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点总结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0:1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学重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篇:中医学重点总结

☻中医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五脏:肝心脾肺肾,多为实质性脏器,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智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六淫指:风暑湿燥寒火,外感病邪的统称。正常情况下称六气,不治病。☻六淫的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湿邪的性质及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七情:怒喜悲恐忧思惊。

☻四诊:望闻问切,全身望诊“神色形态”等整体表现。

☻望色:五色青赤黄白黑,面色虚浮淡黄者为黄肿,属脾虚湿盛;白色——贫血。

☻望舌: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舌苔颜色辨别病邪性质。

☻望舌的临床意义:判断正气盛衰;辨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断病势进退;估计病情预后。

☻痛如针刺刀割者为刺痛,为淤血所致;隐痛者多为精血亏虚或阳虚有寒;酸痛见于肢体多为湿阻,见于腰膝多属肾虚;痛处走窜,病位游走不定为窜痛,或为气滞或为风胜。

☻浮脉--轻取即得;沉脉--重按始得;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60次/分);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90次/分)。

☻区别表征和里征:表征多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里征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

☻内科杂病脏腑辨证:虚证为气血阴阳之不足。

☻心阴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兼现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肺阴虚:干咳无痰、口干咽燥、形体消瘦。

☻胃阴虚:胃脘隐痛、饥不欲食。

☻肝阴虚: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肾阴虚: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经闭。

☻心脾两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腹胀便~、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皮下出血,妇人月经量多色淡,或崩漏或经少经闭,舌淡、脉细弱。治疗:归脾丸。

☻防治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扶正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治法:汗、吐、下、和、湿、清、补、消。

☻中药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药性寒热温凉平。

☻五味:酸苦甘辛咸。

☻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半夏、瓜萎、川贝母、白蔹——川乌草乌乌头),藻戟遂莞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机;三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麻黄汤:黄麻、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风

寒表实证。

☻茵陈蒿汤: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四君子汤:人参、甘草、茯苓、白术各等份,益气健脾,补气。

☻四物汤: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养血调经,补血。☻十二经脉流注顺序:经脉中气血运行循环灌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筋的作用:约束骨骼,主司关节屈伸运动的作用。

☻腧穴: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

☻腧穴定位:解剖标志取穴;骨度分寸定位;手指同身寸取穴。

☻阑尾定位:足三里穴下约2寸压痛处,主治急慢性阑尾炎,食积、泄泻、下肢瘫痪。

☻针刺异常处理:晕针,重者刺水沟、合谷、足三里等。

☻喘证与肺肾关系最为密切。

☻胃痛:肝郁气滞;淤血阻络;饮食积滞;脾胃虚寒;胃阴亏损。

☻饮食积滞症候: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吐后较舒,不思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需消导行滞,和胃止痛,用保和丸。

☻眩晕,多属肝脾肾病变,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两虚、痰浊中阻。☻肝阳上亢症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恼怒而剧,急躁易怒,面色潮红,失眠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需平肝潜阳,用天麻钩藤饮。

☻中风:中经络、中脏腑(闭证,脱证),脱证药方参附汤。

☻消渴:与肺胃肾三脏关系密切,上消、中消、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亏),肾阴亏虚需滋阴固肾,用六味地黄丸。

第二篇:中医学重点病症总结

病名:内伤发热

1证型:阴虚发热

症候: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轻者不觉发热,只感面部灼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或见眩晕失眠,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

2证型:气虚发热

症候:发热以上午为常见,劳倦即复发或加重,伴有声低气短,倦怠无力,饮食少味,或兼恶风自汗,舌质淡,边尖有齿痕,舌苔薄,脉大无力。

治法:甘湿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

3证型:肝郁发热

症候:发热不甚,或午后低热,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抑郁不欢,喜叹息,或烦躁易怒,或兼胸胁胀痛,口苦咽干,泛恶欲呕,或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泄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

4证型:淤血发热

症候:发热或潮热,胁腹刺痛,拒按,痛有定处,甚则面色黯黑,肌肤甲错,烦躁不安或如狂,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承气汤

5证型:湿阻发热

症候:发热不甚,午后明显,热难速已,或身热不扬,胸闷脘痞,头重如裹,身重而累,不欲饮食,渴而不欲饮,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法:宣畅气机,清热化湿

方药:三仁汤

病名:阳黄

1证型:热重于湿

症候:黄疸初起,往往身目都黄迅速加深,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常伴发热烦渴,胁腹胀满或疼痛,恶心欲呕,小便短小赤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

2证型:湿重于热

症候:目黄较快遍及全身肌肤,但不如热重者鲜明,头身困重,口苦,口干不欲饮,胸脘痞满,纳呆,恶心欲呕,腹胀,或大便溏烂,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数。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

病名;阴黄

1证型:寒湿内困

症候:身黄,目黄,尿黄,黄色黯黑如烟熏,纳少脘闷,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

2证型:淤血内阻

症候:阴黄日久,面黄晦暗,胁下淤积胀痛,痛有定处,按之硬,痛而拒按,形体日渐消瘦,体倦乏力,或纳呆便溏,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细弦。治法:活血化瘀,软坚通络。

方药:膈下逐淤汤

病名:急黄

症候: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鲜明如橘子色,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便血,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降,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洪大。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清热解毒地黄汤

病名:阳水

1证型:风水泛滥

症候:眼睑浮肿,继而四肢及全身皆肿,发展较快,小便不利,尿少尿黄,多伴有恶风,恶寒,发热,或兼咳嗽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舌质红,脉浮滑数,如水邪泛滥,肿势较重,也可见沉脉。

