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之我见
阅读之我见
石梯初级中学七一班丁礼言
语文试卷发 下来时,我最高兴了。看着一个个红色的对号,像胜利的旗帜,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尤其是阅读理解题,几乎是满分。语文考试对我来说很拿手。你要问我有什么诀窍?两个字“读”和“悟”。你想要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就不许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多读多悟。读的多了自然会有所领悟,自然有了语感,问题的答案自然成竹在胸。
噢,你说学业重,作业多没时间读。一个字“挤”,时间是挤出来的,就看你愿不愿意。就把读书当做紧张学习后的休闲放松。书是我们生活中的营养品,如果缺少了这个营养品,那就没有意思了。现在就让我们来品尝品尝这个营养品吧!当你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是心情的舒畅的享受,如冬日沐浴温暖的阳光;当你读的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让你在阅读中体味人生百态,体验另类人生。书让人们学到很多知识,如果你读懂以后,就象吃饱了饭一样,把知识吞得饱饱的。的确,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不仅增长我们的知识,而且陶冶我们的情操,又培养我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语文素养。在阅读中,在感悟中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从读一首蕴涵哲理的诗歌时,让你在阅读中感受到灵魂分震撼和对人生的启迪;当你读情节曲折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读古典名著,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交流,感受古人情怀;读现代作品,让我们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读外国名著,让我们跨越大洋,欣赏异域风光,了解异国文化。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读”我快乐,我快乐我“读”;我“读”我进步,我进步我“读”。
第二篇:成功之我见
什么是成功?每个人对成功的见解都是不一样的,然而我认为,成功是相对的,就是做到你想做的,达到你早期树立的目标。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都是成功的。他们的丰功伟绩令人们称颂,也有的人自认为成功,可却给世间带来了灾难。
司马迁是成功的。他在煎受牢狱之灾的同时,不忘写下《史记》,这部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名篇。他是成功的,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是,相对于他的文学,他的仕途却不堪入目。皇帝听信小人的谗言,让司马迁含冤入狱,并受以宫刑。即使是这样,他却依然被世人所称赞。
希特勒也是成功的,但是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他图谋不轨的思想上。他认为他是成功的,想要达到自己一统世界的局面,也确实是那样做的。但是他的这种思想,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得无数的刀下冤魂不能长眠,使得流血千里,血流成河。所以他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鄙视与谴责。
因此我还是这么认为,成功是相对的,如果你不为周围人的利益所着想,即便你自认为有多成功,都会有人站出来反对你,但如果你时常地为别人想上一想,没有做出多么大的事情,别人也会为你喝彩。
乔布斯这个“活着只为改变世界”的“教主”,在苹果快要被收购的情况下,推出Ipone4,与现实潮流极其符合的一款智能手机,使得苹果“重获新生”。他推动了整个手机业的发展,也使得国内的手机产业又一次得到了巨大压力,无形之间,促进了竞争,这难道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对于我们学生,想要成功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学习,现在最熟悉的也只有是学习。唯有把学习搞精,弄懂,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同学间互相的竞争,互相的追逐,互相的压力都是我们成功的源动力,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目标,你便离成功的彼岸不远了。
达到你想达到的,做到你想做到的,不去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你即刻“拥抱”成功。
第三篇:社会主义之我见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理论战线上取得的最伟大成果。这个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极大地推进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贡献。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迎来伟大振兴的光明前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它的基本立场、根本任务和最终奋斗目标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马克恩主义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说到底就是为广大的中国人民的利益服务。邓小平理论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标准之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更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好落脚点。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奋斗目标,是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消灭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 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 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显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视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手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使劳动成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的全面发展,财富的充分涌流,按需分配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邓小平理论把发展生产力明确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要的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基础地位,是因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坚持了实现其本质要求的最基本的原则。实现其本质要求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思想方法、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理论基石之一。唯物史观的确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驱逐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突出了“具体情况”和“现存条件”在理论“阐明和发挥”上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一)都要历史地,(二)都要联系其他原理,(三)都要联系具体的历史经验加以考察。”他还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依据上述的基本思想方法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其主要表现为:在理论上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并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了完整的表述。1978年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据此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二大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阶段国情出发,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果没有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始终如一的坚持.