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水根典型材料
委 员 风 采
——台江县政协委员吴水根典型性材料
位于贵州省台江县北部,苗岭山脉余麓,清水江南岸的施洞镇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精湛的银饰、刺绣加工技术而闻名。施洞苗族银饰工艺精湛,是世界级精品,镇郊的塘坝更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该村现从事银饰加工制作的就有50余户,平均每户年销售额达10万元,利润3万元。
塘坝村村民之所以凭借银饰加工而脱贫致富,除了精湛的技术和考究的工艺支撑外,更少不了一批批老银匠的奋斗与努力。提到老银匠,不得不说吴水根,从事银饰加工23年的他,现已成为代表施洞银饰加工技术与工艺的一张名片。然而,除了作为施洞银饰的代表人物外,吴水根还肩负着另一崇高而光荣的使命——黔东南州人大代表、台江县政协委员。这些身份赋予了他更多的职责和义务,在不断专研银饰加工技术的同时,吴水根还致力于苗族银饰、刺绣技术的传播和推广;倾心于如何凭借银饰、刺绣加工技术带领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村头巷尾都有他的身影,年年岁岁留下了他桩桩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心系村民,自富不忘带动
1966年2月出生,1986年开始从事银饰加工的吴水根,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考究的工艺,成为施洞群众眼中的银匠大师,各地游客也都慕名而来。此外,他还多次受邀到香港、台湾等地进行银饰加工现场演示和银饰品展示等活动。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也为苗族银饰打下了很好的口碑,打开-1-
了市场、打响了知名度。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都设有吴水根银饰的销售点,他家年均纯收入已达十万元余元。在施洞这个古朴的苗族小镇里,这样的收入足以让他无需担忧地享受轻松舒适的生活。然而,吴水根却始终忙于奔波,为的不是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出更大的名,而是倾心于如何凭借银饰加工技术带领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为帮助农民掌握技术,靠技术谋发展,2006年施洞镇决定开展“一户一技能”活动。在得知此消息后,吴水根立即响应政府号召,在第一时间找到镇领导,表示愿意将自己所掌握的银饰加工技术传授给村民。然而在施洞,苗族银饰加工技术以前是从不外传且传男不传女的,随着改革开放,妇女才开始有了学习银饰加工的机会,但除了少数亲戚好友外,苗族银饰加工技术仍是不可外泄的秘密。可想而之,吴水根的决定是对苗族银饰传统思想的挣脱与挑战,而如此大的勇气与果敢皆源于他对家乡人民生活的担忧与牵挂。
在与镇政府进行沟通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后,吴水根认真按照镇里的工作安排,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向村民宣传银饰加工的现状和前景,以及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帮带结对的形式将自己掌握的银饰加工技术传授给了吴朝阳、吴冰荣、吴杰、吴发财等人。现在这第一批徒弟已出师,开始步入银饰加工行业,由于师傅的倾囊相授和自己的勤奋好学,吴朝阳等人目前在银饰加工业也小有名气,作品得到了外界的认可,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然而,吴水根并为因此而停下脚步,吴朝阳等人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靠银饰加工技术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送走了第一批徒弟,吴水根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教学。
二、抓住机遇,打响苗族银饰知名度
2008年多彩贵州节目进行奖杯征集,节目组慕名找到了吴水根,邀请他参加。凭借出色的技艺,吴水根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然而,奖杯的制作过程却让他吃尽了苦头。2008年7月20日,经过历时两个多月的公平竞争和精心筛选,多彩贵州节目组最终确定吴水根为此届多彩贵州大赛的奖杯制作者。可得到消息后,除了高兴,吴水根感到更多的是担心和压力。24个奖杯,每一个都要求精雕细琢,且奖杯构造复杂独特,如何才能在规定的50天时间内完成?吴水根想过放弃,但一想到可以趁这个机会宣传、展示苗族银饰,吴水根便下定决心,不管有多苦、多难,一定要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让苗族银饰为天下人所知。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奖杯的制作,吴水根联系了自己的徒弟和村内长期从事银饰加工的几个老银匠,邀请他们加入奖杯的制作。尽管制作奖杯的任务重大,且承担着未知的风险和巨大的压力,但因为吴水根的声望和为人,以及精湛的技术,大家还是对他充满了信心,于是奖杯的制作团队形成了。加工地点则就在吴水根家中,24个奖杯,50斤白花花的银子,如此贵重的东西堆在家里,不得不让吴水根担心,每天睡觉都提心吊胆,听到一点点响动就立即惊醒。
除了担心银子的安全,时间的限制也让吴水根寝食难安。为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将奖杯保质保量的完成上交,吴水根带领整个奖杯制作团队日夜赶工,在大家的辛苦努力下,奖杯提前5天完成,且个个精美绝伦。在移交奖杯时,多彩贵州节目组的人员无不发出赞叹之声。奖杯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到施洞参观银饰的游客也纷至沓来,苗族银饰的巧夺天工得到了外界的认可与赏识。
三、建言献策,为村民谋福祉
作为黔东南州人大代表、台江县政协委员,吴水根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无论是在州人大会议,还是县政协会议上,他都时时记住自己是一位农民代表,为农民争权益、谋福祉是他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第届县政协会议即将召开,对此,吴水根已迫不及待,因为在他心里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已经成型。
