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研究方法》练习题(模版)
《心理学研究方法》练习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自测题
一、填空 1.按结构分,调查访问法类型有()、()、()三种。2.访谈时听的态度,从认知层面上看,分为()、()、()三种。3.以结构形式为标准,问卷法可划分为()、()两种类型。4.在编制尺度式问卷时,尺度范围在()之间最好。5.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又被称作()、)、)。((6.一般说来,重视量化处理,可选择();重视质的研究,可以选择(); 对于自己了解较多的问题,可以选择();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 选择()。7.通常内容不是太多,或者访谈对象比较忙,没有更多的时间接受多次访问,可以采用();内容话题很多,或者要深入探究某个问题,由于一次时间有限,所以就需要采用()。8.半结构型访问法是把()交给访问者,但无一定的(),这种方法访问时 比较方便,被试易于合作。
二、选择 1.在进行调查访问时,下面那几种叙述是正确的:()。A 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 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 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 一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E 提问时,应尽量回避那些敏感性问题 2.编制态度问卷,下面哪些叙述是不正确的:()。A 题目不可以使用双重否定句 B 应尽量回避社会赞许性高的问题 C 量表尺度越大,测量越精确 D 问卷题目越多越好 E 题目叙述不宜过长 3.现在,欲编制一道测中学生自信心问题,下面哪一种表述最好?()A 我总自信我能做好每一件事 B 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C 老师或家长让我自己决定的事情,我很少犹豫不决 D 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判断不正确 4.一般情况下,问卷的长度应控制到()的回答时间? A 0-30 分钟 B 30-40 分钟 C 40-50 分钟 D 50-60 分钟 5.对于使用问卷法的好处,下面哪些表述是不正确的。()A 样本大,效度增加 B 不受访员的影响,又可以避免找不到人 C 不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D 问卷回收率最高 F 邮寄问卷经费高
6.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A.对调查对象的群体资料必须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确定群体的基本单位; B.遗失被试的资料可能会造成取样的偏差。C.访问者及介绍人的被信任程度,可能使被试的反应失真,使调查资料产生较 大误差。D.访谈调查常常是个人之间进行的,样本的代表性不会影响访谈调查的资料价 值。7.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访问前准备工作内容的是()。A.一
切可用的记录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纸笔等 B.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C.交通工具 D.被访问者的合作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创造友好的气氛,与被访问者谈的越投机越好。B.访谈时,要详细的说明访问的目的。C.访谈时,要把握住方向和主题,随时纪录。D.进行访谈时,要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9.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A.访谈法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B.访谈法不需要做准备工作。C.访谈法对于不适于书面语言的对象更容易接受和恰当。D.访谈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10.下列哪一说法中正确的是()。A.问卷中的事实问题仅用于调查受测者作过那些事情。B.问卷施测的时间掌握在 15 分钟以内最好。C.选择实施的对象只要样本容量够大就有代表性。D.只有知道了研究问题的行为样本,才能编制出全面而又有代表性的题目。
三、名词解释(任选六题做)1.访问法 2.结构型访问法 3.非结构型访问法 4.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法 5.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法 6.问卷和问卷法 7.结构型问卷 8.无结构型问卷 9.选择式和排列式 10.尺度式和抽象式 11.事实问题 12.态度问题 13.行为样 本 14.研究特质
四、简答(选四题做)1.编写问卷内容时应注意哪些技巧问题? 2.请简述问卷法的优点与缺点 3.无结构式问卷与结构式问卷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4.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可以在哪些情况下运用访谈调查? 5.简答问卷编制的主要步骤 6.简答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各自适用的情况 7.简述访问法的一般步骤
五、综合分析题(全做)1.现在欲研究中学生的学生动机,请设计一个结构化的访问提纲。2.请根据有关资料,自编一学生动机调查问卷,并进行小规模的试测,最后对
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完整的结果报告。
一、1.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 2.主观判断、客观接收、意义建构 3.结构型、无结构型 4.7±2 5.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 6.封闭型访谈、重视质的研究、开放型访谈、封闭型访谈、而对于自己了解 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开放型访谈 7.一次性访谈、多次性访谈 8.有关问题、问题顺序
二、1.D、E,2.D,3.C,4.B,5.D、F 6.D,7.C,8.A,9.B,10.D
三、1.访问法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搜集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该方法是 一个访问者与一个被访问者通过面对面的接触,透过有目的谈话,以寻求研究资 料的方法。2.结构型访问法又称标准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问题标准化,即事先拟好题 目,问题次序和谈话用语,按一定的方式询问。又分为两种形式
式,一种是访问者 按事先拟好的访问大纲,对所有被访者进行相同的询问,然后将被访者的回答,填到事先制好的表格中去。另一种是将问题与可能的答案印在问卷上,由被访问 者自由选择答案。3.非结构型访问法又称非标准型访问法。这种方法是指事先不预定表格,也不 按固定的问题顺序去问,访问者可以就某些问题与被访问者进行自由的交谈,以 了解某些想研究的心理问题。4.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前者是双方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交谈的方式;后者是双 方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电话、电脑等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前者能够看到 被访者的表情、生活环境等,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有助于研究者更加准确地解 释访谈内容的意义;后者则可以减少奔波之苦与长途旅行的经济负担,但是往往 了解的信息比较有限。5.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前者是由一个研究者和一个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后 者是由一至三名研究者和两名以上的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前者适合于以下情 况:访问某个特定个体的情况;了解带有隐私性、隐蔽性和个人性的情况;作深 入的与“解剖麻雀”式的研究。后者适合于:了解某个群体(比如男生、特殊家 庭的学生、有某种共同爱好的学生等)的情况和想法;进行类型学的分析研究; 了解各种不同的情况和观点。6.研究者将其所要研究的事项,制成问题或表式,既是问卷;而以邮寄的方式 寄给有关的人们,请其照式填答寄回,再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相应分析研究,即运 用问卷作为搜集资料工具的研究方法是问卷法。它重在对个人意见、态度和兴趣 的调查。7.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是对所有被测者应用一致的题目,对回答有一 定结构限制的问卷类型。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 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8.结构较松懈或较少,并非真的完全没有结构,不必将资料量化,但必须向有 关人士问差不多相同的问题,被访问的人数一般较少,自由回答。9.排列式,答卷者对问题的多种答案,依其喜欢、满意程度排序。选择式,将 问题的几种可能答案统统列出,让答卷者选择一个或几个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10.尺度式,问题的答案是用1-5,或1-7或1-其他数字表示,将填答者 的反应显示在一个评价量尺上。即让填卷人选择一个或几个能表述自己实际情况 的数字。11.事实问题指为询问个人基本情况和某些实际行为(不论过去或现在)而编制 的问题形式的、规范化的问卷内容。12.态度问题指为询问有关意见方面的(如意见、信仰、情感、动机之类)和
有 关价值或人格方面的(如道德观念,进取性格之类)情况而编制的问题形式的、规范化的问卷内容。13.所谓行为样本,是指代表研究问题特质各方面内容的具体行为表现取样,即 问题样本。14.所谓研究特质,是指所欲研究问题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研究问题的结构或 架构,这是编制问卷必须了解的问题。
