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策略研究(推荐)
“经典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小结
松木坪中学语文组
学习语文,提高文化素养,离不开阅读;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也
离不开阅读。古人讲,事关终身是读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其实施提出了
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
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等。而我们松木坪中学是一所
偏僻的农村中学,信息闭塞,学生拥有的经典阅读资源极其有限,对经典阅读的认识也非常有限,因而在我们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前
段时间我们学校负责的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典应具有的特点标准及经典课程
资源利用方法策略研究”现将我们学校前阶段的做法小结如下:
(一)给学生一个经典阅读的支点
(一)给学生一个成长的起点
1、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需所想,对症下药。
为了开展好课题研究,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问卷调查,提出了九大
问题,比如“你喜欢读哪种类型的书?为什么?”“你曾读过哪些书?给你留下
深刻印象的是哪一本书?”“你认为什么样的书称得上经典?为什么?”“你有哪
些好的读书方法?试介绍一种。”“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学校和老师怎样做,最能调动你读书的乐趣?”等等,通过这些问题,你可以发现学生心中所思所想
以及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2、学生捐书,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让学生时时有书可看,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发动学生自
愿捐书,建立起班级图书角,为此学校专门定做了书柜,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由语文课代表负责图书的借阅与归还。
3、选好读物,教师推荐经典阅读
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区别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一
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没有统一的读物,教师进行指导就无从下手。对于学
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应予以宏观上的指导,主要应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
物阅读。我们必须清楚这一点,因而老师们经过精心的挑选,特向学生推荐下列
经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雾都孤儿》《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格
列佛游记》《名人传》《爱的教育》《汤姆索亚历险记》《欧也妮.葛朗台》《童年》
《我的大学》《在人间》《复活》《汤姆叔叔的小屋》《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
《红与黑》„„当然,读经典名著不仅仅是中国的,还包括外国的,也不能只是
纯文学名著,还应包括《人与自然》、《科学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科
幻类名著,以及适合学生年龄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类的经典著作。鲁迅先生
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
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会变成连常识
也没有的糊涂虫。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时,须把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重,文学作品能培
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而自然与社会科学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
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4、开展阅读辅导:
一是阅读指导课,这类课主要尝试从引导学生如何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想象创新的能力;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是阅读欣赏课,这类课主要是尝试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通过配乐朗诵、人物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三是读书汇报课,这类课是在孩子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尝试形式有:①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可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也可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二)给学生一个读书的空间
1、时间落实。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让学生阅读,比如节假日,晚自习等。
2、活动落实。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要开展一些中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行名人读书故事会、读书征文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知识赛、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
3、指导落实。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兴趣,提示方法。阅读的方法指导也要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可以指导做活页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可以看录像,欣赏音像资料提供的内容,指导写观后感等等。对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同样要精心备课。
4.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三)给学生一种阅读经典的氛围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特别是对于阅读经典,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活动引向深处。教师和学生就要共同营建一个浓浓的“经典阅读”氛围。在阅读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比如阅读《水浒传》后,我们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问互答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使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阅读经典的氛围,其意义也是更加深远。
(四)给学生一个创造的舞台
1、成立读书小组。要求由学生自由组队,力求兴趣相近,取长互补,并选出组长。
2、确定探索的主题。根据老师提出的一个共同的内涵丰富的读书活动主题,小组成员通过研究、讨论确定小组活动主题,要求易于收集材料,深入探究。
3、制定活动计划。包括研究主题、指导人员、组员分工、每次活动内容、预期活动成果等。
4、搜集有关资料。包括查阅文献,摘抄有关内容;科学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观察事物,作好观察记录;专题访问,整理访问笔录;制作物品,写下制作情况;参观学习,写好参观实录。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单独或集中完成各自任务,及时讨论汇总,制作信息册。
以上这些只不过是我们语文组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农村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临泽四中刘梅
内容摘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感,教育学生养成收集资源的习惯。在课堂中拓展相关知识点内容,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特色引领,开发校本资源。组织实践活动,开掘地域资源。
关键词:农村开发课程资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新一轮的教改正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开展。而农村语文教改的形式却不容乐观,硬伤之一就是极为匮乏的课程资源。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程资源的认识方面有一定的误区:首先教师认为现成配发的或学校购买的就是课程资源。但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设备简陋,图书资料缺乏,教学资源十分匮乏,而老师也缺乏收集课程资源的意识与方法。长期以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教案一本书”,成了教师长期自足教书的形象。对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并不是他们职业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由于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缺少时间和财力的支持,甚至缺少合作和沟通所必需的比较融洽的人际关系、交流技术,甚至能够表达自己实践经验的语言,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挑战”的成分恐怕大于“机遇”的成分。其次对仅有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管理方法不科学、不合理,借用手续繁杂,缺乏使用培训,对学校的仪器、设备不爱惜,缺乏应有的保养措施,使仅有的资源损坏严重,或有了不会用,只好束之高阁。导致教师利用意识不强,怕麻烦,图省事,使仅有的教学资源造成浪费。
