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孝之报 阅读答案

时间:2019-05-13 23:2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纯孝之报 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纯孝之报 阅读答案》。

第一篇:纯孝之报 阅读答案

纯孝之报 阅读答案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

②贮录:储存,收存。

③遗(wèi):给予。

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⑤未展:来不及。

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

2.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3.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

【参考答案】

1.⑴吃⑵出征

2.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3.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

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第二篇:王孝纯先进个人材料

学习雷锋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东至县张溪镇中心学校

王孝纯

我是张溪镇高湖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担任学校教导主任,中共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我自觉把雷锋精神作为人生的追求,始终把雷锋精神践行在自己各个方面:待人热情真诚,生活勤劳朴实,学习刻苦执着,社会事务勇于担当,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雷锋精神的思想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乡村的小学教师,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把教好书、育好人当作学雷锋的根本。从教以来,我所接触的多是乡村的留守儿童,孩子的家庭教育多是隔代教育,教育方式或者是溺爱,或者是随性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容易造成负面影响。我所带班级里也始终存在一些学习成绩差、缺乏管教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或者学习差的学生,我从没有嫌弃他们、放弃他们。我深知,这些学生如果放任自流,对他们不施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就成了问题成年人!一直以来,我每天提前约40分钟上班,到了学校后,我把这些学生集中到办公室,为他们补课,细心为他们评讲作业,耐心地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会有所收获。逐渐的,这些后进生学习成绩都有了提高,精神状态也变得昂扬向上,最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品行业逐渐端正了。我班上有个叫张诚顺的学生,父母都是渔民,没读过一天书,学习上不会辅导,教育方式上也是简单粗暴。张成顺可能是遗传了父母的性格,不仅成绩一塌糊涂,而且不停的惹事生非,特别顽劣。他转到我的班后,依然如故,但我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视他如空气,对他不管不问,而是带他玩,带他打他最喜欢的篮球,他的作业也是我单独布置,是他能做的范围内的习题。只要他在学习上有一丝进步,我会大力表扬。经过一年的时间,张成顺虽然成绩还不是很好,但他慢慢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信心,也很遵守学校纪律了。

除了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工作外,我还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在校的安全。针对班级留守儿童较多,我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如五子棋兴趣小组、乒乓球小组等,并开展各种活动。努力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最快乐的大家庭,使他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我所在的学校靠近省道旁,部分学生回家必须横穿车流滚滚的省道。每天放学后,即使不是我值班送路队,我也会跟在孩子的后面,护送学生过马路!这个习惯,我从进入高湖小学的第一天一直到今天!算起来,应该有一千一百多天!生命无价,为了孩子,虽然每天比我的同事多花十多分钟时间护送学生,多说些话,多些操劳操心,但我觉得值得!在我进入高湖小学的五年里,路队护送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不仅如此,我还避免了两次现在想起来还使人心惊胆战的交通事故!

当然,辛辛苦苦的付出,超出工作的付出,没多少家长了解,没家长对你说一声谢谢,因为多数学生家长都在外务工,也有部分家长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我想,一心一意的奉献不仅当做一种思想、一种个人品质,更要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雷锋不就是把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当做自己的生活内容,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吗?既然如此,夫复何求呢!我不仅以身作则践行雷锋精神,还努力推动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在2012年5月,东至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教育局等四家单位联合开展“雷锋在我身边”主题征文活动。在3月学雷锋活动开展的基础上,我发动全校师生开展“学身边雷锋、写身边雷锋”的活动。使全校师生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即使在今天,雷锋精神仍然熠熠生辉,依然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

我在践行雷锋精神、积极推动学校学雷锋活动的同时,我也在带动周围的人积极学雷锋,人人争做雷锋。

在社会生活中,我乐于助人,勇于担当。每个工作日,我从县城坐中巴车去乡镇小学上班,在车上,我总是第一个站起来给老人让座;第一个伸出手扶老人上下车,多次帮助贫困的老人买车票。生活中,我也遇到许多丑恶的现象,我做不到不让丑恶的事情发生,但能做到勇于直面丑恶的人,能做到挺身而出,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一次,早上上班,一个骑着电瓶车的男子撞倒一位老妇人后,看到老妇人倒地,男子也是犹豫了一会儿,继而就跑了。我看见后,一边跑一边喊,在傍边一辆出租车的帮助下,终于堵住那位逃跑的人。

偶尔做好事并不难,难得是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的为他人做好事,为人民服务。今后我会加强学习,加强道德修养,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做新时代的新雷锋!

第三篇:乌有先生历险记 张孝纯

乌有先生历险记

张孝纯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1)乌有先生:虚拟人名,乌有,即“没有”。本文中的“乌有先生”、“亡是公”和“子虚长者”都是虚拟人名,取其虚构之义。(2)布衣:平民,普通百姓。(3)“者……也”,判断句的标志,“者”表示提示性停顿,“也”表示判断,二者均为助词。(4)副词,将近,将要。(5)艺:种植。(6)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7)为:谋求。(8)生:生计。(9)俗人:庸俗的人。(10)齿:动词,并列。

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 ................(1)毁誉:毁谤和称赞。(2)存:放,在。(3)乎:介词,相当于“于”。(4)达士:通达事理的人。(5)目:名词作动词,看待。(6)海阳:山南水北称“阳”,山北水南称“阴”,这里“海”是水,所以是“北面”的意思。(7)亡是公:虚拟人名,“亡”通“无”;“是”,代词,这个。(8)高士:品德高尚的人)。(9)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可不译。(10)矣:助词,表已然,可译为“了”。(11)“惟……是……”:将宾语前置以强调宾语,相当于“惟务读书”;务,动词,致力于。

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1)数:副词,表频率,译为“屡次”“多次”。(2)授以官:介宾短语后置和省略宾语句,相当于“以官授之”。(3)拜:官职任免升迁常用实词,通常指“授予[官职]”,这里是“上任”。(4)边鄙:边远小邑镇。(5)野人:与“朝”字相对。“在朝”指在朝廷为官;“野人”,乡间平民,这里是谦称自己。(6)足以:够不上,没能力。(7)充:担任。(8)素:副词,一向,向来。(9)善: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交好”。

