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大学图书馆多媒体资源介绍
有人说:身为武大人,不知道图书馆网站这个丰富的世界里包含着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就真的“凹凸”了!为了全面利用身边的免费资源,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下我们不曾深知的图书馆吧!
综合类数据库
多媒体中心,大部分视频被删除,不建议使用它。里面的内容可以在武大自强网或者人
人网可更为快捷的获得。
随书光盘,通过检索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但是需要在线浏览系统所带的光盘,必须先安装网碟虚拟光驱软件。页面很简单,不要以为是网速慢导致的网页打不开哦! 知识视界——视频教育资源库,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分类收录了理、工、农、医、历史、文学等学科的视频资源,在里面会找到自己想要的视频,重要的是,是双语的!
国际数字视频图书馆,图书馆全新推出,网页偶尔打不开。里面包含大量国内外最优秀的科教科普节目内容,美国探索、凤凰时事资讯、艺术、国学,涉及面极其广,你一定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最爱。学习娱乐,应有尽有!
专业内数据库
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提供雅思基础班、雅思强化班、雅思精品班、小语种等26个课
程。英语学习你懂的!还有韩、俄、日、德、法等多种小语种哦!
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由应用外语、国内考试、出国留学、实用技能、大学生求职指导、职业认证与考试6大系列组成,充分满足在校大学生考试、外语学习、出国、求职等多种实际需求。
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目前图书馆已经收藏了世界上98%的古典音乐,以及多个国家独
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音乐,同时还包含爵士音乐、电影音乐、新世纪音乐等多种音乐类型。总体而言,高雅了!
管理课程,各种录制课程,资源不丰富。
语音室,网页无法打开。
音乐厅,歌曲艺术、歌剧、舞台剧、音乐剧,免费享受。偶尔放松一下自己吧!考试类数据库
正保多媒体数据库,新功能,医学视频数据库、会计视频数据库、建设视频数据库。会
计双学位的同学可以看看!
音符等级过关考试模拟平台,通过网络进行模拟练习或模拟考试,实现在线答题、在线
评分、随机组卷、专项练习等功能。四六级、雅思托福全搞定。高端了!很实用哦! 超新学术视频,囊括了哲学、宗教、社会学、政治、文化科学、文学、艺术、历史等系
列,共一万余部学术专辑。分别由八百多位国内外名师主讲,讲授形式包括:课堂教学系列、专题讲座系列及大师系列。
PS:如何找到这些资源?进入图书馆网站
第二篇:武汉大学图书馆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编辑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简称老图——被看作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象征。这里不仅有藏书,有自习室,也是珞珈讲坛的主讲地。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位于狮子山顶,是武汉大学的至高点,前面就是樱顶、老斋舍、樱花城堡。由开尔斯等设计,上海六合营造公司中标承建,1933年10月开工,1935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4767平方米。2013年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老图书馆成为武汉大学校史馆[1]。
中文名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书馆别名 老图建筑面积 4767平方米藏书数量 40万册 目录 1 简介 2 建筑特点 ▪ 整体 ▪ 装饰 ▪ 大厅 3 藏书 简介编辑
老图书馆在结构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组合式钢桁架混合结构承重,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仿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同时也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建筑特点编辑 整体
老图书馆占地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和庄严,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15张)由于图书馆地基不敷使用,设计师凯尔斯便大胆地将主楼后移,采用基柱托起主楼后部,用环廊与地面相接,使图书馆的前方平坦宽阔,背面更加高峻宏伟。
老图书馆主楼第一层正面采用厚重的水泥台基和西式双立柱托起中式歇山顶;主入口为三开间单洞门,使用四对方立柱形成高大宽阔的门廊,既用了西式双联廊柱,又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雀替、额枋。装饰
老图书馆的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为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形似皇冠,跨度达18米;上立七环宝鼎,除起到装饰作用外,还兼有排气之功用;屋顶上有采暖烟囱,装饰为通灵宝塔状,处处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南屋角立有粗大的隅石,称为“云纹照壁”,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前部两座附楼的歇山顶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称为“歇山连脊” 老图书馆正门上方镶有中国图书馆的祖师爷——老子的全身镂空铁画像,基本造型为老子手持竹简,目光深邃地凝视前方。由于老子是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的一位“图书馆馆长”(周“守藏室史”),故特在老图书馆门前镂刻此“抽象简笔画”一幅,以纪念其弘扬华夏文化之功,并颂扬其治学与文献收藏之勤。老子画像两侧的云纹图案,寓意“青灯伴书卷”,象征着莘莘学子刻苦读书、治学之意境。大厅 四面通风与采光,能满足240余人同时阅览和借阅的需要,还兼有学术报告厅之功用。厅内整齐老图书馆一楼中部的阅览大厅,层高9.6米,与欧洲19世纪早期大厅式图书馆的格局陈列的黑褐色榄木桌椅都是当年的,古朴而美观,并一直沿用至今 老图书馆主附楼侧后面连接处还建有西式吊脚楼,是洗拖把的地方,细节的考究颇值玩味和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老图书馆不仅外形颇似北京故宫,其内部的取暖方法也与故宫极其相似:在一楼大厅阅览室的木地板下设有取暖道,寒冬时节,烧上烤火炉,热气进入取暖道而使地板发热,阅览室内便温暖如春。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这套取暖系统已不能使用。藏书编辑