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就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课题。新课程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这样明确的表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就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的真实现状以及自己在农村从事教学教改多年的经验,为农村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意见,以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促进农村教改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感,教育学生养成收集资源的习惯。
我们要认识到:教学资源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除了
上面配发和学校购买的之外,还可以由教师自己用废旧物品做教具,可以由学生自己做学具;还可以利用家庭、社区等现有资料来帮助教学。语文的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不但要大胆尝试运用这些资源,让它们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更要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早以存在的语文资源。如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资源极度匮乏,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室、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让身边的这些课程资源成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源头活水。并且,告诉孩子们,光看还不行的,还必须强化自己养成集中听、快速记、长期积累的好习惯,从而真正将这些外在的材料,落到实处,转化为内在的能力与素养。
二、在课堂中拓展相关知识点内容,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
从教研的角度来看,农村教师本来就处于一个很闭塞的教学环境中,个人对教学资源的占有仅处于“温饱”状态,又加之教参在编写的体例甚至内容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是过时、错误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学,教学效果着实令人生忧。另外,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的家庭负担普遍较重,除了必须缴纳的学费,教师不可能过多期待他拿更多的钱用在买学习资料上。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尽可能多地占有教法与学法参考资料,不仅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质量,对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及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都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如我在教朱自请的《背影》一文后,文中的细节
非常成功,我对细节描写作了相关的补充。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的《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吝啬和刻薄。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常常有这样的经验: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在看过很长时间之后,具体情节可能忘记了,但是片中的精彩生动的细节却让人永远记忆犹新。真正的艺术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故事好编,零件难找。这个“零件”就是细节描写。再比如,学习《狼》这篇文章后,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或者典故,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狼的故事等。也就是说教材是范例。即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三、特色引领,开发校本资源。
在学校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本土化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
1.读书活动的开展
在全年开展“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的读书活动,组织本年级语文教师选择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作为本年级学生必须熟读背诵的篇目,同时定期向学生推荐一定数目的课外阅读书籍。根据年段提供的背诵、阅读总目录,进行阅读积累,平时由各班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根据等级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学生的内容进行登记。努力促使全校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诵读古诗词,畅游书海,收获智慧。
2.辅助课程的实施。
在认真实施学科课程的同时,开设班级辅助课程。在午晚餐时间,播放“校园之声”,包括校园动态、口才训练、古诗诵读、空中杂志、本班专栏等栏目;
在晚饭后,布置学生安排20分钟看电视新闻,单周和双周分别进行,《人与自然》、《国内外要闻》、《甘肃新闻》、《临泽新闻》、《我能行》等栏目的开设让孩子们能知晓天下事。
3.校园环境的布置。
校园环境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校史展览室、德育室、黑板报、活动室、绘画展、摄影作品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在我校教学楼过道所挂的不是名人像,而是许多反映我们临泽风土人情的实景照片。一张张、一幅幅,都是丰厚的地方课程资源,再加上校园内的植物名片、蔬菜实践基地,班级中的“图书角”、“生物角”、“我能行展示台”、“古诗欣赏”、“一周新闻”“素质成果展示台”、“星级达标评比台”等,所有这些都成为校园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构成了校内动态的知识源,这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通过组织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规模;欣赏景观布置,了解学校的布局;认识学校种植的花草树木„„以此,了解年轻学校的方方面面。既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体验,又使学生完全浸润在校本文化之中。
4.关注学生生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语文是和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为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身边的世界,我在每天上午语文课前用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新闻发布,由学生自由选材,或谈教室中的见闻,或谈双休日的趣闻喜事,或谈同学、朋友的友谊,也可以聊聊心中的苦恼等,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发布时要求学生简要地概述事情经过,注重学生的感受,并以“我认为”“我从中体会到了”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有时作为一个参与者,也毫无保留地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时作为一个点拨者,依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启迪。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养成了热爱生活,悉心观察、留心听记的好习惯,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的同时,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习作的灵感。
四、组织实践活动,开掘地域资源。
