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丝绸纺织企业集群的创新体系研究
苏州丝绸纺织企业集群的创新体系研究
夏海力
(苏州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目前企业集群的崛起已经成为苏州经济新的增长点,而苏州丝绸纺织集群是苏州传统产业企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在国际和国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研究该集群的创新体系对于保持苏州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苏州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构成,提出发展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苏州;丝绸纺织集群;创新体系;对策
1.引言
近十年来,苏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苏州在全国和国际上的地位、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已经成为江苏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1]。目前,苏州城市经济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集群经济,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企业集群有23个,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机械、丝绸纺织服装、轻工等行业,集群的企业总数达到7000多家。在苏州市的企业集群中,丝绸纺织集群是苏州传统产业企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在国际和国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研究该集群的创新体系对于增强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保持苏州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苏州都是我国重要的丝绸面料产销基地,是江南水乡的“丝绸之府”。苏南的丝绸发展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而真正领先于全国、为苏州今天的丝绸工业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应是“明、清”两朝代。从明代开始,苏州“宋锦”和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而苏南丝绸的鼎盛时期则是清朝,当时朝廷设立了“江宁”、“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府,当时苏州丝绸的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由此奠定了苏州“织造府”的地位,也反映了苏州当时丝绸产业的繁荣。
目前以丝绸织造为代表的纺织业仍然是苏州市的三大重点行业之一,是苏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城市名片。2004年苏州市纺织业增长22.4%,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拉动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630亿元,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位居全市工业行业第二位。在全国的历次评比中,苏州丝绸产品与杭州、湖州、上海共同作为重点生产基地而并列齐名。近几年来,我市积极进行丝绸新产品的开发工作,每年一次的“中国苏州国际丝绸节”对保护和延续丝绸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苏州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已经在吴江地区形成,该地区已经形成了集缫丝、合纤、丝织、印染、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仪器行业等配套的产业链结构。吴江地区东南部已成为织造工业区,形成了以盛泽为龙头,以周边地区为腹地、涉及南麻、平望、黎里、梅堰等镇及相邻的浙江乡镇,具有集聚优势的丝绸纺织企业集群。仅在该企业集群的核心地区盛泽,集群就拥有丝绸纺织服装企业约1700家,其中资产超亿元的骨干企业有数十家,在国内外纺织界颇具影响。2003年该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完成产值318亿元,生产聚酯切片33.5万吨,化学纤维18.4万吨,各类丝织品48.4亿米。截止2004年8月,仅盛泽地区就拥有无梭织机5.11万台,已成为全国无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和全国最大的薄型织物生产基地、出口基地、价格形成中心与产品集散地。集群的真丝绸年产量稳定在2000万米左右,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1/8和1/6,已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优势的纺织经济板块。
目前以盛泽为核心的该集群除了原有的真丝绸一条龙外,还形成了从化纤原料、仿丝、织造、印染、服装、服饰、制成品的一条龙生产体系,涌现了像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吴江化纤织造厂、鹰翔化纤有限公司、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艺龙集团公司、盛虹印染
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纺织骨干企业,在国内外的纺织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研究该集群的创新体系对于保持苏州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2.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创新体系分析
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近2000家,以化纤、织造、印染等企业为主,此外还有专门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和生产服务的专业市场、企业和技术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企业网络,其中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该集群的核心,发挥了集群的产品集散中心和市场信息的形成、发布中心的重要地位。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创新体系主要由核心创新网络、可控支持网络和不可控支持网络等硬性要素构成[2],此外还包括一些软性要素,我们这里只重点研究集群的创新体系的三个实体部分。
2.1集群创新体系的核心创新网络分析。
核心创新网络是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灵魂,也是集群生产的核心和技术创新的源泉。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核心创新网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以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为主导的丝绸纺织主产业链,另一部分是与主产业链紧密相关的丝绸纺织技术服务业以及染料和纺织机械等辅助支持企业网络,两者通过供应和上下游的关系形成网络组织形态,该企业集群的核心创新网络的成员,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大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率较低。
(1)核心创新网络的主产业链。该企业集群的丝绸纺织主产业链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削弱了集群创新的整体优势,值得我们关注:其一,集群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能力的结构不合理。该企业集群的织造机械以喷水织机为主,目前集群无梭织机机型主要有三种:数量最多的是喷水织机,占总数的86.8%,其特点是适宜薄型织物,车速快,但原料单
一、品种单调、在织造中要产生上浆污水;第二种是喷气织机,占总数的9.4%,其特点是经和纬可以采用多种原料交织,在织造中无污水产生;第三种是剑杆织机,占总数的3.8%,其特点是可以多头取纬,最多的有8个纬,可以进行多色、多纤维配置,有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在织造中无污水产生,但是其转速慢、效率比较低。由于织造机械的机型和数量的结构现状,造成集群产品的低层次,大路货多,特色品种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的少;里料多,面料少;薄利产品多,附加值高的少;能源消耗量大,科技含量少。其二,集群内部的创新模式主要是模仿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目前,集群核心创新网络的组成企业间的协作互动关系较少,更多的是同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由于集群内大多数企业的规模、产品和技术能力相近,产品的质量、档次相差不大,因此集群内部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主要以仿造和复制为主,存在着“一哄而起”的问题,造成集群内部的竞争主要是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企业间缺乏合作、协同创新的理念,集群内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削弱了企业地理集聚所带来的整体优势效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集群的产业升级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三,核心创新网络成员企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的联接方式不完善,企业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在丝绸纺织主产业链内部,企业间缺乏有机协作的机制,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环节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差距较大,集群产业链的各环节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是印染加工能力与织造能力不相配套,仅为织造能力的一半;二是受产品结构影响,后整理配套能力和水平很弱;三是服装行业发展相对滞后,服装用料与纺织产品的关联度不高,在整个丝绸纺织产业中没有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四是纺织机械工业薄弱,自身形成的纺机及器材需求市场空间没有加以良好的利用。这种产业链上的不匹配性使产业链的整合程度偏低,产生了管理学中的“木桶效应”,从而抑止了整个丝绸纺织产业链和产品的升级。
(2)与主产业链紧密相关的辅助支持企业网络。该集群创新体系的核心创新网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主产业链紧密相关的丝绸纺织技术服务业以及染料和纺织机械等辅助支持企业网络,为丝绸纺织主产业链中的成员企业提供技术、辅助产品或纺织机械等辅助服