老图书馆现为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古籍馆(特藏部),以收藏历史文献为主,其内部空间由目录厅、检索厅、阅览厅、书库和辅助服务厅五部分组成,平面分布合理,使用方便。目录、检索出纳台介于书库和中央阅览大厅之间,并通过环形内廊与阅览厅直通,读者、工作人员与书籍的流线组织符合现代图书馆的使用功能。馆内前部两翼各4层为办公用房,后部两翼各7层作为书库。书库采用夹层来扩大使用面积,层高仅2.4米,充分考虑了空间利用的经济性。书库使用面积约1186平方米,藏书容量最初为15-20万册,经扩建后达到40万册,这在民国时期的大学图书馆中是屈指可数的。老图书馆馆藏甚为丰富,从影宋仿元的珍稀刻本,到明清的方志丛书,从经史子集到家谱族牒,从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到武大师生的著述收藏„„,武大现存的20多万册线装古籍,包括800多种善本(有300多种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000多种方志、400多种家谱和2600多种历史报刊等全藏在这里。
武汉大学图书馆编辑
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其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建筑宏伟、环境幽雅而闻名于世。图书馆源于上个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馆,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全馆现设文科分馆、理科分馆、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和医学分馆等五个分馆,均为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1] 2000年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四校图书馆也相应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全校现有馆舍面积图书馆为41925平米,资料室为 16601平米,总面积达到 58526平米。武汉大学图书馆正在拟扩建 3.5 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新馆竣工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提高。武汉大学图书馆老馆及其周围的建筑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国内图书馆界绝无仅有。[1] 中文名武汉大学图书馆外文名 Wuhan University Library 前 身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创办人张之洞正式建馆 1917年图书(万册)687.24[2] 目录 历史沿革 2 规章制度 3 馆藏管理 ▪ 分馆
▪ 软硬件设施 ▪ 行政组织结构 4 场馆规模 ▪ 文理分馆 ▪ 工学分馆 ▪ 信息分馆 ▪ 医学分馆 ▪ 特色馆 ▪ 新馆介绍 5 馆藏资源 6 服务指南 ▪ 开放时间 ▪ 现任领导 7 馆办刊物 历史沿革编辑
武汉大学图书馆
1893 年——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 1928 年——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
1935 年——狮子山顶图书馆建成(现武汉大学老图书馆)1985 年——现图书馆大楼建成
2000.8 ——原武汉大学图书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图书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图书馆、湖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合并组成新武汉大学图书馆[1] 规章制度编辑 目录:
1、武汉大学图书馆读者入馆须知
2、武汉大学图书馆读者借阅证件管理办法
3、武汉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办法
4、武汉大学图书馆网上文献数据库使用与管理规定
5、武汉大学图书馆图书流通与书库管理工作规范
6、武汉大学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办法
7、武汉大学图书馆研修室管理办法
8、武汉大学图书馆书刊损坏遗失赔偿办法
9、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献复制办法
10、武汉大学图书馆存包柜使用与管理办法
11、武汉大学图书馆省内高校馆际互借办法
12、武汉大学图书馆电子版学位论文服务规则[3] 馆藏管理编辑 分馆
总共630万册。
图书馆现设四个分馆:文理分馆、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和医学分馆。
各馆图片(9张)文理分馆主要收藏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管理、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类文献;
工学分馆主要收藏水利、电工、动力、土木建筑、电子、机械、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类文献;
