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探与探索教案
1、影子
活动设计目标: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按小组配备以下活动器材:1个手电筒、一块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影子的一首儿歌。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影子的特点与应用。
二、新课:
实验一:影子产生的条件
思考问题:影子的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子要有光源? 实验二:影子哪去了?
思考问题:观察图3的灯光布局,这种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思考问题:如果两米长的竹竿的影子长度是一米。旗杆影子长度是7米,那么旗杆多高呢?
三、探索发现后的总结: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要有光源,二是必须要有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两者具备,才能产生影子。
四、作业:教材5页探索延伸。课后记:
2、“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活动设计目标: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了解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活动准备:按小组配备以下活动器材:厚纸一张,5w台式电灯一盏。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与今天要学的知识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
实验一: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 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
三: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先在小组内交流,说出人们利用光线直线传播的实例,然后由组长向全班汇报。
四、探索发现后的总结:
1、光线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
2、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
四、作业:教材9页探索延伸。课后记:
3、纸的再认识
活动设计目标:通过对三种纸张的对比实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性。
活动准备:按小组配备以下活动器材:半张报纸、3张废笔记本用纸、3张面巾纸,直尺、铅笔、剪刀、放大镜、滴管,半杯红色水。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纸可以用来写字、包东西,用途很多。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我们离不开纸。现在我们就通过几个小实验,了解纸张的几个特性吧!
二、新课:
实验一:纸张撕扯的实验。实验二:纸张的抻拉实验。实验三:纸张的吸水性。
三、探索发现后的总结: 纸张的特性之一:沿着纸纤维的大致方向撕纸比沿着纤维横向方向撕纸更容易些,这是由于造纸纤维方向造成的。纸张的特性之二:抻拉纸张,受力方向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垂直比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一致时,纸张更容易抻拉断裂。纸张的特性之三:纤维长且纤维之间比较松散的纸比纤维短且纤维之间紧密的纸吸水性要好些。
四、作业:教材14页探索延伸。课后记:
4、用眼卫生
活动设计目标:通过探索眼睛的作用和造成视力下降原因的研究,了解眼睛保健的重要性。活动准备:
1、视力情况调查问卷。
2、收集有关视力保健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人的感觉器官中,眼睛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把看到的一切信息传递给大脑,使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我们应科学用眼,保护好我们的视力。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
实验一:眼睛的用处。实验二:眼睛的疲劳。
三、调查研究:关于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学生回答调查问卷)
四、作业:教材19页探索延伸。课后记:
5、热空气会向上升吗
活动设计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热空气上升的道理,并用研究的结论解释一些生活实践中的现象。
活动准备:2个纸杯、线绳、塑料袋、平衡尺、酒精灯、蜡烛、细木条、铁架台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热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
实验一:体验热空气上升。实验二:验证热空气上升。实验三: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三、探索发现后的总结:实验证明:空气受热变轻会上升。
四、作业:教材25页探索延伸。课后记:
6弹弦听音
活动设计目标:通过改变琴弦(线绳)的松紧、粗细、长短变化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活动准备:按小组配备以下活动器材:质量较好的纸杯3个、曲别针3枚、65厘米长粗绳1根、10厘米线绳1根、相同重量的小重物10个。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古筝、二胡、扬琴、马头琴都是弦乐器。弦乐器是靠琴弦有规律的振动变化而产生优美动听的乐曲的。琴弦振动与音调变化有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 制作实验器材: 1.制作听筒 2.制作配重杯
实验一:线绳的松紧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实验二:琴弦的长短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实验三:琴弦的粗细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
三、探索发现后的总结:我们做了改变琴弦松与紧、长与短、粗与细的三个听音实验。通过三个实验发现,当琴弦由松变紧、由长变短、由粗变细时,用手弹琴弦发出的音调都升高了。
四、作业:教材30页探索延伸。课后记:
7泥石流
活动设计目标:通过模拟泥石流形成的试验,研究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即防灾办法。
活动准备:按小组配备:适量的土,1把小铲子、2个矿泉水瓶、1块草皮(可以用密插一些小棍等物品代替)、2块长方形木板、2个塑料盒(与脸盆大小相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1970年,秘鲁的瓦斯卡兰山由于地震引发雪崩、泥石流,500多万立方米的雪水夹带泥石,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向秘鲁的容加依城,造成3万人死亡,灾难景象惨不忍睹。我国是多山国家,泥石流分布相当广泛,应加强泥石流的研究与防范。
二、新课: 制作山体模型:
实验一:探讨泥石流的成因 实验二:探讨泥石流的预防方法
三、探索发现小结: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泥石流的成因,学习了预防泥石流的一些方法。如果山坡上树木或植被很少,土壤松软,一旦大暴雨来临,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四、作业:
1.想一想:你觉得哪种方法预防泥石流效果比较好呢? 2.学习小资料:教材34页。课后记:
8怎样从室内撤离
活动设计目标: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遇险时快速撤离的办法。据此研究本班防灾撤离预案,并按预案演练。活动准备:
分小组进行活动(每小组不少于6人),选出一名组长。
每组准备:纸盒、圆形中药丸塑料盒5个、棉线、剪刀、表。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正在教室上课,发生了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洪水等)需要全班紧急撤离,我们怎样做才能科学、合理、快速的撤离教室,确保生命安全呢?让我们做个模拟实验研究一下吧!
二、新课: 制作活动器材:
实验一:快速撤离实验。实验二:实地演练撤离。讨论:在实地演示过程中你们又遇到什么问题?又有什么新想法?如果班上有行动不方便的同学又该怎么办呢?
三、探索发现小结:见教材39页内容。学生朗读学习。
四、作业:探索延伸:如果你在家时,发生紧急情况需要撤离,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根据家中房型结构、家具布局制定一个撤离方案。注意书中39页小提示1和2。课后记:
9辨认方向
活动设计目标:通过进行有关辨认方向的实践与研究,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活动准备:
按小组配备1个指南针。收集有关辨认方向的信息。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航海、野外工作、日常生活„„我们都需要辨认方向。具备辨认方向的能力很重要。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
二、新课:
实验一:使用指南针辨认方向。实验二:太阳帮助我们辨认方向。实验三:其他辨认方向的方法。
三、探索发现小结: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了辨认方向的多种方法。晴天,依靠太阳的位置能辨认方向。冬天的雪地上,朝向太阳方向的雪先融化,由此也可以辨认方向。有树木的地方,树木枝叶茂盛的那部分是朝南的。如果能看到树木的年轮,也可以辨认方向,年轮稍窄的一方面应是朝向北方。农村居民的正房一般都是朝南开门,房子也可以辨认方向。
四、作业:
1.如果今天刮北风,看看国旗飘扬的情况,你可以辨认方向吗? 2.通过大棚蔬菜的搭盖情况能辨认方向吗? 课后记:
10火灾中的烟雾
活动设计目标:通过对于浓烟弥散性和窒息性的观察,感知火灾中浓烟对于人生命的威胁,学习遇到火灾如何避险的方法。
活动准备:蚊香、火柴、手绢、水、杯子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常言说:水火无情。火灾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灾害。你知道吗,火灾中死伤的人很多不是被烧死的,而是被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呛死的。
二、新课:
实验一:烟雾的窒息性。
学习小资料:烟雾的窒息性(见教材47页)。实验二:烟雾的弥漫性。实验观察:
瓶中的烟雾主要集中在瓶中什么地方?