治法:祛风解表,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2证型:水湿浸渍

症候:全身水肿,按之漠指,小便短少身体重而困倦,胸闷,纳呆,舌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

3证型:湿热壅盛

症候:遍身浮肿,皮肤光亮而薄,胸闷腹胀,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伴见气喘,舌苔黄腻,脉搏沉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

病名:阴水

1证型:脾阳不振

症候: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缓。

治法:温运脾阳,行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

2证型:肾阳衰微

症候:水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尿少,腰部冷痛酸重,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舌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

病名:外感咳嗽

1症型:风寒咳嗽

症候:痰白稀薄,鼻塞清涕,喉痒声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

2症型:风热咳嗽

症候:痰液黄愁,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3症型:燥热咳嗽

症候: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咳,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肺润燥

方药:桑杏汤

病名:内伤咳嗽

1症型:痰湿咳嗽

症候:痰多而白粘,胸脘作闷,纳呆,身重易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治法:燥湿健脾,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

2症型:痰热壅肺

症候:气促,喉中有痰声,色黄,质粘稠,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或有腥味,胸胁胀满,咳时隐痛,或身热面赤,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清金化痰汤

3症型:肝火犯肺

症候:气逆则咳,痰粘难咳,面红咽干,口干口苦,咳嗽引胸胁痛,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降火,泄肺止咳

方药:泄白散合黛蛤散

4症型:气虚咳嗽

症候:痰清稀,面色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喜温畏寒,容易感冒,舌质淡嫩,脉虚弱

治法:益气固表,止嗽除痰

方药: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5证型:阴虚咳嗽

症候:干咳无痰,或谈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咽干声嘶,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津,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百合固金汤

第三篇:临床中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1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属性

阴阳的属性阴阳的属性

阴阳的属性 阳:明亮的、温热的、在上的、活动的、兴奋的、强壮的、外向的、无形的、机能亢进的

阴:晦暗的、寒冷的、在下的、静止的、抑制的、虚弱的、内向的、有形的、机能衰退的 自然界:阳 日天昼火热温夏春干气清„„ 阴 月地夜水寒凉冬秋湿味浊„„ 人 体:阳 男外表背上气腑实„„

阴 女内里腹下血脏虚„„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对立转化 如:阳盛则热 阴胜盛寒;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填空);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实则泻之 虚者补之;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 “五 五五 五” ”” ”,,指木、火、土、金、水。

“ ““ “行 行行 行” ”” ”,,即运动变化。“ ““ “五行 五行五行 五行” ”” ”,,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 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 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五行系列分类表

五行系列分类表五行系列分类表 五行系列分类表

五行相生的次序

五行相生的次序五行相生的次序 五行相生的次序: ::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行

季 节 生 生生 生 化 化化 化 过 过过 过 程 程程 程 方 向

五 气

五 色

五 味

五 脏

五 官

形 体

木 火 土 金 水

春 夏 长 长长 长 夏 夏夏 夏 秋

生 长 化 收 藏

东 南 中 西 北

风 热 湿 燥 寒 青 赤 黄 白 黑

酸 苦 甘 辛 咸

肝 心 脾 肺 肾

目 舌 口 鼻 耳

筋 脉 肉 皮 皮皮 皮 毛 毛毛 毛 骨

2五行相克的次序

五行相克的次序五行相克的次序 五行相克的次序: ::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章 脏象 脏象脏象

第二章 脏象

按照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

按照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按照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 按照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将脏腑分为三类

将脏腑分为三类将脏腑分为三类 将脏腑分为三类: :: :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 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 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

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 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 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

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 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

。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

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 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

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 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 器的部分功能

器的部分功能器的部分功能 器的部分功能; ;;

;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

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 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

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 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 功能之中

功能之中功能之中 功能之中。。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观察

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观察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观察 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观察,,研究人体各

研究人体各研究人体各 研究人体各

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此表要背

此表要背此表要背 此表要背: :: :五脏 五脏五脏 五脏: :: :

主要生理功能 联系 心 主血脉,主神智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窍为舌 “舌为心之苗” 肺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和肃降 通调水道通

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

主运化 主统血(生理特点:主升清 喜燥恶湿)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肝 主疏泄,主藏血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肾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

:将饮食腐熟消化,传化糟粕。三焦 三焦三焦 三焦: :: :

1.上焦 上焦的部位,为横膈以上的胸部。2.中焦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主要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3.下焦 下焦的部位,将胃以下的部位 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归于下焦。第三章 第三章第三章 第三章

气 气气 气、、、、血 血血 血、、、、精 精精 精、、、、津 津津 津、、、、液 液液 液

3含义 含义含义 含义: ::

: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既是从脏腑的功能活动中产生,又滋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保证各个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气 气气 气: :: :气的概念: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又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与生成

气的分类与生成气的分类与生成 气的分类与生成: ::

:根据气的分布部位、来源及功能 特点分类 1 11 1元 元元 元气 气气

气:又称原气、真气、正气:

作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可能这样考:元气的生成?ABC)2 22 2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心气、肺气、脾气、胃气、肝气、肾气、膀胱之气等。作用:推动各脏腑功能活动(脏腑功能的代名词)。3 33 3宗气 宗气宗气 宗气: ::

:由呼吸之气加水谷之气而生成。作用:司呼吸、推动心血运行。4 44 4中气 中气中气 中气: ::

