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多元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

时间:2019-05-13 23:0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铁路多元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铁路多元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

第一篇:铁路多元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

-----铁路多元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

-----铁路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铁路安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铁路建设持续推进。

-----职工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___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推进铁路科学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 第一,推进铁路科学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实现安全发展。第二,检验铁路科学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民群众满意。第三,检验铁路科学发展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效益。

第四,实现铁路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三、2012年铁路工作的重点任务

2012年铁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确保运输安全稳定,全面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反腐倡廉建设,开创铁路科学发展新局面,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论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

论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

【摘要】新时期中国外交不仅在外交指导思想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外交牢牢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继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取得诸多重大成果和进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之中,中国充分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行动和担当。

【关键词】中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改革开放

在世界经济复苏疲弱的整体格局下,中国不仅自身稳定增长,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全球金融稳定与改革注入新活力。中国不断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2015年,尽管面临内外两方面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增速仍居世界前列,贡献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

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对外关系实践中不断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大的特点。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

二、“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外交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外交政策以捍卫国家经济利益为内涵,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底线,采取了灵活而不僵化,抗争而不对抗的外交思路。

三、“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又一个特点。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力争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年来,中国继续深化自身的改革开放,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采取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举措。2015年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果辉煌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外交空前活跃,亮点纷呈,取得的几项重要结果分别为:

第一、中方倡导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新开发银行,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与改革注入新鲜血液。中国成功实现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不仅提升了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也使当今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更为完善和均衡。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先后签署,成为中国与各方推进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有力佐证。同时,中国正在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

第二、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目前,中方已同20多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形势下,“一带一路”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国际产能合作已成为中国与有关各方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初步形成覆盖亚、非、拉、欧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布局,带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第三、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性重要议题并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加入联合国维和待命机制并组建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免除对最不发达国家债务等一系列举措,不仅振奋人心,也充分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继去年同美国率先达成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之后,今年中方又如期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文件,同欧盟、美国、法国、印度、巴西相继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建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系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与各方一道,为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和有约束力的2020年后气变协议作出了重要和积极的贡献,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第四、初步统计,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总共出访了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南非、英国、越南等11个国家,接待了26个国家元首以及越共中央总书记来访,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中国-非洲合作论坛、等九场重大国际性活动。2015年,我国还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活动、博鳌亚洲论坛、等许多重要“主场外交”活动。众多国家的总统和总理等主要领导人踊跃来华参加,参加这些活动的外国及国际组织的领导人约有80人次之多。粗略算来,习主席2015年在国内外会见的外国主要领导人、国际各界重要人物超过150人次。通过这些数字,不难看出2015年中国外交的辉煌。

多年来,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展现出中国外交实践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外交政策是成功的、伟大的,它取得了以下几点重要成就:第一、促进了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第四、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条分缕析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外交思路和理念的不断更新。习主席在年初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是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深刻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大潮流的前瞻性思考,不仅贯穿全年,也与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等主张一脉相承、互为补充。一年来的外交实践已经证明,中方的行动和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肯定和欢迎,正成为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旗帜,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续写新篇章。

第三篇:关于提升铁路多元化经营的思考

关于提升铁路多元化经营的思考—wuji201306

关于提升铁路多元化经营的思考

一、当前铁路面临的形势

1.中国铁路改革迫切需求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责任非常重大。近年来,由于铁路资产负债率持续增加,折旧、人工、资源等成本支出也持续大幅上涨,加上去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铁路运输需求下滑,对铁路运输经营造成很大压力,经营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铁道部不能再大包大揽,只有铁路局走到市场第一线,充分发挥铁路局开发市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增强铁路抗经营风险的能力,提高铁路经济效益。实行铁路体制改革,发挥铁路市场主体作用,是铁路应对当前严峻经营形势的迫切需要。

2.铁路实行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

2013年3月全国“两会”正式出台铁路改革方案。根据国外铁路改革的成功案例来看,虽然美国、日本、德国采取的客、货和路网经营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点都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反观我国几十年来政企不分,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并有积重难返之势。并且根据众多学者研究显示,进行大部制,让铁路回归市场属性是改革的唯一出路。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进行铁路改革是必然之选。

