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农业贸易发展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9-05-12 18:5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入世十年农业贸易发展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入世十年农业贸易发展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入世十年农业贸易发展实践与探索

《入世十年农业贸易发展实践与探索》正式出版

2012年01月06日 10:39来源:农业部热点专题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为了纪念中国农业入世10周年,由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作序、副部长牛盾主编的《入世十年农业贸易发展实践与探索》于近日出版。该书共八章,57万字。

第一章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发展

入世10年,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技术品种引进和外资进入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农业发展整体保持良好势头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开放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等因素,也得益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需求快速增加的宏观环境,更得益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大幅增加农业国内支持等政策保障。

入世推动了市场取向的农业农村改革,加快了农业贸易发展,对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减缓农业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口的过快增长和外资对特定产业的过度进入,给我国小规模生产农业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

入世10年我国农业发展经验是:必须以理论创新带动政策创新,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用开放的办法解决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用世界的眼光全球的视角统筹谋划农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WTO规则,在开放中切实加强对农业的合理保护。

第二章农业贸易政策选择

我国是13亿人口大国,人均农业资源不足。我国大宗农产品供给必须立足国内生产实现基本自给,同时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显著,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难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农产品贸易不能单纯地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必须充分考虑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和农村就业等非贸易关注。

由小规模生产特性决定,我国农业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相比存在着难以改变的竞争力差距,必须在开放和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切实加强对我国农业的支持和合理保护,维护农业产业安全;必须强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统筹,确保我国大宗农产品基本供给保障能力不会削弱;必须着眼长远在多边和双边谈判中重视和加强对有限政策空间的保护。

在我国大幅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国际市场的高保护依然存在,必须加大农产品贸易促进力度,有效发挥农业品牌展会的集聚和整合作用,加快优势农产品出口,推进公平贸易。

第三章 WTO农业谈判

立足国内农业产业政策和发展实际,积极参与WTO新一轮农业谈判,努力争取有利于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游戏规则”,大力推动农产品公平贸易,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

我国在入世过程中做出了远远超过乌拉圭回合要求的农业承诺,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成员,由于农业关系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进一步减让承诺的余地非常有限。

WTO新一轮农业谈判应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消除各方特别是发达成员的贸易壁垒,减少扭曲贸易的农业支持,提高发展中成员的市场准入机会,促进农产品公平贸易;应充分考虑发展中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的农业发展实际和需要,通过设定特殊产品和建立特殊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发展中成员的发展关注,保证谈判结果在体现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总体平衡。新一轮谈判还应充分考虑新加入成员为多边贸易体制所做的贡献,对新成员提供充分有效的灵活性待遇。

第四章自由贸易区农业谈判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多边和双边贸易自由化进程明显加快,在WTO多哈回合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自贸区建设受到了更加特别的关注。我国在自贸区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果,先后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正在开展与澳大利亚、冰岛、海湾国家、韩国、挪威及瑞士的自贸区谈判,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与印度、韩国及日韩两国的可行性研究。

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出口利益考量还是从进口利益考量,农业都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在自贸区建设中,各国在充分考量农业竞争力相互情况的基础上给予农业不同程度的灵活性待遇,对重点关注产品实施完全例外、暂时搁置、部分削减等特殊处理方式。

自由贸易区建设中,考虑地缘政治和外交需要是必然的,但就本质而言,自贸区建设是一种经济合作方式,经济上的互利互惠互补是其最核心的特征。我国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必须坚持利益平衡的原则,必须在深入分析各自竞争力基础上处理好敏感产业和重要产业的攻防利益,必须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施品牌战略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相结合。

第五章农业产业安全与健康发展

产业安全概念与市场开放密切相关。我国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关系数亿农民就业增收,而且关系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的保障。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必须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农民有效就业和增收能力、农业产业控制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入世以来,我国农业总体保持了较高的产业安全水平,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产业安全水平得到了有效保障。但部分竞争力弱、开放度相对较高的产业,包括大豆和油籽、大麦、细羊毛,其产业安全受到了严重挑战,大豆和植物油自给水平大幅下降,农民收益减少,产业发展缺乏动力。棉花、乳制品产业安全也受到明显影响。产业损害主要表现:生产受到过度挤压、价格受到过度抑制、中小企业被过度挤出、产业控制力和定价话语权受到明显削弱。

在开放的形势下确保我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必须从保护、调控、监管、救济、促进五个方

面着手,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与支持,加强产业政策衔接与宏观调控,健全对外资的监管,有效运用贸易救济、产业损害补偿等手段维护国内农业产业和农民利益。