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今天的快速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主张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当家做主后,应该“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即“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之所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作了明确阐述: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为两种表现形式,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社会化的生产力,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将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生产资料公有制必然代替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也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在领导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邓小平曾经多次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基本制度,决不允许破坏。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初级阶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一次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不是有现存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决定的,而是由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是无产阶级专政和争得民主。《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这里既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在政治方面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方面的历史任务。1850年,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专政”的口号。在1875年马克思批判“哥达纲领”时.又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集中表现为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并始终坚持。人们熟知“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职能和历史使命是相同的。因此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政党理论。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国执政五十八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为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礼仪之我见
四川大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考 试 学 期 论 文
题目:礼仪之我见
学 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 业:汉语国际教育 姓 名: 王利
学 号:2012221030063
礼仪之我见
(学号:2012221030063 姓名:王利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说起礼仪,很多人会问:到底什么是礼仪?字典中给出的礼仪的概念是“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仪对个人和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
个人礼仪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上公交车后,主动地向后走,以便后面上车的人不用站在车门口;看见老弱病残主动搀扶或者是让座;在人行道上行走不几个人肩并肩走,而是留出空道给别的行人;在地铁内不大声说话,大声喧哗;说话的时候轻声细语,尽量不打扰别人;每天穿得整整齐齐、面部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些都是个人礼仪的内容,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首先,对于一个人来说,礼仪体现了其个人魅力。个人礼仪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对别人出于真心实意,从而使别人能够感觉到尊重。礼仪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只有这样,大家才不至于感觉到压力,轻松地享受礼仪的过程。礼仪的第二个要求便是要出于一个善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没有善心的人,有了礼仪有什么用呢?第三个要求就是内心的美丽。美是礼仪的内在要求。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优雅合体的形体之美又高于相貌之美。”所以一个有礼仪的人,他必然是真善美的统一。古代集真善美为一身的人数不胜数。
蔺相如便是其中一个知名的人物。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
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这是古人拥有良好礼仪的魅力。可是,在现代怎样呢?通常的情况是,一个大学生,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那么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的大学生,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追求个性的独立化,不断地将一些我们嗤之以鼻的行为习惯当做是一种“时尚”,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学校中,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时从来不自我介绍、见到老师不再问好、也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并且在当今的校园中,出现了很多诸如“课桌文化”、“厕所文学”等现象,图书馆的墙壁上、借阅出去的书上乱涂乱画,某些学生或者是个别老师为了敷衍了事,就抄袭别人的学术论文等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我们的礼仪。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大致有:第一,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很多家长一度只是追求应试教育和智力教育,致力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以及工作情况,很少顾及孩子的道德教育,甚至很多家长自己也没有礼仪。第二,高校的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的脱节。还记得我们大学的时候,老师的道德教育是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还有就是遵守社会公德之类的,这些都是很高层次的,很少涉及到具体的浅层的礼仪教育,致使大学生道德缺失。第三,经济全球化之后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同时,各中文化也充斥在大学生的脑海中,各种竞争意识也使学生只重视自己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忽略了礼仪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更有效地展现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别人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别人感到身心愉悦。
其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礼仪更加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将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如今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对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国本土,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礼仪仅仅代表个人或者是代表一个地区的人,但是,当一个人置身海外,那么无论是谁,他所代表的都是我们的国家,代表的都是我们的国家形象,同时也是我们国家礼仪的代表。所以,出国之后,就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给我们的国家抹黑。可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觉得不讲礼仪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是,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言谈举止是否文明,是否合乎礼仪规范,很有可能会使我们国家形象受损。
2012年1月15日下午,一名大陆游客带着孩子乘坐香港地铁时,孩子在地铁内进食,一旁港人上前劝阻,引发大陆游客的不满,最后上演了一场大陆游客与港人的激烈争吵。按照港铁附例,任何人不得在港铁付费区域内饮食,即入闸后所有范围,包括月台及车厢等,否则罚款2000元。骂战的导火线是,内地女孩在车厢内吃点心面,有乘客提醒“车厢内不能吃东西”。一位港男说:“有没有搞错,道歉就可以了!”站在小女孩旁边的母亲用普通话回道:“我们从内地过来,小孩子嘛!”随后双方对骂越来越大声,以至于这位母亲的同行女子、还有几位香港人也加入了双方骂战。而小女孩为了缓和气氛,劝阻妈妈:“是我们错了!”