:即脾胃之气的总称,位于中焦,助运化、输精微及维持内脏在腹腔内的位置。5 55 5营气 营气营气 营气: ::

:指分布于血脉之中的气,助血液运行及营养作用。6 66 6卫气 卫气卫气 卫气: :: :分布于血脉之外的气,内至胸腹脏腑,外至皮肤肌肉,具有护卫肌表调节汗孔开合及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的作用。7 77 7经气 经气经气 经气: ::

: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气,起联络和调节各器官作用。血 血血 血: :: :

血的生成

血的生成血的生成 血的生成: ::

: 肾精 营气

脾 赤化 心气

水谷精微 心 血 脉管 五脏六腑

肺气

肝 精 精精 精: :: :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藏于肾,故又称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关系到生

长、发育、衰老、死亡。津液 津液津液 津液: ::

:是体内各种正常 水液的总称。

A肾中精气(先天之精化生)脏腑――脏腑之气

经络――经络之气

B水谷精微之气(脾胃化生)元气 脉外――卫气 脉内――营气

C自然界清气(肺吸入)

胸中――宗气

中焦――中气

4(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再吸收 胃—— 脾—— 小肠 分清别浊 大肠——粪便

胃的游溢 肃降 脾、肺、三焦——皮毛——汗液

水谷 肺 下输膀胱 肾气化作用尿液 脾的散精 以三焦为通道 成主要与以下器官有关:脾、胃、肾、膀胱 第四章 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章

病因机制

病因机制病因机制 病因机制

病因的含义

病因的含义病因的含义 病因的含义: ::

:凡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即为病因、或称致病因素(又称“邪气”)邪气

各个内脏、器官、组织 津液的生 邪气邪气 邪气、、、、正气与发病的关系

正气与发病的关系正气与发病的关系 正气与发病的关系: ::

:正气:疾病发生的内因;邪气:疾病发生的条件。邪正斗争,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衰,发病。发病时,正胜邪退,则病愈;正不胜邪,则恶化。一 一一一、、、、六淫 六淫六淫 六淫

六淫的含义

六淫的含义六淫的含义 六淫的含义: ::

:指非正常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六淫与内生

六淫与内生六淫与内生 六淫与内生“ ““ “五邪 五邪五邪 五邪” ””

”的区别 的区别的区别 的区别: ::

:六淫为病因,五邪为病理。((((一 一一 一))))风 风风 风: ::

:风邪的特性与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见头痛、恶风、自汗等。2风性善行而数变:见风疹等. 3风性主动((((二 二二 二))))寒 寒寒 寒: ::

:寒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见恶寒、面色苍白、手足冰凉、无汗、战栗、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白、苔白润、脉迟。

2.寒性凝滞。见肌肤、经络、关节、内 脏疼痛等

3.寒主收引。见无汗、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内寒:阳虚所致的虚寒症。((((三 三三 三))))暑 暑暑 暑: ::

:暑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见高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等。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见口渴喜饮、大汗、气短乏力、小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中暑)3.暑多夹湿:见困乏、呕恶、胸闷纳少、大便溏泻等湿证。((((四 四四 四))))湿 湿湿 湿: ::

:湿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湿邪重浊,其性向下:见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关节酸疼重着、小便秽浊、大便溏泻、痢下粘冻、妇女带下粘稠有异味、湿疹。2.湿性粘滞 见病程缠绵难愈,如类风关、湿阻等。或为大便不爽粘滞、小便滞涩不畅、苔腻、脉滑

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伤阳气: 腹泻、水肿、尿少等 内湿: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水湿停聚。((((五 五五 五))))燥 燥燥 燥: ::

:燥邪的特性及致病特点:

1.燥邪干涩、易伤津液 见干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2.燥易伤肺 见干咳少痰、咯痰不爽、咯血等。5((((六 六六 六))))火 火火 火((((热 热热 热)))): ::

:火(热)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上炎。见高热恶热、面红目赤、烦渴、口角溃烂等。2.耗伤津液。见热证+伤津症

3.生风动血见昏迷、抽搐、角弓反张、眩晕、出血等。内火:多为虚火 二 二二二、、、、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又称“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三 三三三、、、、痰饮 痰饮痰饮 痰饮

1.痰饮的含义:是指水湿异常积聚的产物,稠者为痰,稀者为饮,痰又分为有形与无形。

2.痰饮的辨证要点: 咳吐痰多,或喉中有痰声

形体肥胖者。

有数个属痰的症状同时存在。脉滑、苔腻。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第五章 诊法 诊法诊法 诊法

一 一一一、、、、望诊 望诊望诊 望诊

(一)、一般望诊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看书P58四个含义)

2、望色泽: 白色---虚证、寒证 红色---热证

黄色---虚证、湿证

青紫---主寒、主瘀血、主痛、主惊风 黑色---主肾虚、主瘀血

(二)、舌诊

舌尖—心 舌边—肝胆 舌中—脾胃 舌根—肾 1.舌质(1)、舌色 淡白舌:主寒证、虚证。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红舌:主热证。虚热、实热均可出现。绛舌:主热盛。绛色越深,表明热越重

青紫舌:瘀血凝聚,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色且干枯少津---属于热 淡紫湿润---属于寒

2.舌的形态:胖大、瘪瘦、芒刺、裂纹 3.舌苔(1)、舌苔色泽

白苔:主表证、寒证。薄白苔--正常舌苔或主表证;

白腻苔--寒湿;

苔白而干--多为寒邪化热,津液受伤。黄苔:多属热证。热越重,黄越深。苔黄而干--热邪伤津;

