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04:2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第一篇: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所谓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长期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课本和课堂里,对区域语文课程资源优势认识不足,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造成了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空间小,语文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不强的局面。随着课程改革推进,我想,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应针对儿童特点,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立足学生发展,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在不同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这对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十分有益。

一、紧扣教材,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火车的故事》《兰兰过桥》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鼓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语文课上,有时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莫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而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就变得很有兴趣,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非常积极主动。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小动物过冬》《称象》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结果学生们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3、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我认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注重夯实基础,又注重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拓展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以往学生单

一、低效的识字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识字量,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乃至影响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和发展。对此,依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借助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们积极拓展语文课程资源,多渠道、多方法、多方式教学识字,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1、玩中识字: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是人所共知的。针对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如果把“玩”和“识字”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玩”和“识字”融合为有机的一体,使学生在玩中识字,在识字中玩,相辅相乘,相互促进,必将事半功倍。有鉴于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方法。例如把识字和拍纸牌、找朋友、登高峰等游戏结合起来,或是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方法好,看谁认得快,看谁认得多,学生们争强好胜,乐于表现,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积极开动脑筋,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而且为了在活动中有一个好的表现,在课下、课外都积极准备,这就强化了学生的识字记忆,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识字任务,也为识字扩展和学习扩展作好了铺垫。

2、学中识字:

这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中识字”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识字。教师的示范也好,怎样引导也好,或是让学生反思自己是怎样识字、读书的,能够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其学习必将突飞猛进,其自身必然体验成功和胜利的喜悦,从而唤起其学习语文更高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进入良性循环地学习状态。如识字教学中,示范类型中的一个字的识字方法,学生通用同样的方法迁移应用到期他字上;又如学习了几种类型的字后,把它们综合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启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并鼓励创新,把自己与众不同的识字好方法展示一下,介绍给同学。如从广告、路牌、商标、商品包装、日常用语等中,或是自己通过课外注音读物,或是自己独创的方法,等等,都给予肯定并表扬,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识字,还学会了注意观察和思考,并且它会反作用于学习、促进学习,使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3、做中识字:

这是“学以致用”的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语文有着广泛的应用,这勿庸质疑。在课本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变为自己的真知,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练习运用,并鼓励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实际实用,力求用的恰如其分。如在学习了课文中一些人物的语言、动作后,问学生:你见到师长、同学怎样打招呼?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该怎么说?到商店购货怎么说?„„也可以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让乐于表现的学生表演一下,或是让学生把自己做的一件事的过程讲述下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用到了学过的哪些生字。如果学习知识之后,不会运用,那学习还有什么用呢?更何况只有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才能把知识和能力结合来,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巩固所学知识。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表现在读书、写日记上的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基本达到识字预定目标底限。谁也无法代替学生学习,这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因此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组织、引导、帮助的作用,使他们能自能学习、自主学习,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期达到教育教学的既定目的。通过一个学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感觉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充满自信,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走出了迈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三、搭建平台,激励多读,让学生语言更丰厚

阅读是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机结合,也是渐次推进的思维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各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事实上,农村小学生要做到并不容易,主要有两难:一是阅读时间难保证;二是阅读兴趣难保持。我们在结合课题实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们为了保证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目标的实施,努力为学生搭建好课外阅读平台。首先留给学生读书时间,并将读书时间作为一门课,写进学校课程表,学生除了可以自由借书阅读外,每班学生每周不少于一节的读书课。其次,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如读哪些书?怎么读?课外时间如何安排?阅读得怎么样?教师都做具体辅导和检查,提高了学生阅读速度,增加了学生阅读总量。最后,每学期召开一次读书报告会,举办一次“古诗词大王”竞赛活动,评选一、二、三等奖若干人次,激发阅读兴趣,对评选出的获奖者由学校奖励你喜欢的图书或古诗文故事书,激发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保证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实现。

四、“言论自由”,创境多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说,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多说,尽量说出自己的见解,是语文口语教学重要前提。可是,事实上课时教师讲学生听,在家里家长讲学生听,言论的自由度实在有限,难怪长辈们常用“锅堂门口一张嘴”来形容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口头表达能力。他们是生人面前怕说话,话题不对不说话,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注意创设交际情景,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定期举办故事会、演讲会等。在课堂通过学生独立小声说、同位练习说、小组互相说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如“你喜欢课文的那一部分?那一段最精彩”、“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个人?”、“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等,让学生有话说。

在课外,按自然村庄自愿组合课外语文学习小组,让每位学生无拘无束地交际,完成课后作业。同时还要求学生经常和父母、亲戚、邻居多接触,明白做人的道理;要求学生经常和父母购买自己需要的衣物、学习用品;要求扩大视野,认识社会;关心国家大事,认清今日世界。现实生活的综合性、复杂性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利用多种多样渠道途径引导农村小学生轻松愉快地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只是停留在初步探索与尝试的阶段,许多地方只是一孔之见,重在参与,抛砖引玉。

