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余杭路径” 浙江日报
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余杭路径”
浙江日报
余杭区出台“1+N10”产业新政,打造国际一流创业新环境
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余杭路径”
新时代,余杭要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3月26日,全省创新创业高地——杭州市余杭区重磅发布“1+N10”产业政策。未来三年,该区将安排300亿元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扶持重点产业发展。
“1”是指一个总纲性的政策,即《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全面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高地的若干意见》;“N10”是指“冠军十条”“外资十条”“电商十条”“上市十条”“时尚十条”“人才双十条”等N个10条产业政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创新发展是余杭经济的最显著标签。去年该区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才引进和企业上市等五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
创新的征程,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出台系列产业新政,是我们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建设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举措,也是为广大企业和创业者打造一个国际一流的创业新环境。”余杭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建设全面
创新改革试验区
不改革,无发展。
围绕“不仅仅主要经济指标要完成得好,而且要在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科技支撑等方面有更大格局、更大担当、更大贡献”的要求,余杭区吹响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号角。
2月8日,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批复同意余杭区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余杭区将依托阿里巴巴、浙江大学和未来科技城等名企名校名城优势,全力服务保障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统筹推进南湖创新小镇、中国(杭州)国际名校名院名企联合研究院、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杭州城西高铁新城双创基地、浙大校友企业总部园、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阿里巴巴“五新”基地等在内的“2+X”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在打造若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的研发转化平台,放宽国际人才购房落户、交通出行、就医挂号、子女就学等政策权限试点,探索设立杭州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调中心,强化知识产权“三重保护”,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综合改革,探索专利权质押融资、融资租赁业务、技术服务共享模式等试点,以及委托下放土地审批权限、深化创新型产业用地供地方式,创新土地空间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先行先试。
通过3年(2018~2020年)努力,余杭区要构建全域创新发展、人才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创新发展以及创新发展保障“五大机制”,推动8方面31项授权试点事项全面落地,创建全域创新之城、人才之城、科技之城,在打造引领型的创新高地上率先突破,在打造国际化的人才强区上率先突破,在打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上率先突破,在打造系统化的创新生态上率先突破,在打造全域型的创新格局上率先突破,利用在城市服务功能、科创要素集聚、人才招引培育、资本市场开放等方面的优势,在新兴产业培育、优势项目孵化、重大基础科研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引领作用,力争成为全省创新驱动的发展核、增长极、策源地,努力打造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区、示范区、引领区,为全省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
以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引领,余杭区开展“改革创新突破年”活动,加大改革力度,不断释放发展红利,在总结产业政策执行情况、深入调研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作用,制定“1+N10”的产业新政。
提升培育
高质量发展企业
从党的十九大到2018年全国两会,“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其中的高频词。高质量发展企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这一揽子产业新政中,提升培育高质量发展企业的“冠军十条”备受瞩目。余杭区对“冠军企业”的定义,是指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新经济领域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等。
目前,余杭区拥有单项冠军1家、隐形冠军7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25家,独角兽企业4家,准独角兽企业20余家,以及100家以上有条件或后备的企业,是全省乃至全国这三类高质量发展企业最全、最多的区县市之一。
“冠军十条”在鼓励智能制造、上云示范、研发创新、推广应用、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做精做强、创先争优、人才使用和空间保障十方面,均为冠军企业提供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比如,冠军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单个项目最高资助2000万元;对新认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企业重点研究院的企业,奖励500万元;冠军企业产品和服务直接纳入政府首购、试用目录,享受优先推广应用;冠军企业在阿里等新媒体和省级以上传统媒体上的宣传推广费用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按冠军企业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区级留存部分的50%资助给企业,可自主专项用于紧缺高端人才的住房、交通、教育等支出……
大搜车是来自余杭区的独角兽企业。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张立宇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遇到一系列难题。‘冠军十条’非常接地气,在研发、应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
根据余杭区经信局测算,该区每年将安排5亿元以上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冠军企业”培育。
余杭区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说,余杭的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一大批的冠军企业支撑;“冠军计划”也是落实“凤凰行动”的重要载体。该区计划通过3年努力,力争全区100家工信经济企业成为冠军提升企业,100家工信经济企业成为冠军培育企业,成为推动余杭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冠军十条”在全国率先将目前新经济领域很火的独角兽企业纳入扶持。
构建完善
产业政策体系
“1+N10”产业新政的支持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包括初创、加速、冠军、独角兽等各层次企业,涉及环境优化、资金奖励、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等全方位支持。
这一揽子产业新政的出台,让余杭区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全面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高地的若干意见》是一个总纲性的政策,明确余杭区的目标是全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包容开放的投资环境、成本适宜的产业环境、独具魅力的人才环境、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高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当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排头兵。
“外资十条”旨在集聚外资高端要素、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提升余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优质项目招引、企业做优做强、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电商十条”基于淘宝、天猫为龙头的电商产业在余杭区蓬勃发展现状,从推进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出发,针对电商企业跨境发展、做优做强、品牌推广等瓶颈突破给予政策支持。
“企业上市十条” 主要涵盖了简化流程优化服务、加大股改扶持力度、鼓励募投项目落地、促进并购重组发展、加强上市资源引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设立上市并购基金等七大方面10条细则。
“时尚十条”是为了将余杭区产业基础相对扎实、产业链日趋完善的家纺服装行业转型升级为市场产业。
“人才双十条”聚焦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最关心的居留落户、教育医疗、人才住房、社会保障、创业资助、融资渠道、产业转化等环节。
在新经济发展趋势和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大背景下,余杭还将及时修订完善新一轮产业政策体系。