苔黄而腻--多为湿热;

黄白相兼--病证由寒化热,由表入里。灰黑苔:主寒证或热证。苔灰黑而润滑者--阳虚寒证; 灰黑而干燥者--热证。6(2)、舌苔的性状: 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苔薄--疾病轻、部位浅; 苔厚--外邪入里,或里有积滞。

润燥:与津液是否亏耗相关。舌苔湿润--津液未伤; 舌苔干燥--津液已耗。

腐腻: 腐苔—胃气败绝、食积。苔质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腻苔--痰湿内盛、食积。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厚边薄,不易除去。光剥: 光剥苔---又称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花剥苔---胃气阴两伤 二 二二 二. .. .闻诊 闻诊闻诊 闻诊: ::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三 三三三、、、、问诊 问诊问诊 问诊: :: :

1、寒热

发热恶寒并见---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

发热轻恶寒重---表寒证 只热不寒---里热证 只寒不热---里寒证 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

2、问汗

表证 : 表虚证—有汗; 表实证—无汗

自汗---气虚、阳虚。盗汗—阴虚(盗汗为睡着时出汗)

3、问二便

大便: 秘结、干燥难解---实证、热证

久病、年老体衰或产妇---津血亏虚、气虚 小便:排尿功能异常 : 小便短赤---实热; 小便混浊不爽或尿频、尿急或尿痛---湿热 四 四四四、、、、切诊 切诊切诊 切诊

部位:寸口脉,寸口脉位于两侧腕部桡动脉搏动明显的部位。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位。腕后

桡骨茎突内侧部位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脉与脏腑:左侧: 寸部---心

关部---肝

尺部---肾 右侧: 寸部---肺

关部---脾 尺部---门

常见异常脉象和临床意义:按脉位深浅来分:浮脉---表证:表虚---无力;表实---有力 沉脉---里证:里实---有力;里虚---无力

按脉的速度来分:迟脉---寒证:虚寒---无力;实寒---有力 数脉---热证:实热---有力;虚热---无力

按脉动的波幅大小分:洪脉---实证,常指热盛微脉---虚证,常指气血虚

按脉道粗细分:大脉---实证,常主热盛。但大而无力为虚证

细脉---虚证,常指气血虚 其他较常见的脉象:弦脉---主肝病、痛证或有痰饮

滑脉---痰饮、邪盛、妊娠 第六章 第六章第六章 第六章

辨证 辨证辨证 辨证

一 一一一、、、、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证与症的区别:症是指单个的症状和体征。证是一组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是一种征候群。常是对

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病变性质、正与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括。八纲辨证,是通过对四诊所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辨证方法。其中阴

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表寒证与表热证的鉴别 表寒证与表热证的鉴别表寒证与表热证的鉴别 表寒证与表热证的鉴别

表寒证 表热证 病因 寒邪 热邪

临床表现 恶寒重、发热轻 恶寒轻、发热重 舌象 舌质淡 舌质红 脉象 脉浮 浮数

表虚证与表实证的鉴别

表虚证与表实证的鉴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的鉴别 表虚证与表实证的鉴别

表虚证 表实证 共同点 均为表寒证 临床表现 有汗 无汗 原因 卫气虚 卫气盛

治疗原则 不用强发汗药 可用强发汗药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表证 里证

病程 短、新病 长、久病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并见 只热不寒只寒不热 舌象 薄白苔,舌质无变化 有变化,黄腻苔、红舌

脉象 浮脉 沉脉 里寒证与里热证鉴别 里寒证与里热证鉴别里寒证与里热证鉴别 里寒证与里热证鉴别 里寒证 里热证

寒热情况 身冷、不渴、喜热饮 发热、渴、喜冷饮 二便 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象 舌淡苔白 舌红或绛 脉象 迟脉 数脉 8 气虚 气虚气虚 气虚、、、、阳虚鉴别表

阳虚鉴别表阳虚鉴别表 阳虚鉴别表

血虚 血虚血虚 血虚、、、、阴虚鉴别表

阴虚鉴别表阴虚鉴别表 阴虚鉴别表

里虚症与里实证的鉴别

里虚症与里实证的鉴别里虚症与里实证的鉴别 里虚症与里实证的鉴别

里虚症 里实证 病程 长 短 体格 瘦弱 壮实 临床表现

精神萎靡、声低气怯、痛喜 按、肢体乏力

精神烦躁、声高气粗、痛拒 按、肢体躁动

舌象 舌质胖嫩、无苔或少苔 苔厚、舌质苍老 脉象 脉无力 脉有力

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阴证与阳证的鉴别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阴证 阳证

病因 体内阳气虚弱 阴气偏盛 体内阳气盛 正气未衰

病性 属虚寒 属实热 症状特点 寒象 热象

脉象 沉微无力 脉数有力 二 二二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看PPT。注意各证的临床表现。尤其区别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和 和和

和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

答大题时,要先定位,如在心还是肝。然后定虚实。如果是虚证,就再看气血阴阳;如果是实证,就看六淫。第七章 第七章第七章 第七章

中药学

中药学中药学 中药学

一、基本知识

1、四气五味

分类 共有症状 不同症状 气虚

神疲乏力、自汗、懒言、声 低、纳少不化、舌质淡胖、脉无力

气短乏力等明显,脉虚无力 阳虚 恶寒肢冷等里寒证症状 分类 共有症状 不同症状 血虚

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脉细。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 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质 淡、脉细无力。