而相违期年未之见矣,因亲赴中山访焉。........(1)相违:互相分别。(2)期年:满一年,整整一年,“期”读“jī”。(3)未之见矣: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未之见”即“未见之”。“矣”,表已然的助词,可译为“了”(4)因: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而”。(5)赴:前往,赶到。(6)焉 :代词,之,代乌有先生)

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 .................(1)二叟:老头子,这是对老年人的称呼。(2)说:通“悦”,高兴。(3)遐:远。(4)仆:谦称自己,可译为“我”。(5)无以为敬:“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为敬”,表达敬意。(6)然:表转折的连词,可是,但是,然而。(7)敝庐:我家。“敝”,表谦虚;“敝庐”相当于“寒舍”。(8)颇:程度副词,略微。(9)蓄:储备。(10)薄酿:即薄酒,谦虚说法。淡酒。(11)每:每当,常。

朔望辄自酌,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翌日,..................(1)朔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2)辄:就。(3)自酌:独自饮酒。(4)者:助词,放在时间词后,不译。(5)故人:老朋友。(6)盍:兼词,“何不”。(7)诸:兼词,“之乎”。(8)相与:一同,一起。(9)酣:畅快。(10)阑:将尽,“夜阑”,天快亮了。(11)而:转折连词,可是。(12)翌日:第二天。“翌年”则指第二年,相当于文言中的“明年”。

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酊醉矣。薄莫,先生酒 .............(1)复:再次。(2)要:通“邀”,邀请。(3)把酒:端着酒杯。(4)论:评说。(5)治乱:太平与混乱。(6)快甚:痛快极了。(7)酩酊:大醉貌。薄莫:傍晚。“薄”,动词,“迫近”之意;“莫”通“暮”,晚上。(8)酒释:酒意消除。

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醒,大惊,延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 ..............(1)而:可是。(2)犹:还。(3)惙然:气息微弱的样子。(4)延:延请。(5)脉之:为他把脉诊断。“脉”,名词作动词,把脉;“脉之”这是名词的“为动用法”。(6)殆矣:危险啦!“殆”,危险。(7)微:如果没有。(8)司命:古人称冥间掌管人生死大权的神。

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 ..............(1)生之:使之生,即救活他。“生”,动词的使动用法。(2)愚:谦称,可译为“我”。(3)无所: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的[地方]”。(4)其:代词,代医生自己。(5)技:医术。(6)靡:没有什么。(7)计:办法。(8)施:用。(9)迄:最终。(10)益:越发,更加。(12)计:商议。

“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 ..........(1)过:拜访。(2)焉(兼词,“于此”,“在这里”。(3)无乃不可乎:“无乃……乎[邪、耶、与、欤]”,固定结构,表推测,可译为“恐怕[莫非]……吧”。(4)雅:平日,向来。(5)操:从事。(6)咸:都。

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惟路险,家无可遣者,奈 .............(1)诚:如果。(2)速:请。(3)则(连词,“那么”。(4)庶几:表推测,也许,差不多。(5)白骨可肉矣(:起死回生的形象说法。“肉”名词用作动词,长肉。(6)惟:副词,只是。(7)者:的人。(8)奈……何:固定结构,“怎么办”。

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窍为君不 ..................(1)虽然:固定结构,“即使这样”。(2)终:终究。(3)当:一定。(4)有以活之:“有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活之”,使之活,“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5)妾:妇女自称。(6)谓:认为。(7)坐视:坐着看,表示不采取办法而等待观望。(8)是:指示代词,指代“坐视故人死”这件事。(9)倍:通“背”,违背。(10)窃:谦词,可译为“个人”或“私下里”。(11)为:认为。

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 .............(1)取:采取(这种做法)。(2)夫:句首语气词。(3)败:损害。(4)以:连词,表并列。(5)负:辜负,对不起。(6)所耻:感到耻辱的事。“所”加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意为“……的事情”。(7)孰若:哪里比得上,怎么比得上。(8)以:连词,表目的,“来”。(9)然:意动用法,认为对。(9)卿:尊称,可译为“您”。(10)甚:极,很。(11)副:相称,符合。

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 .........(1)苟:如果。(2)爱:吝惜。(3)纵:即使。(4)祸:祸患,灾祸。(5)固:本来。(6)辞:推辞。(7)属:通“嘱”,吩咐。(8)躬自:亲自。

策驴夜驰之山中。

(1)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2)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3)驰:动词,前往,赶往。

时六月晦,手信而指弗见,跬步难行,至中夜,道未及半。未几,密云蔽 ...........(1)时:当时,正值。(2)晦:农历月末那一天。(3)信:通“伸”。(4)跬步:古时的半步,现在的一步;步,古时的一步,现在的两步。(5)中夜:古时又称“夜分”“子时”,“半夜”。(6)及:到。(7)未几:不久,没过多久。(8)蔽:遮蔽。

空,雷电交加。先生欲投村落辟焉,叩门而人皆弗之内,方踌躇间,雨暴至。............(1)投:前往。(2)辟:通“避”,躲避。(3)焉:代词,指雨。(4)叩:敲。(5)弗之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相当于“弗内之”;“内”通“纳”。(6)方:正在。(7)踌躇:犹豫,徘徊。(8)间:时。(9)暴:突然。

旋忆及曩昔尝过此,村外有一兰若,遂借电光觅得之。入其门,登其陛,见殿 ...........(1)旋:马上。(2)曩昔:以前,先前。(3)尝:曾经。(4)兰若:梵语音译词,指寺庙。(5)遂:连词,“于是”。(6)觅得:找到。(7)其:指示代词,那,“登其陛”中的“其”与此同。(8)陛:台阶。

