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工贸易在内陆地区发展的模式探索
加工贸易在内陆地区发展的模式探索
重庆市市长 黄奇帆
来源:经济日报
加工贸易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在我国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以往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沿海,在广袤的内陆地区基本上是空白,难以分享到加工贸易所带来的好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强调“加快内地开放”,“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内陆地区加工贸易加快发展并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布局及特点
加工贸易是一国利用本国生产能力和技术,进口料件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随着IT和交通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全球通讯和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为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许多产品的生产和价值链,在全球范围按专业分工展开,其生产环节大都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由此诞生,并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把劳动力优势与国际化的市场、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相结合,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却极不均衡。广东、江苏和上海3个省市就占到总量的大头,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较低。我国加工贸易之所以大量集中在沿海地区,一方面,在区位条件上,东南沿海的优势显而易见。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大部分来自海外,产品也销往海外。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决定了物流成本成为加工贸易企业选址布局的关键因素。加工贸易的物流成本包括进项物流和出项物流成本,大致占综合成本的20%以上。内陆发展加工贸易,必须面对2000多公里的口岸距离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无论采取哪种运输方式,物流成本都是十分高昂且难以承受的。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必然伴生进出口物资的大进大出,必须有保税区提供便利。过去20多年,我国保税港区、保税区全都分布在沿海。内陆地区也曾提出设立保税区等保税物流平台,但由于距沿海上千公里,海关查验与边防检查脱节,势必造成在内陆和沿海的重复查验,手续繁杂,费时费力。由于这些原因,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也就缺乏必要的保税条件。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呼吁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转移,内陆地区也竞相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但总体上收效甚微。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物流成本过高和没有保税区的问题,这只能
是一厢情愿。内陆地区要发展加工贸易,就必须着眼于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保税通关便利化,转变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式,探索出一条内陆加工贸易发展的新路径。
二、转变加工贸易发展方式
最近3年,即使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重庆加工贸易也逆势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已形成4000万台笔记本电脑生产规模,未来3年将扩大到8000万至1亿台,成为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加上数千万台手机、打印机、几百万台服务器和路由器,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将超万亿元、出口额将超千亿美元。
重庆发展加工贸易不靠低地价、零税收、高补贴等招商方式,而是靠创新加工贸易发展方式,从而实现了科学发展,收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第一,建立整机加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由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我们采取措施将笔记本电脑零部件70%至80%本地化制造,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使电脑加工的进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归零,达到了比沿海地区进项物流成本更低的效果。目前,重庆的笔记本电脑基地,有惠普、思科等品牌商出品牌、下订单,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代工商做整机、搞组装,上百家零部件供应商搞配套、做零件,形成了“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制造商”的加工贸易全流程集群。
第二,打通出海大通道,降低出项物流成本。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出口都是先运到沿海,再海运销往全球。这种物流格局不改变,内陆加工贸易的出项物流成本仍会远高于沿海。必须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至少与沿海基本持平,才有发展的出路。为此,重庆做了3方面努力:一是发展航空物流。就航空物流而言,内陆和沿海成本差距不大。重庆及时进行江北机场改扩建。今年三期扩建竣工后,航站楼面积西部第一,航空货运能力可达100万吨,2015年第三跑道和T3航站楼建成后,航空货运能力将增至200万吨以上,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型国际门户枢纽机场。二是开通铁海联运。在铁道部支持下,开通了重庆至深圳盐田港的集装箱“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运时缩短一半,运抵欧洲比到“长三角”还快2天,而运费相当。此举把重庆由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了“前沿”,改变了国内开放的格局。三是打通欧亚大陆桥南线。欧亚大陆桥南线早已贯通,但因存在一些障碍,迫使我们走运距长、耗时多的北线。如能清除障碍,内陆到欧洲将比沿海更为便捷。在铁道部和海关总署的支持下,中铁集装箱公司、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公司3家联营,共同分享南线货运带来的利益,并帮助协调返程运货。目前3国海关已签订了货物互通便利协议,实现了互利共赢。欧亚大陆桥南线开通后,重庆铁路货运到欧洲比沿海海运到欧洲快20天左右,而综合物流成本大幅下降。
