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镇原县新城中学
姚萍
内容提要: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成为每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创造性思维、开发文本广度;个性化解读,拓展文本深度;用心灵阅读,注重情感体悟;放眼课堂外,加入本土元素。只要我们积极投身到新课标的实践中去,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质的飞越。
关键字:农村初中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除了我们通常在课堂以内所用的教材、教具之外,社会生活、人文地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搞好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使学生形成有利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因素一直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在“应试”这根魔杖的指点下,要求学生重复不断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单调的背诵,海量的试题。这样的结果是:严重扼杀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认为,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成为每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拓展文本广度
不能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也不能彻底摒弃教材。充分地得用课本资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语文课文只是最常规的一种呈现方式,除此之外,影视、音乐等对课文内容的再现往往会使学生耳目一新,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满足于课文角度的重现,而应该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变换导读角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优化教学的效益。在学习《雷电颂》这篇课文时,如果单让学生阅读,学生肯定不能深切把握课文的语气、情感,我就能学生用多媒体播放了话剧《屈原》的视频片段,当演员在音乐的渲染中朗诵《雷电颂》的时候,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了起来,看到学生的热情如此高涨,我便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这段《雷电颂》,果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不公对课文的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在表演的基础上对词句等理解做了深入的讨论,许多学生争相提出自己的观点。
开发文本的广度,不仅指对课文的多种方式呈现,也指开放的视
角,捕捉与之相关的或是同一主题的其他作品,以及与之相似的或相关的现象。比如,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那么在学习这个单元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所在的环境入手,去调查自己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树立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个性化解读,挖掘文本深度
俗话说,“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教师不能只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发展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作者著文是一种角度,教师引导学生读文就不一定只局限在课文展示角度的藩篱之内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若能巧设一个新的角度去阅读课文,不仅有益于加深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强化语言训练。例如在进行《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为了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古代版和现代版不同版本的表演,此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前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挖掘文本深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补充相关次料,引入文本,勾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有的年代较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因而,最好是围绕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帮助或辅导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他人评价等等。
2.抓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句一般承载着大量的信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意图也往往蕴含其中。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教学时,对文本中的疑难或关键的词句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的深入的理解文本内容。
3.从情节的空白入手,放飞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对相关文本进行续写或改写。抓住情节进行续写或改写,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对发挥想象,续写游行归来,学生提出了很多新颖而独到的看法,续写异彩纷呈。
三、用心灵阅读,注重情感体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作为一种阅读结果的“情感体验”是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体验”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文本中那些能陶冶情操,激发智慧的资源。同时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类似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学生们没有作者都德那样深切的情感体验,出有像作者那样对自己的母语有那样强烈的感情,教师可以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情感做一个类比,学生们已经通过电视等多种途径以日本人的
侵华有了清楚的认识,所以就会很容易地和小弗朗士产生情感共鸣。
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想象,可以再现文章的情境,就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领悟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斑羚飞渡的过程和飞渡山涧时的悲壮惨烈的情境,感受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
朗读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训练方式,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是抒发学生情感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句的语调、语速、停顿、重音、轻音等朗读基调,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特别要有机地选择感人情节或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抒情,达到情感的升华。
四、放眼课堂外,加入本土元素
农村中学在教学设施上比不上城市中学,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在课堂以外有着广阔的天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本地的民情风俗、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拥有自身的特点。例如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戏曲大舞台”,课本上介绍了很多戏曲的知识,可是学生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对要求的作文也无从入手。所以我提前利用学校附近庙会时唱大戏的机会,布置学生利用周末认真地去看一场戏,回来之后以《我眼中的秦腔》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学生们的作文写的非常成功。
将本土元素引入语文课堂,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地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现在的学生每天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虽然生长在农村,可是对所生所长的这片热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八年级下《背起行囊走四方》的综合性学习中,能过师生合作,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家乡镇原的资料,使学生知道了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历史上我们镇原也曾人才辈出,在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为家乡增光添彩的豪情壮志。
总而言之,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身边处处有资源,只要我们积极投身到新课标的实践中去,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篇:农村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临泽四中刘梅
内容摘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感,教育学生养成收集资源的习惯。在课堂中拓展相关知识点内容,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特色引领,开发校本资源。组织实践活动,开掘地域资源。
