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曾提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同样的道理,我们当代大学生毫无疑问也离不开实事求是,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来解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必须把握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才有望把问题解决。
还记得刚刚上大学的时候,每一位同学都踌躇满志,希望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只有少数同学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很显然,他们投入了大量学习时间,按时完成了各项作业,这便是客观事实,能符合此要求的人便做到了实事求是。然而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大学世界里,各式各样的诱惑都试图吸引着我们,一旦我们被吸引,必将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学习任务,“抛弃时间的人必将被时间所抛弃”; 不实事求是,学习将毫无保证,优异将无从谈起。
在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有五个人同时去看数学书中的同一概念,也许他们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不管你怎么理解,这个概念所表达的含义将不会改变;理解错了只能说明你没有实事求是,说明你所学的知识有限,以致于你还不具有理解这一概念的能力。在考试的时候,你必然会因为这一概念而失去相关的分值,请你不要埋怨,你需要做的是学会不懂的相关知识,然后弄懂此概念,这才叫实事求是。在解算一道数学题时同样需要做到实事求是。一道数学题一般会有很多步骤,如果你想要得出正确的答案,你必须步步谨慎,这样才有希望;但这样还不能绝对保证你做对此题,这还要看你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完全正确。这就是你做题时所必须做到的实事求是。
在生活中,我们大学生如何做到实事求是? 我认为为了在生活中实现实事求是,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提高个人修养,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实就意味着,敢于把对的说成对的,敢于把错的说成错的。表面看上去这很简单,事实并非如此,老师让我们独立完成作业,可事实上有多少人做到了呢?这就体现了我们不诚实的一面。其实,诚实有很多好处,诚实的人往往更容易做到实事求是。那些诚实的人在犯错的时候往往更能接受自己所犯的错,从而更有可能去找出自己的缺点不足,从而加以改正。但是,并不是说诚实的人就可以做到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要做到实事求是并不是那么简单。我有一位舍友,学习不怎么用功,还挂了好几科。他曾经说:“ 现在学习那么好有什么用?有本事就在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这话听起来似乎很容易,却不够实事求是。按照他的意思,那么学习和工作就没有什么联系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学习是工作的基础,没有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很难在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习态度与将来的工作态度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良好的学习态度已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对我们将来的工作态度必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决不可忽视态度问题。很显然,我的舍友没有做到实事求是,他并没有抓住事物的客观规律,并没有找到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已是一种客观事实,它并不会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改变而改变;不遵守客观规律,必将自食其果。
大学生要做到实事求是,关键是还有一点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际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和政策也必须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不能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应该提倡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就不能前进。但是创造性必须和实事求是相结合,否则就会华而不实。举个再常见不过的例子:大学课本里会有些错误,老师上课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口误等等,在发现自己的意见和老师、和书本相违背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否定自己,因为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理,敢于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综上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实事求是始终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代社会,以与时俱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展开工作,同时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另一方面,不要盲目冒进,富于创造性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而必须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结合起来,把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统一起来,扎实有效地把各项学习工作做好。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及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胡锦涛对科学发展的有关讲话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的五点论断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纲挈领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四个特征
一、科学发展观唤醒创新基因的特征
二、科学发展观“一观二论”结构的特征
三、科学发展观在飞秒瞬间判断派别的特征
四、科学发展观成长过程的特征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在扎实推进工作上下功夫
一是敬业。就是要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无论是大舞台,还是小舞台,作为一名党员,都要立足岗位干好事,利用舞台唱好戏。
二是精业。就是要精通业务,熟悉本职,对业务能熟练自如,融汇贯通;对本职能独当一面,驾驭轻松。
三是创新。创新是一种勇气、方法,是一切工作取得进步的关键因素。做事缺乏创新,最多只能把一件事做对,而不能把一件事做好。要学会在求真务实中开拓创新、在大胆探索中实现突破。
四是负责。毛主席说过:世界上什么都不怕,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保民生是第一宗旨。即为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以人为本。保增长是第一要义:发展。
保民生与保增长两者联系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稳定是第一责任。
即是指社会发展中的各环节、各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协调。
第三篇: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反侵略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二)人民军队建设理论;
(三)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基本特征:战争的正义性和群众性。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军事本质.2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3,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战略.(五)国防建设理论。
产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党的遵义会议,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形成: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
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丰富和发展。
周边安全环境,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概况:邻国多,边境线长,周边国家发展不平衡,周边地区热点多。
现状:一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呈现稳定态势。
1,妥善解决了与周边一些国家多年的边界争端问题 2,采取了睦邻友好合作的方针,睦邻外交呈现出很好的局面 3,倡导建立或积极参与多边安全机智,安全合作趋势明显加强 4,在中国的积极参与下,周边一些热点问题逐渐降温
二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
1,美国的战略遏制对我周边安全构成全面影响 2,领海、资源争端纷繁复杂,给我国安全
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扰 3,周边地区恐怖主义日益猖獗,对我国的安全威胁增大 2,我国周边工作的方向及周边外交方针是什么?