第三,搭建加工贸易发展平台,创新内陆保税区监管模式。内陆保税区远离边境,必须创新保税物流监管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让加工贸易企业在内陆也能享受与沿海保税区同样便利化通关服务。在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支持下,重庆获准设立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成为内陆惟一拥有两个保税区的城市,并借助GPS定位等物联网高科技手段,创新内陆保税区监管模式,实现了“一次报关、一次申请、一次验放”。企业进口货物,边境海关直接放行,进入重庆保税区后再查验;重庆保税区验放的出口货物,边境关区不二次查验;重庆保税区之间的货物交换,不需重复办理进出关手续。由此,通关更加便捷,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形成以人为本的员工服务新模式。加工贸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提供有比较优势、相对稳定的劳动力,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在传统加工贸易模式下,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十分突出,员工的生产、生活都局限在厂区狭小的空间,几乎与世隔绝,员工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重庆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不仅对生产供应环节进行创新,还坚持以人为本,对企业员工的生活服务机制进行创新,努力提供人性化、社会化的服务。加工贸易园区在规划时就配套了相应的社区,建设了人性化的职工宿舍或公租房,教育、卫生、休闲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员工走出厂区就进入社区,充分融入社会。重庆还在全国率先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就可以转为城市户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企业经营者的烦恼,更增加了员工在城市和企业的归属感,有效解决了企业与社会隔离的问题,实现了真正的安居乐业。与此同时,重庆在西部率先实现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4%和“普十二”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每年可输送17万高校毕业生和20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能为加工贸易企业长期提供量足、质优的劳动力。
这4项举措,补平了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短板”,使国家赋予内陆地区的优惠政策、低廉的煤电油气和土地成本等优势得到凸显,增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吸引力,趟出了一条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的新路子。
三、推动加工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拓展
内陆发展加工贸易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制造、装配环节,还应积极抢占结算和研发等高端领域,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第一,引进加工贸易的结算中心。加工贸易的结算方式有3个特点:
一是具有网络化特征。加工贸易的生产供应体系,伴生了大规模的资金往来和结算,一般的实物贸易结算通常是贸易双方点对点的结算,结算地点通常在交易主体所在地。加工贸易作为一个完整的生产供应链,品牌商、代工商和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物流企业之间有十
分频繁的结算往来,如果采取每个企业所在地点对点的结算方式,耗时、费事、成本很高。为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品牌商往往以一个第三方所在地作为结算中心。
二是具有离岸金融特征。加工贸易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销售都具有保税性质,品牌商为结算方便,大多将结算中心设在离岸金融政策宽松的地区,表现出离岸的金融特征。
三是具有高附加值特征。其一,“结税”。每百亿美元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可产生约1%的税收结算。其二,“结汇”。每百亿美元账户,可为主办银行带来0.5%至1%的中间业务收入。其三,“结人”。结算中心能够提供大量的会计师等岗位。
重庆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支持下,对加工贸易结算需要的相应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凭借几千万台笔记本电脑生产规模,以及全国一流的金融生态和营商环境,促使惠普将它的亚太地区结算中心从境外转移至重庆。
第二,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中心。在加工贸易生产、供应、销售的全流程中,还有一个处在高端的研究开发环节。目前,加工贸易企业一般只做了“低端”的整机组装,投资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也很低,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环节基本控制在外国企业手中。在“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新模式下,生产供应全流程的企业集聚,必然对新技术催生旺盛的需求,研发机构也需要跟进品牌商、代工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及时解决技术来源和提高技术支撑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这就使加工贸易研发中心落户内陆成为可能。研发机构的落户集聚,一方面使我国加工贸易从技术链的低端跃升到高端,较高利润和附加值也随之而来;另一方面,研发机构的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助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重庆笔记本电脑基地的工作目标,就是在品牌商、代工商和零部件制造企业大量集聚的基础上,努力成为IT研发机构的集聚之地。
过去30年,我国沿海地区凭借“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创造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奇迹,顺利实现了经济“起飞”,这是历史的一种必然。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少,沿海和内陆地区都不宜发展。其实不然,加工贸易并非价值链低端的代名词,而是人类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的创新。它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合理分工的必然趋势,改变了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结算等“小而全”的传统模式,将整个产业链条分为若干环节,每个环节由全球最具优势的企业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了专业化程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而连接这些环节的是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贸易也应运而生。尽管组装等制造环节处于加工贸易“微笑曲线”低端,但它是研发、结算、销售等高端环节的基础,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也难有服务贸易的兴旺。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轻易丢掉加工贸易。正确的做法是:夯实制造基础,补上薄弱环节,抢占高端领域。这样,加工贸易的“大厦”就能拔地而起,我们就能掌控整个“微笑曲线”,真正“微笑起来”。
第二篇:广东加工贸易发展
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与升级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班 张沁
指导老师 潘曦
摘 要:加工贸易一直是广东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广东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与升级更为艰难。本文从广东省加工贸易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的策略。
关 键 词:广东 加工贸易 现状 升级转型
