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客观事实证明许霆案是错案》的解读
《客观事实证明许霆案是错案》的解读
[ 肖佑良 ]——(2011-8-10)/ 已阅1069次
《客观事实证明许霆案是错案》的解说
核心提示:许霆案的本质是给付错误,定罪处罚终成为我国最大司法笑话。
许霆案,是因柜员机发生差错,导致许霆超出账户余额成功取款17.5万元,许霆的行为被定性为盗窃并判处无期徒刑的一起普通刑事案件。此案被报道出来后,各大媒体使出浑身解数,炒得沸沸扬扬。在我国法制史上,还没有任何一起普通刑事案件,能与许霆案相提并论,引起大家广泛参与讨论。
许霆案被引爆后,许多媒体进行了民意测评,结果是绝大多数参与者,认为许霆无罪。不过,在刑法学界,大多数的刑法学家认为许霆的行为构成犯罪。当然,认为构成犯罪的刑法学家,又因为构成何罪而争得不可开交,有盗窃说,有诈骗说,有信用卡诈骗说,有侵占说等。无论是有罪论者还是无罪论者,此罪论者还是彼罪论者,谁也说服不了谁。
许霆案,最高人民法院同样存在严重分歧。在分歧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又必须作出决定,于是,只好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核准了许霆一案的二审刑事裁定。
许霆案在学界引发了巨大争议,即使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了此案,仍然无法达成共识。为了弥合分歧,刑法学界的领军人物赵秉志教授编著了《许霆案的法理争鸣》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教授谢望原、付立庆编著了《许霆案深层解读》一书。两本书中收集了刑法学专家们的论文,绝大多数人都是论证许霆构成犯罪,并且主流是论证构成盗窃罪的。
研究发现,许霆案实际上是一个错案,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出现重大失误,为此,笔者撰写了《客观事实证明许霆案是错案》一文,有多个版本,发表在网上。其中,以在中经网我爱原创版块中发贴的内容最新。
许霆案件的基本事实是:银行电脑按照银行管理者的意志,与许霆进行了171次取款交易,每次成功交易数额为1元或2元,可是柜员机在执行银行同意支付取款指令时,因自身的原因每次都发生给付错误,每次都多给了钱,171次交易多余付给许霆的钱总计有174825元。相当于两个人面对面进行交易,其中付款
方每次都发生付款错误,多付了钱,收款方每次收到多余给付的钱。这种互动交易的行为,世界各国都还没有作为盗窃的立法例。
《客观事实证明许霆案是错案》一文,最重要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弄清楚了办理银行业务的实际主体是电脑,银行管理者将自己的意志设置成电脑程序由电脑自动运行,完成银行业务的办理;二是弄清楚了柜员机付款机制,在一定条件下,自动柜员机同样会发生给付错误。
过去,客户到银行去存款或取款,银行方面都是由工作人员负责接待客户的,钱款进出银行也是客户和银行工作人员面对面即时清结的。在这种模式下,如果发生给付错误,无论是银行工作人员给错了钱,还是客户给错了钱,大家都不会认为是发生了盗窃的事实。现在,银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管理者将自己的意志,编成电脑程序安装在电脑中,电脑能够自动运行程序,与自动柜员机配合,银行与客户之间,可以随时进行存款或取款交易,这就是银行自动交易系统。大家要注意,这套银行自动交易系统完全是银行单方面设置的,实际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方面的法规明确规定,银行需要对由此带来的风险(例如发生付款差错),自行承担责任。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是银行方面使用机器来代替人的,当然,机器自身发生问题产生付款错误,银行承担责任是合情合理的。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第八十九条规定,金融机构在提供电子银行服务时,因非客户原因造成损失的,金融机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支付结算办法》第二百一十五条明确规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以恶意或者重大过失付款的,应当自行承担责任。许霆案中的自动柜员机就是银行的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查明的事实,正是因为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的重大过失而付款引发此案的,银行应当依法自行承担责任。当然,许霆有返还的不当得利的义务。因此,将许霆的行为定性为盗窃并判处刑罚,显然是错误的。
刑法学家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动柜员机代表银行与客户进行取款交易时,也会发生给付错误。像这种只应该付1元钱的,实际付了1000元的事实,在现实中,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银行电子交易系统出现异常时,却是完全可能发生的客观事实。一方面,案件基本事实没有搞清楚,另一方面,在刑法理论上又不承认电脑能代表银行成为银行资金的经手人,可以独立实施处分银行资金的行为,所以,刑法学家们在研究此案时,乱了套了,竟误入主观归罪的迷途,各种错误荒谬的观点纷纷出台,司法实务部门被误导了,最终酿成了我国法制史上最大的司法笑话。
