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探索以民生导向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

时间:2019-05-13 22:2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探索以民生导向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探索以民生导向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

第一篇:重庆探索以民生导向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

重庆探索以民生导向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

第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庆宣言。科学发展观重庆实践的路径:从三届三次全委会,一直到三届八次全委会,研究决定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五个重庆,实施“两翼”万元增收,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等,构成了对科学发展观重庆实践的一个整体部署。

第二,是构建和谐重庆的一个重要路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经济发展程度更多的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第三,是实现“314”总体部署的有力抓手。“314”总体部署,每一条都和民生息息相关。四大任务当中,第三条是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说,民生改善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实现“314”总体部署的进程。

第四,是形成新的发展模式的重庆探索。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由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的轨道上。市委和市政府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重大的民生事项,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激发城乡消费,用消费拉动经济,探索重庆发展的新路。

第二篇: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一个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我国政府历来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生产安全健康农产品为内容,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务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长远的要求。关键字:绿色农业 发展道路 探索 1 绿色农业的定义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目前,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

同时,发展绿色农业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需要。“黑色农业”这种经营方式往往高度依赖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恶果。而发展绿色农业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2 发展现状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确保超过13亿人口的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供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1]我国绿色农业快速发展。2005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截至2010年,已覆盖2 498个县(区),推广面积11亿亩以上。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五年来累计推广3 000多万亩,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耕地基础地力。中国已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累计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6 000多张。2010年,中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达到6 391家,产品总数达到16 748个(见图2-3)。[1]

1990-2010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个数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国情、农业发展政策及其实施都是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先天性的资源禀赋缺失以及环境的恶化。

我国人口数量目前己经达到13亿,人口基数过大,土地数量一直处于18亿亩警戒线的边缘,经济增长速度过快,通过对粮食、能源、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需求。在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没有保护好农业环境,使得土地荒漠化严重,农业环境污染日趋恶化,给我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使经济增长的相当一部分成果被抵消。

二、农业投入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低,农业人口素质差。农业投入不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其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不高,农业投入的低水平状况与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很不相称,有效农业技术储备不足。而且,农业技术更新速度慢,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研发人才缺失,这些问题都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

在广大农场我国农民整体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农村主要以初中毕业为主,导致接受科技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分析能力低。

③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产业、品种结构等仍不尽合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农业资源不能有效合理地进行配置,使得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了农业进一步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我国农村有3亿多剩余劳动力,城镇化建设的滞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况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彻底打破,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等因素都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四、可持续发展观念滞后。

在广大农民心中远未形成绿色农业的观念,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还相当薄弱,没有摆正发展与持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农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导致我国农产品中存在大量滥用化肥、农药,不仅达不到合格的质量,还产生诸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严重问题。

五、市场培育程度。不仅是工业,农业也要求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而规模化生产必然带来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培育体系,产品流通不畅,就会造成农产品的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过剩,特色农业就很难发展下去。从全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只有个别地区的市场体系培育得较好,形成了规模大、影响力强、管理水平高、辐射带动效果突出的专业市场,而大部分地区对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培育不够,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影响了农业的良性发展。4 发展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再认识

所谓绿色农业,是与绿色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体系,是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开放型农业系统。建设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密集型农业。

二、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内容

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内容,没有绿色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由农业的地位和特点决定的。从生产的流程和顺序来看,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原料基地,是第一车间。从绿色产品的内容来看,一类是可食用的绿色食品,另一类是非食用绿色产品。绿色食品是自然、安全、营养、无公害的食品,绿色食品是绿色农业的重要产品。从绿色经济的内涵来看,支撑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成分都与农业密切相关,如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旅游业。既是特色农业又是旅游观光业,绿色经济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扩大和丰富。

三、认真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

农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体现绿色的基本原则,即突出产业特色、科技决胜、机制创新、以人为本、富民强省的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规划要以生态经济平衡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要体现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农业的规划要与加工企业的布局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在发展思路上,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二是由常规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三是由一般产品向名牌产品的转变。四是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行分类指导,走“绿色(特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路子。