四、1.问卷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题目的类型是否正确而合适。类型可以从两方 面说,一是开放式无结构或限制式有结构的题目,应从研究的性质来决定;一是 性质上的类别,如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学校教育方式、教学效果。(2)题目 是否切合研究假设的需要。每一类型中的题目,应该均为验证假设或研究目的所 必需。(3)题目是否含混不清,引起歧义。含混不清容易引起误解,造成问卷 的偏差和失真。通常应设法避免三类问题:(1)太普遍化的问话,使受测者不知 真正目的,如“你常看电视吗?”(2)语意不清的措词,使受测者费解,如“你 认为目前教师的待遇够好吗?”“待遇”和“够好”都是语意不清;(3)包含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与事实,使受测者不知如何选择,如“宗教的作用是使人 向善,还是麻醉自己?”(4)题目是否涉及社会禁忌与爱好,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些地方不能乱碰的,特别是关于禁忌与爱好方面,或者是正面问一些敏感的 道德问题,政治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或恩怨的问题,也不能问,因为这类问题往 往会遭到抑制。(5)要避免或减少社会称许性。对于社会称许性的题目,要尽 量避免或减少,编题时尽量少用理性的叙述,而从被测者感觉方面进行描述,可 减少社会称许性。例如,学习动机问卷:“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测 学业动机)“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测掌握动机),这两题的社会称 许性都较强,如果二选一的话,一般选第二问,因为老师、家长经常是这样教育 每一个学生的。这是一种理性的说教,如果改为:“每次卷子发下来后看到分数 比别人高,心里很美滋滋的”(表现出学业动机),“每次卷子发下来后,虽然 得分比别人高,也总觉得自己考试时没有发挥好”(测掌握动机),这样从感 觉的方面进行叙述,没有理性的思考,而是直接反映感觉,可大大地减少题目的 社会称许性。(6)题目是否产生暗示作用。(7)题目是否超出受测的知识和能 力。许多问题,设计者看来,非常简单,可是受测者可能从来就没有想过或遭遇 过,得替他们设想,在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的范围内提出问题,不要把问题 理论化。2.问卷法的优点:(1)用问
卷法收集资料,可不受人数限制,因此,抽样范围
较广,在时间,经费方面,也比直接调查访问较为经济。(2)此法只需印刷费、邮费,所费不多,且易行。(3)问卷法可令被调查者有充分考虑的时间,不受 别人干扰,并自由地表示意见,其结果将更为可靠。(4)所拟问题可尽量求其 细密,凡在访问时不能直问,或问而不易得到真确回答的事项,皆可在问卷上得 到较为满意与可靠的答案。问卷法的缺点:(1)问题含糊不清,便不能得到确实的回答。(2)所选样本,若 不能代表某种团体的意见,其结果将不可靠,亦即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而问卷 法由于问卷的回收率较低,使样本的代表性难于保证。(3)问题太多会令填答者 生厌,故而置之不理,若问题太少,却又无法达到研究的目的。(4)问题设计的 不理想时,会散漫零乱,不易整理,且难以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对结果进行科学 解释。(5)当填答者不合作、言不由衷时,所得结果会不可靠。(6)有些事情非 常复杂,不能用问卷的简单问答所能表明。3.无结构型问卷属于开放式,没有固定的回答格式与要求,对填答问卷者来讲,可以自由回答,故又称作开放型。这种类型的问卷,多用在研究者对某些问题尚 不清楚的探索性研究中。因为答卷人回答自由,答案多种多样,所以整理资料比 较费时费力。可使对问题的了解更深入,即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使对问题的探 讨在更深度的情况下进行。如果采用集体访问,可以将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供集体讨论。填答者可不受任何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明填答者的动机、态 度、意见等,利于作深度研究使用。缺点是资料分散,难以统计,而且需要花费 填答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构型问卷可根据是否使用文字,划分为图画式与文 字式。图画式比较适合文字能力较差的儿童与文盲被试,在跨文化研究中应用较 方便,可少受文化影响。结构型问卷根据答案的不同形式还可划分为:选择式、排列式和尺度式。适合于使用统计方法和进行量化处理。4.对于广泛的调查对象,对于研究目的属于比较细致、具体的情况和探究深层 原因等情况,适合使用访谈法。5.确定研究目的,提出假设;了解研究问题的特质;确定行为样本;了解施测 对象的特征及选择施测的被试样本;选择并决定问卷的形式;拟定问题的题目并 随时修改;于是;编辑问卷和实施说明。6.个别访谈,适合于访问某个特定个体的情况,了解带有隐私性、隐蔽性和个人 性的情况,作深入的与“解剖麻雀”式的研究。集体访谈,适合于了解某个群体(比如男生、特殊家庭的学
第二篇:《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总结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总结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
邢 云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2010级心理咨询专业专科生,共计65人。该课程按计划于第五学期开设13周,周课时2节,总学时26节,学分2分,属于高校心理咨询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概述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开始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及其具体运用,主要通过机房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熟练掌握理论研究中如何以定量数据研究结果为依据进行佐证和解释。该门课程的学习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在社会调研、教育教学、军事司法、农业科技、市场营销等领域都有极为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总结
根据本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在上课过程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博采众长。《心理学研究方法》虽然目前整个理论、知识体系及主要内容均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不同的书籍、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不同的研究者都有各自的研究偏向,为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吸收不同教科书与不同研究者的不同理论、观点等,争取上课的内容做到具体、翔实。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鉴于《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基于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穿插个案,保证学生能灵活利用理论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搜集实践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上机操作,并讲解操作过程与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含义。
第三,注重过程教育。每次授课的内容,我都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同时布置一个小个案作为课后作业,指导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所讲授的操作处理解决这些个案。这样做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利用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展望
通过本学期教学,也促进了自己教学业务日益精湛,对某些个案操作理解更加透彻,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利用研究方法
与具体操作程序详细讲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把《心理与教育统计》课程与spss统计教程紧密结合,在同一学期进行开设,以增加课程的实用性。以后教学工作中计划需要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争取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化。
2、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3、严格督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通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训环节,提升学生综合教学技能。
2013年1月24日
第三篇:《心理学研究方法》重点概念
重点概念
1.实证研究:通过量化的方式收集数据材料来说明观点、论证假设。P7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系统地考察行为的发展变化,从而揭示科学规律的研究。P7
3.第一类错误:当H0本来是真的,但是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却落入拒绝域,错误的拒绝了H0,这时犯了“拒真”错误,称第一类错误。P46
4.第二类错误:H0不是真的,但是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又没有落入拒绝域,因此错误的接受了H0,这时犯了“受伪”错误,称第二类错误。P46
5.效应量:是衡量实验效应强度或者变量关联强度的指标,它不受样本容量大小的影响。
6.单样本K-S检验:对于连续变量,如果样本容量较大(大于50),可以用单样本K-S检验,此检验可以检验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泊松分布、指数分布。P47
7.KMO检验: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主要应用于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
8.操作性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9.中介变量:如果变量X 通过影响变量M 来影响变量Y,则称M 为中介变量。
10.调节变量:如果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变量M 的函数,称M 为调节变量。就是说, Y与X 的关系受到第三个变量M 的影响。
11.参与观察: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之中,并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所进行的观察。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P273
12.自然观察:指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能搜集到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真实、典型的行为表现,但研究者处于被动,难以揭示那些较少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P272
13.结构访谈:指根据统一的设计要求,通过结构化的问题进行的标准化访谈。P280
