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4 14:1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图书馆中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培养教育学生的物质基础,其教育功能能否发挥,如何发挥,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的巨大作用,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图书利用创新培养

书,是人类文明继承和传播的媒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基石和阶梯。古往今来,它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世界文化交流、传播和记载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国需要发展,更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不断创新。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教育的摇篮。学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各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作为学校教育机构的一部分----图书馆,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利用图书阅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发展进步。只有充分研究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思想,才能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图书馆保存着有人类发展的丰富知识成果,是巨大的知识宝库,是知识创新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源泉。如果把知识宝库、知识源泉封闭起来,不能同现有的知识联系,不能为人所用,那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图书馆只有向读者开放借阅,使读者在现有的知识上在到课外书籍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产生出新的知识。在进行图书阅览时,教会读者泛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教会学会对工具书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带到第二课堂---图书馆,充分利用阅览时间寻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在学会的脑力劳动中,把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具体的说,就是让学生从中学会利用外来信息进行思考加工内化,敢于突破已有的模式,去大胆创新,从而有效的驾驭,并灵活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再者,课内外的知识联系,也让学生学会了会创造、敢想、敢说、敢问,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图书馆借阅流通、图书阅览都能给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并获得提高,都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创造机会,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来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在于让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由于学生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任何事物都抱着兴趣和好奇心。这些都是创新的催化剂,而且在他们心灵深处还有一种远大的理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我们图书馆应该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新需要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搜集、整理、存贮和传播的重要部门,应该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各种信息,这是培养学生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例如,在开展科技制作活动中,学生围绕这一中心都踊跃来到图书馆寻找有关资料。这时图书馆老师应不厌其烦地向学生提供方便,帮助搜集资料,让他们在获得新的知识后,再动脑动手,制作出他们自己独特的作品。同时还举办一些读书活动,如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吸取同学间好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新颖的读书小报,还充分利用新书简介,推荐书籍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不良书籍的辨别力与抵制力。还可以利用黑板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从书中寻找答案,引导他们去探索科学奥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创新。因此,我们要全面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做好学生的“参谋”,起到学海导航的作用,让他们在书的海洋中寻找到在课堂中所学不到的知识,懂得要想得到更多的知识是离不开图书馆,离不开图书的。

三、发挥图书管理员的辅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的四大发明史、屈辱的半殖民地史、崛起的改革开放史,无不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而创新这一民族灵魂的延续和升华,同样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图书管理员是人类知识信息的传播者,图书管理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和素养,要以模范的言行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气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业务的辅导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计算机、网络信息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各种浓缩文献、视听文献、机读文献大量涌入图书馆,馆藏信息逐步电子化。图书管理员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帮助他们全面的掌握知识,广开思路,活跃思维,发展个性,拓宽视野,提高智力创新水平,促进创新思想的发展。因此,图书馆老师应不断地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担负起新的责任和义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才能使图书馆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才能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总之,我们必须确定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突破应试教育观念,重视实践与探索,才能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人。图书馆中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培养教育学生的物质基础,其教育功能能否发挥,如何发挥,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的巨大作用,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心洲小学李云丽

图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等为目标的新课程的改革正在蓬勃的发展着。江泽民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国需要发展,更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不断创新。学校的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丰富、知识门类齐全、环境优雅舒适的特色,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所以要充分发挥图书资源在思想教育、知识传授、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

一 通过图书借阅流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借阅是文献信息的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借阅流通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知识的流动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在相互联系和使用中才能产生出新的知识,所以要加强图书的流通。图书借阅流通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都知道图书馆保存着有人类发展的丰富知识成果,是巨大的知识宝库,是知识创新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源泉。如果把知识宝库、知识源泉封闭起来,不能同现有的知识联系,不能为人所用,那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图书馆只有向读者开放借阅,使读者在现有的知识上在到课外书籍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产生出新的知识。借阅流通其实就是文献信息的交流,也可以说是知识的流动。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相互联系和使用中才能派生出新的知识,所以要加强图书流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熔炉。同样,在进行图书阅览时,教会读者泛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教会学会对工具书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带到第二课堂---图书馆,充分利用阅览时间寻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在学会的脑力劳动中,把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具体的说,就是让学生从中学会利用外来信息进行思考加工内化,敢于突破已有的模式,去大胆创新,从而有效的驾驭,并灵活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再者,课内外的知识联系,也让学生学会了会创造、敢想、敢说、敢问,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图书馆借阅流通、图书阅览都能给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并获得提高,都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营造一个安静、整洁、宽松的阅读图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源,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舒适环境。图书馆中优良的学风,安静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埋头苦学。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授课为主,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走进图书馆,犹如置身于知识的自由天地,可以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图书馆里,通过借阅新进出版的“参考”书籍、报刊,不断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一门课程时,任课教师应该向同学们推荐去图书馆借阅几本参考书。在以教科书为主的情况下,让学到的课本知识更上一层楼,进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图书馆中那种潜在的竞争意识,更是催人奋进的力量,那些废寝忘食的人群不断鼓舞教育着学生,磨练着他们的坚强毅力。好的环境是有效开展读书活动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环境优势,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历练的舞台。

