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

时间:2019-05-15 02:2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

第一篇: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

第六次小组活动总结: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介绍 存在主义运动的重要标志是反对将治疗看作是一些技术。这疗法的根本在于理解做人的意义是什么。存在主义运动强调对人的尊重,探索人的行为的新方面,希望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人。基于对人类本质假设,这个疗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当前存在主义疗法的重点在于来访者感到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孤单感到焦虑这种感觉。存在主义治疗师并不建立治疗的规则,而是努力去理解人们深层的体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研究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孤独、焦虑、自我陌生和自我疏离等病态心理。主客同一的研究范式:反对把认识和体验的主体与被体验的客体加以割裂,主张我们既能把自我看作是事物在世界上发生时的一个对象,又看作是通过这些对象进行解释评价、把它们投身到未来并加以转换而反作用于事物的一个主体。

整体论的研究路线:把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内外一致的人格整体。力图通过对某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把人生的意义、价值观、自由选择、潜能和责任等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题。通过某些外部表现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人的内部存在。存在的三个世界:组成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内部和外部世界,或称周围世界;由他人组成的人际世界;人与自我和自我价值所体现的,潜能的自我内在世界。三个世界息息相关、互为条件,人同时存在于物-人-己三个世界中;它们不是分属三个不同的世界,而是人的三种存在方式。因此,若仅仅强调其中之一而忽视甚至放弃其他两种存在方式,则会妨碍人们对自我真实面目的理解。

为了认识人,我们必须努力体验别人的经验。这种放下任何理论,放下任何学派,对个人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正是存在心理学的出发点,也是罗洛梅研究人的现象学倾向的方法。梅所主张的有关人的基本理论,都是以其临床经验为基础。可见,研究真实的人是梅心理治疗的基础。

罗洛·梅的心理治疗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关注人对现实存在及其生活意义的解释、理解和体验,在治疗中强调整体论、意向性和体验性。

存在是罗洛·梅存在分析论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人的具体存在,即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存在。具体地说,人是具体的存在、此时此地的存在、1

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自由选择的存在、与死亡焦虑等非存在统一的存在和发展中的能动的存在。这种存在指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存在,强调人的存在的能动性、觉知性、选择性和发展性。罗洛梅的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是使患者发现意向性,从而获得自己的存在感。在帮助病人或的存在感的过程之中,心理治疗者要体现理解性、在场性、体验性和信奉性四个原则:作为心理医生要理解患者在自身世界中的存在;治疗者要进入患者的心理场、理解患者的存在情景;使患者体验到自己的存在,这种体验包括一直到它的潜能和方向;使患者信奉自己选择的方向并为之献身、使之付诸实践。罗洛·梅“把愿望、意志和决心这三个不同的层面集合起来”,把他们看成是获得意向性的三个阶段通过愿望阶段、意志阶段和决心与责任阶段这三个阶段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找回自己的存在感,从而也就找回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

在罗洛·梅看来,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容易导致人的无意义感、无价值感。现代人的心理疾病不是由本能压抑所造成,而是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帮助病人认识和体验他自己的存在”。存在主义疗法主要关心的是了解来访者的主观世界,帮助他们有新的理解和选择。着重点在于来访者当前的生活情景,不是帮助来访者重新发现自己的过去。

直面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它鼓励人们勇敢的直面人生的处境(人生的焦虑和困境),活出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接纳自己的生命现状,在接纳的基础上自我超越。

人必须诚实的面对自己,才能了解人生的真相。他协助人们处理苦难与意义、死亡与价值、孤独与关系、自由与责任等根本问题,相信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建立真诚的关系,认为治疗是在生命关系中相遇,从而获得彼此的了解,从而对自知的存在经验进行更深的自我省思。存在的治疗是关系的治疗、态度的治疗、境界的治疗。

第二篇:存在主义或生存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创始人为M.海德格尔和K.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成为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J.-P.萨特、M.梅洛-庞蒂、G.马塞尔、A.加缪、S.de博伏瓦等。欧洲其他国家也有流传。50年代以后,在美国逐渐风行。80年代中期,在中国高等院校部分年轻学生中也曾有一定影响。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从60年代后期起,它在西方的影响开始衰落

存在主义,又称为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叔本华、尼采和索伦〃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和作家阿尔贝〃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产生背景

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产生发展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海德格尔(德国)

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蒂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笛卡尔所意识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而海德格尔一举撕破了笛卡尔哲学的图画。他说,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就在世界之中,因为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他把人看成是一个存在的场或是领域,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他认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它是我各种可能性中最极端、最绝对的一个。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存在充满非存在!海德格尔就是这么矛盾的论述着这个问题。

萨特(法国)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于它永远是自身。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的: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因此,我们无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但是,萨特没有意识到,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却恰恰没有存在!自为和自在若没有一个已存在的空间任其施展,它们又怎么存在呢?