阴虚 颧红低热等阴虚内热症状 9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寒凉—清热、泻火、解毒—治疗热证

温热—祛寒、温里、助阳—治疗寒证

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辛——发散、行气、行血—治疗表证、气滞血瘀证 甘——补益、和中、缓急—治疗虚证、缓和拘急疼痛 通泄—用于热结便秘

泄 降泄—用于咳喘 苦 — 清泄—用于热盛心烦

苦温—用于寒湿证

燥—燥湿—用于湿证

苦寒—用于湿热证 酸——收敛固涩—用于虚汗、久泻等证

咸——软坚散结、泻下—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热结便秘等证(淡)—渗湿利水—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二、重要中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平喘、利尿(咳喘、水肿)

桂枝:温经通阳(痹证、痛经、脾阳不振)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利咽、明目、透疹(咽痛、目赤、头痛)柴胡:舒肝、升提中气(肝郁、中气下陷)

3、清热泻火药

生石膏:清气分大热(肺胃实热),煅用收敛生肌

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透表、止痢(表热证、痢疾)

黄芩:清肺热、燥湿、安胎(肺热、泄泻、黄疸、胎动不安)黄连:泻火、燥湿(高热神昏、湿热泄泻、黄疸、热淋)黄柏:滋阴降火、清湿热(肾阴虚、湿热泄泻、黄疸、热淋)

5、清热凉血药

生地:养阴生津(热病伤津)

6、温里药

附子:回阳救逆、温中散寒(心肾阳虚、四肢厥冷、亡阳虚脱、寒邪内侵)

7、泻下药

大黄:攻下、泻火、凉血、祛瘀(热盛便秘、热证吐衄血、血瘀腹痛、闭经、黄疸)

8、祛湿药之芳香化湿药

苍术:健脾、祛风湿(湿阻脾胃、风湿痹证)

9、祛湿药之渗湿利水药

茯 苓:健脾、安神(脾虚湿困、失眠、心悸)

10、祛湿药之清利湿热药 茵 陈:退黄疸(各型黄疸)

11、止咳化痰药之止咳平喘药 10杏 仁: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12、祛湿药之温化寒痰药

半 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痰湿咳嗽、各种呕吐)

13、补益药之补气药 党 参:补中益气生血

黄 芪:升阳、止汗、利水、托里生肌(中气下陷、表虚自汗、脾虚水肿、排脓不畅、久不 收口)

白 术:燥湿健脾、利水止汗、安胎(脾虚湿困、肢肿、表虚自汗、胎动不安)

14、补益药之补血药

当 归: 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月经不调、血瘀闭经、痛经、肠燥便秘)熟 地:滋阴补肾(肝肾阴虚)

白 芍:敛阴、柔肝止痛(血热出血、盗汗、腹痛、胁痛)

15、补益药之补阳药

肉苁蓉: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16、安神药

酸枣仁:养肝、敛汗(肝血虚、自汗、盗汗)

五味子:敛肺、生津、止汗、涩精、止泻(肺虚久咳、自汗、盗汗、遗精、尿频、五更泻)

17、平肝熄风药

天 麻: 清热(高热抽搐、搐痉挛)头晕目眩

18、理气药

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痰湿咳嗽)

19、理血药之活血药

丹 参:凉血消痈、养心安神(热伤营血、痈肿、疮毒、心烦失眠)川 芎:行气、祛风止痛(气滞、风湿痹痛、外感头痛)

郁 金:解郁、清心开窍、利胆(胁痛、湿温病邪蒙清窍、黄疸)牛 膝:引血下行、利水(火热上炎、热淋涩痛)20、理血药之止血药

三 七:消肿止痛(外伤久不收口)第八章 第八章第八章 第八章

方剂学

方剂学方剂学 方剂学

一 一一一、、、、方剂的基本构成

方剂的基本构成方剂的基本构成

方剂的基本构成 主药——针对病因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辅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治疗兼症(或协同主辅药发挥治疗作用)、或监制主药,减轻或消除某些药物的 毒性和烈性的药物。使药——调和诸药(调和药)或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引经药)的药物。

二、几种方剂

1、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金银花、连翘(辅)荆芥穗、薄荷、淡豆豉、(佐)牛蒡子、桔梗、甘草(使)甘草

2.白虎汤(清热除烦,护津止渴)11(主)生石膏,(辅)知 母,(佐使)甘 草 粳 米

3、四君子汤(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主)党参、(辅)白术、(佐)茯苓、(使)炙甘草

4、四物汤(补血活血调经)(主)熟地、当归、(辅)白芍、(佐)川芎 5.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主)熟地黄、(辅)山萸肉、山药、(佐使)泽泻、丹皮、茯苓 第八章 第八章第八章 第八章

经络 经络经络 经络

腧穴 腧穴腧穴 腧穴

一 一一一、、、、经络 经络经络 经络

1、十二经脉的含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又称“十 二正经”。十二正经是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2十二经脉名称表: 阴经 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3、以膈为界,膈以上的肺、心、心包三阴经连于手,膈以下的脾、肾、肝三阴经连于足。各腑根据与其相表里的脏分属于手或足。

4、头部的经络分布: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分布

于面颊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项部。

阴阳经在四肢的分布: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阴经:手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

在后;至内踝上八寸处同手三阴经。

5、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阳经与阴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指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6、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

