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五篇

时间:2019-05-13 23:1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

第一篇: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

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越南金融**、初级产品价格不断飙升、通货膨胀全球蔓延等诸多问题。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通胀压力也日益加剧,未来走势将出现分化。从国内因素看,南方雪灾、汶川地

今年是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从国际因素看,世界经济遭遇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越南金融**、初级产品价格不断飙升、通货膨胀全球蔓延等诸多问题。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通胀压力也日益加剧,未来走势将出现分化。从国内因素看,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资本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等诸多因素,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上半年中国一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然而,资金面从紧提高了银行业的“议价”能力,使得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走高,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创新能力和营销力度也不断加大,同时,有效所得税率由33%降至25%,致使整个银行业依然延续了业绩高增长的发展态势。从各家银行的半年报来看,股份制银行大都取得了超过100%的利润增速,大型国有银行的盈利增长也达60%至70%。业绩固然喜人,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支撑银行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银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继续实现发展。

从国际因素来看,2007年2月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危机。此后,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巴黎银行、花旗银行、美林银行等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损失。目前次贷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有可能引发整个世界经济衰退。特别是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由于世界贸易主要由美国带动,因此很有可能影响世界贸易。尽管中国出口的市场结构已经多元化,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对美出口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接近20%,仅次于对欧盟的20%。一些依赖出口的行业,如服装、玩具等,其利润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出口增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影响银行机构对出口部门发放的贷款质量,进而危及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从国内因素看,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盈利大幅提高,得益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繁荣周期。国民财富急剧增长,GDP增长质量很高,微观企业盈利增长状况良好,信贷投放规模增长也非常之快,给银行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不断攀升的利润掩盖了银行经营存在的风险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银行在评价贷款风险时往往过于乐观。同时,近年来加剧的资产泡沫也使得银行对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过高,从而增加了自身承担的信用风险。中国的经济以及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尚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或经济发展调整的考验。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中国的经济可能已进入下行区间,这对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绩造成影响

今年以来银行业业绩的持续增长表明,在从紧货币政策下,虽然大多数银行不能依靠扩张贷款规模来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但是贷款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银行的议价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资金定价走高增大了存贷款利差,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在货币政策松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减低银行执行的贷款利率。而且,当前政策松动采取的是向中小企业定向松动的方式,这部分企业风险较大,即使执行较高的贷款利率也

可能无法完全覆盖风险。因此,从紧货币政策的松动很可能不能提高银行的利息收入。此外,信贷紧缩使得民间借贷利率高企,但这并不代表银行业贷款利率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目前,通过民间高利率融资的企业,多数是资金链面临断裂的企业,这类企业信用风险极大,在目前的环境下,无法成为银行大力发展的客户。

利率市场化或降低存贷利差

由于中国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特别是银行利率仍存在限制,具体存款利率有上限,贷款利率有下限,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同时,利率的上下限管理,意味着银行的利差是有保证的,进而,银行只要能够发放贷款,收益就有保证,在中国银行业收入仍以利差为主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对银行业的一种扶持和保护。

然而,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率市场化迟迟没有推进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显现。

例如,由于存款利率存在上限且很低,且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或很低,资本逐利的本性要求更高的收益,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房市,极易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商业银行有强烈的放贷冲动,很可能刺激投资增长,等等。因此,在利率受限制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引发经济过热的内在机制。而且,利率的管制也会降低货币政策的内生性,进而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滞后也不利于中国形成良好的资金分配机制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在当前抑制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中央银行的下一步措施有可能就是通过不对称加息的方式,逐步放松银行存贷款的利率限制。这无疑会使得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这给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压力。

直接融资的发展造成金融“脱媒”所谓金融脱媒就是指在分业管理和分业经营的制度背景下,资金盈余者也就是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也就是融资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金融脱媒现象的原因一是居民在金融市场购买并持有股票等直接证券的需求日益增加;二是企业也需要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资金成本;三是多种形式的信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已经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形成挑战。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显著,将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扩张的时期,往往也是银行业转型压力较大的时期。因为那些能够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的公司通常是比较优秀的企业,这样就造成了银行传统客户中的优质客户流失,并迫使银行不得不面对此前并不熟悉的、风险较高、风险识别难度较大的一批中小型企业客户,与原来相比,这些新的客户对于银行依赖抵押担保等传统风险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都使得银行丧失了传统、稳定、高质量的贷款收入。