一、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之初,在借鉴国外加工贸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上海等沿海省市进行加工贸易试点。1979年7月,中央决定给予广东省以特殊政策及灵活措施。1979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在特殊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再加上毗邻港澳地区的地理优势,广东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地区。广东省加工贸易经历了早期的以服装、鞋类、箱包、玩具等产品为主,发展到现在以IT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60%。
二、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1、加工贸易成为广东外向型经济的主体,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008年全省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为8697.7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6.9%;涉外税收为2355.9亿元,增长19.9%。全年加工贸易顺差达1054.9亿美元。
2、加速了广东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2008年,我省加工贸易项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80.7%和46.5%。全省加工贸易增值率由1996年的35.6%上升为2008年的67%。
3、推动了广东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的进步。通过吸收外资发展加工贸易,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技术设备,其中核心关键技术4676项,促进加工贸易的逐渐转型。
4、加工贸易产业链不断延伸,带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2008年以来,我省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总金额达1280.9亿美元,增长7.9%,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三成。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带动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超过5500亿元,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5、推动了广东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形成了深圳布吉(电子信息产业)、东莞虎门(服装)等专业乡镇。
6、促进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涌现出华为、美的、格力、格兰仕等一大批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
7、增加了劳动就业、培养了大批熟练产业工人,有利于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截止2008年,我省加工贸易吸纳就业1600多万人,其中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以上人员占13.66%,技术、熟练工人占66.7%,普通工人占19.64%。[2]
8、金融危机对广东加工贸易造成严重冲击。具体表现在:
一、加工贸易进出口降幅较大;
二、出口订单匮乏;
三、内销信息不足;
四、融资难度增大;
五、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导致我省产品竞争力下降;
六、来自周边国家与其他省份的竞争压力加大;
七、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由原来珠三角占绝对比重逐步向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发展, 东部其他省份如江苏、浙江等地,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9、欧元汇率的不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响。加工贸易的出口主要是销往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欧盟地区爆发的欧债危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外销出口订单。加上人民币不断的升值,会导致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增加企业的汇兑风险,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亏损甚至是倒闭。
三、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与升级的策略
1.规划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广东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对广东省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做出规划引导,注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各地市根据资源与产业发展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各地市有序分工、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克服功能交叉重叠和产业结构趋同。
(二)将加工贸易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
改进和提高招商引资的操作方式和层次,跟踪国际行业技术和领军企业的最新动向,瞄准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充分发挥广东地域优势,多渠道主动招商。明确招商引资的指导方向。提高加工项目投资门槛,对于增值率低于目前平均增值率的新项目限制进入,分行业规定新进入项目增值率的最低限,确定国内采购的最低比率,推动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的加工贸易项目和“关联配套”型加工贸易项目,要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两高一资”加工项目坚决禁入。
要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广东省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以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要继续加强对日韩企业的招商工作。充分发挥区位、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抓住日韩企业海外加工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分析收集各类企业发展动向和信息,尽可能多地吸引日韩等地区企业来广东省开展加工贸易。扩大对欧美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广东省投资建厂,扩大技术溢出效应,尤其是应该加强对欧盟各国的吸引,同时,借我国与非洲、东盟各国关系发展日益密切之机,多渠道地加强与其合作。
(三)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
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使其具备应有的激励机制、竞争理念和市场行为,从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作用,为加工贸易升级换代提供有利条件。