务,这些相关和辅助企业是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集群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支持作用,增强辅助行业与主产业链之间更加紧密的互动将提升该集群的创新能力。例如,目前该集群拥有的数千台喷气织机全部由日本等国进口,每台售价超过20万元,广大中小企业希望能有价格便宜、质量好的国产机来代替。国外先进的纺织机械对集群内部纺织机械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由此也提升了苏州纺织机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目前在开发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国产先进织机方面,吴江万工集团与苏州大学合作,走产学研联合攻关之路,研发采用微机控制系统、电子送经与积极式开口结合恒张力控制装置及模块化组合形式的高性能喷气织机,经过一年的设计攻关已经试制成功,并有3项设计申请了国家专利,研制生产的WG2000系列喷气织机,具有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噪音低等优点,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质量也达到了国外同等产品的先进水平。
2.2集群创新体系的可控支持网络分析
苏州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可控支持网络为集群创新提供知识和相关信息,目前可控支持网络由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吴江纺织科技中心,吴江市二职中等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和盛泽商会、福建、广东、温州商会等企业家协会等集群代理机构等五个部分构成,该可控支持网络与集群的核心创新网络之间存在着密集的知识、信息、人才的互动。
(1)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位于绸都盛泽镇,经过近20年的培育和完善,该市场已成为全国化纤薄型织物最大的集散地和价格信息中心,在全国专业市场中排名第二,综合市场排名第四,2004年销售总额达250.2亿元。至2004年底,入场经销各类纺织原料、丝绸面料及纺织机械的经营户已达到4000多户,进入市场交易的客户遍布全国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纺织品销售信息网络。苏州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如果没有东方丝绸市场这样的专业市场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大的经营规模的。目前集群内的很多企业都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东方丝绸市场是企业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和桥梁。对于集群来说东方丝绸市场主要发挥着三种作用和功能:纺织产品营销功能、信息中心功能和对集群创新的引导功能。东方丝绸市场为集群的广大纺织企业提供了便利的销售基地和信息流通渠道,辐射和带动了企业依据市场导向,加快发展步伐。东方市场汇聚了大量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使众多纺织企业接收的市场信息又快又多,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营销手段等各方面的运作都比较贴近市场,有利于拉动企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绸都网站”的建立和发展,使其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丝绸市场的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了本地区的丝绸生产和销售。对集群创新行为来说,东方丝绸市场又是汇聚产品信息的窗口,在纺织品交易中收集了广泛的国内外市场信息,并通过分析处理形成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由于地理的邻近,集群纺织成员企业可以通过东方丝绸市场获得大量的市场信息,从而减少了信息搜寻所产生的成本。由于企业是从东方丝绸市场采集和运用信息,因而东方丝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该集群的创新方向。
(2)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3年12月20日成立,该公司是由浙江恒美企业集团下属的绍兴县轻纺科技有限公司与吴江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共同组建而成,以浙江恒美企业集团为投资主体,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第一期计划投资2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0万元,第二期计划投资450万元。为了扶持该公司的创立,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首期为公司提供400平方米的经营场地,吴江市科技局从科技经费中拨出30万元作为开办费。吴江纺织科技中心主要为集群的广大纺织企业提供三种服务:(1)面料设计开发中心。部门面料原料、结构、织造工艺的分析、设计;纺织品测配色服务;面料小样、中样的设计、制作;纺织品各种质量指标、理化指标的测验;纺织品国际标准的检测及培训。(2)花样设计制作中心。提供花样的设计、分色、制版;各种花样设计制作软件的销售、安装、维护。丝绸CAD/CAM工作室。丝绸行业CAD/CAM的开发应用;丝织企业ERP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3)教育培训中心。提供丝织学、染整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纺织品分析设计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国内外流行面料的展示。目前吴江纺织科技中心有职工11人,除财务人员是专职外,管理人员全部是兼职,其主要业务是面料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研发和培训。吴江纺织科技中心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还没有在集群的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如果该中心的力量得以加强,吴江纺织科技中心有可能在集群创新中扮演着技术中心以及中试基地的角色,为该集群的技术、知识的扩散和技术服务的提供支撑。
(3)“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于2004年5月14日成功挂网。目前,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已初步为集群发展提供了硬件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撑。集群在“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这个有形市场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网上市场”,包含企业ERP系统、企业信誉认证系统、企业资质查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电子支付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物流系统等20余个子系统,并且与政府网、工商网、税务网、银行网等结合,引导企业逐步实施电子商务。目前该信息平台已初具规模,与国内外纺织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且逐步开展了B2B电子商务。相信有形市场和虚拟市场的并驾齐驱将丰富苏州丝绸纺织业的信息资源,集群中的福华织造、闽升织造、华建纺织等一大批率先加盟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已从中获益,并在开拓市场、提升企业知名度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4)吴江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吴江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如吴江市二职中等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构等,为该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培养和培训丝绸纺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吴江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努力成为集群中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基地,为集群创新提供人才基础。
(5)商会。目前该集群中的商会主要包括: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和盛泽商会、福建、广东、温州商会等企业家协会等集群代理机构。盛泽地区丝绸纺织业的发展与商会,特别是福建、广东、温州商会有很大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盛泽商会组织近60家会员单位联合采购日本丰田自动织机株式会社3000多台喷气织机,仅购货款就总共节约近一亿元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商会在集群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例如,仅闽南商会就有180家理事单位和3000多个会员,其中有150个贸易公司和30个工厂。商会组织会员参与政府开展的招商引资工作,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宣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当地业主增强了信任感,纷纷来此创业,并依靠商会的渠道,加强了与各方面的沟通。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和盛泽商会、福建、广东、温州商会等企业家协会等集群代理机构,为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加强各种形式的技术信息交流和物质联系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是苏州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3集群创新体系的不可控支持网络系统分析。
该集群创新体系的不可控支持网络系统主要由苏州、吴江市政府及其科技局、经委等相关政府机构、外部教育、科研等知识机构以及集群内部正式、非正式的有关政策制度等部分构成。苏州、吴江市政府及其科技局、经委等相关机构对该集群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例如,科技局支持创立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专门组建专题调研课题组并形成了《吴江市盛泽地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此外,当地的正式、非正式的有关政策制度,如社会、文化和企业服务体系也为该集群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商会等集群代理机构,在协调集群行为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该集群所在地吴江当地的教育和研究机构较少,而且目前该集群内部并不具备完善和成熟的知识生产体系,因此丝绸纺织集群的创新必须与外部教育、科研等知识机构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才能保证集群的创新有充足知识和人才资源的供给和投入。目前该集群内的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与国内外教育和科研机构,如清华大学、苏州大学、东华大学、国家纺织科学研究院等