中间业务发展遭遇瓶颈

今年,由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基金代销和理财产品销售都会有较大的下降。当前的资本市场走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经历漫长的调整期,这会在很长时间内限制银行相关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了弥补资本市

场低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不利影响,银行加强了其他金融产品的销售力度,主要是银保产品和理财产品的销售。但此时销售的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与以前有所不同。例如,在2008年上半年,多家银行通过表外委托贷款的方式来规避央行的信贷额度控制。但是这种模式后面潜藏较大的风险。这类表外委托贷款虽然从法律上看银行不做担保,也不承担相应风险,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如果这些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到期后出现偿付问题,银行会遭受巨大的信誉损失,因此,很多时候银行依然会承担部分甚至全部损失。而且委托贷款的规模已经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明显的冲击,央行很有可能对表外委托贷款出台严格的限制政策,此类中间业务不具备可持续性。总体来看,当前中间业务的扩张仍然以传统的业务为依托,或以模仿、借鉴为主,缺乏技术含量和独创性。长远来看不利于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资产质量有可能恶化

首先,中国国有银行股改上市这一轮改革的宏观背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且尚未经历经济周期步入下行轨道考验。在经历多年的高速扩张后,银行业将面临新的考验。资产质量可能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出现恶化。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已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也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控制标准。随着拨备覆盖率的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成本也快速走低,持续下降的空间有限。此外,近年来贷款高速增长对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的贡献度较高,信贷总量控制使贷款增长受限,对不良资产的稀释作用大幅减弱。

其次,中国银行业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逐步提高,公司贷款中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贷款中的住房抵押贷款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住房抵押贷款一直被银行视为优良资产,各银行一直在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但深圳“断供”事件表明,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贷款抵押比例,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将会大大上升。此外,房地产开发商未来风险值得警惕,因为一旦开发商的楼盘滞销,资金回笼出现问题,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同样会暴露出来。

再次,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也导致银行业信用风险累积。

2008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显著下滑,银行业信用风险增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反弹压力加大。目前,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已在加大。虽然当前中国银行业不良率较低,但关注类贷款余额较大,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较高,随着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加大,引起不良率反弹。

流动性风险显现

2008年上半年,主要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影响,银行流动性问题开始显现。但规模不同银行影响程度大小不同: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网点多、存款多,总行又有很强的资金调度能力,因此,受货币从紧影响较小。大银行的存贷比一般为50%~60%,只是苦于没有放贷额度。

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则依然较大。一方面,存款准备金不断上调,作为同业市场资金拆入方的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尽管去年向资本市场分流的资金在向银行回流,但基于当时流入股市的资金主要来自第三方存款,而这一业务又主要由实力强大、网点众多的大中银行经营,所以资金回流的主要方向是大中银行。这种流动性压力,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存贷比和流动性方面,有些银行可能不得不为了保持流动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民币汇率走势发生调整,国际热钱有撤离中国的迹象,这有可能会使银行存款减少,加剧银行流动性问题。

