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定稿)

时间:2019-05-13 17:2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定稿)》。

第一篇: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定稿)

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

访问次数: 1

发布日期:2015-01-14 14:15:18

字体:【大 中 小】

——以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水城县为例

张周虎

〔内容摘要〕 本文认真分析当前水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深入总结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推动转型发展的实践,对科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后发地区 转型发展 路径

〔作者简介〕 水城县小康服务中心

1水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及特征

水城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较低,属于欠开发、欠发达的地区。目前,仍有10个贫困乡和21.13万贫困人口。产业发展主要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主要是玉米、马铃薯等旱地作物,生产方式比较传统,生产效

率比较低,主要呈四个方面的特征。

1.1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明显

水城县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较为明显,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社会消费水平不高,出口量更是几乎没有,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如没有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很难快起来。然而,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工业起步较晚,服务业极不发达,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财源十分单一,经济总量小,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严重投入不足,造成了大量投资需要与长期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拉动力不

足,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2资源依赖型经济特征明显

水城县是矿产资源大县,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尤其以煤矿资源为主,资源开发型经济特征明显。一方面,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利用,没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就难以实现工业强县和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和技术力量薄弱,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既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又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1.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明显

在矿产资方面,主要以采掘业为主,大多工业企业属粗放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利用较为粗放,技术含量较低,初加工业和能源材料比重过大, 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过重, 工业增长方式和资源消耗对经济发展形成双重约束。在农产品方面,精加工、深加工企业较少,技术、人才、资金等跟不上,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较为粗放的生产阶段。

1.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近年来,水城县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做大县城、做特城镇、做美农村”的思路,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但由于历史欠账大等方面的原因,城镇化步伐缓慢,城市带动农村的动力不足,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较为明显,农村发展慢、群众致富难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城乡差距、贫富悬殊成为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主要矛盾,增加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难度。

2水城县转型发展的路径设计与实践成效

2.1推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水城县作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的政策和机遇优势,以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布局一体化、企业集团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园区化、资源循环化、生产智能化为方向,举全县之力建设水城经济开发区和发耳工业园区,加快启动木果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煤电铝、煤电化、煤电钢、煤电材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推进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总产

值达480.35亿元,增长39.05%。

2.2推进传统城镇向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

按照“将水城打造成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核心区”的定位,围绕“同城化、组团式、特色型;做大县城、做特城镇、做美农村”的思路,着力实施好县改区、乡改镇、镇改办事处、并小乡为大镇、村改社区“五套组合拳”,建制镇从2011年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13个,城镇化率达18.17%,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认真做好都格、蟠龙、南开、米箩、龙场、化乐、木果等第二梯队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化的思路,大力推进明硐城市综合体和百车河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以朵城市综合体和塔山城市综合体,积极在六盘水同城化发展中扛大旗、唱大戏。

2.3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技术,加快推进米箩猕猴桃产业园区、龙场富硒茶叶产业园区、南开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等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力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猕猴桃、茶叶、桃桃、马铃薯等“十大特色产业”向园区聚集,实现规模化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茶叶基地1.35万亩、核桃基地10.2万亩、猕猴桃基地1.7万亩,农业总产

值达26亿元,同比增长20%。

2.4推进传统农村向美丽乡村转型升级

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认真落实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相结合,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与城镇建设相结合,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截止目前,全县共实施“美丽乡村”创建115050户,其中50个村实现了整村推进。现已申报国家农业部“美丽乡村”示范点1个,创建省级示范点2个、市级示范点5个,成功打造出了蟠龙镇法那村、米箩乡倮么村、玉舍镇海坪村、猴场乡补那村等一大批规划整齐、错落有

致、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2.5推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升级

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加大农村适用技术普及培训力度,加快普通农民向技术农民转型,全年共开展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产业化技术等农村适用技术培训20余万人次。全面拓展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引导农民群众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到园区就业,实现由农民向股民和园区职业农民转型。截止目前,全县4个农业产业园区和511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共引导群众流转土地达10余万亩,38970户农户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漂亮转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41元,同比

增长14.7%。

2.6推进低端业态向高端业态转型升级

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教兴县”战略和信息化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加快清理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注重引进环保型、节能型、循环型、高附加值的产业。以野玉海景区和百车河旅游综合体为带动,大力发展以旅游业和金融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休闲产业,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亿元。双水核心区金融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各类服务业正呈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2亿元,增长14.3%;

2.7推进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升级

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按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基层延伸工程,切实加强以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按照“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城镇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扎实抓好后旅发时代项目建设,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增强城乡发展的均衡

