实是太难了。而“学习”却容易得多。笛卡尔以前的人类全部科学知识成就只够如今高中生学的。
同样的道理,从来没有哪一朝开办免费公立造反学院,培养自己的掘墓人。揭竿以前,无人有经验可谈。特别是后帝制时代,连以前各朝反叛的经验都已经过时。所以打天下的人必须从头摸索起。第一代摸索者拼著夥伴的牺牲和漫长的时间消耗取得一星半点经验时,他们大多已经人到中年,“可怜白发生”了。下一代精英只消得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几个时辰,就能把前几代人探索几十年,精华糟粕各半的经验看完。然后骂声“鸟”,把前人经验里的糟粕连同精华一起扔掉,自己再从头干起。前辈的经验无从积累。各代精英的力量无从聚集。大家都这般豪情满怀地从头再来,谁也看不起前人。而对面却有积累剿除经验和剿除力量的旧王朝国家保安系统高效运作著。即使“造反有理”,但指望成功的力量又何在呢?
世界各国共产党绝大多数都没有象中共那样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此。他们每一代精英都不买前人的账,各自都野心勃勃,而又根本不懂得积聚实力。甚至苏联的十月革命也不过侥幸于国家军事上大败,沙皇退位,新的民选政府刚刚上台,既无经验,也无实力之际。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真研究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后得出结论,认为列宁只是个“幸运的疯子”而已。苏联能够支撑七十多年主要靠的还是斯大林当政时用铁腕打下的基础。至今社会主义阵营崩溃,连苏联老大哥都易帜以后,竟然“世界革命中心东移”。中共政权屹立东方,岿然不动。与其他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不同处,就在于中共有一个艰苦卓绝的长征。
②长征
老蒋的北伐集中了国共两党的精英,但也幸运地遇到北洋政府涣散无力到了极点。所以北伐军兴,一鼓而胜。但在北伐初胜的当即就被剿除的共产党再想重新打自己的天下,可就难上加难了。面对国民党江浙集团的西式现代化军事装备和政治经验,要想凭借两湖贫农取胜是难以想象的。
成功地驱逐红军出南方根据地的是国民党方面聘请的一个德国军事顾问想出来的“步步为营”战术。红军方面想出“拒敌于国门之外”战略,节节抵抗的是奥地利人李德。而那时奥地利和德国已经合并。所以说,第五次围剿实际上是两个德国人的战争。单单两个德国人在那里较量倒也还罢了。又加上红军内部频繁的肃反,从内部淘空了红军的实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江西中央红军总兵力达到过九万。到雪山之后,草地之前和四方面军会师之 际只剩下大约八千多人马了。十停里去了九停。四方面军首领张国焘惊问毛泽东,部队如何损失得如此之惨?毛答曰:“飞机大炮厉害呀!”
红军之所以选择了这么一条极其艰苦的行军路线,其主要的军事目的是为了躲避到飞机的巡航半径之外,并专走大炮辎重运上不去的偏僻地方。长征路线的选择一要远,二要险,虽然躲开了飞机大炮,但红军将士死于艰苦行军道路上的总人数并不见得少。只是暂时隐蔽了红军的去向才真有军事意义。
外国史家评论长征,其征程与艰苦程度远过古人。汉尼拔、拿破仑、黄巢、白狼都无法与之相比。长征实在是太苦了。由此一役,凡经历过长征的幸存者便自然有了他人无法比拟的可居之功。只要把“长征”二字亮出来,别人不管如何,都会自动退避三舍。
长征时,首先到达陕北的是红四方面军的一支。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张国焘率主力西去以后,又坚持了一段时间,才从鄂豫皖北向突围,却率先和陕北红军会师。红二十五军押解著一批肃反嫌疑分子长征,一路上遇敌则让他们参加战斗;战斗结束则重新回到看押状态,一直把他们押解到红军最后的大会师。
徐海东见到毛泽东时问这批肃反嫌疑犯如何处置。毛很乾脆地回答:全都平反释放。经历过长征就是最有说服力的鉴别。然后毛泽东下令,凡经过长征还没有入党的人,一律发展入党,没有比长征更严峻的考验了。这批人便成为中共的凝聚核,终于聚集起几代精英,打下了天下。
③王实味“击鼓骂曹”
西安事变以后,国民党停止剿共,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投奔延安。这批新一代知识青年和其他各代没什么两样。第一是轻狂,第二是看完前一代人的经验以后,马上表现出不屑一顾。如果听凭他们自做主张,则两代精英便会分道扬镳,聚集不起力量来。毛泽东适时发动“延安整风”运动,兼并中共内部各山头的力量。而为了兼并白区来的大小知识分子,需要典型。王实味首当其冲。
《三国演义》里有个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祢衡是名士,在曹操慢侮他的酒宴上击鼓,裸体骂曹。曹操硬派他去荆州刘表处当说客。他也讥讽刘表。或劝刘表杀之。刘表曰:“祢衡数辱曹操,操不杀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吾今遣去见黄祖,使操知我有识。”於是又把祢衡送到江夏黄祖处。祢衡亦酒后傲黄祖,终被无才黄祖所杀。
王实味和后来各代知识分子一样,没看懂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的真实意图。傻不愣登地写了篇《野百和花》,指责共产党和红军内部的等级待遇,所谓“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经历过长征的红军将领一看到墙头的大字报,立刻火冒三丈:“我们在前方打仗,你们在后方骂共产党。”於是王实味便挨了批斗。后来又给他捏了个“托派”罪名,开除党籍,关押起来。毛泽东不肯担杀名士的恶名,把王实味辗转押送到贺龙的防区,终为所杀。
“解放后”毛泽东还曾过问此事,大叫“还我个王实味。”贺龙出面承担了杀王实味的责任(见戴晴的《王实味和野百和花》)。这里毛泽东当了曹操。王实味当了祢衡。贺龙则当了黄祖。(根据师哲的《康生其人》说,是康生直接下令杀的王实味)
毛泽东用“延安整风”把抗战一代的精英兼并进来,凭借的就是长征的威名。在“长征”面前,后边几代精英只有俯首听命的份。如果下一代有人投奔共产党以后看不顺眼,想另起炉灶从头再干的话,经过长征的人即使把他毙了,别人也无话可说。这当然专制,但唯其经过长征的人才具有这种权威,能用专制手段强行聚集后面几代精英的力量,成功地打下天下。叶剑英在毛泽东身后说:“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党现在还在上海租界里争吵呢。”此话绝非妄言。
④长征就是合法性的基础
世界上一切政权的合法性今天看来仿佛只有选举认可一途。其实不然。长征生还者十不足一,其经历之艰辛,举世公认。这种公认便是合法性的基础。长征固然使中共损失了百分之九十的军队和党员,但却歪打正著、因祸得福,由此建立了不可动摇的权威。直到今天,也没有人对此提出过挑战。这便减少了中共革命的无穷内耗,一代人统一了几代人的意见。这是中共成功推翻国民党政权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种靠著超人的艰难困苦取得的合法性比之从选票上得来的合法性更能持久。所以中共早期领导人得以居长征之功而终身稳坐天下。他们的精华总数大约八百到一千人之间。
胡耀邦刚上台时特地沿著长征的路线重走了一趟。这是在做秀,表明自己也是长征生还者之一,以便取得合法性的认同。中国至今还由长征那批人控制著,抗战一代也就始终没有出头之日。这正是毛泽东成功的诀窍。後人不但无法模仿,怕是能见识到这一点的也不是很多。世界上各国共产党之所以没有取得中共式革命成功的原因,后一代人否定前一代人,始终建立不起一种公认的权威,乃是最为重要的一条。一代人建立起来的组织规模,如果没有后来者持续扩大战果,很快就会自动消失掉。
我们说共产党的气数尽了,是因为它立国没有朝纲,全凭长征立的威。而如今这批人太半已经作古。下一代没人再有长征的资格可以服众了。华国锋、赵紫阳的轻易倒台就是明证。如今的江泽民总书记不过是靠了长征最后几个幸存者的呵护,才得以登大宝。将来没了这棵大树,他的合法性肯定会受到质疑。
第三篇:浅析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论长征精神的永恒作用
摘要: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党和红军在浴血重生的万里长征中,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特别是红军长征过贵州中形成的贵州精神,可以说是整个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就是一种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不仅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永恒作用。
关键词:长征精神贵州精神十八大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贵州是红军长征历时最久,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有着太多最鲜亮的记忆。遵义会议,工农红军得以从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上扭转,开始自主而正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四渡赤水、乌蒙山千里回旋,红军以一连串的雄奇手笔,奇迹般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红军长征过贵州,不仅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开拓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红军长征过贵州的精神
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中国工农三大主力红军被迫相继实行战略转移。历时两年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贵州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贵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红军的光辉足迹。
