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吕梁地区的发展道路》5篇

时间:2019-05-13 06:3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吕梁地区的发展道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吕梁地区的发展道路》》。

第一篇:《探索吕梁地区的发展道路》

探索吕梁地区的发展道路

吕梁市地处山西中部北侧,北临忻州接长城关隘,南接临汾达平阳古道,东扼晋中南北要冲,东北衔省会太原、西隔黄河紧连大西北处东进西出走廊。全市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辖1区2市10县,总人口353万。

吕梁是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古老的黄河侧身而过,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深深烙印。星罗棋布的新旧石器文化、古城、古建筑遗址;“夏檐明柱高圪台”的晋西民居;晋陕峡谷的水蚀浮雕、黄土柱林、黄河古渡;美酒飘香的杏花村,以及从远古走来的秧歌、小曲、面塑、剪纸······无不在诉说这块土地久远的历史。唐代女皇武则天、初唐诗人宋之问、唐代名将郭子仪、北宋名将狄青、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诤臣名相孙家淦、早期革命家贺昌与张叔平、革命烈士刘胡兰,就是这块土地哺育出的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

吕梁是块英雄的土地。曾是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红军东征的主战场。革命战争时期,吕梁人民养兵10万,牺牲1万,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步可歌可泣的《吕梁英雄传》。

吕梁是块富庶的土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中以矿产资源最为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40多种,主要有煤、铁、铝矾土、白岩石、煤层气等。全是54.3%地下蕴藏着煤炭,储量1538亿吨,被誉为“国宝”4#主焦煤储量达62亿吨;铁矿石探明储

量9.88亿吨,占山西的36%;铝矾土遍及11个县市区,已探明储量4.4亿吨,占山西储量的46.4%。吕梁又是全国最大的红枣、核桃生产基地。红枣年产量达1.5亿公斤,核桃产量达1500万公斤。野生沙棘面积150多万亩,占山西沙棘资源的50%以上。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有集奇雄险秀为一体的国家级名胜区北武当山,有省级名胜区碛口黄河古渡,有国家十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临县西湾村,文水则天庙、汾酒杏花村······

近年来,为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吕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已形成煤焦、冶炼、化工、建材、酿造、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十大支柱产业。吕梁在各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重点交通项目推进顺利。吕梁机场建设方面近期将开工建设;太中银铁路目前沿线已全面开工,进展顺利;中南部出海通道的勘测设计工作顺利进行。太长铁路项目已经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太佳高速公路吕梁段该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汾平高速整个沿线大部分开工。

二、“双百双千”项目攻坚成效显著。经过近两年的艰苦不懈努力,我市历史上最大的铝工业项目兴县80万吨氧化铝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2008年以来,我们采取超常措施,超常工作,成功地化解和突破了该项目在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及投资能力等

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和阻碍,确保该项目最终通过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截至目前,已经有245个项目完成立项审批,占到“双百双千”项目总数的86.9%。

三、以柏叶口水库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顺利推进。该项目已经列入了全国“十一五”中型水库规划,列入了《山西省应急水源工程规划》和《山西省特大干旱年及采煤影响区应急水源规划》。

四、招商引资工作和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吕梁-北京朝阳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暨特色农产品展示会拟引资2463853万元。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中博会拟引进内资14909万美元,外资950万美元。第二届煤博会拟引资135357.24万美元。截止到2008年年底,我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6781.39万美元。

五、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实施一批涉农惠农重点工程。安排经济房适用项目5个,总投资50363.58万元,总规模达52.5万平方米,若省全部批复,可望解决8750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同时中央预算内补助廉租住房项目7个1774万元,总建筑面积88744平方米/1782套,占到了省争取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吕梁是老区、山区和穷区,也是矿产资源大区。通过我们的这次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近年来吕梁市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一直处于山西前列,但同时也带来了城乡差距大、生态环境脆弱和发展方式不尽合理等问题。

最近几年,吕梁市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种新闻媒体也对吕梁市最近几年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吕梁速度”一词在网络上也开始频繁出现,可是,通过实践调查发现情况并不容乐观。通过与吕梁市发改委领导的交谈,我们发现“吕梁速度”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当地政府的政策得当,而是由于吕梁市是资源型城市,同时资源的价格在不断地上涨所导致的。

