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升。
我在教古诗《示儿》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采用我们新课改模式,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放手让小老师组织指导大家,让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片断一:在了解了诗人,很好的理解了诗句的内容,并初步感受了诗中的“悲”后,学生们利用收集到的两首古诗进行补充拓展。
小老师:弥留之际的陆游,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而他还为什么而悲?
青春展示组:我们收集到陆游68岁时写的一首诗来体会,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青春组:请大家齐读,你能看到陆游眼前浮现的那画面吗? 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
生2:我的眼前是居无定所的百姓,冷不防胡人的鞭子狠狠地落
在了妇女的身上,到处是凄凉的哭声。
小老师:陆游的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想到这些百姓,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A:悲伤
生B:悲痛
小老师:是啊,陆游这时是多么的悲痛啊。讲到这我们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再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由原来的遗憾转化为悲痛、表情、音量上有很大进步。)
片断二:
小老师过渡:同学们,陆游因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谁的身上?
生:王师的身上。
小老师:王师呢?他们在做什么?
生:我们来补充。
高峰组补充:我们来利用一首诗《题临安邸》补充说明白。高峰组:大家来读这首诗,并观察插图。
高峰组:他们在做什么?
生3:饮酒作乐。
生4:花天酒地、寻欢作乐。
小老师:面对这些花天酒地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面对这些荀且偷生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面对这些忘了国耻家恨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小老师: 这分愤怒,也在这句诗中,你能读好这种悲愤吗?(评价:好一个悲,好一个愤啊,读出了陆游的心声!)
以上两个片段是学生对“悲”的拓展。使“悲”显得愈发丰满。反思:
一、找准切入口,建构文本。
在《示儿》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一个“悲”字进行解构。选取了课外的两首古诗作为补充材料、一古诗拓古诗、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学生的感悟也丰富起来。
二、抓住情感主线、整合文本。
我们把这首诗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课堂中就没有的生成。诗是散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散的,我们的课堂
也是散的。于是,课堂串了起来,提升了学生的感悟,在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下抒发了心中对陆游爱国情怀的敬佩。
第二篇:古诗《示儿》教学案例
古诗《示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3.学习两个生字。
4.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积累多首陆游及其他诗人的爱国主义诗歌。【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陆游一生都渴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无法实现愿望的原因以及诗人的悲愤之情。【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导入古诗。
师: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白发苍苍、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板书课题)谁了解陆游?简单地说一说。(出示作者简介)
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临终时交待儿子的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打开书,一起去看看陆游最后的遗嘱。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讲解两个生字“祭、乃”。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师提问:
①陆游临终前最遗憾的是什么?(板书:不见九州同)
②他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板书:北定中原日)
3.师:同学们,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倒退到八百多年前,看看当时诗人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课件出示历史背景)
4.师示范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悲凉、忧伤、期望……)
5.生齐读。
四、品读一二句,感受“悲之切”
1.指导朗读第一句
师:人死后有哪些都成空了?(生:财产、烦恼、牵挂……)
2.指导朗读第二句
师:诗人心中有件事始终都放不下,是什么?
师:你从这句诗中体会到陆游此时此刻的心情了吗?(生自由回答)
师:用诗中的词就是——悲。(板书:悲)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就占领了中原地区,他和家人过着逃亡的生活。他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抗金志向。可是直到陆游85岁离开人世,也没能看到国家的统一,他怎能不悲伤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悲伤读出来吗?(先指名读再齐读)
五、品读三四句,感受“盼之深”
1.指导朗读三四句。
师: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盼)
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的?(生:无忘)
师:是啊,陆游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临终时,没有想到自己的子女,没有想到自己的财富,想到的只是祖国的统一。(板书:爱国至死不渝)
师:我们再来读读陆游的遗嘱吧。(生齐读三四句)
2.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生自由说,师相机评价。)
六、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师:你们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师: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中华如何能够崛起呢?
3.一起唱国歌,激发爱国热情。
第三篇:古诗教学点滴谈
古诗教学点滴谈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内容虽然不多,但却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点滴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认识和欣赏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继承我国优良的人文传统,毫无疑问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不可推卸的使命。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存在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的情况。“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应该如何改进古诗文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古诗文,深刻领会古诗文的精髓呢?