14.半结构访谈: 兼有非结构和结构访谈的特点,将访谈人员的提问和访谈对象的回答区分开来做不同的设计。P281
15.速度正确率权衡:被试可能为了提高反应速度而牺牲正确率或为了提高正确率而牺牲反应速度,因此,在反应时实验中一定要同时记录被试反应的正确率,以判断是否存在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P290指在反应时实验中,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正确率的标准来指导其反应。P362
16.启动技术:指用于考察前一种任务操作对后一种任务操作影响效果的实验技术。分为正启动效应和负启动效应。P383
17.现场研究:指在实验室以外的自然背景中进行的研究。如自然观察法、参与观察法、现场实验法等。P550
18.跨文化研究:为比较不同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心理与行为差异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通过搜集人们成长的不同文化背景资料,了解文化和习俗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P551
19.系统误差:由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因子所引起的恒定的、系统的、有规律的变化,存在于每次测量中。P140心理测量
20.随机误差:是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心理测量所造成的误差,是由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使得几次测量结果不一致,且这种不一致是无系统的、随机的。P141
第四篇:心理学练习题
六、中学学习心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A.正比 B.反比 C.没有关系 D.对比 2.人能够感受到最小刺激量的能力是()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3.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B.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4.韦伯常数是用来衡量()的指标。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A.感觉对比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A.感觉对比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7.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联觉 D.感觉后像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现象被称为()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联觉 D.感觉后效 9.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影响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称()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联觉 D.感觉后效 10.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被称为()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联觉 D.感觉后效 11.某一感受器由于不同的刺激背景而引起感受性程度变化的现象是()。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联觉 D.感觉后效 12.吃过螃蟹再吃虾,就感觉不到虾的鲜味,这种现象是()A.同时对比 B.继时对比 C.联觉 D.感觉后效 13.左手泡在热水里,右手泡在凉水里,然后同时放进温水里,结果左手感觉凉,右手感觉热,这种现象是()A.同时对比 B.继时对比 C.联觉 D.感觉后效 14.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主观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5.一首乐曲由不同的人演唱,仍然被知觉为同一首乐曲,这属于知觉的()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6.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一段旋律就能够判断这是哪首乐曲。这属于知觉的()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7.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来,这是知觉的什么特性?()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8.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9.人们对《红楼梦》有不同的看法,“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0.学生上课时没有听老师讲课而是在下面集中精力看小说,这种现象属于注意的()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集中 21.两个学生在听报告的过程中交头接耳,互相说笑。这属于注意的()
A.转移 B.分散 C.分配 D.起伏 22.在上课时,一些学生并不能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地听讲,常常“走神”。这属于注意的()A.转移 B.分散 C.分配 D.起伏 23.教师讲课时,一位小学生一会儿听教师讲,一会儿翻书,一会儿在本子上写什么,你认为这位小学生这时的注意状态是()
A.转移 B.分散 C.分配 D.起伏 24.司机开车时眼、耳、手、脑并用是注意的______特性的表现。()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起伏 25.学生上课时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属于注意的()
A.转移 B.分散 C.分配 D.起伏 26.正在看电视,听见电话响了,这是()。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27.在适当的条件下,“一心二用”是可能的,这种心理特点是()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选择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28.注意分配的条件包括()。
A.所从事的活动必须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B.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没有关系 C.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 D.所从事的活动必须在同一感觉道内完成
29.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老师的要求思考问题,并能够克服干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注意状态属于()
A.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B.有意注意(随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D.无意后注意
30.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注意是既有预定目的、又需要意志努力的,这种注意叫()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31.对无意注意的产生没有影响的是()A.刺激物的新异性 B.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C.个人过去的经验 D.个人的人格特征 32.和注意的转移无关的因素是()
A.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B.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C.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D.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33.杨柳被教室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这属于()
A.注意分配 B.注意广度 C.注意分散 D.注意转移 34.“一目十行”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A.注意分配 B.注意广度 C.注意分散 D.注意转移 35.以下选项对注意的稳定性的错误描述是()A.注意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B.在一定范围内,注意的稳定性程度随注意对象复杂性程度的提高而降低。C.个体对工作任务的兴趣以及意志力会影响到注意的稳定性。
D.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36.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提取。
A.识记 B.回忆 C.保持 D.再认 37.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情境依存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工作记忆 38.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语义记忆 B.感觉记忆 C.工作记忆 D.情绪记忆 39.对练字过程中的手部动作的把握,是储存在()中的。
A.情景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语义记忆 D.陈述性记忆 40..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
A.视像和声像 B.声音代码 C.语音代码 D.语义代码 41.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形式存储。
A.视像和声像 B.声音代码 C.语音代码 D.语义代码 42.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A.6±2 B.6±1 C.7±1 D.7±2 4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遗忘规律所用方法为()A.群集法 B.地点法 C.计算法 D.节省法 43.根据艾宾浩斯的研究,人的遗忘规律是()
A.时快时慢 B.均衡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44.在关于遗忘的原因分析中,学者对“舌尖现象”的解释是()A 消退说 B 干扰说 C.压抑说D.提取失败说
45.先后学习的材料会相互干扰,其干扰的程度与材料的相似程度的关系正确的是()时干扰最大。
