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附参考答案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附参考答案版)和平仄。《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 词牌,长沙是词的题目。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3.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风格。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词句品读,感受本词阔大的意境。
2.通过分析上下阕巧妙回答,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4)词按照创作风格又可分为:豪放词、婉约词两大类。
合作探究
1.朗读全诗并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 诗人独立橘子洲,目睹湘江美景,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2.上阙中有一个领字,是 看。它所领的词句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
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下阕: 回顾往昔峥嵘岁月,突出青年们“浪遏飞舟”的精神,巧妙回答上阕问题。
知识梳理
1、资料补充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锡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2、课前预习
1.请默写一首我们初中时所学的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景物: 万山、层林、江、舸、鹰、鱼
特点: 气势宏大阔远,生机勃勃
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3.上阙中哪些词特别富有表现力?
感慨: 万类霜天竞自由
例如:遍——写出了红之广;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4.深入品读下阕思考:词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了革命战友?
(略)
答:精神面貌、活动和志趣等方面。5.下阕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作用是什么?
答:问句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2.熟读课文和注释,并在课本上为字词注音并圈划解释。3.词相关知识。
(1)词又名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 唐代,盛行于宋。
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6.这首词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上片重写景,下片重抒情。2.对比手法:万山红遍与漫江碧(2)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透是颜色对比,还有鹰和鱼是动作对比等3.语言极富表现力。4.两片都是以问作结,长调(91字以上)。(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词牌,它决定词的句数、字数
事实上隐含着的是一问一答的。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处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1961年)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第一首词上阙中“驿处”、“断桥”、“黄昏”、“更著风和雨”,写出了 梅独自在风雨中开放的情景。下阕中“一任群芳妒”,表明了作者 受人排挤,壮志不酬的愤懑抑郁的心情。
(2)第二首词上阙中“飞雪”、“悬崖”、“百丈冰”,写出了 梅在不畏严寒的品质。下阕“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笑”写出了梅花的神韵—
— 积极乐观;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的是作者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革命者积极乐观,坚贞不屈的奋斗精神。
(3)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C)
A.两首词均以写景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梅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
有效的背景。
B.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
品格。
C.陆游的词流露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毛泽东的词则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
D.陆游词中的梅花则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毛泽东词中的梅花则是威武不屈,坚持真理的革命者形象。
(4)两首词都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他们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有什么不同?
象征手法。陆游诗梅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诗梅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
(5)请比较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
陆游:低沉孤高 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一、预习导航
· 结合注释,初读词作,感受作品语言和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2.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
1925毛泽东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3.1925年的世界和中国:
1月6日,墨索里尼组建法西斯内阁,在意大利实现独裁。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月2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决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2月1日,段祺瑞召开惨淡无光的善后会议。2月2日,上海22家日商开办的工厂工人大罢工。2月8日,胶济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3月16日,云南大理发生7.1级大地震,历时40至50分钟,死伤万余人。4月12日,段祺瑞政府与法国签订协议,以金法郎计算,偿还“辛丑条约”赔款。
5月30日,在上海由于日本人枪杀工人代表顾正红等人,引发“五卅”血案。6月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宣布大罢工,全市掀起反帝怒潮。6月4日,中共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发刊。6月11日,英国水兵在汉口枪杀中国人。
6月19日,广东、香港工人为声援上海“五卅惨案”举行大罢工。
6月23日,在广州英国海军陆战队向游行的中国老百姓开枪、开炮,打死59名中国人,重伤者百余人,造成沙基惨案。……
二、课堂探究
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朗读词作,小组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 读完本诗,你有怎样的整体感觉和情感体验?
主导问题:本诗为什么会给我们这种独特感受?这与诗作的哪些方面有关?
朗读上阕: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问题探究
(一):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具体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问题探究
(二):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作者不由得“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朗读下阕:
问题探究
(三):分析下阕记叙、描写和抒情的语句,回答:下阕与上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判断?
问题探究
(四):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三、作业拓展
1.不同于中国传统诗词中多“悲秋”之作,而毛泽东诗作却多有“颂秋”之篇,搜索相关资料,以200字左右文字说明你的理解。2.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重点难点:
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学法指导: 诗歌阅读方法:
1、把握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背景——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创作背景
3、展开想象——诗歌的集中性需借助想象拓展,诗歌的跳跃性需借助想象补充
4、捕捉意象——选择的意象,表达的意象,二者兼而有之的
5、推敲字词——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6、体会音韵——音韵美,节奏美 背景资料:
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材料三: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 《沁园春
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走进作者:
1、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逝世。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2.毛泽东名句集萃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和柳亚子先生》)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到韶山》)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大柏地》)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文体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长沙”是题目。
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
凄凉
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B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课前预习案】
1.易错读音----注音
百舸()争流 携()来百侣 峥嵘()岁月 挥斥方遒()浪遏()飞舟 怅廖廓()2.易错字形-----改错
针贬()时弊 行踪鬼()秘 挥斥方酋()群英汇()萃 布()署已定 愤()发图强 事()态人情 和霭()可亲 成群结对()廖()廓 3.词义--------注解词义
意气/义气 辽阔/寥廓 风采/丰采 风韵/丰韵
风姿/丰姿
峥嵘岁月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4.请解释句中加黑词语的意义并要求识记
漫江 ;百舸 ;峥嵘岁月 ;岁月稠 ;激扬 ;寥廓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五岭逶迤 ;粪土当年万户侯 5.背诵全诗
【课内探究案】
再诵诗歌,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词中的豪情
2、《沁园春长沙》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
3、找出上阕所写的秋景并概括景物特点
4、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
(二)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或一般人对秋的感受,诗人与古人、一般人有何不同
(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
(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
(七)再反复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总结朗读技巧:
三、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
(一)导读: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忆”的是什么内容 ,由哪个字统领 ,表现了毛泽东的什么精神?
