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主题研究的工作总结
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与实践的主题研究的工作总结
沙城五小杨孝云
本学期我们坚持贯彻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加强自我学习,努力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落实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使课题研究工作得以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一、课题进展情况:
1、确定重点,制定计划。
(1).确定学期研究重点:自“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认真对课题进行讨论,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确定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a.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成因,并研究策略。b.更新观念,结合教研活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c.加强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资料,提高个人素质。
d.做好学生问卷调查,使主题研究有针对性、实效性。
(2).制定学期研究计划:
学期初,在校级研究课题下,结合各年段学生特点,制定了各年段学期研究计划:
作为六年级的老师,我们确立的研究内容是: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a、认真调查,深入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本校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通过观察、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我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我校学生阅读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1、学生缺乏指导,盲目阅读;
2、阅读兴趣不浓,自觉性差;
3、家长忽视阅读,观念落后。b、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
(1).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为此,我校组织课题组语文教师每两周集中进行一次理论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为了给自己充电,我不仅认真培训,做好笔记,还在业余时间和同年级组的老师交流看法,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虚心求教,为搞好课题做了充分的准备
(2).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语文组进一步规范了教研活动的制度,做出了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专题讨论、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等活动的计划,我不仅认真学习了
课题组提出的要求,还对自己的职责进一步明确,争取事半功倍地完成好课题研究。
明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3)为了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我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研究的课题站位更前沿。
二、确立了研究方法与措施:
(1).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确定要把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要通过自主备课、课堂教学实践、集体研讨等形式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下大功夫。
(2).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确立以营造阅读氛围为基本方法,利用早读、课间、班会、阅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举行阅读标兵评选、阅读小报比赛、读书故事会、背诗大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把阅读课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指导;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
读的量和要求;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3、.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同学之间可以调换借阅,使图书角灵活增容
4、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教师的指导、介绍、引荐,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对应课内,引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5、向家长宣传读书的益处,鼓励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营造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在实施中的问题和思考:
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课题组教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究方向和策略正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总的说来,本人还存字很大不足,主要说来是存在畏难情绪,由于缺乏研究经验。因为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对于课题的思考深入的学习有一些畏难情绪。今后要努力改正。
第二篇: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1.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而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好书的滋养与熏陶。但目前人们的人文精神、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因此,我们要开展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风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分析其原因不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不强。孩子们每天愿花两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
(2)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阅读的随意性比较大,不能科学地进行阅读。
(3)阅读的内容过于片面。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读物偏重于教育性、科普性、知识性,家长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安排孩子的阅读,学生受自身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不能很好地选择有益的书籍。相对而言,对文学作品的推荐显得比较薄弱。
(4)学生阅读的时间不能保证。受应试教育心理定势的影响,教师平时的教学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学生沉迷在题海、试卷中,没有时间去阅读优美的经典。这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读书欲望,阻碍了学生读书能力的形成。
3.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读书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营造自主、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培育会学习、行为良好、爱好文雅、绿色环保的具有现代人文理念的人,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整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师必读书目、学生必读书目、家长必读书目。
2.创设让人渴望的阅读环境,整合让人惊奇的阅读资源,开展让人神往的读书活动,探索一套能激发师生与家长阅读热情的可操作性策略。
3.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的读书沙龙,营造开放、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显性目标:探索多样的读书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喜欢和好书交朋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
己的精神世界。让人人参与读书成为学校、家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隐性目标:提升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形成丰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全校师生热爱阅读、喜欢思考,形成浓厚的学校文化特色,努力达到“读书,让学校精神起来”的目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注重硬、软件建设,每个班集体要尽力营造读书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核心。