信息科学分馆主要收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科学、大地测量、地理信息工程、地图制图、印刷技术、光学电子仪器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类文献;
医学分馆主要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管理学、口腔医学等类文献。全校各院系还设有20多个图书资料室,与图书馆共同组成学校的文献服务体系。软硬件设施
图书馆服务功能完备,拥有多种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可为读者提供外借、阅览、听音收视、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课题查新、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复制、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图书馆现拥有服务器、各种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近2000台(套),建成了高带宽的馆内局域网和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可通过国家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互联网(INTERNET)向网上用户提供文献服务。读者可通过计算机检索本馆的文献收藏信息、文献数据库及网上资源。
武汉大学图书馆设有八个国家级的文献中心,分别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华中地区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华中区域中心、教育部引进文科图书中心书库、教育部生命科学外国教材中心、加拿大政府出版物收藏中心、欧共体与世界银行资料中心、联合国资料保存馆和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为全国高校及社会用户提供服务。
百年名校,人文荟萃;珞珈山下,卷帙飘香。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其搜罗宏富的藏书和良好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成为莘莘学子博览群书、涉猎各科知识、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场所,传播知识的圣殿,孕育人才的第二课堂。现代信息服务环境下的图书馆员将以忠诚的敬业精神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引导大家度过在武汉大学的求学时光。行政组织结构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全馆业务、行政工作;接待各类来访;对外交流与宣传;公文收发、处理、登记及归档管理;馆刊的组稿、编辑、制作、发行;业务统计及信息收集;会议会务筹备;馆舍管理与维护;设备采购与管理,办公用品供应;安全卫生管理;财务管理
二、采编部
中外文书刊、数据库、电子文献的采访、订购;中外文书刊、数据库、电子文献的分编、加工;新书分配;书目数据质量控制,以及书目数据库管理,并向 CALIS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上交本馆书刊编目数据和馆藏信息;书目回溯建库工作;CALIS华中地区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和协调工作;国际国内文献交换与赠送
三、系统部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管理;各类计算机硬件的采购与维护工作;CALIS 地区中心技术支持与技术培训;图书馆网络建设与规划;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办公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ILAS系统代理服务与技术支持。
四、声像部
声像资料采访、收集、加工、整理;网络声像资料收集和加工;声像资料阅览、复制服务;图书馆视听综合教育网站的研究开发工作;视听设备管理、维护工作;协助新生入学教育、馆内活动,提供设备保障服务
五、信息服务中心
《文检课》的教学及新生入学教育;科技查新与课题检索;特色库和导航库的建设;编、译二三次文献及专业期刊编辑;电子阅览室管理,及设备的日常维护;引进数据库测试及推广应用;读者和职工培训;CALIS华中地区电子资源建设与集团采购;国内外相关单位文献传递
六、典藏部
负责全校文献资源布局规划和藏书异动;负责全馆藏书复审剔除;负责全馆新书入藏、馆藏统计、财产注销;负责学院资料室自购图书的报帐与统计;三线书库管理工作;组织全校图书的调拨和捐赠;典藏目录和典藏数据库的组织管理
七、各分馆流通部门
负责办理各类读者借书证、阅览证等;办理读者证件挂失、补证,停借和离校手续;组织管理图书及新书的验收、入库工作;流通借阅服务;处理读者违章处罚、丢失赔偿;组织实施藏书异动和复审剔除;
组织新书展览和宣传导读工作;承担馆际互借等工作
八、各分馆阅览部门
阅览室的日常接待服务及组织管理;新书刊的验收、入库工作;阅览室文献资源开发、书目宣传、检索服务;期刊下架整理、送出装订工作;藏书(刊)的异动和复审剔除;参考咨询及导读工作;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
九、文理分馆特藏部
阅览室的日常接待服务及组织管理;新书的验收、分配工作;馆舍及古籍保护(阅览室、书库“五防”工作);古籍开发、数字化建设;参考咨询,导读及书目宣传工作;古籍的修补复;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古籍补充、调整工作;教育部引进文科图书中心书库面向中南地区高校文科专业提供阅览咨询服务;
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电子文献,网上资源的检索服务;文科课题的定题服务等。
十、教育部生命科学外国教材中心 面向全国高校生命科学专业服务;中心阅览室日常接待服务及藏书组织管理;参考咨询及导读工作;馆藏文献开发、书目宣传;外国生命科学教材推荐引进、评介;全国其他外国教材中心联系交流;
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
十一、学院资料室
资料室的日常接待服务及组织管理;本院专业文献的采集、分编、加工、管理;资料室文献资源开发、书目宣传、检索服务工作;为本院教学科研提供课题检索、定题跟踪服务;参考咨询及导读工作;