红军长征过贵州期间,可谓是几进几出贵州。贵州是红军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地方,不仅召开了历史性的遵义会议,更是留下胜利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军事史上惊心动魄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在贵州,红军事迹代代相传,红军精神影响深远,红军长征的大无畏精神更是在贵州凝聚成一股贵州精神。贵州精神可以说就是一种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过贵州所凝聚的精神可谓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具体内容又可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
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二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三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四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五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红军长征过贵州甚至是整个长征历程的“大无畏”精神无论是对整个中国还是贵州的未来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了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特别是对贵州的影响更加深远,当今的贵州人民在灾难和经济发展困境面前的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形成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
当前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国际地位越来越突出,我国正处于腾飞的关键时期。贵州,这个曾经的“三无”之地近几年也在不断前进和发展,也迎来了腾飞的机遇。这一切都有赖于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红军长征过贵州的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可见,包括贵州精神在内的长征精神具有永恒的鼓舞作用。
因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与时俱进,赋予时代的特征,用长征精神来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
长征精神以它特有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永远鼓舞人们开拓进取,奋发向上。这正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根本原因。此外,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具有一定必要性,主要表现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的传家宝。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再次,党的十八大揭开的“新长征”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十八大不仅对过去十年的工作进行基本总结,还提出了“文化强国”,“五位一体”和党的科学化建设,以及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艰巨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都需要长征精神的鼓舞力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过去十年的奋发有为、兢兢业业的工作。十七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
未有。但是,十年来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在政治、经济、法制、文化、社会,以及港澳台和外交工作都迈出了一大截,这都有赖于长征精神的巨大鼓舞力量。二是“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国人民传家宝的长征精神对于文化强国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它的永恒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更加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三是“五位一体”的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五位一体”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预示着我们今后的工作又多了一个建设重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当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发扬不畏艰难、顾全大局的精神,做到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四是党的科学化建设更加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要做到实事求是、不畏艰难、顾全大局;要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发扬长征精神的永恒作用。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2020年是很关键的一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在此时实现。为了能够在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当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做到团结一致,不畏艰难,求真务实,艰苦奋斗。
最后,作为留下长征光辉历程的贵州更加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贵州在目前总体上仍比较落后、各方面条件比较差、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保持和发扬红军在长征中那么一腔革命热情、那么一股
干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十八大将是一个新的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特别是过贵州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三)如何继承和发扬
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过贵州的精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应加入到弘扬长征精神的队伍中。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我认为可以采取下列几个措施:第一,必须大力加强红军长征及其精神的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他们了解长征的历史和长征精神,正确认识长征和长征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没有长征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长征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的传家宝。
第二,必须大力提倡长征精神。通过教育使人民做到团结友爱、顾全大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公民,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三,必须不断促进长征精神的与时俱进。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就要不断赋予长征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长征精神,勤于学习、甘于奉献,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四,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长征中,革命先烈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更好更快发展总揽全局,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奏响发展最强音。
第五,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新长征中,坚持一切为民谋发展,既维护好群众的长远利益,又维护好群众的现实利益,让广大群众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始终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总结和发扬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保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历史经验,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科学化建设。
(四)结尾