施洞苗族银饰加工及其产品有基础有潜力,但它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还没有摆脱沿袭下来的传统方式,单家独户“零、散、小”的运作方式没有改变。这使资源、信息得不到共享,工艺得不到逐步更新和完善,形不成整体气候,导致规模性经营难。对此,吴水根反复思索,如何才能改变施洞苗族银饰的小作坊加工形式?经过不断调查摸索,他终于找到了解决之道,那就是成立苗族银饰加工基地,让苗族银饰加工规模化、产业化。这也正是吴水根迫不及待想参加州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因,他想在大会上将这个想法作为议案提出来,为苗族银饰加工户提供一个生产与销售的平台,也为苗族银饰的推广和传承创造舞台。
在吴水根的方案里,苗族银饰加工应形成一个基地,基地由政府或企业投资兴建,按照公司化进行管理。基地内设设计部、生产加工部、宣传推广部、销售部等机构,并在各县市设立展示厅。这样,各加工户统一在一起加工生产,将有利于经验、技术的交流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而设在各地的展示厅将让苗族银饰更加全面具体地展示在世人面前,透过展示厅,顾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银饰,然后向加工基地下订单,定做专属于自己的银饰品。说到银饰加工基地的选址,吴水根说自己思想落后,想法自私,理由是他觉得银饰
加工基地应建在塘坝村。这并非因为他是塘坝人,而是他知道在塘坝有很多从事银饰加工的村民,在塘坝有悠久浓郁的苗族银饰加工氛围。这并不是落后,更不是自私,而是爱,是对村民、对家乡、对苗族银饰无疆的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吴水根为家乡、为银饰所做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6年,吴水根在“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黔东南赛区旅游商品制作能工巧匠大赛中荣获优秀选手奖,被评为“黔东南名将”;2007年获“多彩贵州”台江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二等奖;同年代表台江县参加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国际白银联会大赛”获一等奖;还台
江县工商业联合会评为2007年度非公经济人士先进个人……
吴水根获得的各种荣誉和奖项远远不止这些,正如他自己所说,得什么奖、得多少奖不是最重要的,他最在乎的是自己能带出多少精通苗族银饰加工的徒弟,能让多少人知道并欣赏苗族银饰。这——就是吴水根,一位致力于打造银饰加工基地的州人大代表。
第二篇:吴福根个人材料
吴福根个人材料
1、简历
吴福根,男,汉族,中共党员,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主任,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正规协联成员,1963年11月出生,江苏省吴江市人。
1985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物理学本科专业并留校任教。1987年至199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光学专业学习,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2002年华南理工大学机电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武汉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后。
1992年11月晋升为讲师,1997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12月晋升为教授。
1990年起在广东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工作。历任大学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应用物理系副主任,应用物理学院副院长、实验中心(实验教学部)主任等职务。是省级“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的负责人。
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国内外刊物《Physics Review B& Letters》、《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物理学报》、《声学学报》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
2004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2003年获华南理工大学01-02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称号。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防973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著名刊物Physics Review E、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Physics Letters A、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有30多篇次被SCI、EI收录,发表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达70多次,其中他引次数为60多次。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29号 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 电话:020-39322305,传真:020-39322309 手机:***,email:wufugen@21cn.com
2、个人心得