存在主义-哲学主张

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

“存在”的涵义。

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存在”:

1.指的是人的存在,而不是物的存在。“物”只能“有”,而不能“存在”。

2.不是指一般的人、人类的存在,而是指具体的、个别的人的存在。

3.不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某个人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孤独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的自我感。

4.不是指个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

二、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存在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三、自由和选择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而以

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

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另一类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在“我与它”的关系中,个人以纯粹客观的方式看待外部的东西,把它看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

在“我与你”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内在的意义世界,“我与你”关系的特点是发自两个人内心的友谊。我和你两个人都是主体,我们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而一系列的“我与你”的关系就构成了人与上帝的关系。马塞尔认为,人不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是同情和爱。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

五、人生是一场悲剧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色彩心理学研究

色彩心理学研究

冰山、雪地的白色会使人感到冷,太阳、火的红、橙色使人感到温暖,海水的蓝色使人感到清爽,色彩缤纷的草地、花卉会使人心情愉快。。。

室内设计重视色彩对人们心里、生理等方面的作用,重视色彩所引用的联想和产生的感情效果,以期在室内环境中,创造有层次、有性格的色彩环境,利于身心健康和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类历史的沉淀,会使色彩形成某种心理上,习惯上的联系和象征。色彩所构成的环境气氛是很丰富的。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颜色能够增加一种物品美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实践中发现,色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如:绿色,是能使人轻松、镇静的色,当看书疲倦时,眼睛看看绿色,疲劳感就会减轻,但长时间处于绿色环境中,它又会使人减少食欲。黄色或橙色具有刺激胃口、增强食欲的作用,且能给人以温暖、和谐的感受。故在一些餐厅中,墙面常用黄色,配上黄色桌椅、白色台布,以及艳丽的插花,可以使人悠然自得地进餐。在居住室内不止一套黄色家具,会使人感到愉快、宁静、心情舒畅。体弱多病者的卧室用黄色能促进心情愉快,乐于活动,有助于体内新陈代谢的增强和抵抗疾病的能力。黄绿色会使人感到舒适,有助于安定神经。在有蓝色的灯光的卧室中选用绿色的被子可形成安静的环境气氛,有助于安眠。老年人卧室选用此色最佳,可形成温柔和安静的色环境。黄绿色对心情有抑制作用,性情急躁、感情易于冲动的人,卧室选用黄绿色为宜。

对色彩的喜爱度也是一个心里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对一种色的喜爱程度并不取决于其特定的色相,而取决于它的邻近色彩及面积对比等因素。在众多的色彩中,有人对某色表现出特别的心里反映:如有过外伤痛苦经验的人,对于与血色相关的红色就有特别的恐怖感;而某种色有时又会让人产生美好的回忆。色彩表现力不仅有积极的作用,色彩的爱好与色彩的象征等都将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这些效果或者是生活经验的累积,或者是色彩在各种复杂的因素下形成的印象、观念等,这种积累、印象和观念都会对人们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

色彩的心理影响

色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劳动中会显示出各种各样的效果,打动人的心灵。闻一多先生写到:“红色个我以热情,绿色给我以发展,黄色赐予我忠义,蓝色教我以娇洁,粉色赐我以希望,灰色给我以悲哀。”