我国周边工作的方向是“营造一个和平、和谐、合作的周边环境”。
我国周边外交方针: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概念:是指信息化军队在海、陆、空、电磁、信息、认知、心理等多维空间,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
信息化战争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是什么?
1,信息化战争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2,高技术的发展是信息化战争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力。3,局部战争实践是信息化战争产生发展的基础。4,军事理论的创新是信息化战争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武器装备信息化,战场空间多维化,作战要素一体化,作战效果精确化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㈠、战争的暴力性减弱 ㈡、战争的主体多元化 ㈢、战争的层次更加模糊 ㈣、战争指导上更加追求速决取胜
第四篇:解析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含义
解析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含义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同时也是科学的决策领导方法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的方法。所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入研究探讨新时期民主集中制建设的理论,进一步深化对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含义及其具体实现形式的理解和认识,从而确保正确运用民主集中制,对于我们在党内生活和国家及社会生活中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加快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对于确保顺利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下面我就新形势下如何认识民主集中制科学含义及其具体实现形式这两个基本理论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供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和专门从事党建理论及政治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探讨。
一、什么是民主集中制
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其理论发展实际过程,我认为,如果要给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根本组织制度的民主集中制,下个确切而又十分简洁和科学的定义,那么,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的制度。给民主集中制作出这样一个定义,并同时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认作为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理由。
1、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作为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组织规律对民主集中制这个科学组织形式所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中得出一个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是由该组织内部的民主和集中、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这两个矛盾着的方面相结合或相统一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自身存在及其良性健康发展,都是要以正确协调和处理该组织内部民主和集中、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之间形成的这个矛盾关系作为前提和基础条件来予以保障和实现的。由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组织规律所决定,作为人类社会先进政党根本组织原则的民主集中制这种组织形式,必然要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作为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从而使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组织规律的内在要求,使自身真正成为一种能够与无产阶级政党这个先进组织的本质相适应的最为科学、最为合理、最为有效,因而也是一种人类历史上最好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
2、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为其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的组织制度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首先形成和归纳概括出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所作出的一个伟大贡献。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开始创立无产阶级政党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都一直是坚持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为其核心内容的民主集中制,作为先进无产阶级政党所应遵循的一个根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和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活动中,在反对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政党内部不断出现的否定民主的错误倾向和否定集中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实行民主原则和集中原则的必要性,并在他们积极参加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以及第一国际的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中,都明确地规定了一系列体现党内民主原则和集中原则的条文。因而他们实际上已经把党的民主原则和集中原则结合起来作为党的组织原则,从而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俄国的具体条件下,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和集中、民主制和集中制相结合或相统一的组织原则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首先形成和归纳概括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一科学概念。列宁明确指出:“我们在自己的刊物上一向坚持党内民主。但是我们也从未反对党的集中。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见列宁全集第21卷第405页)。同时,列宁还不但首先主张将民主集中制原则载入他所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党章条文之中,而且后来又把这一原则进一步推广到了共产国际各国党的建设中去,明确要求:“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见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11、312页)。这样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共同努力,就使由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而形成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际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根本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
3、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作为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并将其作为我们党内和国家生活中的一个根本组织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人一贯坚持的一个基本思想和观点。