严格来说,刑法学家和法院的判决具有相同的逻辑基础:自动柜员机付款正确时,就是代表银行意志的,付款错误时,就是违背银行意志的。这种逻辑思维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考虑到自动柜员机在执行付款指令时,也会发生多付了款或者少付了款的给付错误。将这种发生给付错误的情形认定为违背银行意志,显然与客观事
实不符。
特别强调的是,当论文依据常理和经验,推断出许霆案中有人刻意隐瞒部分事实,也就是许霆最后是在多次取不出钱来之后,才罢手回去的。被隐瞒的事实最终得到了郭安山的证实,就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文章内容的客观真实性。
许霆案被证实为错案,使刑法学界颜面尽失,让最高人民法院陷入尴尬之中,他们根本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想当初的主流民意,无罪论呼声很高,也未能阻止许霆被定罪判刑。许霆案,不是什么依法治国的标本,最终将成为主观归罪的经典错案而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作者单位: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 肖佑良
第二篇:客观事实证明许霆案是错案
客观事实证明许霆案是错案
关键词:许霆案主观归罪错案
内容提要:许霆案疑难的原因在于案件事实表现形式特殊,不易理解。为此,笔者先用三个小标题阐述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正确理解许霆案全部案件事实的基础和前提,重点是第四个标题:许霆案的全部案件事实及发生原因,最后是总结许霆案的教训。
一、存款、取款是交易行为
客户在银行开户存入第一笔钱起,双方就签订了一份储蓄合同,此后,每一次取款或存款,都是双方的交易行为,都是变更原来的合同,签订新的合同,并且要即时兑现合同。例如,双方取款交易成功,那么银行会当场支付取款给客户。
二、现代银行业务是电脑控制的,电脑代表银行成为交易主体 与传统银行观念完全不同,现代银行业务是由电脑控制的。现代化的银行,是一个省设置一台电脑主机作为核心,该银行在全省设立的营业窗口(电脑)和自动柜员机,都是与这台电脑主机联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
银行的电脑主机叫后台,运行的程序是银行综合业务系统软件,其中就有存款程序和取款程序等,集中体现银行的意志。后台的功能是通过运行程序办理全部银行业务。
营业窗口(电脑)和自动柜员机一样,都叫前台,前台的功能都是为后台办理银行业务采集信息和执行后台的指令,所以前台运行的程序与后台不同。
银行业务,无论是在自动柜员机上办理,还是在营业窗口由柜员办理,性质完全是一样的。柜员与自动柜员机都是采集银行业务信息输入电脑,并通过网络传递到后台,实际办理银行业务的都是后台。柜员与自动柜员机都是要在收到后台发出的指令之后,才会收进客户的存款和支出客户的取款。银行营业窗口的柜员完全受制于后台,作用相当于没有大脑的银行出纳员。
客户到银行存款、取款,代表银行参与交易过程的是后台和前台的电脑组合。在交易过程中,电脑代表银行,成为交易主体,负责处分银行资金,控制了银行资金的进与出,对此,有电子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予以认可和规范。这是颠覆传统银行观念的客观事实。
三、自动柜员机上取款行为的三个步骤的意义
在柜员机上取款,实际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插卡输入密码,输入“金额字符串”(见附注1),发出取款请求(要约);二是银行后台收到柜员机传来的信息后,核对密码和账户余额,当取款请求小于账户余额时,运行取款程序,从余额中扣除此次取款数额,并向柜员机发出同意支付指令(承诺);三是柜员机收到后台的同意支付指令后,执行支付并吐出现金,显示“交易成功”(支付取款,履行合同)。
上述第一步客户输入“金额字符串”后,柜员机要将“金额字符串”转换成整数型数据,并将该整数除以100计算商值,判断商值是否为整数,若不是整数,就不符合取款要求,柜员机要求客户重新输入,若是整数,柜员机程序就将商值保存在电脑中,作为下一步支付取款时,进行数钱操作的次数(因为这样设计的柜员机运行程序简洁而不重复),因此,柜员机支付取款的数额取决于客户输入的“金额字符串”。
四、许霆案的全部案件事实及发生原因
实际上,广州市商业银行提供了许霆的《账户流水清单》及涉案柜员机自身的《完整流水记录数据》和《涉案账户取款交易明细》,已经把全部案件事实都表达清楚了,问题是不容易正确理解。
客户的《账户流水清单》是由后台记录的,是后台运行取款、存款程序后形成的记录,内容是客户与银行之间进行交易的详细情况,与存折上打印的内容一致,体现了双方的共同意思。
柜员机《完整流水记录数据》是由自动柜员机记录的,内容是柜员机的工作情况明细,其中包括为客户提供查询及支付取款等内容。
许霆的《账户流水清单》中171次取款交易记录,与柜员机的《完整流水记录数据》中171次支付取款记录,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银行从许霆账户中扣除了一次取款数额,就需要向许霆支付取款一次。