性和协调性。

2.8推进传统党建向富民党建转型升级

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按照 “支部是堡垒、党员是先锋、产业是支撑、富民是关键、小康是目标”的要求,坚持把创建“富民型”基层党组织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同步小康创建、与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与减贫摘帽等紧密结合起来,分两批实施107个村“富民型”党组织创建试点,切实将基层组织打造成为园区建设的生产力,试点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获市评选命名富民型党组织46个,倮么村党支部、米箩村党支部、法那村党支部已成功转型升级为村级党委。

3当前影响和制约加快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

3.1部分干部推动转型的能力不足

近近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扎实推进“发展型”班子建设,干部队伍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但面对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部分干部仍然存在着思想解放不够,或信心不足,或急功近利,综合能力与转型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思路不清晰,推动工作的办法不多,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比如在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飞地招商”的相关

政策,但各乡镇却未能有效落实。

3.2推动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不够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切实加大科技建设投力度,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县”创建活动,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及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全县科技创新与人才智力不够的基本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获得“科技进步县”称号,也仅仅只是有软指标而硬实力不足,科技创新平台和实体较少,科技利用率、贡献率水平低下。在人才智力方面,虽然引进和培育了大量人才,但人才结构及不合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仍然较为缺乏,难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转

型发展的实际需要。

3.3加快转型发展的环境不够完善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加快转型发展的软实力。近年来,全县上下狠抓环境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环境建设年”活动,着力完善机制体制,全面优化政务服务等方面的软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是影响和制约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比如,由于群众思想素质偏低,接受新技术和新事物的能力不够,影响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迟滞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等。又如,由于县区分设的历史原因及现行户籍制度的影响,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再比如,由于投融资体制的不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农村社会服务功能水平低下。

3.4加快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水城县仍然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欠开发、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仍然没有必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一方面,面临的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任务十分繁重。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总量小,乡镇财力十分薄弱,抓基层、打基础的经济投入长期不足,缺乏推动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由于受上级顶层设计的影响,乡镇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干部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和老化现象,人手不足现象较为突出,乡镇工作压力大,缺乏加快转型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4科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4.1强化作风保障,坚持以干部作风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坚持把干部作风转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基础工作来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机关作风教育整顿长效机制,切实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以优良的干部作风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结合水城实际,重点是要继续深入推进“富民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同步小康创建工作,大力开展“领导干部十带头”行动和“百千万帮扶工程”,切实为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优良的作风保障,坚持以铁的手腕、铁的纪

律、铁的作风推进工作落实。

4.2强化思想保障,坚持以思想观念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坚持把解放思想“十破十立”大讨论活动贯彻于各项工作,注重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破除小进即满、急功近利、因循守旧等思想观念,树立敢闯敢于、敢冒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等理念,围绕全县“四大战略”和“四化同步”,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高标准搞好顶层设计,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城镇建设管理机制、农业经营发展机制、招商引资机制、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发展机制,完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机制,切实找准制约全县转型跨越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明确转型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切实用思想观念的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4.3强化战略保障,坚持以战略思路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坚持以同步小康创建为统领,以“5个3工程”为载体,狠抓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全力破解发展瓶颈,扎实推进“四大战略”和“四化同步”,全面激活发展活力,努力形成了加力提速的转型发展态势。重点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拓宽工业强县富民路子。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围绕茶叶、猕猴桃、核桃等农业特色产业,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农民群众发展致富路子进一步拓宽。坚持以同城化发展为主线,按照城乡一体化、产城一体化的战略思路,大力推进“4+1”城市组团建设,切实将双水打造成六盘水总部经济核心区。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教兴县”和信息化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不断夯实科技信息基础,切实将科技信息打造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杠杆。

4.4强化机制保障,坚持以机制体制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坚持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发展型、服务型、创新型和效能型党委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各领域、各行业的机制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城镇改革“五套组合拳”,下大力气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全力破解机制体制、基础设施、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障碍和瓶颈,着力打造宜业、创业、兴业的“实力水城”,大力宣传“中国消夏到凉都、凉都创业到水城”的优势,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构建开放、合作、创新的良好格局。

4.5强化载体保障,坚持以载体平台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积极探索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建立健全县四大班子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企业减负措施,进一步释放企业产能。围绕县委六届二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十条路径”和“十个一工程”,切实找准后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打造新的发展载体和平台,围绕全县“八大工业产业”和“十大农业产业”,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潜力和活力,因地制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转型发展、后发赶超。

4.6强化民意保障,坚持以执政理念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切实树立“富民优先”的执政理念,切实把惠民、富民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顺民心,合民意。扎实抓好各类民生实事和民生工程的落实,统筹推进文教卫生、安全、计生、就业、生态、扶贫、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富民与强县并进的良好格局,切实让人民群众广泛享受转型发展成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推动转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编 辑:李 玲

