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它包括了两个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在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必然结论。社会主义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话,那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承认不发达,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建立在“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之上,因而必然具有不发达的特征。
总的来说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的阶段。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第二篇:怎么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长期性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最早是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1987年党的13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左右)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定性);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定位)。
这个论断反对了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另一种是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①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条件决定的;
(3)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和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怎么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长期性
第三篇: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科学含义具体有两方面阐释: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决定了
我们的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
这个阶段。这致命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是
不发达、不完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至少需要
100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
1.现代化发展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产业结构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国际较量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第四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
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旷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
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5.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
论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6.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跟班方法是统筹兼顾。意义:第一,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它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的。第三,它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8.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有机统一的,也是相互促进的,中
国改革的启动和推进始终着眼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目的,使一切改革措施,改革手段,方法和步骤都尽可能的适应发展的要求,满足发展的愿望,把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在一起,坚持在稳定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踏踏实实的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用稳定的环境增强人们的信心,这也是中国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9. 依法治国的含义: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
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物,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
第五篇:浅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浅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现实和科学的有机统一;
2、局部和全局的有机统一;
3、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
4、当前和长远的有机统一;
5、活力与和谐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那么,科学发展观则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的重要武器,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乱发展就没道理,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社会的稳定和谐,民生质量的提高,还可能带来经济增长和生存环境的冲突、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差距的扩大,和各种较为激烈的社会矛盾产生,最终很难实现真正的发展。因此,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不断研究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显得特别重要。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一、现实和科学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是世界是物质的、相互联系的和发展变化的。从无机物、有机物到人类社会无时无刻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发展和变化是自然和社会能够得以进化的根源所在。在自然界中发展是自在自为的,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进程,是事物依据自身特点的随机选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自发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身是以有理性的人为前提,人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中处于最高水平的高等动物,他的思想、情感和动机在特定条件下总会积极主动的参与选择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手段,这种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对个人、对社会的发展进程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总结,特别是对中国近三十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以现实为基础,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的前提。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农村联产承包、工资制度改革、税费改革、物价改革、企业改制、到医疗体制、教育体制、住房体制改 革,我们既经历过坦途,也遇到过逆境。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增加了社会财富,使民更富,国更强。但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拉大,而国民收入分配也留下不小的鸿沟,从而增加了人们的不满和焦虑情结,构成社会稳定的隐患,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趋利行为成为不少人的首选,金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物欲充斥着不少人的内心世界,人性被异化,道德被扭曲。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为GDP的增长不断让路而遭到极度的破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凡是我们的决策比较慎重、理性和科学时,步子就迈得比较顺些,反之,如果我们的改革决策不冷静、不慎重,没有经过认真的研究,仔细权衡利害得失,就会走弯路,就会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且极易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通货膨胀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医疗体制市场化,就能明显的说明这个问题。理性是人的重要特征,是发展的前提,民主是发展的保障,科学发展观就是指导我们改革开放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基石。
没有对现实的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评判和选择,更谈不上能做出什么科学的决策。发展是有条件的,发展的首要前提是科学估价它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包括社会状况、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其次是对发展条件的正确选择和利用,这是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的必备条件。但是对现实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并非是件简单的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我们不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而是依据自己的意愿,搞大跃进、洋冒进,过分强调一大二公,以钢为纲,其结果是农业并没有因此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农民的生存质量也没有突破温饱的极限,工业化进程也并没有因此而加快,超英无望,赶美就更不现实,在天灾人祸的相互作用下,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对自己的经济家底认识有误不说,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现状的认识和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也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以阶级斗争为纲,无形中扭曲正常的社会发展轴心,不是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人为的制造扩大矛盾,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封锁和与前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和交恶,面临巨大的现实威胁和多种潜在威胁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过高的估计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暴发的可能性,这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深挖洞,广积粮”,洞是挖了不少,但的确做了很多无用功,国连温饱都很难解决,积粮就更成为一句空话。“十年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科学理性的分析中国的国情,正确的估价世界发展的大势,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相对落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 认清和平和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及时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大开放的力度,不断进行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取向的改革力度,广泛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从而有效的发挥出中国的经济优势,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结果是国家较以前更富强,民生得到有效的改善。