在诸色中,粉色是一种神奇的息怒色彩。

紫色可使孕妇感到安定,淡蓝色对发高烧的病人有稳定情绪,逐步退烧的好处,赭石色则有助于低血压患者提高血压的功能。

一般黄绿蓝组合具有幻想、欢乐、活泼气氛,较多的绿色富有生气。女孩子一般喜欢粉红色或接近粉红色。一般年轻人多喜欢一些大胆的强烈色彩,且会受到比较时髦的家具、服装的影响。中年人,特别是乐观而富有进取心的中年人,一般喜欢创造宽敞明亮的视觉室内环境,因而宜选择用橙色和白色作为主色调。对脑力劳动者,多采用典雅大方的色调,如咖啡色与白色匹配,可形成朴实、大方、典雅的气氛。米色与淡黄色组合,具有高雅迷人的气质,适应与中年知识 分子。中年女性喜欢具有梦幻与联想喜欢具有梦幻与联想的紫色调,尤其是具有图案的淡紫色更是备受喜爱。老年人喜欢稳重沉着,宜用低中、低高度色系。儿

童房可选用多色彩组合,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另外,色彩的联想,色彩的象征,色彩的爱憎等是由国家、名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心理反应。因此,在色彩设计时,也应考虑到这些传统习惯性。如我国金碧辉煌的北京城,与白墙素瓦的江南城市,以及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的桂林,在城市得到色彩上就有明显的差异,风姿有别。

汉族:一般喜爱红、黄、绿等颜色。红色表示幸福与喜庆,多用于喜事。黄色具有神圣、权势、光明、伟大的含义,多为帝王所用。绿色象征繁荣和青春。黑色多用于丧失。回族喜欢黑、白、蓝、橘黄、红、紫、深褐等色。忌讳淡黄、绿色,白色是奠贵的色。维吾尔族喜爱红、绿、粉红、玫瑰红、紫红、青白色,忌黄色等。

第四篇:心理学研究的困境

心理学研究的困境(4大困境)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复杂性所造成的困境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而正是这门年轻的科学正在研究着“即使不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复杂之一”的课题。

1.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问,一般教科书将其研究对象定义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构成,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相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绝对的客观对象,而是掺杂着主观因素的经验,这是不可共证的,是人的自我觉察和感受。人的这些主观经验是不可能被量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诸如情感、动机、愿望、兴趣等等。” [2]也就是说,人不同于物,人的心理是非实体的,你无法通过仪器去直接观测而只能通过特定的方法去间接推测;人的心理又是动态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处于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中,在这一过程中,人是能动而非机械的,是能自我选择而非被动决定的。同时,研究人的心理必然要涉及到人性和人的社会性问题,这是人的研究与物的研究根本区别所在。有学者提出,人性是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因为“人性意味着人的存在依据和人对终极的关怀”。[3]

但西方主流心理学(即实证心理学)无视心理现象的特殊性,片面追求心理研究的客观化和精确化,结果使得心理学研究消解了人性,人的研究异化为物的研究。最典型的代表是行为主义,华生为了将思维、情绪等内隐的心理活动解说成一种可观测的量化行为,竟然认为思维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内隐活动,而情绪则是内脏和腺体的一种“模式反应”。在行为主义的解释体系中,绝对避免使用“感觉”、“体验”、“意向”等描述内在心理过程的术语,而只用S-R、反应频率的增强或减弱等来描述人的行为反应,这样人无异于一架受外界刺激操纵的机器,冷冰冰的丧失了人最可贵的人性。而现代认知心理学也未能摆脱将心理研究异化为物的研究的倾向,反映在认知心理学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试图建立各种看似精确实则机械的认知模型上。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科学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是较大的白鼠或较慢的计算机”,是对人的非人化处理,漠视了正常人的心理特性和巨大的精神力量。[1](P64)这种批评是符合事实的。

2.心理的生理机制的复杂性。要想研究心理,必须深入、透彻地探索心理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虽然目前脑科学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够成熟,距离真正解开这一“科学黑洞”之谜还很遥远。退一步说,即使脑的机制研究透彻了,但生理基础不等同于心理反应,毕竟心理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果人的心理和行为都可以被还原为分子和化学运动,还有“人”的真正存在吗?因此,心理学研究不能仅仅借助于还原论,而应进一步寻求心理反应与生理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但以目前的技术支撑而言,这种探寻决非易事。

3.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环境对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也是纷繁复杂的,家庭、学校、社会阶层、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纵横交错、变化万千。

总之,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影响的复杂性,使得心理研究比起其他科学来说,有更多的困境和更大的挑战性。毕竟认识人类自身的规律比认识人类以外客观世界的规律要更加步履维艰。