扉虚掩,有小隙,将入。倏然迅雷大作,电光烨烨,洞烛殿堂,则见一缢妇县 ..............(1)扉:门扇。(2)虚掩:半开。(3)隙:缝隙。(4)倏然:突然。(5)迅雷:指与闪电相隔时间极短的雷声。(6)烨烨:形容闪电闪耀的样子,读yè。(7)洞烛:清清楚楚地照着。“洞”,清楚,透彻;“烛”,名词用作动词,照。(8)则:顺承连词,就。(9)缢:上吊。(10)县:通“悬”,挂。

梁柱间,被发诎颈,状甚惨。先生卒惊,还走宇下,心犹悸焉。俄见寺门大辟,............(1)“被”通“披”,披散着;“诎”通“屈”,弯曲。(2)状:样子。(3)甚:很,非常。(4)卒:通“猝”,猛然。(5)还:通“旋”,转身。(6)走:古今异义词,指“跑”。(7)宇:屋檐。(8)悸:心惊。(9)焉:助词,不译。(9)俄:一会儿。(10)辟:开。

一女鬼跃掷而入,惊雷破壁,电闪不绝。先生自念:得无缢妇为之与?于电光下

(1)跃掷:纵身而跳。(2)绝:断。(3)自念:暗自忖思。(4)“得无……与”,表推断揣测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恐怕是(莫非是、该不是)……吧”。

孰视之,则女鬼满面血污,抱一死婴,且顾且号,若有奇冤而无所诉者。先生 ..........(1)孰:通“熟”,仔细。(2)“且……且……”,可译为“一边……一边……”;“顾”,回头看;有声无泪称为“号”。(3)若:像。(4)而:却。(5)“无所”,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的地方”或者“没有地方可……”。(6)诉:控诉,申述。

冯驴伏,屏息不敢少动。已而,驴惊鸣,女鬼觉之,怒目先生,欲进复却者三。............(1)冯:通“凭”,凭靠。(2)伏:趴下。(3)屏:压抑,控制。(4)息:呼吸。(5)少:稍微。(6)已而:不久,一会儿。(7)觉:察觉,发觉。(8)目:名作动,看着。(9):复:又。(10)却:后退。(11)三:通常是虚指多,而非实数。

先生胆素壮,自思:人言遇鬼则死,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为?遂执策厉声曰: .........(1)素:向来。(2)壮:大。(3)耳:“而已”或“罢了”。(4)“何[以]……为”,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可译为“……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5)执:持,拿。(6)策:鞭子。(7)厉声:高声。

“女鬼邪,抑人邪?”女鬼凄然长啸,森然欲搏之。先生毛发上指,急击之以策,................(1)“女”通“汝”,“你”;“邪”通“耶”,疑问语气助词。“……邪,抑……邪”,选择问句的常见句式,译为“是……呢,还是……呢?”。(2)凄然:形容绝望而凄惨。(3)长啸:长声吼叫。(4)森然:阴森恐怖的样子。(5)搏:击打。(6)指:竖起。(7)击之以策:介宾短语后置,相当于“以策击之”。

中鬼首,立仆。乃引驴奔寺外,疾驰而去。........(1)中:击中。(2)首:头。(3)仆:读pū,向前倒下。(4)乃:于是。(5)引:拉。(6)疾:快。(7)驰:本义为骑马飞奔,这里指骑驴飞奔。(8)而(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9)去:离去,跑开。

质明始霁,罢甚,然念及亡是公存亡莫卜,欲蚤至山中,不敢息。逾午,.........

(1)质明:天刚亮。(2)始:才。(3)霁:雨停(或雨雪后天晴)。(4)罢:通“疲”。(5)卜:知道。(6)蚤:通“早”。(7)逾午:过了午时。

始入山,山口有茅店,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而连山纵横,略无阙处,遂以 ........(1)始:才。(2)询:询问,打听。(3)阴:山北水南称“阴”,这里是山,指北面。(4)略无:毫无,全无。(5)阙:通“缺”。(6)遂:于是。(7)以:介词,把。

驴寄逆旅主人家而徒焉。山行十里许,忽闻丛林中一声呼哨,斯须而强人列陈 ...............(1)逆旅:旅店。(2)徒焉:徒步行走。焉,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3)山行:沿着山路走。(4)许:用在数量词后表约数,可译为“左右”。(5)斯须:很快,即刻。(6)而:顺承连词,就。(7)强人:指强盗。(8)列陈:摆开阵势。“陈”通“阵”。

阻于前,为首者庞然修伟,黑面多须。从者无虑数十骑,而步卒百余继其后,........(1)庞然:形容高大的样子。(2)修伟:高大健壮;修,长。(3)从:跟随。(4)无虑:表估计,译为“大约”“总共”。(5)骑:jì。一人一马叫“骑”。

皆披甲执兵。其一吼曰:“大王在,胡不跪!”先生趣避不及,遂就禽。为首者下 ........(1)被:通“披”,穿着。(2)执兵:拿着武器。(3)其:其中。(4)胡:何,“为什么”。(5)趣:通“趋”。(6)遂:副词,最终。(7)禽:通“擒”,抓获。

马坐巨石上,两展其足,案剑目,声如乳虎,曰:“汝来前!孤,山主也。据山称 ......(1)展:伸直。(2)案:通“按”。(3)乳虎:小老虎,一说育子的母虎。(4)孤:帝王自称,这里是山大王自称。(5)据:占据。

雄,尔来十余载矣,官军不敢犯孤境。尔何物狂夫,擅入吾寨,其欲血孤刀乎!” ..........(1)尔来:从那以来。尔,“这”或“那”。(2)犯:侵犯。(3)尔:第二人称代词,你。(4)何物狂夫:相当于“何狂物夫”,大致译为“你是哪来的狂妄之徒?”“物”与“夫”同义,都是“人”的意思,如“待人接物”、“恃才傲物”中的“物”即此义。(5)其:表反问,难道。(6)血: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染上血。

先生蛇行匍匐以进,跽而泣曰:“请诉之,愿大王垂听。小人中山布衣也,友人 ..........(1)蛇行匍匐以进:像蛇一样在地上爬着前进。“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2)跽:长跪,跪着时臀部离开脚后跟。(3)请:敬辞,译为“请让我”“请允许我”。(4)诉:申诉,说明。(5)愿:希望。(6)垂:表敬副词。