四、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一是财政周转金要向绿色农业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与发展地方经济、培育财源税源结合起来,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周转金用于扶持绿色农业的发展。二是金融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绿色农业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对现有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兴办的绿色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可以比照实行国家和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还要研究激励政策,例如对引进的优良种子、种畜(禽)、苗木,凭国家有关机关证明,是否可以“放水养鱼”,在一定时间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四是农业各主管部门要根据省绿色农业发展规划,集中各自的物力、财力,多渠道增加对绿色农业的投入。五是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培训绿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推广绿色农业典型经验和结合各级政府情况进行新技术新理论研究。

五、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影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根本原因:一是农业的基础设施脆弱。一些地方、一些干部,有饭吃“挖基础”,增加农民负担,减少农业投入,忽视了农业的保护和基础的建设。为此,建设绿色农业的发展战略,要从水是农业的命脉,耕地是农业财富的母亲,绿色是农业的根本出发,从国情出发,在农业基础设施上作文章。农业稳是农业兴的基础,农业兴是百业兴的支撑,绿色大农业的振兴是绿色经济强省的基础。

六、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和目标。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虽得到调整和优化,但仍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成供大于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求转向适应小康的更高层次要求,质量优、档次高、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此,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的市场条件,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科学技术结构以及农民的组织结构,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变化。

七、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素质,为绿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等有关方面的力量,都要向绿色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农副产品相对集中的大农业倾斜,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效益。首先,要针对绿色农业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其次,要抓好粮食、林业、水产、水果、食用菌、橡胶、茶叶、烟叶、花卉、蔬菜、甘蔗、畜禽、珍稀特种养殖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试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普及率。第三,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贮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拳头名牌产品,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及监测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第四,要大力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选择一批效果显著的绿色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加以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五,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培训。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竞争。

第三篇: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索

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索

关键字: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显著特点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服务多样化。人,确切地说,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决策者和执行者,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现代工商业,对人的管理,特别是对知识型人才的管理,其方式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那就是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下简称服务型模式)将替代二十世纪盛行的以管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下简称管理型模式),并将逐步成为人力资源领域的主流。

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是把一个组织、组织员工、以及组织的顾客都客户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部门是该模式的主要执行者,其职能主要是为这些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其传统的管理职能逐渐弱化,管理范围逐渐缩小。

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基于知识经济高度发展而衍生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服务型模式的特点

1.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

服务型模式把员工、顾客和组织都视为自己的客户。人力资源部门根据这些客户的差异性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即服务。通过高质量服务产品的提供,加强与顾客的联系,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减少员工的缺勤率和流失率,提高组织整体竞争能力,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管理的职能逐渐弱化,管理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压制员工、驯服员工,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员工。

2.员工参与管理

传统的管理型模式,员工在工作行为、绩效评估、目标设定、薪金福利、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是被动的,名义上员工是组织的“主人”,实际只是一个打工仔,员工责任性差、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在服务型模式中,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与员工地位平等、行为互动。员工,或者员工的代表即工会,参与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包括工作任务的安排、工作业绩的评价、薪金福利的发放、组织目标的规划等等。员工真正成了组织的所有者,真正“当家作主”。他们通过一系列参与活动,与组织命运结合的更加紧密。

3.以人为本进行管理

服务型模式不是不讲管理,而是更加重视之,只是与原来的管理在方法和观念上有很大差异。服务型模式所讲的管理实际上是领导,即是说更加注重领导艺术、领导技巧的运用。在管理观念上,服务型模式把员工视为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成本。作为一种资源,就不是要对它进行“管”、“控制”,或者“限制”、“约束”,而是要对它进行开发,充分发挥它的创造力和潜能。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模式,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包括尊重其意见、建议、人格特点、自我发展需要等等。