瓶中火柴或蚊香在燃烧一会儿之后出现什么现象?火柴或蚊香燃尽了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你的观察,在火灾中想避免被烟熏,你应该怎么办?
三、探索发现小结:火灾逃生自救的方法:(见教材48页1、2、3)。
四、作业:探索延伸 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方法。3.预防火灾。见教材49页内容 课后记:
发现与探索
下册
六道口中学小学
第二篇:四上发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上册)
王卉
第一课.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以“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为内容的制作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使他们体验科学实验是探寻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意义。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3.初步了解长竿好顶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在探寻知识、验证知识上的重要作用。实验三的道理是全课的重点知识。
教学难点是纸棒的制作及实验操作,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
三、教学过程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认为高比矮的棒要难顶。对于 “问题”可以让学生发表意见,这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② 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自行设计视频课件,使教学效果更明显更具有趣味性。
教师提前准备一套纸棒,也可制作一个1米多长的纸棒供课上演示。老师也要进行一些练习。
③ 进行实验的安全教育。(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内容实验的结论: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身体保持纸棒的平衡动作,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第三段是学生的体会。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谈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在本课实验所得到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
即:“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是不是越长越好顶呢?”这里除了物理知识外,也渗透一定生活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如太长过重的竿,人拿着都困难,怎么顶?„„。
四、教学反思:
课程主要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以提高学习兴趣。
第二课 有趣的“毛细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毛细管”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严谨踏实学习和探索态度。2.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能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毛细管作用方面的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有细微管道的物体可以使水自动向上移动。2.物体中管道的粗细与水上升的关系。3.生活中的毛细管的作用。三.教学过程
1.本课有四个实验,实验一:面巾纸的细小的纤维之间有极细的管道,能使水上升。
实验二:粗、中、细三种吸管,最细的吸管红色水上升的高。从“小知识” 栏目中,知道什么叫做“毛细管”。
实验三:植物(芹菜)的茎依靠茎中的毛细管吸收水分和养料。
实验四:“四瓣简易花”放在水中,能慢慢地向外开放。是因为打印纸的纤维间有极细的毛细管道。遇水后,水沿着毛细管道向四周扩散,促使纸花“开花”。
这几个实验学生都能亲自操作,每个实验都需认真仔细观察与分析。建议以这四个实验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并从中学到科学知识。
2.“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会观察才会创造。”在活动中使学生感悟到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察。
3.实验一中的④,请老师要组织好学生自备器材的实验,用已掌握的知识,先猜想后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这也是探索知识的一种方法。
4.“探索延伸”栏目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拓展一下,说说周边事物的毛细管作用广泛存在。
第三课.标准化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标准化的研究”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事物的关心及探究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学习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3.使学生初步了解标准化方面的有关知识。体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掌握标准化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标准化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
科学精神。
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标准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关于标准化 “规格”的理解更较为困难些,教师要认真做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过程(1)引言
主要是通过插图与导言使学生初步理解标准化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标准化问题对学生是生疏的事物,如何带领学生进入这个学习领域,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的进行教学。(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标准化的内容”,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铅笔:2H、1H、HB、1B、2B、3B„„等型号,不同品牌的味精袋、A4和B5纸等,一把50cm长直尺,实验三的有关器材。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标准化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观察、分折,进行探讨: 实验一
是研究产品的质量标准。
重点引导学生实验研究铅笔标准化内容之一,质量标准即铅笔的浓度。然后通过味精含谷氨酸钠所占的百分比,进一步理解产品质量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实验二
是研究产品的规格标准。
通过对A4纸和B5纸的研究实验让学生感知产品规格标准。进一步用两种教材的页面大小及版权页所标识的内容体会产品的规格标准意义和作用。实验三
是研究产品的通用性标准。
通过对用三个同一规挌螺母做旋紧实验。让学生感知产品的通用性标准。认真安排好“思考问题”的讨论,理解产品的通用性标准的意义和作用。(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四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三、四段内容对实验的结论进行的表述。
教师可以用启发式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实用事例。
四、教学反思
1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注意标准化内容还很多,本课只是比较简单的向学生作一基本介绍。
第四课.一纸托“千斤”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一纸托千斤”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形变的思考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纸的变形与强度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力学和建筑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有两个:
1.实验一:单张纸承重①②③动手实验活动。2.实验二:圆筒空心纸管,变形的承重实验。
三、教学过程
1.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一中的三个小实验,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纸承受的重量与它的形状有关系”的初步结论。
2.指导学生精心制作圆筒空心纸管,从卷纸管、剪裁纸管、粘牢纸管、用纸裹纸管、到承重实验,每个环节都要求认真制作,逐步改变“物件的结构”,体验“改变物体的形状就能改变它的承重能力”。
3.在老师的帮助下,对各组的“构件”进行承重计量,看哪些承重量最大。4.请优胜组总结成功经验,以共同提高动手能力。并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想出改形状,使纸承受更多重物的办法。
例如:用几张纸叠成宽约8厘米的纸条,再用胶水粘在一起,盘成一个圆墩,一人单足踏上,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
5.课后还可以搞一个社会调查,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周围的学校、街道、住宅、工厂、商店、车站等,有哪些地方用上了变了形状的钢铁或铝合金构件,要仔细观察,并且记录下来。
6.课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体验,小组成员研讨并制作“纸桥”模型,组织学生进行纸桥结构、承重等方面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第五课 空气的压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空气的压力”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空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以及了解空气压力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
三、教学过程(1)引言
引言部分建议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手上放一本书,会有什么感觉?由此进入课题研究。
关于题图是通过挑报纸证明空气有压力的实验,把直尺放在桌上,让直尺的三分之一伸出桌面。再把报纸平盖在直尺上。在伸出的直尺上施力,挑起报纸,设法让报纸飞起来。施力的时候,不要太用力,否则容易损坏物品。可以在适当时候,演示给学生。(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空气的压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教师要收集相关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②教师课前要为各小组配备以下活动器材:
③不漏气的厚塑料袋1个、广口塑料瓶1个、橡皮筋圈2个、塑料吸盘衣钩1个。
实验一和实验三实验装置各一套。④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多种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概括的方法研究“空气的压力”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第二段内容是第一个实验结论:空气有压力。第三段是第二个实验结论,空气的压力在四面八方都是存在的。这些内容,教学中最好先让学生归钠概括后,并在小组内总结出结论再看课文。(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四、教学反思
做好演示实验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如果课上实验失败,就会达不到实验目的,而出现相反效果。
