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丁家小学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总结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总结
丁家小学课题组
我校数学组在2005—2006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采用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方法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进行实践尝试,力求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期待以评价的改革为杠杆,转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现对上学期的研究进行总结。
一、数学学习的实践操作
建立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有目的地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收集学生个人学习的努力、进步情形,以及在知识、技能和情意方面的成就证据,并有目的地汇集在材料袋中,以供评价。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实施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有序性
学生成长记录袋中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建设。每学期初由任课老师与学生一起结合教学内容列出收集材料的目录表,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情况自己选择,制定出充满个性的收集目录。当然这个目录只是收集的计划,到具体收集时,学生再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收录。我们把学生收录的材料分为三个方面:
1、数学阅读
主要收录反映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方面的材料。内容可以有:
●数学家的故事。如中外数学家高斯、陈景润、华罗庚等,这些数学家的故事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历史趣题。像“百鸡术”、“中国剩余定理”等名题,独特而绝妙,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这些趣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料。如介绍七巧板的有关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使学生感受几何构图的优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介绍有关规、矩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体会它们在中国古代几何作图及测量中的作用。
●与数学教材有关的知识。如教学“年月日”前,学生可通过查阅《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及上网,获取许多有关年月日的科普知识、历史传说等。
●数学童话、笑话。
2、数学体验
主要收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品尝成功的喜悦,逐步学会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材料。内容可以有:
●“我最满意的———”:数学作业本、单项考查试卷、综合考查试卷等。
● “我最自豪的———”:一次表扬、一次成功、一次获奖(证书、奖状)、一封贺信、一个优点(特长、习惯)。● “我印象最深的———”:有趣的数学课(活动)、一次有意义的谈话、一次教训。
●“我来介绍”:单元总结、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悄悄话”:我对自己悄悄说、我和同学悄悄说、我和老师悄悄说、我和爸爸妈妈悄悄说。
3、数学探究
主要收录反映学生经历数学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材料。内容可以有: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及提出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如怎样存款才合算;一层保鲜膜有多厚;一支粉笔有多少立方厘米等。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旅游、租车预算、买彩票等。
●应用数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例如应用统计知识进行各种资源的浪费调查分析:应用平均数知识分析人们生活水平情况等。
(以上探究材料以数学小论文的形式来表达。)●独特的解题方法。如:一题多解、巧解妙算等。
●数学小制作。如:统计图表制作、—长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制作、七巧板拼图等。
●自编数学童话、故事、笑话。(二)成长记录袋管理的自主性 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实行学生自我管理。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去操作,并监控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荐和学生相互推荐,每月选出4—5当管理员,学生随时可以放自己的材料,管理员要定期负责整理归档。实行轮换制度,任期一个月,任期到了,由其他学生与教师一起对管理员的工作给予公正的评价,并作为记录袋材料收录其中。事实上让学生参与数学成长记录袋建立的整个过程与其中收录的内容一样重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同时也减轻了教师过重的工作量。
(三)成长记录袋收录的层次性 在学生收录材料时,可以按以下层次对学生提出要求,逐步做到由教师指导下的收集变为学生自发的收集。
1、随意地收录。
在学生制定出自己的收录计划后,教师不提质量要求,学生可以随意放入自己认为满意的材料。
2、有选择地收录。
教师对学生收录材料提出一定的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放入选择符合要求的作品。这时实质上是学生开始审视自己的作品,看是否符合要求。
3、自主性地收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学生自选形式,自组内容,放入具有学生个人特色的作品。
4、带有展示性地收录。
这时实质上是学生开始对作品进行鉴赏。(四)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的互动性
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老师、家长参评为辅;以激励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潜能为主。
评价结果的呈现采用“成长记录内容+评语+等级”的方法。每学期结束前先由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记录内容进行整理,再分别由学生、同学、家长、教师,依据记录袋提供的材料,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习数学的情况(即评语),最后再给予综合评定(即等级)。这样,每位学生毕业时就有许多足以证明自己数学素质的材料了。
(五)成长记录袋展示方式的多样性
采用4个层次的展示方式:自我欣赏;小组内的分散式展示;班级内的集中式展示;校内的集锦式展示。
二、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反思(一)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功能 仅仅半个学期,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评价已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功效。转变了教育评价单一的观念与做法,使教育评价更科学化、公正化、过程化。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的情况和成长的历程,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凸现个性,展示自我,特别是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有以下特点:
1、具有目标性、计划性与自主性。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收集一系列表现或作品来展现其能力和进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标性、计划性与自主性。
2、具有成长性。
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方式,既注重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的过程,更能显示学生成才的历程、进步与成就的现况,获得关于学生发展的更真实的表现与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3、具有激励性。
建立成长记录注重的是学生自己前后学习过程的比较,避免像有些评价无意间造成学生间的横向比较现象,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具有反思性。
引导学生适时反思自己的成长情况。如实现了哪些学习目标、获得了哪些进步、自己作品的特征、解决问题的策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等,并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展示和交流。这样不仅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习内涵,而且能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主成长的能力与品质,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二)成长记录袋评价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如何使实验教师更科学地认识成长记录袋?因为无论使用何种评价方式都要伴随着一系列课程观、教学观、评定观和学生观。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质性材料,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否则,仅仅是把学生的一些材料收集起来放在一起,哪怕这样做时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其结果也未必符合“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的思想精髓。
2、如何把学生成长记录的收录与课堂教学的进程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学与评价相分离、“为评价而评价”、“为收集而收集”的现象不仅会妨碍成长记录袋的评价诊断与发展功能的实现,也使成长记录袋的使用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更使教师产生因开展实验研究会影响考试分数的忧虑而失去实验的积极性。
3、如何制定科学、可行的记录袋评价细则? 收集不是目的,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才是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根据一定的评价细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和反馈,提高记录袋评价的信度、效度?
4、成长记录袋评价与书面考试评价如何相辅相成、有效地结合? 书面的测试是一种定量评价,反映的是学生发展的结果,而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一种定性的评价,是一种质性的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两者有机结合将发挥更好的评价功能。
第二篇:利用校园网络及其资源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
《利用校园网络及其资源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终期报告
安徽省合肥市第38中学物理课题组
《利用校园网络及其资源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是由我校承担的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课题。2006年3月申报,2006年11月经由中央电教馆课题研究专家组审批立项。课题研究组长李存银,副组长袁方正。在两年多的时间中,课题组成员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立项的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一步步深入,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提高,学校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作为工作的一项重点。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拓广他们的研究思路和领域,真正大面积地培养实践能力强、顺应时代发展的学生,学校向中央电化教育馆申请了《利用校园网及其资源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得到批准立项。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理论目标:
探索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和策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理论体系。
2、实践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参与实践的习惯,学会利用网络技术收集与处理信息,使学生实践能力普遍提高,为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实践教学策略:每个学科均以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龙头,摸索适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课型,探索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并亲手实践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实践能力:包括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
(2)开展特色实践研究:不同学科还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开展具有本学科特点的特色研究。如电教组依据本学科的优势开展编程、网页制作等研究,物理、化学、生物组等利用电教信息知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等。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我校对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的开展
1、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有序开展
自2006年3月份申报课题后,学校建立了课题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李存银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袁方正为副组长、教科研主任孙敦荣为课题学术秘书的领导组,领导组下设了专家指导组、宣传组、材料组、课题实施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理论,体会教育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