4.关注客户需要

作为服务产品提供的对象,人力资源部门高度重视了解客户现在和将来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重点。这里的客户需求,包括了组织的发展需求,内部员工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更包括了组织的顾客对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后者恰恰是传统的管理型模式所忽视了的。服务型模式关注客户需要,主要体现为研究和了解客户期望、确保目标与客户期望相联系、沟通客户需要、调查客户满意度并对结果采取措施、系统管理与客户的关系等。让我们把管理型模式与服务型模式部分特点加以比较,看看它们的区别所在。服务弄模式的主要服务形式

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服务性质。所谓服务,在这里应界定为为了组织、组织员工和组织顾客的利益而开展的各项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从组织、组织员工和组织顾客利益出发,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所以,这种模式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组织、组织的员工和组织的顾客。三者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关系如图:

1.服务于组织

服务型模式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源部门越来越成为组织的战略伙伴。该部门从组织战略的高度,通过研究组织内各种人力资本,及其配置、流动、激励、需求、满意度等有关人的问题,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决策提供参考。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源部门还像一个组织的供销部门。一方面,它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发展需要、人才结构、组织文化等,源源不断地向组织输入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方法输出组织有形和无形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组织的政策法规、价值理念。

前者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部门按照人力资源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会、大学生双选会、利用传统媒体广告、猎头公司、Internet等方式网络组织发展所需的人才,满足组织生产经营需要,增强组织的市场竞争能力。

后者更主要地体现在人力资源部门对外宣传组织形象上。一)做招聘广告时,并不仅仅局限于招聘,而是利用语言文字、三维动画、声光效果等,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嗅觉向观众传递组织信息,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二)招聘面试时,人力资源专业人员通过得体衣着举止,以及热情、诚恳、礼貌、周到的服务向前来应聘者传递组织的文化特色。三)在组织内部,向员工推广组织的各种政策法规、文化理念。组织的政策法规,是人力资源部门结合管理人员、员工代表或工会共同讨论、制定,然后通过员工座谈、小组讨论:

图文资料等形式,阐述组织政策法规产生的原因、必要性和重要性,倡导组织员工共同参与制定、修改,共同遵守、维护,摒弃了传统人力资源部门就是组织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和“员工遵守制度的纠察队”的观念。

人力资源部门服务于组织,除了直接的方式外,还有很多间接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组织文化建设,培养组织全体员工的主体意识,缓解甚至消除劳资矛盾,从而把全体员

工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

其他间接方式还包括邀请顾客参与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加强员工忠于组织、工作责任心、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的培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在社会上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服务意识… …

2.服务于员工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组织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是组织的核心。其次,影响各级各类组织发展的因素有多种,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最为重要。有了“人和”,才能去争取和利用“天时”(客观环境和机遇);有了“人和”,才有可能逐步完善和充分发挥“地利”(本组织的资源优势)。

所以,服务性模式最强调的是服务于员工,其核心是从员工的需要出发开展工作。这是因为二十一世纪的员工已经从传统的“经济人”、“社会人”,发展到了“自我实现人”,员工更关注精神方面的需要,更关心个性的张扬、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此,服务性模式更注重组织员工职业生活质量的提高,关注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安全感、满意程度和自身的成熟、发展期望。

其他满足员工需要的服务方式还包括:

1)尊重员工的个性特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从每一个员工的个性、兴趣、能力、知识结构出发,安排其工作,布置其任务,培养其能力,挖掘其潜力。强调组织战略目标下的个性张扬,真正地做到“适人适岗”、“身心舒畅”、“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实行“弹性上班制”。所谓弹性上班,就是根据组织需要,并结合员工自身的生理特点、作息习惯,制订灵活多样的工作时间,甚至一些特殊员工,如市场、研发人员可在家上班。

3)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员工的自身特点、知识能力和发展需要,与员工一道,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工作安排、能力培训和岗位轮换。生涯规划注重员工的创造力,倡导团队协作,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人生目标。