第二篇:利用绘本资源,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利用绘本资源,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摘 要]小学生推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绘本教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受到形式多样的推断能力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绘本人物的表情、揣摩绘本的文字、紧扣绘本的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创编对话、展开想象、复述故事,以培养学生的推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绘本资源;推断思维;复述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10-04

“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的要求。可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绘本资源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这种训练方式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提高。为此,我们展开了《全球教育理念下的绘本应用和开发》的课题实践研究,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绘本资源训练学生的推断思维能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推断能力的必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虽然在总目标中提出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各学段的具体目标中,并没有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以及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于推断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两处提及:一处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另一处是“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重视,基本不对学生的推断能力进行训练。

西大君武小学与加拿大BC 省学校有着深层次的合作交流,认真学习了该省的语言艺术(相当于语文学科)课程大纲。该课程大纲对每个年级的“交流” “思维” “我与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如,一年级的大纲,开篇提出思维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辩析性思维;然后,从这两方面列出具体要求和教学建议;最后,在学年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估。以下是批判思维的自我评估部分内容。

1.我能提问并且提供判断、结论和解释,基于我自己或者他人积累的证据,我能够收集、选择、评估和综合信息;

2.我能考虑多种切入点并且做出策略性的选择;

3.我能冒险并且意识到我不可能马上成功;

4.我评估我的思想,寻找反馈,完善我的功课;

5.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观点,我能够调查证据,分析观点,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并且做出判断和解释。

不难发现,国外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推断思维能力。推断思维离不开想象能力,也不能没有疑问,更不能没有猜想。推断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问、分析、推想,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重视思维和推断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更敏锐地思考分析,更有效地感受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意识到推断能力的重要性,并愿意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尝试,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会推断的有思想的人。

二、绘本阅读在培养学生推断能力方面的优越性

推断能力训练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教学工作。寻找到一种适合的阅读载体进行推断能力的训练至关重要。

近年来,绘本教学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绘本画面精美,文字精练,老少皆宜。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说:绘本可以启发孩子想象,让他们获得美感。绘本总是留下一大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自在的想象。在孩子欣赏绘本中丰富的视觉图像,理解活泼有趣的情节时,教师可展开引导,培养学生独特的想象能力。其实,一切画面感很强的书都是很好的训练推断能力的材料。如果图和文都是同一个作者,训练的效果就会更好。在阅读时,学生会有意慢慢地思考画面的故事,然后把故事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即便是完全没有任何文字的漫画书,学生也会把它们联系起来。有些父母和教师担心漫画书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但调查研究表明,喜欢阅读漫画书的学生当进入高中和大学后,表现出很强的阅读能力,原因就是漫画书能培养孩子的推断能力。阅读漫画书,要求读者能对每一个故事框架做出推断。但在阅读漫画书的时候,读者也许没有觉察自己在进行推断,但是他们正在逐步提高这个推断的能力。

绘本是一座宝藏,等待我们去开采利用。在这方面君武小学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进行了广西区级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全球教育理念下的绘本应用和开发》的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利用绘本阅读对学生 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绘本形象而不抽象、生动而不枯燥,具有画面感、美感,小学生更喜欢靠近它、更容易接受它。因此,利用绘本阅读培养学生推断能力,具有天生的优越性。

三、在绘本阅读中培养学生推断能力的实践探索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借鉴了西方先进国家学校的思维训练方式,对学生推断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训练,开发了相关的课程。下面是我们的训练过程。

(一)表情游戏引路,初步认识推断

教师选择一个人物表情画面,让学生尝试推断这个人的思想情感。当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教师追问:“是什么线索让你进行这样的推断呢?”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关注细节,在图片和文字中寻找推断的线索。请看下面教学实录。

选择绘本《大卫,上学去》其中一幅(图一)。教师首先盖住文字,让学生只观察大卫的表情,推断大卫可能遇到的情况。

师:这个男孩叫做大卫,他推开门,露出他的脸。大家仔细看看并猜猜,他是什么表情。请用上 “我?J为……”“也许……”“我可以推断……”这些句式说一说。

生1:邪恶的表情,他在坏坏地笑,也许他在做什么恶作剧。

生2:害怕的表情,我认为他的牙齿掉了,担心别人笑话他。

生3:惊喜的神情,我可以推断他看到了什么好玩的游戏,或者他看到了爸爸的秘密。

察言观色是人的本能。从观察表情入手进行推断故事,每个孩子都乐意参与。另外,绘本中的人物表情多是夸张的,能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揣摩文字,推断故事发展

绘本故事文字虽少,但内涵丰富。如果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就可能浪费了宝贵的训练资源。我们可以利用简短的文字进行推断训练。比如,图一,我们已经分析了大卫的表情以及背后的故事,接下来展示文字:“大卫!你迟到了!”利用这简单的一句话来进行推断下一步的故事。

师:哈哈,大卫的表情真是复杂啊,让我们同学有这么多的猜测,原来他是上学迟到了。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经历推断一下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呢?

