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的方案(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23:4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的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的方案》。

第一篇:关于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的方案

关于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的方案

【课题】: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

【目标】:把湛江的旅游业推向更远的地方,吸引更多外市的人来湛

江休闲、旅游、度假,从而促进湛江的经济发展,更好地把湛江建设成为广东旅游的“黄金海岸、生态海盗、休闲胜地”,更好地建设国家级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背景】:湛江,作为中国南部滨海工业港口旅游城市,在全球一体

化的背景之下,在中国从工业化中期想工业化后期乃至工业化时期的发展过程之中,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湛江需要把握历史性机遇,谋求跨越式发展。一是广东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正在形成消费溢出、市场溢出、投资溢出、品牌溢出、效益溢出;二是“十二五”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凸显湛江的优势;三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使湛江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四是粤西、桂东、琼北的区位优势,将构建琼州海峡新的发展区;五是后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将使湛江的丰富资源深化挖掘,弱势转化为优势,优势转化为竞争力;六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湛江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旅游产业是湛江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是扩大

内需的重要抓手,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是创业富民的重要抓手,是建设幸福湛江的重要抓手,是湛江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领航产业,是湛江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标体系】:湛江旅游业在不同时期的增减速度

每个旅游景点的年平均旅客量

湛江旅游业的现状

湛江经济发展状况对湛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外地人对湛江旅游景点的看法

人们旅游的目的人们选择旅游景点的条件

影响湛江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推广湛江旅游业的途径

【地点/主题调查对象】:东海旭日„„东海岛

湖光镜月„„湖关岩

长廊观海„„观海长廊

寸金浩气„„寸金桥公园

硇洲古韵„„硇洲岛

南亚奇园„„南亚热作所植物园

南三听涛„„南三岛

港湾揽胜„„湛江港

【问卷调查对象】:湛江地区以外的人

【调查范围】:利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广泛调查,不规定

具体范围,充分了解外地人对湛江八景的了解程度。

【时间】:2012年3月,确定主题和指标体系,收集问卷问题并开始

制作问卷。

2012年4月,收集问卷结果,通过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的结合,分析各种相关数据,整理资料,找出湛江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和原因。

2012年5月初,通过小组讨论,寻找解决湛江旅游业停步

不前的方法,逐步完成小组的方案。

2012年5月底,每位成员完成个人调查报告。

【方式、方法】:通过网上寻找相关资料,通过实地调查找出各景点

现存的优势和弱势,通过微博、QQ等通讯工具网

上发放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统计问卷数据。

【组织形式】:小组讨论、网上调查、分组实地调查

1.全部小组成员开小组会议,根据我们的专业和兴趣,讨论并决定调研主题。

2.确定指标和指标体系。全部成员讨论确定统计指标

及指标体系,由黄明圣汇总并制作出来,由组长登记

在方案。

3.制作调查问卷。组员上网搜查有关湛江旅游的相关

问题,再结合我组主体设计问卷题目,问卷共有19

个题目。问卷做好后,由区嘉琳发上问卷星,再通过

微博、QQ、Q群、邮件等形式请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

填写问卷,以获取不同的数据。

4、整理调查问卷结果和资料。问卷填写完之后,由容莹莹负责在网上收集问卷结果,并做好各相关图表。

5、初步方案的确定。由组长整理各组员的工作结果,并填写方案,再发给各组员根据个人不同的想法进行修改。最后填写个人调研报告,并完成最后的调研报告。20元。用作进行部分实地调研的车费、方案的打印费。【经费】

第二篇:山西旅游业发展之路探索

山西旅游业发展之路探索

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创新突破旅游产业

论文摘要:我们倡导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要点在于“党政一把手抓旅游”,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度增加对旅游的投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扶持旅游,形成有关各方面齐抓共上大旅游的工作格局,举全省之力,尽快把山西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在山西旅游业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开拓创新,寻求突破,努力做大做强山西的旅游产业。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认识山西旅游产业