二、铁路多元化经营的意义

铁路多元化经营战略基本内涵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铁路优势,做优做强客货运输这一核心业务,统筹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延伸铁路客货运输服务链条,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经营项目,全方位拓展铁路市场,在确保社会效益和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铁路自身经济效益。这既是铁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铁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大力推进多元化经营,统筹运用运力、设备、设施、土地、人力、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依托运输优势,延伸铁路客货服务链条,拓宽经营领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解决好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

铁路企业通过发展多元化经营,可以盘活路内闲置资产,加大对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力度,这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铁路多元化经营作为铁路经营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逐步被认识,其经营发展不仅巩固了整个铁路行业的经营基础,而且也为发展国民经济、推进社会文化进步和丰富百姓生活做出了贡献。铁路运输所处内部经营现状和外部环境决定了发展铁路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性,而发展铁路多元经营就必须寻求与铁路运输战略相协调的多元化经营发展规划道路。只有加强和改进经营工作,切实提高经营效益,把铁路收入的“蛋糕”做大,我们才会有更充裕的分配资金,才能不断改善职工生活水平,实现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保持职工队伍稳定。

三、我局多元化经营现状

1.基本情况

2004年以来,全路掀起了大面积的撤站段、撤分局的铁路改革。在此背景下,作为铁路企业的一分子——多元经营企业,在这些改革中亦不例外。当时路局所属的基层多元经营企业大多属于“小、散、弱”类型,市场竞争力仍然很弱。多

— 1/3 —

元经营企业对运输主业的依附性过强,主辅界限还不够清晰,资产监管还不到位,影响了多元经营的健康发展,与现代化生产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铁路多元经营企业的重组撤并迫在眉睫。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都铁路局对多元集团企业格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整合优势资源,撤销了部分下属法人企业,实现资产的重组和优化配置。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资源整合重组,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内耗,为一些困难企业注入了活力,现有15家直属企业去年总产值超过了300亿元,为路局生产经营业绩作出了较大贡献。

2.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局非运输业多元化经营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形成运输业和非运输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制约了经营发展空间。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目前仍然存在个别经营困难的亏损企业,二是部分涉及路外竞争的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灵活性有待加强,三是部分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灵活性差,激励机制受体制影响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四是一些企业管理机构设置不符合市场化原则,办事效率低。

四、促进多元化经营做大做强的思考

1.强化市场主体,提高企业经营灵活性

今年是铁路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路局“十年三步走”战略第二阶段起步之年,攻坚之年。当前的任务是,全面确立铁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铁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铁路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运输组织指挥更加高效,经营管理更加规范,为铁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充分发挥铁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铁路有机组成部分的非运输业,虽然本身很大部分业务是面向市场的,但同样需要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地位。积极探索铁路走向市场的有效道路,让多元化经营按市场化规律办事,进一步减少行政干预,让各实体单位放开手脚,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以市场规律为准则,以效率最优为原则,务实避虚,精兵简政,因事设岗。多元化经营的铁路系统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用人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路内专业人员可按规定的报批、聘任程序由企业自行聘任;对企业需要的少量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可对外招聘,并允许采用灵活的激励机制留住关键人才。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和经营业务的需要,合理确定人员管理制度。随着铁路的发展、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路局非运输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经营自主权的扩大,经济效益有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围绕铁路改革,做大多元经营业务量

要在现有多元化经营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市场规模必须从两方面进行突破。一方面是巩固扩大既有业务市场份额,提高经营业绩。既有业务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自主经营,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如房地产、旅游、宾馆等,该类企业对主业的依附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因此扩大市场很大程度上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二是依附主业优势,依靠主业业务的企业。主要包括各类运输延伸服务业、施工业、广告业业等。该类企业基本是利用主业垄断经营地位或由主业提供保护性市场进行经营,市场竞争能力弱。这类企业做大做强主要依靠主业支持,但更需要企业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路外市场,增强市场生存能力。

另一方面,是紧紧围绕当前铁路体制改革,充分挖掘新的市场机会和曾经忽

略的需求市场。比如,在货运组织改革中,争取基于铁路运输的多式联运,延伸到门到门的服务。集装箱运输和特种货物运输等货物线下运输服务比线上运输利润更具优势,这样的延伸服务收入和盈利能力将大幅度提升。