吕梁市的“双百双千”项目,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就盲目的制定了这套方案,很多都是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方案;同时,方案中很多项目都是不切实际的,比如,吕梁市一共有13个县(区),方案中却提出了要在全市建立17个发电站,装机总容量超过了如今山西省的全省总容量;虽然,现在“双百双千”项目已经有245个项目完成立项审批,占到“双百双千”项目总数的86.9%,可是如今立项的大多数是一些小项目,比如农副产品之类的项目。所以“双百双千”工程在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方面,并没有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通过走访了解到很多老百姓对当地政府领导的工作感到不满意,老百姓对现在的生活叫苦连连,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很不好,认为政府领导在工作作风上存在问题,腐败之风比较严重,没有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做出表面上的工作,比如,来考察民情的时候带了很多的记者,制造很大的声势,可是,考察之后就没有了结果,把老百姓的问题就淡忘了,没有对老百姓负责,没有做到父母官的职责,考察民情很多就是为了做宣传,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想为老百姓解决

实际问题。

教育方面由于人们观念意识,经济落后,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当地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且失学率也很高。交通基础建设很差,人民出行很不方便。

其实以上的这些问题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我们不仅仅要靠国家的帮助,更要依赖我们自己。我想到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前所未有地提到了一个政府执行力的概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政府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民族的兴衰。政府执行力是提高政府效率的必然途径,因而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科学。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什么是真正的政府执行力?就是把人民的好想法变成行动,用政府的行动变成现实结果的力度。

吕梁的社会发展落后问题,首先政府就应该从自身找原因,看是不是有权益博弈、权大于法、“关系”的羁绊、欺上瞒下、群众与干部关系颠倒错位等方面的问题。不要因为这里落后,谁都不想来,就在这里混日子,加强自己的责任心。都说越是问题多的地方,越容易出政绩,我们的父母官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开拓思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二来国家则应该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来促进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同时不断完善法制体系。

传统经济时期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大批资源型城市伴随着资源开发相继兴起,随着城市发展和资源优势的弱化,资源型城市大多数是资源依赖性强的采掘业,然而资源储备伴随高强度开发逐渐枯

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竞争力严重削弱。长期以来以生产为中心的资源型城巾发展模式难以适应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环境,单纯依赖本地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外来资本的做法可能造成脆弱的区域经济.如何在资源逐步枯竭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吕梁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马上转型。其实在吕梁的孝义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国经济百强县。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对策探索:

1、多方筹集转型资金 ;

2、运用适度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 ;

3、促进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

4、多方探索职工再就业安置渠道 ;

5、大力发展替代产业。

还有许多细化的问题,比如说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等。

希望吕梁的明天更美好!!

第二篇: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一个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我国政府历来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生产安全健康农产品为内容,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务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长远的要求。关键字:绿色农业 发展道路 探索 1 绿色农业的定义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目前,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

同时,发展绿色农业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需要。“黑色农业”这种经营方式往往高度依赖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恶果。而发展绿色农业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2 发展现状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确保超过13亿人口的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供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1]我国绿色农业快速发展。2005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截至2010年,已覆盖2 498个县(区),推广面积11亿亩以上。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五年来累计推广3 000多万亩,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耕地基础地力。中国已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累计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6 000多张。2010年,中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达到6 391家,产品总数达到16 748个(见图2-3)。[1]

1990-2010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个数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国情、农业发展政策及其实施都是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先天性的资源禀赋缺失以及环境的恶化。

我国人口数量目前己经达到13亿,人口基数过大,土地数量一直处于18亿亩警戒线的边缘,经济增长速度过快,通过对粮食、能源、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需求。在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没有保护好农业环境,使得土地荒漠化严重,农业环境污染日趋恶化,给我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使经济增长的相当一部分成果被抵消。

二、农业投入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低,农业人口素质差。农业投入不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其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不高,农业投入的低水平状况与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很不相称,有效农业技术储备不足。而且,农业技术更新速度慢,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研发人才缺失,这些问题都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

在广大农场我国农民整体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农村主要以初中毕业为主,导致接受科技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分析能力低。

③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产业、品种结构等仍不尽合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农业资源不能有效合理地进行配置,使得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了农业进一步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我国农村有3亿多剩余劳动力,城镇化建设的滞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况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彻底打破,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等因素都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四、可持续发展观念滞后。

在广大农民心中远未形成绿色农业的观念,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还相当薄弱,没有摆正发展与持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农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导致我国农产品中存在大量滥用化肥、农药,不仅达不到合格的质量,还产生诸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严重问题。

五、市场培育程度。不仅是工业,农业也要求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而规模化生产必然带来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培育体系,产品流通不畅,就会造成农产品的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过剩,特色农业就很难发展下去。从全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只有个别地区的市场体系培育得较好,形成了规模大、影响力强、管理水平高、辐射带动效果突出的专业市场,而大部分地区对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培育不够,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影响了农业的良性发展。4 发展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再认识

所谓绿色农业,是与绿色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体系,是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开放型农业系统。建设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密集型农业。