我校的图书馆具有安静、整洁、通风、采光好、文化气息浓厚等条件,让学生一走进图书室就置身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就能感觉到浓郁的书香气息,油然产生要读书、读好书的欲望,保持探究新知识、领略知识真谛的好奇心及兴趣。“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崖苦作舟”、“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等名句抬头可见。利用校园橱窗及时传递报道最新消息、新书介绍、推介目录等,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埋头学习;学生在图书馆中,通过借阅各种图书,不断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提高了自己的整体文化素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那种竞争意识更能激发人的潜能,鼓舞着学生不断地奋发进取、磨练着他们的坚强毅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环境优势,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历练的平台。

三、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书馆要积极与各学科教师相互合作,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这样既可以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创造的意识和才干,为学生将来踏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把课外阅读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使教学上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创新素质。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资料,解除学习上的迷惑,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例如,教师在教学语文、科学等内容时,可事先向学生推荐图书馆里的相关书籍,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收集资料,找出最有用的东西,使学生在寻找、阅读、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开展丰富多彩读书活动,通过组织读书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读书爱好者的阅读效果,展现他们的特长,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群体参与读书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走近图书。

在平时介绍新书、推荐新书给学生时,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在刊出黑板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利用图书资料设计出新颖的黑板报。同时,在推荐、介绍新书中,利用推介提高学生对不良书籍的抵制,引导他们分析不同层次的书籍。

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做好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引导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的四大发明史、屈辱的半殖民地史、崛起的改革开放史,无不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而创新这一民族灵魂的延续和升华,同样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教师的首要必备且不可或缺的师表。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里尤其是这样。在学校中,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者、传导者。那么作为学校图书馆的老师也是同样如此,特别是21世纪的图书馆是一个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中心,是读者终身学习的课堂,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这给图书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开拓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图书管理员队伍。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员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传统的那种看门、守摊、借借还还,为学生进行一般性服务的思想观念已不适应现代化、网络化的需求。因此,我们应从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地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相信只要每一位图书工作者做有心人,让读者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新能力,提供各种方便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把图书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终身受益,使他们知道世界上的一切辉煌都是在“创新”之中诞生的,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那么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会呈现出更加宝贵的价值,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总之,我们必须确定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突破应试教育观念,重视实践与探索,才能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图书馆中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培养教育学生的物质基础,其教育功能能否发挥,如何发挥,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的巨大作用,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第二篇:利用教材情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教材情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满了“情”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情感的产物。这些情感或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但都借助它传承着中华民族或世界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在培育、提升学生情感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在情感的接纳中,促使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

价值观的确立是建立在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之上,并逐渐将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移入到人格内部,使人形成融合统一的价值体系。而感受和体验,首先是在情感领域、情感的接纳之中。语文就是生活。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无不准确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现着色彩斑斓的世界,传达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意和深刻的哲理,这其间都蕴含着作者鲜明而正确的价值观。秀美的自然风光(如《三亚落日》《火烧云》)、壮丽的祖国山河(如《西湖》《长城和运河》)、日夜严峻的环保形势(如《特殊的葬礼》《云雀的心愿》)、革命先辈、英模人物为正义事业的牺牲、为社会进步的勤劳与奉献(如《军神》《孔繁森》)、科学家为国争光、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如《钱学森》《第一朵杏花》)等等,都能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精神上的启迪。教材中的这些情感一旦被学生的情感所认可、所接纳,作者的价值观便会随之被接纳,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艺术的感染力,充分挖掘课文情感因素,移情于景,移情于物,以情育情,以情异情,将学生理性的思维转移到情理交融的情界中去,陶冶其情意,提升其情感,使他们在接纳课文情感的过程之中,懂得“为什么要创新”“为谁而创新”以及“为什么一定要创新”。