民营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其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改变现行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新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密切跟踪有关跨国公司的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跨国公司的订单,融人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为其提供配套产品,彻底解决技术扩散效应差的问题。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信贷资金支持体系,促进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不断地融合,形成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群体,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
(四)发展加工贸易海外营销
品牌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竞争力的象征,仅仅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不但导致企业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的利润极少,而且生产经营中始终不能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知名品牌企业,是新时期加快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增值率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加工贸易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培育自己的国际品牌。
企业需要转变思想,正确认识海外分销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积极融入到全球产业发展的大潮中;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企业生产;多渠道获得融资,解决营销网络建设与品牌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成立海外业务部,吸引国际经贸人才进入,积极接触海外跨国公司,争取直接接单;实施正确的营销策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做好分销商的沟通与管理,加强合作,加强品牌宣传,逐步建立完善的海外分销渠道,提高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2.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
引导配套产业向主体产业靠拢,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特有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快技术的扩散、传播和创新,释放科技创新能量。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各地在发展主要产业基础上,加强与其它地区的产品配套能力开发,形成中东部大产业群。
产业集群发展应该以各类开发园区以及出口加工区为核心,根据各园区发展重点规划,发布推荐一批重点发展产业的企业名单,规划、引导与之配套的关联协作企业在其周边集聚,有效解决加工贸易产品配套难的问题。
鼓励外资的跟随性投资,引导外资向专业园区发展,促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培育新技术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创造更加有利的产业空间。
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配套协作,不断提升包括加工配套、人力资源配套以及同行企业和相关企业聚集效应在内的加工贸易的整体工业配套水平。
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提高海关通关效率;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料件;加强对配套企业的科技、资金和信息支持;发挥政府、科研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内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技术开发、人才培训。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培训员工,同时,严把审批关,将加工贸易审批和管理工作与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工作结合起来,扩大技术溢出效应。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模仿创新。借鉴台湾等地的经验,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产业科技进步基金,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发放优惠贷款和各种补贴,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进步、质量改进、自动化发展和员工培训,以有效地缓解企业技术进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宣传并采取适当鼓励措施,促使加工贸易企业实施合理的人才开发战略,鼓励员工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
3. 完善政府配套服务
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工贸易是广东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条现实路径,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
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博览会、展销会,尤其是国际著名的专业博览会,将山东的产品推向世界,努力创造世界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易雪玲.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黄晓玲.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3].刘似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05(2)
[4].尹浩华.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5(2)[5].孙楚仁.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计.世界经济研究.2006(3)
[6].王晨钟.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天津:《现代财经》2005年第8期。
[7] 马强,2009:《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创建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思考》 [8] 文佳妮,2007:《广东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9] 邵祥林、王玉梁:《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加工贸易》
[10] 陶涛:《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3-4月
[11]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粤府[2008]69号
第三篇:地区发展模式借鉴
地区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杨星宇 社会工作2012级 1210010221要探讨地区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首先要搞明白地区发展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社区发展模式的定义:是指通过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助合作,再加上上级政府和外界机构组织的协助和支持,动员社区内外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居民需求的一种工作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居民的参与和合作沟通,注重居民在参与守区发展过程的个人能力、公共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社区物质环境的建设。