第六课 哪个滑梯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两种不同滑梯哪一个下滑快?”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不同曲线运动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方面的科学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对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提高和训练。3.通过学习活动,了解曲线运动方面的简单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制作实验,体验到曲线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和有趣的现象,知道这些现象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通过对曲线的研究,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曲线知识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对两架滑梯的高度及长度把握上要严格和细致,尽量减少制作过程中的误差,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教师要根据情况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3.学生对于普通滑梯比较熟悉,但对于曲线结构的滑梯并不熟悉,另外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尤其像天安门房顶的曲线不陌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见到的曲线来引导学生,学生在课前也可以对生活中的曲线物体进行搜集整理,积累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减少两架滑梯的误差,保证试验的准确性。2.实验过程中要选用一些比较光滑的物品,滑梯表面也要保证光滑、平整,释放物品动作要轻些,尽量做到两手同时释放重物。
3.这一课主体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调整试验等环节,让学生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并且通过实验让学生推翻已有的“直线距离短物体下滑快”的固有经验,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探索延伸部分是要让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第七课
鱼缸里水能自动流出来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鱼缸里水能自动流出来吗”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科学求证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并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虹吸现象的存在,并能初步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情况下才能发生“虹吸现象”。
教学难点是提高归纳概括能力,顺畅地推导出实验结论。
三、教学过程(1)引言
看图引出生活中的话题,读文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鱼缸里的水自动流出的研究”,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采取设疑办法进行引导。如:“什么情况水能自动流出来呢?”(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小塑料水盆1个、透明塑料管1根、水杯1个。
教师要注意收集有关虹吸现象的各种信息。
制作配合教学的课件。
注意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水自动排出的方法,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实验与观察,证明水不会自动排出的。
教学中抓住“水不会自动往高处流的”这个关键点。
要学生明白哪一段塑料管中水是往高处流的,这点很重要。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明白这个实验的研究方向,如果有办法让水流过这一段,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
实验二
是通过管中保留部分空气的实验,研究水自动排出的问题。
要抓住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一教学关键点,并引导研究它的道理,关于道理的描述,可让学生按小组自行总结,教师适当点拨,不追求必须完美的答案。
实验三
是通过管中不留一点空气的实验,研究水自动排出的问题。
实验前教师可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提出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质疑。让学生在争论中想办法进入实验三。实验的关键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往塑料管中注满水的方法。
实验四
是实验的进一步深化,抬高出水口,达到缸中水面同等高度时水不再流出。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体会水自动流出的又一条件。
可让学生按小组自行总结,教师适当点拨,并提示学生要先讲你看到的现象,再解释你的想法。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导出“虹吸现象”。
第二部分内容实验的结论:
“虹吸现象”必须达到三点要求
① 开始排水前,塑料管里要注满了水。
② 塑料管的进水口要完全浸在水中。
③ 塑料管的出水口要低于鱼缸里的水面。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步归纳总结出这三点结论。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第八课 数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三角形”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2.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找规律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利用“分解图形”及“综合判断”的方法,研究数三角形的规律。2.在找规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学会“分解图形”的方法,以右图为例: 第一步:画出1个最大的三角形; 第二步:画出2个中三角形;
第三步:画出3个小三角形。
它有1个大三角形,2个中三角形,3个小三角形组成,共有6个不同的三角形。它的规律是1+2+3=6(个)
2.由此导出数三角形的规律,则:三角形总个数=1+2+3+„+N。3.建议老师自制学生爱看的课件,或用透明胶片制成复合式幻灯片。请老师在形式和方法上多动脑筋,以利于活动顺利进行。4.“探索延伸”栏目中,答案是:
AB是三角形ACB和三角形ADB的共用边。上图三角形ACB,共含有不同的三角形: 1+2+3+4+5=15(个)
下图三角形ADB,共含有不同的三角形: 1+2+3+4+5=15(个)
上图中共含有15+15=30(个)不同的三角形。所运用的规律是:1+2+3+„+N。第九课 记忆力训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提高记忆力”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提高记忆力方法的学习研究兴趣,探讨提高记忆力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科学记忆方法的乐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正确使用记忆方法的能力。
3.通过探讨与体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提高记忆力方法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探讨提高记忆力方法的过程为教学重点内容。
教学的难点是掌握提高记忆力方法的活动。
三、教学过程
(1)引言
主要是通过提出提高记忆力问题的意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提高记忆力”方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从“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这一重要的科学观点,导入新课。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结合教学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对记忆方法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提高记忆力方法,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对分类记忆方法的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认识分类记忆的方法。
关键要注意实验的程序,严肃认真实验,才有效果。
教师也可用视频课件进行全班共同实验,往往效果会更好。
实验二
是对多通道记忆方法的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认识多通道记忆的方法。
此项实验的组织工作十分重要,如果是小班教学完全可以全班统一进行。一定要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实验三
是对口诀记忆方法的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认识口诀记忆的方法。
此项实验是全班统一的教学活动。如果课堂时间较紧,可以只背部分内容进行研究。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以教师讲解为好,可以再介绍几种方法,使学生明白记忆方法很多,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忆。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由两组内容组成:
一是介绍一种谐音记忆方法,可让学生体验一下。
二是又介绍了三种记忆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单介绍。
四、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教材中介绍的科学记忆方法仅是学生便于理解的点滴方法,实际提高记忆力方法据统计有百种之多,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应用的原则:
一是要选择那些适合个人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是要为我所用,不要生搬硬套,否则会事与愿违。第十课 生日“魔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生日魔术”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培养学
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独立的良好学习习惯。2.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掌握“生日魔术”的“玩”法。
2.通过积极思考与分析,懂得这个“魔术”是数学游戏,是有科学道理的,它是数学的“逆运算”
三、教学过程
1.“生日魔术”游戏,“变”的准的关键有三点:(1)让同学们掌握计算的顺序。
(2)计算后的结果,除以20的商是生日,余数是月份。
(3)计算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无论哪一过程若计算结果失误,这个“魔术”就演“砸”了。
2.通过逐步推导,让学生知道:(1)它不是魔术,也不是迷信。
(2)这个“魔术”是数学游戏,是有科学道理的。它是数学的“逆算法”。3.“探索延伸”:
7进制的数学游戏,通过揭秘让学生知道是特定条件下的加法速算法。
第十一课 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的实验与探索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磁铁的磁性隔着金属材料——铁受到明显的影响,而隔着非金属材料受到的影响不明显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体会“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观。教学难点是每个实验操作。实验操作对于四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过程(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动学生学习兴趣。(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按图组装的实验装置,各种薄片状小物品。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到影响的程度,并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研究磁铁隔着非金属材料,如布片、塑料片等物品磁性是否受影响的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熟悉实验装置,明确实验操作方法。可以教师演示、学生表演等方法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实验操作方法以后,再开始进行以下三项实验。也可以课前对各小组组长进行培训,使课上各组实验活动取得满意效果。其次要提醒学生要小心操作,才可以使实验成功。
在“思考问题”栏目内有意提醒学生用“受到影响程度不明显”来表述,不用“没有影响”来表述,这样更科学。实验二
是研究磁铁隔着金属材料,如铝片、铜片等物品磁性是否受影响的问题。提醒学生掌握验证方法,判定磁性是不是受到影响。实验三
是研究磁铁隔着金属材料---铁片,磁性是否受影响的问题。这个实验特别要强调铁片不要碰到磁铁和曲别针。(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分别是三个实验的回顾与实验的结论。教学活动时,可以用小组讨论方法,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工作。(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