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些集群外部的知识中心在该集群的创新过程中,提供了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支持。
3.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发展对策
3.1关于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及其创新体系的几点结论。
(1)以吴江盛泽地区为龙头的该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是苏州市目前初具规模的23个企业集群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代表了苏州传统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水平。
(2)苏州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是由本土企业聚集发展而来的,以民营资本参与为主,为内生型集群,有很强的活力,而且根植性较强,但属于劳动密集型集群,产业层次属于丝绸纺织产业链的低端。
(3)在新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背景下,该集群面临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产业高端的收入性竞争和来自其他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在产业低端的替代性竞争,因此必须加快集群的产业和产品升级,以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该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的关键是建立完整、高效的集群创新体系,建立集群创新体系对于苏州市传统产业企业集群的升级、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5)该集群已形成了集群创新体系的基本架构,但是该集群的创新体系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低层次的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6)浙江、特别是绍兴在发展集群和建立集群的创新体系等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7)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在于发现那些已处于萌芽状态而且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群,然后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进集群创新体系和地方网络的形成。
3.2发展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即使是像丝绸纺织业这样的传统产业,如果忽视创新,也必将在竞争中走向衰败。发展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创新体系和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既做大又做强苏州丝绸纺织产业,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解决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鼓励企业增加R&D投入;政府部门要搭建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建设包括社会化中介服务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工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创新环境;大力培育集群的龙头企业,支持丝绸纺织业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扩大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合作,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在集群落户。在集群发展中政府的功能主要是引导和服务,要从完善基础条件、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入手,营造集群的良好创新氛围,消除阻碍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1)对政府的建议。在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苏州各级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是不可缺少的,纵观国内外、特别是浙江省很多企业集群的发展,都有明显的政府刻意打造痕迹。从苏州丝绸纺织业的现状来看,集群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不可能靠自发力量来完成,所具备的条件目前不成熟,而且即使由其自发发展,那么形成的过程会相当长,从而就会相应的延缓苏州丝绸纺织产业升级的时机,苏州各级政府在丝绸纺织集群的发展和创新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①建议苏州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丝绸纺织集群的发展对苏州传统产业和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组织专门力量加以研究和扶持。
②制定明确的集群产业和产品的升级导向政策,把集群的技术能力投资引向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提高织造业的产品档次,扩大使用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印染工业的品质和技术含量;以品牌战略发展服装业。延伸丝绸纺织产业链,努力向前道PTA、后道服装延伸,加快发展床上、装饰用布,积极进军家纺领域,努力拓展工业产业用布。同时,突破防皱、褪色等技术难关做精做细真丝绸产品,适当扩量增产,积极主动地开发差别化、功能性纤维,适当发展氨纶、锦纶和PTT等新型合纤,扩大化纤纺织产业链。
③政府应该充当丝绸纺织集群重大技术项目攻关的组织者和资助者,一些目前限制集群发展、且有重大经济效益而单个企业又无力承担的技术项目、如真丝绸产品的技术问题,应由政府承担和组织研究。
④政府应该为企业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和服务平台,特别是应建立目前比较欠缺的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以培养和创造高级生产要素。
⑤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力度建立公共性社会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公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缺乏是目前丝绸纺织集群创新体系的重大缺陷,吴江纺织科技中心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目前还不能在集群中发挥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苏州各级政府应该为丝绸纺织集群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并积极推动吴江纺织科技中心的跨越式发展。
⑥对集群内的重点企业进行大力扶持,使其快速成长并向科技型龙头企业的方向发展,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它们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⑦苏州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积极吸引丝绸纺织业大型跨国公司在集群内落户,以提升该集群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
⑧进一步明确和提升商会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它们发挥政府在规范行业秩序方面的指导作用。
⑨在产业政策上鼓励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限制多元化经营。督促和鼓励企业家开展学习,通过组织各种管理培训来帮助企业家转变观念、培养能力。
⑩总结和提升具有创新精神的丝绸纺织产业文化,在集群内部营造有利于丝绸纺织业升级的氛围。
(2)对集群层面的建议。
①应该积极优化集群的整体结构,提高产业链的各生产环节间的整合度。应该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技术能力投资,消除产业链的各行业间的技术差距,限制技术落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和设备的发展。
②积极推动吴江纺织科技中心跨越式发展,拓宽服务领域,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成为集群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扩散中心。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要完善作为集群核心的作用,强化信息中心和交易中心的职能,提高对国内外纺织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分析能力。积极培育和完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中国绸都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络,与国际市场接轨。
③加快与主产业链紧密相关的辅助支持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丝绸纺织技术服务业以及染料等辅助行业,尤其是纺织机械业提高技术水平。
④应该加强周边的同类集群、特别是浙江纺织集群和绍兴纺织集群的合作和交流,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积极借鉴国外先进集群,尤其是意大利传统产业集群的经验,加快推动集群的产业升级。
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改善的协调统一,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夏海力.发展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2.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1.注:本文发表于2006年1月份出版的《中国苏州发展报告(2005)》,并被《长三角研究(第一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转载。
第二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项目代码 : CG0214
完成单位 : 中科院评估中心北京持国技术评估事务所
研究人员 : 连燕华
获奖情况 :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成为各国和企业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速建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外技术创新的资源,对于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十分必要。