二、在情感的碰撞中,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语言、思想和情感是同时发生的,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壳,思想、情感是语言的内核。思想、情感的产生,同时也孕育着语言的产生。由此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生成和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促进学生理解语言

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联想,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再现、创设特定的场景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感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穷人》第7、第8两小节时,我通过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生动地再现了桑娜推门后所看到的情景,激起了学生“悲”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对“非这样做不可”的理解才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桑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西蒙临死时,还想着温暖她的孩子,她多么想让她的孩子好好地活下去呀,桑娜没有理由不这样做”。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理解无不浸透着学生的情感,显示着他们的自我理解、自我情感。不人云亦云,拥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独到见解,这不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吗?

(二)以情育景,引起共鸣,驱动学生运用语言

教学时,我们要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位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内驱力,驱使学生冲破现有时空的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广远的意境中。“过去的经验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成保持着”,表象的快速组合,必然会带动词语的组合,强烈的表达欲望便会迅速形成。此时的语言表达、语言运用,就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受思维的定势,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灵性、一种思维的跳跃。这种灵性,这种思维的跳跃,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内核。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在语文教学的任务之外所增加的一些别的内容,而恰恰是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进行的,情感在其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在情感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品格。

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方面,语文学科因其内容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使其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媲美的优越性。纵观每册教材中的课文,从题材上可以说广泛多样、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重大事件、人生哲理、生活趣事、名胜古迹、神话传说、文坛掌故、科技轶闻。这些题材让学生犹如进入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当学生游历其间,无形之中也在受着课文情感的感染。英雄的壮举、科学家的艰苦探索,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感受到崇高的美;祖国的壮丽山河,飞速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落后的惨痛教训、屈辱的历史,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感,等等。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感情诵读、朗读表演、表演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沐浴在课文情感的海洋中,充分享受这种高尚情感的愉悦和熏陶。这些情感的熏陶,就像绵绵春雨滋润花草,清清水渠灌溉禾苗,久而久之,就会在学生的心底里形成一种潜意识,凝聚成一种灵性,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拥抱,对科学的崇拜,对理想的追求,从而孕育出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格正是创新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极大的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进行创造活动。

创新能力是一种潜能,也正因为它是一种潜能,所以才不可能“救”出来,只能够通过培养、激发为之。而学生的情感如同发动机,为其提供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有利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提供丰富的内源。

第三篇: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条教学新理念: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对教材作教法上的加工处理。下面以教材资源之一——插图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等训练,就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利用插图进行激趣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注意力。如教学《小猫刮胡子》时,先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然后问学生:小猫到底是怎样刮胡子的呢?刮了胡子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课文上来。

二、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课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教学《金色的房子

(一)》时,“金灿灿”“红彤彤”“亮闪闪”等词语比较抽象,单靠教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但通过观察插图,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

大多数插图还体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插图与课文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邱少云的神态、动作,然后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说:体会到了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精神。

三、利用插图,进行观察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认识事物和智力发展的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训练,能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的顺序、观察的主次、观察的细节等,并且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四、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插图内容想象隐含在插图背后的事物,同时使静止画面中的人物、动物等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景感。如学习《将相和》中“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时,可利用插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蔺相如和廉颇见面后各自会说些什么?让学生的想象来填补课文中的“空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五、利用插图,训练言语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一般分为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或进行合理想象后引导学生将观察到或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用说话或写作方式表达出来,促进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燕子》一文时,要求学生用上“每当……就……”“……仿佛……”等词语描述图上美景,先口头表达,再写出来。

六、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插图具有较强的形象性,比语言文字更能在头脑中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促进其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的发展。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单靠课文的描述很难想象董存瑞炸暗堡时的表情,而通过插图的欣赏,立刻使学生获得了鲜明的形象,体会到了包含其中的雄壮之美。

七、利用插图,指导背诵复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小学生特别善于具体形象记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或复述与插图有关的课文内容时,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按观察插图的顺序建立记忆线索,然后想象插图画面进行背诵或复述,这样就能使背诵和复述化难为易。如我在指导学生背诵《三味书屋》一文中“三味书屋的布置”一段时,先让学生按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顺序建立记忆线索:正中的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然后再想象插图画面背诵课文,结果记忆速度和效果大大提高。又如,复述课文《乌鸦喝水》时,先指导学生按插图顺序建立记忆线索:喝不着水—衔小石子—喝到水,然后再想象画面去复述课文,从而使复述化难为易。