第一题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适当引导。可以有各种合理的答案,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表述。
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第二题教师可以用演示实验办法辅导学生,不提倡用讨论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没有实践,就让他们发表见解,这不科学。
四、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第十二课 缩减发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小发明技法之一缩减法为内容的实验研究活动,激起 学生对小发明活动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通过实验和探讨活动,体验小发明技法缩减法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创新技能。
3.初步了解小发明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解小发明的科学方法。教学的难点是小发明方案的设计活动。
三、教学过程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引领学生研究图中每一件物品的 “昨天与今天”,从而让学生感知缩减发明法的内涵。(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缩减发明技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活动设计:
本节课是通过研究身边许多缩一缩或者减一减而发明的新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实践缩减发明法的一次发明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研究活动 实验一
是分析事例,探索“缩减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
教材通过四组事例让学生在研究思考中体会“缩减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教学中让学生逐步感悟什么是缩减发明技法。不要让学生疏理概念,让他们有所体会,能大致理解什么是缩减法就可以了。缩减法可以形象的称为“减一减”的方法。
教学中最好能展示实物,讲解新物品的特点,功能的变化。这是问题的关键。实验二
是尝试缩减发明技法,找出发明的新物品的实践活动。是小发明活动的具体操作,每一项都做了提示性引导,首先让学生对提示性引导有较好的理解再往下深入。这些都属于定向发明,要让学生多方位去思考,有意的引导学生实施扩散思维。采用讨论形式其效果更好。学生既可以用现有己知物品做为答案,又可以说出想象中的物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缩减发明技法的规律。实验三
是自主发明的尝试。
组织活动时可以渗透从我们的需要出发来思考发明物品的方向,仍然是定向发明。
教师要注意所有的探讨都是“纸上谈兵”,不进行实际操作。关键是体验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是活动的回顾与总结,给出结论----缩减发明技法的规律。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或启发式办法实施教学活动。(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四、教学反思
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三篇:08-09四年级下册发探教案
1.对 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以对称物体和图形为内容的学习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对称”现象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使他们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审美水平。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对称的意义,并能观察、判定生活实践中和建筑物中对称与不对称的物体或图形。对建筑艺术中的对称作用有一定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了解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学的难点是分析对称现象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与实物,使研究气氛更具有趣味性。应对实验一制作相应课件。2.制做好各小组的四叶风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要是通过美丽的图片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入新课。六幅图分别是:(自左至右,自上至下)天安门、河北赵州桥、西安大雁塔、天坛、人民大会堂。初步向学生解释一下“对称”的概念,最好用实例说明。
(二)、探索活动
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初步认识对称现象,通过动手实验感知对称的概念,让他们体会出“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东西的特点。
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是通过用第一个环节的结论验证六幅图中哪个是对称图形。
3、实验三“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通过对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的建筑分析来研究对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对称的作用”是对称作用的延伸。六布置作业:想一想生活中对称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七、课后小结:对称不仅仅美观而且有很的作用。八:课后记:
2.溶解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溶解的快与慢中的一种情况及溶解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溶解快与慢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教学的难点是实验的观察与结论的推导。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3个实验杯、一把直尺、盛水器具、细线、铁架台等。准备糖块和食用油、食用醋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讲解溶解及定义
(三)探索活动
1、实验一:糖块溶解
2、实验二 :“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3、探索延伸
思考为什么寒冷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找一找,生活中那些地方用了溶解?
七、课后小结: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溶解的快与慢与很多方面有关系,比如:温度、高度、浓度等。八:课后反思:
3.“静电”小实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静电”小实验的活动。引起学生对静电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中的三个小实验都验证了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而产生了静电。2.在干燥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摩擦起电的现象。
3.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静电是不同种类的电荷;相互排斥的物体所带的静电是同一种类型的电荷。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气球、布、塑料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自行设计静电实验,引发学生的质疑及学习兴趣。讲解静电的定义。让学生初步认识静电。
2.启发学生谈谈:身边有哪些静电现象。亲身感到周边静电的存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识。3.“探索活动”:
实验,用身边物品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并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及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必在干燥条件下产生;异性电荷互相吸引、同性电荷互相排斥三个科学道理。
六、布置作业:搜集运用静电的现象。
七、课后小结: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
八、课后反思:
4手上的触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手上的触觉”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自己手上的触觉感知多方信息的学习研究兴趣。增强对人体感觉器官的了解及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人体科学及善于思索的科学态度。
2.通过活动,学会用不同实验方法了解人体触觉器官的触觉差别,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手上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三种砂纸、4个带有凸起的硬卡纸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老师:“在学习、生活、劳动中,我们经常使用不同的触觉,几乎对触觉习以为常了,想象一下:
如果你全身的皮肤失去了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当你触到东西或东西碰到你的身体,你却感觉不到时,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
可见人的触觉对人的学习、生活、劳动有多么重要!2.“探索活动”:
实验一:用手指和手掌体验触觉
按照实验程序体验触觉1~13 各部位触觉的敏感程度,并做好记录。(每位同学要按17页的表提前画好并要认真填写,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实验二:辨别同类物体之间的差别
按照实验程序体验粗砂纸、中砂纸、细砂纸触摸辨别的正确率,并能解答“思考问题”栏中的问题。
实验三:体验用手阅读
体验盲人用的“盲文”阅读的方法,看用哪个手指触摸“盲点”最准确。3.“探索发现”: 学习和了解人体触觉器官的一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摸人民币的盲文点。
七、课后小结:
八、课后记:
5.小降落伞的实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制作小降落伞与降落伞留空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与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降落伞留空时间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以及降落伞在防灾救灾、国防以及航空航天上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制作与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小降落伞投放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四、教学手段与教具:布、绳子、石块、三个做好的降落伞。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以2008年5月12日午后,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为背景导人新课。教师从简要介绍地震情景和空降兵在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讲起,引到降落伞的作用并提出问题,降落伞为什么能飘浮在空中拖拉重物慢慢地降落到地面?进而提出降落伞留空时间的问题。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的研究”。(3)探索活动 1.制作小降落伞。2.进行投放对比试验。
②是进行“降落伞伞面大小不同,降落快与慢”的实验。③是进行“降落伞携带重物不同,降落快与慢”的实验。3.总结
六、布置作业:降落伞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小结:其它原因也会影响小降落伞下降的快慢。比如:风的影响,降落伞的形状、伞绳长短等”。
八、课后反思:
6.坦克的履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坦克相关内容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坦克有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军事知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科技在军事应用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坦克履带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做好分组试验的准备和指导。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2支铅笔(其中一支未削尖),1个图钉和1个螺丝钉,1块小木板,2张白纸,2块橡皮,1把直尺,6个相同砝码,1个沙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以1916年英法联军和德军的一次战斗,引出“坦克为什么能够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的问题,进而提出探索主题。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坦克的车轮为什么加装履带”。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① 纸上扎孔