藏书异动和复审剔除;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4] 场馆规模编辑 文理分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理分馆,位于文理校区内。
馆藏内容:拥有相当规模的文献资源,以中文、历史、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等方面的理论性书刊为收藏重点,馆藏文献总量已达到330万册。每年入藏中外文图书12000多种,订购报刊5000余种。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武汉大学图书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外国哲学、国际法、行政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共产主义运动、经济学、北美经济研究、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中国古代文献、历史学、中国古代史、数学、凝聚态物理、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化学、植物学等17个学科的藏书被评为“研究级藏书”,居湖北省第一,其中马列主义、哲学、政治法律、经济、语言文字和生命科学等六个大学科的文献收藏量在全国高校居前五名。文理分馆加强了电子文献的收藏,已拥有各类型机读文献和数据库120余种,是收藏这类文献较多的图书馆。港台及原版图书15万余册,馆藏线装古籍20万册,善本800余种,其中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为满足文理校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藏书特点为文理图书全面收藏;教参图书系统收藏;科研图书重点收藏;博、硕论文完整收藏,使藏书体系既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且具有研究性、学术性、学习性。
文理分馆下设办公室、阅览部、期刊部、流通部、文科中心、特藏部、声像部七个部门。工学分馆
武汉大学工学分馆,位于工学部1教学楼(20层高的主教学楼)西面,是以工学学科为主的大型文献信息中心。馆舍面积9697平方米,入藏中外文图书百万册,报刊5000余种,电子文献100余种,音像资料350余种。根据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布局,侧重在水利、水电、电力、机械、能源动力工程、土木建筑和城市建设等专业文献方面形成了独有的馆藏特色。工学分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关心职工、尊重读者”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第一、方便读者”的服务宗旨。馆内设有各类阅览室12个,阅览座位1千余个。除传统书刊(纸质品)外,还有现代化特征的“网上电子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实现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数字化和对多种媒体的信息源的深层次连接,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一流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工学分馆下设机构:流通阅览部、学科服务部。信息分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信息科学分馆位于珞珈山南麓,信息科学学部的中心。前身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9月,1962年1月新馆建成,建筑面积6351平米。信息科学分馆是全国测绘科学文献收藏比较完备的单位之一。主要收藏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地理信息工程、测量仪器与制造、计算机科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印刷技术、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中外文图书、期刊、会议文献、本校区硕、博学位论文、技术标准、规范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测绘学类核心期刊表中的12种期刊全部收藏;世界上出版最早的德国《测量》杂志从1873年的创刊号至今收藏完整。截止2006年底,信息科学分馆馆藏中外文图书约49万册、期刊5000余种、各种比例尺地形图、遥感影像相片、10万余张。
信息科学分馆馆长段晓玲,下设流通阅览部、学科服务部、办公室三个服务部门,有工作人员43人。
我们的服务承诺是:“读者有百分之一的需要,我们将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医学分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位于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区,馆舍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收藏基础医学、医学病毒学、神经精神病学、计划生育学、护理学、医学管理学、心血管内外科学、显微外科学、放疗、肿瘤学、口腔医学等学科专业的文献。截止到2009年底,医学分馆馆藏中外文图书约20万册,入藏报刊3000余种。
医学分馆下设流通部、阅览部、学科服务部和分馆办公室四个部门。特色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位于新馆D3楼层。该部藏有线装古籍近20万册,善本800余种约1.4万册,其中有64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地方志1600余种、家谱400余种。影印古籍全部存放在C2中文阅览室,通过一条走廊与D3古籍阅览区紧密联结,读者可以无障碍穿行。
新建的古籍书库配备恒温恒湿、空气过滤、自动消防、隔热遮光等现代化古籍保护设施。书库内是整齐的全樟木书柜,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天然的木质纹理搭配上深色条纹地毯,别有一派典雅庄重之气。