第二篇:毛集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毛集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作者: 来源:人民网 添加日期:12年02月03日

——毛集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实践创新

一、背景与起因

1991年,淮河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之后,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等18位中央领导同志前来视察,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三次视察毛集,极大地鼓舞了毛集人民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了灾后重建,科技部于1994年批准毛集镇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后改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999年11月,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正县级建制,成为毛集人民“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金字招牌”。此后8年,历任领导班子带领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励精图治,负重拼搏,全力推动毛集的社会、经济发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特别是“实验”主题不明确,战略路径不清晰,导致毛集的发展步伐较为缓慢。2008年7月,毛集实验区作为沿淮行蓄洪区灾后重建的典型,与北京市西城区、江苏省江阴市等13个区县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这相当于在毛集的“金字招牌”上镶嵌了一块“蓝宝石”。为此,新上任的工委书记孙仰法同志带领毛集党政干部和人民,调整发展思路,明晰发展战略,积极主动作为,抢抓宝贵机遇,立足自身优势,全力招商引资,齐抓项目推进,共管经济建设,短短两三年时间,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开启了毛集快速发展的进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出了“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了在灾难中诞生,在弱小中起步,在艰难中开拓,在探索中前进,留下了闪光的脚印,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二、做法与经过

在推动转型发展中,毛集实验区始终坚持从毛集区情出发,既正视自身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不足等短板,又充分发挥生态良好、交通便捷、土地肥沃、煤炭富集、河湖纵横、品牌众多的独特优势,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因地制宜”、“因区施策”,着力推进 “五个转变”:

第一,推进“生态脆弱”向“生态文明”转变,建设绿色天堂。毛集是沿淮行蓄洪区的生态脆弱区,易涝易旱,但水资源丰富,生态资源富集。从这一实际出发,实验区工委、管委会按照生态文明的固有规律,坚持把“生态立区”作为首要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家园。

一是强化生态意识。把生态建设作为“命根子”、“钱袋子”,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命线”的理念,使“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区内水系发达、林木茂盛的生态条件,坚持点、线、片、面结合推进实验区的绿化工作。打造了总长约30公里的公路绿色长廊,培育片林2万亩,全区绿化面积已达6万亩,建成了绿馨园、绿吧生态园等千亩以上生态农业观光园4个。再过3至5年,力争将毛集建设成为城水相融、林水相穿、花木错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天然氧吧”。

三是着力生态修复。2009年12月起,实施退网还湖,拆除1.7万亩渔网和围湖造田堤坝;保护湿地生态,实施浅水种草工程2.4万亩、深水区种植芡实、菱、藕等水产品1万亩;实施焦岗湖禁网休渔政策,恢复和再造水下生态链;申报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社会发展项目(《淮河流域焦岗湖湿地生态修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借助项目基金推动湿地修复;以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和景观再造(其中包括:绿馨园建设苗木培植区、淡水养殖区、高效农业示范区等7个功能区。培植优质苗木16万多株,种植茭白、观赏荷花和睡莲5万多株,修复淡水养鱼塘、网箱养殖水面520亩,修整出芦苇保护区200多亩,复垦土地1800多亩)。

四是发展生态经济。毛集实验区坚持“靠生态美丽,靠生态富裕”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工业,走无污染清洁化路径。强化绿色GDP理念,既要“金山银水”,更要“青山绿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坚持招商选资,污染企业一律拒之门外。

发展生态农业,走无公害化路径。推广稻田养鸭、稻田养虾、林下养禽等生态种养模式,特别是利用千亩荒滩林地资源发展林下养禽,成为淮南规模最大的生态麻黄鸡、珍珠鸡、贵妃鸡养殖基地。

发展生态旅游业,走“回归自然”路径。依托焦岗湖,突出“野”特征,修复和保持原生态,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实现经济结构“三产化”。

打造生态城镇,走集约型特色化路径。坚持“建绿和治污”两手抓,打造“诗画焦岗湖、魅力实验区”。目前城镇绿化覆盖率已达43%;利用以色列900万美元政府贷款、日处理1.5万吨污水项目,国家财政部已批复。

第二,推进“水灾害”向“水财富”转变,做好“水”文章。毛集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区水资源总量为2.1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省人均的3.2倍。千里淮河流经毛集17.8公里,特别是有淮河变迁“活化石”之称的焦岗湖,是皖北第一淡水湖,面积达6万亩。然而,毛集又是一个“因水成灾、因水成名、因水成区”的地方,作为母亲河的淮河,自黄河夺淮以来,毛集受灾年份达65%。毛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毛集人民与洪水斗争的抗天史。水患不除,永无宁日;水利不兴,发展受阻。