生1:大卫一定会很惨的,说不定老师会让他罚站。

生2:我的老师可没这么好说话,他一定会要求大卫写检讨。

生3:我们班级有个规定,谁要是迟到了,就要讲一个故事给大伙听。我认为接下来,他会给大家讲故事。

推断不是无源之水,推断一定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或经历之上,尤其小学生。这里,教师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推测,降低了训练的难度。

(三)创设一段对话,提高推断能力

绘本一直被认为是用耳朵来听的故事。阅读绘本最好的方式是别人读,自己边看边听。这样,读者(听故事的人)可以获得画面与文字两种语言,并在自己的内心中创生新的故事。读者之间的对话,读者与绘本人物的对话,随时随地都能发生。我们可以根据绘本图画来创设一段对话,把孩子快速带入故事中;同时,了解每个孩子的内心感受,掌握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推理轨迹。

教学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先让一部分学生根据一幅画创编一段对话。要求对话不要超过六个来回,一个来回每个角色只允许说一或两句话。然后,再让另外一部分学生根据这段对话,推断发生了什么事情,会是怎样的画面。最后,让学生比较自己推断的画面与原图是否相同、推断的故事是否相似。

比如,针对图二,我的学生创?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生1:牛肉。

生2:喂,大卫!

大卫:干吗?

生2:排后面。

大卫:饿!

生3:也不行。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故事情节,编成一段两人的电话聊天记录。教学时,教师只把其中一个人的回应告知学生,让学生去推断电话中的两个人在讨论什么,并补充另外一个人的说话内容。这样,会产生更多的故事。对学生编的故事,教师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一切推断。

(四)推断在线索变化中调整

在绘本创作中,有时候作者有意留下隐含的线索,每次只提供一点信息,到故事结尾才揭露秘密。一个好的读者应该特别关注故事的线索,一边读一边跟着线索思考,不断改变自己的推断,最后能比较准确和全面地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绘本《七只瞎老鼠》比较合适进行这个方面的训练。该绘本是根据《盲人摸象》来创编故事的,七只不同颜色的老鼠,根据自己发现的线索推断他们见到的怪物。

教学时,教师先提供一个表格(表格一)给学生,并说:“我将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但是不会告诉你们故事的最后结果。”然后,教师一边朗读绘本,一边要求学生根据画面线索猜测自己看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合作完成表格;最后,再看小老鼠的推断。

随着线索的变化,学生的推断也在变化。这时,教师问:“他们(七只老鼠)的推断是否符合事情的发展线索?又是什么原因改变他们原来的想法?”在完成六只瞎老鼠的猜测后,师生一起从封面开始重新阅读故事。一直读到最后,学生终于明白,小白鼠发现怪物原来是一头大象。这时,学生就如小老鼠们一样感慨万分。有了这样的阅读经历,学生就理解并掌握了推断事物的基本方法:要善于总结别人的意见,全面考虑各种线索,这样才能得出比较真实的判断。

(五)在疑问中提高推断能力

我们利用“观察―疑问―推断”表格(见表格二)来训练学生的推断能力。

教师先给学生示范,观察图片,在画中寻找线索,并且将自己看到的内容填到表格中;接着示范提问和推断两个方面。比如,我选择了《朱家故事》的封面(见图三)作为训练对象。

照样子示范两至三幅图画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自己进行推断;同时,引导学生用“可能”或者“我认为”来强调自己推断的过程。这样,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讲的是基于图片观察所进行的思考,是基于观察、思考后想到的故事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作者真正写下来的。因此,这种思维的成果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推断思维能力。

(六)超越故事情节,推断更多要素

当学生掌握了推断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细化故事要素,从故事角色、问题、情节、结局等方面进行推断。最简单的做法是在故事的开始,让学生预测一下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学生一边读一边完成这个表格(见表格三),并用绘本讲述的故事来证实自己的推断。当然,也可以讨论自己的推断为什么与绘本讲述的故事大相径庭。这个表格可以让学生随意选择其中一项或者几项进行推断,也可以把整本书分成几个故事环节进行推断。

根据《朱家故事》,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可以进行四次推断。第一次:朱先生有很好的房子和车子。第二次:早上,朱太太做完家务后才去上班;晚上,朱太太要干到很晚才可以休息。第三次:有一天,朱太太不见了。第四次:朱氏父子变成了猪,朱太太终于回来。以下是一位六年级孩子的推断作业(表格四)。

(七)复述一段文字,推断作者意思

在教学中,可以从故事里面选取一段方便推断的文字,让学生先填写下面的表格(表格五),然后看故事后面的文字,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如下表(表格五)。

完成了以上课堂训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记录他们对这个新策略的感受,评估他们是否掌握了这个阅读策略。在进行推断的时候,他们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他们学会在书本中、在图片中找到线索,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联系分析。

2.他们知道有些内容作者在书本里写得很少,但是留下了线索让读者去发现和了解。

3.他们明白文本中很少的文字会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4.他们更喜欢说 “哦,我现在发现了”,而不是说“什么?我不明白”。

小学生推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绘本教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为学生的思维训练打开一扇大门,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受到形式多样的推断思维能力的训练。

(责编 韦 雄)