3.综合目标: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校各学科教学效率,形成开放的校园、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教学,探索以课堂为主体,课外校外为两翼的大阅读教育模式,形成鲜明的课外阅读特色。
四、课题研究对象:
本校低年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操作实施和做法
1.营造适于学生阅读的校园文化环境。
(1)每幢教学楼的走廊上分别悬挂名人名言和师生的优秀书画作品、座右铭等,设计成文学艺术长廊。
(2)开展书香班级创意布置比赛,发动学生收集家庭藏书目录,让教室里的图书角“活”起来。让学生每天与书相伴,使学生在校的每时每刻受到熏陶,让师生生活在一个充满读书气息的潜在课堂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学校设立图书室,图书室要丰富藏书量,开架向学生借阅图书,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读书,图书管理员每月要设计好书推荐的宣传画,引导学生读好书。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探索教师阅读习惯的培养途径。要求师生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安排好读书时间,思考读书反馈形式,定期对照,督促自己抽时间读书,逐步养成读书习惯。倡议教师每年至少自费订阅两种教育教学刊物杂志。每年要求教师填写读书卡,交流读书乐。让教师填写一年中阅读的各种书目,发表自己的一句话感受,并且将自己读的一本好书推荐给其他教师。力求在教师队伍中营造学习的氛围,研讨的氛围,以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促使教师更具有人文精神。
(2)探索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措施。
①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必读书,每半月每班开设一次书刊阅读课。
② 开展“好书天天读”活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学校画出表格展出每个学生的阅读的进展、进步情况(二年级以上学生都要摘抄读书笔记,根据笔记或背诵情
况,学生将所读的书名贴到读书板上)。班级要制定班级读书计划,要求学生每天进行20-30分钟的阅读;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和一句名人名言(各班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每周二首诗或二句名言”等)。每半月教师要带学生到图书馆上一节阅读课。每月学生要读2本左右的好书。第四周的星期四综合时间活动时间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交流活动,评选读书之星。
③背诵读书名言。学校开展全校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收集读书名言活动,向全校推荐100条读书名言,要求班级布置中外名言上墙、上黑板报;再根据年级不同要求选择背诵。
④开展教师、家长、学生读书情况调查。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阅读状况。让教师了解学生、家长的读书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同时针对调查内容审视自己的读书情况,让每位教师真正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3.组织多样的读书活动。
(1)组建教师、学生、家长读书沙龙,为开展文学导读活动搭建平台。每周有班级读书沙龙,每月有年级读书沙龙,每两周业务学习有教师分组的读书沙龙。定期有家长和全体教师的读书沙龙。读书沙龙每次活动都有组织、有主题、有记载、有照片,以此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教师在读书中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身内涵。并组织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畅谈读书之乐,相互交流,资源共享,让学校真正开放。
(2)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①订好一个计划。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制订读书计划,并根据所推荐的读书目录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每周二、四早上8:00~8:15为晨读时间,教室里必须有琅琅的书声;每周三、五中午12:00~12:20为阅读时间,学生须静心看书,每天回家需保证半小时的阅读。
②制作一张书签,可以把书签设计成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可以把书签设计成各种书的形状,可以在书签上写上勤奋读书的格言和名句,各班进行展评。
③开展一次交流会,各班级由语文教师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以“名人名言”、“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者”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④开展美文诵读活动,以美文的滋养达到陶冶身心的目的。
⑤开展“好书伴我成长”的讲故事比赛,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占据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发挥其潜存的能量。
4.将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
(1)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从形式上看,有竞赛、辩论、朗诵、介绍、交流等等;从内容上看,有名著欣赏、方法介绍、读书体会交流、好书推荐、古诗文朗诵、名言成语积累等等。
(2)渗透于课堂。课前一分钟阅读活动。此活动是一种常规性的导读活动,内容丰富,有课前一分钟演讲、一分钟诵古诗词、一分钟即兴读新闻、一分钟欣赏同学们摘录的精彩一句话等。
5.读写结合。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小时的课外书,建立读书成长记录册,摘录好词好句好段,写一写读后感。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用笔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等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每周至少写一篇周记。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进行前期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写好申报表,制定详细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方案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1月)。
实践研究,出版学生刊物,举行座谈会,初评研究成果,举行专题论文研讨会。验证取得的初步成果,举行专题研讨会,活动心得交流,编辑师生优秀作品。撰写实验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编印成果材料,邀请专家鉴定。
第三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结题工作
出版课题论文专辑,收集实验资料,课题实验研讨会,完成课题实验报告,做好实验结题准备工作,上交有关实验资料本阶段采用的方法有理性概括、经验交流、研究报告、论文集、示范课、音像资料。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学生成果资料。
3.相关教学论文的汇编。
4.用实绩展览、现场活动等形式,接受专家领导进行评估验收。
第三篇: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林皋小学语文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1、学生发展的需求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
2、我校学生阅读的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校虽积极地开展了各种阅读教学活动,加强了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但学生的阅读现状仍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⑴阅读水平低,试卷失分多。
每次考试结束老师做试卷的分析时,总是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一块的失分率是最高的,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低直接造成了试卷中的失分。那么怎样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减少失分,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
⑵表达能力差,课堂不生动。
语文课标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汇总,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感受、体验、理解往往需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向大家传达,可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学生普遍语言的表达能力不高,课堂中很少发现精彩的发言,有些同学甚至是闪烁其词,连一句连贯通顺的句子都说不上来,又谈何理解和体验呢?