近年来,毛集坚持“科学治水,疏堵并用,治用并举,标本兼治”思路,重点做好“治水多、防水脏、保水畅、扩水运、建水景”五篇“文章”,变“水灾害”为“水财富”。

一是“治水多”。重点解决“防洪能力”和“人水争地”两个问题。一方面,修筑堤坝、建设泵站,提高防洪能力。先后实施了总投资1.48亿元的26项治水项目。其中,淮河北岸干堤加固和焦岗湖堤坝维修项目共完成土方138万立方米,修建截渗墙2.3公里,导流压渗4.5公里,护岸抛石3万立方米,维修堤坝21.5公里,修建桥涵闸18处。目前,正在实施投资约1.08亿元的湖洼地治理项目,项目完成后,将使焦岗湖的抗灾能力达到50年一遇。另一方面,实施“移民建镇”,为水让地,避免人水争地,已搬迁3158人,占行洪区群众的56%,使行蓄洪区人民永久避开水患之苦。

二是“防水脏”。发展低碳工业,防止工业排废污染;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展退网还湖和退田还湖,减少养殖业污染。

三是“保水畅”。打通各个水系,把“死水”变成“活水”,目前,贯穿城区与景区的青冈河“十里风情画廊”居民区规划已完成,将实现游船通畅,沿岸观光。

四是“扩水运”。依托淮河发展航运,建设客运码头1座;货运码头4座,日运输能力达到万吨以上。

五是“建水景”。坚持以湖为依托,以树为衬托,以野为特征,以水为灵魂,把焦岗湖打造成平静的大湖水面、坚固的防洪大坝、平坦的环湖大道、宽阔的森林走廊“四位一体”的美丽湖区,打造皖北和合肥经济圈“都市休闲慢生活基地”,把昔日泛滥成灾的湖泊变成造福沿湖人民的“宝湖”。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皖北唯一拥有三个“国字号”桂冠的景区。焦岗湖畔功能齐全的准五星酒店“滨湖度假村”即将落成,独具汉风徽韵的“焦岗湖影视城”初具规模,中国版的“奥特莱斯”淮南文商城开工建设,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购物美食为一体的生态景区正在建设过程中,作为能源城和合肥经济圈的“休闲度假基地”呼之欲出。

第三,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毛集实验区农业人口占78.73%,基于此,我们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在发展路径上,实施“四个发展”;在发展措施上,做到“四动”。

“四个发展”是:一是发展绿色农业。建设了绿色食品基地3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万亩。申报省级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水产品9个;省级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二是发展观光农业。结合4A级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结合打造能源城及合肥经济圈生态后花园,发展“种、养、游”一体化的休闲观光农业。建成绿吧生态园、向阳、绿馨园等4个千亩以上农业观光园。三是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用品牌拓展市场,靠市场提高效益。四是发展循环农业。新华种猪公司建设了600立方大型沼气池,并投资300多万元引进了美国白杜、红杜、大约克、长白等优质新品种,成为全省两家最大种猪企业之一。该企业积极推进种、养、加和污水处理一体化运行,有效实现了产业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动”措施是:一是改革推动。毛集作为市委、市政府整体推进土地流转的试点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分期分批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目前,已流转土地2.4万多亩,占全区土地的16.1%。二是项目拉动。结合景区开发、苗木基地建设,引进和培植项目,已经实施了38个项目,通过项目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典型带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集种植、养殖、加工和旅游一体化的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了1600亩的淮南市最大的绿吧生态观光园。包括畜牧养殖区、水产品养殖区、绿色蔬菜种植区、立体农业示范区、花卉中心、垂钓中心、农家乐等项目。年产值1800万元,净利润300万元,吸纳260人就业,带动200多农户致富。四是配套驱动。坚持确定目标、搞好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四,推进“城乡二元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的要求,高标准做出城乡建设规划和各类规划,严格用规划指导城镇和农村建设与发展。

二是狠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村通”工程,形成“贯穿城乡”的道路网络。目前,全区县乡公路总里程已达255公里以上,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省道为主干线,以县道为支线,以乡村道为连接点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特别是一条12公里长的景观大道贯穿“景区、城区、园区”,成为毛集发展的生命线和黄金线。实施村改居工程,5个村的2.08万人由农民转为市民,占全区总人口的15.8%;实施城镇扩容工程,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和“三区”建设,引导农民入住中心镇。

三是主抓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村容整治”工程,先后对14个行政村、两个集镇集中整治;实施“新村建设”工程,建设示范村20个,特别是探索出了“四结合”(结合采煤沉陷、旧村庄改造、土地复垦、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打造新型农居新村)、“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管理)新村建设管理“河西模式”,受到了出席安徽省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皖北片)现场会领导的肯定;实施“扩镇并村”工程,城区面积扩大到3.2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扩大到2.8万人。