2、加大硬件、软件投资力度,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教师们的研究提供平台,学校在原有的“一星”(地面卫星接收系统),“一台”(学校春晖电视台),“五网”(计算机校园网、闭路电视教育教学网、电视监控网、学校通讯网、校园广播网),“六系统”(多媒体电子备课系统、多媒体电子报告厅、多媒体电子阅览系统、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网中心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由原先的一个校址,到今年扩展为一校三区。增加了三个大型多媒体教室;增添了两个生物实验室、两个物理实验室和一个化学实验室;新增加了两个图书阅览室。学校于2007年在原有15万册图书的基础上,增购了两万册理论书籍。三校联网,并在新海分校首先实现了班班通,基本实现了制度网络化、资源管理共享化、教育教学信息化,这些均为我们做好课题研究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保障。
3、将课题研究渗透到日常教研中去,拉近课题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1)教研组集中学习——提高教师的整体研究素质
我校教师人数多,教研活动整齐划一难以管理,效率低下。于是我们独辟蹊径,将五个课题组以及其它备课组实行从周一到周五分天、分时间段教研,领导蹲点制度。要求每次集中研讨不少于两节课,有中心发言人,具体内容如下:①交流读书心得;②交流随笔、反思;③统一教学进度,解决常规教学中的疑难问题;④讨论课题研究情况,安排备课组内教师上课题研讨课,上课一律要求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后还要进行组内评议。这些看似平凡的每周研讨“小中见大”,大大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请进来,走出去”——对教师进行研究培训
“请进来”即把各高校教授、名师请进学校,如我们先后请东北师大教授、华东师大教授、安徽大学教授等来我校对教师进行“如何开展教学研究”、“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等讲座;请省科协专家对教师进行“如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讲座,并利用专门的时间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请专家们现场指导。如我校今年5月份和10月份开展的研讨课,分别为32节和26节,课题组成员大部分都承担研讨课任务,向全区展示(我们将信息上传到区教研网),引来外校许多听课教师,多媒体教室座无虚席。课后课题组成员集中评议,许多年轻教师经过专家们的点评,感悟颇深,成长很快。
“走出去”就是把课题组成员派出去,通过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校与韩国大山中学每年都要开展一次教师间的友好交流,今年我校又与日本东林中学开展了友好交流,通过这些交流,我们将国外的优秀教育教学经
验带回来,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改革创新。东北师大组织我们与上海、长春、连云港、吉林等14所名校形成课题研究协作体。2006年11月、2007年11月和2008年9月我们三次开展比赛交流,我校有8位教师获一等奖,三位教师获二等奖,一位教师获三等奖。我校还在本省、市范围内与一些学校“结对子”,如:对肥西高刘中学、南陵路等学校的支教,特别是铜陵市第十二中学,他们先后两次邀请我校课题组老师到该校对老师进行新课程理念和课题研究的全员培训,不仅增进了两校的友谊,也锻炼了我校老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在横向、纵向上都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一个较好的衡量和比较,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去提高自己,深化课题研究。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我校是合肥市信息技术特色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均需掌握信息技术理论并将信息技术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借助《利用校园网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我们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技巧和技能。为此我们为教师购买发放了如《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等书籍,并集中课题组所有成员进行读书交流研讨活动;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要求所有课题组成员均需取得计算机合格证。
(4)教学反思——倾力提高教师的研究层次
为了促进教师更全面、更有效、更长时间、更自主的学习,我校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的自修,将对课题的研究渗透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暑假、寒假分别给全体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以书面作业的方式呈现,开学以后全校教师分组对假期的学习进行交流。
为了更有力地促进教师们在自修中提升自我,学校还要求全体教师每周写学习心得、随笔、反思,教师将自己写的随笔定期发至科研处邮箱,仅2008年一年,共收到教师发来的学习体会一百五十多万字,一大批教师在反思中茁壮成长。
教师们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多次与专家交流研讨,不断反思,研究工作一步步深入,每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毫不敷衍,直到大家找到满意的答案,再加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集众人智慧和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5)创建教师读书合作体——内塑教师研究基础
我校以学科组为单位创建了读书合作体,每周一次学科组交流,一月一次总课题组交流。每个学科组均根据本组课题研究的需要,列出相关栏目的书籍,定期阅读,并交流读书体会以及它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这些书籍可从校图书室借阅),总课题组一月集合一次所有成员集中交流课题研究中的感想与困惑以及向他组推荐自己的成功经验,并重点开学科组长会议。
4、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大力开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
(1)创建机器人活动室,组织开展多项机器人操作项目
我校信息课题组和物理课题组为了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于实处,于2006年11月积极创办了机器人活动室,组建机器人学生团队,从2006年至今每年从11月开始训练
至第二年7月全国比赛结束,甚至休息周末的时间进行研究,从开始的FLL项目,又增加了足球和Vex项目,总之研究团队在扩大,研究领域在增加,研究目标也是一年高比一年。
(2)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2007年9月学校总课题组从各子课题组中精选部分优秀成员,组编为一个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了科技创新活动室,由有一定经验的、年富力强的老师担任科技创新组长,下设小发明组、科技论文组、科幻画组、电脑绘画组、航模组等,并在三个年级中分别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教师和学生之间除集体交流指导外,还不失时机地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交流,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组建编程学习小组,集中进行编程培训
信息组每年从9月份刚开学开始,便利用午休时间组建七、八、九三个年级的编程小组,集中进行培训,课题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研讨,如何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如何将我校的编程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积极上网查资料,利用网络向专家们远程请教。
5、积极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各类创新比赛