关键词:农村开发课程资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新一轮的教改正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开展。而农村语文教改的形式却不容乐观,硬伤之一就是极为匮乏的课程资源。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程资源的认识方面有一定的误区:首先教师认为现成配发的或学校购买的就是课程资源。但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设备简陋,图书资料缺乏,教学资源十分匮乏,而老师也缺乏收集课程资源的意识与方法。长期以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教案一本书”,成了教师长期自足教书的形象。对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并不是他们职业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由于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缺少时间和财力的支持,甚至缺少合作和沟通所必需的比较融洽的人际关系、交流技术,甚至能够表达自己实践经验的语言,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挑战”的成分恐怕大于“机遇”的成分。其次对仅有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管理方法不科学、不合理,借用手续繁杂,缺乏使用培训,对学校的仪器、设备不爱惜,缺乏应有的保养措施,使仅有的资源损坏严重,或有了不会用,只好束之高阁。导致教师利用意识不强,怕麻烦,图省事,使仅有的教学资源造成浪费。
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就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课题。新课程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这样明确的表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就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的真实现状以及自己在农村从事教学教改多年的经验,为农村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意见,以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促进农村教改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感,教育学生养成收集资源的习惯。
我们要认识到:教学资源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除了
上面配发和学校购买的之外,还可以由教师自己用废旧物品做教具,可以由学生自己做学具;还可以利用家庭、社区等现有资料来帮助教学。语文的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不但要大胆尝试运用这些资源,让它们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更要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早以存在的语文资源。如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资源极度匮乏,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室、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让身边的这些课程资源成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源头活水。并且,告诉孩子们,光看还不行的,还必须强化自己养成集中听、快速记、长期积累的好习惯,从而真正将这些外在的材料,落到实处,转化为内在的能力与素养。
二、在课堂中拓展相关知识点内容,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
从教研的角度来看,农村教师本来就处于一个很闭塞的教学环境中,个人对教学资源的占有仅处于“温饱”状态,又加之教参在编写的体例甚至内容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是过时、错误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学,教学效果着实令人生忧。另外,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的家庭负担普遍较重,除了必须缴纳的学费,教师不可能过多期待他拿更多的钱用在买学习资料上。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尽可能多地占有教法与学法参考资料,不仅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质量,对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及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都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如我在教朱自请的《背影》一文后,文中的细节
非常成功,我对细节描写作了相关的补充。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的《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吝啬和刻薄。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常常有这样的经验: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在看过很长时间之后,具体情节可能忘记了,但是片中的精彩生动的细节却让人永远记忆犹新。真正的艺术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故事好编,零件难找。这个“零件”就是细节描写。再比如,学习《狼》这篇文章后,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或者典故,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狼的故事等。也就是说教材是范例。即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三、特色引领,开发校本资源。
在学校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本土化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
1.读书活动的开展
在全年开展“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的读书活动,组织本年级语文教师选择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作为本年级学生必须熟读背诵的篇目,同时定期向学生推荐一定数目的课外阅读书籍。根据年段提供的背诵、阅读总目录,进行阅读积累,平时由各班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根据等级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学生的内容进行登记。努力促使全校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诵读古诗词,畅游书海,收获智慧。
2.辅助课程的实施。
在认真实施学科课程的同时,开设班级辅助课程。在午晚餐时间,播放“校园之声”,包括校园动态、口才训练、古诗诵读、空中杂志、本班专栏等栏目;
在晚饭后,布置学生安排20分钟看电视新闻,单周和双周分别进行,《人与自然》、《国内外要闻》、《甘肃新闻》、《临泽新闻》、《我能行》等栏目的开设让孩子们能知晓天下事。
3.校园环境的布置。
校园环境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校史展览室、德育室、黑板报、活动室、绘画展、摄影作品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在我校教学楼过道所挂的不是名人像,而是许多反映我们临泽风土人情的实景照片。一张张、一幅幅,都是丰厚的地方课程资源,再加上校园内的植物名片、蔬菜实践基地,班级中的“图书角”、“生物角”、“我能行展示台”、“古诗欣赏”、“一周新闻”“素质成果展示台”、“星级达标评比台”等,所有这些都成为校园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构成了校内动态的知识源,这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通过组织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规模;欣赏景观布置,了解学校的布局;认识学校种植的花草树木„„以此,了解年轻学校的方方面面。既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体验,又使学生完全浸润在校本文化之中。
4.关注学生生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语文是和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为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身边的世界,我在每天上午语文课前用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新闻发布,由学生自由选材,或谈教室中的见闻,或谈双休日的趣闻喜事,或谈同学、朋友的友谊,也可以聊聊心中的苦恼等,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发布时要求学生简要地概述事情经过,注重学生的感受,并以“我认为”“我从中体会到了”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有时作为一个参与者,也毫无保留地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时作为一个点拨者,依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启迪。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养成了热爱生活,悉心观察、留心听记的好习惯,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的同时,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习作的灵感。
四、组织实践活动,开掘地域资源。