⑶课外阅读的状况更令人担忧。如:
A、忽视阅读,观念落后
由于长年来推行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家长普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甚至有不为少数的家长认为读课外书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成绩。
B、兴趣不浓,自觉性差
学生普遍阅读兴趣不浓,有多位家长反映: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进网吧打电脑游戏,平时每天晚上则沉迷于电视动画片,读书要逼着看,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众所周知,兴趣是做好许多事情的老师,只有对这件事情有了兴趣,才可能发自内心地去做,去认真探索,只有培养了阅读的兴趣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C、缺乏指导,收效甚微
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选择图书,也不懂得如何去读精、读透一本书,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也比较欠缺,许多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只要看到学生捧着书,怎么去读,是不是读出效果来则往往不被他们所关心。学生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往往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方案。
二、课题的界定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的过程。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
三、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一)研究目标:
1、使金凤三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
2、使金凤三小全体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不断总结方法,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
3、探索出一套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二)研究任务:
1、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使本校语文课程改革取得更大进展。
3、系统的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形成一套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四、课题组人员分工:
总负责:王立刚(校长)
成 员:全体语文教师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参与课题人员的素质:本组主要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部分获得过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奖,80%教师有过论文市级获奖或市级以上发表的经历。他们善于学习,勤于调查,乐于实践。
(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办学的理念之一,而且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教改中,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接纳性。
2、申报的课题与本人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有充足的时间保证。
六、研究内容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指导,课外阅读指。
2.课内外阅读资源的整合——释疑解惑、学法迁移、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3.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摘录卡,亲子读、师生共读等。
4.阅读评价的研究——阅读展示,阅读考核。
七、研究思路:
1、我们对课题的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着眼于教学一线,扎根于教学一线,让更多的孩子从本课题中受益。
2、研究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因材施教,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实践性原则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因材施教原则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处理好多数与少数、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尽其所能,进行个
性化阅读。
八、研究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2、观察法:观察学生在校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语文阅读学习现状。
3、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校学生语文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九、研究步骤和具体做法:
①研究启动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月):通过校内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本校学生语文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填写申报书,研究制定实验方案,强化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②实施、研究阶段(2011年2月—2013年7月):
a.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阅读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阅读目标体系(包括:阅读情感,阅读习惯,阅读方式方法等),将小学生必背诗文240篇分年级汇编,并从从课堂学习、课外阅读、优秀诗文积累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生成,不断优化。
b.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c.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的同时,引领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广泛阅读。
③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0月)系统地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课题总结、鉴定、验收等。
十、推进措施
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必须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狠抓“四个落实”:
1、时间落实。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主阵地,要求对学生统一指导的时间和自由阅读的时间都要落到实处。把阅读课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指导;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2、活动落实。开放学校图书馆,保证学生能借阅图书; 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同时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使图书角灵活增容 ;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同时向家长宣传
读书的益处,鼓励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营造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
3、指导落实。除经典古诗文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其它课外读物,也可以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
4、检查落实。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十一、预期成果:
a)、阅读教学优秀教案选编。
b)、论文、随笔、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个案反思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c)、课堂实录。
d)、学生优秀读书笔记。
e)、优秀习作集(学生习作、学生自创的童谣、诗歌等)
f)、手抄报集《我的阅读世界》。
g)、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的方案、图片、录像等。
h)、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
十二、理论依据和参考文献:
(一)、理论依据:
1、教学认识论。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起因于主客体方面的相互作用。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现代教学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
2、新课改理论。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学生“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显然,要实现中小学生总阅读量的需求,就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让学生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附研究子课题:
1、夯实字词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诵读中华经典,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掌握正确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注重语言文字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和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和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一直以来,所谓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而不重视计算过程,学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甚至连老师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
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计算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显然我们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虽然活跃起来了,场面也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之后,我们却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了,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明确指出:“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共同的活动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学。学生不主动地去学,单凭老师硬灌是不行的。所以“教学”必须把教师的认真讲解与学生的积极投入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所以,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境教学法;呵护学生的心理分层次作业布置;让学生充满自信的竞赛激励法等等。
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讨论,力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学生目标
①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目标,自觉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②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教师目标
①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②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校特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采用这样的模式:基本训练(铺垫练习)——例题教学(总结法则)——反复操练(形成技能)。在这种 “纯粹的计算” 课堂上,教学目标总是定位于牢记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于是计算教学的课堂成了单调、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为深化教学改革,把切实有效的计算教学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4大块: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就草草了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着手,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奉行“熟能生巧”原则,实施计算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计算、害怕计算。认真阅读新课标,不难发现对计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于如何开展计算课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因此,我们将研究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展开,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实践。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4、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指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在学生的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或者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通过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初步形成一套有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六、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前期探索阶段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初步探索,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课题论证及课题申报。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培训课题研究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2)研究阶段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样本,制定具体可行的分阶段研究计划,有序开展活动,深入研究。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专题活动,研讨课堂教学模式,并收集过程性资料,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