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传统的教师一般多停留在字面讲读上,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而要实现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几年的古诗文教学以及观摩一些古诗文优质课,我认为古诗文课堂可以从激趣入手,诵读诗文,明确诗意,引领入境这几方面进行教学。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兴趣是主动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文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会对学生学习古诗文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在教学古诗《嫦娥》时,可以从学生喜爱的神话故事入手,通过讲述嫦娥偷取灵药,飞向月宫的传说,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再范读诗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嫦娥飞仙的诗境,此时,无需教师再做提点,学生已能做到书声朗朗了。
再如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画面、聆听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在教学《伯牙绝弦》时,配上高山流水的古琴乐曲,传达出知音相惜的情感,这样对理解文意能起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老师再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容易进入古诗的学习。
2、诵读诗文,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能力。
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小学生所要求掌握的古诗文语言十分简洁,五言绝句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由于时代久远,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克服障碍。读古诗文最基本是读准字音,明晓句读。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读音,教学反思《古诗教学点滴谈》。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jiàn”。《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骑”读“jì”不读“qí”。此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鹿柴(zhài)》、单(chán)于等要读准确。
开始教学时,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美感,让学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从而引起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古诗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3、明确诗意,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明确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在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比如教《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字面了解到是写乡村生活。再抓住重点句,让学生对照文中插图,自己提出问题:“他们在说些什么?什么让他们如此陶醉……” 学生在自己读诗句时思考并解答,再通过对照文后注释,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确了整首词的含义。这种通过自己读诗句提问题来弄明白诗句含义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地训练和提高。
比如在《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中,抓住“西出阳关无故人”提问学生:“是谁西出阳关?故人又是指谁?”学生马上意识到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诗人王维送别朋友元二时依依不舍的情景。学生由此切入,在古诗文简明、深邃的语言中感受惜别之情。
4、引领入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古诗文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文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文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文。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再现意境是关键。
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我采用了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我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学生通过画,仿佛融入到当时的情景之中,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了进一步的领会。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培养了审美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让学生先理解“绿”的本义是“绿色”。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用吹、到、入、满等词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绿”字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此诗句中“绿”是“春天来到,万物生机勃勃。”的意思。引领学生欣赏诗的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创设诗中意境也能够引领学生入境。曾听一位教师教学的观摩课《乞巧》,诗中讲述了古代女子在七夕节展示绣艺以许愿的故事,老师创设了七夕节的情景,使得每位学生成为了七夕节的一员,无论是“才子”,还是“佳人”,均融入诗的意境之中。
总之,古诗文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诗文的神圣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第四篇:小学古诗教学谈
小学古诗教学谈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讲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歌声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浥”,“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二、熟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说起诵读,其实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难怪有人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了。因此,读诗也不应该离开吟咏诵读,所以古人又说:“读诗之法,须扫荡胸坎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所以书声琅琅,“南窗读书吾伊声”,“夜半犹闻读书声”,才是读书富有诗意的境界。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什么是熟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达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换句话说,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混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上面是就“讲”和“读”两方面谈了对古诗教学的想法。其实,古诗教学还有一个引导学生“思”和“行”的问题。思,要深思。思和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读便是学,学便是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朱嘉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苦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熟读“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当然,这里所说的深思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应该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所谓行,就是让学生结合实践对熟读的古诗去感悟和体验,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比如熟读了韩愈的《早春》,为了让学生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景,有的教师就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到野外去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远看、近看中,对诗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又如《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寥寥十个字,如果让学生仅用白话把它翻译过来,那就未免太简单甚至枯燥了;如果让学生登高望远,那么通过他们的审视和体验,诗句中蕴含着的深沉感情和深刻哲理,就容易感受和领悟了。
第五篇:《忆江南》为例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忆江南》为例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鉴赏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功底和语言能力。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已成为语文学科面试的重要范围之一。但是整体来看,考生对诗歌教学设计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现以《忆江南》为例,浅谈语文诗歌教学。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
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很多老师在情感上过于灌输,造成了学生的情感距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启发想象,领会意境,提高鉴赏古诗歌的能力。
3、能感受江南的美,能够体会词中表达的感情。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 创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比如()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因此,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设计。第一环节 标题导入,情境设疑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忆字组词,课件出示忆字演变过程,引出字的本义。教师表述:古往今来有人思念故友,有人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和白居易一起思念江南,板书课题。
2、欣赏《忆江南》歌曲,并简介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古诗歌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3、介绍背景。
第二环节 初步感知 品节奏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胖读诗歌,不在于质,而在于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知诗歌意境。
1、初读诗词,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介绍“词”与“词牌名”。“词”这种体裁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连贯,读流利。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得障碍,关键的地方要反复地读。在反复的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4、教师指导读好“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句子中间的停顿。小学语文的古诗,语言十分简洁、精美,这也是古诗最大的特点之一。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以及古诗语言的精炼美,凝练美。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是最能表现语言美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体悟、情感升华的基础,这一环节很重要,需要时间长,老师要巡视指导、点拨,不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第三环节 品读赏析 赏语言美
1、引导学生弄清“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胜”字能否用“似”“像”替换?(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仿佛了什么)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男女生合作读。在理解内容阶段,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读,合作读、对比读仔细品味,才能让学生的现代生活、情感、理念与古代人的生活、情感、理念相融合,并得以升华,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
2、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的意思。
3、整首词围绕哪一个字来写?读着“江南好”三个字,引导学生去回忆以往学过的关于写江南的诗句。追问除了景好,还好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人好、天气好、人杰地灵等。
4、学生齐读一、二句。第四环节 知人论世 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最后,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此时教师出示资料,学生在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之后,相信一定能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诗人忆的不仅是江南景,还有江南人、江南情。在反复几次的感情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3、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在理解了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齐诵本诗。
第五环节 小结作业
对比阅读白居易词另外两首,增强学生的课外积累。
通过《忆江南》的分析及设计,可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以下几个误区:
1、倾盆大雨式的题解:有些老师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信口开河式的问答:古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可有些老师在古诗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的领会其意境。
3、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串讲是古诗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过课前要注意启发学生预习,在串讲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填鸭式、注入式。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4、文学鉴赏式的分析:小学古诗不排除分析,但要注意深入浅出,注意一个“度”,不能把握这个度而侃侃而谈,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小学无法理解的这么深奥,也不能了解,毕竟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
5、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古诗的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但是教师在此要忠实而流畅的直译,尽量保持诗的原意和结构,如此才能恰到好处。
6、花样翻新式的表演:虽然一定的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但是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而把古诗搞得不伦不类,表面上很很热闹,可实质上破坏古诗的原意,白白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热情。
诗歌教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古诗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如此才能事倍功半。
中公讲师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文章来源:中公青海教师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