第三篇: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条教学新理念: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对教材作教法上的加工处理。下面以教材资源之一——插图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等训练,就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利用插图进行激趣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注意力。如教学《小猫刮胡子》时,先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然后问学生:小猫到底是怎样刮胡子的呢?刮了胡子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课文上来。

二、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课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教学《金色的房子

(一)》时,“金灿灿”“红彤彤”“亮闪闪”等词语比较抽象,单靠教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但通过观察插图,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

大多数插图还体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插图与课文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邱少云的神态、动作,然后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说:体会到了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精神。

三、利用插图,进行观察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认识事物和智力发展的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训练,能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的顺序、观察的主次、观察的细节等,并且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四、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插图内容想象隐含在插图背后的事物,同时使静止画面中的人物、动物等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景感。如学习《将相和》中“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时,可利用插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蔺相如和廉颇见面后各自会说些什么?让学生的想象来填补课文中的“空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五、利用插图,训练言语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一般分为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或进行合理想象后引导学生将观察到或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用说话或写作方式表达出来,促进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燕子》一文时,要求学生用上“每当……就……”“……仿佛……”等词语描述图上美景,先口头表达,再写出来。

六、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插图具有较强的形象性,比语言文字更能在头脑中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促进其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的发展。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单靠课文的描述很难想象董存瑞炸暗堡时的表情,而通过插图的欣赏,立刻使学生获得了鲜明的形象,体会到了包含其中的雄壮之美。

七、利用插图,指导背诵复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小学生特别善于具体形象记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或复述与插图有关的课文内容时,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按观察插图的顺序建立记忆线索,然后想象插图画面进行背诵或复述,这样就能使背诵和复述化难为易。如我在指导学生背诵《三味书屋》一文中“三味书屋的布置”一段时,先让学生按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顺序建立记忆线索:正中的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然后再想象插图画面背诵课文,结果记忆速度和效果大大提高。又如,复述课文《乌鸦喝水》时,先指导学生按插图顺序建立记忆线索:喝不着水—衔小石子—喝到水,然后再想象画面去复述课文,从而使复述化难为易。

八、利用插图,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内容或情境相关的两幅或多幅插图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他们的异同,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此外,教师还可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对插图的某些内容加工创造质疑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教学《海上日出》时,让学生在认真观察两幅插图后,再比较一下两幅插图的异同,从而感受海上日出在晴朗时和有云时的不同景象。另外,还可要求学生画出云厚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特别是课本插图这个不起眼的板块。只要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学生就会受益更多,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更加容易。

第四篇:利用学生资源

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潜能

《走进聪明屋》教学课例评析

台州市椒江实验小学

林素仙

临海市教研室

张 瑛

[教学目标]

在对前人科学发明过程的了解中,逐步培养学生遇事勤动脑、善思考的行为与习惯。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想象,初步尝试和学习有创意的生活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动手做,做中学”感受动手的欢愉和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 根据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或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搜集查找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故事、少年发明家的故事等资料;准备纸桥游戏、图形组和游戏的卡纸,几个一元硬币。

[活动过程] 活动

(一)——奇思妙想引课题 1.出示图形思考。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你觉得这像什么?

生:我看这个图形很像我们平时吃的圈起来的大大卷。生:我觉得这个图形像我家用的蚊香。师:不错,像一盘一盘的蚊香。生:还像大树的年轮。生:像一条蛇盘踞在路上。

(点评: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很积极,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说出了很多:指纹,高度近视镜片,旋涡、蛋糕、发夹、靶心图……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2.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想象力很丰富。其实,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有所创造发明。你知道轮船为什么会航行?火车为什么会跑?飞机为什么会飞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聪明屋,痛痛快快地学一学、玩一玩、创一创,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聪明。(贴有课题的图画)

活动

(二)——名人画廊谈发明 1.参观名人画廊。课件中出现创创鼠。

创创鼠:嗨!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聪明屋的小主人创创鼠,欢迎你们来到聪明屋,获取聪

1 明之星。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名人画廊。(课件出示名人画廊)

师:名人画廊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小朋友,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些科学家有什么发明吗?哪位小朋友能用“谁发明了什么?”的话来介绍。

生:我知道鲁班发明锯。

生:我知道我们亮的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

生:我们教室里也有爱因斯坦的画像,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牛顿小时候很爱动脑筋,牛顿从苹果落地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点评:课程是动态的,课堂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寻找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资料,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急切地想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与大家分享。可见学生课前充分地去查找资料,了解科学家的发明。)

师:现在小朋友请打开课文,请聪明屋小主人创创鼠介绍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课件。师:听了创创鼠的介绍,你们知道瓦特是从什么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的? 生:瓦特看见水开了,水蒸气推动壶盖跳动,受到了启发。

师:对,这是瓦特经过好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发现的。看来要想发明、创造就得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板书:学会观察)

师:仔细观察图画,科学家发明的锯、船浆、飞机是受生活中哪些事物启发而发明的?(课件出示)

生:蜻蜓有一双透明的翅膀,会在空中飞,飞机也会在空中飞。科学家是根据蜻蜓会飞,发明了飞机的。

师:你真会观察。有了飞机——

生:有了飞机真方便。我们从路桥到北京,只要两个多小时就到了。

生:我知道船浆是根据鸭子的脚发明的。因为鸭子的脚有脚蹼,扁扁的,船浆的一头也是扁扁的。

„„

(点评:为了引起学生对熟视无睹的生活的有意注意,教师精心设计,逐步引导,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如“蜻蜓——飞机”等让学生连一连,让学生懂得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就要学会仔细观察。这一环节于无声处听惊雷,让学生知道发明创造离不开生活,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发明。)

师:发明创造对人类有多么的重要,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如果爱迪生不发明电灯,晚上怎么样?