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阶段。各负责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课题组负责人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出结题报告,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展示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验,边反思,边完善。组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实施本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
2、调查研究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堂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组织机构的保证:我校有强有力的教科研组织机构,课题组郑运华老师为福和希望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拥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为课题的理论支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课题负责人周丹丹老师是福和希望小学数学名师,多次参与数学相关课题的研究,积极撰写教学教育论文,主动主持课题。
2、学习的保证:课题组成员年富力强,都通过新课程培训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活动,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新课程教学理念都有全新的认识。参与成员都是大专、本科学历,在文化水平上有保证。学校多为实验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并采取走出去,带进来的做法,提高研究效果。
3、每天坚持5分钟地口算训练,一个学期后明显地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明显提高。每年组织一次口算、计算比赛,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案例、论文、研究报告
九、主要参考文献:
①《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胡光锑
晋泉新 光明日报出版社 ②《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入门》
陶家荛
西门大学出版社
③《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 富秀美、陈启新 北京教育出版社 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朱秀芳
北京教育出版社 ⑤《小学数学教育》李光树 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社
(罗德永摘自《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研究》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城关镇北街小学 张居玲
本学期,我们组申请了新乡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研究。在平时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以课题研究的要求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把教改实践的经验及时加以总结、交流和完善。加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一年级数学教师,我把研究重点放在口算教学方面。口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年级是打好口算基础的重要时期,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计算能力。而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在计算练习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
一、分析学生口算错误的原因
孩子在口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总结如下:
1、心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感知事件是比较笼统的,不够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独立的事物,不能觉察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及特征,因而缺乏对事物间的整体认识。有时在进行口算练习时,有些学生还没看清数或运算符号,就将答案脱口而出了。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一年级学生太小,不能认识正确口算的重要性。本身对口算缺乏兴趣,加上机械重复的训练更是嫌麻烦,便不加思索的信口乱说。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写作业时边做边玩,不能集中思想的口算;书写时不规范、字写得很马虎,算后又不安心检查计算,都是计算错误的原因。
二、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
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为了预防学生口算出错,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的进行口算,我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1、口算方法归纳总结法
在小学一年级,特别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加减法口算重点,也是难点。只要将20以内的口算掌握得非常熟练,那么更难一些的口算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主要用的教学方法是用“凑十法”,也就是“看大数,分小数,凑满十,加剩数”的方法。(1)、归纳算法,“凑十法”。(2)、引导学生找出“9加几”题的规律:第一个加数都是9,第二个加数越来越大,和也就越来越大;和个位上的数比第二个加数少1。
2、练习形式多样法
由于口算题不同于解决问题,它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的枯燥单一,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复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所以在口算练习时,只有形式多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平时,家长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练习,例如看口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直接说出得数、对口令、夺红旗等数学游戏,还有如自算(自己在书中找口算题,规定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互算(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通过对比,来提高口算能力)、口算竞赛、抢答案等竞赛的形式,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此外,除了在课堂上的练习之外,还可以建议孩子们在生活中运用,比如: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等,让父母把10以内的加减全部做成卡片,每天练习,这样就不会感到口算枯燥了。
3、口算练习要做到持之以恒
口算要做到正确熟练,必须坚持做到天天练。我的做法就是每天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算20道口算题。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日积月累总会有进步的。
4、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口算的正确性。
口算中出现的错误,我们大多都认为是孩子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然而这些好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以往有目的地训练,才能培养出这些好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养成“看清题目、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努力消灭计算错误,提高口算正确率。
总之,要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的正确率,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懈的过程,在口算练习中逐步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形成技巧、养成良好习惯,才能达到提高口算能力的目的。
《如何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研究》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工作计划
城关镇北街小学 张居玲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学生方面: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经历探索、练习、反馈的全过程。
2、让学生掌握算法,明白算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检查验算、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方面:
1、通过研究,深入理解计算教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本质思想,积累学生出现的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并以此为突破口,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2、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形成计算教学独有的个人风格。
二、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新课程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是重视了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并且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基于此,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如下: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1)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2)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①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在每天中可以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②在减负的前提下,控制一定的训练量,培训学生一定的数感能力。③在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数学计算训练重视训练把握基础性,突出针对性,寻找规律性,适当综合性。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研究措施:
1、剖析数学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案例,依照新课程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
2、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教师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积累教学成功的案例。
3、开展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1)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2)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5)培养总结反思的习惯。学生建立一本错题本,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6)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7)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课题在本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教学理念。
2、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
3、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改变学生的计算习惯。
4、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研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难点是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正确率,使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抓住典型案例,多次、重复完成,进行分析反思,探寻共性规律。
2、文献研究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分析。
3、调查法:深入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实地调查,寻找错误的原因。
4、行动研究法: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在调研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研究对策,计算教学;开展教学研究课比赛,给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5、通过个案研究,发现、整理、提炼、归纳,找出开展计算教学中的特色做法,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有借鉴价值的先进经验,宣传推广,为提高计算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帮助。
6、经验总结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总结、分析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课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