从2006年课题开题至今,各子课题组在原有活动基础上,针对自身的研究,拓宽了研究范围,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项比赛,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展示了教师的才华与创新精神。比如每学年我们都要开展一次科幻画比赛、电脑绘画比赛、航模比赛、班级网页制作比赛、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探究比赛、作文比赛、教师现场课件制作比赛、师徒结对比赛等活动。数学子课题组还于2007年5月开展了一次全区范围内的“洽洽快乐杯”数学拼图活动,每次活动均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发奖状、奖品,并把获奖情况上传校网站,进行宣传。这些活动对课题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积极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
对于上级各主管部门举办的与课题有关的活动,学校课题组每次都积极组织教师或学生参加,并为参加活动作认真的准备,因此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成绩的获得给课题研究添加了新的催化剂,促使课题研究更加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五、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有效地开发拓展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构建了开放的信息化环境 面对21纪网络化、数字化的挑战,学校提出以信息技术带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思想,正在加快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步伐,构建开放的信息化教育环境。
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收集、整理、归纳相关信息有计划、有目的地充实到教学中,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还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探究需求,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图片、影像、动画等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有效地开发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
(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成长
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运用,从多方面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用多种形式、多种
渠道向学生传递信息,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家即时引领
教师的研究需要即时总结、反思,但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缺乏专家即时引领,所以许多研究难以提升到理论高度,容易走弯路。
2、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不够
由于课题组成员存在年龄的差异,部分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不够,影响课题的开展。
3、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影响研究
虽然学校硬件设施很齐全,但是并不能做到每个教室都装多媒体和连网,所以有些研究还有些滞后,经常性的教学工作还难以推广。
五、下一阶段的计划
1、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加大课题培训的力度。
2、加大硬件投入
学校准备将课题组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从七年级新海分校开始每个教室装上多媒体,并联网。
3、做好总结提升
课题组计划请专家到校坐阵观摩我们的课堂教学,并对我们的网络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指导,总结提升,以七年级新海分校为抓手向三校拓展,真正实现让课题带动教学,让课题促进全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三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探究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探究
四川省普格县教育体育局胡建华方德贵
摘要:我校是凉山州级科研课题学校,研究的课题是《应用远程教育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我校要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按照2007年底普格县教育体育局提出的教育发展“1385”工作思路,把“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优化教育手段”列为教育的八大工程之一。调研、测查本校和我镇各村点校的软、硬件建设,包括多媒体设备,“班班通”多媒体设备进普通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备课计算机(或电子备课室)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本校的教育技术的学术会议,找出具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按照“依托项目、分类扶持、分步实施、注重效益”的工作思路。根据教师调查实践、研究的具体事例,召开学术会议,共同探索与进取,进一步提升全镇的远程教育水平,并加强全镇的远程教育水平的提高,依据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应用与创新的拓展,意识与态度的升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探索建立适合我镇实际的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应用模式和途径,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召开全镇学术会议,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资源 科研 远程教育教学质量
一、现状分析
凉山州普格县荞窝镇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镇,在全县的乡(镇)中心校中是一所较大的学校,全校有学生1019人,由于历史、社会、地理、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民族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教学资源匮泛,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已成为制约荞窝镇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少数民族学生占85%以上,远程资源的重要性,而课堂教学质量是整个教研水平的体现,是教研的生命所在。因此,教育技术急需改善,改变只采用“一支粉笔,一张黑板,一本教材,一个教案”的传统模式,改变不结合实际,照搬教学资源的教学方法。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采用新理念,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远程教育,有效提高民族地区小学教 1
学质量的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思路