A 相似程度越大 B 相似程度越小
C.中等相似程度 D.干扰程度与材料的相似程度无关
46.由于没有复习,先前学习的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淡忘,直至最后全部遗忘。这种遗忘的原因主要是()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情绪干扰 D.痕迹消退
47.有关记忆的研究表明,排在最前面和后面的单词比排在中间的单词记忆效果要好,这是()
A.有意回忆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系列位置效应 48.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49.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易忘记,过度学习在()的材料保持效果最好。A.50% B.100% C.150% D.200% 50.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51..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是()。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52.什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直觉思维 D.常规思维 53.提问者要求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可能的答案是:作建筑材料、当打人的武器、代替尺子划线等。这种寻找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是()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54.“水罐问题”(即陆钦斯量水实验)说明________对问题解决的影响。()A.心向(或心理定势)B.功能固着性 C.无关信息的干扰 D.问题表征的方式 55.学生利用头脑中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是()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56.王老师在讲“果实”这个概念时,列举了苹果、花生等可食果实的例子,也列举了棉籽、橡树籽等不可食果实的例子。这种教学方法称为()
A.变式 B.范式 C.原型 D.演绎
57.科学家用蝙蝠飞行的原理发明了声纳和雷达,其中促进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因素是()A.问题表征 B.定势 C.迁移 D.原型启发 58.“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哪一种思维?()A.直觉思维 B.发散思维 C.动作思维 D.集中思维 59.医生听到病人的简单自述,迅速做出疾病的诊断;学生在解题中未经逐步分析,就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猜想等的思维。这种思维属于()
A.直觉思维 B.分析思维 C.聚合思维 D.发散思维 60.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A.概括性 B.间接性 C.合理性 D.整体性 61.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是()。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62.曹冲称象主要反映出的是()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63.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直觉思维B.聚合思维C.逻辑思维D.发散思维 64.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A.间接性和概括性 B.分析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整合性 D.分析性和整合性
65.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A.独创性 B.流畅性 C.灵活性 D.再定义性 66.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A.独创性 B.流畅性 C.灵活性 D.再定义性 67.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68.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会()。A.较低 B.中等 C.较高 D.不变 69.在活动任务较容易时,要想工作效率较高,动机水平应该怎样?()A.较高 B.中等 C.较低 D.任意强度 70.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属于()动机。
A.外在 B.内在 C.主导 D.从属 71.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属于()动机。
A.外在 B.内在 C.主导 D.从属 72.一般说来,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交往动机 B.外在动机 C.内在动机 D.无意识动机 7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二种成分:()和回避失败的倾向。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74.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会()。A.较低 B.中等 C.较高 D.不变 75.动机产生依赖于需要,请问下列哪项属于需要?()A.水 B.饥渴 C.寻求水源 D.喝水
76._________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A.动机 B.需要 C.诱因 D.目标
77.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确定目标,而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这要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心理努力克服困难,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行为调节和控制在与实现目标一致的方向上,这种心理过程是()
A.动机 B.情绪 C.意志 D.思维 78.在_________中,最佳动机水平偏高。()
A.中等难度的活动 B.简单容易的活动 C.难度较大的活动 D.复杂程度高的活动 79.按认知与期待理论,()
A.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B.动机力量=抱负×期待,C.动机力量=效价×目标 D.动机力量=抱负×目标
80.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匮乏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匮乏需要的是()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81.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所有人都有各种需要 B.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C.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D.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都是由低到高的
82.韦纳根据三个维度对人的归因行为进行了分析。以下哪个维度不包含在内?()A.原因源 B.稳定性 C.相关性 D.可控性 83.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以下哪个因素是可控制的?()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84.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对自我效能感的表述错误的是()A.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B.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C.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个人的经验、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有关 D.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越不愿意挑战性任务,付出的努力越小。85.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A.正迁移和负迁移 B.逆向迁移与顺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86.由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学习向具有较低概括水平的下位学习之间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87.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被称为()。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88.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A.逆向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正迁移
89.将一些基本理论用于运算技能、阅读技能运用到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属于()A.正迁移 B.负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90.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以前学的初等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91.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92.将学到的基本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属于()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93.对“老虎、狮子、牛、羊”等动物本质特征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这属于().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94.我们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这是心理学上说的迁移。如果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两种学习活动的共同原理,迁移就可能产生,持这种观点是()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理论 D.认知结构迁移论 95.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学习迁移的重点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论是()