试想,在港铁内有多少的外国游客,大陆游客在港游玩,代表的是我们中国的国家形象,但是如此的不守礼仪,随便打破别人已经制定的规矩,做人家禁止的事情,还这么理直气壮的和港人对骂,外国游客会怎么评价?会说那个母亲不懂礼仪?会说那个小女孩不懂礼貌?都不是!他们会说:“中国人真不讲礼貌,中国公民素质真差!”
所以有人说,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要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代表个人还是国家,我们的礼仪都需要在适当的场合。讲礼仪必修要切合实际,否则礼仪过于繁琐或超前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比如去参加一个晚会或者是一个重要会议,我们必须要穿着礼服或者是比较正式的套装或者是西服,但是如果是一个农民上山砍柴还穿着一套西服是不是就过于超前了呢?我们所说的研究礼仪,那也是讲究在适当的条件下的礼仪,不如一个人和别人聊天,动不动就是一句格言,一个成语,或者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别人会认为你有礼仪吗?如果是在一个高级会
议上,发言全部是用的很土的家乡话,或者全是口语,别人也会认为这个人不懂礼仪。其次就是礼仪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们平时就应该区分一些不同点,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如在多数国家,朋友相互见面互相拥抱非常正常,但是在我国,如果是普通的异性朋友之间动不动就拥抱,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甚至被别人认为是性骚扰。所以,礼仪也要符合我们的国情,否则真会贻笑大方。
礼仪可以牵扯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可以小到一个笑容,一个动作,它无处不在。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从细微之处着手,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小事做起,做一个真正具有礼仪规范的人,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
第五篇:浅谈国学之我见
浅谈国学之我见
通过几年关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我对国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有了新的体会。下面结合自己对国学知识的搜集、整理、学习,谈一谈: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物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国学各个学术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写信人生真谛的论述,其敏锐的观察、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作为中华子孙,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这笔精神财富吸收和传扬。
国学,是自然是客观,是伟大的规律,是永恒的真理。在很多人为归儒归释归道以及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等问题纠结纷争的今天,回归到最初最基础的面貌去认识国学,有着更加清醒而紧迫的现实意义。国学是油盐酱醋茶,是吃喝拉撒睡,是生老病死故,是衣食住行修,是成人成才成圣成贤,是成长成功成熟大成。在“全民投机”的时代,在机会主义泛滥的今天,生命国学有可能让我们更加真实而幸福。国学是家和万事兴家兴财源旺,国学是人的身心落地生根的根据地,是在高压环境下不竭的动力加油站。在强调个性解放以及民族创新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强调家庭、家族、国家、人类一家、地球一家、宇宙一家的家庭国学观念。
国学教会我们为官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明白为人处世的底线,在身处困境的时候,能够坚持内心的希望。国学带领我们纵观历史的长河,横看整个时局的变动。国学中涉及的诗集,作品必定是作者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对自然瑰丽的绝佳赞美。
对于教师,工作是平凡的;职业是光荣的;使命是神圣的。我们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孜孜不倦地追求,这样就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不平凡的人生,就会发出万丈光芒,受人尊重。作为教师,就要像泉水一样滋养他人,就要像气球一样不断充实自己,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终身不改习惯。“读书万卷,行千里路”。我们只有学以致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运用古人的智慧,才能为孩子播下一个动作,让他们收获一个习惯;为孩子播下一个习惯, 让他们收获一个品格。从而引导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学习经典国学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重振国学,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