② 手按图钉和螺丝钉 ③ 沙盘上支持的作用 4.探索发现。
5.探索延伸 :观察两幅图和三个问题,研究物体接触面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七、课后小结:
八、课后反思:
7.叶子能吸尘增湿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叶子吸附尘埃和增湿为内容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于植物叶子作用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科学体验和认识,形成积极地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达到分析判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3.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了解植物蒸腾和吸附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植物的蒸腾和吸附活动的观察,理解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难点:建立现象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对于蒸腾所产生的水珠和植物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判断。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盆叶片比较大的植物(如龟背竹或月季等)大塑料袋1只(最好是透明的)可以将花套起来。
(课前一天用塑料袋将花套上,袋口在植物茎扎紧,放在阳光处,进行蒸腾实验)分组材料:红色粉笔灰每组一包,16开白纸每组2张,放大镜一只。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植物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是植物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2.探索课题 3.探索活动
实验一 叶片蒸腾作用的认识 实验二 叶片吸附作用的认识 4.探索发现
回顾本课的两个实验,通过对两次实验、观察的总结,建立植物的叶片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联系课题,建立植物可以改变空气湿度和洁净度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够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从“蒸腾和吸附”这两种植物叶片作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植物对空气净化影响不同,生活中应该选择哪种植物来帮助我们净化空气。
七、课后小结: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八:课后反思:
8.测量的技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特殊的测量方法”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感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探讨活动,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动手动脑能力。3.通过探讨与体验活动,初步掌握用特殊方装测量圆形铅笔的周长、直径,测量硬币厚度等有关知识和技巧。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探讨测量方法的思考过程为教学重点。
教学的难点是探讨测量铅笔直径的活动。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一元硬币、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提出问题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3.探索活动
实验一 :通过“借用线绳帮忙的测量”的技巧。共进两个项目测量 实验一是全课的实验技能的基础训练,教学进程不要太快。
实验二 :通过“用两把三角板和直尺帮忙测量圆杆铅笔的直径”的技巧。
实验三 :是通过“用直尺帮忙测量一枚1元硬币的厚度” 的技巧。要注意尺的刻度始点问题。4.探索发现
总结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提出“身边事物都有科学知识、要培养自己多动脑、多实践的好习惯”。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七、课后小结:我们要养成对身边事物都有科学知识、要培养自己多动脑、多实践的好习惯
八、课后反思:
9.反冲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研究气体与液体的反冲作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研究兴趣,体验实验研究活动的乐趣。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懂得知识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反冲作用并了解有关反冲作用的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实验的操作,对四年级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2个玩具气球(其中一个备用)、1台玩具气球打气泵、1根吸管、1个喷嘴、1个皮筋、胶带、1根4---6米细绳和1根0.6米细绳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以导语和三幅图片的观察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播放宇宙飞船升空的视频课件导入新课,更能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并引出“反冲作用”一词,并给适当解释。2.探索课题
播放宇宙飞船升空的视频课件导入新课,并引出“反冲作用”一词,并给适当解释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反冲作用的基本原理”。3.探索活动
实验一是研究气体反冲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反冲现象,“试一试”把气球充气后,再松手,看到气球向着与喷气方向相反的方向冲出去的现象; 实验二是问题的引伸,带定向纸条的气球运动实验。4.探索发现 总结全课的四个实验,六、布置作业:搜集生活中用到反冲的事例。
七、课后小结:反冲运动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物体运动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反冲运动在生产技术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八、课后反思:
10.“王莲”与“牛蒡子”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以“王莲”与“牛蒡子”的启示为内容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研究兴趣,探究植物对人类发明创造的启示。增强学生对生活周边的科学问题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其中奥秘的意识。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植物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形成种种适应生存的形态、结构,人类借鉴了它们的优点,引发的很多发明创造的典型事例。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体验“王莲”叶片的承重能力及在水上的浮力。2.植物形态、结构的特点对人类的发明创造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尼龙搭扣、“王莲”与“牛蒡子”的图片,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师生收集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和教师制作的电脑软件引入课题。2.“探索活动”:
①了解“水上花王——王莲”,观察王莲圆形大叶及叶子背面粗壮的叶脉。
按46页“动手仿制王莲叶片”的制做程序①~④步骤,按图5样子把“叶脉”和“横筋”粘好,晾干后试一试它的承重量及它的浮力。②“牛蒡子与尼龙搭扣”
用放大镜观察“尼龙搭扣”的结构及开合的原理,让学生谈谈“尼龙搭扣”的优点及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植物的结构、形态对人类发明创造的启示。3.“探索延伸”:
它给同学们一个“植物形态结构对人类发明创造启示”查阅资料一个专题,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六、布置作业:搜集本课两种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七、课后小结:
八、课后反思:
11.缓冲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缓冲作用现象及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科学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应用事例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缓冲作用现象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教学的难点是对应用实例和生活中相关现象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粉笔3支、报纸1张、塑料薄膜小降落伞1个。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采用设问方式,以导语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2.探索课题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实验研究缓冲作用现象及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
实验一:通过“粉笔的投放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缓冲现象。所得知识来研究“思考问题”栏目的问题。
实验二:通过“橡皮筋的作用”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感知缓冲作用现象。4.探索发现
总结全课的两个实验再举一些事例来安排教学活动。
六、布置作业:搜集生活中运用反冲的事例。
七、课后小结:日常生活及生产中,常用的方法是在碰撞物体之间加装弹簧、充气轮胎、泡沫塑料、海绵等容易形变的物体,以延长相互作用时间,作为一种缓冲的手段,减小冲力。另外,增加摩擦也可作为一种缓冲的手段。
八、课后反思:
12.死海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水的浮力与浓度的关系”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与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盐水的浓度与密度的关系,正确解释“不沉的死海”的秘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
1.培养学生掌握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手制作与实验能力。
2.认识盐水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教学的难点是:“浓度计”的制作与测量。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食盐、小勺、搅拌棒、鸡蛋(或替代物品)、水盆、大烧杯等物品。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以一则小故事为背景导人新课。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海水的浮力”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
实验一是“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
实验二是进行制作“小浓度计”与使用的实验。4.探索发现
总结全课的三个实验。
六、布置作业:搜集生活中浮力的应用。
七、课后小结:海水里面有盐分,海水的密度比河水又稍大些,因此人在海水里得到的浮力要大一些,游起泳来也比较省力。海水的密度若超过人体的密度,人掉在海水里,不管会不会游泳,都不会沉下去。八:课后反思: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发探教案