四是打造产业基地。建成“绿色水稻”等五大产业基地,培育了“大米、贡圆”等十个特色产品,培育了“白蓝集团、宏宇集团”等六个龙头企业。

五是着力农民的培训工作。开展“阳光工程”等培训,受训农民达10余万人次。

六是深化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破除农村人口转移的户籍束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公共服务初步实现了均等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开展农民“进园、进厂、进店、进城”活动,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第五,推进“品牌毛集”向“实力毛集”转变,实施“三区互动”。实验区围绕把“金字招牌”变成“真金白银”,重点实施了景区、城区、园区“三区互动”战略,狠抓项目建设,全力招商引资。

一是推进“三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区功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建设了景区的游客广场、接待宾馆、环湖大道,实施了园区内2.02平方公里内的“供水、供电、路网、通信、绿化”工程,建成了城区内“三纵四横”道路,引进外资建设污水、供水和供气设施,特别是实施“并村扩镇”、“集中建镇”和“低房价”战略,迅速实现中心镇扩容。

二是鼓励项目向“三区”集中。推行重奖“第一引资人”办法,实行“领导结对认领帮办制”,打造“发展至上、项目至重、客商至尊”的投资氛围,吸引了上海、浙江、江苏、合肥等地客商前来毛集投资兴业。毛集的项目呈现出三个特点:(1)文化项目变“无”为“有”。比如:焦岗湖影视城项目,依托焦岗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的品牌和旅游资源,滩地等原生态景观和焦岗府传说、花鼓灯等淮河文化元素吸引电影人,再用电影人和他们的“遗迹”吸引游客参观游览,并把影视城建设融入到焦岗湖旅游、淮河风情游之中。目前,该影视城已成为省内最大的自建影视城。此外,投资6000万元的中国微电影创意产业园和焦岗湖影视城深度开发项目已顺利签约。(2)环保项目变“废”为“宝”。如:获省发改委批复的总投资1.17亿元博胜新能源公司5MW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站项目,将建在易受涝灾、农业效益低下的低洼地上。该项目对毛集实验区探索可再生绿色能源利用,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该公司在太阳能电池板下套种水稻,稻田之中实行台湾电鳗、黄金鲷鱼等水产立体养殖。并建成博胜集团黑宝农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澳洲淡水龙虾育苗场,已投放种虾3000多尾。预计到2012年下半年,可出售虾苗1亿尾,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加工项目如火如荼,白蓝集团的油炸山芋、宝光冷冻的虾仁等已出口日韩。

三是优先提供“三区”建设用地指标。几年来,毛集通过盘活老圩子、老厂子、老院子等资源,获得存量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对老庄台、老宅基、老沟塘、老路、老渠等“五老”进行整理,通过土地整理复垦3500亩,扩大增量建设用地指标,缓解了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此外,建立了土地报批准备金制度,统筹全区建设用地指标,力争把建设用地指标用足、用好。

四是政策向“三区”倾斜。用活省委、省政府“扩权县”和淮南市委、市政府〔2009〕41号文件等支持毛集发展的政策、资金等,优先为景区、城区、园区提供各类政策和法律保障。

由于以上做法切合毛集实际、切中发展要领、顺应政策导向、符合“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律,经过3年努力终于成功实现了毛集的转型发展,也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成效与反响

1、发展成就

毛集实验区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实践给毛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

(1)实现经济稳步发展:三年多来,GDP增长1.2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倍。特别是财政收入,由2008年的3019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7300万元、2010年的1.86亿元、2011年的2.5亿元,分别增长142.5%、150.9%、36%,三年跨越三个台阶。可以说,过去毛集的积弱积贫不复存在,财富毛集呼之欲出。

(2)各类经济要素市场化程度迅速提升:三年多来,用电量由4105万千瓦增加到8600万千瓦,增加1倍多;土地价格由最高14.8万元/亩增加到最高46万元/亩,增值2倍多;房产均价由900元/平方米增加到2500元/平方米,增值近2倍。

(3)招商引资硕果累累。2008年以来,招商引资开工项目87个,计划投资145.7亿,落地资金42.5亿元,毛集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客商来自台湾、上海、浙江、江苏、合肥等地,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旅游等,催生了大建设的新气象。特别是:影视城、文商城、工业城、度假村 “三城一村”加快建设,拉动效应已经显现。

(4)科技创新蒸蒸日上。连续四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顺利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行列。

(5)生态建设亮点频现。城镇绿化覆盖率已达43%,比全省平均高出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比全省人均高出5.2平方米。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绿色名县区”、“全省绿化模范区”、“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生态建设已成为毛集最大的品牌。