第二篇: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成就是惊人的.在世界舞台上,没有那个国家通过非掠夺的方式取得过如此成就.在这点上华夏儿女有自信和骄傲的资本!但是发展三十年也使中国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那么有哪些问题可能会制约中国龙继续腾飞呢?有哪些我们需要正视和解决呢? 个人浅见如下.1,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发展三十年,财富早已翻了N倍,但是大量财富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这种差距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元化.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乡村内部无不表现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多年是以牺牲农业利益来发展工业的.可以说,当时农业基本完全服务于工业的发展的.现在我们需要也应该反哺农业,也就是农民兄弟.东西部的差距目前来看,很难发生更本改变的.但是我认为,对于一些需要廉价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该向西部拓展.随着东部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劳动密集型工种的劳动力成本在大幅提升.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个人认为在发展西部资源经济的同时,应该加大发达地区的产业调整,增强科技性,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同时将密集型产业西迁.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会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很大压力.个人认为政府必须加快调节这类问题.城乡内部差距的扩大会是人们心理产生极大落差,而心理上的阴影是可怕而难以控制的,这会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安定因素.可能是政治上,可能是经济上,更可能是治安上的.2,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一直在谈,一直说重视,可是一直没有停止过破坏!记得小学时的课本上就说不能走西方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子,但事实上各地政府为了数字GDP和自身政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环境要经济利益的行为,而且在全国许多地方任在继续.看看北京市内的这些臭河沟吧!西坝河,立水桥,臭气熏天!恶心之极!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个趋势将更加难以控制,更加放纵!环境问题很严峻啊!

3,贪污腐败,官商勾结.这个问题几乎贯穿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长河。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任很嚣张!并不是说现在是最糟糕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确实是很严重.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许多问题和矛盾凸现和尖锐起来,在这个背景下贪污腐败,官商勾结很能激起民愤.不过是不是被“一小撮人”所煽动和利用,对社会的不满是根本原因.惩治腐败,不是说说的事,任重而道远甚至需要牺牲当权者的一些利益.4,政治改革.这个议题很敏感,但是国家领导层也一直在说,一直在做.但是反观改革三十年的历史,经济体制的改革远远快于政治体制改革.这需要领导层的努力和魄力,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这是必须的,长远的安定团结需要它.5,周边安定环境.中国周边环境很不稳定,各类边境危机充斥着漫长的边境线,这些问题复杂,涉及国家多.如何能确保边境安宁同时,不丢失主权完整的庄严使命.就看国家领导班子的大智慧了.(1)短期增长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目标问题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持续了30年,这种高速增长是否能够持续?在中国的经济分权体制之下,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和升迁主要基于当期的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而官员的任期通常又只有几年时间,因此,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在实现了高增长的同时,忽略了很多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例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这些事业大部分都是需要政府进行财政投入的公共品,但是,如果在这些方面增加投入,就有可能挤占政府在其他更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的方面的投资,比如基础设施。其结果是,那些有利于持续发展,但需要政府投入的事业被严重忽视了。

(2)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关系:央地关系问题 在一个经济分权的治理结构之下,很难避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如果说中央政府代表着国家利益的话,那么,地方政府则更多地代表地方利益。这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分歧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中央政府更多地希望可持续发展,而地方政府更多地注重短期目标;中央政府更希望农民利益得到重视,而地方政府在增长至上的目标下,却缺乏关注农民利益的激励;中央政府更希望促成国内市场的统一,而地方政府则有激励通过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来追求短期的税收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省级的地方政府拥有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在与中央政府的谈判中拥有了越来越强的谈判能力。中央对地方官员采取“任期制”和“轮岗制”的一个好处是,较短的任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分化,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官员将更有激励来追求当地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

(3)政府干预和社会发育的关系:制度环境问题

在经济分权的体制下,如果要追求国家利益,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的领导,以保证中央的政策能够下达,为此,中国一直用政治集权来作为与经济分权相配套的制度。但是,在政治集权体制下,形成了非常强的政治科层组织,各级政府往往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尽管我们总是希望每一级政府都更多地追求社会目标,但是在现实中,科层化的政治组织总是更多地赋予了政府官员个人以权力。政府过于强大,加上对于个人的权力缺乏约束,于是造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于依赖于特定政府官员的品质和能力,而整个社会却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组织,作为一种自组织的机制来调解矛盾和配置资源。(4)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关系:社会融合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在未来的时间里,城市化的迅速提升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在长期的城市管理农村的治理结构下,城市政府制定了旨在保护城市居民利益的“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在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这些方面更多地倾向于城市居民的利益。长期的城乡分割带来了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内部非户籍人口的增加,原来的城乡二元分割又转化成了城市内部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二元社会”分割。城市内部的“二元社会”又使得城市居民与新移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教育的回报差距也在扩大甚至可能进一步地加剧城市内部的社会矛盾,影响城市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过程中,促进城乡融合,将是未来中国需要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的问题。(5)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关系:市场统一问题 中国是一个区域间差异非常大的国家。这其中当然有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沿海地区拥有海岸线和港口,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沿海地区更加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国际市场,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国际投资,也更多地参与了国际贸易,因此,更快地实现了经济发展。同时,经济政策的倾向性也是造成改革后地区差异扩大的因素,直到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更多地投向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不是更落后的地区,这使得中央财政转移反而起到了加剧地区间差距的作用。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加上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拥有制定本地政策的权力,于是,各地的地方政府都纷纷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市场分割政策,来保护本地的企业,以期在短期内增加就业和税收,培育自己的战略性产业。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不利于中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不利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利用人口众多和地域辽阔的规模优势。如何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市场统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未来临的巨大挑战。