地域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生活是五彩的,地域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我们学校周边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临泽的历史文化,全面开展乡情教育,充分利用临泽本地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知枣乡文化,爱枣乡文化,扬枣乡文化,做枣乡小主人。开展以“体验枣乡风情,实践人文德育,发展学生素养”为主题的“悠悠枣乡情”乡情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到本县香古寺进行“游千年古寺,看枣乡风情”的实践活动。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物丰采”时,我发现教科书上仅有的几个人物不是离我们学生很远,就是学生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自觉地去认识更多的名人,自然的感受到那些杰出人物对人们心灵的洗涤与震撼。我就布置每一位同学寻找一位与自己同姓的名人,查找摘录其有关资料,并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性的文章。于是我班的随笔本上就出现了这样两篇文章《关于×××》和《我评×××》。在随后的一个阶段内,每堂语文课必有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自豪地介绍与自己的同姓的名人,这样,全班同学了解更多的名人。活动结束后,我收集了每一位同学的作文,把它们编为“与我的同姓名人同行”的系列作文。讲授第二单元“民俗风情”时,根据教材提到的“赛龙舟”、“社戏”等风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整理出我镇全年的一些独特的习俗,从过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月初八等这些习俗到婚丧嫁娶、垒屋砌灶等,然后由学生自由分组,每组集中调查其中1—2个习俗,然后由小组合作完成有关习俗解说的文章。最后,可把学生写成的一篇篇小调查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分发到学生手中,让所有的同学都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从而深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同样,依照此法还可以开展许多活动。学习第三单元建筑艺术后,号召同学对周围的一些民间住宅做广泛的调查。像这样类似的活动,从教科书出发,就地取材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走入社会生活,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同样做得很出色。在每个学期,力争把这些实践性的活动课程化,到家乡的德育基地、旅游景点、以及社区工厂、医院、学校等进行主题性的参观、考察、课题调查、社
会实,使语文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还原其生活的本色。
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的内容写入周记、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虽然乡村生活没有城镇生活的五光十色,异彩纷呈,可是它也有自己恬静、朴实、粗糙、本色的美,它也自在成趣,它也美得动人。我们没必要为迎合流行的俗趣而浮躁而放弃对这一方静土的欣赏,放弃对这一过于朴素却厚实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比如乡间的田野、菜畦、池塘、小溪、野花、篱笆、石路、竹林、犬吠、蛙鸣等,都可以如诗如画般结成文字;比如当地孩子的钓鱼、戏水、放牛、捉鱼、吹笛、听戏、打枣、夜游、、偷苹果、打野兔、钻地洞等,都会使我们的语文顿生无限情趣。充分开发乡土化教育资源,做到开门办教育,开门学语文。
就目前来看,虽然大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学软硬件设施非常简陋,虽然农村社会环境十分闭塞、经济条件一直滞后,虽然大多数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状况极不容乐观,虽然语文教学改革在农村的进行更为艰难,但我们深信,藉着广大同仁们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无比热忱,藉着信息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前景与开阔视野,更藉着语文教学改革新时代到来所给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与无限激情,农村语文教学改革一定会迈向一个全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
(3)陈窈君《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我见》《语文学刊》发表于2004,3
作者简介:刘梅.女.生于1978年1月.1996年7月毕业于张掖师范,自学取得中文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通讯地址:临泽县第四中学。邮编:734200。电话:***。E-mail:gslzlm901@163.com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为了我们这些未来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也是以后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我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语文资源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学之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资源。
二、学校资源
课程资源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丰富。从人物来说,由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从时间来说,有课堂资源和课间资源;从地点来说,有教室资源和操场资源。
1、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语文老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要增强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往往在反思活动中,我们要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常常想一想课堂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抓住课内外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和条件,让随机出现的小插曲和异常情况成为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与同行交流的成功教学经验、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重要课程资源,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错与对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是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而错误是学情的具体反映,不能置若罔闻,要巧用错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如学生回答错误了,教师没有必要早早向学生透露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合作交流中,在相互讨论中经历挫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让每个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3、教室资源。教室的环境布置是隐性课程资源,可为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4、开发校园、课间资源。如:标语、地图、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等,都可吸纳到语文教学之中。课间休息,学生常常会玩一些喜爱的游戏,可将语文学习融入游戏活动之中。在操场上,参加体育运动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三、生活资源
1、立足家庭。家里的语文课程资源是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为语文教学增色添彩。
(1)利用家长。家长的职业和职务各不相同,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有差别,社会经历爱好多样,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库。可利用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家长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及时地加以引导,和孩子共同学习。
2、立足家乡。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简便易行,经济实惠。
(1)识字训练。利用家乡的特产,对学生进行识字训练。如农作物、蔬菜、水果等,利用它们识字,即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又便于学生掌握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2)丰富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学生有亲身体验、经历、感悟,就有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想、所得,以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3)练习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重在交际,把自己看到的事物、观察的景色与他人进行交谈,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自己不懂的问题向他人请教,不同的意见与他人商讨,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养成了尊重别人、善待他人、谈吐文雅的习惯,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社会资源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土壤,教师可抓住这一点让教材再生,达到激发孩子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
1、新闻资源
观注新闻热点话题,开展专题讨论,如:北京奥运、神六升天都可以成为学生所利用的资源。
2、环境资源
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随着地方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气息、民族气息。利用环境资源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掘历史,发掘文化,产生一种做平罗人的自豪感,即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3、自然资源。
大自然是神奇的,斗转星移,四季变换,它赐予人们很多的美丽和灵感,抓住自然界中那美丽的一幕,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利用这个神奇的资源宝库。写写系列作文、记记连续观察日记。做做组合作文。
五、网络资源
网络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信息渠道,使信息的获得更为快捷,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1、远程教育资源