二、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内容

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内容,没有绿色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由农业的地位和特点决定的。从生产的流程和顺序来看,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原料基地,是第一车间。从绿色产品的内容来看,一类是可食用的绿色食品,另一类是非食用绿色产品。绿色食品是自然、安全、营养、无公害的食品,绿色食品是绿色农业的重要产品。从绿色经济的内涵来看,支撑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成分都与农业密切相关,如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旅游业。既是特色农业又是旅游观光业,绿色经济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扩大和丰富。

三、认真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

农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体现绿色的基本原则,即突出产业特色、科技决胜、机制创新、以人为本、富民强省的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规划要以生态经济平衡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要体现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农业的规划要与加工企业的布局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在发展思路上,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二是由常规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三是由一般产品向名牌产品的转变。四是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行分类指导,走“绿色(特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路子。

四、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一是财政周转金要向绿色农业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与发展地方经济、培育财源税源结合起来,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周转金用于扶持绿色农业的发展。二是金融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绿色农业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对现有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兴办的绿色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可以比照实行国家和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还要研究激励政策,例如对引进的优良种子、种畜(禽)、苗木,凭国家有关机关证明,是否可以“放水养鱼”,在一定时间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四是农业各主管部门要根据省绿色农业发展规划,集中各自的物力、财力,多渠道增加对绿色农业的投入。五是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培训绿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推广绿色农业典型经验和结合各级政府情况进行新技术新理论研究。

五、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影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根本原因:一是农业的基础设施脆弱。一些地方、一些干部,有饭吃“挖基础”,增加农民负担,减少农业投入,忽视了农业的保护和基础的建设。为此,建设绿色农业的发展战略,要从水是农业的命脉,耕地是农业财富的母亲,绿色是农业的根本出发,从国情出发,在农业基础设施上作文章。农业稳是农业兴的基础,农业兴是百业兴的支撑,绿色大农业的振兴是绿色经济强省的基础。

六、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和目标。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虽得到调整和优化,但仍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成供大于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求转向适应小康的更高层次要求,质量优、档次高、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此,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的市场条件,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科学技术结构以及农民的组织结构,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变化。

七、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素质,为绿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等有关方面的力量,都要向绿色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农副产品相对集中的大农业倾斜,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效益。首先,要针对绿色农业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其次,要抓好粮食、林业、水产、水果、食用菌、橡胶、茶叶、烟叶、花卉、蔬菜、甘蔗、畜禽、珍稀特种养殖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试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普及率。第三,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贮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拳头名牌产品,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及监测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第四,要大力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选择一批效果显著的绿色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加以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五,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培训。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竞争。

第三篇:吕梁地区河道管理实施办法

山西省吕梁地区

行政公署文件

吕行发【1996】134号

吕梁地区行政公署

关于印发《吕梁地区河道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委、办、局、处、地直各企事业单位:

现将《吕梁市地区河道管理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日

吕梁市地区河道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区河道管理,促进河道整治,保障防洪安全,发挥河道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山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结合本区实际情况,进行一步做到规范化,操作性强,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吕梁行署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区河道的主管部门是全区河道的主管机关(以下简称河道主管机关)。河道主管机关的职责是:

一、宣传和组织实施有关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组织编制和实施河道整治,发利用规划和建设计划;

三、组织编制和实施河道清障和汛期调度运用;

四、维护河道运行秩序,调处河道水事纠纷;

五、维护管理河道工程;

六、开展河道水质监测工作。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河道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区境内的河道(包括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第二章

河道管理机构设置

第四条:地、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河道管理机构设置。地区设河道管理科或站,县(市)设河道管理中心站(副科级),乡(镇)设河道管理分站。文峪河水利管理局受行署委托负责文峪河干流管理,内设文峪河河道管理站。

第五条:为加强河道检查,督促及时掌握河道发生情况,查处违法、违章事件、县河道管理中心站和乡(镇)河道分站可设督察员。

第三章

管理与整治

第六条:根据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乡(镇)、县(市)及地区三级管理体制、其管理权限划分为:

一、依照部1995年河道登记划分标准

Ⅰ级:流域面积大于5万平方公里,耕地500万亩,人口500万人;

Ⅱ级: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耕地100~500万亩,人口100~500万人;

Ⅲ级:流域面积0.1~1万平方公里。耕地30~100万亩,人口30~100万人;

Ⅳ级:流域面积0.01~0.1万平方公里,耕地30万亩一下,人口30万人以下;

Ⅴ级:流域面积在0.01万平方公里以下。

区内十一条主要河道等级为:文峪河、岚漪河、蔚汾河、屈产河、三川河、湫水河、岚河为三级河道;磁窑河、双池河、孝河、虢义河为四级河道,十一条主要河道流域面积最小在300平方公里以上。