3.坚持开拓创新,做强多元经营竞争力

以我局为例,多元经营企业展开过多轮重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不少多元企业在优化重组中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获得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但我们也看到,仍有部分企业大而不强,盈利能力较差甚至出现亏损。因此,在铁路走向市场直接面对竞争的大环境下,亟待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面对现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必须坚持管理创新。用激励、放权等手段,最大成都地调动经营者积极性,使企业获得自我造血机能,提升竞争能力。改变以收人为中心的考核体制,把利润指标与管理者大额风险抵押制紧密挂钩。为使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必须注重自身的经营战略和战略管理能力。在管理结构中对经理人员的配置,应该精简、合理和尽量减少层级。通过必要的管理教育和激励措施,使企业的管理创新具备人力资源和管理素质上的保证。同时还要从依法合规经营等重要事项上加以监督,以降低风险,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

4.开展系统研究,做好多元经营产业链

近年来关于铁路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多数研究成果所揭示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当前我国铁路多元化经营缺乏系统性。一方面一些领域存在一些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部分业务重叠,内部争夺资源等现象,另一方面,某些领域却存在业务空缺,没有充分发挥铁路资源优势和效益。当然这与铁路多经最初成立的历史条件和原因密不可分,最近几年虽然通过一系列重组整合,问题有所改善。但在如今新的铁路系统性改革的历史条件下,铁路将走在市场最前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如何充分挖掘铁路主业之外的非运输业市场价值提高整体盈利能力成了一项新的课题。因此,多元化经营将承担更加重要的历史角色。

开展系统性研究,充分利用铁路主体优势,理顺管理体制,将多元化经营融合入路局整体战略。科学系统地研究自铁路设计、建设、营运、养护、报废全生命周期中,具备开发潜力的领域或市场,构建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现代旅游、信息服务、工程建设以及加工制造等多元化经营产业链。从全产业链的视角,对铁路非运输业多元化经营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促进铁路多元化经营现有各系统之间业务合作,发掘新的市场空间,从而达到与铁路运输主业经营业务的密切配套。这样将有利于多元化经营发挥出更大的优势,更有利于非运输业做大做强。

五、小结

长期以来,非运输业一直作为运输业的附属和补充,在经营战略上没有从全局、从长远进行统筹规划,运输业与非运输业分割管理,资源分散,无法实现功能叠加、优势互补,协同效应不足,整体合力不强。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影响了铁路市场份额和效益增长。就我局而言,加快落实路局市场主体地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资产和资源配置,增强企业内部发展动力,大力推进亏损企业扭亏转盈,全面提升多元化经营效益。加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观念,避免企业之间无序竞争,使铁路多元化经营潜力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方能促使非运输业多元化经营做大做强,更好更快地满足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四篇:十六大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安全生产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安全生产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科学理念,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减少人员伤亡、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落实安全责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法规标准政策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宣教培训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生产规划确定的指标全面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到2010年底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目标如期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呈现出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发展态势。

——事故总量大幅下降。各类事故起数由2002年的107.34万起下降到2011年的34.77万起,减少了72.57万起,下降了67.6%;事故死亡人数由2002年的13.94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7.56万人,减少了6.38万人,下降了45.8%。

——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由2002年的128起、2341人,下降到2011年的72起、1113人,减少了56起、1228人,分别下降了43.8%和52.5%;其中,特别重大事故由12起、623人,下降到4起、159人,分别下降了66.7%、74.5%。

——主要相对指标大幅下降。亿元GDP死亡率由2002年的1.33下降到2011年的0.173,下降了87%;工矿商贸十万人死亡率由2002年的4.05下降到2011年的1.88,下降了53.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由2002年的13.7下降到2011年的2.8,下降了79.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2年的4.94下降到2011年的0.564,下降了88.6%。

——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状况较大改善。2011年与2002年相比,农业机械、铁路交通、煤矿、危化品、火灾事故死亡人数降幅较大,超过50%,分别为94.4%、81.5%、71.8%、55.9%和53.8%;非煤矿山、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等行业(领域)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48.3%、43%、37.1%。