4)实施员工生活计划。服务性模式服务于员工,不是单纯追求组织利润最大化,还根据员工的需要,为员工提供生活、娱乐、社交、休闲、婚育、家庭等多方面的服务,使员工不但工作得舒心,而且生活得开心。

5)网络化的员工培训。员工根据组织和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时间安排,通过互联网跨区域、跨国界进行最新的专业技术、管理技能、营销策略或其他方面的培训。

6)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每一个员工都是组织的主人,每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都与员工息息相关。因此,组织的每一个决策都需要考虑员工的利益。员工积极参与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对有关组织发展、职工利益享有更多的发言权。

7)定期的员工心理调查。服务性模式把员工的需要、满意度、团队意识、发展意愿等作为工作的重心。定期对员工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员工心理,得出相应的结论,以此作为工

作调整、人员配置、目标设定、培训安排的依据。

8)重视人际沟通。服务性模式强调人际沟通的作用,倡导部门之间、团队之间、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领导之间经常的非正式的交流沟通,以促进组织内部协调一致。

3.服务于顾客

对于一个现代化组织来说,“资金、人才和市场”是关乎组织生死存亡的三个必备条件。其中,市场的重要性仅次于人才。

满足顾客的需要,不仅仅限于为顾客提供价格合理、性能优良的产品或服务,更重要的是让顾客更多地参与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增强顾客对组织的信任度和忠诚度。这是因为顾客不仅是组织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而且还是组织市场信息、技术信息、质量信息、以及批评建议等其他信息的提供者。

服务于顾客不单单是市场营销部门的事,也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人力资源部门服务于顾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招聘、录用、考核、评价营销员的过程中,求得顾客更多的参与。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走访顾客,了解哪些类型的营销人员受欢迎,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哪些营销人员的服务质量令人满意,甚至让顾客对所了解的组织营销人员直接进行考核。

2)培训顾客。人力资源部门除了要求市场营销部门对顾客进行产品、技术、维护等方面的培训,还组织其他部门,甚至自己参与其中。这些培训主要是让顾客了解组织的企业文化、新产品开发、组织程序、质量保证、人事变化、经营目标等,使组织变的更加透明。

3)邀请顾客参与组织的生产经营。人力资源部门经常性的邀请一些顾客参观组织的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全过程,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或者开辟一条通道,定期向社会开放,让顾客在专业导游的指导下,游览组织的各个部门;甚至激励顾客参与产品设计或生产;对于有些重要顾客,组织还邀请他参加重要的活动,如董事会、股东会…

传统的管理型模式画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已经不是一般劳动力和劳动密集性产业,而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和相应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使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人员素质等面临严峻挑战。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提高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素质。原来那种认为人事管理人人能做、可有可无的观念早已落伍,新形势下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是复合性人才,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较高的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是人事专家、心理专家、管理专家和社会学家。

其次,必须转变观念。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必须摒弃过去的旧观念,树立服务的思想,走出办公室,到员工、顾客中去,成为他们的朋友、知心人。

服务型模式下的人力资源职能活动工作艰巨、任务繁重、涉及范围较广、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单靠人力资源部门是不够的,必须将一部分职能下放到各部门,只有依靠全组织的力

量,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另外,服务型模式要求工会更多地参与人力资源活动。工会作为组织员工的代表,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了解和反映员工需要,参与各种政策法规的制订和组织经营战略的决策,协助人力资源部门作好对员工的服务工作。

结 论

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是知识经济的产物,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应用和发展,它要求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以组织、员工和顾客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需要,满足他们的需要。换句话说,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把服务于组织、员工和顾客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

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尚处于在理论探索阶段。在现实的组织管理中有的企业,特别是商业企业或多或少已开始得到运用,真正全面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前景,有必要引起各位专家和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视。