地域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生活是五彩的,地域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我们学校周边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临泽的历史文化,全面开展乡情教育,充分利用临泽本地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知枣乡文化,爱枣乡文化,扬枣乡文化,做枣乡小主人。开展以“体验枣乡风情,实践人文德育,发展学生素养”为主题的“悠悠枣乡情”乡情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到本县香古寺进行“游千年古寺,看枣乡风情”的实践活动。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物丰采”时,我发现教科书上仅有的几个人物不是离我们学生很远,就是学生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自觉地去认识更多的名人,自然的感受到那些杰出人物对人们心灵的洗涤与震撼。我就布置每一位同学寻找一位与自己同姓的名人,查找摘录其有关资料,并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性的文章。于是我班的随笔本上就出现了这样两篇文章《关于×××》和《我评×××》。在随后的一个阶段内,每堂语文课必有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自豪地介绍与自己的同姓的名人,这样,全班同学了解更多的名人。活动结束后,我收集了每一位同学的作文,把它们编为“与我的同姓名人同行”的系列作文。讲授第二单元“民俗风情”时,根据教材提到的“赛龙舟”、“社戏”等风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整理出我镇全年的一些独特的习俗,从过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月初八等这些习俗到婚丧嫁娶、垒屋砌灶等,然后由学生自由分组,每组集中调查其中1—2个习俗,然后由小组合作完成有关习俗解说的文章。最后,可把学生写成的一篇篇小调查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分发到学生手中,让所有的同学都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从而深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同样,依照此法还可以开展许多活动。学习第三单元建筑艺术后,号召同学对周围的一些民间住宅做广泛的调查。像这样类似的活动,从教科书出发,就地取材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走入社会生活,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同样做得很出色。在每个学期,力争把这些实践性的活动课程化,到家乡的德育基地、旅游景点、以及社区工厂、医院、学校等进行主题性的参观、考察、课题调查、社
会实,使语文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还原其生活的本色。
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的内容写入周记、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虽然乡村生活没有城镇生活的五光十色,异彩纷呈,可是它也有自己恬静、朴实、粗糙、本色的美,它也自在成趣,它也美得动人。我们没必要为迎合流行的俗趣而浮躁而放弃对这一方静土的欣赏,放弃对这一过于朴素却厚实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比如乡间的田野、菜畦、池塘、小溪、野花、篱笆、石路、竹林、犬吠、蛙鸣等,都可以如诗如画般结成文字;比如当地孩子的钓鱼、戏水、放牛、捉鱼、吹笛、听戏、打枣、夜游、、偷苹果、打野兔、钻地洞等,都会使我们的语文顿生无限情趣。充分开发乡土化教育资源,做到开门办教育,开门学语文。
就目前来看,虽然大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学软硬件设施非常简陋,虽然农村社会环境十分闭塞、经济条件一直滞后,虽然大多数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状况极不容乐观,虽然语文教学改革在农村的进行更为艰难,但我们深信,藉着广大同仁们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无比热忱,藉着信息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前景与开阔视野,更藉着语文教学改革新时代到来所给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与无限激情,农村语文教学改革一定会迈向一个全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
(3)陈窈君《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我见》《语文学刊》发表于2004,3
作者简介:刘梅.女.生于1978年1月.1996年7月毕业于张掖师范,自学取得中文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通讯地址:临泽县第四中学。邮编:734200。电话:***。E-mail:gslzlm901@163.com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为了我们这些未来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也是以后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我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语文资源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学之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资源。
二、学校资源
课程资源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丰富。从人物来说,由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从时间来说,有课堂资源和课间资源;从地点来说,有教室资源和操场资源。
1、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语文老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要增强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往往在反思活动中,我们要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常常想一想课堂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抓住课内外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和条件,让随机出现的小插曲和异常情况成为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与同行交流的成功教学经验、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重要课程资源,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错与对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是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而错误是学情的具体反映,不能置若罔闻,要巧用错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如学生回答错误了,教师没有必要早早向学生透露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合作交流中,在相互讨论中经历挫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让每个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3、教室资源。教室的环境布置是隐性课程资源,可为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4、开发校园、课间资源。如:标语、地图、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等,都可吸纳到语文教学之中。课间休息,学生常常会玩一些喜爱的游戏,可将语文学习融入游戏活动之中。在操场上,参加体育运动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三、生活资源
1、立足家庭。家里的语文课程资源是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为语文教学增色添彩。
(1)利用家长。家长的职业和职务各不相同,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有差别,社会经历爱好多样,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库。可利用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家长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及时地加以引导,和孩子共同学习。
2、立足家乡。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简便易行,经济实惠。
(1)识字训练。利用家乡的特产,对学生进行识字训练。如农作物、蔬菜、水果等,利用它们识字,即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又便于学生掌握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2)丰富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学生有亲身体验、经历、感悟,就有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想、所得,以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3)练习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重在交际,把自己看到的事物、观察的景色与他人进行交谈,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自己不懂的问题向他人请教,不同的意见与他人商讨,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养成了尊重别人、善待他人、谈吐文雅的习惯,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社会资源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土壤,教师可抓住这一点让教材再生,达到激发孩子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
1、新闻资源
观注新闻热点话题,开展专题讨论,如:北京奥运、神六升天都可以成为学生所利用的资源。
2、环境资源
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随着地方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气息、民族气息。利用环境资源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掘历史,发掘文化,产生一种做平罗人的自豪感,即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3、自然资源。