第六章国际农产品市场趋势研究

近年来,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全球气候变暖、生物质能源快速发展以及农产品资本化,全球粮食供需呈趋紧态势,粮食库存下降,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走高,区域间和地区间不平衡加剧,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有所增加。就全球耕地和水资源而言,农业生产仍有一定潜力,但能否变为现实生产力取决于政策、投入、科技和稳定的市场预期等多种因素。2008年粮食危机和2010年下半年以来粮食价格再次快速上涨,一定程度预着示全球将进入高粮价、高波动时代。

与人口增长和饮食改善对需求影响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不同,液态生物质能源、气候变化、金融投机资本第三大非传统因素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将加剧世界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性。

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一方面大幅度增加了对玉米、油籽和甘蔗等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农产品价格与生物能源价格互动更加密切。目前液态生物质能源在全球总能耗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但所消耗的农产品占比显著,其对保障能源安全作用有限,对农产品市场影响巨大。生物质能源使美国对全球粮食市场的掌控力将进一步增强。

第七章国外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较

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工农、城乡关系各不相同,出台的农业发展政策措施也因此各不相同。但是,其中又有一些共性的经验值得参考与借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各国的普遍做法。即使在贸易自由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市场开放与产业保护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恰恰相反,越是开放越需要加强产业保护。

在WTO规则下,不同发展水平的成员都十分重视农业产业的有效保护,综合应用国内支持、关税保护、出口竞争、技术性壁垒等措施,以实现加强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各国均将农业支持保护作为农业政策基础,十分注重以立法形式建立长效机制,注重根据发展阶段和农产品供需状况适时调整政策目标,注重国内支持与边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注重生产性支持与收入性支持、即效支持政策与长效支持政策的有机结合,在有效使用黄箱政策的同时强化增加绿箱补贴,突出重点支持产品,注重保留政策空间和使用技术性壁垒手段。建立和强化我国农业产业支持保护政策框架体系,须在支持、保护、调控、促进四方面着力,形成总量增长、重点突出、体系健全、措施有力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第八章农业贸易促进

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开展农业贸易促进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加强农业贸易促进、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和行动。我国农业贸易促进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体系不健全、手段不充

分,缺乏统一规划及配套法规。应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小规模、小批量、多品种特点,从市场、企业、产品三个层面,切实加强农业贸易促进工作,强化农产品对外营销促销公共服务。

我国在蔬菜、水果、茶叶、小杂粮豆、水产品等劳动集约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出口备受质量安全问题、行业内无序竞争、国外贸易壁垒等诸多因素困扰,应着眼重点环节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

农业会展作为最直接和有效的贸易和交流平台,在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农业会展行业管理,提升会展运营水平,是从企业和市场层面促进农业贸易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渠道。

第二篇:入世十年我国纺织品贸易发展

入世十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十年,人们都在讨论入世对中国贸易带来的影响,不得不提的便是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纺织服装业是一个具有世界规模与影响的重要传统工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深受配额之苦的纺织品服装业外贸出口得到改观,成为发展最快收益最大的行业之一。中国纺织服装生产的能力得到充分释放,并成为了目前全球第一大纺织出口国。

在入市之前,纺织业被认为有可能会是获利最大的行业,而如今,纺织品服装也的确成为我国出口换汇的第一商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纺织业带来了产值上的飞跃,但伴随着众多机遇而来的也有挑战。中国纺织业正面临着欧美市场萎缩,国内外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空间过低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倒逼着中国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未来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目前中国政府以及各纺织企业和服装工厂在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1.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分析

1.1 入世后中国纺织业发展增幅迅速

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入世十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基本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2001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仅占全球出口份额一成多,而到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值突破了4万亿元规模,十年间出口额累计增长了292.1%,就业人数仍然保持在2000万人口之上,纺织品出口量占到全球出口份额的三成以上。2009年占全球出口约为三成二,2010年则达到三成三。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2065亿美元。不仅如此,整个“十一五”期间,出口数量对纺织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占到44.5%,价值增长的贡献率占55.5%。入世十年来,中国纺织业飞速发展,美国欧洲经过产业调整,把国内的中低端纺织业基本上都淘汰了,从而给予了中国很大的欧美市场刚性需求,美国欧洲最热销的品牌服饰几乎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中国制造”无处不在。

然而,中国纺织业这一路走来也并非一帆风顺。初入世时,中国面临着关贸总协定的《纺织品与服装贸易规则》限制的出口份额的挑战,较多出口配额都掌握在产值大、贸易能力强的大型国营企业手中,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受限,举步维艰。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

被全部取消后,一季度出口至欧美同比增长3%到4%,配额虽消失,但欧美采取各种保障性措施,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这预示着国内出口价格竞争将更激烈。产品价格低和廉价劳动力成为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根源,欧美国家常常以倾销、人权保护主义等理由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进行限制与打击。因为中国在纺织品行业极强的竞争力,美国和欧洲提出让中国再接受5年配额限制,中国遭到歧视性待遇,坚决反对,最终在乌拉圭回合达成了协议,享受同样待遇,中国纺织业正式迎来“无配额时代”。