二、黄河、汾河依照中央和省河道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地区协同实施管理。

三、文峪河、三川河、蔚汾河、岚漪河、磁窑河、虢义河因跨县由地、县河道主管机关实施管理。其它河道由县(市)根据河道影响程度确定县、乡(镇)管理权限并将职责报上一级河道主管机关备案。

第七条:地管河道分级实施管理职责:

一、地区河道主管部门职责:负责河道开发治理规划的审定;河道30万元以上的中型工程的评审、鉴定、审批工作;河道边界水事纠纷协调处理;协助县做好河道采砂收费工作。

二、县河道主管部门职责:负责本行政区河道开发治理规划与计划的编制;调处本行政区水事纠纷;对本行政区河道内新建、扩建、改造等工程投资在30万元以上项目负责初审意见并上报;负责本行政区河道日常管理工作。

第八条:对河道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作项目或跨河、穿河穿堤临河桥梁、道路、渡口、管线、缆线等建筑物,特别是城区河道内修建的,建设主管部门必须按照河道建设管理规定,向河道主管部门报送设计文书,按职责权限逐级上报审批,重大工程(投资500万元以上)由省、地河道主管部门组织评审通过后,方可按河道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乡(镇)、村河道的小型工程由县河道主管部门审批。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未列入国家基建计划的各种建筑物,应在申办建设许可证前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

第九条:建设单位编制涉河工程报审文书内容:

1、申请书;

2、建设项目所依据的文件;

3、建设项目涉及河道与防洪部分的初步方案;

4、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情况及该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

5、建筑物对河势变化、堤防安全、河道行洪、河道水质影响以及采取的补救措施;

6、提出对妨碍防汛抢险的运行方案;

7、写出对影响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承诺书;

8、建设废渣处理办法与环境恢复措施;

9、重要建设项目,需编制更详尽的防洪评价报告。第十条:河道主管部门批审河道立项工程内容;

1、报审项目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

2、报审项目的设防标准是否符合防洪规定标准;

3、组织专家评审建设项目对河道泄洪能力的影响;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水文调查,校核计算成果及对河势稳定、水流形态冲淤变化影响进行综合性分析鉴定。

4、河道主管部门组织的项目评审会,其费用由建设审报单位支付。

第十一条:根据国家防洪标准及有关技术要求,城镇河道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标准;农村河道为20年一遇洪水标准;危胁较大的边山沟道为10年一遇洪水标准。

第十二条:各级河道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防洪预案,对超标准洪水的分流以及滞洪区的起用,按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由防汛部门和河道主管部门审批及下达指令执行。

第十三条:河道堤防维护与整治实行群防群治,所需费用原则上由受保护单位承担。

第十四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已建的各类工程和设施,因河道防洪标准变更或河道防洪兴利工程加固改造,经河道主管部门鉴定属于工程防洪标准不足,严重阻水或质量问题的,工程主管单位必须按照河道主管部门的通知,停止使用,改建或拆除,工程改建或拆除费用由工程主管单位承担。

第十五条:严禁在河道内,堤堰种植高杆阻水作物及各种树木,违者按河道设障论处,罚款与清障费用由所辖村委和违障者共同承担。对过去所植树木一律清除。

第十六条:河道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必须认真执行[1992]国土籍字11号与晋政办发[1991]166号文规定近期完成河道的确权发证工作。河道管理范围标准:河道堤防从河堤两侧堤外坡脚向外延伸5~20米;闸坝:从坝两端左右方向水平延伸30~50米。第十七条:河道自然障碍物及清淤整修可组织社会集团农村劳力进行清障,实施方案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八条:河道主管部门根据部水管[1990]42号文精神,对向河道排水、排污的单位、企业厂矿,按影响程度,每立方米收费标准0.12元,按用水量80%计量,标准排污费中提取30%用于河道维护管理,其余部分环保部门收取。

第十九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河道、堤坝、护岸安全和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对玩忽职守不负责任,对人民财产造成损失的责任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给予处罚以至绳之以法。对成绩显著,抢险作出贡献,河道主管部门要予以奖励。

第四章

河道管理经费

第二十条:河道堤防的防汛岁修费与管理业务费,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分别由地、县(市)财政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十一条:河道管理费包括政策性收费与服务型收费。

一、政策性收费,在河道工程维护费征收未出台,管理费项目主要为河道采砂费,山西省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开采砂、石、土料的,其管理费按当地市场销售价15%计收。列入预算外资金管理。各地所收管理费县(市)留80%,上交省地河道主管部门各10%,将用于管理单位的管理业务费。