(6)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的关系:利益共享问题

中国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城乡和地区间的收入和公共服务不均等逐渐扩大。同时,分权体制下的科层结构,加上当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关系型社会,使得不同的人所掌握的政治和社会资源不均等,而这又进一步地影响到了人际之间的收入不均等和公共服务享受方面的不均等。收入的不均等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将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同时,收入不均等还会对健康水平、环境保护、城乡贫困、公共信任、收入流动和社会安定等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并间接对经济可持续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不均等又会在长期进一步地转变为收入的不均等,并可能造成人力资本不均等和收入的不均等在代际之间传递,降低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流动性,对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一系列连带的负面影响。中国在未来急需调整政治和社会的结构,赋予农民和低收入阶层更多的政策影响力,让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被更多的人所共享。

(7)内部发展和外部失衡的关系:和谐世界问题

中国经济高速的增长虽然是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但是,日益强大的中国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一些忧虑。由于中国的城市倾向政策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再加上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增长,不重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同时,人民币的币值又被低估,因此,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持续地走低,而同时,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却在持续上升。这样一来,中国的出口增长始终非常强劲,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更加快了,这造成了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贸易失衡,特别是中美贸易的失衡。尽管这一贸易失衡也与美国的储蓄率低有关,但中国出口产品的低成本肯定是外部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中国持续走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汇率和强劲增长的出口还引起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品竞争。与此同时,日益强大的中国越来越多地投资于全球各地,并对全球的资源需求上升。未来中国必将面对追求自身发展和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享繁荣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于全世界的责任,以及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愿景。

中国的发展虽然面临着众多的难题,每一方面的难题都有错综复杂的原因,但这些难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的基于分权的政治结构和基于关系的社会结构,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之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的人群之间拥有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资源不对等,造成收入不均等,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的人群之间享有的公共服务也不均等,形成了“内部失衡”的局面。“内部失衡”的局面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可持续发展又被地方政府在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目标下忽视了。由于中国的普通劳动力(特别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再加上1996年以后日益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导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持续走低,在国内收入差距扩大,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只能依赖出口,最终形成“外部失衡”的局面。

忘记从几方面了好像环境体制模式等

第三篇:当前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曲思奇(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

摘要:民办教育正处于成长期,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学生数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民办教育呈现小弱乱差的局面,招生难、管理难、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困扰着民办教育发展。本文对当前民办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办教育;面临问题;对策建议

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特色教育的主要载体。民办教育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发挥了为国家排难、为家长解忧、为青年就业铺路、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巨大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总体来看,目前民办教育尚处于成长期,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作者在暑期实践活动中对民办教育发展情况作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2016年4月26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教育蓝皮书),教育蓝皮书援引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以下数据:全国共有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5.52万所,招生1563.84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4301.91万人。教育蓝皮书指出,到2014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学生数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自2002年底《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的12年间,民办教育在校人数增加了2.75倍(1148万—4302万),民办学校数增加了1.53倍(6.13万—15.52万)。尤其在学前教育领域,民办已超过公办,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二、存在问题