(二)心理学研究范围宽泛性所造成的困境

心理学研究人心理的方方面面,对此科克曾发出感慨:“在原则上心理学的领域也太宽阔了,不能为任何单纯的方法论或理论的体系所包揽,因为它包括从感觉到精神病的每一件事物”,“它的领域太广,不能成为一种完整的学科”。

[4]由于心理学研究范围非常宽泛,使得每一位或每一组研究者各自“恪守一小快阵地,从事小作坊式的工作,所得的成果彼此间很难沟通与交流”,[1](P6)由此也造成了学派林立,各学派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概念界定、理论体系各不相同,甚至连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不稳定的。

虽然目前理论心理学界一直在谈论心理学的整合与统一,但心理学的分裂趋势仍在继续,最明显的事实是,在各种层次和主题的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关注不同问题的研究者之间越来越感到“无话可说”,交流时缺乏共同的“语言平台”,相互之间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形成了一种“集体自言自语”的局面。据《心理学年鉴》统计,心理学所涉及的分支学科达100多个,仅“心理治疗理论”就有400多种不同学说。所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学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在某种程度上与心理学研究范围包容性太大有关。正因为心理学研究范围过于宽泛,科克建议“心理学”应被“心理学的研究”所取代,后者更倾向于接纳多元论,承认心理学存在不同派别和分支领域,不必要求这些派别和领域达成统一,因而也不会预先肯定或否定某种特殊的取向和方法。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待变革的困境

一门科学的存在,必须有其方法的支撑;一门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赖于方法上的突破。心理学也不例外。

正如前提到的,主流心理学一直以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为参照样板,坚持科学主义取向和客观化倾向。概括地说,科学主义(即唯科学主义)主要有三大特点:

1.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实证主义有两条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经验证实原则和客观主义原则。经验证实原则认为,一切知识均来自于经验,只有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由此也决定了“科学所讨论的问题只能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凡能以经验证实或证伪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的,是没有意义的非科学问题。”[5]客观主义原则要求心理研究必须摆脱哲学思辩,重视观察与实验等客观方法在心理研究中的作用。

根据实证主义的两条原则,人们不禁要问:心理学研究的结论真的全都能被经验证实吗?不能被证实的就一定是错误的吗?在关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中已经论及,人的心理不是绝对的客观对象,心理活动是一种主观经验,很难象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客观经验那样符合可操作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如果一味要效仿自然科学的做法,追求绝对的实证,其后果必然是将充满灵性的心理现象演变为一堆方法和程序的集合。

2.坚持价值中立说。科学主义心理学主张科学只研究事实、知识,即回答是不是的问题,不研究价值、意义,不回答该不该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主义假定,价值观念不影响科学观察和实验研究,研究活动应该是客观的,研究者应该是超然的、不带价值判断的。

但心理学家的理论真的能摆脱其哲学观、人性观、价值观的影响而保持中立吗?以心理治疗理论为例,每一种治疗理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理论家对人性的理解之上的,如弗洛伊德认为人性中充斥着非理性的欲望和本能,而罗杰斯则坚持人性是向善的、是可以信赖的,由此两位心理治疗家所提出的治疗理论和治疗方法也就大不相同。另外,在心理观察和实验中,心理学家真的能完全保持客观吗?对此,科学哲学家波普(Popper.k.)早已指出,理论先于经验观察,因为研究者总是以一种预想的理论去观察事物,观察中浸透着理论。从这两点来看,价值中立的原则在心理学中是难以成立的。

3.坚持方法中心主义。科学心理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权衡中,选择了方法,认为科学研究关键在于其方法、技术和程序,而研究的问题倒在其次。“方法中心”暗含着这样一种认识,即只要方法完美和精致,无论研究的问题和结论是否有价值,都不会受到质疑。而且实证主义者为了方法而方法,习惯于在方法的限定内选择那些可操作和简便的研究对象,这样做必然要舍弃许多心理学本应研究的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苛费尔认为:囿于方法的追求或者说借助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而取得合法性的心理学的现代模式,在解释、理解、透视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是幼稚可笑和虚弱无力的。[1](P42)对此,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曾撰文《平话心理学向何处去》,指出:“对方法论的制度化,我也特别强烈的反感。因为我认为这样就会窒息许多有益的实践。就是因为方法论的制度化,只要用某种实验方法,好象结果就必然是科学的。心理学的对象本来内涵复杂,如果用某种方法来限制它,结果当然会扼杀心理学的生机。”[6]