以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和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进一步阐明了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的基本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和阐明了民主集中制中民主和集中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使民主和集中之间进一步实现了有机结合和有机统一,使民主集中制更好地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个根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毛泽东同志最早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和集中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的统一,并把这个理论观点作了系统地阐发。早在1937年10月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他就指出:“政府的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将民主和集中这两个似乎相冲突的东西,在一定形式上统一起来。”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此观点作了最突出的发挥,指出:“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刘少奇首先从党组织内部的本质联系的组织规律的角度,在1945年5月所写的《论党》中,进一步分析了民主集中制所反映的党内组织关系的方方面面。指出:“党内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它反映党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反映党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的关系,反映党员个人与党的整体的关系,反映党的中央、党的各级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用来正确处理这种关系的有效工具,只能是反映党内组织规律的民主集中制。邓小平也一直强调要坚持民主和集中的相互结合以及它们二者的辩证统一。他曾明确指出:“我们党的组织原则是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相结合,把列宁提出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精神发挥了。”《见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第325页。他还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也必须有充分的民主。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以后,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对他的上述思想又作了更精辟的表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人,对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和集中的基本内涵,进一步作了阐述和概括,并重申了实行民主集中制所应达到的目标,是为了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从上述党的三
代领导人的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在坚持和运用民主集中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结合或统一的观点,突出强调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思想的同时,已经把这一原则大大地发挥和发展了。这种发挥和发展正是突出强调了民主和集中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4、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作为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是对我们党通过历届党章条文形式对民主集中制概念科学含义所作规定精神的一种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而作出的一个合乎逻辑规律的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判断。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通过党章条文形式对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已经作出过多次不同形式的概括。如:在1945年6月党的七大党章中,使用了:“民主集中制,即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的具体表述形式。1956年党的八大党章中正式概括为:“民主集中制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章中使用了“民主集中制是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的提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党章中具体表述为:“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我认为,我们党对民主集中制含义的上述几种正式概括,虽然使用了不同的具体表述方式,但它们所体现出的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即它们都能科学地揭示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以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特点和内容。因而,这些概括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对它们都应充分加以肯定。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几次对民主集中制含义的正式概括,虽然都能科学地揭示出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以及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关系特点。但是,在这几次正式文字表述的具体措词上还仍然存在着缺乏简洁和明确的缺陷和不足。因而在人们遇到具体问题需要运用民主集中制来解决的时候,往往容易由于各自所处实际地位和角度的不同,使人们对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含义的理解和认识,因人而异,产生分歧,形成诸多误解和偏颇。如:作为民主主体方面而言,他们认为,所谓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其中主要强调的是民主,所谓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其中也主要强调的是民主,所以,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就是一种民主制。因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决策和处理就理应由民主主体来作出决定。而作为集中主体方面而言,他们认为,所谓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其中主要强调的是集中。所谓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其中主要强调的也是集中,所以,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就是一种集中制。因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决策和处理就理应由集中主体来作出决断。由于处在不同实际地位和角度的人们对民主集中制含义的理解各有所不同,因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就难会会出现在民主和集中之间左右摇摆,也就难免会造成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总是或者由于过多强调集中而往往容易导致过度集中制,或者由于过多强调民主而往往容易导致极端民主制的错误倾向。因此,为了从根本上避免和有效解决人们在实际理解和运用民主集中制中所现实存在着的上述弊端和问题,同时使人们能够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就必须首先要对民主集中制现有定义中所蕴含着的科学含义进一步加深理解和科学概括。只有通过进一步加深理解和科学概括,通过将民主集中制这种组织制度直接认作是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的制度。才能有利于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民主和集中、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各自所应具有的完全平等的实际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平等结合关系,从而确保使他们二者真正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所以,这种对我们党通过历次党章条文形式对民主集中制科学含义所作规定精神进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合乎逻辑规律的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判断,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民主集中制概念科学含义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使人们对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根本组织制度的民主集中制的含义的认识更加科学,更加清晰和明确,有利于使民主集中制这种组织原则在党和国家生活中得到更加正确的贯彻执行,使其充分发挥出所应有的作用,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适应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