2012年以来的安全生产各项指标继续向好。1月至9月份全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为20.9万起、45091人,同比分别下降21.2%和14.8%;煤矿事故628起、1110人,同比分别下降32.6%和24%。十年来的安全生产工作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逐步确立。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组织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深入基层和企业调研,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确立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明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努力方向,对于在全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迈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特别是安全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把安全生产工作重要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进一步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成为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基本建立了以《安全生产法》为主体,由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等所构成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了包括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以及执法检查、执法监督、责任追究等在内的一整套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各方面工作都有比较严格的制度和相对严谨的程序。通过近年来持续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开展各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等,在打击震慑各种不法行为的同时,也不断增强了人们的安全法制意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等各项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法治化的轨道。

(三)安全监管监察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基本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格局,并建立了一支能够适应这一工作格局、依法履行职责使命的安全监管监察队伍。目前全国已有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机构7万余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和受委托执法人员3万余人,驻地两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3000余人,共计10万余人的安全监管监察队伍,是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重要保障。随着政府及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领导干部带班下井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明晰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费用提取、风险抵押金、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安全生产政绩业绩考核奖惩激励、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建立了良好的机制,增添了新的活力。

(四)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十年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3个项目72个课题,重点推动了煤矿、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的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取得了100多项先进技术成果,一大批安全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施“金安”工程,建成了覆盖全国各省市和部分市县的骨干信息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IP电话和远程培训系统,初步构建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应用平台。同时积极推进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小煤矿机械化改造、非煤矿山中深孔爆破、运输车辆GPS定位、尾矿库在线监测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五)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在全国各类企业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总结推广了北京顺义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神华集团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经验,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管理,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针对重点行业领域的不同特点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持续开展安全专项整治。煤矿瓦斯治理和小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煤矿瓦斯事故进一步下降,小煤矿数量减少到1万处以内。非煤矿山整顿关闭攻坚战已经启动。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联控机制及监控体系初步建立。已有53%的化工企业完成了搬迁任务。严厉打击和淘汰了一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烟花爆竹生产厂点。民爆器材企业加快了重组和技术升级,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和安全技术防范水平。实行特种设备分类监管、重点监控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所有这些,都有力强化了安全生产基础,对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必将产生重要作用。

(六)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能力有了较大提升。7个国家级、14个区域级的矿山安全应急救援基地和救援队伍正在加快建设。依托中央企业及区域大型企业的救援资源优势,各专业救援队伍及基地也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体系初步建立,部分省市的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已经延伸到县乡政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应急预案工作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健全,各类预案之间的衔接愈加紧密,进一步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进一步提升了应急处置的快速响应能力。我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及其指挥系统越来越能够承担起各种重特大、复杂事故的应急救援任务。

(七)安全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各种先进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渗透。连续11年组织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以及“安全生产万里行”集中采访报道、安全发展高层论坛、“安康杯”竞赛、“全国青年安全示范岗”、“安全伴我行”巡回演讲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安全理念、安全方针、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编制出版了大量安全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持续推进以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农民工和班组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工作。举办企业高管和政府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专题研讨班。制定发布了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和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标准,深入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命名了一批“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通过持续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十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事故易发期,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事故总量仍然很大,重特大事故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今后一个时期,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减少事故总量、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我们任重而道远。国家确定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的战略构想,采取了一系列推动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大举措,这对安全生产工作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应当准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扎实开展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安全生产报特约评论员)

第五篇: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五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污染治理投资保持较快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保护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一、污染治理投资较快增加,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加大

环境质量的改善离不开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十一五”期间,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资金渠道,强化环境污染防治管理,污染治理投资保持较快增加,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加大。

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4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0%提高到2009年的1.33%。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12亿元,比2005年增长94.8%,城市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五项投资增长幅度分别是27.9%、67.4%、98.3%、122.4%和114.1%;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1570.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见附表1)。2009年营林固定资产投资13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其中国家投资710亿元,增长101.4%。的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实际投资额。其中“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1.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关闭5000万千瓦的任务;分别淘汰炼铁、炼钢、水泥、焦炭和造纸等落后产能1.1亿吨、6860万吨、3.3亿吨、9300万吨和720万吨。全国累计建成运行5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火电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8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000万吨/日。