(一)小弱乱差的局面亟待改善。近年来,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审批部门不统一,教育、民政部门可以审批,劳动局可以审批,工商局可以注册,且有审批权没有执法权成为管理的一个瓶颈。民办教育机构普遍存在教研、教学、管理职能不健全,以及教学场所等硬件不达标的问题。有的民办教育机构三五个学生也能办学,无场地、无安全设施、无资金保障、无办学许可证的“四无”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行业的发展处于小弱乱差的局面,无法为教育受众提供一个安全放心、有利成长的学习环境,教育受众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影响了民办教育行业健康发展,也给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招生难管理难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招生难。受传统思想影响,“重学历、轻技能”、“公办比民办好”的观念在一些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同时由于学生数量逐年下降,招生难成为民办基础教育学校普遍头痛的问题。为了招到学生,一度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直接影响到民办基础教育的整体形象。二是教学管理难。由于招生难,生源严重不足,为维持正常办学,招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无条件的一并招进来,生源整体素质的下降。生源素质不高,加之缺乏优秀的教育管理团队,给民办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师资队伍不稳定困扰着民办教育发展。教师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师资力量不足,是民办教育学校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的任职资格有着同样的要求,履行着相同的工作义务,但是待遇相差悬殊。如社会保险,公办老师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民办学校参加企业单位养老保险,两者退休后待遇相差几乎一半,导致很多民办教师,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把民办学校作为“实习基地”,一两年后就考到公办学校。近两年来,威海大光华国际学校每年都有10余名教师考入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困扰着民办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民办学校的教师身份不明确,与公办学校教师地位不平等和待遇不平等,高层次教师提升培训难以落实到位,造成了民办学校老师的积极性不高,难以管理,师资队伍不稳定、持证率低、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职称更是少之又少。

(四)民办学校政策扶持力度与公办学校相差悬殊。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扶持政策上处于不平等地位,民办教育不等于低水平,部分民办教育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在政策扶持上应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民办学校的现状是经费不足,教学设施、设备不足、落后,公办学校有人均生用经费,而民办学校没有。上述情况带来的结果是公办学校越做越强,民办职业教育却举步维艰。

三、几点建议

(一)规范支持民办教育做大做强。改变民办教育行业小弱乱差的局面,最有效的方法是疏导,而不是关堵。引导民办教育向规范化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培育民办学校的龙头企业,支持民办教育做大做强,是发展民办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是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负责协调与民办教育有关的各部门,如教育、财政、审计、建筑等部门的工作,为民办学校提供方便、快捷的“一条龙”服务。

二是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协会的作用,引导民办教育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最终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宏观管理、中介组织提供支撑服务、学校自主办学的民办教育发展机制和管理体系,促进民办教育培训业健康发展。

三是设立民办教育基金,发展股份制民办培训教育机构,支持有能力的学校做大做强,通过服务权的转让,支持行业的资源整合,打造我市民办教育培训行业的航母,逐渐引导行业走向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着力解决招生难管理难问题。

一是由市教育部门牵头,结合民办教育现状,拟定我市民办教育转型升级方案,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民办教育体制机制,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教育培训消费扩大升级,努力促使培训教育机构从粗放型向精品型升级,培育优质品牌,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满足公众个性化教育需求。

二是鼓励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公平、公正的竞争,鼓励在提高质量和服务上友谊竞赛,避免存在恶性竞争伤害行业的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三是建立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协作机制,为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无场地、无安全设施、无资金保障、无办学许可证的“四无”培训机构要通过舆论引导等措施使其逐步退出市场,保证教育受众有一个安全放心学习环境。

四是制定行业培训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行业自筹资金等方式,对民办教育机构进行经营服务培训、管理培训、学科培训、会计知识培训等专业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民办培训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管理经营团队,为民办培训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库。

(三)逐步缩小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的待遇差距。

一是建议借鉴推广民办教育试点地区温州经验,建立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的一元体制,在社保政策方面,按照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退休费、住房公积金等待遇,这是根本之策、治本之方,是实实在在为民办学校教师做大好事,是确保民办学校师资队伍稳定的重大改革思路。

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充分调研,建立民办学校教师最低工资指导线制度。

三是开展民办教育培训行业执行劳动法自律自查,确保每位员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让每位员工爱在民办教育,乐在民办教育。