当许霆第一次输入“1000”时,如果柜员机运行程序不存在瑕疵,请求取款数额1000报送到后台,后台办理取款交易前,就会用1000与许霆的账户余额176.97进行比较,请求取款数额大于账户余额数字,不符合取款交易条件,后台因余额不足停止运行取款程序,并向柜员机发出不同意支付指令,柜员机收到后台的指令,不会启动柜员机具有支付取款功能的机械传动部分,只在屏幕上显示:“余额不足,交易失败”。
许霆案中柜员机因程序升级,新版程序以国际通用的,带千分符的金额字符串表示方式,取代原来使用的表示方式,即“1,000”取代“1000”,因此,要求对柜员机运行程序中相关的指令都进行相应调整。可是,程序员遗漏了一条程序指令没有调整而存有瑕疵,这条指令的功能是将许霆输入的金额字符串转换成整数并向后台报送。没有调整的后果是,程序将金额字符串转换成整数时,遇到千分符而自动截断,将四位数字篡改成一位整数向后台报送,例如将“1,000”转换成整数1,将“2,000”转换成整数2。
当许霆第一次输入“1000”时,由于程序存在瑕疵,柜员机向后台报送许霆取款请求数额,就没有按许霆实际输入的金额字符串对应的整数1000报送,而是报送整数1,后台收到报送的整数1后,这个取款请求数额1小于许霆账户的余额数176.97,符合取款交易条件,后台自动运行取款程序,从账户余额中扣除1,并向自动柜员机发出同意支付指令。
自动柜员机收到后台传递回来的同意支付指令后,这条指令启动了柜员机具有支付取款功能的机械传动部分,但是柜员机具体付款数额的多少,并不是由这条同意支付指令决定,而是由客户输入的金额字符串决定的(前面已有阐述)。
柜员机作为被动的执行者,决策机制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在是否支付的问题上,是由后台的同意支付指令决定的,体现了银行的意志,另一方面,在确定支付的具体数额问题上,又是由客户输入的金额字符串决定的。如果在程序上没有瑕疵,前后一致,柜员机执行支付指令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出现前述的程序瑕疵,后台取款交易数额与前台支付取款数额就会出现不一致,由于后台运行的取款程序,代表银行的意志,前台只是被动的执行者,自然要以后台的记录为准,后台交易成功数额体现了双方的共同意思。
许霆请求取款1000元,银行同意取款1元,取款交易1元是双方共同意思,属于合法有效的交易,可是柜员机执行时,本来只应支付1元却支付1000元,发生给付错误,多付了钱给许霆。类似的情形发生了171次,其中167次交易成功1元,4次交易成功2元。
综上所述,许霆的《账户流水清单》与柜员机《完整流水记录数据》证实了此案的全部案件事实:双方取款交易171次,合法有效交易额为175元,自动柜员机执行银行意志进行了171次支付,支付总额175000元,每次都发生给付错误,多余支付合计174825元。
许霆一案的全部案件事实浮出水面后,很容易得出结论,实际上,当许霆意外取得第一笔1000元钱后,很快就发现自己拿1元可交换银行1000元的事实,接下来许霆的行为在主客观上,都属于进行恶意交易而获得不当得利。那种认为许霆的行为构成盗窃的观点,完全
是主观归罪的结果。
五、许霆案的主要经验教训
1、有罪推定的思维根深蒂固,无罪推定的理念还很遥远。无庸讳言,许霆案将成为主观归罪的经典标本。
2、固执地认为银行是由人控制的,银行资金的经手人只能是自然人。实际上,现代银行业务是由电脑控制的,电脑代表银行,成为交易主体,能够处分银行资金。机器知道,就代表银行知道。现有刑法理论中与之相关内容,脱离实际,与客观事实不符。
3、认为自动柜员机出故障,不能代表银行的意志。本案中柜员机因故障发生给付错误时,在数额上不能代表银行的真实意志,但是,在决定是否支付取款的关键问题上,仍然是代表银行意志的,所以,总体上,故障情况下的取款行为,柜员机仍然代表银行意志。认为故障柜员机不能代表银行意志的观点,也与客观事实不符。
4、认为许霆在故障情况下的取款行为,是违背银行意志的窃取行为。首先,与人脑神经错乱不同,柜员机电脑永远不会自行违背自己意志,因为柜员机电脑中不可能预先设置有违背自己意志的程序,其次,许霆输入的几个数字字符,这些字符不能成为控制柜员机的程序指令,不可能控制柜员机实施违背银行意志的行为,因此,认为许霆的行为是违背银行意志的窃取行为,纯属虚构,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总之,许霆案盗窃论,违背客观事实,教训极为深刻。
2011年4月1日
附注1:在柜员机上输入取款的数字,例如1000,电脑只能识别为4个数字字符组成的“金额字符串”,要让这种金额字符串“1000”转换成整数1000,则需要在程序中使用特定的命令才能实现。金额字符串“1000”,带有千分符后,就是“1,000”
后记:
一、关于许霆案中的柜员机故障的情形,在柜员机程序员的帮助下,可以在任何一台自动柜员机上人为的地实现,重复演示的。如果许霆案中的那台自动柜员机有存款功能的话,还可以进行逆向演示,也就是不演示取款,演示存款,演示存款的结果是当客户存入1000元或2000元,那么实际存入客户银行账号的只有1元或2元。假如许霆不是取款而是存入17.5万元,每次都是存入1万或5千,结果实际存入许霆银行卡的钱只有175元,有174825元被自动柜员机收进钞箱,成为银行的现金溢余。如果当时许霆没有查询,而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存完钱就离开了,这样许霆的钱,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少了174825元,银行就多获得相同数额的钱,你能说银行是盗窃吗?