在“无配额时代”前后,中国纺织业出现了井喷。2003年全国新增5000家纺织企业;仅2004年第一季度,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144%。而在配额取消的200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150.3亿美元,增长20.9%。对美国出口186.4亿美元,增长70.5%,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16.2%;对欧盟出口183.2亿美元,增长56.9%,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15.9%。大型国营公司的保护垄断地位被打破,而民营企业可以不通过贸易公司直接出口,纷纷摩拳擦掌,积极扩大产能,提高自动化水平。中国纺织业在此时创造了历史新高。

尽管在自由贸易中中国的纺织业发展迅速,但还是面临着中欧贸易争端、各国铺天盖地的反倾销调查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不利因素。中国纺织业在赢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压缩利润空间,并存在着环境污染、附加值低等问题。尤其2011年以来,纺织业面临的挑战比往年更为严峻。

1.2 2011年以来中国纺织业增幅下降面临巨大压力

2011年7月以来,东莞制造业出现企业倒闭潮的消息引发了全国的关注,而纺织业是首当其冲的行业之一。数据显示,8月份纺织品服装单月出口额环比下降6.51%,8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单月出口额同比增长25.53%,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

6.51%。2011下半年纺织业的增幅下降,给整个纺织业带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造成增幅下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内因素和外部经济环境。下面主要分析几种重要因素:

一、劳动力成本上涨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一直以价格优势作为出口竞争的强有力手段,压缩利润空间以求薄利多销。然而目前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廉价劳动力加工市场的优势也在渐渐丧失。全国企业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枯燥廉价的加工工作,而农民工也倾向于选择家乡的工厂导致劳动力缺乏,用工成本高涨。2008年,新《劳动法》出台后,企业的用工成本普遍增加了10%-20%,再加上“用工荒”,企业压力陡增。

二、纺织产业向东南亚、非洲地区转移

在劳动力成本高涨的情况下,中国纺织业还面临着新兴国家的挑战。目前,东南亚、越南、孟加拉、柬埔寨、土耳其等国家的成本远比中国低廉。这些国家的报价有些可以比中国低10%,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的用工成本甚至仅为中国的38%,原材料成本也比中国低30%,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东南亚以及非洲国家的低廉价格优势使得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局面,从而不得不因为过低的平均利润率而放弃大量订单,降低了中国的出口数量,外贸形势非常严峻。

三、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原材料价格也在大幅地波动,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棉花价格在2010年涨至15年最高价,而在2011年下半年又开始下跌。棉花价格的上涨导致许多小规模的工厂因为订单量不足而关门歇业。另外,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会直接体现在服装市场的零售价格上。2011年以来,消费者可以明显感受到服装的零售价格相较之前有明显的上涨。

四、人民币汇率上涨

人民币升值无疑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汇率的上涨削弱了中国的价格优势,使得不少中小型纺织企业不得不减少订单、压缩成本来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大型企业也选择以购买中远期外汇的方式来消抵汇率上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欧美市场大幅缩减

欧盟与美国是中国的出口大国,而近年来的金融海啸和欧债危机使得欧美经济疲软,降低了欧美国家的购买力水平,欧美市场极具缩水,给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了冲击。欧美客大减,使得中国企业的传统市场大幅缩减。

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复杂的国内因素以及不利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叠加因素使得纺织品出口量缩减,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纺织业增幅下降。尤其对于中小型纺织企业来说,出口形势格外严峻,若接订单,无利润,而不接订单又有失去市场的危险,即使接订单,也是中短单占的比重高,长单比重仍偏低,许多小型企业都面临亏损倒闭的危险。

中国纺织业的产量和加工能力是最强的,但始终都摆脱不了附加值低,对外依存度高的现状,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是中国纺织企业摆脱目前不利现状的关键。

2.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前景

2.1 缓解目前中国纺织业严峻形势的建议

目前中国纺织业较大的问题便在于盈利能力低,附加值低,处于贸易食物链的最底端——廉价加工市场使得中国始终无法走出发达国家对价格的控制。在盈利V型曲线中,两端的创新研发和销售是盈利最大的,而最低端的加工则是盈利最低,中国便处于这中间,纺织业中的尖端技术主要还是掌握在世界上一些500强企业中。因此,转型升级成为中国纺织企业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而除了转型升级,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缓解目前的现状。首先便是开拓新兴市场。欧美传统市场的日益饱和与新兴国家购买力的持续增强,使得我国的纺织出口企业开始考虑拓展新兴市场,同时扩大内需。目前,中国纺织品贸易与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成交量有所增长,在非洲、亚洲、拉美等潜力市场的成交率也增长了39%,这都说明中国的纺织品在新兴市场还是有销路的。另外,也可以向其他国家进口部分材料以抵消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了出口减少。另外,还可以提高工厂机械化程度,进行改制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将先进技术投入产业化应用来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中国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拥有自己的品牌来开拓新的增长点。