(6)旅游景区初具规模:焦岗湖获得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等三个“国字号”。准五星酒店“滨湖度假村”即将落成,独具汉风徽韵的“焦岗湖影视城”初具规模,中国版的“奥特莱斯”温州商城正在建设,合肥经济圈“休闲度假基地”后积薄发。

(7)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企业从无到有,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6家;12.3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实现了从工业集聚区向省级民营科技产业园、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两次提升,区内企业达20家,新时代钢构厂、佳泰矿业等8家企业已经投产,欣凯矿山机械、康盛粮油等12家企业加快建设。一个以“生态、低碳、科技”为主题的工业园区正在形成。

(8)城乡面貌变化明显。按照“西进南扩”的建设思路,拓展了毛集的城区框架,先后修建了焦岗湖大道、光明大道等12公里的城区道路,初步形成“三纵四横一环”道路网络,建成了康泰佳苑、加州阳光、福馨园等居民小区。城区面积由建区初的0.84平方公里扩大到3.2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8000人扩大到2.8万人。一个“生态新城”正在展现雄姿。

2、形成了“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核心内容的“毛集模式”

毛集实验区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核心内容的“毛集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借助外力谋发展,依靠开放促崛起”,以“两型社会建设”为主题,以“生态景区、新型城镇、低碳园区”为平台的绿色发展路径;探索了“依靠开放谋发展,借助外力促崛起”“在传统文明中嵌入现代文明”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提速发展、创新发展、错位发展、集约发展、统筹发展的初步经验;形成了不畏艰难,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毛集精神。

3、领导肯定

2010年,科技部战略研究院院长郭铁成撰写了《发韧于乡村的绿色城市化》调查报告,得到科技部领导好评。2011年8月,省委办公厅派员来毛集调研,形成了《毛集实验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的调研报告,总结了后发地区“转型发展、加速崛起”的六条经验:“发展思路上的科学谋划;发展方式上的绿色发展;发展动力上的全面创新;发展路径上的借助外力;发展目的上的惠及民生;发展保障上的制度建设。”这六条就是毛集实验区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实践总结,得到了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和中共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同志的充分肯定。2011年12月8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安徽省委办公厅《毛集实验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调研报告》第14期)上作出了重要指示:“毛集实验区的经验对于后发地区实现全面转型、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应予宣传、交流。”中共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2011年8月12日在省委办公厅内部明电《省委领导同志指示通知》上作出重要批示:“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宝顺书记的重要指示,全市要以此为榜样为动力,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抓项目、促转型、干实事、惠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近年来,毛集的知名度、认同度、美誉度正在大大提升。省委办公厅将《报告》印发全省县级以上单位。按照省市委宣传部安排,省市媒体纷纷聚焦毛集。央视等主流媒体均对毛集进行报道。共发各类稿件83条,其中:省级以上媒体发稿21条,形成了良好的新闻效应。特别是今年11月18日-19日,在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应邀参加的科技部“可持续发展”珠海会议上,毛集作了《发展绿色经济,践行低碳生活》的典型发言,获得广泛好评。

四、探讨与评论

毛集“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整合优化发展要素

在“一穷二白”的地方谋发展、搞建设,难度很大,只有解放思想、降低门槛,放水养鱼,打造“洼地效应”,发挥比较优势,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弥补资源结构缺陷,才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毛集投资成本低,安全系数大,逐渐由冷转热,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正是因为毛集调动了实验区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和要素,并且实现了优化组合,为我所用,从而推动了毛集实验区的成功崛起。

2、创办人才培训基地

创办全国第一家“科学发展观讲习所”,为毛集实验区探索“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解放思想的平台”和“培养人才的平台”。作为解决思想的平台,邀请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安徽社科院、安农大等省内外专家、学者30人,开展主题讲座,促进干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每周都开展不同形式的干部群众培训。三年来,共培训干部百余次。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沉陷区失地农民培训,受培训农民达10余万人次。

3、倾力打造“毛集模式”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毛集在启动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之初,就明确了推动毛集实验区崛起的模式选择。其中包括:科学发展观示范模式、可持续发展示范模式、生态建设模式、资源节约型模式、环境友好型模式、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模式、和谐社会发展模式、制度改革和创新模式(参见2008.11.21李正图研究员在毛集科学发展观讲习观的专题报告)。

通过3年的实践,“毛集模式”集中表现为:成功走出了一条将现代文明嵌入传统文明的“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具体表现为:在文明建设上,通过项目的立项、启动、建设和完成,实现了毛集的自然状态的传统文明向生态化、工业化、城市化“三位一体”的现代文明的飞跃,实现了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良性互动、共同繁荣;在产业培育上,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了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零”的突破和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初步形成了生态产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比翼齐飞;在城市建设上,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实现了传统集镇向现代城市的演进,探索出了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路径;在队伍建设上,通过培训和引进,初步形成了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一支能干的企业家队伍,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4、注重重塑毛集形象