目前,余杭区正在调研和制定“人工智能十条”“生物医药十条”等一系列专项政策,以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环境,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余杭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精准扶持
解决企业痛点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来支撑,高质量发展企业则需要高质量的政府服务与政策扶持来壮大。
什么样的服务与扶持才是高质量的?多位企业家直言,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供给相应服务和政策,就是高质量的。简言之,就是要精准扶持。
余杭区“1+N10”产业新政,是紧紧围绕企业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而制定实施的。
以“企业上市十条”为例。
近年来,余杭区上市挂牌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特别是去年,新增A股上市企业9家,新增数为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市南山区。针对区内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精做强的需求不断增大的实际,出台了“企业上市新政十条”,进一步加大股改扶持力度、鼓励募投项目落地、促进并购重组发展。
同时,在扶持方式上,余杭区科学设置奖励节点,按签订三方协议、完成股改、申请受理、上市融资等重要节点分段补助,降低企业上市成本。
众望集团是余杭区一家老牌布艺企业,深耕家纺行业数十年。目前,该公司正处于上市辅导阶段。董事长杨林山说,企业上市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余杭区实施的新政“分阶段奖励企业,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在“1+N10”产业政策中,类似的精准扶持条款比比皆是:
为加大外资优质项目引进力度,“外资十条”根据新引进项目的规模和质量,前三年最高按区实际贡献100%给予资助;
为鼓励电商企业跨境发展,“电商十条”对出口型跨境电商企业物流和海外仓建设可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鼓励电商企业品牌推广,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境外商标注册费给予50%的补助;
为鼓励时尚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对时尚企业委托定制智能制造方案的,补助方案费用的50%,对实施智能化改造的,补助设备投资额的10%、软件及技术投资额的30%;
为引进高端人才、解决高端人才住房需求,根据“人才双十条”,余杭区首期提供5000套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优先用于优秀人才安置……
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框架内,余杭区发布的“1+N10”产业政策着力在支持力度、方式、内容上有突破、有创新。
创新发展永远在路上。余杭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一揽子产业新政、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目的是让余杭的优质企业更好地发展,并且带动更多的优质企业快速成长,由此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余杭路径”。
第二篇:探索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了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对党的十九大关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重要部署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体现,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努力探索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层实践路径。
在坚持思想政治引领上下功夫
不断强化政治机关根本属性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双重专责政治机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政治性这一根本属性,时时刻刻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始终做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落实党中央精神的时候,是坚定的、坚决的、毫不动摇的;
始终做到坚决扛起“两个维护”根本政治责任,带头讲政治、重大局、护核心、真看齐,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上做标兵,在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做表率。
一以贯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继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结合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切实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指导纪检监察工作新实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推动把学习过程变为提高党性觉悟的过程,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本色。
一以贯之坚定践行“两个维护”,带头对党忠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担负“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责任,着力推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彻底肃清***流毒影响持续净化四川政治生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落地落实,坚决清除政治污染源。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七个有之”问题保持高度警觉,严查快办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对抗组织审查等违反政治纪律问题,坚决同危害党中央权威的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绝对忠诚。
一以贯之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和要求,带头担当尽责,从讲政治的高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重点整治在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推动工作形式化、表面化、口号化等问题,以求真务实作风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地见效。坚持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紧盯重大项目推进、重要工作落实,全面加强精准监督和专项检查。
在坚持实事求是上下功夫
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科学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
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生命线。
实事求是是认识论,决定了纪检监察干部怎么“看”。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把本地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情况和政治生态情况摸清摸准摸透,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规律,精准研判形势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实事求是也是方法论,决定了纪检监察工作怎么“干”。无论是监督执纪问责还是监督调查处置,纪检监察机关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法律为准绳,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工作,力求精准有效、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强化精准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靶向思维和问题导向,持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的理论思维、战略谋划、精准落实水平,找准靶心、精准发力,聚焦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不力、阻碍改革发展、影响民计民生等突出问题,着力找准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和作风问题,坚持宽严相济、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坚决避免畸轻畸重两种倾向,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实事求是深化正风反腐,进一步加大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查处和曝光力度,深挖细查“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巩固拓展不作为及“懒散拖”问题专项治理成果,坚决防止反弹回潮。突出重点削减存量、零容忍遏制增量,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者作为查处的重中之重。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行业的监管,加大金融领域反腐力度,坚决查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重大责任事故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
实事求是践行民本理念,坚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开展民生领域问题专项整治,切实推动解决教育医疗、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深化阳光问责问廉,创新监督方式,拓宽群众参与监督渠道,不断提升群众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坚持依规依纪依法上下功夫
不断增强纪检监察机关“四个自我”能力