2.2 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转型升级

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可以越来越好地利用WTO规则来发展自己,入世后有了更加开放的市场和大量的订单,而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和产业升级也倒逼着中国的纺织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如今,欧美国家通过技术创新来抢占市场份额,东南亚和非洲国家靠廉价成本争夺市场,中国纺织业正面临着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两头夹击,加快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如今的中国纺织业依然是OEM的加工市场占绝大多数,也有不少企业不惜重金聘请国外优秀设计师来设计自己的品牌服装,打造中国自己的品牌,提升综合实力,提高利润空间。但从OEM转型为ODM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建立成功的品牌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就拿上海丝绸为例,上海丝绸在入世之前是上海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公司,手中握有大量的出口配额,但是入世后,配额取消了,公司的垄断地位随之消失,真正成为了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市场机制倒逼上海丝绸在一步步地转型升级。最近几年,上海丝绸除了斥资上亿元在山东、安徽等地建成了现代化工厂,而且在全新培育自己的品牌。加工贸易利润太低,只有靠品牌来生存。但转型升级投入较大,品牌建立十分不易,在设计研发的初期,有整整七、八年的时间上海丝绸是不盈利的,直到近几年才打开品牌的市场,回报率有所上升。虽然纺织企业转型需要较大的时间和资本的投入,但这是解决目前中国纺织业困境的最有效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产品创新,是没有前途的,中国纺织品不能仅仅靠价格优势来竞争。

对于不同规模的纺织类企业来说,有不同的转型措施。大型企业应该致力于品牌自主化、产品多元化、经营国际化,围绕着目标市场,研究设计开发、市场营销和信息化管理。中型企业应在现有加工能力、经营基础上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不能永远贴牌生产。服装产品个性化、定制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小型企业则可以发挥灵活迅速的特点,主动顺应国际纺织服装业小批量订单的发展趋势。

中国纺织业一直以来都以低价优势成为“世界服装加工厂”,世界纺织第一大国非中国莫属,然而这都是用低成本、低利润和高能耗换来的。在当今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这些劣势成为限制还处在微笑曲线最低端的中国成为纺织强国的一道难关。中国的纺织企业都在谋求产业调整,改变目前这种盈利空间小,订单量下降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纺织工业

“十二五”规划的定位是,坚持转型升级、强化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和节能减排,为中国成为纺织强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2、温耀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夏晴,《“无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5卷第1期。

3、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第7期总第169期。

4、新华08网,《新行标——入世十周年:纺织出口企业亟待转型》,2011年11月29日。

(数据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官方数据、中国统计局网站)

第三篇:入世十年服装行业的发展历程

入世十年服装行业的发展历程

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中国企业整体在国际舞台上越舞越热之时,不同行业却在经历着冰火不同天的考验。人民币升值、劳动力短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共同考验着中国企业,得到的答卷却并不相同。其中,服装行业则是一波三折。2011年的这个时候谈论世贸组织,至少在服装行业中不是一个很热的话题。当企业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生产经营已经习惯成自然,并将种种规则内化为企业日常标准时,服装行业在一波三折中画出了一道起伏的上升曲线。

以宁波服装为例,2011年10月2 3日,宁波服装节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服装是宁波最大的名片,几乎任何服装这里都有生产,从加入世贸组织到现在,宁波的服装行业已经适应了国际市场的竞争。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时,服装行业被认为将是中国获益最大的行业之一。十年之后,变化正在不经意间发生。十年前的时候,大家都关心这件事,谈论这件事,现在很多企业都快把这件事情忘记了,宁波服装行业已经融入了世贸组织体系,习惯了在这个框架内的运作,当世贸组织规则不再成为关注对象的时候,证明企业已经适应了。

无论是宁波还是其他中国服装出口地,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出口配额曾经是多数企业跨不过去的槛,而之后,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设立的各种反倾销调查杂音不绝,生命力强盛的服装产业逶迤前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出口配额没有了是最重要的,23类纺织产品,之前一般都是要配额的,没有配额限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变得公平。

反倾销不可怕,练好内功才是关键,这是宁波服装行业共识。纺织服装行业可以说是最能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在国际上影响力是最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含量提高最快的,服装是最后产品,优势是上游行业逐渐积累起来的。