在第一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的1985年,本人大学毕业并走上了教学岗位,这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的国策的实施,全社会对教学的重视,以及本人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觉得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是非常光荣的。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搞好教学工作,坚持教书育人。这几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较好。同时,本人作为负责人还积极组织和参与《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虽然在教学方面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是无止境,并不像其他工作那样容易立即见效,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也许在学生毕业后若干年以后才能见到我们的成绩。因此,教学工作,特别是基础课的教学,更需要我们有一种“蜡烛精神”和“奉献精神”,甘于付出,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事我们就多做。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还需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只有在科研水平上有较高造诣的教师,才能正确地告诉学生如何由“基础”走向“前沿”。关于这一点的体会,在近年来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中尤为深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看问题的高低对学生的科研水平和成绩将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也服从学校的安排,担任了学校新组建的实验教学部主任一职。虽然从事教学科研的时间相对减少,但是对基础课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锻炼。特别是当我部的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时感到很欣慰的。
总之,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和工作,本人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学术水平,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同时也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方面的工作。
3.名师寄语
教授、专家、学者不仅仅是一种庄严崇高而又神圣的美名。在美丽的光环背后蕰藏着的却是常人难以见到的智慧、心血、汗水、成功、失财、欢笑、寂寞、苦闷、失落、徬徨„„。科学文化知因永无止境而永远年轻,永远年轻的事业呼唤着有志于年轻事业的年青一代:踏着前人的足迹,沿着崎岖的小路,登上神奇的高峰,眺望更加关妙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把人生变成科学之梦,然后再把梦想变化现实。
4.名师名言
做学问本身便是一门学问:“学”而后“问”,“问”而后“学”;“学”中有“问”,“问”中有“学”;“问”发乎“疑”,“疑”逆乎于“常”;逆乎“常”是“异”,反乎“正”则“邪”。学与问之间,往往收获真知灼见,铸就科技尖端。
5.所属学科、学校文字介绍
《大学物理学》属理学学科,该课程是一门全校性的课程,是理工科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中理论课教学时数达126学时,实验课学时50学时。04级起每年开课班级达150多班,学生人数达7000人。因此,开设面广,受益面大是这一课程的最大特点。近年来,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建设,采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先进教学手段,努力把《大学物理学》建设成为一门既是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基础课,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课。
《大学物理学》于1994年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1997年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2000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04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并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于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广东工业大学是经原国家教委批准,1995年6月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成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科性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2人,副高级职称545人。设有17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校区内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32949人,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12034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国外、境外留学生。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等4个学科教授评审权,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13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并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省级重点、重点扶持、扶持学科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9个,广东省名牌专业13个,省级以上重点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建有各类研究所和教育、研究中心。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8800多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4亿元。图书馆拥有藏书184.4万册、电子文献6万片,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资源使用范围。