生:如果没有电灯,晚上黑乎乎的,我们写作业也不方便。

师:对,舒适的生活离不开创造发明。如果瓦特不发明蒸汽机,就没有汽车火车在地上跑了。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中小学生中有不少的小发明家。老师也收集到一些信息。全国十佳小学生周林9岁时就开始发明,到12岁有6项发明获得专利,其中他发明的多功能健身器获小学生创造发明特等奖。(出示课件)

2(点评:儿童中的小科学家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为自我对照的学习榜样。当学生听到自己)

活动

(三)——信息厅里受启发 1.走进发明厅。

师:小朋友,你们个个都是未来的发明家,发明创造就在你们身边。你们想不想搞创造发明呢?(学生回答)我们快去听听,发明厅乐乐猴正在发布创造发明的信息呢。

乐乐猴介绍橡皮铅笔的发明。(小朋友,你们知道橡皮铅笔是怎样发明的吗?美国有位叫海曼的画家,小时候画画的技术并不高,但很勤奋。他整天用铅笔在画板上画画,常常画了擦,擦了画,忙个不停。有时用橡皮擦好了,铅笔找不到了,找到了橡皮,铅笔又不知放到哪儿了,这使他非常生气。一天,他突发奇想——)

师:小朋友,你想,小画家海曼是怎样发明橡皮铅笔的?(出示铅笔、橡皮)

生:我想,小海曼是用一根铅丝,一头戳进铅笔,一头戳进橡皮,就把铅笔和橡皮连在一起。生:不对,不对。铅笔很硬,铅丝戳不进去,还是用一根绳子把橡皮和铅笔绑在一起好。生:我有更好的办法。用双面胶布把铅笔和橡皮捆在一起。

(点评:学生讨论非常激励,也非常感兴趣。橡皮铅笔是学生最熟悉不过,他们天天使用铅笔,对铅笔橡皮发明的话题感兴趣也是在情理之中,身边事物的发明,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活动

(四)——活动厅中展风采 1.进入活动厅。

师:小朋友,听了乐乐猴的介绍,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去创一创,玩一玩,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呢?瞧,欢乐活动厅的4位小主人带来4个好玩的游戏正等着你们呢?(课件出示)你们喜欢哪位小动物?

生:我们喜欢小熊威尼。

师:让我们跟这些小动物打声招呼。看看小熊威尼为我们带来什么活动?(出示课件)哇!是搭纸桥活动。自己能读懂活动的要求吗?

生:能。

„„

师:四个活动项目全部呈现在你们面前,喜欢搭纸桥的请到第一二组,喜欢纸玩具的请到三、四组,喜欢图形组合到五、六组,喜欢纸鞭子的到七、八组。请小朋友在一分钟内自由选择活动。

(学生自由挑选活动)

师:每项活动时间为5分钟。每两组同类的项目中选出一项最佳创作奖,同时还选出一个最佳合作奖,一个最佳组织奖。大奖等着你来拿,快快行动吧。

(点评:学生在一分钟内按活动要求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活动。在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也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鼓励、指导学生。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的一员参与到活动中去,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活动内容如下:

3 图形组合:用“○○、∣∣、△△”自由组合成实物,图形的形状可以改变。如台灯,花„„越多越好。

搭纸桥:用一张白纸,任意折叠,放在两个铅笔盒的中间,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承受的重量最多。

纸鞭子:一张白纸,一根毛线,不用剪刀,不用胶水,可以撕,可以折,怎样使纸和毛线组合得最长。

纸玩具:用两张白纸折你熟悉、喜欢的玩具,如船、小鸟„„越多越好。活动

(五)——聪明屋里出成果

1.汇报。推选组里的一个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作品。

生:我们组选择的是“图形组合”活动。我们用两个三角形、两个圆、两条直线拼出了小花、老翁钓鱼、小房子、运动亚铃、飞机。

师:真棒!能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拼出来的吗?

生:比如拼小花吧。我们先用两个圆作花朵。两条直线作花的茎,两个三角形作花的叶子,这样,一朵小花就拼成了。后来,张新又想出了火箭,大家你一个,我一个就拼出这么多的图形了。

生:我们组是“纸鞭子”活动。瞧,这是我们大家一起撕得纸鞭子。

师:哇,真长呀。足足有5米 多长吧。你们组是怎样不用胶水和剪刀,把毛线和纸连在一起的?