按照普格县的“1385”教育发展思路,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技术配置的设备和资源优势,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应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推进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我镇顺利实施。通过项目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应用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优势培训、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如何使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惠民工程,得到有效的发展,不仅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而且成为我校全体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为少数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提供经验。
(一)把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作为工作重点。把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放在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应用和管理工作,建立项目管理,资源运用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远程教育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实践的研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远程教育的领导工作。落实责任,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工作协调,在全校形成共同推进远程教育工程的合。
(二)搞好子课题研究。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就要切实有效地开展一些校本研究,有针对性、有现实意义。我校要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开拓视野,应用有效的引导方式,探讨在课堂上落实教学目标,达到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针对教育教学的问题展开研讨,进行各种教学设计,撰写教研论文。推动学科整合的应用,实现学生、教师、教材、信息技术的合理建构及有效互动。结合实际情况,我校要围绕以下三个子课题进行课题研究。
1、开启语文课(高段)的同步教学,实施课程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积极探索,创新教学。
2、开启数学课(中段)的同步教学,实施课程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积极探索,创新教学。
3、少先队大队部有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提高教师素质,开展技能培训。进行教师技能培训,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以远程教育资源有效运用为目的。选派责任心强且又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专门从事项目设备设施及资源技术使用工作。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我们选派教师参加了省、市、县三级的远程教育培训,保证设备的完好使用、高效率地享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参加了培训的教师对学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校教学整合的能力,以满足和适应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技能和素质需要,发挥积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能正确使用光盘,能从互联网和资源库中筛选或下载教学资源用于教学,能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自主开发、设计课件,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课题研究。
(四)检查、督导。学校教导处、教研组要对远程教育的运用纳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范畴,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检查、督导工作,主要检查资源的接收情况,教案与远程资源整合运用情况,听教师远程教育课堂教学情况,看教师远程教育执教之后的教学后记及教研心得体会,表扬先进,指出不足之处,及时改进,全面地促进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及运用。
(五)采用“校本教研”,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充分利用卫星教学收视点所配设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严格按普格县教育体育局的要求,利用远程课(每周每班不少于2课时),每期进行一次全镇性的校本教研.学校和各教研组要保质保量的搞好这项工作,因为远程教育的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的重点,聚集课堂,扎根于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出发点,我校要通过校本教研鼓励教师伙伴互助,使教师在应用中交流,在交流中探讨,在探讨中提升,注重引领教师以提出的“现实问题”
为研究内容。首先是探讨使用教学资源时教师辅导、引领、组织好学生学习,提高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是探讨运用授导型教学设计及相关教学理论对IP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整合,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再次是探讨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突出师生互动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每位教师要能用光盘帮助教学,充分发挥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远程教育管理员要根据教育电视台,卫星数据节目播出的时间,做出合理安排,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将信息技术课纳入我校课程中,这是我校面向21世纪,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以活动促运用,以运用促发展,探索出适合实际的资源应用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教学应用模式,达到显著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多种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观念、手段的更新,促进民族地区远程教育装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解决教育资源匮泛,优秀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充分利用“校本教研”,努力探索出适合本地、本校教育模式,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校本教研体系。
三、预期的研究实验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提高民族地区,小学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方向,主要解决全镇远程教育硬件建设、设备管理、应用效益、师资培训、教育科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等。形成案例、形成校本专题、形成教育科研论文等。建立适合我镇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应用模式和途径,教师运用面达到100%,学生受益面达到100%,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专业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使我校教学质量达到同级同类学校的前茅。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全镇及全县推广项目研究的经验。