学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多年来,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和大量企业科技开发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学校广泛开展外合作交流,与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了协作关系。有效地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
学校以“团结、勤奋、求是、创新”为校训,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创建优良的校风,提高教育质量和科技水平,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第三篇:吴克华典型材料
艰苦创业求发展致富不忘众乡亲
—三闸镇海华养殖场总经理吴克华
吴克华,男,46岁,是三闸镇高寨村普普通通的一个农民。八十年代开始打工、创业,通过党的富民优惠政策,借着河西百万肉牛基地建设的东风,2009年,经过多方筹措资金,在得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后,在高寨村投资新建海华肉牛养殖场,现已初步形成年存栏1000多头、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养殖规模。通过精心经营,虚心学习,及时掌握最新养殖技术,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经济效益日趋明显,2009年,被区委、区政府政府授予“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
大胆迈出第一步创业路上艰难多
初中毕业的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刚开始,他在张掖市化肥厂上班,而面对的工作也只有一项,那就是拉煤,工作很辛苦,很脏,也很累,还要经常倒班、加夜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都凭借自己的毅力努力坚持了下来。从1992年开始,看到周围的很多人都在出去搞粮食运销,收入还很不错,于是,凭着几年上班的积蓄,他走上了粮食运销之路,风里来、雨里去的一干就是近10年。2000年以后,随着从事该行业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之粮食运销成本加大,行业利润也随之减少,2002年,他毅然跳出粮食运销行业,转向经营木材生意,同时还兼顾着搞建筑、绿化,一直到2008年。在这二十多年当中,有过艰辛,经历过风风雨雨,遭受过很多打击,同时也享受
过成功后的喜悦。二十多年中,他掌握了不少经商的技巧和经验,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人脉资源。
近几年来,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精神都是鼓励和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保证农、林、牧、渔业合理、有序发展。2008年初,他无意中从电视和网络报道上看到肉牛养殖近几年发展前景广,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显著,再加上他镇实施全民创业年活动,对有创业意向集体和个人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诸多优惠政策,培育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鼓励大家积极创业,让他一下子有了心动的感觉,经慎重权衡、考虑之后,他毅然决定寻求政府的支持,并通过多方筹措,于2010年1月新建张掖市三闸镇海华养殖场,建成钢屋架牛舍3栋,初步形成了每批存栏300头以上,每批收入300多万的养殖规模,年收入达到70多万元。在此过程中,三闸镇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替他解决了诸多的难题,让他的创业信心进一步增强,让他一时成为全镇的养殖大户、致富大户。
稳步发展求突破创业途中创新路
通过去外地的大量考察和学习,结合他们这里养殖业发展的实际情况,2010年初,他充分发挥自己养殖场的龙头作用,牵头与20多户养殖专业户创办“海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对全村肉牛养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经营和扶持相结合带动农民增收,使全村年出栏数达到1200多头,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也显著上升。在专业合作社里,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扶持农户,对肉牛的饲养方
式、饲料配方严格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为了带动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保障畜产品就地交易,2009年,经过多方的考察和联系,他与广东、上海、安徽、河南等地的商家签订定单协议。根据当地市场需求,由他们与农户合作负责提供肉牛产品,使活畜运销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为了方便活畜交易,他筹资26万元在养殖场对面新建了海华活畜交易市场,为周边乡镇及外县区肉牛交易、流通、屠宰提供所需的场地和市场信息交流的平台,让外地公司企业更方便的了解他们的产品,更合理的进行交易,也让他们广大养殖农户有了方便的交易地点,交易市场的建成为盘活活畜产品交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开门传授创业经致富不忘众乡亲
在发展养殖业过程中,他非常注重科学技术的投入,先后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养殖技术,购买能源饲料等科学配方饲料,每天坚持定时定量喂养,依靠科学技术求发展,还请专业技术人员实地指导,交流养殖心得,并积极配合镇政府推广无公害畜禽标准化饲养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配合饲料和快速养殖的方法。