执纪必先守纪、执法必先守法,依规依纪依法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鲜明特点和必然要求。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才能忠实履行好党章和宪法赋予的重大责任,维护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时刻坚持强化自检自严、时刻坚持依规依纪依法,一刻不停歇地推动自我革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着力提升依规依纪依法工作能力,坚持涵养谦抑品格,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始终绷紧纪法这根弦,不断在学习实践中提升依规依纪依法工作意识和能力,实现自我提高。深入开展党规党纪、法律法规学习,强化纪法思维、程序意识,提升监督执纪监察工作规范化水平。坚持上挂下派、跟班培训、实战轮训等多样化形式,组织开展案件管理、执纪监督、审查调查、案件审理、信访等实战业务培训,全面增强执纪执法专业能力。
着力强化执纪执法权力制约,聚焦体制机制上的短板弱项,持续推进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健全完善监督执纪监察相关制度体系,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审查调查工作流程。全面梳理纪法贯通、法法衔接的关键节点,不断完善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制度机制。严格按照规定权限、规则、程序开展工作,做实做细措施监管、涉案款物管理等重点环节,全覆盖开展审查调查安全监督检查,确保权力规范有序运行。
着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我监督,深化开展区(市)县纪委和市纪委派驻(出)机构主要负责人向市纪委常委会述职述责述廉工作,督促纪检监察领导干部落实“一岗双责”要求,落实监督管理责任。深化开展系统内部监督检查,督促被巡察单位立行立改、完善制度,提升规范化水平。对执纪违纪、执法违法者零容忍,让触碰规则、纪律、法律底线的付出代价,经常过滤杂质、清除毒素,确保纪检监察队伍肌体健康。
第三篇: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践行“三起来”
聚力高质量
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清醒认识形势,坚定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信心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国民经济运行造成了巨大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上下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第一,在路径方式上,要注重绿色可持续。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经过多年的实践,全国上下已经把发展与保护、环境与财富、人与自然互促互进变成了一种永续发展的理念、自觉自愿的行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升级优化,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今后靠山吃山的“竭泽而渔”、困守青山的“缘木求鱼”已经行不通了,一味地靠铺摊子、上项目,膨胀体量、消耗资源、挤占土地行不通了,必须立足不同地区生态资源特点,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生产力布局上下狠功夫,把该减的减下去、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的治到位,擦亮绿色这个底色,发挥绿色资源最大效益,走绿色可持续的强县富民之路。
第二,在政策举措上,要注重开放合作。当前受疫情影响,对外开放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但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没有改变。当前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县域已经融入了开放共享的市场经济大循环,突破了“诸侯经济”“闭环经济”的界限。贯彻总书记“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重要指示要求,必须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举,开拓视野、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区位交通、开放通道等优势,加快构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在发展成果上,要注重普惠共享。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无论是强县富民、改革发展、城乡贯通,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所进行的一切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关系,扭住调结构、强产业、扩就业这个着力点,既要善于集中资源办大事、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又要注重激励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落脚点放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把县域打造成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落实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指示,推动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篇题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文章,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县域经济已经进入一个了依托中心城市发展的新阶段,通过积极融入中心城市的功能链、产业链、价值链来找准县域发展定位,进而实现联动式、融合式发展,打造强劲持久的动力系统。
二要发挥优势找准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特色就是竞争力、生命力,各县域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指望“一个方子包治百病”是不可能的,必须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走出“全能经济”误区。要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径,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三要积极融入两大国家战略。县域经济是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关键支撑。长期以来,发展较快、势头较好、后劲充足的县(市),无一不是在落实国家战略中抢抓发展机遇、乘势而起的。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两大国家战略,再次彰显了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为我们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各地要切实强化“机遇抓住了才是良机,错失了就是危机”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启动一批引领性、示范性工程项目,以实际行动把重大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汇聚起出彩胜势。
三、聚焦重点任务,坚定走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要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部署,激励各级干部勇于担当作为,在真抓实干中破解难题,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来。
(一)落实“六稳”“六保”,守住县域治理“三起来”的底线。
“六稳”“六保”针对的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重大挑战的具体举措。实现了“六保”,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就能为“进”创造条件。当前形势下,必须把做好“六稳”、落实“六保”任务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兜住民生底线,做到不添乱、多添彩。保居民就业,就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变化,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落实好重点群体就业政策;保基本民生,就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优势;保市场主体,就要严格落实阶段性下调增值税税率、企业养老保险费率以及免征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保费用等政策,强化企业精准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粮食和能源安全,就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能源运行保障;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就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市场消费潜能,繁荣“小店经济”“夜经济”,推动优势产业强链补链;保基层运转,就要扎实做好开源节流。(二)坚持产业为基,塑造县域治理“三起来”的优势。
一定要找准县域在产业分工格局系统性调整中的位置,以更大力度激活存量、引进增量,把县域发展建立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上,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基垒台、蓄势增能。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龙头企业和研发中心集聚的重要载体、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支持基础好、层次高的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要紧密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紧盯主导产业,选择1—2个有较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
(三)做强龙头引擎,强化县域治理“三起来”的支撑。