二、因为自动柜员机与银行营业窗口的柜员(工作人员)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在自动柜员机上发生的情形,也可能发生在柜员身上,假如因为某种原因,客户取款10000元,后台实际只扣账1000元,柜员按10000元对客户进行支付,这种情况与许霆案的情形完全相似,发生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小。假如当客户发现这个秘密后,当天在不同时间里,自己和家人取款多次,每次都是取款10000元,实际只扣账1000元,柜员实际支付10000元,每次都多得9000元,盗窃论者,还能说这种情况是盗窃吗?
三、关于电脑代表银行成为交易主体。我们通常观念认为,营业窗口的柜员是主体,他桌上的电脑是为客户办理存款、取款业务的工具,柜员利用桌上的电脑直接就能给客户办理好银行存款、取款业务。必须承认,过去银行曾经是这样处理银行业务的。
现代银行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随着网络的建立,现代银行都将存款、取款等银行业务交给电脑全权处理,已经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是由人工直接办理存款、取款业务的。
现代银行都是前台与后台的组合。前台与后台是相对独立的,后台运行的是银行综合业务系统软件,体现银行的意志,是决策者,是大脑,后台通常是无人值守,独立运行;前台有两项功能,一是办理银行业务的信息采集者,只能向后台发出请求,不能发出指令,不能控制后台;二是前台发出的请求被后台接受后,完全被动地执行后台返回的指令。
大家可以看出,营业窗口的柜员只是一只人手,自动柜员机是一只机械手。窗口柜员已经变成了工具,与传统观念中工作人员是主体,电脑是工具完全不同。只是因为自动柜员机运营成本较高,所以银行还是以柜员为主,假如雇佣一个人的成本比一台自动柜员机的成本要高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银行中都是自动柜员机了。无人银行在国外就已经出现,这个时候大家就不得不承认电脑代表银行,不得不承认电脑是交易主体,可以处分银行资金。
四、许霆案中银行方面隐瞒了部分案件事实:许霆第三次到自动柜员机上取款100次,每次都成功,当许霆取款到第171次时,成功取款2000元,然后许霆的取款行为就到此打住了。此时许霆的账户余额只有1.97元,已经到了极限,因为银行账户余额必须大于1元,小于1元的余额银行电脑不接受的,所以许霆第171次取款行为成功后,许霆就是再取也不可能取出钱的。
问题是,第三次许霆共取款成功100次,前96次每次取款1000元,后四次成功取款2000元,其中没有查询过余额的记录(在案证据是这样的),本人认为,许霆应该是取不出钱之后,才罢手的,也就是说许霆在第171次成功取款之后,应该还有至少一次取款交易不成功的记录。可是银行方面提供的自动柜员机流水记录上,并没有取款不成功的记录。许霆的账户流水记录上体现不出来,但自动柜员机的记录是一定存在记录的。这里我认为银行是刻意隐瞒后面不成功的取款交易行为,原因就是想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即使许霆想违背银行意志取得银行的钱,如果没有交易行为的话,许霆是取不到银行钱的。
交易行为是否存在,取决于许霆的账户流水记录,这个记录是由代表银行的电脑主机记录的。这个记录有171次,说明许霆的钱都是通过交易得来的,没有交易,许霆就休想取出款来。这个记录是书证,是客观证据,足以推翻许霆的行为是盗窃的定性。
注:前述论文在网上发表时,关于后记中的第四点内容,当时还只是推测,现已经在许霆案的重审判决书中找到郭安山的供述证明,许霆的确有第172次、173次、174次、175次取款交易不成功,取不出款后才罢手回去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肖佑良
电子邮箱:cbxyl318@126.com
第三篇:许霆案起诉书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
起诉书
穗检公二诉[2007]176号
被告人许霆,男,24岁,汉族,山西省襄汾县人,文化程度高中,住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郭家庄村向阳路西4巷3号。2007年6月5日被刑事拘留,同年7月10日经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次日被逮捕。
被告人许霆盗窃一案,经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分局侦查终结,移送天河区人民检察院,该院于2007年8月25日依法报送本院审查起诉,现查明:
2006年4月21日22时许,被告人许霆伙同郭安山(另案处理)窜至本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平云路的广州市商业银行ATM提款机,利用银行系统升级出错之机,多次从该提款机取款。至4月22日晚23时30分止被告人许霆共提取现金人民币175000元。之后,携款潜逃。