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和管理实践的三重属性,主要由两大类活动构成,一是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二是实体性活动,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由这些活动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构成现实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我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企业中与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其次,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另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
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与有效性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将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好坏的直观表现。有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很完善,但是技术创新能力却很弱,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没有激活,运作效率不高;有的企业暂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缺乏持续创新能力,说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图1直观地表示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度对应于I区时,说明由于企业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这是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情况,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就成为我国企业刻不容缓的任务。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度对应于II区时,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能够通过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出来,虽然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创新体系没有被激活,体系运作效率低下。这类企业在我国较为普遍,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就属于这种类型。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程度对应于III区时,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是一种暂时现象或者是一种虚假现象,这一类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是来源于自身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而可能来自其他的竞争手段,甚至不正当竞争手段。一般而言,II区的情形出现很少,因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舞台,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保障,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度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状况落在IV区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度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都比较强,这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高效运作充分发挥出来了。这类企业不仅能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而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类企业在我国已经发挥同行业“领导者”的作用,如现在国家进行的创新试点的部分企业,这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3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建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国家经贸委、科技部等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经贸委提出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并印发了《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在1999年初召开的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大会上,国家经贸委提出了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的意见,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所有国家重点工业企业都要建立技术中心。国家经贸委会同财政、税务、海关在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中陆续认定了近
3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个省市也开展了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扶持工作,共认定了1000多家省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
虽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很不健全 ,运转效率较低,产生企业的观念与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没有发挥技术创新体系应有的作用,导致创新效率低下,水平不高;二是企业虽然建立了技术创新体系,但仅仅是一空壳,没有把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有效激活,致使技术创新体系整体运作效率低下。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我国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合理组织设置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使技术创新体系能够合理高效的运作。
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的舞台,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配套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一有效运行的有机体,它首先应该有能完成不同功能的单元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结合而成的一组织系统,是该体系有效运行的“硬件结构”;其次它应该有规定与制约该体系合理配置与有效运作的规则系统;体系的有效运行还要有资源配置系统为之提供能源,是体系运行的“血液”;最后还应该有管理体系运行的决策系统作为体系运行的“大脑”。如同人类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由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心脏等不同组织相互联系共同构成血液循环系统的组织系统,组织系统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与规定下在人体内合理分布,资源配置系统提供在血管与心脏中流动的血液,人的大脑作为决策系统负责循环系统的构建、血液在人体内合理的配置与运行等因素,其中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电泵处于核心地位。同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有机体也应该具有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这四个基本的要素。
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RORD四要素中,组织体系是“硬基础”,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决策系统构成技术创新的“软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系统。组织体系规整了企业技术创新实体性活动与管理性活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为技术创新构筑了坚实的平台;规则系统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制度与文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向正确方向良好运行;资源配置系统负责技术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与信息等要素的筹集与配置,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源与新鲜血液;决策系统关系着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是由技术创新相关活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中发挥着“粘合剂”、“结构组合器”与“功能发挥器”的作用:
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粘合剂”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容了所有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要素,并按照一定规则合理的组织与运行。依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系统性的要求,把所有相关要素统统包容进来,并使每一要素都发挥应有的作用,每样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把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发挥着“粘合剂”的作用。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结构组合器”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各要素不是杂乱分布的,而是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有机结构体。不管是宏观层面上的国家创新体系,还是微观层面上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都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需要把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各项具体的工作;二是要保证这些分散的工作可以结合成整体的工作。通过分解与合成,使创新体系成为一分工协作的系统。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技术创新各要素的“结构组合器”。