A.形式训练论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理论 D.认知结构迁移论 96.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97.在阅读活动中,对当前阅读活动不断进行调节、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随时采取修正策略等。这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98.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下列哪种学习策略?()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监控策略 99.学生将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加以内化和组织,变成自己的知识,且在必要时加以再现或运用,这种学习形式属于()
A.接受学习B.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D.意义学习
100.人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这种观点属于()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01.以下不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的是()A.桑代克B.斯金纳 C.班杜拉 D.布鲁纳 102.主张“学习是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的是()A.桑代克B.斯金纳 C.班杜拉 D.布鲁纳
103.小刚一旦按时做完作业,家长就不再批评他,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这是运用了行为原理的()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取消性惩罚 104.对负强化和惩罚的关系,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出现。负强化则是建立良好行为。B.负强化是去除厌恶刺激,惩罚是施加厌恶刺激。C.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的,负强化的效果是愉快的。D.负强化不运用厌恶刺激,惩罚要运用厌恶刺激。
105.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被强化。这种强化属于()A.直接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自我强化 D.正强化 106..“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107.()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A.直接强化 B.外部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08.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中,主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的是()A.皮亚杰 B.布鲁纳 C.加涅D.奥苏贝尔 109.“先行组织者”是()的核心概念。
A.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B.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C.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10.提倡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心理学家是()A.加涅B.布鲁纳 C.桑代克D.奥苏贝尔
111.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其人格的发展和自我的发展,这是()的学习理论。A.格式塔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人本主义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12.关于布鲁纳与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联系,错误的是()A.布鲁纳强调发现学习;奥苏伯尔强调接受学习。B.布鲁纳强调能力的培养;奥苏伯尔强调知识的掌握。C.布鲁纳和奥苏伯尔都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D.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都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113.老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理解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知觉的()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14.李红学了英语语法以后,加深了对以前学过的中文语法的理解。这种现象属于()A.负向迁移 B.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115.在迁移理论中,主张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的是()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理论 D.认知结构迁移论
二、辨析题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正比关系。
2.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随意后注意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4.在记忆活动中,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似,干扰作用越大。
5.在记忆活动中,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倒摄干扰 6.在复习过程中,学习程度达到50%,对学习材料的记忆效果最好。7.信息呈现的位置影响记忆,呈现在“中间”的信息记忆最差。8.心理学认为,任何行为变化都是学习引起的。
9.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个体的动机越强,工作效率就越高。10.在动机的产生中,诱因为个体行为提供动力。
11.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在不同层次的需要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12.根据认知期待理论,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是负相关的。
13.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14.学习迁移是学校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15.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16.负强化就是惩罚
三、简答:
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3.简述激发和维持内在学习动机的措施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6.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7.简述常见的学习策略
8.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有哪些。9.根据遗忘规律简述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10.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11.简述认知期待理论的主要观点。
12.结合归因理论,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13.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14.简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15.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
1.张小强怎么了?张小强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张小强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课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地做„„
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上述案例进行解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2.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3个班中将每班成绩排名后6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班级。心理学家对这l8名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发现每名学生的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1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第二,上课提问时,难度要适当。第三,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对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第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后来,这18名学生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了。
请结合以上材料,用相关心理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3.王强《高等数学》考试不及格,辅导员老师问他为什么没考好,王强说:“老师出题太偏,我复习的都没考到”,又说:“学校学习条件太差,图书馆位子不够,寝室太吵,教室晚上十点就熄灯”。辅导员问其他同学为什么王强数学没考好,同学说:“他经常上网玩游戏,上课也经常不来。”
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如果你是王强的辅导员,你该怎么做?