(一)重新认识山西省旅游资源

谈到山西的旅游资源,人们常用“资源丰富”和“旅游资源大省”来形容。山西的旅游资源到底怎么样?在全国究竟处在什么位置?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如何?弄清这些问题,对认清自我,知己知彼,做大做强山西的旅游业都有重要意义。从世界文化遗产拥有的数量看,全国目前共有29家,山西就有平遥古城和大同云冈石窟2处,位居北京、四川之后,同安徽并列第三。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数量来看,全国现有176处,山西占有5处,同河北、湖北省并列全国第九。从4A级旅游数量来看,全国现有443家,山西仅有10家,占全国的2.2%。从品位来看,山西既有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晋商文化、黄河根祖文化等人文资源,又有五台山、恒山、芦芽山、黄河壶口瀑布、太行山大峡谷等自然独特的自然风光,很多景区都具有惟一性,这是我们旅游的王牌。从分布来看,这些顶级的景区景点,从北到南,沿大运高速公路形成了一串,构筑了山西省当之无愧的旅游资源大省,成为支撑山西旅游发展的基石。

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资源并不等于商品,只有把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才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关键。而我们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光产品占主体,主要是文物古迹游居多,度假、休闲游比例较少,淡旺季也过于明显;二是相当一部分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深层次挖掘不够,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不配套,难以形成旅游精品和绝品;三是相当一部分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差,交通不畅;四是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影响,商务客人少。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山西的旅游资源在全国占有比较优势,但我们还远没有形成旅游商品比较优势,这严重影响了山西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重新认识山西的旅游产业基础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山西旅游业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了做大做强的基本条件。一是全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据统计,全省旅游经营单位已达到5605个。其中,全省旅游景区(点)已发展到136个,旅行社已发展到426家(国际旅行社23家,国内旅行社403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6万人之多,间接从业人员达80多万人。二是全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大运高速公路纵向穿越全省8个地市,连通或辐射近80个旅游区(点),连接北京、西安两大国际旅游城市,与京、冀、蒙、秦、豫等周边省市区的高速公路形成网络。国内航线可直通全国38个大城市,开通了并港旅游包机航线。太原机场也已被国家民航总局批准升格为国际机场,为山西告别没有一级旅游市场的历史创造了条件。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山西旅游企业仍存在着小、散、弱、差等问题。全省营业额不足100万元的旅行社185家,占61%,营业额1000万元以上的旅行社仅有11家,占4%。全省旅游饭店规模小、档次低。目前,全省共有星级宾馆(饭店)236家,仅占全国的2%,五星级饭店目前仍为空白,四星级17家,三星级以下为219家,各占全国的3%。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全省旅游企业领导层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微乎其微。外语导游短缺,全省6353名导游中,外语导游仅有505人,占导游总数的7.95%。

(三)重新认识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我们只有认识和尊重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才能促进其发展。

1.旅游业是关联度高的产业,是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旅游经济发展可以为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提供巨大市场,可以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化娱乐业以及对外贸易等发展。正因为如此,发展旅游业更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和配合,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牵涉到很多行业,离开了这些行业的支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坚持用大旅游的观念来统一认识,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发展旅游业,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参与旅游经济发展。

2.旅游业具有可超前发展的特性。旅游业的发展与一个地方的经济总是成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一个地方的经济越发展,商务旅游就越发达,旅游总量也就越大。这是一般现象,但我们绝不能得出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受制于经济发展的片面结论。从世界各国旅游发展的共性来看,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始终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旅游业是依托性很强的产业,但它的发展不完全依托和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是最大的资源,市场是最大的优势,哪儿的旅游产品有需求,哪儿的旅游资源有市场,哪儿的旅游业就有发展。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现在社会不缺少供给能力,缺少的是市场需求,旅游业之所以有目前这种发展形势和发展局面,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有大的市场需求。

3.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旅游经济发展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模式,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做法,主要原因:一是发展旅游基础设施要先行,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政府来组织。二是旅游产品多数是公共性产品,尤其是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顶级的旅游资源是国家所有,按照经济学原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出面组织。当然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机制,由于各国经济制度不同,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正是在这种发展模式的主导下,全球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对做大做强山西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为了早日把山西的旅游业建成全省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式发展,现从战略上提出几点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综合性产业,其发展壮大可以为众多行业带来商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其起步、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也必须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把相关各方的积极性凝聚起来和调动起来,干出一番大事业。这一点,绝不是旅游部门单枪匹马可以做到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和健全的今天,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的山西,光靠市场调节,目前还是难以奏效的。外省的很多成功经验证明,旅游产业发展也是“一把手工程”。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是与几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四川省旅游业之所以能在最近几年大步追赶云南,也与几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和扶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一个省如此,一个地市也如此。河南的焦作市,直到上个世纪末期,旅游产业规模还很小,在全国也没什么名气。之后新来的市委书记十分重视旅游业,短短几年内,就把焦作云台山打造成了响当当的4A级景区,使焦作市跨进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成为河南各地市中发展旅游业的一面旗帜。