1.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一、目的要求;1.通过以“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为内容的制作实验;2;3.初步了解长竿好顶的道理;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在探寻知识、验证知;教学难点是纸棒的制作及实验操作,要组织学生进行一;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很多人(包括成年人);(2)探索课题;
------------------
1.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以“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为内容的制作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使他们体验科学实验是探寻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意义。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3.初步了解长竿好顶的道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在探寻知识、验证知识上的重要作用。实验三的道理是全课的重点知识。
教学难点是纸棒的制作及实验操作,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认为高比矮的棒要难顶。对于 “问题”可以让学生发表意见,这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② 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自行设计视频课件,使教学效果更明显
更具有趣味性。
教师提前准备一套纸棒,也可制作一个 1米多长的纸棒供课上演示。老师也要进行一些练习。
③ 进行实验的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制作实验器材。有两点要注意:其一是报纸的剪裁,要用大张整版报纸。其二是注意提示:纸捧搓卷得要紧些,根纸棒粗细要基本一样。教育学生要多动脑筋,不要着急。
搓纸棒的要领是先从纸边上折叠三折,再卷起搓成,再用胶水粘好纸边。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推广学生中搓纸棒的好的技法。
第二步是实验前的练习。
为了做好实验,请按图进行用手指顶纸棒的练习,要多练习几次。第三步是正式进行实验
共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顶长纸棒实验,小组内可以由3---4个同学进行实验,记录平均时间。也可以其它方法进行。
实验二,顶短纸棒实验,应注意与实验一形式要一致,人员也要一致。在此基础上组织同学讨论思考题,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
实验三,长纸棒倾倒实验,可以根据小组人员情况多做几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体验。
最后要花一些时间采用适当方法解决好“讨论题”,这是本课重点内容。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内容实验的结论: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身体保持纸棒的平衡动作,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
第三段是学生的体会。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谈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在本课实验所得到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
即:“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是不是越长越好顶呢?”这里除了物理知识外,也渗透一定生活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如太长过重的竿,人拿着都困难,怎么顶?„„。
2.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主要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以提高学习兴趣。
2.有趣的“毛细管”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毛细管”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严谨踏实学习和探索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能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毛细管作用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有细微管道的物体可以使水自动向上移动。
2.物体中管道的粗细与水上升的关系。
3.生活中的毛细管的作用。
三、指导策略
1.本课有四个实验,实验一:面巾纸的细小的纤维之间有极细的管道,能使水上升。
实验二:粗、中、细三种吸管,最细的吸管红色水上升的高。从“小知识”栏目中,知道什么叫做“毛细管”。
实验三:植物(芹菜)的茎依靠茎中的毛细管吸收水分和养料。
实验四:“四瓣简易花”放在水中,能慢慢地向外开放。是因为打印纸的纤维间有极细的毛细管道。遇水后,水沿着毛细管道向四周扩散,促使纸花“开花”。
这几个实验学生都能亲自操作,每个实验都需认真仔细观察与分析。建议以这四个实验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并从中学到科学知识。
2.“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会观察才会创造。”在活动中使学生感悟到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察。
3.实验一中的④,请老师要组织好学生自备器材的实验,用已掌握的知识,先猜想后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这也是探索知识的一种方法。
4.“探索延伸”栏目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拓展一下,说说周边事物的毛细管作用广泛存在。
3.标准化的研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标准化的研究”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事物的关心及探究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学习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3.使学生初步了解标准化方面的有关知识。体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掌握标准化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标准化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标准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关于标准化 “规格”的理解更较为困难些,教师要认真做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主要是通过插图与导言使学生初步理解标准化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标准化问题对学生是生疏的事物,如何带领学生进入这个学习领域,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课题:探索“标准化的内容”,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铅笔:2H、1H、HB、1B、2B、3B„„等型;不同品牌的味精袋、A4和B5纸等,;一把50cm长直尺,;实验三的有关器材;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标准化内容,进;进行三项实验、观察、分折,进行探讨:;实验一;是研究产品的质量标准;重点引导学生实验
------------------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铅笔:2H、1H、HB、1B、2B、3B„„等型号,不同品牌的味精袋、A4和B5纸等,一把50cm长直尺,实验三的有关器材。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标准化内容,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观察、分折,进行探讨:
实验一
是研究产品的质量标准。
重点引导学生实验研究铅笔标准化内容之一,质量标准即铅笔的浓度。然后通过味精含谷氨酸钠所占的百分比,进一步理解产品质量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实验二
是研究产品的规格标准。
通过对A4纸和B5纸的研究实验让学生感知产品规格标准。进一步用两种教材的页面大小及版权页所标识的内容体会产品的规格标准意义和作用。
实验三
是研究产品的通用性标准。
通过对用三个同一规挌螺母做旋紧实验。让学生感知产品的通用性标准。
认真安排好“思考问题”的讨论,理解产品的通用性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四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三、四段内容对实验的结论进行的表述。
教师可以用启发式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实用事例。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注意标准化内容还很多,本课只是比较简单的向学生作一基本介绍。
四、背景资料
1.关于“探索延伸”的问题的答案:
反映了非标准化带来的不方便等问题。
一般从两方面思考。
一是有标准化要求,但执行者不按要求去办,尤其是当前质量标准执行的欠缺问题,更为突出。
二是还没有制定标准化的要求,需要完善。鞋的问题主要是前者。
2.关于标准化的概念:
提供以下三种参考答案
(1)“标准化”的含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标准化法)
(2)为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叫做标准化。
(3)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3.标准化是我国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是现代化工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生产上技术上实现集中统一、协调和互换的保证,是组织和管理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实行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标准化的重要作用
(1)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各种科学管理制度的形式,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
(2)标准化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
(3)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前提条件。
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才能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使生产得以正常运行。
(4)标准化是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推动力。
标准化应用于科学研究,可避免在研究上的重复劳动;应用于产品设计,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应用于生产,可使生产在科学的和有秩序的基础上进行;
应用于管理,可促进统一、协调、提高效率等。(5)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6)标准化是保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力武器。
(7)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社会的利益。
(8)经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
(9)在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10)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有重大的作用。
4.一纸托“千斤”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一纸托千斤”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形变的思考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纸的变形与强度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力学和建筑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有两个:
1.实验一:单张纸承重①②③动手实验活动。
2.实验二:圆筒空心纸管,变形的承重实验。
三、指导策略
1.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一中的三个小实验,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纸承