四是完善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健全评估机制,建立办学过程奖励制度,最终实现引导优秀、鼓励中间、鞭策落后的行业发展局面。

(四)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民办学校的学生同样是纳税人的孩子,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扶持,体现了党委政府的关怀,也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建议:

一是深化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公、民办学校的监管力度,调整、划拨公办学校闲置资源,建立选派公办教师支教民办学校制度,支持民办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民办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学校适当补贴。三是社会各界及各级教育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民办教育在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全社会都能理解、重视并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1期)

第四篇: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的思考

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的思考

【摘要】“十三五期”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的大环境下,地方性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即将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关键词】地方性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金融风险;综合化经营;竞争力

一、2015年全市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总体向好

2015年,我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和“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质效提升”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生产领域稳定增长。全市生产总值1590.5亿元,增长8.5%,总量在全省地市州排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53.01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95.12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42.37亿元,增长11.9%。特别是全市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总产量达410.74万吨,比上年增加10.72万吨,增长2.68%,增量与增幅均居全省市州第一。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1家,达到114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二是需求方面动力转换。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51.79亿元,同比增长18.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市州第7名;社会消费稳定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6.14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市州第7位。三是物价基本稳定。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0.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5%,涨幅低于同期0.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低于同期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低于同期3.1个百分点。四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2∶43.7∶34.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23个和0.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8个百分点;工业结构深度调整,轻工业占比上升,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高技术制造业比重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占比提高;投资结构更加合理,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较高,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份额加大。五是质量效益总体趋好。工业效益持续回升,企业亏损面变小,亏损情况有所好转,过半行业利润保持增长;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9%;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60.53亿元,同比增长15.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82元,同比增长9.8%。

二、2015年全市银行业依然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2015年,面对经济下滑形势,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适应新常态,克难奋进,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改善金融服务,切实防控突出风险,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结构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是资产负债业务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12月末,全市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2471.4亿元,比年初增加287.6亿元,增长13.17%,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072.2亿元,比年初增加113.7亿元,增长11.86%,总量居全省市州第3位,增量居全省市州第7位,增速居全省市州第10位。全市银行业负债总额2407.2亿,比年初增加284.1亿元,增长13.38%,其中各项存款余额2190.2亿元,比年初增加269.21亿元,增长14%,总量居全省市州第4位,增量居全省市州第3位,增速居全省市州第9位。二是资产结构趋向多元化。随着传统信贷需求下降,银行业资产结构有所变化,表现为传统信贷业务增速有所放缓,表外业务、投资业务等非信贷资产占比上升,资产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三是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各银行机构重点拓展服务领域,重点支持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小微企业、“三农”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四是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1)经营行为逐步规范,扎实开展了重点排查信贷业务、理财业务、等领域的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切实解决不作为、乱作为问题;(2)进一步完善了大额多头授信管理信息平台,基本实现信息共享。建立银银、银政、银保三大协调机制,按季监测授信总量,加强信息沟通,采取一致行动,共同研究和处置大额多头贷款风险;五是金融服务不断改善。(1)普惠金融成效显著。扎实有效推进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截至12月末,荆州已建立金融服务网格化工作站952个,覆盖率为35.04%。已为网格居民建档51.92万份,授信贷款客户1.21万户,信贷投放余额9.12亿元,有效支持了薄弱环节和民生事业发展。(2)信贷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银行机构认真落实不断贷、不抽贷、不压贷“三不”要求,采取续贷、循环贷、年审贷等措施,积极支持经营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减少了企业“搭桥”融资行为。适当放宽贷款额度和担保抵押范围,减少审批环节,审贷效率得到提高。

三、地方性商业银行面对当前的形势也可有所为

(一)将地方政府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与地方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战略规划讨论稿中,对地方政府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作用着墨不多。其实,无论是从历史、现实还是未来来看,地方政府在本地银行的战略中都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一是地方政府不同于一般的财务型投资者,它追求的不是普通的财务回报,而是基于地方经济的综合收益;二是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经济是地方性商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想做到这一点,地方性银行就必须与地方政府展开各个层面、全方位的合作;三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从城商行沿袭、重组而来,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良好的合作历史和合作传统。这也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隐形的竞争优势所在;四是地方政府在现有的业务结构和业务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除了财政性存款,在贷款营销、风险化解等方面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合作。

