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 绵阳市机电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第3章 绵阳市机电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3.1绵阳市机电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概况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的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机电工业生产基地。绵阳机电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产业关联性和行业规模均居西部前列,但与中国的东部地区的机电加工贸易产业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专业分工、规模建设方面差距很大,还处在初级阶段,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但近来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1年以前属于低速增长阶段,机电加工贸易主要涉及机械、电子、电工、电气等行业,具有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较低的特点。据统计2013年绵阳市机电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仅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8%左右,同沿海地区比,差距甚大。2001年以后,绵阳市机电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绵阳市拥有机电加工贸易产业35余家,以九州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绵阳市机电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其中长虹作为国内彩电行业的龙头企业,面对因激烈竞争导致彩电全行业亏损的现状,调整了公司经营战略,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彩电、空调、背投、试听等主要出口支柱产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已全面达到国际要求。2013年长虹公司加工贸易项下进出口值占到了绵阳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70.2%。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2013年绵阳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
1.56亿美元,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值增加到了60.7%。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除传统的加工产品外,机电产品比重迅速上升,逐步形成了以长虹为中心的电子产品加工中心。
3.2绵阳市机电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机电产品加工贸易产业集群规模化程度低
3.2.2 机电产品加工贸易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3.2.3 机电产品加工贸易产业集群配套能力差
3.2.4 机电产品产业集群面临人才资源短缺挑战
第二篇: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由产业集群导致经济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东北、京津冀、山东半岛、苏沪浙、海峡西岸、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由产业集群导致城镇集群和经济集群。
在我国产业集群可以大致分为五类: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这些集群一般形成了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城镇,浙江称之为工业化特色产业区。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经济主要是一种民间经济,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从全国来看,这类企业集群也为数最多。
二是基于“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优惠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联接广州深圳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
三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在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辽宁东北钢琴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进而又促进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并在相关行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升级,形成一些企业集群。还出现了基于外资企业配套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亦庄的诺基亚星网工业园。
四是在中心城市城区出现的都市型产业集群。都市型工业园区是特指以大都市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在市中心区生存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增殖快、适应市场快等特点的工业集聚类型。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群发展迅速。
五是在政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全国目前已有53个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基础上,国家正式批准成立设立了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
上述分类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几乎一统天下发展到高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蔓延滋长。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集群已经覆盖到大部分的传统行业,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还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许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
然而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1.产业集群存在多方面的内在不足:如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2.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约束与挑战增加:如产业集群的内部环境较差,外部约束日益严厉。3.地方政府行为的误区:如政府职能定位存在误区,园区建设过热,出现过度竞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用十个词语概括就是:无为而治;集而不群;拔苗助长;不堪重负;营养不良;行政分割;质量柠檬;落地无根;抓大放小;重硬轻软。
如何解决这些阻碍产业集群发展的弊病呢?我觉得应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入手,正确的进行定位和协调配合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通过重组与整合,在发展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创造性地整合本地资源的良好机制,克服没有限制地跟风仿冒的弊端,真正形成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其次,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第三,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形成弹性生产体系,进一步发挥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集群竞争力。第四,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联结,形成集群创新的社会化基础。第五,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自组织,培训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培养自律、诚信的集群经营氛围,限制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尤其是没有约束的仿冒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第六,提高外向度,向全球化的价值链的纵深推进。
对于政府而言,要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首先,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以更为完整、科学、可行的产业集群政策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其次,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创造基础条件,消除任何阻碍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因素。第三,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第四,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始终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标准。第五,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高度重视和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的产业集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刘易斯拐点的即将到来致使人口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就我所知的前一段时间所出现的“制造业回流”现象,这就逼迫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这或许也将会是我国产业集群深入发展的一个机遇。
第三篇: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
第四篇:黄金及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调研
品牌缺失、高产低值、设计水平低、产品营销创新不足——四大问题制约黄金珠宝加工业发展