二、管理服务收费,包括清障服务费与立项评审费,凡申请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的单位,须向河道管理部门缴纳申报工程总造价1.5~3%的管理费。凡在河道内倾倒垃圾与废渣,以及其它违章工程,对设障单位与个人除按照河道条列处罚外,清障费用由设障这自负,并征收清障管理服务费每立米4~6元。

第二十二条:河道主管机关收取的各项费用,主要用于河道的堤防的维护、管理和设施装备。河道采砂费按预算外资金管理,专项专用实行财政专户专储,结余资金可以连年结转使用,任何部门不得截取和挪用。

第五章

行政处罚

第二十三条:违反水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除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限期清除障碍或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和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已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围垦河流的;

(二)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河床、滩地修建建筑物及穿河管线电缆的;

(三)擅自修建水工程或整治河道的;

(四)占用堤防、护堤地和在堤防上修建其他建筑物的;

(五)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随意取水、截水、阻水的;

(六)在下游地区设障阻水缩小河道现有过水能力的;在上游地区擅自加大下泄流量的;

第二十四条:违反水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除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限期清除障碍,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和一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清除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列》第三十六条规定办理;

(一)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弃置或堆放阻碍行洪物体,种植阻碍行洪的树木或高杆作物,建筑围堤或阻水建筑物的;

(二)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随意在河道堆放物料,弃置砂石、土、矿渣、煤结石、垃圾的。

第二十五条: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的项目,必须按照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关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凡不按规定执行和不申请办理有关手续的单位或个人擅自在河道内修建建筑物,除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凡损毁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工建筑物和防汛设施的;干扰河道主管机关正常工作的;非管理人员擅自操作河道闸门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河道主管机关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可以并处警告或者五千元以下罚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不按批准范围和作业方式在河道内随意采砂、取土、淘金;爆破、钻探、挖筑鱼塘;修建挑坝及其他设施;开采地下资源及进行考古挖掘的,水行政主管部门除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外,可以并处警告和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河道管理范围内营造护堤林木,由河道主管机关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凡未经河道主管部门批准的;擅自栽植树木的,由县级以上河道主管机关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可以并处警告或两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除上述行政处罚条款外,凡违反水法规的单位和个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行政处罚暂行规定》及《山西省河道管理条例》、《山西省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实施细则》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此办法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对已发文件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解释由地河道管理机关负责。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主题词:水利

法规

通知 报:省政府

抄送:省水利厅,地委秘书处,地大工委办公室,地中级法院、检察分院,各人民团体,各新闻单位 吕梁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五日印发

共印220份

第四篇:县域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发展的实践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县域发展的理论研究蓬勃兴起。湖南县域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宁乡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选择“县域和谐发展”这个新鲜的课题,由宁乡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习加同志主创,编写了《和谐发展——中国县域发展之路》一书,读来感觉颇有分量。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丰,天下富。县域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子系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发展与农村振兴的连接点。这些特性决定了县域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极为重大的责任。近年来,中央对县域发展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继十六大报告中首次使用“县域经济”概念后,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大报告等多次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进一步强调“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这些论述表明县域发展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就湖南来说,农业大省的省情决定了县域地位举足轻重:县域人口占全省的80%以上,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县域GDP占全省的60%以上,县域始终是湖南最大的发展战场和承载平台,县域发展始终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能否抓好县域发展也是检验我们能不能够抹却体制转轨强加的沉重羁绊、放开小农经济禁锢的缓慢脚步、走出农耕文化积淀的历史阴影。这些年来,省委站在战略、政治和社会的高度,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用“一化三基”、“四条底线”统领县域发展,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十分重视和关注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率先全面推行财政省管县改革,努力从体制、机制上提升县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和激活了一批经济强县,为富民强省注入了强劲动力和蓬勃活力。

县域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县域发展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我们具有新的决策视野、新的价值理念和新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掌握规律。《和谐发展——中国县域发展之路》这本书,选择了县域这样一个角度,选择了和谐这样一个主题,切合时代发展潮流,与湖南的发展战略相呼应,为新时期的县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值得向全省广大干部推荐学习研读的书,是一本县域发展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应该看的书。该书的价值在于理论性和系统性,它以清晰而敏锐的理论前瞻、深刻而严密的逻辑内涵、丰富而充实的典型例证,将县域和谐发展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囊括了县域层面所有宏观与微观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成为国内首本单独以县域和谐为立论的书籍,这表明湖南在该项领域的学术研究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然而,它的价值更在于实用性和借鉴性。该书实证研究的宁乡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经济强县突破的成功典范,是湖南省情乃至中国国情的一个标本和缩影。它的跨越轨迹和崛起过程,对县域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作用。文章充分引用了该县的一些具体事例、数据和工作做法,还把生态文明建设等新概念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两型社会”新理念融合,既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读之给人以启迪,思之予人以希冀。