我们倡导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要点在于“党政一把手抓旅游”,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度增加对旅游的投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扶持旅游,形成各有关方面齐抓共上大旅游的工作格局,举全省之力,尽快把山西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而绝不是要让政府包办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项具体问题,因此“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并不矛盾。旅游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能不能赢得这个市场,提高山西旅游在这个市场中的占有率,从而促进山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也绝不能游离于党

委、政府的工作主线之外。否则,山西的旅游业就很难尽快发展兴旺起来。

(二)坚持产业扩张战略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实现做大做强山西旅游业的目标,我们需要有一支过得硬的旅游企业和企业家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在着力打造山西旅游企业的航空母舰的同时,更要注重放低旅游产业的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实现旅游企业和企业家队伍的数量扩张,进而使企业和企业家在激烈竞争中优胜劣汰,实现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

(三)坚持发展以名胜古迹观光为主的旅游开发战略

从山西总体情况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度假游客还不能成为山西旅游接待的主体。这是因为:(1)山西省的旅游优势在于文化底蕴厚重,佛教文化、晋商文化、黄河根祖文化以及太行山和黄土高原的独特地理风貌是山西旅游的长项,吸引的全是观光客。如果不继续大力抓这个市场,就容易丢失自身的优势。(2)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能真正吸引大批量度假游客的,一是夏季的海滨,二是冬季的滑雪地,三是高尔夫球场。山西在这些方面是弱势。

(3)从旅游度假设施来看,目前山西上档次、上规模的度假区还没有。综上所述,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山西的旅游产业,当前还需要在大量吸引海内外观光游客上下更大的功夫,还需要继续开发以观光游客为主的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发展度假游和其他特种旅游。比如大力开发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在城市郊区积极发展适应城市居民周末度假需求的大众化旅游度假设施,开发大众化的度假旅游,以进一步优化山西旅游产品的结构。

(四)大力发展区域旅游联合旅游业是以促进人的流动为基础而兴旺发展起来的产业,消除地区壁垒,减少旅游障碍,是促进各相邻地区旅游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资源互补、线路互通”的原则,在大开放的体系下加强与周边兄弟省市的合作,开发一批跨行政区域的精品线路,实现同周边省市的无障碍旅游。

第三篇: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一个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我国政府历来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生产安全健康农产品为内容,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务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长远的要求。关键字:绿色农业 发展道路 探索 1 绿色农业的定义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目前,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

同时,发展绿色农业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需要。“黑色农业”这种经营方式往往高度依赖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恶果。而发展绿色农业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2 发展现状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确保超过13亿人口的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供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1]我国绿色农业快速发展。2005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截至2010年,已覆盖2 498个县(区),推广面积11亿亩以上。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五年来累计推广3 000多万亩,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耕地基础地力。中国已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累计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6 000多张。2010年,中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达到6 391家,产品总数达到16 748个(见图2-3)。[1]

1990-2010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个数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国情、农业发展政策及其实施都是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先天性的资源禀赋缺失以及环境的恶化。

我国人口数量目前己经达到13亿,人口基数过大,土地数量一直处于18亿亩警戒线的边缘,经济增长速度过快,通过对粮食、能源、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需求。在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没有保护好农业环境,使得土地荒漠化严重,农业环境污染日趋恶化,给我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使经济增长的相当一部分成果被抵消。

二、农业投入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低,农业人口素质差。农业投入不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其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不高,农业投入的低水平状况与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很不相称,有效农业技术储备不足。而且,农业技术更新速度慢,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研发人才缺失,这些问题都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

在广大农场我国农民整体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农村主要以初中毕业为主,导致接受科技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分析能力低。

③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产业、品种结构等仍不尽合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农业资源不能有效合理地进行配置,使得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了农业进一步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我国农村有3亿多剩余劳动力,城镇化建设的滞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况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彻底打破,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等因素都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四、可持续发展观念滞后。