病危,吾不忍坐视其死,入山诣子虚长者,以延友人之命,仓皇不能择路,是 .....(1)诣:拜访。(2)延:延续,延长。(3)仓皇:慌忙。(4)是以:因此。

以误入大寨,罪当死。身死固不足惜,特以不得延医活友为恨耳,惟大王哀之。” .............(1)身:自己。(2)固:副词,原本。(3)足惜:值得吝惜。(4):“特……耳”,固定结构,“只是……罢了”;延:邀请;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恨”,古今异义词,遗憾。(5)惟:句首语气助词,“希望”。(6)哀之:可怜我,怜悯我。“之”: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

言已,涕如雨下。为首者曰,“然则,君义士也。”顾谓徒属曰:“杀义士,不祥 ........(1)已:止,完。(2)涕:眼泪。(3)然则:既然如此,那么……。(4)顾:回头。(5)谓:对……说。(6)徒属:古无表示复数的词,常用“属”、“类”、“辈”、“侪”[读chái]、“伦”、“流”、“曹”、“等”等词来表示,大致相当于“们,类,辈”,准确讲应该是“这些人”。

莫大焉。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又谓先生曰:“吾等虽啸聚山林,非草 ..........(1)焉:兼词,“于此”,译作“比这”]。(2)释:放。(3)成:成全,使完成。(4)志:心愿。(5)且:并且。(6)劝:勉励,激励。(7)虽:虽然。(8)啸聚:召集,聚集。(9)草寇:一般强盗。

寇之比,君勿惧。子虚长者,仁人也,居山之阴,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始得 ......(1)比:同类。(2)跻:登,读jī。(3)颠:通“巅”,山顶。(4)而:连词,表顺承。(5)始:才。

至其家。速诣之,以救乃友;然长者每采药于千山万壑间,吾辈亦鲜遇之,虞 ......(1)得:能够。(2)速:赶快。(3)诣:拜访。(4)乃:你的。(5)每:常常。(6)鲜:少,读xiǎn。(7)虞:担心。

君不得见耳。”先生再拜致谢而后去。.....(1)再拜:拜两拜,古人的一种礼节。(2)致谢:表示谢意。(3)去:离开。

进,山益深,失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 .........

(1)益:越发,更加。(2)失:迷失。(3)缘鸟道:顺着高峻无路处往上爬;缘,沿;“鸟道”,喻指高山无人行走只有鸟能飞过之处。(4)披:分开,拔开。(5)援:攀。(6)履:名词用作动词,踩、(7)涉:趟水过河。(8)越:翻越。

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顷闻巨啸,.........(1)绝壁:陡峭的山壁。(2)“弥[愈、越]……弥[愈、越]……”,固定结构,译为“越……越……”。(3)竭:用尽。(4)克:能够。(5)升: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升。(6)少顷:一会儿。

四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馁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分必死,............(1)山响:古今异义词,“回声”。(2)战栗:颤抖。(3)裁:通“才”。(4)馁:饥饿。(5)见:通“现”,出现。(6)林莽:树林和草丛。(7)眈眈:贪婪而凶狠地看着的样子。(8)相向:对着他。“相”本是副词,这里偏指一方,可译为“他”,代乌有先生。(9)分:料想。

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1)意:料想。(2)乃:竟然,却。(3)捐:弃,丢弃。(4)躯:躯壳,身体。

方瞑目俟死,闻虎惨叫,怪而视之,盖一矢已贯其喉矣。寻见一长者挟弓 .......

(1)方:正。(2)瞑:闭。(3)俟:等。(4)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5)盖:句首语气助词,因为。(6)矢:箭。(7)贯:射穿。(8)寻:不久。

立崖上,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须眉悉白,颜色如丹,俨然类仙人。先 ...........(1)衣:名作动,穿。(2)冠:名作动,戴帽子。(3)袜:名作动,穿袜子。(4)悉:全,都。(5)颜色:古今异义,脸色。(6)丹:名词,朱砂。(7)俨然:很像的样子。(8)类:类似,像。

生趣而前,拜谒长者,不敢慢。长者诘曰:“若何为者也?奚自?何所之?”先生具 ...............(1)趣:通“趋”,小跑。(2)前:名词作动词,上前。(3)拜谒:yè,参见。(4)慢:怠慢。(5)诘:问。(6)若:你。(7)何为者:干什么的,“为何者”的倒装,问句中代词做宾语需要倒装。(8)奚:何。(9)何所之:宾语前置,相当于“之何所”,译为“到哪里去”;之:动词,到。(10)具:详细地。

白所以及所从来。长者笑曰:“子虚者,吾之氏也。寒舍在迩,不可不入。”遂 ........(1)白:告诉。(2)所以:固定结构,译为“……的原因”。(3)所从来:所字结构“所+介词+动词”。(4)氏:本义为“姓”,这里指“名”。(5)迩:本义是形容词“近”,这里作名词,“近处”。

引至其家,杀鸡为黍以食之。先生请曰:“事迫矣!乞长者速往,冀有万一之望。

(1)引:带领。(2)食:作动词,“给……吃”;读sì。(3)请:请求。(4)迫:紧迫,急迫。(5)乞:求。(6)速:赶快。(7)冀:希望。(8)万一:万分之一。(9)望:希望。

不者,时不逮矣。”长者询曰:“病者孰与君少长?”曰:“长仆四岁。”又问病状,.....(1)不:通“否”。(2)逮:及。(3)孰与:固定结构,译为“与……相比,哪个……”。(4)状:状况。曰:“毋庸忧!旦日,吾当与君具往。”先生言路险,恐迟滞时日。长者曰:“后山 ........(1)毋庸:不用,(2)旦日:明天。(3)当:一定.(4)具:通“俱”,一起。(5)迟滞:耽误。

有坦途,抵中山,第半日耳。”侵晨,遂携药囊乘健驴与先生同行。无何,至山 ........(1)抵:到达。(2)“第……耳”:固定结构,译为“只不过……罢了”。第,副词,在文言中与“徒”、“但”、“仅”、“直”、“唯”同义。(3)侵晨:凌晨。(4)乘:骑。读chéng。(5)无何:不久。