经从足走腹(胸)。

举起双手,阴经自下向上走,阳经自上向下走。

7、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 二 二二 二. .. .腧穴 腧穴腧穴 腧穴

十四经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针灸逢源?,共361个。分三类: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折量寸(中指一寸,拇指一寸,横指三寸)12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 胸剑联合中点——脐中 8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 5 腋前纹头——肘横纹 9 肘横纹——掌侧腕横纹 12 臀横纹——腘横纹 14 腘横纹——外踝尖 16 常用腧穴:

百会(督)水沟(督)阳白(胆)攒竹(膀胱)太阳(奇)听宫(小肠)风池(胆)(针尖向鼻尖方向刺0.8-1.2)寸。神阙(任)

关元(任)天枢(胃)大椎(督)大肠俞(膀胱)秩边(膀胱)肩髃(大肠)曲池(大肠)外关(三焦)合谷(大肠)内关(心包)

环跳(胆)殷门(膀胱)委中(膀胱)膝眼(奇)足三里(胃)丰隆(胃)阳陵泉(胆)至阴(膀胱)三阴交(脾)承山(膀胱)

第四篇:中医学考试总结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金元时代的“金元四大家”对后世影响较大。

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子和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李东垣论内伤脾胃,百病尤生,重脾胃调理,为补土派代表。朱丹溪认为在疾病过程中,常阳有余,阴常不足,主张重视滋阴调理,后世称“滋阴派”。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1相生2相克3制化4乘侮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抑木扶土法:又称平肝和胃法,用于肝旺脾虚证。

培土制水法:即温运脾阳,治肾病水湿停聚者。

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用于肝火偏盛、肺失清肃之证。

泻南补北法:南属火,北属水,又称泻火补水法,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之证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于肺。发音与肺 有关。病理:鼻干燥、流涕、毛发干枯、声音嘶哑等。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

概念: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1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生理: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病理: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消瘦等。2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病理:水液内停湿、痰、饮、(2)脾主升清,指脾气以升为顺,1水谷精微,2维持内脏正常位置‘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病理:① 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尿和排尿三焦① 通行原气② 运行水液

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 属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而与脏相似,既区别于脏,又不同于腑,故把它们称作奇恒之腑。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2.温煦作用: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3.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证虽多,特点共同;疼痛肿块出证、痛证 血肌肤爪甲失荣舌象:舌质紫暗滑脉主痰饮,食积,实热2长脉主阳瘀点瘀斑脉象:细涩沉弦或结或代 证、实证、热证3弦脉主肝胆病、诸气机失常;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痛、痰饮,疟疾4紧脉主寒证、痛证、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引起机体内气宿食 的升降出入运动紊乱而出现气滞、气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纲领 病位—— 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一表证、里证病性—— 寒证、热证气滞;即气机郁滞而不畅

(二)气邪正胜衰—— 实证、虚证类别—— 逆即气机的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阳证、阴证 降反升或升之太过

(三)气陷多在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气虚基础上发生,以气的上升不及升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举无力为主要特征主要发生于脾

(四)床特点 气闭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而外感六淫浅表短轻闭郁结聚于内

(五)气脱气不守内,发热恶寒同见 向外逸脱,导致机体严重气虚,功能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突然衰竭 重发热恶寒分见 神;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表证与里证的关系;①表里同病②表的高度概括。狭义:指神志、意识、里转化 思维活动 寒热;区别 1寒证——机体机能寒肢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或肢体

困重浮肿,大便溏薄清稀(下利清谷)或白带量多质稀

(三)脾气下陷

(四)脾不统血

(五)寒湿困脾

(六)脾胃湿热

(七)胃阴虚

(八)胃火炽盛

(九)食滞胃脘

(十)胃阳虚

(十一)胃腑气滞

四、肝与胆病的辨证

(一)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出的证候。情志抑郁,烦躁易怒,善太息,胸胁少腹胀痛,或咽部有梗塞感,或胁下痞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

(二)肝火上炎

(三)肝血虚

(四)肝阴虚

(五)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指肝气亢奋,或肝肾阴虚,阴不潜阳,肝阳上扰头目所表现出的证候。烦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面部烘热,口苦口干,尿黄,大便秘,结,(六)肝风内动

(七)肝胆湿热肝结等作用

七情⒋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⒌ 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⒎ 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一、解 表 药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辛温解表;

麻黄⒈ 辛温解表⒉ 宣肺平喘⒊ 利水消肿

防风⒈ 辛温解表⒉ 除湿止痛⒊ 祛风止痉⒋ 透疹止痒 辛凉解表;

薄荷⒈ 辛凉解表⒉ 清利头目⒊ 利咽透疹⒋ 疏肝解郁

二、祛风湿药指具有祛风除湿功效,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最具有阴阳特征性含义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性,水性寒凉、下行、阴暗,属阴;火性温热、上腾、光亮属阳,所以相互对立的水与火最具有阴与阳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推演、引申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 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4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人体脏腑,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心肺在膈上属阳,肝、脾、肾在膈下属阴等,(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解释人体组织结构;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治疗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阳胜利热,热者寒之,阴性则寒,寒者热之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针对阴或阳的虚损,采用滋阴或温阳方法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归纳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分析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五行的生克关系 脉、脑、髓、骨、女子胞。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生理: 1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2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病理:1血脉空虚,脉虚无力。2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脉结代。(2)心主神志;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

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3)心开窍于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对舌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4)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 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1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2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生理: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病理: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2)主宣发;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3)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功能:助心行血。主治节: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功能: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③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④调节水液代谢。