相比于国际金价的波动以及黄金储量等客观因素对黄金珠宝加工业发展的制约来说,品牌缺失是目前黄金珠宝首饰业最大制约因素。今年以来,随着金都招远黄金珠宝首饰城入驻商户不断增多,首饰城的经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入住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的广泛雷同,缺少品牌效应已经成为制约首饰城发展的软肋。同时,随着近年来卡地亚、梵克雅宝、施华洛世奇等国际名牌国际品牌纷纷加快抢滩中国内地的步伐,在国际珠宝巨头的大举扩张之下,势必加快国内珠宝首饰行业重新洗牌,部分本土品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在这种大环境下,黄金珠宝首饰加工业和销售业如何应对外来竞争,做好品牌突围提升销量呢?高产低值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市的黄金矿业开采冶金等均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以“黄金矿业、黄金交易与深加工、非金矿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四大板块为核心的大黄金发展格局,但黄金、白银首饰加工业还普遍处于高产量、低附加值的产业格局。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接单加工生产的阶段,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产品却被“贴牌”高价销售。设计水平较低 我市珠宝产业起步晚,劳动生产效率低,产品设计能力差,从业人员能力参次不齐等原因,使我市珠宝行业在国内几乎没有太多的强势品牌,同时在设计创新中也不断遭遇知识产权等技术壁垒问题。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转变,首饰款式的多样化成为首饰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缺乏与国际知名品牌抗衡的设计人才和理念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产品营销创新不足 招远黄金首饰加工企业现有20多家,黄金终端销售以黄金珠宝首饰城为主,近几
年,黄金珠宝首饰城的业绩不断增加,但是整个销售还处在产品营销初级阶段,同时受地域传统经济的影响,入住商家只注重实际销售额的增长,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往往忽视珠宝消费的社会效益,没有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以及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时,首饰城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以及商业信息集成方面存在不足,成为制约首饰城营销创新的“瓶颈”。
制约黄金及首饰加工产业发展的建议: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珠宝类加工厂极其少,价格和款式没有发挥出它的优势,首饰城作为招远的一张城市“金名片”,市政府应该动用一切力量招商引资,把国内甚至世界的珠宝名牌引进招远、引进首饰城,也可以让招远的一些龙头企业开展第二产业代理名牌产品进驻首饰城,既增加了企业利润也提高了财政税收。招远现有珠宝首饰加工企业20多家,我们应该学习昌乐宝石城把市内现有的珠宝加工厂全部都集中在首饰城常年设店搞批发,以此来拉动黄金市场,再就是一年一度的黄金节,政府也应该动用一切力量邀请业内珠宝名牌厂家前来展销,提高招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篇: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调研
论我国食品企业发展现状
一、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食品工业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法国,它的产值甚至超过了汽车工业,居国民经济之首。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坎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拥有初具规模的食品企业18800余家,至2000年,全国产品销售收入就已经达到9000多亿元,且增长速度还在11%~13%的高位上运行。
中国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这决定了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亟待深刻调整。通过近数十年快速发展,市场新增如方便食品、冷冻食品等新的“朝阳产业”,加速了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这种变化符合食品工业发展规律,符合食品工业市场竞争需求。
目前,世界食品工业以约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居世界工业前列,而中国所占份额仅5%左右,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食品消费与需求将完成由追求数量向质量、营养、健康、安全、多样化、方便型转化。中国食品加工产业与消费总量占比到2000年为37.88%,而发达国家为80%。显而易见,差距即空间,我国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当前食品工业分部情况
我国食品工业已经运行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与完善的产品体系,形成了与国际相适应的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产业之一。按照2002年分类来看,以农副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业朱瑶包括谷物磨剂、饲料加工、植物油类、制糖、肉类、水产品类、蔬菜、水果坚果类等。2006年,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约为154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2040余家,站食品工业行业总数约13.22%。营业收入1000~5000万元的约有6700余家,站总数的43.57%,营业收入在500~5000万的约有10700余家,站总数的69.77%,依据此数据推断,企业规模数上升,经济指标比重却下降。可见我国食品(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度较低,数量虽然多,但规模普遍较小。
我国地源辽阔,物种丰富,农产品产量较大,如粮油、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农产品加工率较低,一方面是技术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是很多农产品不适合深加工。前面我们提到,我国食品加工与消费占比约为30%左右,二发达国家至少为60~80%左右,差距非常大。如我国蔬菜加工商品化处理仅占30%,而欧盟发达国家站到90%。我国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停留在“吃原料”时代
三、优劣分析
1、从行业结构上看,事食物源以粗加工为主,深加工无论是技术还是可加工品种相对较少;
2、从产业结构上看,产品品种花色少、档次低、产品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3、从地区来看,西部省区食品工业较为落后,占比13.5%,而
在东部地区,如山东、广东、江苏等地食品工业较为发达,产值占全国食品工业产值的38.6%;
4、从规模来看,食品工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国内粮油加工企业合理经济规模为3280吨/天,远低于6000吨/天国际平均日处理量;
5、市场、加工企业与原料供应基地的产业链未形成。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不能控制价格成本和安全成本;
6、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加工技术储备不足。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技术成果中,食品工业初级加工比重过大,精、深加工明显不足,不能有效利用和综合开发,达到良性循环的产业链。由于规模受限,设备及技术力量跟不上发展节奏,制约产品更新升级,科技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小;
7、食品工业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有近500个食品卫生标准,基本涵盖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还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但普遍存在标准滞后。同时,在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不高,设备陈旧,质量安全管理意识淡薄,缺乏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条件。
四、销售网络的建立
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经营网络,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讲,无外乎两种模式:一是“借网”;二是“织网”。
1、借网,即是借助别人现成的销售网络发展自己。它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迅速拥有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一般情况是选择比较有实力、有能力、有信誉并且有一定营销网络基础的人或集体,通过一定的行业程序,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达成合作意向,类似于我们通俗所说的“借鸡下蛋”;
2、织网,此模式重在品牌确立、定位,市场定位。主要是人力铺市,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首先,对于产品相对应的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了解消费者喜好度、购买力等,分析市场定位的优劣形势,决定采取相适应的营销策略或营销模式。主要表现在促销为主、广为铺市、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和重点突破等。
安徽黄梅飘香食品是大桥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企业,是一家于2009年9月才正式运营的民营食品企业。公司立足本土,以地方特色文化为理念,着力打造以“黄梅飘香”为品牌的系列休闲和速冻食品。通过近4年的运营,公司从一个年产值不到三千万的单纯生产单一产品的小公司逐渐发展成为年营收7707万,利税280余万元的规模化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直接或间接带动近600人就业。公司在追求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放眼长远,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在“黄梅飘香”小红薯研发初期就制定了长远规划目标,与“安庆职业技术学院”联姻,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与学院领导、导师及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县乡,联合农户,建立种植基地,指导种植,保护收购,有效带动农户共
同富裕。公司的举措有力的保障了公司产品供应源头的安全与可靠,促进企业效益的增加和发展。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嘉奖。
2011年,公司又斥资近2亿元,在合肥双凤工业园去兴建“合肥黄梅飘香”食品有限公司,继续扩大企业运营模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诚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就是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和用工难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政策扶持与引导问题。资金是企业从小作坊向规模化迈进的障碍;而用工难,特别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人才,凤毛麟角;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无论对市场还是企业内部或是行业导向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这些不能够有效快速的得以解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稳步健康发展。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黄梅飘香食品在政府、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诚信为赢”的经营理念,一如既往的为地方经济、社会效益及企业自身发展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