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
1、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2、注意通过培养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所介入社区的社区成员参与意识淡漠,缺乏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
3、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许多地方和地区发展模式不谋而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
(一)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目标,乡风文明是保障,村容整洁是形象,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既鲜明而具体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中国社会有着和谐共识的传统文化基础,注重乡土意识和邻里互助,又加上中
国政府对基层社区高度重视居民自治的基层民主建设,这些都是适合社区发展模式的有利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可以通过地区发展模式的工作方法得以实现
第四篇:车削加工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车削加工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学习数控车床加工技术的基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车床的基本操作,能够将理论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是一个值得车工实习指导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针对中职学生对车工实习缺乏主动性、不感兴趣等现状,并结合自己多年车工实习教学经验,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车削加工技术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车削加工技术;兴趣;教学模式
车工实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想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利用规律加以引导,使学生肯动脑,肯动手,肯学习,肯钻研,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车工技能的意义所在。一体化教学,就是整合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将理论和实训教学环节进行重新整理融合,从而保证整体教学目标的一一实现。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重组。
车工实习的作用
学习车工技能对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为学习数控车床加工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体现:①培养学生对机床型号、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及切削参数的选择能力;②培养学生对工量具的使用方法、读数原理及日常的维护能力;③培养学生对机床的使用维护和常见故障的排除能力;④培养学生对工件进行检测和质量评定的能力;⑤培养学生养成实习结束后,整齐摆放工量具,擦拭机床、清扫地面等良好的卫生习惯;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以及节约资源、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手脑并用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进行,理论课在教室里完成,实训课在车间完成。理论课注重大脑的理解和记忆,实训课学生认真看教师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强化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或纠正理论课上的不正确理解。这在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但实际上是,专业理论知识要讲完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到实践环节。这样很多理论知识有被学生遗忘的现象,使得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实践不能很好地印证理论知识,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轨,也就形不成理论―实践―理论的知识链。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对实践没有感性认识,学生学起来吃力,教师教起来费劲,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手脑并用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结合起来,让理论实时指导实践,实践实时验证理论,例如:学习“刃磨车刀”这一课题时,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车刀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包括车刀的材料、组成、几何角度及刃磨后须达到的要求等。然后由实训教师示范,学生观模。学生再动手练习。刃磨后让学生写出操作过程中的感受,总结遇到的问题,教师收集后再一一讲解,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形成一条完美的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知识链条。营造探究式学习的平台
对高年级的中职学生而言,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出现了明显的层次之分。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配合学生设计一些感兴趣的情景车削任务。例如,接到某企业螺纹轴零件加工任务,因为长期使用,磨损严重不能正常使用,需要更换,由企业提供图纸及毛坯,要求我方严格按照零件图纸技术要求加工,20天内完成100件的加工任务。产品首件加工完成后由企业技术人员来我校进行精度检验,质量合格后将投入大量生产。学生接受任务后分组进行任务工作计划制定,工艺文件编写,零件加工,零件检查及质量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资料去完成每一步的工作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及向实训教师咨询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最后写出工作总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锻炼与人沟通、团队合作技能。
提高学生学习车工技术的兴趣
4.1 通过第一堂课,引发学习兴趣
车工实习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心理出发、从简单出发,通过第一堂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包括:①教师要给学生彼此信任的感觉,起到树立榜样的示范作用。比如:教师要以身作则,穿戴好工作服进入实习车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专业的、严谨的教师,有足够的能力教好这门课。②详细介绍车工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对学生专业的选择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把理想目标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③简单介绍车床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的求知兴趣。