系统连属⑴ 肺在志为悲忧:“悲忧”的情志活动与肺有关 ⑵ 肺在液为涕:鼻为肺窍,涕为鼻黏膜分泌的黏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⑶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毛、汗腺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⑷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② 内脏下垂:脱肛等。

(3)脾 统 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系统连属①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的壮实与功能的发挥与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②在志为思:“思”的情志活动与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有关。③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关;口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调畅气机,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机。2助脾运化,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3调达情志,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4调节生殖功能,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人动血运于全身人静血归于肝 系统连属①肝在志为怒:“怒”的情志变化与肝有关,怒易伤肝;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易发怒②在液为泪:泪有濡养,滋润和保护眼睛的作用。③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有赖肝血的滋养。④开窍于目:指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物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5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①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②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2)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 谢的功能。津液代谢需要肾阴和肾阳的调节。“肾阳为开”—尿液生成排出; “肾阴为合”—水液的重吸收

(3)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调节呼吸的作用。

系统连属 ①在志为恐:恐惧、害怕的精神状态与肾有关。②在液为唾:唾为为肾精所化,有润泽口腔,助食物下咽的作用。③开窍于耳和二阴: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精的充养;前阴的排尿和生殖功能,后阴的排泄粪便作用均与肾有关。④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六腑的主要功能 胆1贮存和排泄胆汁 2.胆主决断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1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4.固摄作用: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5.气化作用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

元气:原气、真气:①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温煦、激发人体生理活动)。②代表人体的正气

宗气;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 功能:①走息道以司呼吸②贯心脉以行气血。

血;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

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旺②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气行③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2.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脱②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旺盛。血虚 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气旺津足;气虚津不足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变化和排泄,有赖于气的 推动和气化作用。气行行;气停 水聚气能摄津:气的固摄津液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气虚多汗、多尿、遗尿。津能载气:气必须附着于有形的津液才能存于体内。津脱气虚:少气懒言、肢倦乏力

病 因;凡是能破坏机体相对平衡,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称作致病因素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共同特点①外感性:②季节性:③地区性:④相兼性:⑤转化性:

七 情; 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 特点;① 直接损伤五脏②影响脏腑气机③影响病情变化

痰饮;为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的致病特点;① 阻滞气机、气血②致病广泛多端③ 重浊粘滞缠绵 瘀血;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脏腑之内,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

特点;①病位不一,病证各异② 病望色;指通过观察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包括面色、肤色。常色:我国人正常肤色为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 青色;主寒证 痛证惊风 血瘀,气血不通经脉瘀阻。赤色。;主热证实热满面通红虚热午后颧红阳热上浮气血外荣黄色;主湿、虚、黄疸气血不荣湿热蕴结 白色;主虚、寒、失血气血不足气血不荣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久病虚损阴寒内盛 舌尖—心肺(上焦)舌中—脾胃(中焦)舌边—肝胆(下焦)舌根—肾 望舌色:淡白色 —主虚证、寒证红色 —主热证绛色 —主邪热炽盛,主阴虚火旺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主阴寒、瘀血深绛而暗者为紫舌 主气血壅滞、瘀血 芒刺:主热盛(状如草莓)裂纹:多见于阴液亏损(舌面裂沟、深浅不一)齿印:多为气虚或脾虚(齿痕舌)舌疮:主心火热盛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溃疡、红肿)舌下络脉:青紫色主血瘀(舌尖上卷见舌底两侧络脉)望 舌 苔;1.苔质⑴ 厚薄:反映病邪的浅深与轻重苔薄—邪气在表,病轻邪浅苔厚—邪入腑脏,病较深重 薄厚—病势渐增厚薄—正气渐复⑵ 润燥:反映津液之存亡⑶腐腻: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 苔色⑴ 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 薄白—为病邪在表,病情轻白厚—主湿浊内盛,或寒湿痰饮⑵黄苔主里证、热证1 薄黄—风热在表2 黄滑舌淡胖—阳虚水湿不化3黄腻—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 4老黄焦裂—里热盛极,耗伤气阴⑶ 灰苔⑷ 黑苔主里证,多见于病情较重者 谵语:热扰心神,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 郑声:心齐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独语:心气不足、痰气郁结、清窍阻蔽 问寒热;1.恶寒发热:外感初期,是表证的特征 2.但寒不热:里寒证,新病为寒邪直中,久病为阳气虚衰3.但热不寒:里热炽盛、阳明腑实、阴虚 湿温、温热病热入营血 4.寒热往来:少阳病、疟疾三部九候: 三部:寸、关、尺。。九候:每部均有举(浮取)、按(沉取)、寻(中取)三候 洪脉主热盛2大脉主邪盛与正虚3濡脉主诸虚,又主湿4芤脉主失血,伤阴5散脉主元气离散——危候6革脉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7伏脉主邪闭,劂证,痛极,主虚证8牢脉主阴虚内盛,疝气积聚9弱脉主气血不足,元气耗损 细脉热盛1微脉邪盛与正虚2短脉诸虚湿3代脉脏气衰微(脉代无力)4痹活动抑制或衰退的证候2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关系;①寒热错杂:②寒热转化:3寒热真假 虚实;实证;邪气过盛或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 的证候。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血虚证:血不足。脏腑组织经脉得不到濡养出现的证候气虚证:全身或脏腑功能减退的证候阴虚证:阴液亏损的证候,“阴虚生内热”