4.李小辉是某学校的一名初一学生,他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厌上学了,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不及格也有他。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习成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请分析案例中李小辉的学习心理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5.小明转学到A学校,刚来时学习成绩不好。进校后学习成绩由中下一直往下掉,常不交作业、上课打瞌睡,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他的父母都从商,家境比较富裕,父母并不溺爱孩子,同时对学习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有进步。小明腼腆,不爱参加文体活动;很想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但因为一开始给周围同学的印象不好,因此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导致人际关系不好;有时被欺负,因为比较胆小,所以也不敢说。
(1)该同学哪些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2)从需要的关系分析他成绩下滑的原因。(3)请分析如何帮助他摆脱困境。
5.请阅读以下材料,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该案例中教师的成功之处。
“你就是害群之马”“你就是一个失败者”,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者是一脸无奈。这是一次 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A组学生输了,原因是A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参加了A组的讨论。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组里拥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其换掉就能获胜;有的则不然,认为失败是因为组里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教师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同学给予了肯定,同时还给同学们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乎意料:拥有全班“超级跑得慢的人”的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这令其他组的同学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在总结讲评中揭示了其中的答案:首先引导各组观察A组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组的排队顺序和一开始不同了。然后,教师请A组的组员介绍为什么这样组合,当学生讲到“田忌赛马”时,大家惊呼“哎呀,我们怎么没想到”。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集体中要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同伴和你一样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去奋斗的。
6.阅读下面材料,用动机理论加以评析。
一位特级教师接手一个“差班”,第一次作文“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一看到题目,学生就高叫:“不会写!”“连句子都写不通,怎么写得出一篇文章。”教师耐心地帮助学生寻找题材、指导作文的步骤与方法,甚至还和学生讨论了结构框架与重点词语学生要动笔了,老师说:“这次作文的最起码要求是:题目放在第一行的中间位置;如果分段,每段开头要空两格。”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学生都达到了这两项要求,教师也以这两项要求为标准评分。此后,教师每次都在原有基础上提出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的两三点新要求,学生在教师提出的分步目标推动下,经过一学期三十多次的“小作文”的训练,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不断努力后成功的欢乐。也喜欢上了作文。
七、中学发展心理
一、单选题
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________的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是在()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皮亚杰认为,处于()的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和不守恒性,开始具有一定的符号表象技能。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7-12 的儿童处于()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的发展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阶段属于()
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社会水平7.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是在()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8..根据柯尔伯格的的研究,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属于()
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社会水平9.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自我中心性 B.客体永久性 C.守恒性 D.可逆性 10.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
A.能力 B.气质 C.态度 D.性格 11.在人格结构的组成部分中,气质和性格属于()
A.心理状态系统 B.人格动力系统 C.心理特征系统 D.自我调控系统 12.在人格结构的组成部分中,兴趣、需要和动机属于()
A.心理状态系统 B.人格动力系统 C.心理特征系统 D.自我调控系统 13.“性格决定命运”,这说明人格具有()特性。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1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说明人格具有()特性。A.复杂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15.“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格的()。
A.独立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16.安静稳重、自制力强的人一般属于()气质。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7.一个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兴趣与情感容易变换的人,其气质属于()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8.青少年期一般指()岁。
A.6—12 B.12—18 C.6—18 D.10—20 19.埃里克森认为,大约13-19 岁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学习信任 B.建立自我同一性 C.发展主动性 D.获得自主感 20.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6-12 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培养勤奋感 B.建立自我同一性 C.发展主动性 D.获得自主感 21.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22.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是()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23.气急败坏表现了哪种情绪状态?()A.表情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24.“见花落泪,见月伤怀”表现了哪种情绪状态?()A.表情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25.()主张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 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A.坎农一巴德 B.伊扎德C.詹姆斯一兰格 D.沙赫特一辛格 26.主张“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的情绪理论是()A.坎农一巴德情绪学说 B.伊扎德的情绪理论 C.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 D.沙赫特一辛格的情绪理论
27.某中学一次教学考试中,陈鹏是唯一满分的学生。当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陈鹏内心非常高兴,但他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应了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A.稳定性 B.持久性 C.掩饰性 D.短暂性
28.肖晓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9.某生近期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容易自我否定、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他的主要问题是()
A.焦虑 B.强迫 C.抑郁 D.恐怖
29.心里辅导老师通过帮助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进行放松训练,从而缓解他的考试焦虑。这种心里辅导的方法是()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30.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说明其品德发展到()
A.服从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31.学生兴趣小组的纪律主要属于()
A.教师促成纪律 B.群体促成纪律 C.任务促成纪律 D.自我促成纪律 32.李老师坚信自己能教好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主要反映了他具有很高的教学()
A.认知能力 B.监控能力 C.操作能力 D.效能感 33.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儿童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出现在()A.肛门期 B.性器期 C.潜伏期 D.两性期 34.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人格的构成要素()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他我
35.在心理治疗中,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这种方法属于()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36.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以经典的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37.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38.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
A.开发潜能 B.学会调适 C.矫正行为 D.寻求发展 39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说明,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
A.人格魅力 B.期望 C.专业水平D.记忆特点
二、辨析
1.皮亚杰认为顺应是个体把新刺激纳入已有的图示或认知结构的过程 2.在心理辅导的认知疗法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3.情感是与自然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4.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可逆性。5.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性格属于心理状态系统。
三、简答
1.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4.简述中学生情绪的特点。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6.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哪些? 7.简述人格的结构 8.简述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9.简述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四、材料分析: 1.学生张琼进入青春期后,非常关注自己的相貌,但她认为自己长相难看,不被人喜欢。看到同学聚在一起咯咯的笑,她就认为她们在笑话自己;在寝室里,若听到同学在谈论某某长得漂亮,会以为是在影射自己;上课未被老师点名发言,也会认为老师嫌自己难看不愿意点自己。所有这一切致使她郁郁寡欢,不愿意与同学沟通交流,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问题:请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案例中张琼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2.小红是一名高一学生,新学期的第一次考试,小红考得很差,之后就一直很害怕考试。随着期末考试的到来,她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了。在学校里,老师平时常强调学习、考试,回到家里,父母说得最多的也是考试成绩。渐渐地她变得不想上学了,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心里想:“生活真是没意思,除了考试还是考试。” 问题:(1)小红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状态中?(2)你将怎样帮助她排解这一情绪? 3.大二男生王某,经常会想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一个定理为什么这样理解,而不那样理解,明明知道那样理解是与事实不符合,也知道书上说的是对的,但老是想„„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为此他感到非常苦恼。
问题:对王某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4.小胡,男,大学一年级学生,他希望自己在班级中成为一个慷慨大方、乐于助人,比较受同学欢迎的人,进校几个月来,他一直都在朝这方面努力。有一天,小胡刚走到教室门口,突然听见有人在说起他的名字,他躲在门后仔细地听,原来,班级几个同学在议论他,有人说他小气、抠门,有人说他没有爱心。小胡一下子懵了,怎么会是这样,他很苦恼?