事实上从整个纺织服装行业来讲,针对中国企业的众多反倾销调查主要目标是化纤行业,而不是成衣制造。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界需要中国的服装而不是中国的化工产品,涤纶是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程度高得多,而生产服装最主要的是熟练工人,这是中国服装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优势。

加入世贸组织,放开出口配额限制,曾经让宁波服装行业欣喜。这种状态并没有保持很久,十年之间一波三折。2004年,宁波服装业出口交货值58.91亿元,比上年减少一半,宁波服装行业遇到第一次冷风。人民币升值、棉花价格上涨这些都会对服装出口产生很大影响,宁波服装行业出口曲线与棉花价格基本成正比,显示出原材料的重要性。但是短时震荡后,马上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订货单会短时间撤离中国,但是不久又会回来的。

对规格的认识和适应才是最重要的。快速适应国际标准,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的,内销对这些方面要求简单,即使是内销产品,很多企业也按照出口产品标准生产,这样才能站住脚。日方对中国产服装实施件件检验制度,为了确保安全,每件衣服都要经过红外线机检验,只要发现一根遗留在服装上的针就要我们赔偿300万日元。

2008年,第二波危机袭来,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宁波服装企业面临又一次严峻考验。当年年底,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亏损面达到了1/4,企业减产、停产、关闭,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出口服装总体上价格在逐渐上涨,但是我们的整合竞争力还是要比其他国家强,订单流失一段时间后,又会回来。东南亚国家正在逐渐带来压力,人力成本、土地成本,都比中国低得多,现在我们的优势主要是人工效率高,行业配套好。

再来看看天津是怎么做的,在过去十年里,天津纺织业走出了一条不断调整、不断提高,同时又适应自身发展的道路。主要做法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顺势发展,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入世后,面对日益复杂的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在认真总结出口工作和分析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在出口地区上向远洋地区、非配额地区、高价位地区调整;在出口产品上向高附加值、最终产品上调整;在出口渠道上减少中间环节,向终端客户上调整;在出口方式上向一般贸易方式上调整”的“四个调整”战略思想。

至2010年末,通过推行“四个调整”战略,天津纺织业一般贸易出口额自2002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于近几年来稳定在80%以上;在出口产品结构上,至2010年全系统非纺织类产品出口2.56亿美元,占整体出口额的1/3以上,比入世初期增长2倍。既达到整体出口规模的稳定,又实现了出口产品结构性的转

变。

二是紧跟形势,走出去找市场。自2001年入世以来,每年都由天津纺织集团控股公司牵头,组织系统内各进出口企业参加境外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专业展览会,并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走向国际市场,推出产品、广交客户、了解市场信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三是借势发展,稳定扩大进出口贸易。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外贸订单下降20%-30%以上,出口贸易风险骤然加大。针对这种局面,天津纺织集团控股公司与中信保天津分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抵抗贸易风险的能力。2010年整体参保额达到2.18亿美元,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2亿美元。通过两年来与中信保的合作,使企业在日益困难的外部贸易环境中,实现了进出口额稳步提升。

四是进出口贸易相结合,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提前安排早动手,积极调整经营方式,利用人民币升值、国内外原料的差价,扩大进口。于秀艳介绍,进入2011年,天津纺织集团控股公司历史性的把进口贸易作为一项经济指标下达给各进出口企业进行考核。运行至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1-9月份,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7.1%,全年预计进出口额将实现11.2亿美元,使全系统进出口工作又跨上一个新的历史平台。

另外,针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积极与各有关金融机构加强沟通,研究、探讨选用适合企业情况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水平。采用各种措施,加强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规避了汇率风险,同时还提高了效益水平。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展这些业务,加强了资金的运作,使企业的经营向金融化更高级发展,为企业增加了新的盈利手段和盈利方式。

五是注重专业队伍建设,强化进出口贸易基础管理工作。发展外向型经济,人才是关键,管理是基础。天津纺织集团控股公司在协调、指导企业进出口工作中,始终强调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求进出口企业注重内部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各项进出口业务流程。目前,全系统各进出口企业还普遍均采用了ERP电子商务等科学管理手段。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使天津纺织业进出口额在入世十年中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外,还打造了一支外贸进出口业务骨干队伍。

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约为一成六,2009年占全球出口约为三成二,2010年则达到三成三。入世十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基本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十年累计增长近3倍,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的比重高达三成以上。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全球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

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2065亿美元,较2000年增长了268.75%,连年攀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第一大纺织出口国,主要得益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欧美等国逐年取消了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配额限制,使得中国纺织服装生产的能力得到充分释放。