口,先生取己驴与长者并驱而循大道。涂经乡所入兰若,先生因述遇鬼事,指 ......(1)并:一齐。(2)循:沿着。(3)涂:通“途”。(4)乡:通“向”,先前,从前。(5)因:于是。

示曰:“此寺,吾之所遇鬼也。予当死之矣。”长者笑曰:“嘻!先生不亦惑乎!鬼 .......(1)指示:古今异义词。指着[寺庙]给[他]看。(2)之:这,此。(3)嘻:叹词,表示惊奇。(4)“不亦……乎”:固定结构,译为“不也太……吗”;“惑”糊涂。

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适寺旁有田父五六人,...........(1)景:通“影”。(2)耳:“而已”或“罢了”。(3)安:怎么。(4)受:通“授”,给,施加。(5)足下:尊称,您。(6)知:通“智”。(7)曷:何,为什么。(8)哉:表疑问,“呢”。(9)适:恰好。(10):田父:念fǔ,古时对老年男子的称呼;“田父”,农夫。

辍耕坐陇上。长者偕先生就而问焉,并述向之所见。田父掩口胡卢而笑,曰:“君 .........(1)辍:停止。(2)陇:通“垄”,田埂。(3)偕:陪同。(4)就:靠近。(5)焉:代词,之,代农夫。(6)向:先前。(7)胡卢:形容笑声。(8)而:连词,修饰关系。

误矣!彼缢妇者,吾村王氏妾也,不为恶姑、嫡妇所容而自经焉。子所见女鬼者,...............(1)妾:小妾,侧庶,俗称“小老婆”。(2)“为……所”:表被动;恶姑: “婆婆”;嫡妇:正妻,与“庶”相对;经:动词,上吊;焉:兼词,译为“在那里”。(3)子:尊称,您。

吾村李氏妇也。家素贫,今岁饥,赋敛又重,衣食不给,夫新丧,其子昨又夭 ..........(1)“者……也……”,判断句的标志。(2)素:向来。(3)岁饥:荒年歉收。(4)赋敛:赋税。(5)给:读jǐ,足够,丰足。(6)新:新近,刚刚。(7)丧:死。(8)夭:夭折,短命而死。

矣。妇抢呼欲绝,悲极而入邪魔,夜半病作,发其子之坟取尸以归。自言其首 ....(1)抢呼:头撞地口呼天,形容悲痛欲绝的样子。“抢”念qiāng。(2)发:打开,挖开。

为寺鬼所伤。君无问,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言已,皆大笑。......(1)“为……所”:表被动。(2)何由:介词宾语前置,相当于“由何”,译为“从哪里”“凭什么”、“怎么”。(3)言已:说完。

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1)反:通“返”。(2)诊:为动用法,译为“为……诊断”。(3)是:指示代词,“这”。(4)疾:文言中指小病。“病”在文言中表示“重病”。(5)于:被。

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杯杓也?”取针刺血数 ........(1)若:你。(2)习:习惯,经常。(3)异:异常。(4)“安能……”,表反问,译为“怎么能够……呢?”。(5)胜:禁得起;杯杓:酒杯和杓子。借指饮酒。

处,又然艾灸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 ..............(1)然:通“燃。(2)“艾”,一种草药,通常于端午节时采摘来插在门上,等它枯干后团成米团状等用。治病时将它点燃,呈阴火状态,靠近病者相关穴位炙烤以刺激相关神经,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叫“灸”。(3)须臾:片刻。(4)觉:醒。(5)蒙:承蒙。(6)生:使动用法;“生我”即“使我生”,即“救活我”。(7)再造之功:“再造”,即“再生”;“功”,功德,恩德。(8)恶:疑问副词,怎么,读wū。

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 .........(1)本:本来。(2)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3)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功”的倒装;“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4)奉:送。(5)辞:推辞,拒绝。

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 ...............(1)业: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职业”。(2)止:只。(3)“何以……为”,固定结构,“要……做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4)余:第一人称代词,我。(5)岂:表反问,难道。(6)好货:爱财,贪财。(7)贾:gǚ,商人。(8)哉: 吗。(9)遗:留下,念yí;也可讲成“赠送”,念wèi。(10)索:要,索取。(11)直:通“值”,这里指药钱。(12)而:表顺承关系,译为“就”。

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惟不敢纵饮矣。...(1)复:副词,又,再。(2)兼旬:一“旬”是10天,“兼”即“倍”,所以,“兼旬”指20天。

第四篇:浅谈《弟子规》之“孝”

浅谈《弟子规》之“孝”

姓名:雪域狼獒

学号:201251401233

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

浅谈《弟子规》之“孝”

姓名:雪域狼獒 学号:201251401233

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

摘要:“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讲孝悌是立人立身的首件大事。“入则孝,出则悌”,孔夫子早已有过这样的言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孝”越来越趋向于格式化,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已经定了型,孝与不孝有着明显的界限。由风俗演化成文载,抑或为了对人进行教化,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许多关于“孝”的著作,而《弟子规》就是一本不得不说的书。“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四字的总叙就已经涵盖了这本书的所有内容,而今我单说“入则孝”篇。

关键词:弟子规、总序、首孝悌、次谨信。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以孔子为首的诸子百家,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即是以德行天下。这在今日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无疑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华民族之魂在于“和”字,内齐家、外平天下。而和字的根本则在一个“孝”字。对于孝字,解释有诸多版本。在我看来,对“孝”字最好的诠释则是《弟子规》的入则孝篇,其中详细的讲述了什么行为是孝,任何一句都能让我们实用一生,受益一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四字的总叙,就已经涵盖了这本书的所有内容,而今我单说“入则孝”篇。在“入则孝”一篇中,字里行间,一言一句都在告诉你对待父母要怎么做,因为我说的这些都是为孝之道,所以你必须按我说的这么做。“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份对父母的虔诚与恭敬,可谓是到了极致。再发展下去,恐怕就要把自己熬成汤给父母喝了。《弟子规》中对“孝”的阐释非常具体全面,它的教化功能应该也是很强大的。然而,在我看来,“孝”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也可以有一千种对孝的理解与尽孝的方法。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做的才是对的才是好的,而去指责别人,如此攀比,促成了孝道的格式化;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敬爱的“圣人们”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孔子,当学生问他什么是孝的时候,他说的是孝就是什么,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认为孝应该是条条框框的,他没想过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对“孝”的理解。连人人尊崇的圣人都这么说了,那就肯定没错了,于是“孝”就必须是这样的了。