四、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我校在抓住“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及业务学习时间,业余时间等。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研究,以探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改进教学目标,使学校的教学与远程教育的研究融为一体,树立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为目标,形成自身的特色。在全镇、全县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方面起到积极引导、推广、示范、导向的效能作用。
科研中的资源设备,我校的现代教育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班实行了“班班通、堂堂用”,即“电视机+DVD+教学光盘”,学校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各学科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切实做到了“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对促进民族地区小学教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得到了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五、科研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搞好现场观摩、观看课堂教学案例,围绕某一典型案例,开展教学的自我反思行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反省、分析、提问、制定对策、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查找重要的文献资料
我校要围绕信息技术教育进行研究,探索出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新方法,依据2004年县上下发的《普格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普格县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普府办函[2004]10号)文件要求及2008年普格县教育局下发《普格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优化教育手段的实施意见》(普教体发[2008]24号)。查找《四川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普格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应用制度汇编》、《卫星教学收视点设备使用资源记录册》、《四川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的要求,结合学校具体问题来查找文献资料。围绕远程教育的软、硬件建设、设备管理、应用效益、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方向,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继续探索和实施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加快义务教育改革
和发展,更新教师观念和实现教育手段的转变,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提高办学效益。资料从学校图书室、普格县电教站及办公室、从互联网和资源库中筛选或下载教学资源,学校在邮电局订及到新华书店购买,教师个人购买,上级下发资料等方式上获得。
七、最终目标
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实践的专题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适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解决策略的实践教研氛围,建立适合我镇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应用模式和途径,教师运用面达到100%,学生受益面达到100%,总结出一套通过远程教育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经验,并能指导全镇各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形成阶段性的成果报告及结题的研究报告,教师能撰写、发表一批有价值的论文、案例等。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使我校的教学质量达到同级同类学校的前茅,在全镇及全县推广项目研究的经验。
第四篇:浅谈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远程教育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需要我们去了解、学习、掌握、运用、探讨和研究。以至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三农”服务。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的重点是面向学生,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应用的突破口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用的基本保障是丰富的资源和支持保障体系,还要有制度化的激励机制保证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与资源,还要有经常性的稳定投入渠道解决设备的运转、维护和更新问题。
关键字:远程教育 运用 提高 教学 质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拉近了我们同外界的联系,空前的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传统的一只粉笔、几本书的教学模式正酝酿着重大的突破,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以来,农村教育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2003年国务院召开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远程教育好像清风活水,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契机。
远程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但远程教育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有效的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结合这两年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加强对远程教育工程的认识
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将超过任何一个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把这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关键在于教育。我们现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师,首先要求我们的意识发生改变,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好课堂的标准不再是看教师是否讲得好、也不是看教师演得好,更不是看教师把课堂“绣”得怎么样,而是要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学习。