以上犯罪事实,经查证属实,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许霆无视国家法律,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已构成盗窃罪。为严肃国家法律,保护国家的财产权利不受侵犯,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之规定,特提起公诉,请依法判处。此致
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代理检察员***
二00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附:
1、被告人许霆现羁押在广州市天河区看守所。
2、本案证据目录1份。
3、本案主要证据复印件1册。
4、本案诉讼A卷1册
第四篇:从媒体涉入看许霆案
从媒体涉入看许霆案
摘 要:许霆案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经典案例,引发了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本案也对中国法治现状进行了综合的考评,而新闻媒体的介入和影响案件发展是探讨的关键。
关键词:许霆案;盗窃;媒体;法律争议
一、案情简介
2006年4月21日晚21时许,许霆到广州市商业银行自动柜员机(ATM)取款。许霆持自己不具备透支功能、余额为176.97元的借记卡准备取款100元。当晚21时56分,许霆无意中输入取款1000元的指令,柜员机随即出钞1000元,经查询,其银行卡中仍有170余元。意识到银行自动柜员机出现异常,能够超出帐户余额取款且不能如实扣帐,于是许霆持银行卡在该自动柜员机指令取款170次,共计取款174000元。同月24日下午,许霆携巨款逃匿。2007年5月22日,许霆在陕西省宝鸡市火车站被抓归案。2007年10月15日,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许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2007年11月20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许霆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追缴被告人许霆的违法所得175000元发还广州市商业银行。
二、媒体的迅速进入
此案宣判后,许霆不服,以其为善意取款不构成犯罪,取款机有故障,银行有过失且与同案人相比处罚过重,量刑不公等为由,提出了上诉。《新快报》率先及时披露许霆案件,启动了全民热议。2008年1月9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作出刑事裁定,以原审判决认定被告人许霆饭盗窃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各大论坛上那些匿名的关注者和网友们推波助澜,激荡着司法者们的认定与审判过程和结果,使本案成为全民讨论的热案。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各个领域都有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特别是在新闻媒体种类日益多样,信息更加迅捷、言论更加自由的局面下,法律与新闻的相互促进与影响关系。对于新闻媒体介入司法过程尤其是关系到定罪量刑的问题上,我们的研究不足,而许霆案给了司法机关和我们普通民众深深的触动,我们还需要一个认识到升华的过程:许霆案究竟怎么判才是符合法律与社会的衡平。
不同的观点激烈碰撞着。实际上,法学家乃至法官们的不同观点也仅仅反映了许霆案的不同方面的问题,一些没有被最终采纳的观点未必就是错误的,只是处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从多方面考虑的情形之下催生出的特殊产物。
某些官员也对此也显示出极大的兴趣,通过新闻媒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也认为法院量刑过重,当然也不排除媒体采访或者有目的地引用,以此论证媒体自身对社会的关注、对大众的关爱。报道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人大代表黄龙云的看法,“广东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将会有大量类似许霆案件的新型案件的发生,希望两院对弱势全体的审判要慎重”;广东省人大代表朱列玉认为,“该案定为盗窃和诈骗都是不妥的,应该定性为不当得利,不构成犯罪,只需返还非法所得就够了”。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律师协会秘书长陈舒在旁听后指出“媒体、专家,民意的互动在当时认为有助于司法公平公正地实现。如果没有媒体的报道,许霆的无期徒刑命运要想得到如此巨大的变化是不可想象的。”
许霆案一波三折从无期徒刑到5年有期徒刑,被一些人称为司法对民意的“善意回应”,但我们知道当中也夹杂着司法的很多无奈。司法工作者尤其是当时的断案法官希望能够突破法律困惑,获取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俱佳的判决,但从社会反响来看,并没有得到他们预期的效果,民众仍是褒贬不一。姑且不论许霆案件的重判在事实上是否很好地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但就法院对此作出的积极努力而言,却是应给以高度肯定的。相比于一审判处无期徒刑的畸重量刑,重审判为5年有期徒刑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更为符合民众心中的正义理念和标准,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他的行为有些不妥,只是处罚过于苛严。