随着远程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远程教育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尤其是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块资源,促进教学形式、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2、网络资料
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一是教师经常要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二是引导学生查阅与学习内容有关知识。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相关资料。
3、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不仅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也给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实现网络环境下学校教研活动的革新,使学校教研活动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也是课程资源有效合理开发利用的平台。
总之,不管是课本资源,学校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为了我们这些未来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也是以后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课程资源有个科学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只是空谈,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开发并且利用适宜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践的前提,而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又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也就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的基础,更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语文学习富有活力就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如何开发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我主张把课程资源进行如下划分:
1、校内课程资源:
① 教室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教室这个教学环境使学生沐浴在书香的良好氛围中。我们要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如图书架上要摆放着各种图书,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天天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教室里的生物角、饲养角、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② 图书馆、阅览室、宣传长廊、实验室等
图书馆、阅览室内藏有大量图书,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小型校内资源库。而宣传长廊、实验室等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
③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景点、设备设施、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校园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研究性学习版面、学生网页、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如通过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得写作素材。而学生通常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校内室场的作用,变换课堂,比如学习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识时,就可以把课室安排在学校的操场、生物园等地,让学生实际接触大自然,把学习语文变成一件乐事,也必将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这个教学资源开展应用性习作活动,例如: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
④ 校内人力资源—教师
人力资源是人们容易忽略的重要资源。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一本知识丰富的“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互相借经验、借智慧,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
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2、校外课程资源
①社会、生活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显性资源,也包括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文体活动、生活过程等隐性的资源。
学生的学习内容源于生活,超越生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触动往往比单纯的听、说、读、写更深刻。语文,不是枯燥的读背,而应该是在实践中学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该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联、日历本上的小知识、广告、歌词等。只要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从而使其各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链接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们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说一说,写一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②自然、乡土资源
自然风景、人文名胜等资源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广阔。教师应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增强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青山绿水”是山区的特点,“牛羊成群”是草原的特点,“碧海银沙”是海边的特点„„区域不同,特点各异。城乡之间也各有特点:城市学生熟悉的是竞争、下岗、经商、工业园、喧嚣的城市„„而农村学生熟悉的是鸡鸭、禾苗、立体农业、蔬菜基地、宁静的乡村„„因此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
特点的课程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们还必须把握不同地区的人文性,让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闪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网络、时代资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而我们对现在置身的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有着真切地体验和感受。它拥有许多适合我们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例如: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局部地区的战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恐怖主义、伊拉克、“9.11”、非典、禽流感等高频率词语的使用等等。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只有认识了时代,把握了时代脉搏,观察社会中的敏感话题,才能开发好语文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获得知识才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社会人力资源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在我们身边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课程教学服务。比如很多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朋友、亲戚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或拥有从事某项活动的丰富经验。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与交往中必然会累积大量的感性的知识。同时,这也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总而言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多种途径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相信只要我们充满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为我国培育出优秀的未来接班人!
第五篇: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语文教学中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 利用身边资源 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 倡导广泛阅读 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时,要组织学生讨论:“美国那么发达,曼哈顿街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伸手乞讨的人?”老师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家庭经济情况,赡养老人,遗弃弱者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 鼓励自主探究 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农村中学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背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
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中学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