回顾历史,寄予未来。十八大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又是一场新的长征。走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不能淡忘,更不能抛弃长征精神,而是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将是中国向前发展的一种精神支柱,也将会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具有永恒的精神鼓舞作用。
第四篇: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途中,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崇高革命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官兵一致的高尚品质。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胜利的远征。在长征途中,中国红军所经历的困难险阻是艰苦卓绝的,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千山万水只等闲”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精神让红军战士最终战胜了一切敌人,获取了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 1
理想信念;就是为救国救民,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牺牲生命都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探索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官兵一致的团队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74周年了。74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会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而且在这场远征中产生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学习、研究长征精神,就是要学习红军长征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统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严守党的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为民谋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坚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这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红军长征是我们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错误统治,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军事上节节失利,革命形势非常不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和红军被迫转移,开始长征。长征途中,我们党举行的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我们党和红军遭受的挫折教训,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把党的路线引导到了正确的道路上。红军各部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机动灵活的战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迅速取得战略主动权。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进行抗日民族战争。然而,张国焘坚持错误路线,一意孤行,另立中央,企图分裂党分裂红军,以朱德、刘伯承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张国焘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党的统一、红军的统一,维护了党的正确路线在广大红军部队的指导地位。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军在会宁会师,实现了抗日北上的战略目标。毛泽东同志总结经验时深刻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没有红军长征胜利,就没有中国革命后来的蓬勃发展,也不会有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正确方向,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今天我们学习长征精神,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基本战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巩固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二、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保证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精神支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人类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红军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咽的是树皮,头上有飞机轰炸,前后有敌军的围追堵截,就是在这种困难情况下,红军打败了数十万国民党军,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实现了三大主力大会师,踏上抗日救国道路。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红军指战员们对马列主义执着的信仰,对革命理想执着的信念,靠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任何困难都吓不倒、摧不垮的。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说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必胜的信心是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同样需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需要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信心。如果我们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或者发生动摇,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半途而废。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有些党员和干部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危机,有的对党的领导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解决,就会导致党员的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变化、政治方向迷惑、生活陷人腐化堕落。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我们才能在国际政治风云多变的情况下和各种复杂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也才能经受住各种大风大浪的严峻考验,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实践者。
三、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为民谋利益的崇高思想品德,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严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红军战士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打退强大的国民党军队,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各民族兄弟的帮助,红军是难以完成历史使命的。红军每到一个地方,首先积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宣传北上抗日的方针,宣传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严格执行军纪,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帮助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武装等等。红军指战员们用严明的纪律和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了群众关系,与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为红军捐粮草,给红军带路,照顾伤病员,甚至参军打仗,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红军战士的远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与全国各民族人民群众有力支援分不开的。红军内部,党群之间、官兵之间关系亲如兄弟,干部吃苦在前,冲锋