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原材料、能源成本的不断上涨,及国外诸多不确定贸易因素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成本、高成长”时代已成为过去时。当前,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在规模上已达顶峰、并开始出现拐点,今后全行业将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生死抉择。提高科技贡献率与品牌贡献率才能消化各种不利因素,今后纺织业要以创新驱动,抓住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惟有这样,中国才能从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大国一跃成为出口强国。

第四篇: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创立于 1997 年,2001 年专业申报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2002 年 3 月被批复(教高司〔 2002 〕 71 号)。通过专业改革研究与实践,始终坚持在方案设计制定上,注重与国内外高职教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等实际的结合,注重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统一。在方案实施中,遵循在实践中发展与创新的理念,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方案评价上,采取学生就业率、社会认可度与满意度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取得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充分肯定,社会声誉有较大提升;专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力明显增强,专业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显著提高等可喜成果。

专业以主动服务农业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农业高等生物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生物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专业人才规格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为重点,建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体系;提出了“贯穿一条主线,促进二个融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三个循环,坚持四个结合,保证五个不断线”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创立了以专业协会式二级培养模式为主的“三式一线”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集“三全”、“三为”、“三业”、“三自”、“学生一日生活规范”的育人理念于一体 的 特色 素质教育体系 ;专业教改方案被编入高等职业教育专著中作为范例与例证分析;专业建设获院级各项成果奖 11 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6 篇; 2002-2003 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为 100%,体现教育的层次上高等性和类型上职业性、行业上农业性、人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上复合性、途径上产学研性及校企合作上开放性的专业特色教育理念。

一、基本内容

1.形成了具有农业高职特色的专业教育理念。专业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坚持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服务农业区域经济建设为前提,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坚持“放眼全球、胸装全国、以农为本、立足高职、扎根农村、校企合作、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 32 字”办学理念,坚持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了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能力观、校企结合的开放办学观、学生全面可持续人才观、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服务观、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的教育观等于一体的专业改革建设思想。

2.建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及课程体系。以国家的高职教育方针政策和 专业教育理念 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为途径,以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和先进实用的实验实训条件为保障,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为主线,从 专业面向上,确立了从事植物组织培养、食用菌制种和栽培、无土栽培等农业实用生物技术 的推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从岗位类型上,定位为生产技术型、经营管理型、技术咨询服务型和独立创业型;从培养规格上,充分体现教育的层次上高等性和类型上职业性、行业的农业性、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上复合特性;从课程体系构建上,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农业高职特色。

3.专业改革思路明确。提出并完善了“贯穿一条主线,促进二个融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三个循环,坚持四个结合,保证五个不断线”的教学改革思路。即以生物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理论融合到实践中、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到专业理论和实践活动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个体系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循环;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在校培养和毕业后跟踪培养结合;课上实训与课下协会式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外语学习、计算机学习等三年全学程不断线。

4.创新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了“三式一线”培养模式,即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采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式、实践与理论的反复式和以专业协会为依托的二级培养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协会内部二级人才培养模式,即选拔上一届协会优秀学生作为一级小先生指导下一届协会活动)。其中,二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院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5.构建 了行之有效的 专业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依据素质教育的全时空性和重在养成的可塑性教育思想,采用了理论引导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全方位实施了 专业 素质教育。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高度重视 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围绕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坚持“三全”、“三为”、“三业”、“三自”、“学生一日生活规范”的育人理念,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形成了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促进了学生就业。2002-2004 届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 100%、100%、94%(为 2004 年 9 月就业率),连续两年获院级就业工作奖励。

6.师资力量有了明显加强。按照“三高一强”与“双师型”标准要求 , 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进程,教师队伍具备了数量上满足、质量上保证、结构上合理。专任教师总数达 14 人,副教授 5 人,占 35.7%,;硕士研究生 10 人,占 78.6% ;双师型教师比例占 65% ;先后聘请社会兼职顾问、客座教授达 30 人。

7.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显著提高。建有 校内专业实训室 2 个(组织培养实训室获院级基地建设管理奖)、专业实验室 2 个、专业基地 日光温室 3 个、专业实训车间 1 个,配备的仪器设备先进;与 22 家行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专业校外顶岗就业实训基地,多家企业设立了奖助学基金。8.构建了科学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 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以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旨,按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循序渐进设置实践课程,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比 1 : 1,构建 实践课程体系。

9.全面加强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计划获院创新奖;调整、合并、增设和开发 10 门课程,2 门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植物组织培养实践教学公开课获院级三等奖,食用菌课程多媒体公开教学获院级优秀奖;教学内容更新每年在 20% 左右;实行了组织培养“五步一体化”学导式教学(获院级三等奖)、食用菌现场教学、无土栽培仿真模拟和龙芽楤木项目教学(获院级优秀奖)等综合教学法改革;专业课程 100%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了“ 3 + 1 ”考核模式、加大平时考核次数及调整平时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为 6 : 4、实行“双证制”等系列考试考核模式改革;健全了以“三评”教学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创新点