基于以上因素,地方性商业银行应把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上升到战略高度,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和战略支撑。为了进一步提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应与地方政府形成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一是通过增资扩股增大地方政府的股权;二是增大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贡献;三是增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包括存贷挂钩,加大对地方信贷投入,购买地方政府债和城投债等。

(二)业务方向应大小并重,抓小不放大

地方性商业银行应顺应形势,明确把“零售金融”、“小微金融”、“社区金融”为核心的大零售作为转型的战略方向。这个战略选择和战略方向无疑是符合实际并顺应监管政策导向和商业银行发展潮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战略转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到位的,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客户选择和业务结构还是要大小并重,抓小不放大。优质大客户具有低风险、低成本的特点,是现在银行业重要的盈利点和盈利源,不能轻言放弃。当然,优质大客户也是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焦点,客户争夺非常激烈,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对优质大客户的营销和服务上总体不占优势。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对于区域性和地方性的大客户,只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根据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客户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和服务方案,是可以在这个市场上分到一块蛋糕的。因此从保持盈利能力的角度来说,应大小并重,抓小不放大。对于转型的速度、节奏以及财务支撑都应有详细的步骤和蓝图以及时间表。

(三)加强和重视研发,建立研发中心

现在的金融市场竞争法则,已经不是规模为王,而是创新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创新已经成为市场竞争制胜的不二法宝。将创新作为核心价值观之一,地方性商业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以研发支撑创新,而目前的现状是研发分散于各个条线部门,力量分散,不容易形成合力,也没有做到对市场和客户的快速响应。为了有效整合研发资源,加强研发工作力度,可在商业银行总行成立研发中心,统筹管理研发有关工作。这个研发中心的职责包括:从战略层面,协同配合董事会办公室开展战略研究和战略执行评估;从宏观层面,研究宏观经济、监管政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应对策略;从制度层面,研究流程优化和流程再造;从产品层面,研发新产品、新服务和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以及产品定价。这个研发中心要吸收国内外顶尖人才,抢占制高点,给全行创新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流程和机制。

(四)审慎推进综合化经营

地方性商业银行应探索设立或控股消费金融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谋求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混业经营发展框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是大势所趋。但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不一定要通过综合化经营来实现,谋求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混业经营发展并不符合实际,其弊端有三:一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成立时间不长,如果仓促进入不熟悉的领域,会牵扯精力和分散资源;二是风险控制难度大,由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行业不是一般地方性商业银行所擅长和熟悉的领域,风险控制难度大,如果风险隔离和防火墙没有做好,还会造成风险传染,影响主营业务的发展;三是混业经营理论上可以实现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正面效应相对有限。其实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可以通过与其他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建立战略合作和战略联盟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风险相对较小,但同样可以到达目标。

(五)准确分析和评估竞争优劣势

按照战略规划SWOT模型,在进行战略分析时,应分析和评估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几年的发展将初期的一些短板得到了克服和加强,使集中度等监管指标突破,整体品牌声誉提升,各项制度逐步完备,高素质人才大量引进解决了一些发展问题。但同时原有的一些优势也逐步在削弱,比如决策链条短,对客户需求反应快等。因此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制订战略规划时,应充分分析和评估这些优势和劣势,并结合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只有进行了这样全面的分析,战略规划才有了可靠的基础。

(六)加强战略执行落地

有了一个好的战略,还需要好的战略执行。战略落地除了常规的战略管理外,还需要计划、资源配置和考核做支持。在每年制订计划时,就要把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分解落实,保证战略规划按分步推进。其次,在进行资源配置时,要对符合战略规划的项目和业务进行倾斜,尤其是一些符合战略方向但短期难以盈利的项目,要在资源上进行支持。最后,要充分运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只有将战略规划落实到考核中,将分支行的利益、每个员工的利益与银行的发展战略紧密挂钩,才能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实现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宏伟蓝图。