书库的两侧分别安排有古籍编目室、修复室和整理室。在编目室中,每一种古籍的特征被详细描述,使读者未见其书,便可对它有初步的了解。修复室是挽救破损古籍的医院,这里不仅有纸浆补书机、冷光工作台、超声波清洗仪等现代化修复设备,更有两位技艺高超的古籍修复师坐诊。那些痼疾缠身的书籍,不论是鼠啮虫蛀,还是水渍发霉,到了这里,都能重获新生。古籍整理室是为研究和利用馆藏古籍而设置,由专家对这些古老文化遗存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让它们能更好地为今人所用。
紧临书库的古籍阅览室是一个为古籍读者专设的阅览室,除法定节假日外,白天全天开放,闭架阅览。室内由博古架将其分隔为阅览区和服务区,布局独具匠心,若隐若现间,颇有宋代书院之遗韵。雪白的墙壁上点缀着几幅字画,更增添了几分雅趣。风和日丽的时候,煦暖的阳光从落地窗照进来,深红色的实木桌椅折射出柔和的光晕。[5] 新馆介绍
武汉大学新图书馆(11张)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扩建工程位于珞珈山西麓,珞珈山广场东北侧,地处武汉大学主校区的中心区域。图书馆(总馆)扩建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554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31276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4272平方米,容积率为1.36,建筑密度为29%,绿化率为37%。结构形式为仝现浇框架结构,独立柱基础。室内外机动车停车数为82辆,室外自行车停车数为800辆。图书馆新馆(总馆)扩建工程2008年底动工建设,预计2010年底完工交付使用。与现图书馆面积结合,届时该馆将是全国高校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庭院式图书馆。
2011年10月28日,新图书馆正式对外试开放。图书馆(总馆)新馆第一阶段的开放区域为图书馆大厅、A楼图书馆借阅区和电子阅览室、借阅区共有1600多个阅览座位,50余万册图书供读者借阅,新馆试行藏借阅合一的开放模式,读者可以带书包进图“图书借阅区”。图书馆(总馆)扩建工程遵循依山就势、新旧一体的设计思想,建筑优美,且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大空间、全开放、凸显交流共享功能的设计特色,毫无疑问将成为武汉大学的一处文化地标,开启武大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新纪元。馆藏资源编辑
2010年文献购置经费支出达2660万元,其中,学校常规经费1550万元,教育部各项专款290万元,“985”项目专款824万余元。与国内外 100 多所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校入藏印刷型中外文图书期刊入藏印刷型中外文图书期刊近26.6万册(件),订购中外文报刊6007种。截止至2014年12月,文献资源总量达1569万余册。印刷型文献共698万册,其中图书582万册,报刊合订本94万册,声像缩微资料22万件;2014年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455个,中外文电子书刊达871万册,其中电子图书741万册,电子期刊130万册;图书馆藏有古籍20余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学科覆盖面广,遍及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其中尤以我校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最为完整。除此之外,武汉大学图书馆与国内外140 多所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馆现设资源建设中心、文献借阅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医学分馆等三个中心和三个分馆。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武汉大学图书馆有21个学科的藏书被评为“研究级藏书”,水利工程、动力工程、电力工程、测绘制图等专业的中外文书刊保障率位居全国榜首,馆内还收藏有自 1907 年以来近一个世纪的生物医学检索信息;各种比例尺国家基本地形图和航空航天地球摄影照近10万件。其中,文献借阅中心主要收藏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管理、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类文献;工学分馆主要收藏水利、电工、动力、土木建筑、电子、机械、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类文献;信息科学分馆主要收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科学、大地测量、地理信息工程、地图制图、印刷技术、光学电子仪器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类文献;医学分馆主要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管理学、口腔医学等类文献。全校35个院系、研究中心及实验室设有图书资料室,在业务上由总馆统一领导,共同组成学校的文献服务网络。武大老图书馆外观。
长江商报消息 80岁图书馆即将维修,学子担忧能否“整旧如旧”
近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该校樱顶老图书馆即将维修的消息。有武大学生在微博上感言:再见武大老图书馆,真不舍;还有人表示担忧,修缮能否“整旧如旧”,否则会伤了“这座狮子山之巅的武大人精神圣殿”。
此前,武大老图书馆是该校古籍馆(特藏部)办公所在地。古籍馆主任吴芹芳介绍,老图书馆馆藏甚为丰富,从影宋仿元的珍稀刻本,到明清的方志丛书,从经史子集到家谱族牒,从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到武大师生的著述收藏„„武大现存的20多万册线装古籍,包括800多种善本(有300多种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000多种方志、400多种家谱和2600多种历史报刊等全藏在这里。
吴芹芳表示,作为一座有着近80年历史的老建筑,老图书馆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但漏雨等客观因素还是对古籍保护带来诸多困难。从今年1月起,古籍部已经搬出老图,迁往新落成的五大文理学部图书馆总馆一楼办公。