无视心理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盲目坚持单一的科学主义取向,摒弃一切整体性的、主观性的“非科学主义方法”,其结果必然使得心理学研究显得细琐而无关宏旨,理论显得深奥而远离生活。在心理学百余年的发展中,忽视心理研究的特殊性,盲从实证主义原则并将心理研究的创造性拘束在单一的方法学规定中,是心理学家们所犯下的最大失误。这也是造成当今心理学困境的主要根源。

(四)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明显滞后的困境

理论的建构对任何一门科学都是极其重要的。恩格斯曾指出,科学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材料和具体事实之后,必须要经过理论思维的抽象和综合,这是科学发展无可避免的一个阶段。而心理学恰恰在这种阶段,需要理论心理学发挥它在理论思维方面的优势,将大量的实证材料和分割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在回顾与反思心理学一个世纪的历程时,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只注意琐碎的实证研究而忽略系统的理论建构,是造成心理学缺乏整合、四分五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证主义方法论极端排斥非经验的研究,蔑视理

论思辩,但科学哲学的研究表明:“经验研究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被以往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大大高估了,我们许多人现在都愿意承认科学工作的范围要比经验工作大得多,也就是说,有许多工作等待着扶手椅上的心理学家的理论思辩和研究(即理论心理学家)”。[5]

以上讨论了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其中研究对象的复杂、研究范围的宽泛是心理科学自身特点所引发的困境,而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的问题则是这一学科在发展中出现的偏差,这种偏差是可以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而逐渐克服的。而目前心理学发展呈现出重视理论建构、重视科学主义方法与人文主义方法相结合、以及变方法中心为问题中心的趋向,正是对自身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偏差的反思和克服。

第五篇:幼儿心理学研究论文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以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幼儿心理学研究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幼儿的发育成长是世界关注的重点,如何从小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日后的社会竞争力是幼儿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阐述了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探讨了观察法在幼儿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意义;观察法

一、问题的提出

曾经有个幼儿教师,她非常爱小孩,而且很有亲和力,她所在的班级中所有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她,能够比较好地听从她的命令。但有次组织活动,她让所有的小朋友拉成一个圈做游戏,小朋友都将手伸向了老师,而没有人愿意去拉其他小朋友的手,在他们看来,拉老师的手才最好。此次的经历让她深深明白,幼儿的心理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将幼儿的心理琢磨透,就无法真正地与他们的心连在一起。

二、学习幼儿心理的意义

幼儿处于对世界认知的萌芽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接触的人对其影响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其性格、价值观念的形成,而走进幼儿的心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思维、行为等是对其教育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其心理的研究。

1.学习幼儿心理能够准确地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

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否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之一就是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时期的儿童独特又有趣,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新鲜的、好奇的,往往提出的问题出其不意,回答问话也千差万别。而且在他们世界里对好坏、善恶无确切的认识,爱人云亦云。而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可以了解其想法,从而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2.学习幼儿心理有助于促进幼儿教育工作

幼儿教育工作是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基础上的,开展课堂的内容、组织的活动等均应以幼儿心理为指导。对于3岁左右的幼儿不能过多地要求其进行合作性活动,可通过活动进行引导和培养,使他们建立起互助合作关系。

3.学习幼儿心理有利于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从多年的工作中可以发现,生活在和谐、愉悦、鼓励性环境中的儿童性格一般比较开朗,心理素质比较好,而生活在吵闹、沉闷、打击性环境中的儿童性格比较孤僻,而且不合群,自信度低。因此,学习幼儿心理,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并能通过相关游戏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应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而观察法是最基础的研究方法,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进行研究,进而了解差异,得出结论。观察法的实施有多种方式,每种方法都能够针对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1.日记

纵观历史,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最初的研究基础都是通过记录日记而形成的,比如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就是通过日记记录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的身心发展和各种刺激反应,最后完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作为研究工作者的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日记的方式,以某一位儿童为研究对象,记录其每日的情况,比如做游戏时的反应、课堂和课后的情绪变化、对每个问题的回答等。但由于此种方法只针对某一位儿童,因此缺乏普遍性,笔者认为可对研究中选取的几名典型对象进行同步研究,后联合所有收集的资料进行归拢、分析、总结,进而得出适合广大儿童的结论。