生:开始的时候,陈阳说把纸撕开,一条一条接起来,后来,胡思议想出了办法,沿着纸的边沿撕,并且尽量撕细一点,就撕得这样长了。

(生说完后,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大家都为第三组喝彩。)

„„

(点评:学生选择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在活动时间上作了限制,在紧张的气氛下,使参加者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有利于激励出新的方法。陶行知的成功教育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时间和空间,把主动还给孩子,让孩子学会主动,主动做人,主动学习。从学生的展示中可以看出,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像搭纸桥的一个小组想出了瓦楞桥,竟放了50多个硬币。令在座的听课教师和学生惊讶不已。)

2.评出最佳创作奖、合作奖、组织奖。3.布置聪明屋。

活动

(六)——活动延伸,总结。

1.学习儿歌,课后去观察、思考、探究生活中有那些不方便的?哪些可以加一加来发明,哪些可以变一变?

创造发明并不难,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改一改,拼拼学学代一代,动动脑子奇迹现。

2.小结。

4 师:只要我们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学会创造,都能成为一名聪明的孩子。当然了,走进聪明屋,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就得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1分天才+99分汗水=成功(课件出示)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学习,成功之路就在你的脚下!

[自我反思] 《走进聪明屋》是《品德与生活》江苏版教材第四单元主题活动金点子行动的第一课。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床罩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在这节课上,我着力体现这样的教学意图:通过学生参观名人画廊,听创创鼠介绍瓦特发明蒸汽机的经典故事,启发学生观察是创造的基础。通过“搭纸桥、图形组合、推理游戏”等活动,旨在打开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增强学生发明创造的意识。

一、调动内在情感,挖掘利用情感资源。

学生内在的情感就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按照功能特点,可划分为素材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情感因素属于素材性资源。当然,它只是备选材料,只有在教学中对其进行加工、转化、将其巧妙地引入课堂,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领悟感情,以情激情、以景激情、以理激情、以美冶情等,做到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最终使道德情感成为道德认识的动力而转向指导道德行为。并注重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描绘出书中人物或事件所处的情境,表达出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感情色彩,使学生如临其境,耳濡目染,恰时设置富有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认识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如创创鼠、乐乐猴、小熊威尼、蓝猫等组织课堂教学。以聪明屋的主人创创鼠带领学生参观名人画廊,“信息厅听取乐乐猴的介绍”、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创意活动等形式贯穿课堂。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盎然,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想的方法很多,有的方法特别新。“动手做做看,自由组合选择创意活动”中,教材只有搭纸桥一种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添加了“纸鞭子”、“图形组合”、“纸玩具”几个活动供学生选择。仅图形组合,学生利用几个几何图形拼出20多种形状的图案。

二、开发想象潜能,挖掘利用创造性资源。

学生的想象力就是课程资源。其实儿童的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好奇、好想、好问是他们的天性。由此可见,儿童的想象力资源是巨大而丰富。学生的创造性资源更多地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和生成的。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们营造一种宽松、广阔的活动空间,还给他们学习的权利,让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自主采集那些感兴

5 趣的,能受到启迪的,或能激发情感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记载、学会创造;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愿望和能力,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探究、去学习,力求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1.让学生敢于大胆想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维火花。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黑板上画出像漩涡一样的图案,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说出了年轮,指纹,高度近视镜片,旋涡、蚊香、蛋糕、发夹、靶心图等许多像形物。

2。让学生敢于假设

留白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舞台,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中教师补充了乐乐猴介绍铅笔橡皮的发明过程,在讲到精彩处,采用留白处理:让学生思考,小海曼是怎样发明铅笔橡皮的?“用双面胶布包扎、用铅皮包扎、用线把橡皮和铅笔绑住。”等学生说得差不多时,再告诉学生小海曼是怎样把橡皮和铅笔连起来的?当学生得知自己想的与海曼一样,或者比他的方法更好时,便会竖起信心。

三、激发活动的兴趣,挖掘利用活动化资源。

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课程资源。研究表明,通过激发能给学生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的兴趣,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要点。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的,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教育”于“活动”之中。恰好《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堂上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的是实地采访调查,有的是快乐的游戏,有的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能为老师提供许多教育的机会。对于这些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教师要在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挖掘他们已有的但没有体验到的事物,强化他们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促进道德的内化。

1.让学的过程真正成为“自己想办法”的过程。

所谓“自己想办法”,就是教师提出研究范围,由学生根据研究内容,选择材料,进而按自己的想法实施研究。《走进聪明屋》的主要活动环节: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想办法使一张白纸变成一座桥,放在两个文具盒中间,怎样使纸桥承受的重量最多?”;“怎样在短短的5分钟内,让○○、∣∣、△△组合的图形最多?”;“怎样用一张16开的白纸折出尽可能多的纸玩具?” 在纸鞭子活动中,一张白纸,一根毛线,不用剪刀,不用胶水,可以撕,可以折,怎样使纸和毛线组合得最长。如果把纸一条一条的撕开,纸条不好连接,这样连接起来的纸鞭子也不长。在小组同学的共同探究下,想出沿着纸的四周慢慢地撕,或者来回撕,但通过比较,还是沿着四周撕能使纸变得最长。通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想办法,把直接看不见的过程和条件揭示出