有句老话这样说“一人致富不是富,大家富裕才是富”。他明白致富不忘家乡人的道理。在他的养殖场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周边许多邻里乡亲也对养殖肉牛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过来跟他、探讨一些有关养殖方面、品种及技术引进方面的问题,他都一一给他们做解答,对部分有强烈养殖意向的乡亲们,他都耐
心给他们做工作,让他们放下包袱搞养殖业,逐步引导他们也加入到养殖行列中来。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周边已有40多户都发展起了肉牛养殖。至目前,全村的肉牛养殖规模已达到4000多头,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农民纯收入预计可增加100多万元,全村的养殖专业户数量迅速增加。
针对目前肉牛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结合全区以河西百万头肉牛基地工程为重点,打响金张掖肉牛品牌的工作思路和相关政策,在今后创业路上,他还有几个正在考虑和筹措的创业思路:首先是继续投资扩大养殖规模。他准备在今年下半年再投资200多万元,新建钢屋架牛舍2栋,使得每批存栏数达到500头以上。同时,继续完善养殖场饲料加工车间,饲草储藏库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养殖规模与场地配套同步进行。其次是修建畜产品保鲜库。联系外省知名肉产品加工企业,结合兰新铁路沿线的地域优势,发展“养殖、交易、屠宰、冷藏、运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模式,由原来的单一养殖向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养牛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四篇:潘水根课后感想
潘水根课感想
管本 许申标
上了大学之后,就没有再上过语文课。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已经很陌生,偶尔提起一些诗词,只是觉得很熟悉。上过潘水根老师的中国文学欣赏,暂时离开繁琐的数理统计经济现象,再一次接触了很多中国古代文学,感到很亲切。同时也通过听课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就如汉字的戏解等等。
听过潘老师上的课,不得不承认他的才华,但是,有些观念上,我和他看法有所不同,就如他觉得今日的相遇是何等的偶然,我觉得,这是必然之中,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而已;他觉得有外星人,我相信上帝。但是对老子的解读,我非常喜欢。
潘老师上的课,初听觉的很不可思议,讲的外星人和古代文学的千丝万缕的练习,对我来说实在有些不能接受,不敢相信,好像天方夜谭。在全世界范围里,有许许多多远、近距离观看或亲历UFO事件的报道,也有数以万计以上遇见“UFO个体”的个案报道,其中几千次是人类被诱拐的报告。这些个体尺寸不一样,从几英寸到20英尺,但通常是4-7英尺。它们有人的外形或酷似人类、机器人或动物,看来怪异或者幽灵似的。心理学家雅各布斯博士对此研究后,在他的文章中,一开头就说:“诱拐经历可以在受害者身体留下多种后果:伤疤、眼睛毛病、肌肉酸痛、青肿、异常的阴道和肚脐分泌、生殖器官功能失常、精神系统问题、不正常怀孕、卵巢问题,诸如此类,都不过是诱拐经历产生的众多身体问题中一些例子。这些身体问题持久而有害,严重伤害人,又改变他/她一生。虽然诱拐事件对身体伤害极严重,但是本文只集中于被诱拐者的无数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他/她一生和人际关系,最具破坏力。”结果很明显:UFO对人类并非友善,而是来自邪恶势力这一方面的。UFO从来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人们广泛认为,UFO来自外星球非常先进的文明,我觉得这观念、猜测并非正确。
但潘老师文学上的造诣,不得不令人心悦诚服。
听老师讲了很多李白的故事,从身世到官场经历,从友谊到身边的女人。似乎古代诗人的感情生活都很复杂,李白前前后后有四个女人,而且一些是门第比较好的,让人想到倒插门女婿。对那些女人似乎也没有什么感情,很奇怪。他竟然还会丢下自己的儿女不顾,执意一个人是寻找他的人生理想,这让我感到很不理解。不过文人思想跟一般人肯定不一样,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也不一样,不能拿自己的想法主观臆断。不管怎样这不能改变他就是中国文明千古的一大文豪的事实。
一直以为李白是个豪放派。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体现出他的潇洒俊逸;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体现出他的浪漫豪迈;表达对亲友的关心思念,体现出他的重情重义。李白无愧于“诗仙”的美誉。李白的诗作能够千古流传,不仅因为这些诗作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作者动人心魄的人格魅力。
其实他也是个落魄的失意的政客。二十五岁时,他离开了家,千里迢迢地去了万里之遥的长安城,找寻他的政治理想。李白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的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所以李白虽然曾在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但因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后来还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险些丧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中悲愁失意之情显而易见。在其他诗句中李白也时时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愁绪,却也始终能坚信有“直持云帆济沧海”的一天。而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的他也实在是个可怜的政客。
尽管仕途失意,李白仍旧是个十分乐观豪放的人,这从他的诗句中可以充分体现。
李白试图去做一个乐山乐水之人,大彻大悟,归隐山林,不问世事。可是他始无法超脱,无法放弃对功名的追求,对报国的希望。所以我相信李白的旅行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朝阳暮霭,他一定带着深深的愁绪,漫无目的,否则他又怎么会嗜酒贪欢,对月当歌?