武大校方有关负责人表示,此番整修将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不破坏老图的原貌。修缮完成后,老图将作为校史馆投入使用,馆内大厅将继续作为自习室面向学生开放。
也许武大官方微博上的这番祝愿最能表达学生们对老图维修的期待:“但愿此番修缮,对这座狮子山之巅的武大人精神圣殿而言,是赓续,而不是断裂;是重光,而不是湮灭。”
它是武汉城市地标之一
去年,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暨艺术城市论坛活动组委会宣布,武大老图书馆与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江汉关大楼、汉口汇丰银行大楼等一起,当选“武汉城市地标”。
“老图太美了。满满的历史厚重感,虽离开珞珈山多年,但是老图还是让人那么的留恋。”上千武大学生回帖留言表示留恋。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位于狮子山顶,是武汉大学的至高点,前面就是樱顶、老斋舍、樱花城堡。
外观:装饰极具传统特色
老图书馆的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为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形似皇冠。据校档案馆资料记载:塔楼跨度达18米;上立七环宝鼎,除起到装饰作用外,还兼有排气之功用;屋顶上有采暖烟囱,装饰为通灵宝塔状,“处处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老图的南屋角,这里立有粗大的隅石,档案馆资料称为“云纹照壁”。在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
大厅:取暖系统与故宫相似
一楼中部是阅览大厅,工作人员介绍,层高达9.6米,四面通风与采光,能满足240余人同时阅览和借阅的需要,还可以作为学术报告厅。
据介绍,老图书馆不仅外形颇似北京故宫,其内部的取暖方法也与故宫极其相似:在一楼大厅阅览室的木质地板下设有取暖道,寒冬时节,烧上烤火炉,热气进入取暖道而使地板发热,阅览室内便温暖如春。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这套取暖系统已不能使用。
武汉大学档案馆前馆长徐正榜评价,老图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记忆
它是武大精神地标
对于大多数武大学子而言,老图书馆不仅是一个自习和求知的地方,更是武大的精神地标。这座建于1935年的老建筑不仅是珞珈讲坛的主办地,也是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举行的地方,学校的校徽、宣传片,无不以老图的飞檐作为最重要元素。虽然该校新图书馆扩建完工已经投入使用,但老图书馆作为自习室的一楼大厅里200多个座位经常座无虚席,老图外,不时有毕业生新人在这里取景拍摄婚纱照,有学生在一边排演话剧,游人来来往往。
“老图书馆是国内比较早用钢筋水泥的结构表现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站在楼上可以一览武大的风景。”徐正榜介绍,有重要外宾或者领导人来武大的时候,老图是重要的一站。为了保护,老图平常不对学生和游人开放。但每届学生毕业时,每人都有一次登上老图书馆顶楼的机会。
典故
1928年,武大校址选定珞珈山之上、东湖之滨后,李四光和著名农学家叶雅各到上海请了美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开尔斯设计武汉大学的校园。开尔斯是美国人,他对东方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十分熟悉。武大老图书馆为开尔斯设计,上海六合营造公司中标承建,1933年10月开工,1935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达4767平方米。
本报记者刘丹实习生李爽
人80岁而耄耋,老态丛生。但80年对于一座历史建筑来说,却还是年轻。站在武汉大学狮子山脚下抬头仰望,历经79年风雨的老图书馆依然巍然屹立。它是武大人文景观的制高点,也在去年被选为“武汉城市地标”。
1933 年开工建设时,美国著名建筑学家开尔斯可能没想到,他主持设计的这座图书馆,会在将来令成千上万的学子毕业后还魂牵梦绕。在此工作了10年的武大图书馆工学分馆馆长李玉安告诉记者,1928年李四光在该校建校的筹备会上提出,新建大学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尊师重教和重文化的思路。而在那个年代,图书馆就是“人文”的重要代表。为了体现其中心位置,图书馆不仅位于校园中轴线上,还选址于狮子山顶,其下便是樱顶、老斋舍、樱花城堡。“图书馆左边是文学院,当时文学院的选址其实地势更高,为了让图书馆‘站得更高’,修建时,文学院地基的绝对高度还被挖低了5米。”李玉安说。
一个西方建筑师设计泱泱中华的大学建筑,决定了图书馆先天的“混血基因”:故宫式的房顶上,石制牌匾上篆书“图书馆”3个字包含沧桑。内部,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又显得洋派十足。仅一楼中部的阅览大厅,层高就达9.6米,四面均为落地玻璃。虽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打磨,图书馆的铜质门槛被踩得锃亮,木窗日渐腐朽,蓝绿色琉璃瓦片已经斑驳,但只一摸那石柱,便像是与深沉的历史打通了脉络,感慨无限。
对于大多数武大学子而言,这里早已成了学校的精神地标。学校的校徽、宣传片,无不以老图书馆的飞檐作为最重要元素。
时光荏苒,今年暑假老图书馆开始闭门修缮。武大校方有关负责人表示,整修将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不破坏老图书馆的原貌。修缮完成后,老图书馆将作为校史馆投入使用,馆内大厅将继续作为自习室面向学生开放。
第三篇: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指南
通常情况下输入法切换北区是ctrl+,西区的是ctrl+shift 先进入地大首页,www.xiexiebang.com/lixian.asp
4.输入你已经注册过的用户名、密码和离线机器的机器码,获取离线证书;
5.在你不能上网的机器上打开超星4.0浏览器,注册-〉离线登录,输入你的用户名,选择离线证书文件,完成离线注册。
6.打开用上述用户名登录后下载的图书文件。