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功能发挥器”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有机系统,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企业进行持续技术创新,使企业转型为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了达到此目的,需要体系内部各要素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把内部各要素的功能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并通过有效的组织,形成比单部分能力之和大的多的整体能力,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放大器”的作用,把体系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系统综合反映,它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如果把企业技术创新看作是一阶段性的线性模型的话,则技术创新能力在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仅仅是创新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如图3所示: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与培育的沃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目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联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根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可以将技术创新能力简单的划分为:技术创新的组织能力、技术创新的规则能力、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决策能力。其中,每一种技术创新能力都是根植在相应的创新体系要素上的,离开了创新体系要素支撑,技术创新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持续的。
其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运作过程中的外在表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好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强,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合理有效,技术创新能力弱,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肯定有问题,因此,很多企业和国家机构都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来检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好坏。
最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要协调发展。在绪论中我们已经讨论过我国现有企业有技术创新能力滞后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有问题,整个创新体系的效率还没有充分激活,导致了创新能力与创新体系没有达到协调发展。这也反映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误区:偏重创新体系的实体建设,以为建立了企业研发机构就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R&D投入就会有高的产出,而最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然极其低下,逐渐的企业就对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失去了兴趣,而重新回到“经营型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来,对“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道路远而避之。从中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好坏、建设的完善与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对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实行“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道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高,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目的之所在,也是决定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
总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根本,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之目的,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果相关的联系体。如同处于社会组织中的人一样,创新体系在此对应着个体的人,创新能力则对应着人的生存能力。人是由不同结构与功能的组织所构成的,各种人体组织都相互作用又自成体系,共同构成了人体结构,并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适应生活的能力。如果人的某一组织或子系统出了毛病,或不健全,则肯定会产生某种功能上的障碍,导致人生活能力的下降,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构建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保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
6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原则与思路
企业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要有利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进行;要有利于形成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技术必须自己掌握,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开展相关的研究,以积累知识和技能;要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研发成本,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知识和技术;要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吸引外部资源向企业流动;要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去构建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时要注重整体性与有效性,从技术创新体系结构功能的完善与体系各要素的有效配合与激活两个方面着手。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决策系统四个基本要素,因此在构建创新体系时要四个要素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只抓一头。在进行组织系统建设时,要注重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因为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大中型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进行超前的技术开发,为企业在市场上具有持续竞争力作基础。在进行规则系统建设时,要从企业自身能力出发,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规范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要注重对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要把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一方面要完善资源的筹集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企业要定期对技术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价,促使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创新决策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要具有风险决策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企业家精神”,要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各类专家委员会等“智囊团”的建设。
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绩效来说,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但是创新绩效的最终体现,还有赖于技术创新体系内诸要素的优化组合,激活各要素,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另一重要问题。关键是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建设,因为技术创新机制是联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促使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效率的关键环节。政策建议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企业、政府、市场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创新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知识资源,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最终形成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和企业发展的内在机制。
1、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主要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周期长;企业关键生产技术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档次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单位能源普遍偏高,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这些都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1)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时,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以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为目的,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技术中心模式。