今年我县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打造宜业宜居幸福之城,使老百姓的获得感、归属感、自豪感不断提升。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县城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县域的发展水平。中央在《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已经释放出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的信号,缩小农用地征收范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将在“十四五”期间全面推开,城镇建设用地的瓶颈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加快提升县城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速吸引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持续扩大绿色公共空间供给,加速农业转移人口集聚,建设带动区域、服务城乡、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小城市,打造县域经济发展龙头。(四)聚焦农业农村,筑牢县域治理“三起来”的底盘。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抓住了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际上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县域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只有把县域经济发展起来,脱贫攻坚的成果才能巩固住,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才能做得实。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乡村振兴的方向和原则引导脱贫攻坚,将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精神成果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来,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起来,把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良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源头抓起,坚定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在良性循环中实现转型升级。要将县域作为发展农业农村、富裕农民的切入点和依托,充分挖掘释放县域在产业布局、创业就业、生活消费、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优势,加速农业农村发展,助推农业增收致富、更多分享发展成果。(五)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县域治理“三起来”的活力。
改革开放是是新时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之穴,也是激发县域治理“三起来”动力活力的重要法宝。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的“加法”。要对标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全国百强县,持续营造透明高效、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要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引导县域依托优势积极对接“五区四路”战略平台,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层次创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2020年11月2日
第四篇:上海旅游演艺发展路径探索
上海旅游演艺产品设计
旅管142 彭莉
14451040223
一、旅游演艺概念
旅游演艺并非简单的文娱演出。从产品角度分为六部分:第一,地域性的文娱演出。第二,相匹配的多功能综合型娱乐剧场(剧院)。第三,以演出为核心产品之一的主题公园,为项目收益的保障点。第四,项目周边的旅游休闲综合配套区,这是产业链延伸部分。第五,围绕演艺项目构建历史文明的话语体系,则属于营销和推广部分。第六,产权质押和股权交易,此为最关键的融资和流转部分。
二、产品设计
地点:外滩
表演内容:上海近代发展到现代繁荣的历程、改变
依托条件:
1、借助整条黄浦江,用整条河流作为时间点,在表演是顺着河流的方向将上海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逐渐表演出来。
2、借助黄浦江东西两岸的建筑特色和灯光效果,在表演时根据剧情需要,通过灯光的明亮变化,起到辅助作用。
3、黄浦江两岸巨大的平台可以作为观众席设置、两岸高楼层建筑中的露天台也可作为观众席设置。
产品盈利性:
1、这是在上海地区表演上海繁荣发展的历程,相对于观众而言会有强烈的代入感。
2、外滩是旅游者观光游览比较频繁的地方,在此地开展旅游演艺一方面可以丰富外滩比较单一的观光,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外滩两岸商店的收入。
3、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有中国人居住,也有外国人在此地工作、生活。以一种娱乐化、多元化的方式将上海发展历史展现出来,不仅能吸引外国人前来观看,对上海乃至中国文化有了一定了解的同时也能产生认同感,这种表演也能够再扩大上海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第五篇: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我市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出了清晰的路径图。
《实施意见》指出:当前我市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必须抓住时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基础,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继续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创新为突破,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基层基础建设为保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探索实践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关键是要夯实“一个基础”、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落实“四个保证”。
夯实“一个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丰则基础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已基本形成四大优势产业带和十大主导农产品,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
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要建成首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落实好五个方面的主要举措。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区四带二十园一百基地”,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新格局。强调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二是加快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使其成为我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推进新型农业业态和资源循环利用;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江河流域治理,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优质高产农田比重,以粮食功能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突出“两个重点”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延伸与对接为切入点,积极实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按照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配套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调搞好统筹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配套衔接,明确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居住集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快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信息网、供水网和污水处理网的“五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大力开展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园的“三化”活动,加大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力度,强化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村庄河道治理、农村固废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加快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努力把有条件的村率先建成农村新型社区,整合服务资源配置,发展提升社区各项服务业。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民集聚居住,降低集居点建设配套成本;四是加快农民城镇化转移。着力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状况,促进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定居创业。强化县级政府在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余姚、江北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全市提供经验和示范。