八、利用插图,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内容或情境相关的两幅或多幅插图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他们的异同,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此外,教师还可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对插图的某些内容加工创造质疑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教学《海上日出》时,让学生在认真观察两幅插图后,再比较一下两幅插图的异同,从而感受海上日出在晴朗时和有云时的不同景象。另外,还可要求学生画出云厚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特别是课本插图这个不起眼的板块。只要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学生就会受益更多,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更加容易。

第四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及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及创新能力

小学手工课是今年才开设的专业课程,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基本技能锻炼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就目前而言,手工活动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根据一定的图片,收集一些废旧的材料,创造性地制作出有一定主题的手工艺术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操作的创新能力。

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在手工课教学中,我只能按照传统的教法要求学生“跟我学,跟我做”,学生是被动地模仿与接受,思维想象空间有限,他们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有感于此,如果上课时全班不确定一个相同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提问。能不能以自己所喜欢的图片为原型,对其进行想象、创意加工制作出一个手工作品?然后思考“利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等问题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任务,以这样真实、具体的任务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地动手、动脑、尝试、探索,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创造的快乐,达到真正地创新能力培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带着这样的设想,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并能够在进行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力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仍然精力充沛。小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与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当一个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所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小学低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什么都感到很新鲜。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教室、新的教材„„样样都新,他们仍然保持幼儿园对美术活动那种浓厚的兴趣,鲜艳的画面、丰富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在他们眼里像什么就是什么。可是到了二年级,只要你细心点,就不难发现,他们的作业多了,做手工和画画的时间少了,浓厚的兴趣淡了,没有那么认真了,想象也没有以前那么丰富了,积极思维回答提问的少了。那怎样保持他们这种浓厚的兴趣呢。在小学低年级手工教学中,我想尽一切办法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兴趣一般容易激发起来,可难以保持。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力求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兴趣的定向和动力作用贯穿于学生认知的全过程。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鉴赏作品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我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引入。如“我的家”,课前我让孩子们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然后把孩子们带来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孩子们欣赏后谈谈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感受,通过孩子们的谈话,引出孩子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讨论怎样用我们收集来的废旧材料构建我们的家。然后再出示课件“我有一个温馨的家”让孩子们模仿幻灯片里面的家自己动手搭建一个现在和未来的美丽家园。由于孩子们有了直观的视觉欣赏,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时间教室变成了“工棚”,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开始设计自己的“家”。教室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幼稚可爱的笑脸,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孩子们思维活跃,互相献策,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孩子们有了兴趣,而且又像在玩游戏,这样的课堂气氛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向往的,师生互动,富有朝气。我们搜集了孔雀、欧洲乡村雪景、渔场农家等美丽照片。我们是这样来教学的:教学开始,以猜谜的形式设置悬念:“头戴花冠鸟中少,身穿棉袍好夸耀,尾巴似扇能收展,展开尾巴却爱瞧。”学生们来了兴趣,积极举手回答。学生很快染上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出示课件“孔雀图”)提问:孔雀美不美?学生都回答:美!教师顺势将上届学生根据“孔雀图”用塑料汤勺制作的“孔雀开屏”手工作品投影出来;问学生作品美不美?学生有的说不美,有的说美,产生了两个派别。教师引导论为不美的同学谈谈不美的原因,学生有的说颜色单调,有的说做的呆板。教师问:难道这幅作品就一无是处?学生开始肯定好的方面了,如有的说创意好,有的说制作精细,有的说材料选得巧妙等。按照这种方式连续作了七八次训练:先投影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让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片可以制作出一幅什么样的手工作品?”这时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设想。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之后,我展示本校前几届学生制作的与此有关的优秀作品的图片,看到一幅幅创意新颖和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连平时最高傲的同学也在点头赞叹不己。

在学生的感叹、惊讶之际,教师开始总结,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如果我们不借鉴任何资料只是凭空的去想可以吗?不行,我们要多看,看到还应多想,想到了就应尝试着去做。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中拥有的“海量信息”已经成为我们资料的主要来源。

老师“适时”布置下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上网查找有关风景、动物、植物、饰品等图片。

二、利用网络环境搜集资料,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第二节课,学生进入电子阅览室。老师向学生交代上网目的:查找自己喜爱的有关风景、动物、植物、饰品等方面的图片保存在电脑中,作为下节课动手制作准备创作原型。