(二)探究: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三)再读,总结下阙朗读技巧:
【课后检测案】
1.请你将《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异同。课后还有毛泽东的三首诗词,请你读一读,思考这些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2、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2)、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3、完成练习册。
4、名人少年多立志:
唐代李贺诗中写道: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周恩来12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时“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新时代的首届高中生,你有什么梦想?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第一单元单元目标
本单元是必修模块中的第一个诗歌单元,以广为传诵的四首现代新诗为主要内容,重点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与意象”。教学本单元应把握好以下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新诗的基本特点;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现代诗人和他们的主要作品;明确“意象”与“意境”的基本概念;有感情诵读诗歌,并背诵和默写第一、二课的三首诗词。
2.在理解“意象”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抓取诗歌中的重点意象、关键意象,感受其特征,分析其意义。体会描述性意象的生动性,理解比喻性意象的象征性。并感受意象中所寄托的情感。
3.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自我感悟、自主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朗诵诗歌以及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诗歌,大胆表达观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4.引导学生在品味诗歌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意象美、形式美、音乐美、情感美。丰富对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个人修养。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基础要求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了解本词创作的背景。
2.读准“沁”、“舸”、“寥廓”、“遒”“遏”等字音;注意“竞”、“苍茫”、“万户侯”、“击水”等的书写。
3.理解、诵读和默写这首词。
4.能抓住上片的主要意象,扣住动词、形容词、数词,进行赏析;能通过联想、想象,重构词人描绘的秋景图,并概括其意境特点;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意象、意境中蕴含的情感,能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5.能分析词中“看”和“忆”字的作用;能概括词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思路;能结合品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句,概括本词的思想感情。
发展要求
1.拓展阅读并积累有关秋景的古诗词名句,体会蕴含的不同情感。
2.拓展阅读毛泽东的代表作品,进一步感受其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3.欣赏毛泽东书法,写一段评论文字。
4.能自拟词题,尝试用“沁园春”词牌填一首词。
预习案
Ⅰ 教材助读
一、走进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 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成立雪耻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党右派势力了想篡夺立功难道权利,而 1
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
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军阀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
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
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
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
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四、整体感知
1、诗词诵读中的停顿和重音对准确、清晰地表意有重要作用,试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
方,用“﹒”标出朗读中重读的地方。
2、圈点勾画,找出能显示本词思路的词语。
3、理解全词大意
全词动静有度 张弛有致 上阙重写景 突出了景物的,所以读起来气
势磅礴。至“怅寥廓”以下句,如奇峰突起,意境顿生波澜。下阕重抒情,塑造了同学们的形象。“携来”初读是浪漫的、轻松地、悠闲的。至“曾记否”以下几句则气势磅礴、铿
锵有力。回头再读“携来”数句,词意则顿时充满了力量,“峥嵘岁月”“指点江山”“粪
土当年万户侯”不再是少年的张狂而是真正的为民族“竞自由”的志向。此几句语速较快,语调有力。整首词表现了词人的豪迈情怀,所以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高亢有力的。
Ⅱ、信息链接
1、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
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2、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再三思索,要毛泽东去做生意(即经商),而他却立志走出韶
山冲继续求学。在他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还是走上了求学之路。毛泽东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
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这就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3、毛泽东这一时期的相关活动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常和同学早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1918年
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
《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9年底,组织和
领导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活动。
探究案
Ⅰ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上片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片是怎样回答的?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意?
3、此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4、此人借助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疑问有:
Ⅱ质疑探究——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1精句赏析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提示: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赏析这个句子。
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赏析:
精句:
赏析:
探究点2文本理解
1、上下两片中都有一个字统领主要内容,分别是哪个字?各统领到哪里?