《弟子规》总序中讲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从“首孝悌”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孝”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多么的重要。作为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是因为《弟子规》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作用。它告诉我们,无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做官也好,为民也罢;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把孝敬父母放在首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原则,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底线,是衡量一个人有无良知的道德标尺。那么,我们怎么做到“孝”呢?

首先,我们应用心去爱戴、敬重父母。《弟子规》中说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时,不要拖拉、懒散;父母的教诲,我们应用心去听,不要对父母没有礼貌。其次,我们应体贴、关心父母。“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虽然我们现在不会像黄香那样为父亲温席,但我们可以多问候父母。在未成年时,我们在校读书,不能住在父母身边,成年后,我们因自己的事业而在外拼搏,还是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可这些并不是我们表示孝心的阻碍石,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爱父母之心,通过电话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问候与关怀,即使远隔天涯也能让父母感到温暖如春。最后,我们一定要让父母无忧。“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儿女走到哪里,父母就牵挂到哪里,这其实就导致了父母为我们担忧的问题。因此,《弟子规》中有这么一句话:“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句告诉我们出门归来都应告诉父母,不要让父母担心,就像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加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着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就要效法父母,就要照顾父母,就要孝顺父母。父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源于本性,这种感情 的深厚程度,没有什么可以超越。当母亲孕育的时候,母亲就会为肚子里的你而不敢用力跺脚,不敢大声说话,吃东西也是精挑细选,一举一动都要自我节制,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你的健康考虑;等到你出生,就要全心全意的辛勤照顾父母从未把这当成是一种负担。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世界上没有可以相比的。我们该怎样报答侍奉父母,用一个字来概括,就只有孝。

同时,《弟子规》中的孝是内心的孝,强调的是真正的敬意,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赡养。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又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种孝是装不出来的,体现的就是内心的敬意。《论语》中,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应该是对《弟子规》中强调“孝”在于内心真正敬意的最好解释。而由此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弟子规》中孝敬父母“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的内涵。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作为人更应该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热爱自己的家人,长大以后就谈不上热爱故乡,热爱祖国了一个人孝自己的父母,别人亦会敬他信他。孝字做好了可以和一家,和一个社会,和一个世界。所谓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天下,此为至孝。一个人如果不孝父母,只是不孝自己的父母,那么众人也会不耻他的行径。为什么?对父母都不孝,对其他人会有真诚吗?生养之恩放在一边,与人和善自然不会是真心。人一旦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注定了他是靠不住的。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但,未尝不呼父母也。”没有了“孝”这个字,就会使中华传统文化变异,变味,就无所谓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所有的文化都将失去孕育之所,所有的文化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不仅没有留存的空间,更不可能源远流长,一泻千里。

“孝”是一种形为上的道德,它是天地正气的凝结,是人实践道而达到的最高德行!美好社会离不开孝,《弟子规》明确给我们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做法,让我们对“孝”字的理解更加清晰。总之,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并加以重视的。

现在的社会,生活条件不断的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一直都在追求者自己的事业,在想着靠自己的努力然后给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过上好的生活,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要的其实不是什么多好的生活条件,不是我们给他们多么好的生活条件,而是我们能够多抽点时间来陪陪他们。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能抽时间来陪陪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

所以若能够吸取《弟子规》中的精华,使其成为我们现代每一个人“孝”的准则,则对整个民族意义非凡。和谐社会,“孝”字当先。

第五篇:《出师表》教学设计(张孝纯:)

张孝纯:《出师表》教学设计

1.预习指导

激发学生预习兴趣:教师吟诵并解释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美诸葛亮及《出师表》的诗句,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管仲)乐(乐毅)盖有余。”(《武侯书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提供预习参考资料:

①《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②关于“三顾茅庐”及其后二十一年的形势发展:诸葛亮本来隐居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在茅庐中向刘备分析国家形势,提出了一整套富有远见性的战略方针,即“联吴抗曹,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北伐中原,统一中国,兴复汉室”。形势的发展一再证实诸葛亮的预见的正确性。公元208年,刘备虽然在湖北中部当阳一带被曹操的优势兵力战败,但同年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实行联合抗曹,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兵,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占据荆州。公元214年,刘备、诸葛亮进兵益州,益州牧刘璋投降;219年又向北攻占汉中,实现了诸葛亮的“跨有荆、益”的战略计划。形势的发展对刘备十分有利。但是,由于公元219年孙权发兵攻荆州,而荆州守将关羽不善于应付,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吴蜀联盟破裂。223年刘备率兵攻吴,又遭惨败,死于白帝城。诸葛亮的战略部署遭到严重破坏,蜀国陷于困境。

③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也可语译。)

④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⑤古今异义的词: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慢、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不宜异同”里的“异同”是“复词偏义”,就是把两个含义不同而又有关联的词用在一起,但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这里只取“异”义。现代汉语也有类似情况,如:国家、妻子,但那是偏义复合词,而在文言中不是复合词。

(以上材料,可采用多种方式提供。)

针对本文特点进行预习。可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如:

甲、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清人林云铭曾提出这一重要问题。)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可结合课文后“思考”中第一题。

乙、从表面看,诸葛亮的建议都不是从北伐的角度提出的。试分析一下他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哪条是关键性的?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他提出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可结合课文后“练习”中的第一题。

丙、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可结合课文后“练习”中第二题的第2小题。

丁、三顾茅庐、长坂之败、刘备托孤和五月渡泸都是已经过去的事,诸葛亮在出师北伐时却又重新提起,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后“思考”中第二题、“练习”中第二题第3小题。

以上预习活动可占用一课时。教师随时予以指导。

2.教与学设计

可采用诵读、问答、讨论、评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文研读。

研读第一段:

(1)问答、讨论(示例):

①解释加点的词:先帝、崩殂、疲弊、诚、秋、盖、报之于陛下、妄自菲薄。

②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用意何在?第一句提出个什么问题?