第五篇: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分析比较

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分析比较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 摘要: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谓艰辛坎坷。我国地域广阔,在城镇化进程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各地区的城镇化速度和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尤其是东西部之间。东西部采取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东西部,发展道路,城市体系。

正文:我国地域广阔,在城镇化进程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各地区的城镇化速度和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尤其是东西部之间。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东部地区具有区域地理条件优势,城镇化起点高,人口密度大,是我国城镇网络较健全的经济核心区,具备城镇快速发展的优势,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容量大,外来劳动力流入形成的准城镇人口较多。西部地区尽管有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水资源和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弱势,经济实力较弱,城镇化进程缓慢。这种先天条件的不同使得东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中心,开始受到各地区的重视,促使我国逐渐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但东西部的城镇化速度和城镇体系建设却有着很大差异。从2008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地级以上市91个,县级市162个。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地级以上市60个,县级市63个。不仅东部地区县级市较多,其建制镇的数量、增长速度和人口聚集度也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快速城镇化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东西部人均GDP差距越来越大。

参考一次对于嘉兴市和兰州市的调研结果可以发现一定的问题

除少数大城市外,很多东部地区存在城镇化滞后现象,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城镇虽然有大量打工人群涌入,但这些人并未在城镇长期居住形成城镇人口。西部地区恰恰相反,建国初期,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西部缺乏吸纳大量劳动力的民营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小城镇的建设,城镇化进程中更多地表现为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城镇人口比重相对提高,而整体收入水平提升有限的现象。可见,仅从城镇化率,即非农业人口比重难以比较东西部的城镇化水平。

东西部地区出现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现象也与我国的户籍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密切相关。在嘉兴市的实地调研中发现东部农民虽然从事非农产业,在附近城镇打工,但居住地仍然是农村,“小富即安”和“离土不离乡”的思想严重减缓了农民转市民的速度。而兰州市中,转为城镇人口的无地农民存在就业难,外出务工不稳定及收入水平低等问题。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城镇化离不开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的发展,它必须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既不能过度超前,也不能过度滞后,必须与经济发展适度同步。因此,东西部地区应当采取恰当的政策措施,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东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

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丶东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异同分析

按照时间阶段来分析:

1.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异同分析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我国自文化大革命后,开始重新重视城市建设,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东西部城市均从较差的经济基础起步,但城镇化的速度和特征却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东部比西部地区具有地理优势和基础设施环境优势,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上优越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促使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为城镇建设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良好的交通条件带来的可通达性,使城镇与农村,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便利,有力的推动了城镇化进程。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缺乏沿海区位优势、运输优势、气候优势。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地形复杂,使西部地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大。由于气候原因导致水资源匮乏,资金和地形原因导致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从目前情况看,由于较好的投资环境和已经形成的物质环境基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资、内资、产业、要素、人口还会继续向东部集聚。(2)民营经济不发达,使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更多的依赖政府推动,形成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与之不同的东部地区依靠民营经济为城镇化奠定经济基础并产生内部动力,形成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企业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使农村土地和资本具有集中趋向,形成了城镇化的促动力量。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大量民间资本,加上周边大城市的辐射,使城镇受到工业和经济基础的支撑,得以快速发展。而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在资金状况上与东部地区存在巨大的差距。没有政府的推动,城镇化进程非常缓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均是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主。农民收入低,资金少,缺乏城镇化意识,自身动力的不足使其更多的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3)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速度明显快于西部,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拉动力。东部地区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同时,建立特色工业城,形成规模较 2 大、产业集聚度高、有创新能力、有产品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园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产业拉动力。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虽然也强调特色产业的建设,但由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水资源及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在招商引资方面难以与东部地区抗衡,使其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不足。2.本世纪以来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异同分析

根据世界各国城镇化的经验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城镇化率超过25%~30%时,地区经济将进入加速发展期,城镇化率超过60%~70%时,地区经济进入成熟而缓慢的发展期(1)一些东部地区逐渐出现城镇化进程的滞缓现象,与西部地区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形成对比。东部地区出现的城镇化滞缓现象并非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就业机会增加过少造成,而更多的是由于“离土不离乡”的政策原因。西部地区在这一时期恰恰相反,城镇化的政策促进中心城市进一步扩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无地农民逐渐转变为市民。与此同时,二、三产业带来的就业机会仍显不足,更多的失地农民外出务工或在家待业,产业发展仍是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的一个瓶颈。