人生有太多的道理,在他的是诗歌充分的展现了,人这一生的坎坷、挫折、得意、失意、平淡、华丽......有时间我会仔细的读一读他的诗歌,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其实,应该是说人生的学问吧!
潘老师对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也是令我对老子有一个从新的认识。潘老师觉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对老子思想的解读中,是存有许多偏颇的。这些偏颇集中表现在:一是将此“自然”读成彼“自然”;二是将“无为”读成“不为”;三是将冷眼旁观式的“超然”读成是“忧息不留于意.爱憎不栖于情”般的“自适”、“垮漠”乃至“麻木”。虽然这其中蕴集着后世文人的种种无奈,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将老子看成是一个消极避世的隐者。老子正是目睹了春秋术期由统治者“有为”及“妄为”所带来的种种严重的社会弊端,才主张“无为”之治的。这里,“无为”并非f肖极的“不为”,而是不妄为,自然而然。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此,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老子论“道”,只是出于从逻辑上由“天之道”推导出“人之道”的需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向掌权者当头棒喝。给老百姓以替示。
总之,通过中国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再一次接触中国古代文学,为我的大学生活中增添了一抹色彩,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了解了豪放风光的诗人背后的辛酸,对我来说是一次很难忘的学习。
非常高兴能跟着潘老师学习这门课程。潘老师的谆谆教诲和精彩的课程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提高了我的文学修养,让我得以在文学的世界里遨游,让我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以后的文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
第五篇:班级管理经验介绍--吴根紧
细中有爱
吴根紧
大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做教师就要当班主任。做班主任工作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可以拓宽教育视野,可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可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从事班主任工作四年来,我一直在追求比较完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管理班级。在教育教学中我感觉到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班级管理其实就是育人,育人必须以人为本,要眼中有人。要从小事做起,从习惯养成做起。面对现在的学生,必须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突破口,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
一、我觉得班主任要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学校里,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开展的活动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对事不对人地进行教育,教育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班集体,爱护公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任课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我觉得班主任要有责任心,要懂得付出,能够付出!
班主任是教育学生的直接人,管理的是被父母寄予无限希望的孩子,所以作为班主任,要有责任心,关心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着想,对学生关心照顾。二,我觉得班主任还要细心!
作为班主任,我一直用心细密的做事,认真的考虑班级管理的各种问题,让每件事情都精益求精的完成,我会细心的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有针对性的去对待不同的学生!细心,让我可以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让我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出现差错。
对于每个学习的流程和细节,给予高度重视,作到了“事无巨细,每必躬亲”。我可以在一个星期内记得新班级每个学生的名字,最快的时间内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时间长了,我甚至认识每个学生的笔体,每个学生来自哪个学校,和哪些同学是同学,关系较好,爱好什么,家庭情况等等。
除了注意学生的个人特点,我还经常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习惯,生活情况,及时给予各方面的关心照顾,指导教育!可以把工作细到每节课,学生是否在位置上,书本是否拿出来,平时课下到班级,看有谁抄袭作业,班级最近学生们玩什么东西,有没有课外书等等,上课前的预备铃响的时候都看谁迟到,缺课,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由于这种安排,班级学生都养成了好的习惯。自己经常查看学生的值日情况,看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做的好的及时表扬,做的不好的,批评教育!自己也经常注意学生吃饭,吃零食情况。对于不好好吃饭,经常吃方便面,面包的同学,及时提醒他们要注意饮食,经常吃零食的同学告诉他们要养成节俭的习惯。学习上,经常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比如转笔,转书,只看书不动笔,坐姿,等等!
三,我觉得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实施爱的教育。
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因此,我们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父母、朋友般的爱。我们应该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四,我觉得班主任应该认真学习班主任管理经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增强班级管理的经验,增长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
以上是我对班主任工作的感受和体会。我很珍惜这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的机会,也让自己在这次交流中学到很多的管理班级的经验和方法,以后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的努力和奋斗也不能停止,我要一直坚持下去,并且也要做的更好。
我相信:只要努力付出了,班主任工作是一定可以做的更好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