请仔细阅读下面内容http://www.xiexiebang.com/lixian.asp 点击进入-----》输入已注册过的用户名和密码,并把家里的电脑机器码输入,点击登陆。----》显示“申请离线注册证书成功”,并下载离线注册文件。把此文件与下载下来的图书文件一起拷贝到家中的机器上。
3.离线登陆,阅读下载图书 在家中电脑打开超星阅读器点击“注册”--》“离线登陆”-----》输入注册时的用户名,并选中离线注册文件,点击确定。即可阅读下载图书。离线证书成功。
下载的时候要用自己的账号哦。只能在自己电脑上看,不然要制作离线证书,还是有些麻烦的。所以不是很建议在超星上下,如果可以链接到中国知网之类,直接下就最好了,那样是PDF或者caj大家都能用。如下图
方法三,直接用http://www.xiexiebang.com.hk/ 谷歌查,各种外文文献是很有用的哦。
点击高级搜索,设置缩小范围,下载即可。很方便哦。
第四篇:关于 大学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心得
关于**大学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心得
我个人虽算不上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生,但还是比较喜欢看书的。在课余闲暇时间,会去图书馆看上几本杂志再借几本书回寝室。简单谈一下自己三年来在***和**校区图书馆借阅的感受。整体来说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十分注重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建设,采取了多种的管理手段,很好的服务了我校的师生,并且依托于校园网,全校师生得以通过网络终端轻松方便的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
高校是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21世纪的莘莘学子,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充实自己。
1、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大学的课程相对于中学还是相当轻松的,这给予了我们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个人认为我们当初选择上大学并不是仅仅期望于拿到学位证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在这个更高更广的平台上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大学除了读大师之外就是读图书馆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四年没有安心在图书馆好好看过几本书,那就绝对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大学。
虽然目前中国大部分大学的图书馆包括我们****大学的图书馆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藏书量比较有限,新书比较少,甚至对学生借书进行了诸多的限制。这恐怕是一个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只能尽可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并想办法弥补这种资源的不足了。所谓充分利用,就是说要能够从图书馆有限的藏书中寻找真正有用的书,毕竟藏书再少也还不至于无书可读。所谓弥补不足,就是说通过图书馆以外的渠道找到在学校图书馆里找不到的好书来读。一方面可以通过买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去别的图书馆借书。可以通过朋友从别的学校的图书馆找书,也可以去社会图书馆办证借书。我上周去了重庆大学A区的逸夫楼(图书馆),我个人觉得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可以借鉴一下他校的《书苑》——重庆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一份报纸,通过这种传播媒介可以更快的把新书好书推荐给全校师生,并及时传递图书馆的即时事件让全校师生更快的了解到图书馆的近态。但总之我们学校的图书量还是足以达到师生阅读的需求的。
我觉得我们在图书馆借书不要太过功利,不要以为只有跟考试相关的书籍才值得一看。我记得原来学校的图书馆里被借次数最多的好像全是英语四、六级或者考研方面的书,而其余的那些跟考试不那么相关的书则很少有人问津,哪怕就是《活法》这种曾经非常畅销而且很有思想深度的书籍也难免被打入冷宫。正因为某本书对自己究竟有没有用暂时很难判断,所以我们最好摒弃有用或者无用这样的功利性思维。看书为什么一定要抱着“有用”的心态呢?我觉得,看书的过程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思辨的享受。
2、充分利用图书馆人力资源
高校图书馆历来具有良好的用户教育传统。我校的图书馆有一支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熟知信息资源整理检索的工作人员队伍,有一批教文献检索课的优秀教师,他们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学校开设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具有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针对性。实践证明,这门
第五篇:赖剑菲-武汉大学图书馆
赖剑菲同志的先进事迹
赖剑菲同志,是图书馆第八党支部最年轻的党员之一,党龄却已逾10年。她工作努力,踏实肯干,讲党性讲原则,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业务工作实践、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积极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在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方面:她重视理论学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自觉学习党的理论,了解国家、学校及图书馆的最新政策方针以外,她基于自身所处的地图资料管理岗位,主动自觉地学习《保密法》、《保密工作》杂志等相关资料,对保密事项做到心中有数。无论是图书馆职工业务培训,还是图书情报学方面的专题专家讲座,只要有时间,每次她都积极申请、争取机会去聆听学习,不放过一次充电的机会。平时,重视补充学习图书情报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注重总结,积极参与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去年,她撰写了一篇业务相关论文,还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中获奖,并参加了年会交流。