毛集在启动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之初,就注重重塑毛集形象。其中包括:试验(示范)的形象、生态重建的形象、资源节约的形象、环境友好的形象、经济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形象、制度先进和率先改革的形象等等。

第三篇: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选择

激发内生动力活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的根本途径。对经济后发地区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抓住了机遇,就能赢得未来竞争的重要制高点。当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有五个方面:一是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清洁安全转变;四是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和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五是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围绕以上五个方面,笔者认为,应注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优化服务内涵,加快信息化进程,增强人才储备,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集聚集群等 手段,激发内生动力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地方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政策支撑,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力

突出政策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加强科学引导,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泗阳作为江苏一个经济后发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着传统企业战略转型和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的双重任务,如何及时把握经济发展浪潮,寻求新的发展契机是摆在泗阳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针对现状,泗阳县委县政府较早提出了 “3+4”产业发展体系,要求在加快纺织服装、精深木业、照明电器三大传统产业的集聚升级,打造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加大机械制造、电子电器、造纸包装、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引建,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为此,泗阳相继出台了《泗阳县促进工业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十条意见》、《泗阳县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奖励与补助暂行办法》等文件,从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开展技术创新、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强化引导,从而促进了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但产业转型升级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认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找准突破点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以点带面,制定更为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政策引导的执行力度,使企业发展能紧紧围绕地区政策“向心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既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又要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要注重上下衔接,密切关注国家、2 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做好对接工作,还要注重横向衔接,加强产业之间的衔接,真正做到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强化特色、错位发展。

二、聚焦科技创新,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竞争力

必须聚焦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核心竞争力为方向,通过科技创新填补产业空白,发展终端产品,创建自主品牌。泗阳县在加大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采用力度,推动了三大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新兴产业发展上,以掌握核心技术为主攻点,通过科学技术引进,把握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推动新兴产业集聚集群、跨越发展。

科技创新应切实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地区政府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究机构、研发平台和研发队伍建设,突破更多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有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抢占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

科技创新应大力推进载体建设。一是要加强园区建设。以泗阳为例,就是要按照“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开发集约”的要求,加大空间整合、产业整合和资源整合力度,将开发区打造成新兴产业的引导区;围绕打造文化创意、软件服务外包和项目研发的高新产业集聚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科技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有效集中。3 二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转化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平台共享机制。三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强化科研应用导向,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三、实施信息化战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力

加深“两化”融合,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信息化战略,围绕企业信息化、产品复合化、研发手段信息化等方面,找准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点,深度推进“两化”融合,为企业发展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企业信息化方面,一是要大力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以泗阳为例,要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95%企业上网目标。二是要着力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鼓励、引导、帮助企业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业务流程重组,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产品复合化方面,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嵌入式软件的应用,积极采用模糊控制、变频、节能、网络等新技术,提升消费品、工业品的智能化水平。研发手段信息化方面,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研发手段,提高研发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四、加快集聚集群,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力

通过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壮大地区产业规模,提升地区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以大产业带动转型升级。

作为经济后发地区来说,强化招商选资仍然是壮大产业规模的重要途径。要坚定贯彻招商选资、择优引强理念,更加注重招引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完善产业链的旗舰型、科技型大项目。真正以大项目催生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升级。

强化本地企业培育。精心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分类制订政策,重点给予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龙头型、支柱型企业。一是通过深入推进技改扩张工程,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资金、技改、信息化 “三大投入”,推动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做强。二是全面启动重点企业“股改上市”工程,鼓励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以吸引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有优势的公司或单位入股为重点,推进企业的股份多元化。三是实施市场开拓工程,引导企业加强市场调研,创新经营理念,运用新兴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五、加大人才储备,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持久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持久的动力。首先,要建设一支科技人才队伍。鼓励、引导、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在急需紧缺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重点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特殊人才。人才引进机制上,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实行联合引才,通过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 性引才”机制,着力引进一批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高端人才。其次,要建设一支企业家队伍。一方面通过组织参加各类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引导企业家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加快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企业经营者职业化进程,引导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一支懂业务、善经营、能决策、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企业经营者队伍,切实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再次要加大企业高级技工的培养力度,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工队伍的素质。

六、优化服务内涵,增强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力

良好的政府服务是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保障。优化政府服务内涵,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强以下两方面:一是引导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帮助重点企业聘请专业机构,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以及产品开发、品牌营销、市场开拓等专项规划,以科学地规划指导企业发展。二是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要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公益性服务机构与商业性服务机构相互补充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人才培训服务、信息网络服务、创业辅导服务、管理咨询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平台。