我们县地处西部农村地区,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卫星远程教育就是把音频、视频、图像、动画、文字等多媒体通过通信卫星和数据广播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内外的教育。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可以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但是一提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我们有一部分教师又容易走进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过分的依赖信息技术教学。现在我们还有很多老师认为信息时代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件做得非常好,花样越多越好,甚至一堂课都不用传统的粉笔和黑板,但教学效果并不一定理想。我们看信息技术的效果,是要看多媒体产生的功效和需要付出的代价的比。国家近两年共投资2亿人民币建设教育资源,就是考虑到实施西部远程教育的需要,远程教育资源是经过教育专家们研究得出的功效比最大的最优组合,能发挥最大教育教学效益的。所以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对远程教育工程的正确认识,我们要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更深入的了解远程教育工程,自觉的学习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建全各种机制
远程教育工程对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是推动“两基”攻坚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现在由于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远程教育资源在学校的普及运用还有一定难度,有些学校甚至出现设备闲置的情况。学校领导要首先转变教育观念,重视远程教育工作,要加强对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把远程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
建立一套完整的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管理制度,是远程教育运用的有力保证和动力,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与资源。
1、建立一套奖励机制。有效的引导、激励教师学习、探索、研究、应用学习远教资源。把一部分教师先吸引过来,让他们先尝到甜头,再由他们去带动其他教师。
2、建立一套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对每个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都做到有具体的要求,并且把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纳入教师考核的范畴,这样有利于推进远程教育运用的进程。
3、建立一套协调机制。教务处、教科室、电教室、远教室和全体教师等要协调工作,教务处、教科室、电教室、远教室等要为一线教师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不要挫伤教师运用远教资源的积极性。
三、加强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与整理
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基本保障是丰富的资源和支持保障体系,要建立一套资源开发、整合、传输和应用的机制,要有数量足够,质量较高、能适用我们学校教学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源不断的传输下去。西部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的开通,带来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这就要求计算机系统要适应大量的信息处理,为此学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添置相关设备,专门用于接收和处理卫星带来的信息;而这大量的信息在一台机器上接收、处理和观看,是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谈不上把远程教育资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所以学校也应考虑校园网络建设和建设远程教育资源中心,也为进一步发展提供长远的规划。
1、天网—地网—教育城域网—校园网合四为一。为了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学校应添置多媒体计算机、改善现有计算机的配置建立简单的校园局域网,实现校园内现有信息资源的共享、查询。建立网络教室,并将卫星接收系统和资源中心接入到办公室和网络教室,使学校教师都能通过校园内任何一台计算机,查询到卫星下载的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和学校内部教学资料、档案。
2、建立学校资源中心。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能使教师教学教研如虎添翼,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但通过卫星下载的IP数据资源信息量大,一台计算机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机的内存只能接收三周左右的教学资源,为了更好的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必要把收集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整理加工建立成自己的资源中心,供教师、学生利用。
四、师资培训,是推进远程教育研究的关键
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关键是教师,要建立一支能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地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与资源的教师队伍,使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应该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
1、远教员的培训
远教员是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控制室的管理人,他既要按时对信息资源进行接收、处理,对系统进行维护,还要对校内教师进行操作培训、使用指导,所以,远教员除了参加县上组织的培训外,还应利用天网、地网的优势,开展自我培训,以提高其业务能力。
2、对全校教师的培训
让教师接收新的事物,感受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促使其转变观念,站在时代的前沿,与时俱进。培训内容主要是怎样通过远程教育资源让教师掌握浏览、查询、下载资料、课件整合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等。主要内容如下:
(1)加强全校教师计算机网络操作应用培训工作,大面积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营造一个会应用、重应用的氛围,现在,大多数老师家中都有电脑,而且现在大多数学校教师比较年轻,中青年教师大多数都能利用学校信息网实现信息的查询、使用。
(2)学校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组,统一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重点培训内容是: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应用、网络基础知识、信息收集整理发布、课件制作等。
五、远程教育资源与各学科的整合