二、在业务工作实践方面:发扬主人翁精神,立足岗位,从工作大局出发,主动思考,争创佳绩。赖剑菲同志于2009年来到信息分馆,工作积极主动,无论份内份外,都以高度责任感毫无保留的发挥着主人翁的精神。
自从她接管地图机密室的工作后,认真负责,几番修改完善以前的规章制度,使工作更加规范化、条理化,并且用学术科研的眼光来对待地图机密室日常工作,申请到了馆里的科研项目资助,推动了图书馆地图资料的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开展。
在开展地图资料的管理与科研工作的同时,她还负责信息分馆宣传公关的工作,在许多专项工作中都崭露头角。2010年6—9月的图书“爱心传递”毕业生图书捐赠活动,信息分馆共收到一千多册赠书,占图书馆四个分馆总赠书量的近一半;同年10月的图书馆宣传周活动,信息学部学子囊括了“书山寻宝”活动的4个一等奖,并且获奖总人数达21位,占全校36名获奖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些活动从前期宣传准备到后期具体实施,都能看见她忙碌的身影和辛勤的付出。今年5月中旬,为了将“开放、平等、自由、共享”的图书馆理念深入人心,信息分馆举办了一次大型读者交流系列活动。赖剑菲作为主要人员全程参与了包括活动策划、方案设计、活动组织与联络、活动素材准备与设计、活动总结与宣传报道等多项具体事务,并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有条不紊的工作节奏,坦诚中肯的活动建言,对活动的整体进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特别邀请了信息学部的七院系学生会干部参与本次活动的策划与宣传,作为活动对外联络的负责人,她不仅将自己的人人网“个人主页”、QQ网络即时沟通平台作为网络宣传的载体和与学生干部联络的桥梁,还主动地尝试性探索在人人网上开辟能服务更大受众的“公共主页”。由于是以俱乐部形式而非正规机构的名义进行申请,网站每天零点开始只接受100个申请数;为了能竞争到1个申请数,她在家里连续通宵奋战了三个晚上。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提交的申请未获批准,但也因此获得了些启发,可为武汉大学图书馆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经验和参考意义。
她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工作中始终坚持“优质、高效、方便、准确”的服务理念,在工作成效上力求精益求精,她常说“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做好”,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
在一些临时性工作中,她也毫不懈怠,主动思考,改善工作效率。2010年6月的一天,专业文献保存本阅览室有位老师身体欠佳,她前去顶班。为了文献的保障,信息分馆的专业文献保存本阅览室规定读者不得带私人的书及包入内,但读者往往忘记,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地提醒读者。她立即发现这个问题,觉得工作人员的无谓工作太多,马上就拟出“不带书,不带包,只阅览,不带出”的“三字经”,至今仍张贴在入口的宣传板上。借还服务台在她的启发下,也采用了这个办法,减轻了冗长反复的解释工作,简明优化了服务。
三、在联系群众、服务师生方面:以谦虚、平和的态度面对读者,开拓服务创新新平台。图书馆信息分馆的涉密地图资料借阅服务主要针对教师群体,赖剑菲同志一人负责提供这项服务,她经常接待教师的突然来访,并根据教师提出的紧急需求到地图资料室内查找地图资料;地图资料的管理比较落后,查找和翻阅地图的工作量较大、较为耗时,为了找图花费两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往往延迟了下班时间。为了服务好院系教师、急他人所急,对此她从未抱怨过,都默默无闻的承担下来。同时,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她主动致电或上门走访信息学部有地图资料收藏的院系资料室,建立工作联系,进行业务交流。为了将图书馆的服务与资源更好的推介给读者,她作为主要建言人之一,建设性的提出开辟汇聚图书馆及信息分馆文献信息动态的分馆宣传专栏的建议,并与同事一起策划版块内容、设计制作版面,进行专栏内容组稿,制作读者意见簿并定期回复读者意见及信息反馈,将图书馆与分馆的工作及时、透明、真诚的传达给读者。为了架起图书馆与读者间的沟通桥梁,充分运用当代学生青睐的网络平台,她还主动向总馆系统部申请了用于信息分馆宣传工作的专用E-mail信箱(xxxc@lib.whu.edu.cn),定期接受和回复读者的意见反馈。平时与同事相处,她谦虚平和,对于需要帮助的同事,能适时提出良好诚挚的建议,帮助同事完善自我,共同提高,促进团结。
四、在遵纪守法、党性原则方面:自觉、规范地执行党纪、规章。赖剑菲同志所在岗位涉及涉密资料的管理,属于涉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她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遵照学校保密办的要求,做到“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严格执行涉密资料的管理规范,在涉密工作上有疑难有问题首先请示主管馆长、校保密办,不擅作主张,自聘任到现岗位上从未发生过失密泄密事件及涉密数据损毁事故。
赖剑菲同志就是这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扎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毫无保留地投身到图书馆的文献管理与信息服务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支部党员和普通群众的好评,也充分展现了第八党支部年轻共产党员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