在前,牺牲在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切行动都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今天我们学习长征精神,就是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他们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学习他们一切行动都是为了人民利益,一切言行都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和尺度,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不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这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要做到的。但是,这些年来,随着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党内有的于部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人民嘱托,思想行为和工作作风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甚至有的严重地违背党的基本原则,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党群关系的好坏,人民利益既得与否,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威望,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消除腐败;有助于我们加强党性原则,遵守党的纪律,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时刻不忘人民群众,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是我们党处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四、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密切配合,这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各主力部队之间互相支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如果没有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红军也是不可能取得长征胜利的。红军重视军民团结,重视民族团结,尊重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得到了各民族的支持和拥护,保证了长征的胜利。在红军当中,讲团结、顾大局、舍己为人、生死与共是红军内部关系的自觉准则。正是这种讲团结、顾大局精神,克服了王明”左“倾主义,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从而达到党内团结和统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的几十年,就是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不同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叫作'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充满希望又任务 艰巨,虽然现在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比起红军长征时期优越得多,但是新的情况、新的困难层出不穷。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伟大的团结精神,需要全党的团结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团结。团结是中国的希望所在,是改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把一切有利于团结的积极因素凝聚起来,把一切有利于祉会主义建设的力量都调动起来,才能兴民族、强国家、富人民。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自觉地站在党的事业高度上,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要识大体,顾大局,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善于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尊重群
众,爱护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作出努力。
五、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我省”十一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也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红军长征史,是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顽强战斗、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史。然而,正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一支钢铁队伍,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任务非常艰巨,经济实力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要赶超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甘肃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省份,地处西部边远地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同经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还很大,脱贫任务相当艰巨。因此加快甘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我省”十一五“规划任务,更需要我们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需要我们大力发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从现在到2010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辉煌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一五”规划,描绘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宏伟蓝图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前景,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繁荣富强和社会和谐的纲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将美好的蓝图化为现实的精神条件。这种革命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大的精神力量。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虽然过去74年了,但是长征不朽的精神和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法宝,是抵制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同时,长征精神又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用长征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长征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第五篇:长征的意义和总结
长征的意义和总结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份?渡过哪几条大江大河?翻过了哪几座山? 各路红军长征时间、经过的省份及里程 :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
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
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按现在行政区划为15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肃、宁夏、陕西。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翻过的山有18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岷山、六盘山等。
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长征的背景
1934年10月,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七律·长征》诗鉴赏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
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未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七律·长征》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