——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让广大农民较为充分地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是城乡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各级政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应尽职责。按照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各类社会保障扩面覆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
时提高保障标准,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的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市域和县域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资源等统筹协调。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探索市场化供给与政府采购服务、公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运作效率;三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完善落实相关政策,继续引导山区等偏远地区移民,对无能力脱贫的农户全面纳入低保范围。
实现“三个突破”
——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提升农民创业能力,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潜力所在。按照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促进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培育一批职业农民。以提高农业技术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现有规模经营农户的培训,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农民进高校或到国(境)外培训考察,继续实施本地户籍学生免费就读在甬高校农业种养类专业政策,逐步建立农业规模经营的职业化农民准入机制并实行专项资助;二是造就一批创业农民。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和各类专业市场,全面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化水平,带动更多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家庭工业参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更多农民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农村新型业态,拓展就业创业空间。支持农民出资入股与村集体联合投资建造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和其他物业设施,鼓励农村经营能人领头以各种方式组建经济联合体,带动更多农民创业就业致富;三是转移一批农民。要加快推进以扩权强镇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中心镇培育工程,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力。构建农民进城入镇转移平台,逐步建立以在城镇居住和稳定就业为基本要求,以宅基地有偿退出为准入前提的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机制。抓紧制定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实施办法,加快更多的本地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四是保障更多农民。加快推进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引导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居民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创造条件对超过劳动年龄、未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农民给予一定的养老补助,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可转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和门诊有效费用补偿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破解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突破点。按照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权能,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承包经营权,组建县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落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把农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深化农村林权等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林业等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和流转服务平台,促进林地、林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推进宅基地置换流转。在坚持一户一宅的基础上,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为宅基地明晰权属和置换流转奠定基础。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试点。探索农户宅基地权益异地置换的途径和办法,制定相应的置换补助政策;三是搞活集体建设用地。要按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盘活村级集体建设用地,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村集体依法通过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开发经营,让农民共享农用地转用增值的利益。抓紧制定出台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政策办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交易、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四是改革和规范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逐步缩小征地范围。按同地同价原则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
——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解决好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破解农村发展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方面。按照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投融资渠道。一是加大公共财政主导力度。提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出台,都要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为底线,以增加“三农”投入资金占比为基本要求。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总量、增量、增幅和占总支出的比重都有较大增加。市、县两级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补助标准和农民参加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补助标准要高于其他地区。健全扶持农业生产的动态补贴机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粮食等重要农副产品的补贴;二是强化金融资金支撑。着力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畅通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引导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推行农村小企业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和金融服务。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三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综合运用税收、补助等优惠激励政策,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新
农村建设,深化村企结对等共建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的多种投融资模式;四是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要总结推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做法、好举措,通过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兴办为产业发展配套的各种项目,开发利用集体所有农地、水源、农业生态等资源,落实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增强村集体的服务功能。
落实“四个保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落实农村改革发展各项措施,重点在基层。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对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组织保证,提出了落实要求。一是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落实责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多渠道选拔村干部,优化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广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健全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廉洁工程建设;四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信访工作,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