问题:分析小胡遇到的问题并对他提出合理的建议。
5.小宝同学是班主任陈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表现很好,能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但一到考试却经常紧张、头发懵、心跳加快,思维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最终形成对考试的恐惧感。
请分析小宝同学在考试中出现了哪些心理障碍?作为老师你应该如何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6.王丽和李明都是班里的尖子生,可是最近班主任孟老师发现他们俩接触频繁,放学一起走,下课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同学反映,王丽过生日时李明还送了礼物,班里同学也传言两个人是在谈恋爱。于是孟老师在班会上不点名的批评了二人,把这两名同学的家长请到学校,请他们配合学校的工作,及时阻止两个人的早恋,以免影响学习。
你觉得孟老师的做法对吗?结合实际谈谈教师改如何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
7.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请用情绪理论分析两个秀才不同的行为结果。
第五篇: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摘要
广告心理学概述:广告心理学性质是一门偏于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
含义:是研究广告活动中的人(特别是广告受众)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变化规律科学
广告心理学发展简史
国外广告心理学的发展:1901,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斯科特提出吧广告的工作实践发展为一门学科
1903,斯科特汇编《广告原理》此书为广告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广告心理学发展现状:实证性研究越来越多,研究领域越来越广,研究手段方法越来越先进
广告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
观察方式:直接观察,仪器观察,痕迹测量,自我观察 观察步骤:设计方案,实施观察 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3.访谈法:面谈法,电话访谈法 4.投射法:自由联想法,购物表法
5.问卷法 :常用问卷:等距量表,语义分析法
广告信息加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广告信息加工过程的前提——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外部表现:适应性的运动
无关运动停止
呼吸变化
紧张注意时,还会有心跳加速,拳头紧握等表现。注意的种类: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要意志力努力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强度,运动 2.随意注意:只有预订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地注意
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3.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广告引人注意地方法:增加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悬念与奇想,利用动态刺激物,提出口号,个体与刺 激物的关系,版面位置,出奇制胜,增加消费者接受广告信息的可能性。
广告信息地接收——感觉
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远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与物体本身得刺激,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感受性对市场营销的启示:促销手段应达到消费者的绝对阈限之上,产品质量的改进,商品包装,商品
感觉的种类:内部感觉,外部感觉
感觉的基本规律:适应现象,感觉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广告信息的接收——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 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他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分类: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知觉的特性:相对性。(对象与背景,知觉对比),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 影响知觉理解的心里因素有很多,显然,注意,动机 最重要。还有学习与经验的影响,知觉的观点差异
广告提示:创意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以已有经验与所持观点
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扭曲。
大小错觉,形状与方向的错觉,运动的错觉,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把注视点转向静止物,会以为它也在同一方向运动。)
超感知觉: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和灵奇现像与其相近的一名词称为心灵学,其范围较大。
种类:心电感应,超感视觉,预知,心里致动
风险知觉:是人们对其购买行为结果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整体的反映。
特征:不确定性,主观性,多样性
类型:功能风险,安全风险,资金风险,社会风险,心里风险 的发展与变化,价格策略中的运用,识别商品的真伪。
广告信息的存储与提取——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分类: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
感觉记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 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新异刺激,选择注意)外界刺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A.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B.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指感官记忆中经注意而能保存较短时间的记忆。1.有限容量
2.适应短时间记忆容量(复述:保持性复述,精细复述。组块: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的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启示:适当减少o记忆数量,适当重复广告内容,充分利用形象记忆,尽量使用有意义的材料,激发联想。
C.长时记忆:指记忆中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者。
1.编码特异性:原则: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为有效》 记忆术:是通过熟悉的以前编码过的信息相联系的方法来编码一系列事实的技术 2.系列位置效应:人们对一系列项目的头几个回忆成绩非常好(首因效应),最后几个项目回忆的也非常好(近因效应),但系列的中间部分差。3.闪光灯效应:指对引人震撼的事件,易使人留下深刻记忆。4.来斯托夫效应:学习材料中最为特殊的事件,易记。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6.启示:适当匹配,提取线索,注意广告编排的位置及品牌名称在广告的位置,增加感染力,引起受众情绪记忆,合理安排广告重复时间
有助于广告记忆的常用技巧:适当减少实际材料的数量,适当重复广告内容,宣传途径,合理安排广告重复时间,充分利用形象记忆得优势,尽量使用有意义的材料,注意广告编排的位置,激发联想,适当匹配提取线索,增加感染力,引起受众的情绪记忆
记忆的作用: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相联系的,记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它联系着人们心理活动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广告信息的深加工,——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现,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认识。是认知的高级形式。
特征:概括性 间接性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表象和想象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等特征。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 想象的功能: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
和代替作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理想——)空想)
想象的综合过程:1.粘合2.夸张
3.典型化 4.联想(有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也可以创造新事物)——接近联想,类化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 问题的种类:界定清晰的问题 界定含糊的问题
对抗性问题
非对抗性问题 语义丰富的问题
语义含糊的问题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里的因素:知识表征的方式,定势(重复先前的心里操作所引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人们想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事件的倾向。动机,情绪。
广告诉求方式——理性与情感
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并称为广告诉求的两大基本方式 情感广告:诉诸于消费者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传达商品带给他们的消费值或情绪上的满足,使消费者形成积极的品牌态度又叫感性广告,情绪广告。
理性广告:提出事实根据或进行特性比较,通常是展示商品特性,用途,使用方法等关于产品的事实性信息而使消费者形成一定的品牌态度,理由广告,理论广告,说明广告
区分标准:根据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混合的分类
用五个水平把广告加以分类:高度理性型,混合理性型,混合型,混合情感型,高度情感型
传播效果:实证研究,理论解释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MAO水平(M:MOTIVATION-A:ability
O:opportunity)——1.高(目标信息加工——信念态度改变这个过程叫中枢路线)2.低(对边缘信息加工——信息态度改变
边缘路线)
广告理性诉求:制约因素:商品因素(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同质化,购买风险水平,商品的吸引力),消费者因素(有关商品的知识与经验,社社会经济地位,购买周期,个性心理特点
一般策略:提供选择标准、购买理由、证据或展示使用过程、新的科学知识
情绪、情感的基本理论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表情)
情绪和情感联系与区别: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维度:主要指以下特征的变化幅度及其两极性 动力性,增力和减力 两极 激动性,激动和平静两极 强度性,强弱两极 紧张性,紧张,放松两极
分类:1.情绪的分类: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的、短促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对某种意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情绪反应