(2)东部地区的二三产业需要通过规模化和规范化来优化升级,西部地区二三产业需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形成层级体系。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仍处于较低层次,需要通过规模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西部地区产业层级体系不够完善,需要以公平的竞争环境和金融政策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3)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不足与东部地区小城镇众多形成对比。尽管西部一些地区城镇化率较高,但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小城镇发展的不足,使得西部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较差,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东部地区与之相反,小城镇数量较多,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高,但城镇化率较低带来的城镇人口聚集不足,将阻碍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西部地区应鼓励小城镇建设,而东部地区应促进城镇人口的聚集和分工协作,加强中心镇和城市的高端建设。

(4)东西部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城乡文明的溶合,并通过改变就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影响城镇化进程。但在教育水平方面,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从调研数据看西部具有较高的文盲率和较低的高素质人才比重。教育水平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5)东西部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城乡文明的溶合,并通过改变就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影响城镇化进程[3]。但在教育水平方面,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从调研数据看西部具有较高的文盲率和较低的高素质人才比重。教育水平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6)东西部地区不断改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但保障层次普遍不高,无法彻底解决城乡发展的种种矛盾。

二.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体系分析

所谓城市体系,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区域乏味内,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职能的各种城市和城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城市体系内各种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城市体系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发展方针,政治变化,经济发展,对于城,镇的定义(市镇设置标准)和对市镇人口 统计口径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中国城市体系研究产生了兴趣。

建国前的100年间,中国城市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经济轨道上发展的。从1843到1930年,根据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或在外国势力影响下由中国政府自行开放的商埠共105处,其中60%属于沿海沿江各省,主要是沿海沿江口岸。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国近代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的框架。在建制市发展方面,中国正式设立建制市,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据统计,20年代后期先后设立了17个建制市。这些建制市分别是1925年设立的广州市和石门市(现石家庄市);1926年设立的海口市,武汉市,南昌市;1927年设立的重庆市,南京市,杭州市,太原市;1928年设立的北平市,上海市,天津市,昆明市,西安市,归绥市(先呼和浩特市);1929年设立的济南市,青岛市。东部地区拥有10座建制市,占全国的58.82%,而西部地区仅仅有3座,占17.65%,东部城市数量是西部的3.3倍,到19448年,全国建制市增至66座,其中36个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台湾省9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4.5%,西部地区只有9座,占总数的13%,差距缩小为3倍。可见,虽然西部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城市化获得了发展,但与东部相比,其城市数量仍然处于不对称局面。

三.东西部地区采取的发展战略

1.东部城市化发展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和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东部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城市化发展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带。但东部的城市化发展中也存在产业老化,结构趋于一致等情况,因此,东部地区应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城市化发展对策。

——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

东部地区已经拥有一批经济实力强,辐射范围大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广州,北京,大连等,这些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较强的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丰富的专业化人才资源以及雄厚的工业化生产基础。东部地区应该强化这些城市的功能定位,例如加强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突出其金融功能,使它成为全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经融中心。

——重点发展中小城市

东部地区在发挥大城市的经济中心和聚集作用的同时,实行规模发展的转移,开始向周围中小城市扩散引力,以防产业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和大城市的过度膨胀。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按照注重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引导大城市的传统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形成合理完整的城镇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带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共同进步。

——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

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东部地区的发展应主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积极发展集约型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如金融产业和信息产业等等,形成能够带动区域城市化体系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放弃占地多,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如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制 4 造业,以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的持续增长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争取新的经济优势,使东部的“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依靠大城市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金融体系,强化对中小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对中小城市的辐射能力和拉动能力。中小城市应以大城市为依托,构建大城市的卫星城市,形成城市群层级结构的次级和次下级;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必然使一部分产业专业,虽然这些产业在大城市已难以发展,但在周边的中小城市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小城市可以引进这些产业,以大城市尚存的服务于这些产业的技术科研营销等机构为支撑,促进这些产业的进步;以大城市为核心,提高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发展中小城市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区域相互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提高对大城市的支撑能力。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东部地区应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这就要求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关系,实现东部地区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要加强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的前瞻性预测,做好将纳入城市范围的乡村的建设规划,促进城乡规划与建设的协调;要着力在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下工夫,增进城乡经济的融合度;要提高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城乡居民共同的全面发展;同时,要促进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不再增加小城镇的数量,把一些小规模且布局分散的小城镇,集镇和部落加以适当合并,提高农村地区产业和人口的聚集程度,鼓励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把小城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快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2.西部城市化发展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突出;人口3亿多,占全国人口近30%,但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23%;从经济总量看,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58.3%,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27.8%,西部地区GDP仅仅占全国的13.9%。另外,西部地区支持城市化发展的环境容量低,工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总之城市化水平较低。