学生很认真地上网,很熟练地找到了相关网站,然后认真挑选自己喜欢的照片,然后对它进行设想,看能否以此为原型制作出作品。经过一段时间,教师请几个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喜欢的图片,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及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等问题。教师布置任务: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片,思考你要根据它制作什么?用什么材料来制作?请课后准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创造了一种新的学习氛围,老师体验着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管理与参与者的角色转换。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这种教学不是从教师、从书本出发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另一方面,教师不是跟在学生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而是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积极的教学的策略。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与监督者,需要把教学内容、学生差异、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设计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协调起来。

三、利用活动室实现自己的手工作品,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进入劳技活动室,要求学生作好的准备有:一是从电脑中打开自己所选定的创作原型--图片,二是制作用的材料。

活动室设备多存在的安全隐患多,学生进入活动室一旦开始动手制作以后就往往忙于手里的活而不大注意老师的讲话了。所以在课前一定要注意事项、要求及安全要领交代清楚。

学生定位落座后,清理好工具和器材,开始自己制作起来。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创意作品有点印象不深刻,可以上到讲台前的电脑打开自己的图片观察一下。此时教师在活动室中不断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制作,帮助学生进行操作,同时还对一些安全隐患予以排除。

教学计划安排第二节课来完成手工制作。由于学生各方面素质存在差异,作品的难易程度也存在区别,加上学生准备程度不同,有的同学很快,只要一节课就能完成。对于这部同学,教师可以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验收,应重点肯定他们的成绩,肯定他们在创意上的长处,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学生可以进行修改。同时,教师可进一步调动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做“小老师”,帮助其他制作较慢的和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进度,又达到了“增进同学友谊和培养集体合作精神”的德育效果。

经过二节课的动手制作,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虽然不一定每件都是精品,但是学生们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成果,一些学生高兴得跳了起来。

四、利用网络进行多元化的发展性评论,全方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我校有专门的“劳技学科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劳技课题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作品鉴赏、相互评价的场所,更是师生进行劳技作品设计技术交流的平台。

本节课在学生电脑教室进行,时量为一课时。主要目的是:通过网络展示学生作品,相互赏析,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准备工作:将学生每件作品用数码相机拍成照片上传到学校《劳技学科专题网站》,给每幅作品编上序号(目的是为了进行匿名评选,保证网络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制作成单独网页,内容包含每幅作品成品图片、创作原型图片、作者创意图、选用材料、作者自评等。将全班的作品以缩略图的形式在一张网页上,在点击每张缩略图时,会打开相应作品的网页而浏览到详细资料。学生进入电脑室,教师交代有关要求和评分细则后,学生进入相应网站浏览作品,点击每幅作品查看详细资料,还可以对作品发表评价,并评出等级。每幅作品的最终成绩由全班同学通过网络评价决定。就按照这样“网页浏览、网上评价、各抒己见、老师点评”等几个步骤来进行作品欣赏和评价。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意见把自己的作品提高,更多的是从其他同学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开拓了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大大提高。另外,大大缩短了作品的评析时间,提高了评价的公正性。

课后,老师把电脑自动平分结果统计出来,对全班作品进行排序,给出一、二、三等奖,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本手工制作活动分成了四个阶段,共用了五课时。利用网络条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查找的资料丰富多了,制作出的作品丰富多彩了,评价方式新颖、快捷、客观了。通过这样的手工制作活动,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方面,还是团结协作精神方面都得到了大大提高

第五篇:培养作文批改创新与学生能力

培养作文批改创新与学生能力

几十年来,学生作,教师改,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作文批改能不能创新呢?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批改创新的方向。作文批改创新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批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完稿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只是学生写,教师改,却不符合写作本身的规律,因此,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尽管教师为批改作文整天忙得手忙脚乱,却收效甚微。那么,怎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学生自批互改,教师浏览批改,重点讲评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

一、讲意义,让学生重视。

就是在让学生自批互改之前,教师要讲清这样做的目的意义,告诉学生这样做是为达到“终身受用”之目的,并不是单纯为减轻教师的负担。

二、教方法,让学生会改。

首先,学生写完后,自己独立修改一至两遍,看一下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用错的标点符号等。

其次、要求学生互改时注意两点:一是既要省时又要注意质量。需“三遍法”:首遍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二遍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三遍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二是批改要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语言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当然每次作文侧重一两个问题)