第四篇:以四个导向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四个导向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2016年,句容党建突出创新导向、问题导向、严实导向和基层导向,攻坚克难、务求实效,推动组织工作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实现新作为。

坚持创新导向。创新党建责任落实机制,构建起清单化强责、项目化推进、制度化问责的党建责任落实链条。分类制定乡镇、街道、机关、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委(党组)党建工作责任清单,逐层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传递压力。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制度,把重点工作按共性项目和个性项目分解为60个项目,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限,挂图作战,跟踪问效。在去年出台问责办法、建立问责制度的基础上,试行党建责任审计制度,专门印制党委定期议党记录本,把履行党建责任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任前谈话、任中研判、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增强各级党组织书记的主责主业意识,确保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依托“周末学堂”开设“干部讲堂”,让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干部教、教干部”成为常态;以市镇换届为契机,扎实开展“亚夫式”好干部推荐以及专业型、紧缺型、创新型、担当型干部署名推荐工作,为全市干部群众树立可敬、可信、可学的标杆和榜样,持续放大亚夫精神的示范带动效应。创新人才工作思路,突出“主攻南京、主攻创业、主攻平台”,大力推行“研在高校-创在基地-产业化在园区”的创新模式,使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与南京高校建立无障碍、零距离对接机制;实施“福地英才”“智汇容城”项目聚才工程,围绕全市六大百亿产业和互联网+特色产业,吸引更多人才来句创业;实施“平台载体提档升级工程”,引进市场化专业运营团队,推动平台载体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型。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重难点问题和短板软肋进行全面梳理,确定40个重点项目,其中众筹模式服务企业发展、园区党建等4个项目作为市级重点项目;36个党(工)委书记立足各地各单位实际,主动认领、带头攻坚,确立了36个“书记项目”。对所有“书记项目”,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抓到底”的要求,采取市镇(机关)上下联动的方式聚力推动,破解难题。针对2015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中发现的5大类169项突出问题逐项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方案、实行销号管理,针对性解决各基层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针对人才工作合力不够问题,建立市领导直接联系人才制度,不定期举行人才座谈会,直接听取人才和企业反映问题。同时,制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商、职能部门联合会办制度,每季度对人才工作重点问题进行统筹调度和督查推进,形成强大合力解决实际问题。

坚持基层导向。以“双型”先进党支部建设为统领,强化基层基础。为每个农村社区设立20万元为民服务专项资金,镇级均建立不低于50万元的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实现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突出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健全村务联席会议、村务监督机制,深化党内生活规范行动,严格支部生活来落实常态化学习,同时用足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发挥好亚夫精神的旗帜引领作用,开设流动课堂、村书记讲堂,不断强化党员党性教育。围绕服务基层,开展新一轮“四定四联”服务基层实事公开承诺,初步确定兴办实事1460件,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以组建镇级人才科技工作办公室为契机,延伸服务末梢。推进13个镇区、职能单位配备专职人才工作联络员;推进镇级人才专项资金和人才政策全覆盖,各镇按照不低于本级财政预算3%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并实行专项资金预算化管理;推进部分重点镇针对区位、产业特点,出台镇级园区人才政策。

坚持严实导向。在干部管理监督上,推进干部监督“三员一网”建设,扩大一把手“三责联审”覆盖面,落实提醒函询诫勉办法,建立关爱提醒“特别档案”,做到严早严小严预防,切实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突出正向激励引导,广泛开展“家家到、家家访”谈心谈话活动,建立健全组织关爱送暖机制,让各级干部在严管中感受到厚爱,体会到温暖。在自身建设上,围绕红色家文化,制定出台《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八项规定”》、《组织部机关日常管理细则》,印发《2016年组织工作重点督查事项》等,使组织部门各项工作办理有规程、质量有标准、细节有要求,以求实、务实、落实的精神确保各项工作抓到位、抓成功。强化服务意识,建立专业岗位AB岗、首问责任等制度,实行“五心”服务,“不让来办事的同志在我的服务中受冷落、不让群众满意度因我的言行打折扣”成为铁律。