——重点培育大城市,有选择地发展中小城市

规模较大的城市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集中的市场等优势,在科技,信息传递,人力资本贡献等方面还会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在西部这样的落后地区,应该重点培育大城市,充分利用其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辐射作用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互相联动发展,从而最终推动整体西部区域经济的迅速提高。而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发展,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制,要选择那些有产业依托,产业承载力强,具备发展后劲的进行培育,例如大城市的卫星城镇,县或区的中心城镇以及交通枢纽型小城镇等,对于那些有成长条件的要加快其发展,争取培育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而那些条件较差的,要避免盲目追求其规模的扩大。最终使西部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规模等级适度,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

——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能力

实现我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前提是要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有序合理的转移,而短期内城市难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为避免出现劳动力转移的“井喷”式行情,西部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弱化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同时增加农业的劳动力容量。具体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加强农业生产前,中,后的服务;发展劳动力更加密集的农业项目建设,如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扩大农村就业容量。这样既可以加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能力,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短期压力,又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西部城市产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由此导致城乡产业的双重落后。为了促进西部城市化的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合理确定不要用规模城市的产业定位,大中城市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精深加工工业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发展特色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为重点;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发展特色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为重点,通过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从而提高整体经济实力;其次要延伸产业链,如资源型产业链等,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以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的转化;另外,还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夕阳产业”,培育城市新型替代产业等发展对策来进行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

——采取多样化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

西部地区地域宽广,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应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发展模式。例如边境地区的城市,通过对外开放以发展通商旅游为主,并通过建立经济合作区,带动自身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可以发展建立经济合作区,带动自身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可以发展支持旅游产业的各个服务行业;农牧产品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应该发展农牧产品的深加工工业,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等等。总之,西部地区个城市都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扬长避短,实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最佳利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

——调整西部投资战略,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

西部开发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缺乏。外商投资虽然有限,但国家投资仍在逐年增加。主要原因是西部资金使用过分分散,投资回报率相对地下。因此,可以对国家拨给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建设资金的投向情况以及绩效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估,以此为依据调整西部投资战略。欲乡先城,欲农先工,把宝贵而有限的资金投放到现有城镇的扩张上,利用发达的城镇来吸引穷乡僻壤的农民房企土地,向城市靠拢,这样可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降低城市化成本;促使落后地区村民尽快与土地剥离;使退耕还林修复生态形成可能。

——改善生态环境系统,推进西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由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重视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尤其要加大力度积极治理城市污染啊,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各城市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大力发展西北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等新兴产业,生产有西北特色的绿色食品;发挥西北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优势,尽快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从根本上减少废气排放,净化城市大气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提高西部城市的城市化质量。总结:

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而东西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战略道路对于城市化进行不同的理解,渴望通过适合的道路增快城市化的速度使国家走向富裕昌盛。中国东西部城镇化进程及发展道路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必然带来这决策的不同,不同战略决策的实施可以加快中国整体的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潘孝军.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比较研究[A].【2】贾冀南.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集聚机智[A].【3】王飞霞.转型期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A].【4】陈国林.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道路选择 【5】刘荣.西北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6】马浩.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A].【7】王竹林.西北地区小城镇建设战略研究[A].【8】刘芳.我国城市化与金融发展研究[A] 【9】赵桂婷.基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A].【10】黄升旗.我国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A].7

下载《探索吕梁地区的发展道路》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吕梁地区的发展道路》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践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实践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尊桥小学 方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中的具体道路。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

    探索富裕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思路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富裕地区乡镇卫生院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院的领导者和决策者面前的一个严......

    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定稿)

    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 访问次数: 1 发布日期:2015-01-14 14:15:18 字体:【大 中 小】 ——以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水城县为例 张周虎 〔内容摘要〕 本文认真分析......

    我国多山地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与思考

    我国多山地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贵州作为多山地区的西南内陆省份,既面临可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区域......

    地区发展模式借鉴

    地区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杨星宇 社会工作2012级 1210010221要探讨地区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首先要搞明白地区发展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社......

    加工贸易在内陆地区发展的模式探索

    加工贸易在内陆地区发展的模式探索 重庆市市长 黄奇帆 来源:经济日报 加工贸易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在我国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以往加工贸易主......

    关于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的方案(大全5篇)

    关于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的方案 【课题】: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 【目标】:把湛江的旅游业推向更远的地方,吸引更多外市的人来湛 江休闲、旅游、度假,从而促进湛江的经济发......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模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成果: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意义: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