作者简介:邹长泰(1979-),男,湖北荆州人,就职于湖北银行荆州分行,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第五篇:当前经济形势

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增强;工业平稳增长,农业生产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这些情况说明,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成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企,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两个变数。一是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推动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成双重冲击;二是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短期内将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不可避免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除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的方向,关键是要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今年以来,我们已经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广义货币增速趋近调控目标,但成果需要巩固和加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没有改变。一是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银行体系流动性与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结售汇顺差处于较高水平,造成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购规模较大,仍存在对冲流动性压力。三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仍然较强。因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是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同时,要着力优化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调节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例,防止短贷长用、挤占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紧张。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二是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是第一位的。当然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三、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去年以来,我国通胀预期压力一直在加大,特别是四季度后物价上涨较快,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对通胀问题,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们就提出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去年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一季度情况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比较复杂,许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加剧趋势,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还在加大。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走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目前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原油期货价格攀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特别是在全球流动性宽松、投机活跃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强,价格并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国能源、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二是食品和住房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三是要素成本涨幅加大。今年劳动工资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不可低估。

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仍然处于可控区间。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翘尾因素比新涨价因素影响要大一些,新涨价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总的来说还是一种结构性上涨。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要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信心。

国务院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强化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加强春播科技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粮食生产,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加强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保障,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供应,保障春耕备耕物资充足供应,努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市场供应。二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给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三是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要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促进产供销良性循环,避免对生产和供应形成抑制。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努力稳定市场预期。[!--empirenews.page--]

四、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

当前,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房地产价格走势。这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中央加强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应该看到,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推进,市场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场出现了一些降温迹象。这说明,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是正确的。也要看到,当前市场仍处于相持阶段,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地方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够有力,总的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房地产市场调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还要努力增加市场供应。一方面,要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财政为此拿出1030亿元,但光靠中央财政是不够的。各级政府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并优先保证用地供应。要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避免寻租和暗箱操作,促进这一制度长期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开发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并明码标价上市销售,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是保持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并始终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要切实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合理衔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

房地产调控要真正见到成效,关键要抓落实。目前市场正在观望,如果政策不能真正得到贯彻,流于形式,就很难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很难引导开发商合理定价,老百姓也很难建立起信心,我们的调控就会功亏一篑,最终,政府就会失信于民。各级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强化责任,确保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计划等安排公之于众,以便群众监督。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察。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五、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一季度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现10.2亿美元的逆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当然,这种因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顺差减少,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是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出口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外贸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在进出口趋于平衡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为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项长期战略,要继续积极推进,同时要注重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是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认真做好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一要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不放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抓紧把目标任务分解下去。我国能源资源短缺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当前节能减排形势有反复苗头,对此决不可忽视,放任自流。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尽快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二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抓紧制定标准,细化具体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三要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随着部分刺激消费政策到期,今年一季度名义和实际消费增速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关键是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费环境,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四要正确处理内需外需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继续用好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市场加快自身发展,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下载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基层审计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面对新形势,审计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三个“不相适应”上:一......

    当前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丰县行政服务中心到县行政服务中心工作快一个月了,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目前中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行政服务中心内......

    当前经济形势下深圳物流企业发展情况

    当前经济形势下深圳物流企业发展情况调查表(物流货运企业)填表说明:为深入调研全球金融危机对深圳物流企业发展的动态影响,及时掌握出现的新情况,厘清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和产业......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镇居民的投资选择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镇居民的投资选择——居民对黄金的投资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08届张璐彤随着国民GDP的日益增长,国民素质及消费观念的提升,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消费,更是需......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趋势与政策建议 摘 要]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着技术( 融资、税收、监管、运营) 、制度( 外部、内部) 、文化( 定位、评价......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内容摘要:餐饮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在对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餐饮业......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推荐五篇)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一)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浅析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浅析一、全球经济维持异常低迷的复苏状态。 全球经济活动减弱并进一步失衡,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在结构脆弱性尚未得到解决的背景下,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