2、上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3、下片的“恰”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阐述你的理解。
探究点3综合探究
1、鉴赏本文的语言: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字并加以分析。
(1)万山红遍(2)鹰击长空(3)鱼翔浅底(4)层林尽染
2、人们评论本词说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Ⅲ文本拓展
按语: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胸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我们就能发现,伟人毛泽东的豪迈气概早在刻苦求学期间就在酝酿之中。
刻苦上进的师范生
“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是湖南一师的办学宗旨之一。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的生活费大约有三分之一
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他说,报纸是活的历史,读它可以增长许多知识。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1966年,他不顾73岁高龄,仍神闲气定畅游长江。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游泳。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1917年9月20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
经过长期访求和多方通信联系,并随着毛泽东个人声望的不断扩大,在他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这是一批态度严肃的人,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因为他们认为时局危机,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和私人问题。有一次,毛泽东在一个青年家里,见到那人同佣人谈买肉的事,于是,毛泽东再也不同那人来往了。他和他的同学只谈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生机勃勃的。多年以后,当他重游岳麓山时,情不自禁地赋词《沁园春 长沙》,生动地描述了这段难忘的岁月。
认真研读毛泽东诗词中名句,探讨“同学少年”的形象。思考:毛泽东眼中的“英雄”是怎样的人?
毛泽东诗词名句汇编
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
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
7、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登庐山》)
8、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七律·答友人》)
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10、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11、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12、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13、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4、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
个性解答:
第一单元答案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预习案
Ⅰ
四、2:立、看、怅、问、忆、恰、记
3、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意气风发 激情奔放 以天下为己任
探究案
Ⅲ探究点11、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2、“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指游泳。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探究点21、看、恰。词的上片一个“看”领起后文七句,描绘了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所见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
图。下片一个“恰”又领起下面七句。此人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怀念。
2、景物:山、林、江、舸、鹰、鱼。
此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3、①“恰”字统领至“粪土当年万户侯”。②这七句形象的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探究点31、(1)万山红遍“万”,写出了群山叠嶂之态。(2)鹰击长空“击”,显示出雄鹰翱翔的姿态。(3)鱼翔浅底“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鸟一样盘旋的姿态。(4)层林尽染“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2、本词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
点拨:
(1)景物描写的作用:①点明时间、地点、季节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抒发感情,为下文做铺垫。
(2)景与情关系题目的答题模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或形成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哪种情感。
第五篇:最新《沁园春长沙》导学案-word文档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小编寄语】“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关于课文《沁园春 长沙》的导学案,方便大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一、学习目标
1、诵读涵咏,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感情的诗意表达。
2、理解诗歌意象的概念,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意蕴。
3、鉴赏诗歌独特的表达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
1、由意象出发,赏析宏阔的深秋意境;通过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指导朗读,探究情景关系;寻找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
三、知识准备
1、词,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 之际,兴盛
于,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是配合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起初称作“曲子”或“曲子词”后来也称“ ”“长短句”或“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它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第 1 页 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的流派分为 和婉约派。
2、朦胧诗是孕育于“ ”时期的“ ”,朦胧诗的作家群则是生长在“文革”时期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在那个特殊混乱的时代,现实中的黑暗给予了他们写作的动力。意象化、、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它高度宣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
四、学习内容(一)单音字
1、沁园春()
2、漫江()
3、百舸()
4、峥嵘()
5、寥廓()
6、遏止()
7、方遒()
8、闪烁()
9、灰烬()
10、曙光()
11、瞳孔()
12、惆怅()
13、脊骨()
14、憎恨()
15、崛起()(二)多音字
1、曾 曾经()曾祖()
2、当 当年()典当()
3、杆 旗杆()笔杆()
4、与 赠与()与会()
5、颤 震颤()颤栗()
6、栖 栖息()栖栖()(三)词语辨析(1)遏制 遏止
12月7日到14日,中央的房地产政策接连三次出台来 房价,但目前楼市房价上涨过快过高过猛,绝对不是新政策就可以 的。
第 2 页(2)寥廓 辽阔
“神舟”七号飞船在 而深邃的太空遨游两天以后,平稳地降落在 内蒙古大草原上,实现了中国人出舱漫步太空的梦想。
(3)意气 义气
《日本时报》13日文章以“亚运会以 风发的开幕式拉开了序幕”为题,对广州亚运会进行了报道。
齐鲁晚报讯,德州市宁津县的青年战某为讲 竟半夜出门帮朋友偷邻居的摩托车,案发后,朋友逃跑,自己却落入法网。(四)细读课文
1、阅读《沁园春 长沙》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2)在描绘这幅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时运用哪些描写方法?(3)“忆”字总领几句?他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2、阅读《相信未来》,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请试着对下面的意象作具体分析。蜘蛛网
蜘蛛网查封炉台 余烟叹息悲哀 葡萄化为露水
第 3 页 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
3、阅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一诗,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诗第一章第三段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深层含意?(2)诗的第二章实际上表现了一代青年的性格特点。他们是怎样的一代青年?(3)在诗的第四章中,诗人连用两个“我不能设想”有什么作用?
五、学习小结(知识结构或板书的整理归纳)沁园春 长沙 相信未来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课文《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