学校开通远程教育网络的目的是让全体教师通过远程教育网上资源,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总结出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律。学校可以成立远教教研组,专门负责组织教师研究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学改革,并要求教师写出关于远程教育应用的相关文章。
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各有不同的特点。针对这些不同,只有让远程教育资源合理地整合到教学之中,才能为教学服务,目前学校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的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远教教研组应定期向其他教师培训远程教育资源,上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示范课。
信息技术作为认识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教师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的重点是面向学生,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应用的突破口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用的基本保障是丰富的资源和支持保障体系,还要有制度化的激励机制保证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与资源,还要有经常性的稳定投入渠道解决设备的运转、维护和更新问题。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克服困难,集合学校实际,发挥好各自的优势,用新课程标准的崭新理念,精心打造,强化管理和运用,远程教育必将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勃勃的生机。
第五篇:利用绘本资源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和能力
利用绘本资源
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和能力
青海省西宁市水井巷小学:杨莉莉
电子邮箱:847578021@qq.com 联系电话:***
利用绘本资源 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和能力
绘本,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是用文字和图像共同营造氛围,共同讲述一个故事的书。图画是绘本的生命。
绘本作文,充分挖掘绘本丰富的语文学习因子,利用图画的张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链接生活、深入思考……唤醒学生写作的愿望,激发学生练笔的意趣,使绘本成为学生习作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让绘本成为孩子自己发现、感悟世界的最好媒介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无心获得办法的。”由此,我认为写作教学应该创设一个场,这个场是真实、安全、温暖的。只有在这样的场中,孩子们才会安然地写出自己想说的话。以此为起点,思想就从这个起点起飞,自由地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写作就会水到渠成的到达一个无限迷人的境界。
绘本正是我们创设这个场,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感悟的最好的媒介。绘本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发现至上”,发现图画的秘密,发现文字的美妙,发现图文结合中的趣味……绘本阅读,让儿童敏觉于文字的存在,流连图画提供的多元想象空间,并在“图”“文”结合的阅读过程中,生发无限创造的可能,他们会自然地“走进”故事,和故事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体验着角色的悲欢,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充盈自身个体经验的故事。
二、利用绘本的张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链接生活、深入思考
1、绘本语言简洁,文风轻快。
作者往往通过极少的文字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的情节生动而有趣,富有感染力。如绘本《花婆婆》中的语言,淡淡的语气,讲述花婆婆的人生经历,似小溪潺潺,总能在人心柔柔荡涤,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这种简洁、生动、把握住写作脉络的表现手法,正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可以感受绘本独特的文字魅力,可以模仿它的表达方式方法,对于写作的进步大有好处。
2.绘本图画精美,富有张力。
有大量精美的图画是绘本的一大特点,它能使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更为精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的内涵。富有张力的图画本身就是一种美,它能带给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得故事突破文字的束缚,在孩子的心灵世界中充满活力。比如,《花婆婆》中的建筑色调浓烈,房子内部的摆设是暖暖的色调,给人无比温馨的感觉。再如,花婆婆种下大片鲁冰花,那素雅的色彩,点缀在村间乡野,给人视觉的冲击,带来美好的享受。
3.绘本图文互见,易于理解。
绘本图文并茂,图与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文字和图像的结合,让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加深记忆和理解,对于故事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刻。孩子在看绘本的时候,往往比看普通的文字读物更加认真,在读学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更好地体会故事的内涵。
在《花婆婆》中,无需用更多的语言赘述,单单从爷爷抱着爱丽丝的画面,就足以感受到爱丽丝小时候生长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由此想到花婆婆最终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的事,也许就是源于小时候这种爱的体验。
三、绘本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于绘本的认识,停留在“阅读”层面,这其实是一种“视界窄化”。绘本是一个有待发掘的矿藏,它远远不只是“图画书”这三个字这样简单,它包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元素。绘本的线条、色彩、节奏、主题,细节、留白、时空、框线、视觉、风格……都值得细细玩味。因此,如何挖掘绘本的这些元素,发挥其更多元的作用,应该是我们教育人尤其是语文老师需要深长思之的。
在绘本阅读过程中,适当地挖掘其潜藏着的“写”的因子,并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进行续写、仿写、写读后感、缩写(用简要的文字概括绘本故事),扩写(把单幅图写具体),改变人称写……以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笔画故事,编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说,绘本的很多功能,都亟待我们去深度开发。
因此,将绘本引入我们的课堂,借助绘本帮助学生获取写作素材,链接生活体验,唤醒写作话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让绘本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以适切的方式,走进孩子的生命,成为孩子们读写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时代的理性选择和儿童心灵成长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