③“侍卫之臣”、“忠志之士”各指哪些人?第二句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④第三句的作用是什么?与上两句有何关系?从“宜”与“不宜”两方面提出有什么好处?

(2)分段评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尊称死去的人,用于长辈和功高德重者。

业:统一中国、复兴汉室的大业。崩殂:天子死曰崩,是避免“死”字而用山崩代替;殂字从“歹”(残骨),从歹的字都与死伤有关。以无限痛惋、追念之情从先帝创业未成起

笔,意在唤起刘禅完成其父未竟事业之志。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疲:人力 疲惫。弊:通敝,指物力困乏。诚:实在、的确。秋:原是以季代年(部分代全体),这里是“时数”。指出客观形势危急,以激其发愤图存之志。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侍卫之臣:指内廷和朝廷的官员。内:宫内和朝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忠志之士:指地方和边疆的将吏,主要指将士。外:指地方、边疆。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盖:原来,大概,这里兼有表委婉判断和对原因的解释作用。第二个“之”代“殊遇”。指出主观条件有利及其原因,以促其励精图治之行。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先从正面建议,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再从反面告诫。此句以前两句为基础,提出第一条建议:广开言路。从正反两面提出“宜”与“不宜”,恳切、有力。

第一自然段:在分析主客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研读第二段:问答、讨论的具体内容,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从阜,从步(正反二止),本义是向高处走,引申为提升(官职)。异同:复词偏义。

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公平。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平明:公正、严明。从正面阐明。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私:不公正,指偏向袒护一方。内:指宫中,外:指府中。从反面阐明。又一次提出“宜”与“不宜”,具体阐明“陟罚臧否”的做法。用意在于提醒不可偏私宫中。

第二自然段:提出第二条建议──严明法纪、赏罚公平。

研读第三段:问答、讨论的具体内容,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推荐可靠文臣。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裨:这里读bì,本义是做衣服时把短布料接长,引申为补益。阙:通“缺”。愚:谦称,代第一人称,这里是作者自称。语气肯定,出言负责。

第三自然段:从思想品德着眼,力荐执法贤臣,是实现“开张圣听”的重要保证之一。

研读第四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向宠:原为刘备的牙门将,公元222年,刘备被吴军战败时,只有向宠军队完好无损。推荐可靠武将。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行:音háng,行列。

和睦:这里指协调一致、团结友爱。“优劣得所”照应上文赏罚公平。同样语气肯定,出言负责。

第四自然段:从人品才略着眼,力荐治军良将,是实现“开张圣听”的又一重要保证。

研读第五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远: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先汉:前汉,也称西汉。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后汉:即东汉。小人:这里主要指宦官。东汉自光武帝以来多次因信任宦官造成祸害。此句从正反两方面引证本朝的经验教训,有力地证明:兴衰的关键在于君主是否任人惟贤,从而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佞。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感到痛心和遗憾。于:对,介词。桓帝宠信外戚梁翼,后又宠信宦官单超等;灵帝重用宦官曹节、张让等。他们都捕杀正直人士,动辄株连千百人,政治严重腐败,导致黄巾起义,终至使汉朝灭亡。再称先帝,动之以情。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隆:兴盛。计日可待:能预算日期,安心等待,指为期不远,也说“指日可待”。进一步推荐贤能,并强调“亲贤臣”的积极效果。

第五自然段:上承三、四两段,引用本朝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提醒刘禅勿蹈桓、灵覆辙,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以上五段为第一部分:分析形势,提出建议。

研读第六段:问答、讨论的具体内容,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躬:亲身。苟全:姑且保全。闻:出名;达:做官。诸侯: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各军阀。开始追述自身经历。先写出山前的情况:身份、职业、志趣及隐居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因。猥自枉屈,枉屈:委屈、屈就、俯就。枉本义是弯曲,引申表示受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看望,探访。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由是:因此。感激:感动而奋发起来。遂许先帝以驱驰。许:答应。以:介词,把、将、拿。此句与“咨臣以当世事”句之法相同。再写出山原因:感三顾之恩。后值倾覆,倾覆:倒塌、覆灭,这里指大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指公元208年刘备在长坂被曹操战败后,接受诸葛亮的建议,派诸葛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一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那时以来。尔,指示是指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间。又写出山后与先帝患难与共,一经以身相许,历久不改初衷。

第六自然段:紧承上文“亲贤臣”,回顾先帝三顾之恩,表明自己受恩感激,忠贞不渝。

研读第七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先帝知臣谨慎,谨:认真;慎:慎重。

“诸葛一生惟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不是指一般的国家大事。)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这两处“大事”是一致的。由上文谈辅佐先帝开创基业,进而谈接受托孤重任──辅佐刘禅,兴复汉室,为后文请命北伐张本。由上文提出劝谏到转入请命北伐,从此句开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效:有成效,有实际效果。以伤先帝之明,伤:损害。明:知人善任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指公元225年,平定孟获等南方叛乱,以稳定蜀国后方,免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这是诸葛亮“南抗蛮越”的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写受命以来念念不忘先帝托付的大事,时时担心不能完成先帝交付的重任,以及为完成大事和重任所采取的一项战略行动──平定南方。此句实际是写为北伐做准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甲:军从和军事装备。《三国志》本传载: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军资所出,国以富强”,在两年中“乃治戎讲武,以侯大举”。当奖率三军,奖率:奖励、率领;三军:军队的统称。北定中原,中原:指曹魏占据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庶竭驽钝,庶:音shù,是表示希望或可能的副词。竭:用尽。攘除奸凶,奸:奸邪,指不忠于国家或君主。凶:凶恶。这里“奸凶”是奸邪凶恶的敌人的意思,指曹魏方面。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旧都:指西汉曾分别建都的长安和洛阳。“还于旧都”的主语是朝廷。根据北伐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正式提出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申请。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用来(介宾倒置)。职分:职责、本分。归结上文,申述出兵伐魏是先帝托孤时交付的重任,责无旁贷,也理应准允。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进、尽:都是动词,前者表示知无不言,后者表示言无不尽。则攸之、、允之任也。此句上应第三自然段“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下启下段“若无兴德之言„„”。出征、留守,两面都照顾到。安排周密。