二、民主集中制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实现形式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的制度。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实质上就是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相结合或相统一。所以,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必然要具体体现为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之间的具体结合方式和结合形式。由于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之间结合方式和结合形式的不同,因而民主集中制在其具体实现形式上,就应该包括和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不同性质特点的基本类型。
1、民主制
这里所说的民主制,是指在党内和国家生活中对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关系需要作出具体决策和处理时,能够用来确保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实现,因而能够在党内和国家生活中使民主主体的意志、智慧,要求以及他们自身所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都能得到自由地充分发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生活局面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关系的形式。由于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具体结合方式的不同,民主制在其实现形式上,又应该包括两种性质相同而结合方式有所不同的具体实现形式。一是完全的民主制。即在具体决策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具体处理一些关系时,只由民主主体单方面对某项事务的决策和处理过程产生作用,因而只能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实现,而集中主体在其中不产生任何实际作用,因而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不能直接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二是集中的民主制。即是在具体决策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具体处理一些关系时,虽然是由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两个方面都对决策和处理过程共同产生作用,但又只是由民主主体在其中实际产生主要作用,因而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体现,而同时只由集中主体在其中实际产生次要作用,因而使集中主体所应有的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不能直接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体现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例如:在对基层单位党委领导成员(包括农村党支部成员)的产生过程中,如果只是由民主主体单方面参与决定,或者虽然从形式上采取了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相结合方式,但集中主体方面在对正式侯选人和正式当选人的具体人员名单确定上并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实际作用,因而使集中主体所应有的集中领导权力不能直接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的那样一种实际具有民主制性质的组织形式,就是完全的民主制或者是集中的民主制。
2、集中制。
这里所说的集中制,是指在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对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关系需要作出具体决策和处理时,能够用来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体现,因而能够在党内和国家生活中使集中主体的领导作用和组织权威以及他们自身的意志、要求及其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纪律严明和意志统一、组织统一和行动统一的政治生活局面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由于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结合方式的不同,集中制在其实现形式上,又应该包括两种性质相同但结合方式不同的具体形式。一是完全的集中制。即在具体决策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具体处理一些关系时,只由集中主体单方面对某项事务的决策和处理过程产生作用,因而只能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而民主主体方面在其中不产生任何实际作用,因而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不能直接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的那样
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二是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在具体决策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具体处理一些关系时,虽然是由集中主体和民主主体两个方面都对决策和处理过程共同产生作用,但又只是由集中主体在其中实际产生主要作用,因而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能够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而同时只是由民主主体在其中实际产生次要作用,因而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不能直接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例如:在对基层单位党委领导成员(包括农村党支部成员)的产生过程中,如果只由集中主体单方面参与决定,或者虽然从形式上采取了集中主体和民主主体相结合的方式,但民主主体在对正式候选人和正式当选人的具体人员名单确定上并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实际作用,因而使民主主体所应有的民主权利不能直接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的那样一种实际具有着集中制性质的组织形式,就是完全的集中制或者是民主的集中制。
3、民主集中制。
这里所说的民主集中制,是指在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对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关系需要作出具体决策和处理时,既能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实现,同时又能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实现,从而使他们二者所应有的权利或权力都能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实现,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形成一种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良好政治生活局面的那样一种比较理想的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由于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二者具体结合方式的不同,民主集中制在其实现形式上,也应该包括两种性质相同但结合程序不同的具体形式。一是先民主后集中形式。