1.形成了具有农业高职特色的专业教育理念。专业体现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与“ 32 字”的办学理念,体现教育的层次上高等性和类型上职业性、行业上农业性,体现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上复合性及培养途径上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特性,准确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2.提出了“三式一线”培养模式。新模式中以学生专业协会为载体的二级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形式上创新,更是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上水平。专业五个协会组织,有 320 名学生结业,完成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共 41 篇,开展活动 1000 多次。获得结业学生具有很强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职业素质,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青睐。

3.专业素质教育体系 特色明显。专业 素质教育 集“三全”、“三为”、“三业”、“三自”、“学生一日生活规范”于一体的育人理念和机制,实现了学生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及身心等素质的协调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三、应用情况

1.2003 年、2004 年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分别被编入都本伟主编的《高职教育创新与实践》及黄春麟主编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理论与实践》中作为范例与例证分析;围绕专业改革建设发表教育教学学术论文 6 篇,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宝贵有益经验,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2.2003 年我院被国家教育部从全国 1374 所高职高专院校中遴选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8 所优秀校之一,专业是作为代表学院接受教育部评估专家剖析的两个专业之一,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专业所在的生物技术系被学院授予争创国家优秀校“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3.专业改革实践取得系列成果,诸如专业教学计划获院级创新奖、专业就业工作获院一等奖、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获院级创新奖、组织培养实训室获院级基地建设管理奖、食用菌项目获院级科研奖、争创国家优秀校先进集体等 11 项院级成果奖,为学院整体专业建设起了示范导向作用,同时吸引省内外高校前来参观学习。

4.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就业率高,已向社会输送了 336 名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充分认可,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第五篇:农业“入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入世后,农产品供求关系将发生根本变化,农业面临新的冲击和考验,在新的形势下,农业要想实现新跨越,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就商城县而言,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我们应对“入世”挑战的最大优势,我们应按照“粮油优质化,产业区域特色化,茶叶、果蔬有机化,畜禽、水产绿色化”的发展新思路,面向市场,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确保农业发

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转变观念,确立结构调整的总体工作思路。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首先要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实现根本改变,用改革创新精神,组织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一是要从依靠行政手段、指令性计划模式中解脱出来,瞄准国内国际市场,通过科学规划、培植典型、建立基地、开发市场、强化执法等市场经济手段和方法,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二是要从布局欠优、规模零散模式中解脱出来,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全县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培植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农产品规模经济优势。三是要从家庭小生产、简单再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四是要从粗放经营、经验种植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加快品种、技术和知识更新,加速农产品更新换代,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五是要从自给自足、封闭经营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根据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开发生产、加工、运输、保鲜、包装等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扩大农产品出口。

二、科学规划,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布局。围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依托山、水、田、林和劳力资源,调整种养结构,不断把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向几乡一业,几乡一品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带和基地群,继续按照“公司 基地 农户”的开发模式及“县抓龙头,乡抓产业,村抓基地,农户建园”的成功做法,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调”字上狠下功夫,在规模上大做文章,重点抓好“三带六区”,即:南信叶路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生态特色经济开发带,灌河滩涂树草牧防风固沙速生杨防护林带,浅山丘陵畜禽(山羊、淮南猪、土鸡)养殖带;深山区生态茶叶、高山蔬菜主产区,南部乡镇栗、茶、药、杉主产区,中北部优质粮油主产区,鲇鱼山、铁佛寺、大石桥库区水产品主产区,城镇周围瓜果、蔬菜主产区,沿河库塘堰淮南麻鸭主产区。

三、提高质量,加快推进农业产品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加入WTO的新要求,随着国际市场全面开放,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十分紧迫。今后几年,我县推进农业标准化,要着力抓好六大体系建设:一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确定农产品生产执行标准。对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创立品牌,注册商标。2—3年内,在叫响其鹏牌天然有机茶、长元野生茶油的同时,力争使板栗、高山四季豆、麻鸭、山羊、淮南猪、花白鲢、河蟹等产品获得注册商标和品牌。二是生产示范体系建设,建立无公害产品基地。重点抓好28万亩板栗、10万亩茶叶、15万亩油茶、2万亩银杏、6万亩杂果、6万亩中药材(含国槐)、15万亩紫云英、8万亩瓜果菜、2万亩高山蔬菜、50万头淮南猪、30万只山羊、6万亩水产品等基地建设。三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推行生产过程标准化。根据部颁标准,制订完善主要产品的无公害栽培养殖技术规程,示范基地生产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四是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实行加工产品无害化。着力提高企业的标准化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冷冻、保鲜、脱水、盐渍等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实现加工无公害。健全无公害产品销售网络,县城和主要交通要道,乡镇农产品市场设立无公害产品专销区,并逐步在大中城市设立商城无公害农产品销售窗口,凭证销售。五是检测监控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达标上市。县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按照产业布局,建立环境监测和产品质量检验网点,实行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跟踪管理。