受的重量与它的形状有关系”的初步结论。
2.指导学生精心制作圆筒空心纸管,从卷纸管、剪裁纸管、粘牢纸管、用纸裹纸管、到承重实验,每个环节都要求认真制作,逐步改变“物件的结构”,体验“改变物体的形状就能改变它的承重能力”。
3.在老师的帮助下,对各组的“构件”进行承重计量,看哪些承重量最大。
4.请优胜组总结成功经验,以共同提高动手能力。并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想出改形状,使纸承受更多重物的办法。
例如:用几张纸叠成宽约8厘米的纸条,再用胶水粘在一起,盘成一个圆墩,如图“”状,一人单足踏上,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
5.课后还可以搞一个社会调查,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周围的学校、街道、住宅、工厂、商店、车站等,有哪些地方用上了变了形状的钢铁或铝合金构件,要仔细观察,并且记录下来。
6.课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体验,小组成员研讨并制作“纸桥”模型,组织学生进行纸桥结构、承重等方面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5.空气的压力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空气的压力”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空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以及了解空气压力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提高归纳;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引言部分建议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手上放一本书,会;关于题图是通过挑报纸证明空气有压力的实验,把直尺;(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空气的压力”,进一步调动学;(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教师要收集相关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②教
------------------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引言部分建议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手上放一本书,会有什么感觉?由此进入课题研究。
关于题图是通过挑报纸证明空气有压力的实验,把直尺放在桌上,让直尺的三分之一伸出桌面。再把报纸平盖在直尺上。在伸出的直尺上施力,挑起报纸,设法让报纸飞起来。施力的时候,不要太用力,否则容易损坏物品。可以在适当时候,演示给学生。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空气的压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教师要收集相关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
②教师课前要为各小组配备以下活动器材:
③不漏气的厚塑料袋1个、广口塑料瓶1个、橡皮筋圈2个、塑料吸盘衣钩1个。
实验一和实验三实验装臵各一套。
④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多种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概括的方法研究“空气的压力”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证明“空气的压力”。教学活动中可以请学生代表到前面参与实验,在教师指导下演示给大家看,并让学生说出实验结论。
课文中的提示“注射器的活塞两端都有空气”这一点很重要,要反复强化。实验二
是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证明“空气的压力”,并让学生亲自体验
空气有压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实验三
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证明空气压力的方向。
该项实验有一是难度,教师在课前也要多进行些练习,掌握实验要领,课上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实验四
是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证明空气压力的方向。并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来至四面八方的空气压力。
该项实验不易组织,教师要下些功夫做好安排,才能有满意的实验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第二段内容是第一个实验结论:空气有压力。第三段是第二个实验结论,空气的压力在四面八方都是存在的。这些内容,教学中最好先让学生归钠概括后,并在小组内总结出结论再看课文。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做好演示实验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如果课上实验失败,就会达不到实验目的,而出现相反效果。
四、背景资料
1.空气的压力广泛存在,我们身体内部也有压力,但由于身体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空气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又相互抵消,因此我们不易感觉。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压力的存在及其应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
2.大气圈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人类就居住在这层大气的底部。大气圈里的空气虽然看不见,但质量大得惊人。据科学家估算,整个地球周围有5000多亿吨重的空气。住在地球上的人,如果没有人体内向外的压力,会被压得粉身碎骨。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质量的十分之九都集中在近地面的16千米以内的大气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就越稀薄。
3.马德堡半球实验
早时,先人们以为空气没有重量,不会产生压力。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
提出大气存在压力。
为了证实大气压力的存在,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学者奥托〃冯〃葛利克做了一个震动世界的实验。他做了两个铜质的空心半球,直径都是37厘米,能够互相吻合。为了防止漏气,又在两半球的吻合处加上浸透蜡和松节油的皮圈,并在一个半球上装了活栓,通过活栓抽掉球里的空气。实验时用抽气机把球内空气抽出,然后用两队马往相反的方向各拉一个半球,结果八对马也拉得十分吃力,没有把它们拉开,再用劲拉,才把两个半球拉开。
但是只要把活栓转动——下,使空气流进球里,就能毫不费力地把两个半球分开。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生动地告诉人们,大气压强不但存在,而且大得惊人。
4.1971年6月,苏联载人航天器“联盟号”返回以后,打开舱门发现三名穿着普通衣服的宇航员都死了,他们的面部没有表现出任何痛苦的表情。经过调查,原来“联盟号”返回前,有一个密封插头在座舱与轨道分离时漏了气,舱内空气猛然从那里泄了出去,座舱里人工建立的大气压猛然减低,因“爆炸性失压”使三位宇航员牺牲了。
人类要飞出地球,首先要克服失掉大气压的难题。人体内的水分、气体都保持着一定的压力,和大气压相平衡,例如,体内有血压,血压高就会生病。一旦外界失压,人体内的压力过高,气体马上膨胀,体内空腔扩张,像升入高空的气球爆破一样。接着就是大量的水分变成了蒸汽,皮下形成大量水汽,把皮肤胀得鼓鼓的。幸亏另外三位宇航员很快返回了大气层,舱内又有了大气压,否则,不幸者将是惨不忍睹的。
6.哪个滑梯快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两种不同滑梯哪一个下滑快?”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不同曲线运动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方面的科学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对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提高和训练。
3.通过学习活动,了解曲线运动方面的简单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制作实验,体验到曲线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和有趣的现象,知道这些现象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通过对曲线的研究,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曲线知识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对两架滑梯的高度及长度把握上要严格和细致,尽量减少制作过程中的误差,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教师要根据情况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3.学生对于普通滑梯比较熟悉,但对于曲线结构的滑梯并不熟悉,另外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尤其像天安门房顶的曲线不陌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见到的曲线来引导学生,学生在课前也可以对生活中的曲线物体进行搜集整理,积累知识。
三、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1.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减少两架滑梯的误差,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2.实验过程中要选用一些比较光滑的物品,滑梯表面也要保证光滑、平整,释放物品动作要轻些,尽量做到两手同时释放重物。
3.这一课主体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调整试验等环节,让学生体验 1.指导学生学会“分解图形”的方法,以右图为例:;第一步:画出1个最大的三角形;;第二步:画出2个中三角形;;第三步:画出3个小三角形;它有1个大三角形,2个中三角形,3个小三角形组成;它的规律是1+2+3=6(个);2.由此导出数三角形的规律,则:三角形总个数=1;3.建议老师自制学生爱看的课件,或用透明胶片制成;4.“探索延伸”栏目中,答案是:;AB是三
------------------
1.指导学生学会“分解图形”的方法,以右图为例:
第一步:画出1个最大的三角形;
第二步:画出2个中三角形;
第三步:画出3个小三角形。
它有1个大三角形,2个中三角形,3个小三角形组成,共有6个不同的三角形。
它的规律是1+2+3=6(个)
2.由此导出数三角形的规律,则:三角形总个数=1+2+3+„+N。
3.建议老师自制学生爱看的课件,或用透明胶片制成复合式幻灯片。请老师在形式和方法上多动脑筋,以利于活动顺利进行。
4.“探索延伸”栏目中,答案是:
AB是三角形ACB和三角形ADB的共用边。
上图三角形ACB,共含有不同的三角形:
1+2+3+4+5=15(个)
下图三角形ADB,共含有不同的三角形:
1+2+3+4+5=15(个)
上图中共含有15+15=30(个)不同的三角形。
所运用的规律是:1+2+3+„+N。
9.记忆力训练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提高记忆力”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提高记忆力方法的学习研究兴趣,探讨提高记忆力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科学记忆方法的乐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正确使用记忆方法的能力。
3.通过探讨与体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提高记忆力方法的有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探讨提高记忆力方法的过程为教学重点内容。
教学的难点是掌握提高记忆力方法的活动。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主要是通过提出提高记忆力问题的意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提高记忆力”方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从“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这一重要的科学观点,导入新课。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结合教学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对记忆方法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提高记忆力方法,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对分类记忆方法的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认识分类记忆的方法。
关键要注意实验的程序,严肃认真实验,才有效果。
教师也可用视频课件进行全班共同实验,往往效果会更好。