(2)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要注重创新体系的整体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系统与决策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不可或缺。
(3)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调动其积极性,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应积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带头人,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售后服务人才,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技术工人。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坚持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多年不见成果的人要坚决退出来,成果显著的要给予重奖。
2、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主要发挥以下职能作用:
(1)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组织编制行业发展纲要和规划,对全国企业创新的重点、结构和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2)组织编制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重大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等导向目录,知道政策性银行贷款方向,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
(3)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导和投入,以举办高新技术园区为示范,跟踪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投资研究重大产业先导技术和共同的关键技术,帮助国家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尽快形成技术优势,辐射和带动整个行业,参与国际分共和市场竞争。
(4)做好企业利用外资改造现有企业的规划,对企业股票上市、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进行审核,监督其资金投向,促进企业创新。
(5)研究制定全国性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各类投资主体行为,保障投资主体的权益。
(6)积极培育、健全包括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咨询公司、招标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使之在企业项目咨询、技术产业化投资服务方面,本着科学、公证、诚信、可靠准则,在政府、银行、企业间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第三篇: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摘要]近几年,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出口扩张的趋势强劲。但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下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根植性差、低端锁定、遭遇国际反倾销、市场隔层陷阱等。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使得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日益嵌入全球价值链,集群企业必须创新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以防范本地网络的锁定效应和整合利用两种网络的技术资源。本文立足于外向性产业集群研究集群创新网络,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外向型产业;集群演进;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0)01-0075-03
[作者简介]詹霞,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外向型产业集群。(浙江海宁314400)
一、创新网络与集群竞争力
创新网络(innovative networks)是指多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和分享创新资源而在所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相互结成的合作创新体系。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其内部单元相互依存,这种相互依存放大了网络中所有集群单元的个体效率和自身存在的价值。在某一区域的创新过程中,相关主体之间的协作以及他们与外部机构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区域内的高度协作导致了区域创新系统的高效率,其主要原因:第一,高水平的协作表明了创新劳动的高水平分工和专业化。第二,协作可以看作是知识溢出的渠道。实证研究显示这类“溢出”效应集中在与知识源邻近的空间区域内。创新网络内行为主体在地理上的临近有助于建立和维持协作关系,因为频繁的面对面的接触非常必要,从而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集群式创新网络为促进集群式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创新既是一种交互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过程,它的成功深化需要一种网络环境,其主要表现是通过知识和产品链结合起来的独特公司组合。集群式创新网络成为提供信息、资源、技术和市场渠道,克服资源障碍,使科学知识利用集群创新网络能及时传播,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集群内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专业信息,每个企业至少为网络中的伙伴带来四种潜在的资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物理资源和管理资源。集群式创新网络为集群式创新提供了动力机制。集群式创新网络结点的地理聚集,即产、学、官、研的集聚,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创新环境中而组成创新系统,即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有效叠加,如此形成区域创新系统,其动力来自于知识外溢的当地化特征。集群式创新网络为企业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企业彼此接近和了解使他们的互相影响加强,集群网络的各个结点都有可能发生创新,都可能是“创新源”。当某一观念、新技术或新需求在网络的某一结点产生之后,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攀比心理的作用,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尤其当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者出现,就会沿网络连线在整个网络中传递、反馈,形成振荡,在集群式创新网络内形成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
二、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概念
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在经济开放、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以外资企业为核心、集群内部与外部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协调发展,具有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外向型产业集群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产业集群的特征,而且还有其具体特征:其一,开放的本地生产系统。高度的开放性是外向型产业集群的突出特征和成功的首要条件。其二,产业空间地缘性聚集现象突出。由于开放政策、对外联系、运输成本等因素,外向型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沿海或者发达国家J临近的地区。其三,产业集群度较高。较高的产业集群度通常意味着有完整的内外物流供应链、价值链、生产链、信息链及良性竞争机制形成的企业生态系统。成本区位或市场区位是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其四,集群内的主导产业与外资的国外相关产业具有联动效应。外向型产业集群通常由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机构组成,其中尤以外商投资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干。跨国公司外包是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跨国公司离岸外包是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产生的主要原因。外包是指企业选择其他企业为之提供产品或服务。离岸是指从海外而不是国内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外包产生的直接动机是对降低生产成本的追求,实现机制是外部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外包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产业过程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转变为在多家优势企业间分工协作,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交给在各生产流程中具有优势的企业来共同完成。外包推动方式顺应了当前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当前,以工序转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分工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生产提供了机遇。外包方式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比较优势上。因此,我国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外包企业的再分包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集群的产生,外包促进作用通过传导机制可以影响集群内的各成员企业,而产业集群的壮大进一步加强了集群内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跨国公司外包对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图示见图1:
在图1中,第一次外包是跨国公司将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外包给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第二次外包是国内的大企业将部分零配件加工业务再转包给下游企业,于是形成了大量的配套企业集群。外向型产业集群遭遇出口幻觉与市场隔层陷阱。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众多跨国公司纷纷采用外包的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的生产制造配套企业(杜培枫,2004)。在此背景下,“贴牌”成为了我国广大制造型企业迅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许多制造型企业依靠给别的企业,特别是给跨国公司做“贴牌”而逐渐发展壮大,有的甚至在快速成长后反过来寻找为其“贴牌”生产的企业。随着全球化产业格局的不断调整,我国制造型企业、行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和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贴牌模式对于我国制造型企业长远发展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现阶段我国民营出口企业外贸订单增长的动力之源,或者完全依赖国外批发商、经销商等贸易中介下单和包销为主的间接出口,或是单纯通过OEM的形式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这种以委托加工和贴牌定制为基本表征谋求开放成长的国际代工模式,在给许多中小企业带来眼前繁荣的同时,也令相对落后的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悄然滑入“市场隔层陷阱”。接单生产的做法使得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被牢牢地控制在国外采购商手中,人为地形成了出口企业与目标市场的隔绝,代工企业不仅无法及时洞察和识别外部市场的消费特征与需求结构,而且严重妨碍产品组合的不断革新与自主品牌的国际推广。一方面,由于世界市场变幻无常,供需双方事前在价格、品质、检验、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上常常订立得不够完备,掌握外部信息和业务控制权上的不对称地位引致重
新谈判、履约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和不道德风险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由于国外采购商奉行“永远寻找最低价格、最好质量产品”的商业理念,一般会在几家合作伙伴之间选择以保持外包决策的弹性,其结果是双边契约关系经常不甚稳固。没被选中的企业只能接受退出市场的无奈结局,被选中的企业则因为一定时期内全部资源和生产能力被圈定,难以重新配置而承担对方毁约撤单的莫大风险。如何提升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产业发展面I临的主要难题。
三、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本地网络与集群式创新。集群的本地网络提供了风险资本的获取途径、创业行为的榜样、即时咨询的机会、个人支持、服务的可得性、顾客的通路等,这能够激发企业的成长欲望。地方环境中的文化资本被当作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兴起及本地网络持续激发企业成长精神的重要因素。本地网络对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区域组织间的集体学习和合作创新,以及从大规模生产转变到柔性专业化都有重要意义。硅谷问题专家塞克森尼指出,美国硅谷企业的发展归功于大大小小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商业协会等形成的区域创新网络发展,这种网络包括产业合作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如图2)。从此图可以看出,加大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和互动,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全球网络与集群式创新。只有当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地区集群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节点时,学者们才开始意识到只有开放的、具备对外学习能力的系统,才能维持系统的创新能力。全球化一方面加大了集群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为集群提供了更紧密的外部网络、更方便的外部知识获取渠道。面对知识在全球的快速流动,集群必须要建立起全球性联系来及时获取新的知识,维持技术竞争能力。一系列对集群创新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现在的集群创新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放。“欧洲的技术变革和地区发展”项目调查了维也纳、巴塞罗那、斯德哥尔摩三地的都市创新体系。研究者把企业开展创新合作的地理空间划分为本地区、本国、全球三个层次,结果表明:在创新的某些阶段,以及那些全球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中,企业是在全球范围寻找创新合作伙伴的。这种向集群外寻求知识与合作的趋势正随着全球化而变得越来越普遍。集群外部学习对发展中国家集群能力培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往往都是低成本型的,技术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匮乏限制了集群创新能力。对于内部知识缺乏的集群而言,企业对外学习比集群内部的相互模仿更为重要(如图3),地方产业集群通过与集群外部的纵向型网络和横向型网络的知识溢出,推动集群的升级。
四、案例研究
海宁皮革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1926年一位海宁籍海外留学生出于产业报国的宏伟志向,回海宁创办了用于制革的轮筒厂,多年发展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演化为海宁皮革厂和海宁制革厂,这两家企业作为母体奠定了海宁皮革产业发展的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这两家国有集体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市场人员和管理人员创办了许多乡镇和个体皮件企业,海宁皮革产业进入集群快速成长时期,产业的区域特色初步形成。其中,随着当时“雪豹”、“富邦”、“卡森”等一大批乡镇皮革企业的崛起,不但自身成为国内皮革行业的知名企业,而且也为当地皮革产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为海宁皮革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海宁皮革产品出口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海宁制革厂就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皮衣出口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海宁皮革产业在充分利用低成本劳动力比较竞争优势和政府出台的相关鼓励及扶持出口的政策下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近几年海宁皮革企业的对外出口额呈现高速增长,作为我国典型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海宁皮革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如图4)。
从上图可以看出,海宁市皮革产业的创新路径:一是鼓励集群企业(成员)构建外部创新网络,促进集群外部异质技术资源的导入。立足全球价值链,搜索发达国家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资源,通过构建外部创新网络来获取。二是完善产业集群的内部创新网络,提高网络成员的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重点围绕影响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研发,建立内外部创新网络的联结枢纽,开启“破坏性创新”的窗口。
第四篇: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读书笔记
1.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博士论文 作者操龙灿
本文是博士毕业论文,其框架结构是比较完善的,具体:首先说明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或者说是研究意义,从而引出研究主题。第二,依次介绍了企业内生创新、企业合作创新、企业引进创新、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等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的主要方面内容,紧随其后,作者以汽车行业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一章是对本文的总结和对该领域研究的展望。
一、创新理论的研究背景
创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的,随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国学者都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学者的理论大都是基于发达的市场经济背景,而对于我国的企业自主创新,我们应努力探索出一套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的创新体系及模式。
1957年,罗伯特。索罗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构造了第一个新古典增长模型,突出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他把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最终驱动力,但技术进步在这一模型中是一个外生变量。在此基础上,阿罗1962年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从干中学的经济含义》被经济学界看成是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的先导。
国外技术创新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技术创新迅速发展,逐步新古典经济学的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内部过程和结构的深入研究。第二阶段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是兴旺发达的阶段。第三阶段是80年代初到现在。
国内来说,创新理论起步较晚,所以研究余地还是很大
二、所用研究方法
作者所用的研究方法:一是系统研究方法,二是实证分析方法,三是比较分析方法。其中以系统分析方法为主,认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是整个创新系统的推进,而不仅仅是少数人或是少数部门的行为,比如作者在第三章用系统分析方法论述了创新内生理论。方法的运用手法是:作者首先说明企业创新内生理论是以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突破为核心,即内生创新的核心,然后论述了与之相关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共同促成企业创新的成功。在这里,我认为系统分析方法,其突出优点是可以让我们的研究很容易就有了理论框架,只要我们找出所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了解了问题所处的背景环境,弄清问题的影响因素,我们就可以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论述,但我觉得系统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如果我们运用的不好,就会使我们的文章忽略关键细节,成为泛泛之谈。作者还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第八章以汽车行业为案例论证了文章所研究的问题—企业自主创新。比较分析方法的运用表现在作者对不同组织结构企业之创新模式不同的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创新模式不同的比较,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企业专有技术特性的比较等方面。