6 来,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创新意识。

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

学生的探索过程不同于科学家“探索未知”的过程,对成年人来说是“已知”的东西,在学生看来往往是“创新”的成果,他们会觉得十分惊奇,很了不起,这种惊奇是促使他们加速进行研究的一种刺激。例如搭纸桥游戏活动,学生开始把纸对折放在两个铅笔盒的中间,结果,刚放上两个硬币,纸桥就塌下了。后来,他们把纸桥叠成多层的拱形,也只能放十几个硬币。通过动脑筋,有个同学想出了瓦楞桥,把纸折成像扇子一样放在铅笔盒的中间,结果能承受五十多个硬币。经过一番探索,孩子们终于在玩耍中得出了新的结论:“因为瓦楞桥受力分散,承受的硬币最多。”可见,让学生“卷入”科学发现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五篇:农村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临泽四中刘梅

内容摘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感,教育学生养成收集资源的习惯。在课堂中拓展相关知识点内容,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特色引领,开发校本资源。组织实践活动,开掘地域资源。

关键词:农村开发课程资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新一轮的教改正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开展。而农村语文教改的形式却不容乐观,硬伤之一就是极为匮乏的课程资源。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程资源的认识方面有一定的误区:首先教师认为现成配发的或学校购买的就是课程资源。但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设备简陋,图书资料缺乏,教学资源十分匮乏,而老师也缺乏收集课程资源的意识与方法。长期以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教案一本书”,成了教师长期自足教书的形象。对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并不是他们职业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由于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缺少时间和财力的支持,甚至缺少合作和沟通所必需的比较融洽的人际关系、交流技术,甚至能够表达自己实践经验的语言,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挑战”的成分恐怕大于“机遇”的成分。其次对仅有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管理方法不科学、不合理,借用手续繁杂,缺乏使用培训,对学校的仪器、设备不爱惜,缺乏应有的保养措施,使仅有的资源损坏严重,或有了不会用,只好束之高阁。导致教师利用意识不强,怕麻烦,图省事,使仅有的教学资源造成浪费。

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就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课题。新课程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这样明确的表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就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的真实现状以及自己在农村从事教学教改多年的经验,为农村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意见,以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促进农村教改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感,教育学生养成收集资源的习惯。

我们要认识到:教学资源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除了

上面配发和学校购买的之外,还可以由教师自己用废旧物品做教具,可以由学生自己做学具;还可以利用家庭、社区等现有资料来帮助教学。语文的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不但要大胆尝试运用这些资源,让它们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更要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早以存在的语文资源。如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资源极度匮乏,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室、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让身边的这些课程资源成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源头活水。并且,告诉孩子们,光看还不行的,还必须强化自己养成集中听、快速记、长期积累的好习惯,从而真正将这些外在的材料,落到实处,转化为内在的能力与素养。

二、在课堂中拓展相关知识点内容,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

从教研的角度来看,农村教师本来就处于一个很闭塞的教学环境中,个人对教学资源的占有仅处于“温饱”状态,又加之教参在编写的体例甚至内容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是过时、错误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学,教学效果着实令人生忧。另外,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的家庭负担普遍较重,除了必须缴纳的学费,教师不可能过多期待他拿更多的钱用在买学习资料上。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尽可能多地占有教法与学法参考资料,不仅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质量,对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及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都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如我在教朱自请的《背影》一文后,文中的细节

非常成功,我对细节描写作了相关的补充。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的《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吝啬和刻薄。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常常有这样的经验: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在看过很长时间之后,具体情节可能忘记了,但是片中的精彩生动的细节却让人永远记忆犹新。真正的艺术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故事好编,零件难找。这个“零件”就是细节描写。再比如,学习《狼》这篇文章后,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或者典故,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狼的故事等。也就是说教材是范例。即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三、特色引领,开发校本资源。

在学校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本土化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

1.读书活动的开展

在全年开展“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的读书活动,组织本年级语文教师选择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作为本年级学生必须熟读背诵的篇目,同时定期向学生推荐一定数目的课外阅读书籍。根据年段提供的背诵、阅读总目录,进行阅读积累,平时由各班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根据等级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学生的内容进行登记。努力促使全校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诵读古诗词,畅游书海,收获智慧。

2.辅助课程的实施。

在认真实施学科课程的同时,开设班级辅助课程。在午晚餐时间,播放“校园之声”,包括校园动态、口才训练、古诗诵读、空中杂志、本班专栏等栏目;

在晚饭后,布置学生安排20分钟看电视新闻,单周和双周分别进行,《人与自然》、《国内外要闻》、《甘肃新闻》、《临泽新闻》、《我能行》等栏目的开设让孩子们能知晓天下事。

3.校园环境的布置。

校园环境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校史展览室、德育室、黑板报、活动室、绘画展、摄影作品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在我校教学楼过道所挂的不是名人像,而是许多反映我们临泽风土人情的实景照片。一张张、一幅幅,都是丰厚的地方课程资源,再加上校园内的植物名片、蔬菜实践基地,班级中的“图书角”、“生物角”、“我能行展示台”、“古诗欣赏”、“一周新闻”“素质成果展示台”、“星级达标评比台”等,所有这些都成为校园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构成了校内动态的知识源,这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通过组织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规模;欣赏景观布置,了解学校的布局;认识学校种植的花草树木„„以此,了解年轻学校的方方面面。既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体验,又使学生完全浸润在校本文化之中。