在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均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2.工业三废治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废水治理设施77018套,比2005年多7787套;有废气治理设施176489套,多31446套,其中脱硫设施26995套,多4347套。全国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2890万吨,比2005年增长1.7倍;工业烟尘去除量32848万吨,增长59.6%。2009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4.2%,比2005年提高3.0个百分点;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去除量达1321.3万吨,增加21.4%;工业废水中氨氮去除量64.1万吨,增加32.6%;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91.0%,提高11.6个百分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0.3%,提高7.4个百分点;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为89.9%,提高14.8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7.0%,提高10.9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608.2亿元,增长1.1倍(见附表2)。

3.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2010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60%;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由2005年的27%降低到16%,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上持续好转。

4.城市空气质量稳中趋好。2009年,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0.035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17%;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46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24.6%;地级以上城市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比例达到79.6%,比2005年明显提升。

5.城市环境治理能力继续增强。2009年底,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9052万立方米,比2005年提高58.1%;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0%提高到2009年的75.3%。2009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5734万吨,比2005年增长1.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1.4%,增加19.7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32.6%提高到2009年的38.2%。2009年全国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354个城市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好的城市占5.9%,较好的占68.7%,轻度污染的占24.3%,中度污染的占1.1%;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的334个城市中,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的占67.1%,较好的占27.5%,轻度污染的占4.2%,中度污染的占0.9%,重度污染的占0.3%。

三、生态保护全面加强

“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推进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措施,全面加强了生态保护。

1.造林步伐继续加快,森林面积保持增长。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资料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9545万公顷,比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增长11.7%;森林覆盖率为20.36%,增长2.1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为137.2亿立方米,增长10.2%。2010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592万公顷,比2005年增长9.6%。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46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8.4%。

2.湿地保护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网络初步形成。国家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10年)》,完成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201个,5万多公顷湿地得到恢复。湿地自然保护区达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达100处,国际重要湿地达37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较“十五”时期末增加5个百分点。

3.防沙治沙建设扎实推进,沙化土地面积继续缩减。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2005—2009年)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比上个监测期年均多缩减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的省份增加到29个。2009年全国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53万公顷。

4.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加强,重点物种保护稳步推进。截至2009年底,国家划定禁猎(采)区2667个,总面积为8462.4万公顷。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2458处,总面积1652.50万公顷。重点物种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濒危物种保护制度继续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得到加强。大熊猫等50多个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种群持续扩大,苏铁等千余种野生植物人工种群基本建立,野马等物种回归自然进展顺利,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试点有序推进。

5.水土流失治理稳步实施,治理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我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扎实开展,重点流域生态保护稳步推进。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0454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了989万公顷。

6.自然保护区继续增加。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41个,比2005年增加19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477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比2005年增加76个。

“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在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增加;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实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目标任重道远。为此,“十二五”期间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保持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下载铁路多元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铁路多元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铁路多元化经营的意见(铁办48号)

    铁办〔2011〕48号 关于推进铁路多元化经营的意见 部属各单位,各铁路公司(筹备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在 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思想观念不适应、......

    内蒙古创业投资取得积极进展

    内蒙古创业投资取得积极进展 • 创业投资及其引导基金基本概念 • 创业投资发展概况 • 自治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及风险防控机制 • 自治区引导基金与包头红土创业公司成......

    新产品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兰花七佛山制药公司新产品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2011年4月2日,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以及晋城市局安监科领导及药学专家莅临我公司对我公司已经申报的3个新产品进......

    浅谈我国权力监督取得的进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权力监督方面取得了不少重大进展。从权力监督制约手段的角度来看,这些进展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分散权力以制约权力。改革开放以来,以权力适度分散化为主线......

    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八大进展

    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八大进展 2007年10月01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把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为保持和发......

    耐火材料行业准入标准制定取得进展

    耐火材料行业准入标准制定取得进展 耐火材料行业准入标准的制定有了进展。据媒体报道,受工信部委托,中国耐火材料协会近日召开耐火材料行业准入条件调研座谈会,来自中国耐火材......

    金融后台机构建设取得进展(精选五篇)

    金融后台机构建设取得进展来源:2008-04-20 www.xiexiebang.com 今年以来,我区继续按照做好“四个服务”的总体要求,做好对驻区金融机构的吸引和相关服务工作。目前,一批金融后......

    国家创新型建设取得的进展

    国家创新型建设取得的进展 曹健林说,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从2002年的103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28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