2.现场记录法

此种方式是现场记录儿童在相关试验活动中的反应和相应行为,收集资料后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可通过现场描述、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比如有的学者通过录音,对儿童的语言、词语进行分类,最后得出儿童语言发展模式。本文以3个小朋友课余表现为例,A走到图书角,看到B、C已在,A未说话,而B对A说:“来和我们一起看吧。”A点点头,看A坐下,C凑过去,A挪了挪,最后起身走了。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A比较胆怯,不善于与人交往,害怕别人接近,存在排斥的心理,但不存在敌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多给予关心,鼓励其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3.抽样法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表现复杂多样,并且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全天候地进行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往往是难以做到的,而抽样法能够在多时段、多地点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帕顿就是利用在规定的游戏时间里,异常观察每个儿童一分钟,再根据儿童参与程度和游戏类型进行分类,通过日积月累的观察后,得出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喜欢单独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到平行游戏,再发展到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我们可设计如下表格进行记录:

4.典型事件记录法

此种观察法是指以特定的某种事件为研究点,记录不同儿童的表现,它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出现可研究的事件便可做记录,主要关注点是儿童对事件的反应、处理和看待等。比如有学者通过观察儿童在争执事件中的表现,分别记录争执者姓名、性别、年龄、争执事件、争执背景、争执内容、争执行为、争执结果等,发现儿童争执时间维持短,男性多于女性,争执年龄在3岁以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争执逐渐减少,争执的原因往往是对物品的占有,而在争执过程中一般是年幼的被迫服从或年长的自动退出。我们在研究中可以通过以下表格进行记录:

5.行为记录法

此种方法主要是记录被试者的行为频率,并做出相应的检核,一般在记录前规定好相应的行为然后再进行记录,在规定的时间里计算其发生的频率或检查其是否具有某种行为的能力。比如记录儿童在一节课时间内的发言、提问、窃窃私语、坐立不安、爱动、视线漂泊不定等行为,从这些行为中可以分析出哪些小朋友上课认真,学习效率比较高,哪些小朋友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同时还可从其视线变化中得知注意力是否集中。再如通过要求儿童完成某种行为,检查其行为能力,笔者的一次经验是要求学生制作不同的图像卡片,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让被试者描述,并让其列举出生活实例,由此可判断儿童对形状的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幼儿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15.[2]刘懿,徐旭荣.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巧用.中等职业教育,2010,8(20):37-38.[3]潘庆戎,白丽辉.幼儿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25-30.(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科技职业中专学校)

下载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吉姆老爷》的存在主义解读

    摘 要:《吉姆老爷》是英国文学中第一部突出的现代主义作品,对英国乃至世界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约瑟夫·康拉德的长篇小说《吉姆老爷......

    《心理学研究方法》练习题(模版)

    《心理学研究方法》练习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自测题 一、填空 1. 按结构分,调查访问法类型有( )、( )、( )三种。 2. 访谈时听的态度,从认知层面上看,分为( )、( )、......

    《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总结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总结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 邢 云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2010级心理咨询专业专科生,共计65人。该课程按计划于第五学期开设13周,周课时2节,总学时26节,学......

    积极心理学行动研究学习体会

    2011年4月10日—4月13日在县教育局XXX主任的带领下,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2011年全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暨实验学校负责人、骨干教师培班》,在会上听取了包括我县教育局......

    《心理学研究方法》重点概念

    重点概念 1. 实证研究:通过量化的方式收集数据材料来说明观点、论证假设。P7 2.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系统地考察行为的发展变化,从而揭示科学规律的......

    心理学的研究论文(精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心理学的研究论文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引言:课堂教......

    《小王子》中的存在主义哲思解读

    《小王子》中的存在主义哲思解读 目录 摘要„„„„„„„„„„„„„„„„„„„„„„„„„„„„„„„„„„„„„„2 英文摘要„„„„„„„„„„„„„„„„„......

    存在主义中的经典语句(合集)

    郑州全人心理研究院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的最终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弗兰克尔 摘自《国家存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