4.关注学生生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语文是和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为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身边的世界,我在每天上午语文课前用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新闻发布,由学生自由选材,或谈教室中的见闻,或谈双休日的趣闻喜事,或谈同学、朋友的友谊,也可以聊聊心中的苦恼等,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发布时要求学生简要地概述事情经过,注重学生的感受,并以“我认为”“我从中体会到了”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有时作为一个参与者,也毫无保留地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时作为一个点拨者,依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启迪。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养成了热爱生活,悉心观察、留心听记的好习惯,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的同时,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习作的灵感。

四、组织实践活动,开掘地域资源。

地域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生活是五彩的,地域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我们学校周边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临泽的历史文化,全面开展乡情教育,充分利用临泽本地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知枣乡文化,爱枣乡文化,扬枣乡文化,做枣乡小主人。开展以“体验枣乡风情,实践人文德育,发展学生素养”为主题的“悠悠枣乡情”乡情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到本县香古寺进行“游千年古寺,看枣乡风情”的实践活动。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物丰采”时,我发现教科书上仅有的几个人物不是离我们学生很远,就是学生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自觉地去认识更多的名人,自然的感受到那些杰出人物对人们心灵的洗涤与震撼。我就布置每一位同学寻找一位与自己同姓的名人,查找摘录其有关资料,并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性的文章。于是我班的随笔本上就出现了这样两篇文章《关于×××》和《我评×××》。在随后的一个阶段内,每堂语文课必有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自豪地介绍与自己的同姓的名人,这样,全班同学了解更多的名人。活动结束后,我收集了每一位同学的作文,把它们编为“与我的同姓名人同行”的系列作文。讲授第二单元“民俗风情”时,根据教材提到的“赛龙舟”、“社戏”等风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整理出我镇全年的一些独特的习俗,从过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月初八等这些习俗到婚丧嫁娶、垒屋砌灶等,然后由学生自由分组,每组集中调查其中1—2个习俗,然后由小组合作完成有关习俗解说的文章。最后,可把学生写成的一篇篇小调查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分发到学生手中,让所有的同学都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从而深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同样,依照此法还可以开展许多活动。学习第三单元建筑艺术后,号召同学对周围的一些民间住宅做广泛的调查。像这样类似的活动,从教科书出发,就地取材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走入社会生活,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同样做得很出色。在每个学期,力争把这些实践性的活动课程化,到家乡的德育基地、旅游景点、以及社区工厂、医院、学校等进行主题性的参观、考察、课题调查、社

会实,使语文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还原其生活的本色。

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的内容写入周记、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虽然乡村生活没有城镇生活的五光十色,异彩纷呈,可是它也有自己恬静、朴实、粗糙、本色的美,它也自在成趣,它也美得动人。我们没必要为迎合流行的俗趣而浮躁而放弃对这一方静土的欣赏,放弃对这一过于朴素却厚实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比如乡间的田野、菜畦、池塘、小溪、野花、篱笆、石路、竹林、犬吠、蛙鸣等,都可以如诗如画般结成文字;比如当地孩子的钓鱼、戏水、放牛、捉鱼、吹笛、听戏、打枣、夜游、、偷苹果、打野兔、钻地洞等,都会使我们的语文顿生无限情趣。充分开发乡土化教育资源,做到开门办教育,开门学语文。

就目前来看,虽然大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学软硬件设施非常简陋,虽然农村社会环境十分闭塞、经济条件一直滞后,虽然大多数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状况极不容乐观,虽然语文教学改革在农村的进行更为艰难,但我们深信,藉着广大同仁们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无比热忱,藉着信息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前景与开阔视野,更藉着语文教学改革新时代到来所给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与无限激情,农村语文教学改革一定会迈向一个全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

(3)陈窈君《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我见》《语文学刊》发表于2004,3

作者简介:刘梅.女.生于1978年1月.1996年7月毕业于张掖师范,自学取得中文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通讯地址:临泽县第四中学。邮编:734200。电话:***。E-mail:gslzlm901@163.com

下载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

    利用校园网络及其资源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

    《利用校园网络及其资源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 研究》课题研究终期报告 安徽省合肥市第38中学物理课题组《利用校园网络及其资源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是由我校承担......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内容提要】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从启发兴趣激发说话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说话的愿望,让学生知道怎样去说,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强调学生说话......

    利用课本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利用课本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许多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课本,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注意算式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视对数学课本的......

    利用教材情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教材情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满了“情”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情感的产物。这些情感或是显性的,或......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为了我们这些未来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也是以后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一、......

    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罗香(广西师范大学本科函授大新县党校教学点)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学科规律,走进家乡,加强听说训练,把握课程特点,走进家乡文......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篇范文)

    《专题讲座》论文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一出台,便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