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理性的认识现实,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更多的了解现实,只有把对现实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我们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有效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二、局部和全局的有机统一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革命所走的道路基本相同,即首选从农村开始,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它首先遵循的是有效性原则,即能解燃眉之急,能有效地走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改革开放首先是自发的从农村开始,是由于“十年文革”中国农民的生存困境决定的。文革结束后,中国人的生存维艰,而农民的生存就更是难上加难,不改革就很难有活路,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饭碗问题,只有解决了肚子的不满和革命才能考虑到其它问题,而农村联产承包则是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它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所以说农村改革具有开创性,功不可没。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所上演的改革大剧原本就没有什么剧本,带有很大的自发性。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样最大的好处是没有条条框框,思想不受禁锢,使改革的舞台更加宽广,不受限制和约束,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改革既具有它有效性的一面,同时也难以克服其盲目性的弊端。联产承包能为解决温饱问题提供足够的动力,但它能否为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动力?能否解决在市场经济进程中农村日益突现的贫富不均问题?能否顺应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化趋势?能否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挑战?这正是近几年来困扰我们发展的问题,也是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集体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农村改革初战告捷的情况下,城市改革,说得准确点,是企业改革也开始展开。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动点外科手术,既简单也会收到立竿见影之功效,而对现代工业体系要进行有效的改造,使之更具活力,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如何能更好地调动职工工作和生产的积极性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也是企业改革的重点,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原有的固定工资分配模式的基础上添加奖金这种激励成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其后又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推出,更多的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为了鼓励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也同样出台了不少的改革举措,如利税分流、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和对国有中小企业的民营化改造;改革物价制度,资源的配制由 以计划为主逐步转向以市场配制为主。在不断改革和探索中,中国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同时也交了不少的学费,走了不少弯路,积累了不少的问题,使改革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当改革处于浅水区时,分头出击,各个击破比较容易,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如果再采用这些方法,就很难取得成功。
社会是个有机系统,改革开放是个系统工程,没有全局观念,没有整体意识,就不能理性的评判改革开放和科学的规划其未来的发展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不能独立于其它的社会系统而存在,它的有效运行必须要靠其相关的社会系统,只有“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这种大的社会系统互相配套,市场机制才能真正有效的运转。社会无序、道德水平不高,缺乏最基本的诚信,法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会被扭曲,这时市场竞争既无公平可言,更无效率可言。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精髓之所在,没有平等这个前提,竞争的结果就不可能是公正的,不公正就必然有意见,有矛盾,就会起争端,就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之所以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就是因为造成不公的原因是制度缺陷和体制弊端造成的,国有产权及其收益缺乏必要的监管,加之垄断行业的垄断利益,从而导致初次收入分配的基本依据,不是按劳,也不是按资,而是由所在行业支配的。文化并非仅仅只是娱乐的载体,既有社会属性,属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范畴,同时也兼具一定的经济属性,如果仅仅考虑到它的社会属性不放,把文化无限度的上纲上线,它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如果一味地强调文化市场化,把它当作产业,当作增加GDP的工具,当作产生利润的机器,也就难怪有些传媒企业,有些大型国企也参与在其中,唯利是图,把黄色当作为摇钱树,毒害社会风气。衣食住行是人的生存权的核心,房地产业具有双重属性,即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它是维护人的生存权的重要产品,作为投资的手段和渠道,它也兼具资本属性。如果把房地产业交由房地产大亨们去掌控,必然会影响民生,人们的住房保障权就会落空。所以政府必须发挥自己的职能,提供适当的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权,同时对房地产业进行适度的调控。教育是立国之本,是人的发展权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是智力和技能投资,也是种特殊的经济投资,国民教育必须面向国民,如果任由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市场的轨道上飞跑,成为赚钱机器,不仅会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有失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必将危害国家的长远发展。所以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不能仅仅立足局部,而是要有整体意识、全局意识,为此中央从宏观决策的角度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可以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它标志着指导改革开放的发展 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的诞生。干事业必须从点着手,要找准着力点,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求发展必须从全局出发,要有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可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证明仅仅有这点还不够,还必须辅之以相应的保障机制,才能确保生产力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有序发展。建国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按一大二公的方式和计划经济的模式构建的,由于这种体制大大地超越了我国的国情,加上僵化看似相对平等的大锅饭分配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全社会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农民种粮产粮的积极性,职工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性,激发生产力的活力。联产承包使农民的生产劳动和其本身的收益直接挂钩,使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变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激活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内在潜力,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在短期内得到大幅提高。在企业改革方面同样也采取了不少的举措,提高了职工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的法人主体地位也在市场化进程中得以确立,独立经营、自主创新,争取创造好的经济业绩已成为自觉行为,从而使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在世界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上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趋利行为更加明显,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时代,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经济体收入分配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个人间的收入鸿沟也在不断扩大。竞争既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它激发人的生产潜能,鼓励企业科学经营和创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法人、自然人的共同逐利行为,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财富的生产和积累,中国的经济社会实力逐渐增强,中华民族在改革的春风中迅速成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和平崛起。由此可见,提高效率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