在广大农民心中远未形成绿色农业的观念,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还相当薄弱,没有摆正发展与持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农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导致我国农产品中存在大量滥用化肥、农药,不仅达不到合格的质量,还产生诸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严重问题。

五、市场培育程度。不仅是工业,农业也要求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而规模化生产必然带来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培育体系,产品流通不畅,就会造成农产品的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过剩,特色农业就很难发展下去。从全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只有个别地区的市场体系培育得较好,形成了规模大、影响力强、管理水平高、辐射带动效果突出的专业市场,而大部分地区对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培育不够,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影响了农业的良性发展。4 发展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再认识

所谓绿色农业,是与绿色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体系,是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开放型农业系统。建设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密集型农业。

二、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内容

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内容,没有绿色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由农业的地位和特点决定的。从生产的流程和顺序来看,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原料基地,是第一车间。从绿色产品的内容来看,一类是可食用的绿色食品,另一类是非食用绿色产品。绿色食品是自然、安全、营养、无公害的食品,绿色食品是绿色农业的重要产品。从绿色经济的内涵来看,支撑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成分都与农业密切相关,如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旅游业。既是特色农业又是旅游观光业,绿色经济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扩大和丰富。

三、认真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

农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体现绿色的基本原则,即突出产业特色、科技决胜、机制创新、以人为本、富民强省的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规划要以生态经济平衡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要体现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农业的规划要与加工企业的布局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在发展思路上,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二是由常规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三是由一般产品向名牌产品的转变。四是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行分类指导,走“绿色(特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路子。

四、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一是财政周转金要向绿色农业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与发展地方经济、培育财源税源结合起来,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周转金用于扶持绿色农业的发展。二是金融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绿色农业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对现有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兴办的绿色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可以比照实行国家和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还要研究激励政策,例如对引进的优良种子、种畜(禽)、苗木,凭国家有关机关证明,是否可以“放水养鱼”,在一定时间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四是农业各主管部门要根据省绿色农业发展规划,集中各自的物力、财力,多渠道增加对绿色农业的投入。五是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培训绿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推广绿色农业典型经验和结合各级政府情况进行新技术新理论研究。

五、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影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根本原因:一是农业的基础设施脆弱。一些地方、一些干部,有饭吃“挖基础”,增加农民负担,减少农业投入,忽视了农业的保护和基础的建设。为此,建设绿色农业的发展战略,要从水是农业的命脉,耕地是农业财富的母亲,绿色是农业的根本出发,从国情出发,在农业基础设施上作文章。农业稳是农业兴的基础,农业兴是百业兴的支撑,绿色大农业的振兴是绿色经济强省的基础。

六、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和目标。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虽得到调整和优化,但仍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成供大于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求转向适应小康的更高层次要求,质量优、档次高、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此,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的市场条件,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科学技术结构以及农民的组织结构,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变化。

七、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素质,为绿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等有关方面的力量,都要向绿色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农副产品相对集中的大农业倾斜,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效益。首先,要针对绿色农业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其次,要抓好粮食、林业、水产、水果、食用菌、橡胶、茶叶、烟叶、花卉、蔬菜、甘蔗、畜禽、珍稀特种养殖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试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普及率。第三,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贮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拳头名牌产品,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及监测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第四,要大力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选择一批效果显著的绿色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加以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五,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培训。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竞争。

第四篇:关于华阴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探索

关于华阴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探索

作者:华阴市副市长单根荣 来源:华阴市政府网 添加日期:11年01月10日

近年来,华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构建山水绿色华阴,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的目标。如何利用好华阴独特而优越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就要统筹整合旅游资源,树立“大华山、大旅游、大发展”的理念,按照“依山兴城、以城带乡,旅游牵头,全面带动”的发展思路,规划围绕旅游、城建突出旅游、特色体现旅游、全市服务旅游,把着力点放在构建山水城庙一体化的旅游大格局上来。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华阴地处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交汇结合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东眺洛阳,西望长安,辖三乡四镇三办一管区,总面积817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自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衙”之称,陇海铁路、郑西铁路客运专线、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东西,202省道(大华公路、华金公路)纵横南北,即将投入运营的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更是将洛阳、郑州纳入1小时经济圈,北京、上海纳入4小时经济圈,是中原入陕的必经之地。