第四篇:探索后发地区人才工作新路

探索后发地区人才工作新路

董毓民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10-29 06版:理论与探索 版)

人才难引难留一直困扰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引”为先,以“育”为主,以“用”为要,以“护”为重的原则,不失为后发地区人才工作的一条新路。

以“引”为先,借梯登高。努力更新人才引进观念,实施“借、引”并重的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模式。一是接好省市“天线”。积极对接省市各类人才招聘会,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二是搭好“引智”桥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领衔攻关,把后发地区潜在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三是采取“项目+基地+园区+联系点”模式。柔性引进专家志愿者服务队、帮扶单位科技人才到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和联系点服务。

以“育”为主,提升素质。坚持以“育”为主,不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保持开放、扎实、协调、持续的发展势头。一是借力组团培养。通过组建团队的模式,着力培养一批优秀本土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结对梯次培养。按照产业、学科、行业等不同种类,广泛开展拜师学艺活动。三是基地实训培养。建立各类实训基地,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前来实习。同时,在乡镇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基地,吸纳大学生“村官”到基地实训,提升创业能力。

以“用”为要,才尽其能。树立“惟才是举、用人所长”和“能者上、庸者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理念,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环境。坚持人岗相适、量才使用,统筹合理安排干部交流;坚持干部“能上能下”原则,有序推进干部新老交替。同步采用公开选拔方式,面向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定向选拔乡镇副职领导干部。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

以“护”为重,营造氛围。确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充分利用住房、工资、奖金、职务、职称等向优秀人才倾斜政策。同时,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

后发地区人才工作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良好的工作氛围,善于刚柔相济、软硬结合。既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观,更要有经济欠发达但人才工作“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意识。既要拓宽引才渠道,刚性引进各类人才,更要善于“借鸡生蛋”,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借力发力。既要千方百计的“引”和“育”,更要搭建各类平台“用”与“护”,为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平台,将人才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第五篇:上海旅游演艺发展路径探索

上海旅游演艺产品设计

旅管142 彭莉

14451040223

一、旅游演艺概念

旅游演艺并非简单的文娱演出。从产品角度分为六部分:第一,地域性的文娱演出。第二,相匹配的多功能综合型娱乐剧场(剧院)。第三,以演出为核心产品之一的主题公园,为项目收益的保障点。第四,项目周边的旅游休闲综合配套区,这是产业链延伸部分。第五,围绕演艺项目构建历史文明的话语体系,则属于营销和推广部分。第六,产权质押和股权交易,此为最关键的融资和流转部分。

二、产品设计

地点:外滩

表演内容:上海近代发展到现代繁荣的历程、改变

依托条件:

1、借助整条黄浦江,用整条河流作为时间点,在表演是顺着河流的方向将上海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逐渐表演出来。

2、借助黄浦江东西两岸的建筑特色和灯光效果,在表演时根据剧情需要,通过灯光的明亮变化,起到辅助作用。

3、黄浦江两岸巨大的平台可以作为观众席设置、两岸高楼层建筑中的露天台也可作为观众席设置。

产品盈利性:

1、这是在上海地区表演上海繁荣发展的历程,相对于观众而言会有强烈的代入感。

2、外滩是旅游者观光游览比较频繁的地方,在此地开展旅游演艺一方面可以丰富外滩比较单一的观光,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外滩两岸商店的收入。

3、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有中国人居住,也有外国人在此地工作、生活。以一种娱乐化、多元化的方式将上海发展历史展现出来,不仅能吸引外国人前来观看,对上海乃至中国文化有了一定了解的同时也能产生认同感,这种表演也能够再扩大上海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下载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通过了《中共宁波市......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摘 要]近年来,深圳市盐田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进行了大胆探索,其改革措施创新明显。本文总结了深圳市盐田区“宽进严管,厚待重托”,先行先试,扎......

    农村信用社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路径

    农村信用社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路径 站在“十二五”发展的历史起点,省委袁纯清书记发出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为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奋斗”的重要号召,为全省“十二五......

    为转型发展探索战略突破口

    为转型发展探索战略突破口——记河南省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经过三年大规模建设,河南省大力推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已显现出综合带动效应。如今,180个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承接产......

    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余杭路径” 浙江日报

    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余杭路径” 浙江日报 余杭区出台“1+N10”产业新政,打造国际一流创业新环境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余杭路径”新时代,余杭要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3月26日,全省......

    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德州律师摘 要: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下,农业仅仅是初级农产品的生产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如果抢占先机,将很有可能迈向高水平的应用型......

    地理标志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地理标志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从政府方面看 1、加大农村地理标志和商标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地理标志产品认知度 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