在许霆案件中,民意与舆论对于将本案由无期徒刑改为5年有期功不可没,成为中国式的民众参与性司法行为,当然没有美国式“辛普森陪审主导”热案效果震撼。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以人民的名义”、“民众拥护和支持”或“舆论导向”来改变法律的审判运行与结果的。在现代社会,“媒体为无冕之王”成为普遍现象。可以肯定地说,对于一个健康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来说,媒体的介入和导向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民众了解事件和表达意见的有效方式。在舆论的压力下,来自外部的压力和言论束缚着法院和其他司法行政机关的反应速度和处理的公正合理。在舆论的压力下,缺乏司法职业伦理的法官不得不强打精神,具有正义抱负的法官,则可以相对大胆秉持良心,作出正义且合理的判决。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民意”和“舆论”是要适当考虑,但是绝对不能盲从。毕竟,民意不等于正义,舆论不代表理性。对于法治正义的追求,不是必须要满足全部公众、甚至是最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是情感,就连某些法律专家的意见都可以不纳入考虑范围,毕竟,罪行依法而定是法律根本基准。
在现代媒体与网络条件畅通便利的情况下,普通民众有幸能获得较为自由的言论平台,民众在此可以交流,但是不可避免地掺入个人的情感乃至不理性因素,再加上盲从与偏激言行的催化,更易让此滑向负面。法律职业这一需要很强理性和专业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的特殊行业,不能也不应该被公众的声音而压倒,而事后的采访与法官自己的反应和总结也看出来,此案舆论和媒体的宣扬与参与使案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案件争议与结果
广州中院一审判决结果宣布之后,大小媒体争先报道或是采访许霆之父,许霆案自网上登载后,先后被95个网站转载。还有的媒体开展了调查统计,得出结论:90%的人认为“量刑过重”,于是开始了对司法人员尤其是审案法官的重袭,法学专家也纷纷发表评论和意见。
对于许霆利用自动取款机的故障而恶意取款的行为,主要存在无罪与有罪两种观点,无罪说法中,刑法学家们引入了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证明许霆不构成犯罪。有罪说法中观点众多,甚至还引发了民法学界的不当得利说与刑法的犯罪说之争,而刑法学家内部意见又有不同,有盗窃说、诈骗说、侵占说等之余。盗窃罪内部对于是否是盗窃金融机构,也是众说纷纭。
媒体推动案件进入了重审。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8年3月31日作出重审判决,仍认定许霆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但鉴于许霆是在其发现银行自动柜员机出现异常之后产生的犯意,采用持卡窃取金融机构经营资金的手段,其行为与有预谋或者采取破坏手段盗窃金融机构的犯罪有所不同;从案发具有一定偶然性看,许霆犯罪的主观恶性不是很大。根据本案具体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对许霆可在法定刑之下判处刑罚。遂依据刑法的而有关规定,改判许霆为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2万元,追缴被告人许霆的犯罪所得173826元,发还受害单位。
重审判决之后,许霆仍不服,以自己的行为只是民事上的过失而不是刑法上的犯罪,重审判决定性错误,二审应作出无罪的判决为由,再次提出上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8年5月22日作出终审判决,判决认为许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银行自动柜员机出现的故障,恶意取款,秘密窃取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触犯了《刑法》264条规定,已经构成了盗窃罪,且属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许霆没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如仅适用分则应判处无期徒刑,但结合刑法总则,犯罪手段、犯罪情节具有特殊性来看,又有特殊之处,从罪责与刑罚相适应的角度来说,对其判处5年有期徒刑是没有过重的。
应当说,许霆案自媒体披露报道之后,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理论到实践、从官员到学者再到社会普通民众,都围绕是否构成犯罪、是构成盗窃罪还是其他罪名,是否构成盗窃金融机构以及量刑轻重等问题开展了激烈的交锋。这一争论并没有因为广东高院作出有期徒刑5年的终审判决而结束,而是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继续开展讨论。