2、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境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同时构成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雄居五岳之尊,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西岳华山、号称亚洲第一索道的华山索道、“道教第四洞天”的玉泉院、“华山神庙、帝王行宫”的五岳第一庙—西岳庙、“天下杨氏第一村”,还有比万里长城早建百余年的魏长城遗址、华山御温泉度假村和华阴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景点多达210余处,形成了以自然风光生态游、历史文化游和温泉养生游为主题的旅游环线。华山景区名列全国风景名胜40佳,被评为AAAA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并被国家建设部列为申报自然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3、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华阴春秋设邑,战国置县,是弘农杨氏文化的发祥地,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境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西岳庙、魏长城遗址、西汉京师粮仓、横阵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玉泉院、西关村遗址),有古墓葬16处,魔崖石刻500余处,碑石、墓志300余通,古遗址26处,古建筑15处,馆藏文物1503件(组)。历代人才辈出,著书立说者层出不穷,被汉相张良誉为“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之地。中国历史上的三代帝王、四代后妃,皆为华阴杨氏人士,此外还有战国时期被称为“五国相王”的战国纵横家公孙衍,刚正不阿、名标青史的“关西夫子”杨震,才思敏捷的三国名士杨修,才华横溢、革新诗风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五代时期大书法家杨凝式等人士名垂青史,历史源远流长。

4、经济支撑,发展强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旅游立市、工业富市、开放开发、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有效推

动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0年旅游直接收入仅为147万元,占全市GDP的4.4%和财政收入的9%;到2002年旅游直接收入为1.1亿元,占全市GDP的10.5%,是当年财政收入的2倍多,对财政贡献率达51%,旅游业已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且带动作用日趋明显。2008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0:48:42,形成了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年旅游人数达到169万人次,直接收入达到

6.5亿元。2009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186.4万人,同比增长10.3%,旅游总收入达到7.34亿元,同比增长20.3%。

二、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产业结构单一。所谓旅游业,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目前,我市旅游收入中门票占比重最大,而仅靠门票收入的旅游业是低端产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加工业与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俗文化等未能有效结合起来,旅游产业链尚未有效形成,拉动力还不够强。

2、配套设施及服务水平相对滞后。由于整体服务设施较为落后,“山下留客”这一难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旅游景点周边的休闲、娱乐、购物等市场开发明显不足,尤其是缺乏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地的高档服务场所,大多数宾馆、酒店缺乏先进的运作机制和管理经验,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加之境内交通便捷,西潼高速来去方便,就造成了 “华阴一日游”,没有形成有效的旅游产业链条。

3、新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全市210余处旅游景点中,开发较充分并有较好收益的只有华山、玉泉院、西岳庙等少数景点,其它景点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山大水小,山水互映的格局尚未形成。此外自然景观季节性太强,人文景观又开发不足,传统文化优势没能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居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旅游较少。

4、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华阴作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道教文化、杨氏文化、民俗文化、武侠文化交相辉映,从历史上可追溯华夏民族的根。加之“华阴老腔、华阴迷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成为华阴的文化名片。但由于挖掘和宣传不到位,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色品牌还没有充分唱响,客源以陕、豫、晋三省居多,国内其它城市游客相对较少。

三、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构建山水绿色华阴,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围绕“山下留客”,以大项目为突破口,狠抓招商引资促规模发展,让华阴成为“大华山”观光休闲的承载区和旅游消费的聚集区。形成“四大板块”(东部以万亩莲藕

基地和西汉京师粮仓为主、西部以御温泉和鸵鸟王生态园为主、中部以华山和西岳庙为主、南部以金岩沟和赛华山为主)和“五大主题”(自然风光游、历史文化游、温泉养生游、乡村生态游、探险考究游)的旅游环线,构建山水城庙一体化旅游发展大格局。

1、一体化战略。要充分发挥我市一流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打造山水城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推进华阴旅游由城区向周边辐射、由城镇向乡村延伸,形成山水城庙一体化的旅游大格局。要做到“三个一致”:与景区规划方向一致,抓住机遇,把华阴作为陕西打造“西部生态休闲城”的休闲度假基地;与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致,把旅游经济发展纳入各项规划修编的重点,确保风景区总体规划、休闲度假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等规划有机融合;与城乡统筹要求一致,把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拓展延伸的重点领域纳入华阴旅游总体规划,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区块,科学指导、快速带动乡村旅游的兴起。