3.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
广告中常见的情感诉求类型
1.美感:一切符合需要的对象都能引起美的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体在内进行观赏,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艺术的3类 2.亲情
3.激情愉悦 4.幽默诉求 5.恐惧诉求
6.怀旧诉求
7.名人广告:名人主要指体坛,文艺方面的知名人士,而不是科学家 使用名人应注意的问题:尽可能避免与其他公司在同一时期使用同一人物 了解广告 对象对此名人,明星的了解程度 依据明星与产品的特点制造情节,让明星出演 利用电视剧受欢迎的良机,选择电视剧中的人物 产品于明星,名人的合理搭配 谨慎使用,防止名人虚假广告
3B广告原则:Baby, beauty,beast(动物)1.baby :儿童是最富有吸引力的广告模特,因为他可以使男女老少都产生注意 2.beast 动物的憨态与自然同样可以引发人们积极地情绪体验,使人产生一种怜爱之情
3.beauty: 魅力,自尊,装饰作用,谨慎使用
广告信息加工的内在动力——动机(第四章第二节(书上)重点)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与需要
需要及其种类:需要时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它表现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种类: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新的需要——动机——行为——需要满足
消费需求的特征:消费需求的同期性,发展性,伸缩性,多样性,可诱导性,习惯性,互补性胡互替性
动机与工作效率 1.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同一活动可能存在不同动机 同一动机可能激活不同活动
存在动机系统(主导动机——依从性动机)动机与活动的效果亦复杂 2.动机与工作效率
动机与工作效率间的联系,倒U形曲线关系
动机的种类:1.兴趣——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体兴趣,情景兴趣 兴趣有不同品质:兴趣的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意义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结果的动机,从追求成功的观点言,一般人所设定的目标分为两种:学习目标,表现目标
3.权力动机: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从个体行为目标上,权力动机可分为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 4.交往动机
消费者具体的购买动机:求实动机,求新动机,求美动机,求廉动机,求速动机,求名动机,惠顾动机,好癖动机,求知动机,求乐动机,人情动机
动机理论:代表理论,本能理论,驱力理论,诱因理论,唤醒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本理论,认知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1.心理地形说a:意识:心里的表面部分,服从与现实原则
B:前意识: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能回忆起来的经验
C:潜意识: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及替代物,有强烈心理能量的负荷,总要按着快乐原则去追求满足。
2.结构模型:超我:指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
自我: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影星形成的知觉系统
本我: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 弗洛伊德学说:吧人视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夸大人性与兽性联系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从低到高:心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关于各层次需要间关系问题:a.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求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对减弱,在高级需要要出现之前,必须先部分的满足低级的需要。
b.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也出现的较晚
c.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所有生物都要事物与水,但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级牢骚——高级牢骚——超级牢骚
按马斯洛的动机理念,人类总是在抱怨,因而,我们决不应期待牢骚
动机冲突与挫折
1.冲突:由于在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出现,因而促使了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一旦冲突出现,就总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
2种类: 接近-接近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通常出现接近-接近型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接近回避型冲突: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有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作用
挫折:指个体的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反应:情绪性反应,理智型反应(弗洛伊德称之为“升华”),个性的变化 增强挫折的承受力: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处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需要,动机与广告宣传
一:消费者的需要特点对广告制作宣传的启示:1.消费者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广告宣传要进行针对性,有效性的宣传
2.消费者的需要具有两面性,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要有眼前需要,又要将来需要 3.消费者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群体和个体都通过一种或几种优势而体现出不同层次需要
二.消费者的需要与广告定位:优势需要的广告,动态需要与广告,兴趣与广告 三,广告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把握目标对象的需要心理 激发消费者的需要与动机(生理上的需要,认知上的激发,环境激发)
广告说服的心理机制——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的评价性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
构成要素: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动成分
特点: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有具体的指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态度的形成
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维方式,或者说图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图式的分类: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
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调整型。功利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功能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经验的情素后果,需要的满足,知识,家庭,参照群体,文化因素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周围情境(周围情境影响态度主体)
一:态度主体:1.个人同群体的关系:个人对群体成员身份的重视程度,个人在群体当中的地位,个人对群体的看法与评价 2.既有态度系统的自我防卫影响
A,笼统拒绝 B.贬损来源 C,歪曲信息 D.论点辩驳 E,合理化作用及其他防御方式 3.既有态度系统本身的特性:高强度态度难以改变,高向中度态度不易改变,有强烈情绪基础的态度不易改变,与个人需要关联密切的态度不易变化 4.个人的个性因素:智力,性格特征,自我防卫倾向
二:传达者:传达者威信、立场、目的指向、吸引力
三:沟通信息:信息的差异,信息对情绪的唤醒,信息的倾向性,提供方式 四:周围情境:注意的分散,情境的强化因素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态度改变影响因素向方法的引申
“睡眠者效应:低威信来源信息一段时间后态度改变作用比先前更大事物现象 信息的适当重复
二:参照群体的引导:如果人们从属于一定的群体,群体的规范会在其成员身上造成明显的参照效应,使人们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倾向于选择与群体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三: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 A. 暂时的行为改变与过度理由效应
1.人们在一种行为的理由不充分时,会有一种自动寻求补充理由,以维持自己认知协调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为“理由不充分效应“
2.如果人们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条件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额外增加了更多理由,那么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这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B.长期行为变化与新态度的形成
四: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 五:自我防御回避原则与渐进策略 1.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回避原则
2.二步式渐近策略(登门槛效应:泛指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态度发生改变,相应的接受性也增大的现象;,留面子效应:指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 3.逆反心理的避免与利用
超限逆反: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 的逃避反应,它是机体的自然保护反应
自我价值保护效应: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时,人们由于自我价值保护动机的推动对外界劝导或影响所作的反向反应
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广告人的心理健康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特征
人格结构:1.气质类型学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A-B型人格:特点:A性格急躁,缺乏耐心,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外向,B相反 3.内外向人格
4.三因素模型:外倾型,神经质,精神质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结构:气质,性格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
性格: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