第五篇:以学习促发展以发展保民生

以学习促发展以发展保民生

近年来,托克托县双河镇党委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新时期加强党委班子成员思想理论建设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以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干部培养、培训为突破口,以促进新农村建设、提升执政能力、推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学习讲堂”和村级党员活动室为载体,围绕“以学习促发展,以发展强经济,以发展保民生”的思路,创新学习方法,破解工作难题,转变工作作风,服务科学发展,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力提升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带学习的良性循环,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镇”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激发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双河镇首先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以此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的热情。利用中心组学习、座谈会、讨论会等方式,外聘宣讲人员辅导,内请领导干部授课,创新理论学习方式,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对学习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领导班子带头读书、带头写学习心得、带头撰写调研文章,并以“定主题、谈认识、互点评”的形式加强知识互补交流,使得创建学习型机关、做学习型人才、创一流业绩成为机关每个同志的自觉追求。在党员干部中树立了五种新的学习理念,即“带头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理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的学习型方式理念;“学习为了创新,创新才能进步”的学习型动力理念;“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实现‘三个转变’,服务‘两个率先’”的学习型目标理念;“加强学习是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的必然要求”的学习型本质理念,营造了时时、处处、人人重视学习的浓厚氛围。

二、搭建学习的平台,变“无处学”为“处处学”

镇党委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活动方案、学习计划和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学习考勤、学习档案、交流讨论、学习考核、调查研究、主题宣讲等八项学习制度,并适时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和理论课题,引导党员干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建了机关讲堂、社区讲堂、广场讲堂、农民讲堂、家庭讲堂和特色讲堂等讲堂类型,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集中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固定场所。同时开通了“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为党员干部学习提供了平台,提高了参学覆盖面。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党员干部明思路、学经验,有效促进了党员干部素质的提升,为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提供了良好的阵地保障。

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为重点,开办了“学习讲堂”。坚持以学习型党组织有关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三精”,体现“三性”:一是精选内容,体现针对性。“学习讲堂”着重围绕形势政策、社会热点、市场经济、科技知识等专题展开。在确定每期讲座的具体内容上,紧密结合中心工作,设立党员需求“点菜单”,以“点菜式”的方式将党员干部所需内容和党员关注的兴奋点确定为培训内容。二是精挑师资,体现实效性。“学习讲堂”的教员队伍由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组成。在开办讲堂集中学习的同时,镇党委把学习讲堂搬进村组,搬进农民党员家中和田间地头,抽调农技人员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抽调党办、司法、卫生、计生等部门组成送法送政策下基层工作小组,帮助基层党员和农民了解政策、学习法律法规。通过政策法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给广大农村党员讲政策、上党课、传科技,积极宣传“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的内容和先进事迹,对基层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带民致富的本领进一步提高。三是精心管理,体现规范性。严格学习签到制度,并将参加学习培训情况纳入年终党建考核内容,确保了党员干部的参学率。同时,每期讲堂开办后都要对宣讲情况进行及时总结,规范建档,查找不足,为下次开办讲堂奠定基础。通过“学习讲堂”的开办,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先进的学习理念,党员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显著提高。按照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各种活动载体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干部下基层转作风强服务、扶贫帮困、四议两公开、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牧业等各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三、强化学以致用,做到“需要什么学什么”