2、品牌化战略。牢固树立“品牌就是资产”、“品牌就是效益”理念,充分发挥华山品牌优势,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利用品牌,打造秦岭东部山水度假休闲胜地,力争进入全国山水旅游的第一方阵。一是丰富品牌内涵。要深度挖掘华阴的人文历史文化,着力构建“山水华阴、休闲之都”的整体旅游品牌与形象。依托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唱响“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二是打造品牌特色。要着眼不同层次的游客打造具有市场吸引力、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旅游品牌。三是扩大品牌效应。要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树品牌、创品牌,带动更多的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促进企业、品牌、旅游互动三赢。

3、特色化战略。围绕“山水华阴、休闲之都”主题,着力构建山水城庙一体化旅游大格局,培育健康生活,逐步形成华阴旅游独特的资源特色和产品特色。一是形成山城辉映。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开发适应旅游市场化、不同消费者、不同季节的产品,突破“旺季游客多,淡季游客少”问题。二是建设特色城市。要着重提升华阴旅游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既要彰显特色山城、展示华阴文化,又要突出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功能;既要服务好本地居民,更要服务好中外游客,把华阴作为一个系统的旅游景观来建设。三是打造亮点乡村游。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内容,以农家乐为载体,引导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要让都市游客到华阴体会到一种真实的农家生活。

(二)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依托名山,宣传造势。旅游经济是一个眼球经济。眼球经济取决于认知程度,宣传、促销是促使眼球经济形成的关键。依托华山世界名山和华阴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宣传造势。一是积极做好华山景区“申遗”和“5A”景区创建工作。发挥“陕西旅游营销联盟”的作用,积极参与各类促销活动,加强与媒体、旅行社及各个景区的联系,继续开展“登山、戏水、论道”等系列活动,争取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演出,提高知名度,开拓更广阔的游客

市场。二是抓好西岳庙、玉泉院等人文景点的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内涵的道教开坛、祭山大典、老腔和皮影演出活动,提高文化感染力。三是做好温泉产业的宣传促销。立足做大做强华阴温泉产业,采取先进营销理念,突出养生保健等亮点,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吸引游客。四是积极做好秦岭北麓的仙峪、瓮峪、华阳川等山水自然风光的进一步开发、管理和宣传促销工作。加紧制作一部集自然风光、休闲旅游、田园采摘、天然氧吧为一体的宣传片,争取在重大媒体上演播,彰显华阴“山水”魅力。

2、加大投入,提升层次。华阴的旅游产业要大发展,必须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抢抓旅游市场调整变化机遇,抢抓我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机遇,加大投入,提升层次。一是搜集、整理、论证、包装一批重点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积极争取中、省文物旅游项目的专项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政府主导,各方联动,全员参与”的模式,多方筹集旅游开发建设资金。二是把招商引资作为旅游投资的突破口,创新招商方式,建设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邀请国内知名旅游企业家观光考察、洽谈投资,把招商引资的触角延伸到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到华阴投资旅游业。三是要积极探索建立旅游反哺机制,从旅游收入好的景区景点的门票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反哺旅游产业,促使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

3、彰显人文,突出特色。以历史文化为载体,开发具有华山特色的旅游产品、纪念品。如沉香劈山救母、赵匡胤输华山等历史故事,金庸武侠小说中江湖侠士的多个故事片段等都可以发展成为游客参与的互动游乐节目;利用智取华山革命故事、第四军医大学英雄团体故事等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宝莲灯、皮影、名人字画、碑石拓片甚至华山门票、西岳庙门票等都可制作成纪念品或收藏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以城市建设为载体,在公共场所设置旅游地图广告牌、公共信息符号、中英文对照的交通指示牌等。注重从细节入手,大到城市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城市雕塑,小到路灯、广告牌、保洁筒等环节,充分体现华阴风景型旅游城市的独特个性。

4、密切协作,形成合力。要全面树立大旅游和大区域思想,加强联合,推进区域旅游发展。积极构建华山、西岳庙、主题公园、0五一军事休闲、华阳川精品旅游景区,逐步形成华阴境内旅游小环线的同时,要把华阴市放在关中城市群、黄河中上游、中西部地区、亚欧大陆桥的背景下,加强与省内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互补。利用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工程,打造西安—华山—洛阳—郑州线路;立足渭南“南山东水北人文”旅游资源基础,加快与全省旅游对接,形成西安—华山—洽川—韩城—西安的陕西东部旅游环线;积极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多方争取筹集资金,推动潼关—韩城龙门—黄河壶口瀑布的沿黄旅游防汛高等级公路尽快开工修建,加快秦晋豫旅游大环线的形成。不断开发跨地区、跨省域甚至跨国界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优先建设和发展满足游客需求的一程多站式的线路组合,加快实现从单独的风景区、旅游点建设向整个城市作为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早日实现陕西省旅游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