只有公平才有真正的竞争,只有公正才有社会的稳定。前者是为了保证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在起点上基本相同,后者则是为了保障人的生存权不受侵害,防止社会出现动荡。要使竞争正常、有序和有效,就要保证竞争者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和游戏规则。为此全国人大、国务院制定了数以千计的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要使这些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高于一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就必须严惩腐败。腐败不仅影响党风和毒害社会风气,同时它也会使法律法规打折扣,使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遭扭曲,破坏公平的竞争环境,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贪污腐败就是有力的实证。房地产业之所以能制造出为数不少的富豪大亨,国家对其调控屡屡受挫,与像陈良宇那样的官商勾结不无关系,相信其中背后还存在些大大小小的看不见的权力黑手。最近郑筱萸被判死刑,陈良宇也受到严处,这足以证明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端正党风,净化社会风气,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心。本届政府的施政比较关注民情,注重民生的风格得到广泛的认可。以人为本,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把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竭力维护社会的公正。为缩小城间发展差距,取消了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增强了农村发展的后劲,倍受农民欢迎,与此同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可以说是个很得民心的举措,在农村推广大病医疗保障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不敢看病,因病致贫致困的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在城乡间的大面积覆盖,中国人的生存权将得到切实有力的保障,社会更加公正。这充分体现出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既“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既有利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也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当前和长远的有机统一
当前和长远的有机统一,主要表现为经济的适度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发展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发展必须要有个度,它不追求高速度、跨越式的增长,更不追求大跃进、大冒进。它首先强调现实的、适度的发展,既这种发展是改善民生所需的,是保证社会稳定和谐所必不可缺少的发展,这种发展既有利于当前的经济社会,也有利于未来,既有利于当代人,也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在我国当前适度增长指的是年均GDP的增长在8%到12%之间。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并不富裕,民生亟待改善,尤其是近代遭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大量财富流失,致使中国国力衰弱。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索要的赔款就高达717810000银两,不适度发展经济,就不能有效的增加财富,就没有条件改善民生,就无法提高国力。第二,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每年不少的新增劳动力,不适度发展经济就不可能创造出足够的就业岗位,这既会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三,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有些新问题、新矛盾,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才能够化解。GDP不是万能的,这话 没错,但是离开了GDP的增长却是万万不能的,离开了它的增长,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进步,更谈不上社会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的增长,就可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科学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又要兼顾长远,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注重适度发展时,也要防止受市场经济趋利行为的影响而导致的某些行业、某些产业发展过快和过热的势头,防止因发展过头而导致市场失控,防止因发展过热而导致泡沬产生,这就需要政府用宏观调控这双看得见的手对其制衡,如政府依法关闭小煤矿、小造纸企业,淘汰、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有效的防止了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花大力气治理大江、大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好地遏制了环境的恶化趋势。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因为发展循环经济能提高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既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提高产出,又可以节能降耗,最大程度的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有效法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不建设节约型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发展目标时,既要保证当前的需要,保持经济发展的适度增长,又要兼顾长远,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充足的潜力,能够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五、活力与和谐的有机统一
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先哲就感悟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蠧”这种素朴的真理。只有开放才能保持新陈代谢,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种有活力的发展观,改革开放和创新是其应有之义。闭关自守只能裹足不前,改革开放才能促进发展。近三十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多层次、多领或、多维度的对外开放,不仅有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且引进了外资、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速工业化进程,同时也扩大了出口商品的范围和技术含量,拓展了国际贸易市场,宏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理念,扩 大了自己的软实力,增强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因改革开放而加快速度。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近三十年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第一是以改革为先导,实现了小到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用工体制、商品流通体制、分配体制,大到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的体制创新,使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第二是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效开发人力资源,构建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国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第三是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以科研院所为先导,以企业自主创新为基础,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制造的升级换代,使科学技术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成为真正的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使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自主创新使中华民族迅速和平崛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较以往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没有差异,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发展,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承认和正视差异和矛盾,并及时有效的化解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够实现和谐社会。“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句话,是毛泽东年轻时说的,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不斗不革命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斗”自然也就是种带有苦涩的乐趣;在和平年代,在民生基本得到保障和改善的时代,差异和矛盾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化解和消除,有能力也有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工作生活在和谐社会之中,人既能得到安全上的保障,又能享受到生活乐趣,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岂不是更加其乐无穷。我们的先哲早就有追求“大同”的梦想,和为贵是中国的传统理念,一个贵字反映出“和”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份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不同思想、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摩擦,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收入分配、社会福利间的鸿沟,住房、医疗、教育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缺陷,趋利行为和竞争焦虑带来的烦恼,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的不协调。凡此种种,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阻碍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敌。只有科学的、理性的分析寻求解决答案,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这些矛盾,来化解这些矛盾,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保障。解决差异和矛盾最终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改革,即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改革不合时宜的游戏规则,通过改革达成共识,从而解决和化解矛盾冲突;二是靠发展,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为解决诸多的社会矛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谐社会主要表现在个人自身的和谐,即个人的身 心平衡,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即以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和“八荣八耻”为行为准则,与他人与社会和平共处;社会各阶层的的和睦相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存;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只有和谐才能谱写出动人的乐意,只有和谐社会才能让人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和谐社会是种以人为本的社会,是我们的理想家园,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追求的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
没有活力,没有动力,就没有经济的增长,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进步,解决差异和矛盾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才是真正的发展,科学发展就是既要激发社会活力,又要实现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将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好的舞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因此,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就应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教程》;欧亚平著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