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这一学习原则,镇党委坚持每月一次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干部周五集中学习制度,鼓励每位党员干部每天自学1小时,要求党员干部做好笔记,理论联系实际。中心组成员每年下乡不少于60天,党员干部按照包村所在区域,每周调研走访不少于1户,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人一年一次的调研文章的选题均与实现全镇科学发展密切相关,先后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化、特色种植、新农村建设等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多篇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的调研报告,为全镇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进步等奠定理论基础。半年一次的交流会上,党员干部针对所学谈体会,谈思路,谈打算;镇党委制定督学制度并组建督学小组,对党员干部学习情况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促进了学习活动经常性开展;镇党委在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中,将理论学习情况作为主要内容来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和考核作为党员干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开展学习考核的方式推进学习成果转化,通过学习交流、内部反映等多种形式促进学习成果及时运用到工作中,推进全镇各项建设科学发展。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中促发展,推动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培植和城中村改造项目等重点建设进程。

四、推进成果转化,促进和谐发展

双河镇党委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紧密结合全镇实际工作,紧紧围绕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把学习理论、提高认识和研究工作、科学决策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增强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

通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全镇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发展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投资1375万元,为枳芨壕等8个村硬化村级道路23.3公里,完成了3条巷道的改造;配套80多万元,完成了枳芨壕、霍家圪洞村阵地建设任务;投资20万元,修缮了徐家夭、大羊场村级活动阵地;投资623万元,衬砌渠道26.5公里,新建桥涵40座、闸门1500个;投资30万元,新打机电井2眼。投资107万元,改造泵站9座;投资145万元,完成苗梁等五村自来水管网改造。二是优势特色产业明显。种养殖结构更趋优化,抓住产业定位、产业培育、产业发展三个环节,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区域经济。云中温棚蔬菜种植基地已建成210亩,部分已投产,5000头汇利奶牛养殖牧场已建成,初步建成了镇东南部绿色蔬菜种植区,城郊结合部“白色畜牧”养殖区,镇西北部优质高产玉米种植区,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种植的现代农业模式已具雏形。三是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养大???G城中村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6.6亿元,现已完成投资1.4亿元,已完成一期工程4栋住宅楼15200平方米的建设任务。李家圪旦城中村改造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现已全面开工。旧城危旧房屋改造项目,计划投资9000万元,完成投资810万元。同时,对双河、托克托、东胜、云中、玫瑰园五个文化广场进行改扩建,现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了黄河大街、兴托路、托克托大街等5条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工程,绿化面积28.53万平方米。四是民生工程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累计为286户农村独生子(双女)户、1161名失地农民、138名基层干部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616人;为198名“4050”人员、257名“4555”人员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6.5%;镇内干部职工的生育、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累计为1914户生活困难居民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3005人;为940名城中村失地农民办理了生活救助;镇政府累计投入55万元,救助困难居民1577户;投入85.77万元,为793人发放老龄津贴;配套资金75万元,改造危旧房屋34户。

下载重庆探索以民生导向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探索以民生导向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域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发展的实践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县域发展的理论研究蓬勃兴起。湖南县域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宁乡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选择“县域和谐发展”这个新鲜的课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方式探索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将就业的意识融入整个实习教学环节中,更新观念,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建设相应的实习基地,加强实习的管理和考核,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新型......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教育规律论文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形成崭新的高职教学模式,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论文关键词:就......

    实践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实践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尊桥小学 方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中的具体道路。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

    《探索吕梁地区的发展道路》5篇

    探索吕梁地区的发展道路 吕梁市地处山西中部北侧,北临忻州接长城关隘,南接临汾达平阳古道,东扼晋中南北要冲,东北衔省会太原、西隔黄河紧连大西北处东进西出走廊。全市国土面积2......

    以行动导向法进行《挥发重量法》教学的一些探索

    摘要:本文采用行动导向法中的项目教学法对《分析化学》课程中“挥发重量法”一节内容进行了教学实践的尝试,并对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心得体会作了探讨。 关键词:行......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精选)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 石伟平,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作者简介: 石伟平(1957—),男,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国庆(1971一)......

    关于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的方案(大全5篇)

    关于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的方案 【课题】:探索湛江旅游业发展道路 【目标】:把湛江的旅游业推向更远的地方,吸引更多外市的人来湛 江休闲、旅游、度假,从而促进湛江的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