四、搞活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努力达到四个一批:一是兴办一批龙头加工企业。支持现有的龙头企业挂靠集团,资产重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发蔬菜保鲜加工,兴办绿色食品、保健食品企业。二是组建一批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发展要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对接,就必须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大户与农民、市场与农民、科研单位与农民的联合,组成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联合,结成利益共同体。组建各类专业研究会、协会、合作社,做到每一个产业都有合作经济组织,承担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今后十年,力争培植100个年营业额超百万元的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培养一批农民经纪人。放手支持他们从事购销、传递信息、发展储运,发挥他们搞活生产流通的主力军作用。到“十五”期末农民经纪人达到5万人以上。四是建设一

批农产品市场。县一级要建设3—5个年购销超亿元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地处交通干道的集镇,都要办1—2个农产品市场,同时每个镇都要在大中城市开设销售窗口,实现产销直挂、产销代理,扩大农产品销售。

五、眼光向外,加快发展跻身国际市场的外向农业。抓住“入世”机遇,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在巩固扩大猪鬃、山货等产品出口的同时,不断拓展茶

叶、油料(茶油、菜油、香油)、肉类、水产品、果蔬、中药材、食用菌等产品,扩大生产能力,拓宽出口渠道。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货额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达30以上。开发新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寻求外销合作。大力引进外资、民资、工商资本进军农业,寻求合资合作,开发新兴农业项目。扶持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产品,实行网上招商,创建一批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品牌。建设和提升一批出口农产品基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智力。引进外资,兴办一批外向农业示范园区、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和旅游农业示范园区。运用优质高效农业开发的先进典型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业品位,真正把商城农业推出国门。

六、科技创新,拓展农业优新发展空间。实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大工程,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一是开发新兴产业,引进推广农业优新技术。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应用生物快繁技术,实行工厂化育苗。发展名贵花卉、盆景、苗木,形成产业化生产。开发无土栽培新项目,引进扩繁名特优稀品种,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二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粮油生产向优质化方向发展。粮食适应人们注重保健、生活层次提高的要求,加快品种更新。在继续坚持压粮扩经,压麦扩油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粳米、“双低”油菜等高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三是发展主导产业,培植新的发展优势。重点培植发展林果、两茶(茶叶、茶油)、蚕桑、畜禽、水产、油料、山货、中药材、高山蔬菜等,使之形成规模和知名度。四是培植农业科技型企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转租、返租、承租等形式,集中一定的土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逐步把县农场、白塔集农科队、王楼林场、河凤桥园艺场、上石桥双河滩涂林果间作生态示范区等创办成农业科技型企业,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七、信息引导,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一要搞好政策引导和规划指导。根据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更高要求,合理制定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规划,抓好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形成规模。二要抓好信息和产业政策发布。农业信息网络向市场、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延伸,及时发布农产品产销和价格信息,为调整结构提供可靠依据。三要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信息引导,国家投资、集体投入、吸纳民资、引进外资并举,共同投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八、资源重组,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农业资源少,农民太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即使农业产生很高的回报率,但由于规模上不去,农民收入也难以有较大增加。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县农村的实践看,农民增加的收入中很大一块是转向经营非农产业得到的。而农村人口减少,从而增加农业人口资源占有量,并通过非农产业对农业的反哺,可以使经营农业的人口收入增多。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做好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业人口这两篇文章。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特别是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这两篇文章做好了,不仅农民收入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生产质量也可以不断提高,农村社会面貌必将大大改观。

下载入世十年农业贸易发展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入世十年农业贸易发展实践与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入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入世后,农产品供求关系将发生根本变化,农业面临新的冲击和考验,在新的形势下,农业要想实现新跨越,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就商城县而言,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 源是我......

    农业“入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入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入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入世后,农产品供求关系将发生根本变化,农业面临新的冲击和考验,在新的形势下,农业要想实现新跨越,必须要有新的......

    关于中国入世十年经济贸易发展的总结和未来经济发展

    关于中国入世十年经济贸易发展的总结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讨论 十年前,伴随卡塔尔多哈世贸部长会议上的一声槌响,世界贸易组织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 今天我......

    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进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党的十八大以后,信......

    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一个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我国政府历来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以保护生态......

    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

    师宗县农业农村经济十年发展回眸

    师宗县农业农村经济十年发展回眸 1997年曲靖撤地设市以来,师宗县把加强“三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XX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以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小康进程,是贫困山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