大自然是神奇的,斗转星移,四季变换,它赐予人们很多的美丽和灵感,抓住自然界中那美丽的一幕,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利用这个神奇的资源宝库。写写系列作文、记记连续观察日记。做做组合作文。
五、网络资源
网络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信息渠道,使信息的获得更为快捷,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1、远程教育资源
随着远程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远程教育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尤其是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块资源,促进教学形式、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2、网络资料
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一是教师经常要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二是引导学生查阅与学习内容有关知识。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相关资料。
3、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不仅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也给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实现网络环境下学校教研活动的革新,使学校教研活动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也是课程资源有效合理开发利用的平台。
总之,不管是课本资源,学校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为了我们这些未来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也是以后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课程资源有个科学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只是空谈,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开发并且利用适宜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践的前提,而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又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也就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的基础,更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语文学习富有活力就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如何开发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我主张把课程资源进行如下划分:
1、校内课程资源:
① 教室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教室这个教学环境使学生沐浴在书香的良好氛围中。我们要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如图书架上要摆放着各种图书,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天天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教室里的生物角、饲养角、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② 图书馆、阅览室、宣传长廊、实验室等
图书馆、阅览室内藏有大量图书,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小型校内资源库。而宣传长廊、实验室等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
③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景点、设备设施、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校园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研究性学习版面、学生网页、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如通过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得写作素材。而学生通常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校内室场的作用,变换课堂,比如学习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识时,就可以把课室安排在学校的操场、生物园等地,让学生实际接触大自然,把学习语文变成一件乐事,也必将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这个教学资源开展应用性习作活动,例如: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
④ 校内人力资源—教师
人力资源是人们容易忽略的重要资源。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一本知识丰富的“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互相借经验、借智慧,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
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2、校外课程资源
①社会、生活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显性资源,也包括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文体活动、生活过程等隐性的资源。
学生的学习内容源于生活,超越生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触动往往比单纯的听、说、读、写更深刻。语文,不是枯燥的读背,而应该是在实践中学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该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联、日历本上的小知识、广告、歌词等。只要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从而使其各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链接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们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说一说,写一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②自然、乡土资源
自然风景、人文名胜等资源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广阔。教师应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增强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青山绿水”是山区的特点,“牛羊成群”是草原的特点,“碧海银沙”是海边的特点„„区域不同,特点各异。城乡之间也各有特点:城市学生熟悉的是竞争、下岗、经商、工业园、喧嚣的城市„„而农村学生熟悉的是鸡鸭、禾苗、立体农业、蔬菜基地、宁静的乡村„„因此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
特点的课程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们还必须把握不同地区的人文性,让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闪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网络、时代资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而我们对现在置身的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有着真切地体验和感受。它拥有许多适合我们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例如: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局部地区的战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恐怖主义、伊拉克、“9.11”、非典、禽流感等高频率词语的使用等等。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只有认识了时代,把握了时代脉搏,观察社会中的敏感话题,才能开发好语文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获得知识才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社会人力资源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在我们身边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课程教学服务。比如很多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朋友、亲戚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或拥有从事某项活动的丰富经验。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与交往中必然会累积大量的感性的知识。同时,这也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总而言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多种途径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相信只要我们充满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为我国培育出优秀的未来接班人!