三、此文作者的研究角度
由于作者主要运用了系统分析方法,且从文章内容看,其涉及的有关创新的内容比较全面,可以看出作者是站在比较高的角度,以企业为中心,企业内,以内生创新为根本,详细论述内生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创新,企业外,从宏观上论述企业创新的环境,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第五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研究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研究
【摘 要】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是企业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培育企业安全文化。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措施
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的产生社会进步不断的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有意识地发展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也是由现代科技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安全生产是彰显一个国家的民生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是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行为的强制要求,也是企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更是维护和保证企业生产者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近年来,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安全保障的投入上逐步增加,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但在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术培训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大多数企业并未形成适合本企业的安全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继承企业先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宣扬现代安全文化,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企业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有意识为全体员工所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规范,安全生产和奋斗目标。安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二是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建设;三是直观的表层文化,如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
企业安全文化包括保护职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既包括无损、无害、不伤、不亡的物质条件和作业环境,也包括职工对安全生产及经营活动的安全的意识、信念、价值观、经营思想、道德规范、企业安全激励进取精神等安全的精神因素。要建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的氛围,然后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在安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制定出不同的追求目标,通过宣传、教育、传播、培育和塑造,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提炼,达到预期安全目标。安全文化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让员工意识到安全生产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使之成为一种道德约束力,自觉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变制度的被动约束为道德修养的软约束,由组织的被动管理变为员工的主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是广施仁爱,尊重人权,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的高雅文化,也是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文化。
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基础性工程
防止因为人的安全意识、技能的不足带来事故伤害和损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使企业安全工作迈向新台阶,步入系统、全面、科学的发展轨道,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环境的安定和谐。
2.2倡导企业安全文化是提高员工素质主要途径
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人-机-环”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
2.3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力量
企业安全文化渗透于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核心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对提升核心力量有促进作用。企业核心力量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上,是企业综合优势的反映,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是超越其他对手的独特能力,企业核心力量的提高,反过来要求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3.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3.1安全承诺
企业应建立包括价值观、愿景、使命和目标等在内的安全承诺。安全承诺应做到:切合企业特点和实际,反映共同安全志向;明确安全问题在组织内部具有最高优先权;明确所有与企业安全有关的重要活动都追求卓越;含义清晰明了,并被全体员工和相关方所知晓和理解。
3.2行为规范与程序
企业内部的行为规范是企业安全承诺的具体体现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要求。具体应做到:明确各级各岗位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与权限;细化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员工参与制定;各级管理者实施有效监控和缺陷纠正,广泛听取意见,以达到持续改进机制。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不能走捷径和违反程序;必要时可以采取保守的行为并寻求帮助。
3.3安全行为激励
企业在审查和评估自身安全绩效时,除使用事故发生率等消极指标外,还应使用对安全绩效给予直接认可的积极指标,如安全绩效与工作业绩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在企业内部树立榜样或者典范,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3.4安全信息传播
企业应将安全的经验、实践和概念作为传播内容,涉及安全事件的沟通信息应真实、开放,综合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方式,提高传播效果,并确保信息的发放、接收和理解。
4.提高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
(1)建立机构。组建由企业法人挂帅,党、政、工、团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班子,负责对企业安全文化的统筹规划,制定企业的安全方针和安全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长效机制,特别是领导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以及必要的资金保障机制,保障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正常有序开展。
(2)完善安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持久性。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建立可行的目标考核机制,让员工始终保持一种丝毫不放松、不麻痹的思想状态。
(3)完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执行力。安全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对各种安全制度措施落实能力的建设。严格讲,员工的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因此,在加强安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强化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系统的目标责任、监督考核和落实兑现保障体系,提高了安全文化的执行力。
(4)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促使员工积极学业务、练本领、掌握安全技能,使安全变成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有效提升了企业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5.结语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水库安全管理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因此,加大安全设施、技术保障措施的投入,建设完善的安全文化系统显得尤为迫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行业和本企业实际,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载体,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从而减少和扼制事故发生,提升企业安全目标、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力。[科]
【参考文献】
[1]AQ-T9004《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Z].2008.[2]毛海峰,郭晓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及其多维结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