实验二
是对多通道记忆方法的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认识多通道记忆的方法。
此项实验的组织工作十分重要,如果是小班教学完全可以全班统一进行。一定要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实验三
是对口诀记忆方法的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认识口诀记忆的方法。
此项实验是全班统一的教学活动。如果课堂时间较紧,可以只背部分内容进行研究。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以教师讲解为好,可以再介绍几种方法,使学生明白记忆方法很多,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忆。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由两组内容组成:
一是介绍一种谐音记忆方法,可让学生体验一下。
二是又介绍了三种记忆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单介绍。
2.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教材中介绍的科学记忆方法仅是学生便于理解的点滴方法,实际提高记忆力方法据统计有百种之多,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应用的原则:
一是要选择那些适合个人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是要为我所用,不要生搬硬套,否则会事与愿违。
四、背景资料
2.记忆方法六种二说
(1)明确近期记忆目标
(2)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
(3)利用直观形象进行记忆
(4)联想法记忆
(5)分类记忆法
(6)形象记忆法
3.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
4.编口诀的方法可以根据情况加以运用。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口诀很不容易编,记忆的对象又并不常用或都很简单,用其他方法记忆很方便,那就用别的方法。否则为了编口诀就花去很多时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10.生日“魔术”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有趣的“生日魔术”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独立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掌握“生日魔术”的“玩”法。
2.通过积极思考与分析,懂得这个“魔术”是数学游戏,是有科学道理的,它是数学的“逆运算”
三、指导策略
1.“生日魔术”游戏,“变”的准的关键有三点:
(1)让同学们掌握计算的顺序。
(2)计算后的结果,除以20的商是生日,余数是月份。
(3)计算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无论哪一过程若计算结果失误,这个“魔术”就演“砸”了。
2.通过逐步推导,让学生知道:
(1)它不是魔术,也不是迷信。
(2)这个“魔术”是数学游戏,是有科学道理的。它是数学的“逆算法”。
3.“探索延伸”:
7进制的数学游戏,通过揭秘让学生知道是特定条件下的加法速算法。
11.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
一、目的要求;1.通过“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的实验与探;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磁铁的磁性隔着;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教学难点是每个实验操作;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段话------------------
11.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
一、目的要求
1.通过“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的实验与探索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磁铁的磁性隔着金属材料——铁受到明显的影响,而隔着非金属材料受到的影响不明显的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体会“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观。
教学难点是每个实验操作。实验操作对于四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动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按图组装的实验装臵,各种薄片状小物品。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到影响的程度,并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研究磁铁隔着非金属材料,如布片、塑料片等物品磁性是否受影响的问题。
首先要指导学生熟悉实验装臵,明确实验操作方法。可以教师演示、学生表演等方法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实验操作方法以后,再开始进行以下三项实验。也可以课前对各小组组长进行培训,使课上各组实验活动取得满意效果。
其次要提醒学生要小心操作,才可以使实验成功。
在“思考问题”栏目内有意提醒学生用“受到影响程度不明显”来表述,不用“没有影响”来表述,这样更科学。
实验二
是研究磁铁隔着金属材料,如铝片、铜片等物品磁性是否受影响的问题。提醒学生掌握验证方法,判定磁性是不是受到影响。
实验三
是研究磁铁隔着金属材料---铁片,磁性是否受影响的问题。
这个实验特别要强调铁片不要碰到磁铁和曲别针。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分别是三个实验的回顾与实验的结论。
教学活动时,可以用小组讨论方法,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工作。
(5)探索延伸
2.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12.缩减发明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对小发明技法之一缩减法为内容的实验研究活动,激起
学生对小发明活动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通过实验和探讨活动,体验小发明技法缩减法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创新技能。
3.初步了解小发明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解小发明的科学方法。
教学的难点是小发明方案的设计活动。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引领学生研究图中每一件物品的 “昨天与今天”,从而让学生感知缩减发明法的内涵。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缩减发明技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活动设计:
本节课是通过研究身边许多缩一缩或者减一减而发明的新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实践缩减发明法的一次发明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研究活动
实验一
是分析事例,探索“缩减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
教材通过四组事例让学生在研究思考中体会“缩减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教学中让学生逐步感悟什么是缩减发明技法。不要让学生疏理概念,让他们有所体会,能大致理解什么是缩减法就可以了。缩减法可以形象的称为“减一减”的方法。
教学中最好能展示实物,讲解新物品的特点,功能的变化。这是问题的关键。
实验二
是尝试缩减发明技法,找出发明的新物品的实践活动。
是小发明活动的具体操作,每一项都做了提示性引导,首先让学生对提示性引导有较好的理解再往下深入。这些都属于定向发明,要让学生多方位去思考,有意的引导学生实施扩散思维。采用讨论形式其效果更好。学生既可以用现有己知物品做为答案,又可以说出想象中的物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缩减发明技法的规律。
实验三
是自主发明的尝试。
组织活动时可以渗透从我们的需要出发来思考发明物品的方向,仍然是定向发明。
教师要注意所有的探讨都是“纸上谈兵”,不进行实际操作。关键是体验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是活动的回顾与总结,给出结论----缩减发明技法的规律。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或启发式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创造性活动中,提醒学生,不要对其他同学的想法提反对意见,只能加以补充、完善。
第五篇:发现与探索教案
钢珠“变”乒乓球
王永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什么叫“同体积”
2、难点: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出现“流动”。一激趣导入
1、播放一段魔术视频
2、师:你们说这个魔术神奇吗?魔术之所以称为魔术就是有他的神奇性,但在神奇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老师也学了一个魔术,给大家表演一下。
我这里有一盆干沙子,一颗钢珠,请一位同学上来验证一下。东西没有问题吧,现在我把钢珠放进盆里,盖上一块布,现在见证奇迹的时刻来到了。这就是钢珠变乒乓球(板书课题)
师:钢珠怎么变成了乒乓球呢?钢珠哪里去了呢?
二、亲身实验,探索奥秘
1、师:钢珠能变成乒乓球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呢?那就赶快来亲身实验吧!请各组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取实验材料。
温馨提示:(1)通过老师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感悟,以组为单位研究、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操作。
(2)要求每个同学都做一次,体会钢珠变乒乓球的奥秘。
(3)实验结束后,说一说刚才自己是怎么做的?
(4)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把沙子弄进眼里。
(5)填好实验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实验成果。
4、师: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把钢珠和乒乓球同时埋到沙子里面,拍动盆子,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乒乓球到了沙子上面,而钢珠怎么震动还是在沙子的下面。主要证明乒乓球轻。)
4、用沙球和乒乓球做比较,用以解释“同体积”的概念。
5、小组讨论:是什么原因使钢珠到了沙子下面?乒乓球到了沙子上面?并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6、成果展示:(组长汇报)
(1)钢珠重,当拍动盆边、使盆中的沙子产生运动时,钢珠就沉入沙中。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后强调:必须是同体积的钢珠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2)同体积的乒乓球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乒乓球轻,当拍动盆边使盆中沙子产生运动时,乒乓球旁边的沙子会沉入乒乓球底部,乒乓球就慢慢的浮出沙面。
7、湿沙子实验
师:现在请同学们还按照刚才的实验过程,用湿沙子做一次实验,看看两次实验有区别吗?
学生动手实验。
8、分组汇报
实验结果:在湿沙子中乒乓球上来慢.师:你们知道为什么慢吗?(教师实验证明干沙子流动性强)湿沙子不如干沙子流动性强.三、拓展延伸
1、师:我们不要小看流沙,他会给我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请看视频。(流沙是大自然所设计出的最巧妙机关,它可能藏在河滨海岸甚至邻家后院,静静地等待人们靠近,让人进退两难。在公元1692年时,牙买加的罗伊尔港口就曾发生过因地震导致土壤液化而形成流沙,最后造成三分之一的城市消失、两千人丧生的惨剧。看似平静的英国北部海、美丽而危险的阿拉斯加峡湾等地也曾发生过流沙陷人的故事。但是,大多数人往往都没见过流沙,更没有亲眼目睹别人掉进流沙或者亲身经历过。人们对于流沙的印象主要基于各种影片,在电影塑造的场景中,流沙是一个能把人吸入无底洞的大怪物。一旦人们深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同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受困者顷刻间被沙子吞噬。)
2、师:虽然流沙很可怕,但逃脱流沙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受困者要轻柔地移动两脚,让水和沙尽量参入挤出来的真空区域,这样就能缓解受困者身体所受的压力,同时让沙子慢慢变得松散。受困者还要努力让四肢尽量分开,因为只有身体接触沙子的表面积越大,得到的浮力就会越大。只要受困者有足够的耐心、动作足够轻缓,就能慢慢地脱困。
四、板书设计:
2、钢珠“变”乒乓球
发现:钢珠沉入沙子底下,乒乓球到了沙子的上面。探索:沙子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