第五篇:县域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发展的实践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县域发展的理论研究蓬勃兴起。湖南县域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宁乡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选择“县域和谐发展”这个新鲜的课题,由宁乡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习加同志主创,编写了《和谐发展——中国县域发展之路》一书,读来感觉颇有分量。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丰,天下富。县域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子系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发展与农村振兴的连接点。这些特性决定了县域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极为重大的责任。近年来,中央对县域发展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继十六大报告中首次使用“县域经济”概念后,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大报告等多次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进一步强调“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这些论述表明县域发展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就湖南来说,农业大省的省情决定了县域地位举足轻重:县域人口占全省的80%以上,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县域GDP占全省的60%以上,县域始终是湖南最大的发展战场和承载平台,县域发展始终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能否抓好县域发展也是检验我们能不能够抹却体制转轨强加的沉重羁绊、放开小农经济禁锢的缓慢脚步、走出农耕文化积淀的历史阴影。这些年来,省委站在战略、政治和社会的高度,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用“一化三基”、“四条底线”统领县域发展,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十分重视和关注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率先全面推行财政省管县改革,努力从体制、机制上提升县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和激活了一批经济强县,为富民强省注入了强劲动力和蓬勃活力。

县域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县域发展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我们具有新的决策视野、新的价值理念和新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掌握规律。《和谐发展——中国县域发展之路》这本书,选择了县域这样一个角度,选择了和谐这样一个主题,切合时代发展潮流,与湖南的发展战略相呼应,为新时期的县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值得向全省广大干部推荐学习研读的书,是一本县域发展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应该看的书。该书的价值在于理论性和系统性,它以清晰而敏锐的理论前瞻、深刻而严密的逻辑内涵、丰富而充实的典型例证,将县域和谐发展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囊括了县域层面所有宏观与微观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成为国内首本单独以县域和谐为立论的书籍,这表明湖南在该项领域的学术研究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然而,它的价值更在于实用性和借鉴性。该书实证研究的宁乡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经济强县突破的成功典范,是湖南省情乃至中国国情的一个标本和缩影。它的跨越轨迹和崛起过程,对县域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作用。文章充分引用了该县的一些具体事例、数据和工作做法,还把生态文明建设等新概念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两型社会”新理念融合,既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读之给人以启迪,思之予人以希冀。

下载关于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的方案(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的方案(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业发展演讲稿(精选合集)

    好的演讲稿可以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演讲稿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大家知道演讲稿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业发展演讲稿,欢迎......

    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xxxx等部门负责人一行9人,实地考察了无锡、杭州、西安、婺源等地特色旅游。通过7天的考察我们发现,他们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得到......

    旅游业发展比较分析

    旅游业发展比较分析 (发布日期:2002-11-11) 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和区位商方法分析了全国各省区的旅游业状况,揭示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及优劣势。一、区位商设d1表示某个区域内......

    阳泉市旅游业发展

    阳泉市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点击数: 370 次 发布时间: 2009-9-11 【双击滚屏】【大 中 小】【关闭】 近年来, 阳泉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 积极......

    旅游业发展发言稿

    “奔跑起来吧,我的衢州”人大代表 座谈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代表: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江山市江山旅游局的代表,我叫郑建清,首先对于能够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在听......

    镇远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镇远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县情 镇远位于两省(湖南、贵州)三地(怀化、黔东南、铜仁)交界地区,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全县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和1个工业......

    旅游业发展巡礼

    第一江山春好处 秀丽山河发藻新 宿迁旅游业发展巡礼文/杨阳 行思2006年以来,宿迁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积极优化旅游环境,创新营销手段,努力提升......

    苏北旅游业发展

    苏北旅游业和同省的苏南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苏北旅游资源开发落后,特别是整合意识淡薄。 苏北地区远在“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协作区”辐射区之外,与经济发达、资源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