第七自然段:从实现先帝托付的重任的高度,根据主客观业已成熟的条件,提出北伐之请。

研读第八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两“效”:前者是效果,可译成任务;后者是见效果、取得效果。提出希望一。措辞委婉,态度坚决。若无兴德之言,兴德:使先主的圣德得到发扬、更加盛大。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提出希望二。照应上文亦宜自谋,自谋:为自身设想。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指出希望三。与上文“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亲贤臣”、“悉以咨之”相应。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等语。臣不胜受恩感激。表明期望之深之切。

第八自然段:分三层提出愿望,收束全篇议论。

研读第九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临:面对着。涕:泪。零:落。不知所言。

第九自然段:本是写奏章的套语,但由于全文情真意切,寥寥十二字表达出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恋念之情。

以上四段为第二部分:回顾经历,表明对蜀汉的忠贞和请命北伐、兴复汉室的决心。

(3)总评:

①讨论“预习指导”

题甲参考答案: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这正是针对蜀国当时朝廷形势而定的。

题乙参考答案:诸葛亮在表中提出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亲贤远佞。其中第三条是关键性的。因为如果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那么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也就容易做到;反之,则前两条建议也就无法实现。这是诸葛亮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维护封建政权的宝贵经验。正因如此,诸葛亮对第三条建议在第三、四、五、六、七、八各段中不仅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实例和本人经历加以说明,而且推荐贤臣良将并明确职分,反复陈述,不厌其烦。全文也以“开张圣听”起,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收。从表面看来,这些建议确实都不是从出师北伐的角度提出的,与北伐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内修政理”是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总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重新提出,目的正在于为北伐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北伐无后顾之忧,所以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题丙参考答案:表中十三次提到先帝,大体可分为四种情况:

论天下形势,则强调先帝中道崩殂(不利)

追先帝之殊遇(有利)

论亲贤远佞,则强调先帝简拔

先帝称“能”

先帝叹息痛恨 表本人心志,则强调先帝之顾

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之托

先帝之明

报先帝

告先帝之灵

对刘禅告诫,则强调光先帝遗德

深追先帝遗诏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即所谓“直而不肆”),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题丁参考答案:诸葛亮在表中重提三顾茅庐、长坂之败、临崩托孤、五月渡泸等往事,并非一般的忆旧。诸葛亮在这里追述自己追随先帝艰难创业、忘身忧国不避辛劳的历史,固然有以自己的一片忠贞激励刘禅的用意,但主要的还是为北伐中原请命,因为这样写能够更亲切感人地表明:北伐中原是先帝托付的大事,也是诸葛亮本人“追先帝之殊遇,而欲报之于陛下”(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决心和行动。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而忽视了这一点,就看不出文章后半部主要是请命北伐,而误以为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此表也就不大像“出师”表了。

②总观全文,作者以托孤老臣的身份,规劝刘禅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向他力荐贤臣良将以修明政治,并在此基础上以“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的一片忠诚,从完成先帝临崩托付重任的高度,提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恳切要求。这就是《出师表》的主题思想。但作者表达这一主题思想时,既晓以理(主要在前半),又动以情(主要在后半),情深词切,语重心长,句句从肺腑中流出。

但应当指出,诸葛亮忠于刘备父子的思想,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这就是本文局限性所在。但这是具体历史条件使然,我们不应苛求于古人。

下载纯孝之报 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纯孝之报 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敬老孝亲活动报_作文

    1 敬老孝亲活动报_作文 敬老孝亲活动报我的外婆已经63岁了,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重阳节快到了,我要 为外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天,我正好在家休息,看见外婆正在扫地,我走过去......

    音乐广播节目稿件之《纯心情》

    (片头音乐:《more than light》) 片头:品位音乐背后的故事,让淼淼与你一同走进“音乐魔方”。 音乐魔方不停旋转,带给你不一样的音乐感受。 (第一首歌:《A Thousand Nights》) 音乐......

    八年级期末复习之纯填空题[精选]

    我猜。 我猜。 我猜 猜 猜! 八年级上基础知识竞赛之纯填空题 初二班姓名 1.l839年,林则徐上书皇帝说,请求禁烟,随后奉命到查禁鸦片时,他说:“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

    孝文化调查报告之论文范文

    关于孝文化调查综合实践报告 院系:城市建设学院 姓名:胡新春学号:101855109 本次暑期学院组织集体性调查社会普遍人群对于孝文化的理解,认识与看法。旨在提高学生要懂得尽孝,理解......

    孝文化调查报告之论文

    关于孝文化调查综合实践报告 院系:城市建设学院 姓名:胡新春 学号:101855109 本次暑期学院组织集体性调查社会普遍人群对于孝文化的理解,认识与看法。旨在提高学生要懂得尽孝,理......

    孝之思作文800字

    孝之思作文800字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题记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如果说母爱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那么孝敬父母也是上帝赐予的一种动物本能。自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歌......

    传承中华孝之美德

    传承中华“孝”之美德谱写社区“谐”之篇章 ——孝文化节启动仪式 10月29日,由南通大学管理学院、狼山镇街道主办,南通大学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狼山镇街道城山社区举办的“孝文......

    孝之律典案例

    孝之律典案例 [ 孝之律典案例 ] 昊天紫绶灵修士得证果位之圣神仙佛、勇笔王奇谋主着 孝之律典案例 目录 < 恭接著书玉旨 > < 中元地官舜帝 降序 > < 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 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