对于许霆案的一审结果,一些法学专家们发表了自己的各类看法。贺卫方从法律界应有人道主义关怀出发,提出对于一个24岁的孩子来说无期徒刑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报复。**认为,无论从一个法学专家的角度还是从普通民众的立场来说,对于此案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法律太过于苛严了”,一个侵占财产的行为以付出终身自由为代价,这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多关注的是许霆重审改判的命运;而对于我国大方面的法治、法律来说,更关注的是许霆重审改判背后的这种个案刑罚裁量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因而可以说是关注到刑罚制度和法律适用本身的命运。在一审结束后,媒体的热情参与和强烈推动下,社会各界几乎发出了一致的声音,得出结论:法院量刑畸重,社会太不公平;重审后法院断案朝令夕改,变数太大,此法难以让社会大众信服;许霆及其父搬出的“当时的取钱是为了更好地替银行保管财务”之说法出来之后,论坛上又热了起来,大家表示“感到如同吃了苍蝇般”。
假如一审判决后案件没有媒体的高度曝光,当时的民怜不是那么强烈,法学专家没有不停地发表观点保持异议,官员们不再表达官场仁见,再审法院会不会改变案件结果,或者会不会让刑罚有如此之巨变?
人民群众的感觉能否成为案件办理的依据,是与许霆案相关的又一热点话题。对于许霆案件的审判结果,有人认为是顺从民意的正确结果,有人认为是对法律本身的严重亵渎。对于民众的意见我们不否认有正确性和可取处,但是,当非理性的民众蜂拥而上改变了法律的公正、变更了司法的中立性后,司法的脚跟在我们这个本身法治意识就欠缺的国度更是晃动,如此一来,恐怕不单是法律的悲哀。案件虽然已经了结,但广东省高院乃至最高人民法院的这温情的眼泪不知是不是流的恰当、流的可赞?
从案件不同阶段的社会解构来预见和解释定罪量刑结果,看起来是很糟糕的,因为它严重违反了法律规则,是一种法律的歧视,是对法治的破坏,有损审判公正。正如赵秉志教授所认为的那样:“许霆案法官在运用现有刑罚制度灵活纠偏时没有把握好合理的度,直接由无期大幅度地改为5年有期徒刑,是极不严肃的。如此一来,势必会加重民众对法律和司法的不信任。如果裁量刑罚,并非依据法律和具体案情以及司法规律,而仅是受舆论关注的程度大小来左右案件的审理结果的话,法律的尊严何存,这将不是法律的问题或者是民意的胜利,对于我国这走在正轨的法治社会建立是有极大害处的,而所谓代表民众的新闻媒体在此案所起到的作用,我们此处很难讲清。”
四、案件引发的社会反思
许霆案媒体报道后引发的社会大讨论和各类人群的加入,将案件本身又推至舆论之巅,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民主和法治的进程在媒体的参与和推动下有良好发展的势头,如美国的米兰达案,我国之前发生的孙志刚案。许霆案是法治进程的一个契机,我们要从法律的角度还要从新闻的角度、法律与新闻相互关系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在探讨和研究中推动我国法治的发展,使民主和法治建设步上新的台阶。
可以这样说,虽然许霆案已经过去几年,但是法律争议仍然存在,各方面还是有不同观点,但是能够肯定的是此案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法制史上的又一经典案件,因为不仅涉及到简单的适用法的问题,还有法律与新闻二者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这是我们法律人和新闻人都急需深思的。
参考文献:
[1] [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2] 刘斌、李矗.法制新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3] 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 [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 梁凤林.刑事科学论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6] 赵秉志.中国疑难刑事名案法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刘家琛.当代刑罚价值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 陈兴良.法治的言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9] 刘志伟.刑法学的新动向[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第五篇:法律实践报告—许霆恶意盗款案(共)
“许霆案”案例分析
许霆恶意盗款案
一、案由:许霆恶意盗款案
二、案件焦点:
1、被告许霆恶意取款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
2、法院对许霆的量刑是否合理?