4.2 通过课堂讨论,启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打下伏笔,通过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根据图纸安排加工工艺的课题。首先,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自己制定工艺方案。然后,教师对各组制定的工艺方案进行分析、评定,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其次,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对工艺方案加以修改。最后,按照修改后的工艺方案,完成工件的加工。通过这种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不但启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掌握了车工技能。
4.3 通过技能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掌握了技能后,内心渴望得到学校、教师、家长的肯定。学校要定期举办一些以技能比赛、操作表演、作品展示为一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的技能得以发挥、得以表现。既起到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作用,又提高了学生钻研技能的积极性。对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大力表扬,鼓励、宣传。对未获奖的学生,也给予肯定,鼓励其加倍努力,争取下次获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推动了学校技能教学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浓厚的技能学习氛围,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结论
总之,车工实习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以培养技能为目标,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后,让学生自己接受任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第五篇:申报加工贸易须知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申报加工贸易须知
为了认真执行加工贸易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加工贸易审批程序,请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按以下规定进行申报:
一、企业申报加工贸易流程
(一)加工贸易企业资格认证
(1)加工企业办理《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
加工企业必须具备加工生产能力,取得注册地县级以上外经贸主管部门出具的《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
方能承接加工贸易业务。
加工企业办理《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的方法:由注册地县级以上外经贸主管部门到加工厂进行验厂,同时提供以下资料:
1、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2、外商投资企业需提供验资报告(复印件)
3、工厂厂房产权证或租赁合同(复印件)。
4、《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表格下载网址:
注:《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有效期为一年。
(2)经营企业资格认证
企业需先到我局领取加工贸易资格确认函并提供以下资料:
有代理权的进出口企业 有进出口权的生产型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1、《加工贸易企业基本情况及经营情况调查表》、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工贸易企业基本情况及经营情况调查表》
2、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3、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加工企业注册地县级以上外经贸主管部门出具的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书(正本及复印件各1份)、《加工贸易企业基本情况及经营情况调查表》、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工企业注册地县级以上外经贸主管部门出具的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书(正本及复印件各1份)
注:(1)《加工贸易企业基本情况及经营情况调查表》
(2)《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表格下载网址:
企业凭确认函到EDI安徽代表处办理加工贸易入网手续。
(二)正常加工贸易
经营企业取得加工贸易资格认证后,通过网络传输申报资料,经批准同意后,带以下文件和材料到我局领取《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
1、《加工贸易业务申请表》1份(从申报系统中打印);
2、《进口料件清单》、《出口制成品清单》和《成品对应单耗情况》各1份(从申报系统中打印);
3、进出口合同正副本各1份(主要条款译成中文);
4、与加工厂签定的加工协议2份(自己加工除外)。
5、《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复印件)
(三)合同变更
企业在核销期内通过网络传输变更数据,经我局批准同意后,带《加工贸易变更申请表》(从申报系统中打印)及有关变更材料到我局领取《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变更证明。
(四)撤销合同
企业带撤销申请(说明撤消原因)及相关资料直接到我局办理。
(五)保税进口料件内销
企业在核销期内通过网络申请内销并带以下材料直接到我局领取《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
1、内销申请报告(详细陈述已核销情况及转内销原因)并加盖公章;
2、《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复印件);
3.《海关加工贸易登记手册》中记录进出口登记情况的复印件;
4、进口料件内销清单;
5、合同终止协议(余料内销除外);
6、进口许可证(需要许可证的内销保税料件)(复印件)。
(六)核销
1、企业在海关核销后方可通过网络向我局申请核销。
2、企业通过网络将要核销的数据上报至我局,并带海关的企业合同执行情况登记本核销页的复印件,直接到我局办理核销。
(七)加工贸易进口不作价设备
加工贸易外商提供的不作价设备,指与加工贸易经营单位开展加工贸易的外商,以免费方式,向经营单位提供的加工生产所需设备。
加工贸易经营单位申请进口不作价设备需带以下资料(一式三套):
1、进口不作价设备申请书(说明进口理由、用途并附不作价设备清单);
2、进口不作价设备合同(协议)书(列明进口不作价设备条款,即:以免费方式提供,不需经营单位付汇进口、也不需用加工费或差价偿还设备款,并附设备清单);
3、加工贸易进出口合同;
4、《工商营业执照》;
5、《进出口企业资格征书》或《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6、《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
到我局领取《加工贸易进口不作价设备申请表》、《加工贸易不作价设备备案清单》及《加工贸易不作价设备批准证》。不作价设备进口后,企业每年应向我局书面汇报该设备使用情况,并附上正在进行的加工贸易合同。以上企业提交的申报资料,均需加盖企业公章。
二、审批期限
手续齐备,审批期限一般不超过三个工作日。请企业提前安排申报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