第五篇:b6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思考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程开发意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动力储备,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不是现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进而把自己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利用语文资源学习语文的意识.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教师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内容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的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地方和场所(包括图书报刊、广播电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网络资源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一项重要工作,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要力量的教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工作呢?笔者认为要开发和利用好身边的语文教学资源:
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里的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宣传长廊以及校园环境是教学资源中最直接、最显现的资源。正因为它的方便、快捷,所以应充分挖掘,让可以利用的校内资源活起来。
1、教室——校内课程资源的中心
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大部分知识也是在教室里学到。我们要着力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教室除了要有学校统一规范的布置外,还要有适合于本班实际的文化布置特色。如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要焕然一新;图书架上要摆放着各种图书,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博览群书、增长知识;利用学校闭路电视系统,为学生定期播放一些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以增强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师也可从学校音像馆租借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教育碟片来辅助教学。同样,教室里的生物角、饲养角、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2、图书馆——小型校内课程资源库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图书馆藏着大量的图书,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疗卫生、环境科学、少儿百科,斟称校内课程资源库。这里面也同样有和语文知识内容相关的图书。我校图书馆现存书六万多册,对每本书进行电子编号、分类存放。同时,每个班开设图书阅读课,通过图书阅读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学校图书馆为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凭图书借阅证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另外,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
效果,学校定期组织各种阅读知识竞赛,如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少儿百科知识竞赛等。
3、校园环境——课程资源中的“活教材”
校园环境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研究性学习版面、专题性学生网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例如:很多学生在参与校园文体活动之后,他们便有了写作素材。以“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为题的佳作不断,这充分说明了校园活动也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外社会课程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及诸如乡土资源在内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说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其丰富。但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这些资源不可能全部被吸收利用。因此,结合学生乡土实际对资源进行选择性的利用成了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关键。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例如:某位老师在教《小镇的早晨》一课前先布置学生进行目的性观察:观察早晨的镇上有哪些人物?有哪些景象?发生了哪些事?(并要求各选择一个侧重点进行观察)。上语文课时,由于学生有了素材积累,他们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交流,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景象,交流自己对此的感想„„真所谓畅所欲言、不绝。课堂教学收到的良好的效果。这位老师充分挖掘校外课程资源,并且及时把它和课堂教学中的书本知识相结合。恐怕学生在这节课学到的不只是一些简单、机械的书本知识吧!
2、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电脑多媒体对人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之物。它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它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网络资源的开发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例如:某位老师在执教《秦兵马俑》时,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图片功能、数据功能、交互功能组织教学。①让学生检索与秦兵马俑有关的文章、图片、信息;②让学生交流汇报(包括信息搜索的方法、途径、网址„„);③教师总结,进行激励性评价,师生资源共享;④布置操作作业(利用电脑上的文字编辑功能给每一幅图片配上简要说明或根据课文的文本信息配以相关的图片)教师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课堂上更注意信息技能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3、电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资源。电视节目中有很多丰富生动的材料,动画片中惊险奇遇的情节,形象化的角色设计,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新闻节目中的国内外大事,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熏陶了孩子爱国情感;《人与自然》栏目中对自然界奇禽异兽的生活习性和生动地解说;《科技博览》的科技知识介绍,形象直观的讲解,都是孩子们获得知识的资源。教学中,教师把课文学习与一些电视节目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把结合课文指导训练学生看电视当成家庭作业,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录制的电视节目,通过视觉画面的刺激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对情节的理解,对细节的感悟,对景色的赏析,对时事的评点行装形式,有效地与文体结合起来,“观”中促读、读中促悟、悟中促写,更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因为电视作为媒体,它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象,语言形象生动,对孩子来说最具吸引力。在教学《我也是普通一兵》一文后,推荐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中《永远的丰碑》栏目,引导学生认识众多为新中国诞生而牺牲的烈士的生平事迹,及遗作,并加以积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升华了情感。教学《军神》时播放电视剧《长征》第17集,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教学《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三国小故事时,播放充满千古豪迈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流水》,把学生引入情景,结束时,引导学生了解歌词即《三国演义》卷首词《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并加以背诵,了解到《三国演义》的思想精华。所以说,电视节目,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加以收集,进行必要的剪辑,甚至整合,就会成为教学中的新颖的课程教学资源。我在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祖**亲》结束时,有这样一个片段:播放“神舟号”升天和杨利伟顺利返回地面的画面。
师:看了这些场景你想说些什么?
生:杨利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师:你为什么骄傲?
生:这标志着我国日益强大,外国人再也不敢对我们中国虎视眈眈了。更何况我们也是中国人。
师:那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为什么却被毁了?
生:那是我国政府无能,任人宰割。
师:这两件事之间有联系吗?
生:一个国家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落后就要挨打。
可见,是场景点燃了他们的民族之情,教师通过对比,有效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促进了对文本理解,悟出了文本的社会意义。
新课程为我们创造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只要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思考
学科:语文
姓名:仲健
电话:0518—6711021
邮编:222121
单位:赣榆县厉庄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