三、争议与分歧意见:
针对这一焦点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许霆恶意取款已构成盗窃罪。
1、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窃取的行为。虽然对许霆恶意取款的行为银行可以在事后根据记录和监控资料查到,但在事发当时银行并不能立即知晓,且许霆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秘密进行的,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多次恶意取款,数额特别巨大,所以应当认为许霆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特征。
2、许霆的行为是违反银行管理者意志的行为。根据基本的金融规则,银行管理者仅同意存款人取出与其存款额相应的现金,不会同意取款额超出存款额的情形。这一点也为存款人所知。许霆的行为不可能得到银行管理者的同意,相反必然违反银行管理者的意志。
3、ATM机内的现金由银行占有。一方面,存款人将现金存入了银行后,该现金就由银行事实上占有,而不是继续由存款人占有;超出存款人存款额的现金,更是由银行占有。另一方面,银行占有ATM机内的现金这一事实,并不因ATM机出现故障或者ATM机本身受毁损而改变。所以,许霆盗窃的对象是他人占有的财物。
4、ATM机内的现金,属于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许霆并没有盗窃ATM机,而是盗窃了ATM机中的现金,ATM机中的现金是银行的经营资金,银行属于金融机构,许霆利用自己的借记卡和ATM机故障取出17万余元的行为,属于将银行占有的现金转移给自己占有的盗窃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许霆恶意取款并没构成盗窃罪。“许霆案”案例分析
1、银行未能及时发现并排除自动取款机的故障,未能给客户提供合适的、满意的服务,导致许霆恶意取款的行为的发生,后果应由银行承担。
2、ATM机出错就是银行的错,银行在有足够时间追回款项的条件下没有及时追回,可以将17.5万元视为“遗忘物”,因此许霆的行为仅构成侵占罪,而不是盗窃罪。
3、许霆使用实名银行卡取款,大摇大摆地用自己的工资卡利用ATM机出错的机会,取款17万5千元,且取款时受到监控,其行为是公开而非秘密,不符合盗窃罪的秘密特征。
4、许霆从银行取出的现金属于银行溢付的结果,并非许霆盗窃所得,溢付是交付方基于疏忽的一种额外给付,这种给付也是收受方所未曾预料到的。因此,收受方在完全被动的情况下予以收取款项。
四、结论
我认为,许霆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从我国目前的刑法理论来分析,应该是正确的判断。关键问题是对许霆的量刑过重,难以为公众所接受,尤其是在贪污受贿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也只不过判处十几年。两相对比,对许霆量刑过重的意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更何况许霆是利用自动取款机的故障盗窃,犯罪行为的发生与银行过错存在一定的关联。
1、ATM机作为银行的组成部分,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的进行提取货币等电子交易活动,其已经充当了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部分角色,但是ATM机毕竟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有着区别,例如,其没有工作人员,也没有办公用品等,所以ATM机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
2、法院机械地运用法律,我认为,许霆的犯罪情节并不严重,应属轻微。其因为ATM机出故障,加之个人的贪欲,使用自己合法持有的信用卡,取得共计17万5千元的钱款的。恰遇ATM机出现故障并利用其故障窃取钱款与仔细研究ATM机的漏洞进行盗窃或者破坏ATM机进行盗窃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社会危害性大为不同。许霆的盗窃行为几乎是ATM机诱发的,其手段极其简单,而这种行为又是偶然中的偶然。“许霆案”案例分析
3、法律本身的存在滞后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1997年11月4日出台的,依照当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认定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为公私财产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规定是合理的。然而,在10年后的今天,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物价的飞速上涨以致通货膨胀的出现,如果仍然认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即为盗窃财物数额巨大的话,颇为不合理。
4、第二次做出的判决尽管在名义上是适用了刑法第63条第2款的规定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做出的,但真正的原因是对案件事实和法律做了重新解释后做出的,是适用法律解释技术的结果,是对现行刑法缺陷进行补救的结果。对该案的第一次判决结果大家之所以不认可也并非是说法官未依法办案,而是指其机械地适用法律办案。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认可第二种处理意见恐怕也与其对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的理解和解释有关,不能简单把其理解为是迁就民意的结果。
我认为,就许霆案而言,法院第二次判决适用减轻刑罚的理由有三:一是银行明显存在过错。这一过错虽然不能成为许霆无罪的理由,却可以成为适用特殊减轻的根据。二是违法程度较轻。许霆是利用自动取款机的故障而窃取财物,这和采用破坏自动取款机甚至非法潜入金融机构的盗窃行为相比,客观违法程度较轻。三是责任程度较轻。银行的过错产生了巨大的金钱诱惑,从而诱发了许霆的犯罪。从期待可能性上来说,由于存在着自动取款机故障这一附随状况而使得期待可能性程度有所降低,由此可以减轻许霆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