即在具体决策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具体处理一些关系时,首先由民主主体方面对决策和处理过程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正式形成和提供出一种确定的初步意见和方案,因而首先确保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直接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实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由集中主体方面对同一决策和处理过程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正式形成和提供出一种确定的最终意见和方案,因而确保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也能同样直接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体现,从而使他们二者所应有的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在双方完全或基本平等地位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有机结合和有机统一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处理形式。二是先集中后民主形式。即在具体决策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具体处理一些关系时,首先由集中主体方面对某项事务的决策和处理过程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正式形成和提供出一种确定的初步意见和方案,因而首先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直接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实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由民主主体方面对同一决策和处理过程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正式形成和提供出一种确定的最终意见和方案,因而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也能同时直接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实现,从而使他们二者所应有的权利或权力在双方完全或基本平等地位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有机结合和有机统一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例如:在对我国基层单位党委领导成员(包括农村党支部成员)的产生过程中,如果要采取和运用上述那种先民主后集中的民主集中制的方式产生领导成员,那么,在其产生程序和具体操作方式上,就要首先由基层单位内部应该作为民主主体的党员群众或其代表大会,通过所谓“海选”和差额推荐方式,严格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并根据民主选举结果,向应该作为集中主体的上一级党委正式提出差额推荐的适当比率的党委成员的正式候选人名单。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由作为集中主体的上一级党委在党员群众或其代表大会已经差额推荐和确定出的党委成员正式候选人范围内,经过组织研究方式并根据组织研究结果,正式确定出同时符合组织及领导机关要求因而应该正式当选的基层党委领导成员的具体人选名单。从而确保使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所应有的民主权利和集中领导权力都能直接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进而使民主和集中、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党员群众意愿和组织领导意愿二者较好地实现了有机结合和有机地统一。再就是,在对我国基层单位党委领导成员(包括农村党支部成员)的产生过程中,如果要采取和运用上述那种先集中后民主的民主集中制的方式产生出领导成员,那么在其产生程序和具体操作方式上,就要将应该作为民主主体的党员群众或其代表大会与应该作为集中主体的上一级党委二者之间结合的先后顺序相互置换过来,也就是首先由上一级党委通过组织研究和差额推荐方式,并根据研究结果,向基层单位内部的党员群众或其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差额推荐适当比率的党委领导成员的正式候选人名单。然后再由基层单位内部的党员群众或其代表大会在其上一级党委已经差额推荐和确定出的该基层党委成员正式候选人范围内,经过民主选举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根据选举结果正式确定出同时符合多数党员群众意愿因而应该正式当选的基层党委领导成员的具体人选名单。从而确保使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所应有的权利或权力都能直接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体现,进而使民主和集中、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较好地实现了有机结合和有机统一。
总之,上述包括民主制、集中制和民主集中制在内的三种基本类型的形式,都是由民主和集中、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们各具特色,分别适用于不同时间、地点和不同条件下的不同领域。通过它们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从而构成当代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我们国家政权组织内部民主集中制具体实现形式的一个基本框架结构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时代的声音——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王长江著,青岛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四三三二”结构是我国县级领导体制的最佳形式——论县级领导体制的民主化改革》,霍宪森,发表于2004年7月23日中国农村研究网。
3、《论建立中国特色的横向权力监督体制》,霍宪森,发表于2003年12月4日中国人大新闻网。
4、《“四三三三”结构是我国基层单位领导体制的最佳形式》,霍宪森,发表于2003年4月1日中国人大新闻网。
5、《“三二二二”结构是我国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的最佳形式》,霍宪森,发表于2003年7月30日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6、《新编党务工作全书》,张蔚萍主编,中国言实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7、《领导干部民主集中制》,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培训中心编,党建读物出版社1993年9月版。
8、《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高新民、农华西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版。
第五篇: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尊敬的党支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努力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道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平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采取“赎买”的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只能包括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严格区别开来。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从实践上看,它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了全党的力量,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从理论上看,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领域。
四、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从六个方面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做了界定。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三是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军队的问题。他确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提出和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四是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五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六是关于党的建设。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