再次、批语有共同要求。要写好眉批和总批。告诉学生眉批要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准确性;总批要简明富有启发性,具体性和建设性。总的要求是多表扬,少批评。

三、分小组,让学生互改。

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一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评语由一个写字好的执笔)。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个分,有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有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写在作文本上,并分别签名。

四、勤指导,让学生改好改对。

在学生批改过程中,教师巡回加强指导,既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繁杂的问题,又要及时指导好学生的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不知道批语如何写,错字、病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等,因此,教师要随叫随到,别怕麻烦,并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词典、讨论或查阅手头资料,同时告诉他们,遇到问题多集思广益,不轻易下结论,批语尽量做到准确无误。

五、做笔记,让学生有收获。

批改或复阅本组其他学生的作文时,要求学生要边批边记,即把四本作文的优缺点找出来,以便与自己的作文比较。通过看、记,把妙语佳句、新颖的开头结尾、好的写作方法记下,为以后写此类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六、写后记,让学生谈体会。

学生轮流批阅后,再发给作者,作者仔细看批改后的作文,要既看原文,又要看批语,改正错字,病句,甚至重写,然后对照笔录的别人作文的优点,写出此次作文的感受或受到的启示,以及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这样,使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有一个升华过程。

七、再审阅,使教师心中有数。

学生写完作文后记,再次交上来,教师既看原文,又看批语,还看后记,并随时做审阅记录,为讲评收集素材。看原文以了解学生写作;看批语,以掌握互评情况;阅后记,以发现学生收益。

八、搞讲评,让学生晓之作文之理

教师经过浏览审阅,对全班学生作文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写出讲评提要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每次作文情况作出概括总结,并抓住普遍性的问题重点讲评。讲评要每次侧重一两个重点。

上述学生自批互改,教师浏览审阅,重点讲评“八法”,体现了作文批改创新的指导思想,符合叶圣陶先生提倡的“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精神,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八法”使学生得到了传统作文批改法中得不到的三个提高过程:

(一)从写到改的提高过程。即从写、批两个方面来看,评价同一文章是一个把自己和别人的作文对照、比较的提高过程。在同一个作文题目下,自己做了,又看了别人如何做的,这就从选材组材、段落安排、开头结尾、中心确定、词法句型、修辞运用上一一进行比较。指出了别人的优点就学到了别人的长处,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就避免了自己再犯类似的错误,使学生在比较中进步,在评论中提高。

(二)从“批改”到再写“后记”的提高过程。学生改罢别人的作文回过头来再看自己的作文,品味别人给自己的批语,有一个重新看待、重新认识自己作文的过程,这就是在评价、比较过程中,在眼界比较开阔、标准比较明确的前提下,来一个回头望,来一个比较客观的自我掂量,从而写出后记,谈出体会和收获,这无疑是知识、能力提高升华的过程。

(三)从“审”到“评”的提高过程。这一过程不光是教师的工作,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归纳的过程。学生在评价别人的作文,量度自己的文章,谈了体会后,很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原文,别的同学对自己文章的评价,以及自己写作后记中的体会给予订正、纠偏、评价,所以,浏览审阅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对学生原文、批改评语、后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优缺点在讲评过程中分析、归纳、综合,使学生在如何写文章、如何评价文章、如何对待别人评价等方面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提高。这一提高的效果,只有在学生写、评、后记几个环节后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谈的作文批改创新,与让几个尖子学生替教师判作文是截然不同的,既有质的区别,又有量的差别,这表现在:

学生自批互改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效果不同。教师让几个学生代劳判作文是看完了事,而本文让学生自批互改,是全体学生的参与,重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学生活动面不同。这里有部分与全体的目的不同。教师让几个学生代而劳之判作文是单纯为减少教师工作量,而本文让数量之差。

心理状态不同。前者有雇佣思想,后者是主动参与,有主人翁责任感。

教师的工作量不同。前者教师可不在场,而后者在课堂上有教师的巡回指导点拨,解答疑难,并教之以方法,再加上浏览审阅,付出的多,得到的也必然多。

综上所述,作文批改创新八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符合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下载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丽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论文: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 山东省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赵保英 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大全]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0401郑颖04501045 选题性质:应用研究 选题目的及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米强荣 (重庆市潼南中学校) 钱学森生前曾多次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如何解答?前哈佛大学校......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步是必然的。但创新又是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是立足于21 世纪的通行证,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学院院名XXX内容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 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