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虚实夹杂(2)虚实转化 阴阳

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临床以代谢低下为特点阳证:邪热壅盛,或阳气亢盛的病变和证 候,临床以机能亢进为特点 1.亡阴证: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证候特点:阴液衰竭的症状:汗出而粘,身热口干喜冷饮,舌红而干,脉细数2.亡阳证:阳气严重耗损 证候特点:阳气虚脱的症状:大汗淋漓,畏寒手足厥逆,舌淡,脉微欲绝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一)心气虚、心阳虚证候心气虚------心悸气短,活动 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心 阳虚------心气虚的证状, 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二)心血虚、心阴虚证候心血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淡脉细证候心阴虚---------心血虚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 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区别;心血虚:以血虚为主因,重点表现为血脉失充和神明失养。心阴虚:以阴虚为主因,重点表现为阴不涵阳,虚热内盛而引起的心阳独亢。

(三)心火炽盛

(四)心血瘀阻(心血瘀阻: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血液运行不利的病理变化。五)痰迷心窍

(六)痰火扰心(七小肠实热

(八)小肠虚热(见于脾胃阳虚)

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

(一)肺气虚喘咳无力,动则气短,面色白光白无 华,体倦无力,语音低微,痰清稀,(二)肺阴虚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稠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盗汗

(三)风寒束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白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薄白

(四)风热犯肺发热恶寒,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口喝咽干,咽喉疼痛

(五)燥热犯肺

(六)痰热壅肺

(七)痰湿阻肺

(八)大肠湿热

(九)大肠津亏

(十)大肠热结

三、脾与胃病的辨证

(一)脾气虚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淡无味,大便溏泄,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倦怠无力,消瘦,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二)脾阳虚脾气虚的证状兼见形胆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出的证候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或见身目发黄,发热

(八)寒滞肝脉

(九)胆郁痰扰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肾阳虚肾阳虚是指肾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耳聋,神疲乏力,阳痿滑精,妇女可见带下清冷,不孕,形寒肢冷或见全身浮肿,尿少或见五更泄,面色晄白

(二)肾气不固

(三)肾虚水泛

(四)肾不纳气

(五)肾精不足

(六)肾阴虚肾阴虚是指肾阴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咽干口躁,腰膝酸软,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女子经闭,不孕或见崩漏

(七)膀胱湿热膀胱湿热是指湿热蕴结于膀胱所表现出的证候尿频,尿急,排尿灼热疼痛,小便短赤涩少或尿血,或尿有砂石

感冒辨证论治;感冒病变多在肺卫,一般以宣肺解表为治则。

一、外感邪气;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喉痒或咳嗽声重,吐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 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加杏仁、苏叶、防风、荆芥等;病情重者,用荆防败、外感风热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出,头痛且

胀,咳嗽咯痰黄稠口干微渴,咽喉焮红作痛,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淡豆豉、牛蒡子、薄荷、荆芥穗、苦桔梗、甘草、竹叶鲜芦根)加减。

二、卫外不固 内伤发热; 基本治疗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一、阴虚发热清骨散(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二、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黄疸临床辨证,应以阴阳为纲,分清阳黄和阴黄。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病程较短,多属热证、实证,以湿热为主;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病程较长,多属虚证、寒证,以寒湿为主。“湿”邪是本证的关键因素,通利小便则湿有去路,因此,利小便是治疗本证的基本原则。

阳 黄茵陈蒿汤(茵陈蒿、山栀子、大黄)加味。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等疏肝理气。恶心欲吐,可加橘皮、竹茹阴黄茵陈术附汤(茵陈蒿、附子、白术、干姜、炙甘草、肉桂)加味

五味⒈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⒉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⒊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⒋ 苦“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⒌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以祛除风湿为主要作用,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

独活⒈ 祛风除湿⒉ 散寒止痛

三、祛湿药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 化湿燥湿药

藿香⒈ 化湿解暑⒉ 和中止呕⒊ 辛温解表 苍术 利水渗湿药

茯苓⒈ 利水渗湿⒉ 补中健脾⒊ 宁心安神 清热利湿药

茵陈⒈ 利湿退黄⒉ 除湿止痒 木通⒈ 清热利湿⒉ 清心除烦⒊ 通经下乳

车前子⒈ 清热利湿⒉ 渗湿止泻⒊ 清肝明目⒋ 清肺化痰

四、清 热 药凡具有清热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

清热泻火;

石膏⒈ 清热泻火⒉ 除烦止渴⒊ 生肌收敛

栀子⒈ 泻火除烦⒉ 清热利湿⒊ 凉血解毒 清热解毒;

金 银 花⒈ 清热解毒⒉ 疏散风热⒊ 凉血止痢

连翘⒈ 清热解毒⒉ 消痈散结⒊ 疏风散热

蒲 公 英⒈ 清热解毒⒉ 利湿通淋⒊ 清肝明目 清热凉血;

生 地 黄⒈ 清热凉血⒉ 养阴生津 牡 丹 皮⒈ 清热凉血⒉ 活血散瘀 清热燥湿;

黄芩⒈ 清热燥湿⒉ 泻火解毒⒊ 清热凉血⒋ 清热安胎

黄连⒈ 清热燥湿⒉ 清热解毒 ⒊ 清热泻火

黄柏⒈ 清热燥湿⒉ 清热解毒⒊ 滋阴泻火 清热解暑;

青蒿⒈ 清热解暑⒉ 退热除蒸⒊ 清胆截疟

清热明目;决 明 子⒈ 清热明目⒉ 润肠通便清虚热;

银 柴 胡⒈ 清虚热⒉ 清疳热消 导 药指具有消食导滞功效,以消除胃肠积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的山楂1.消食化积2.行气散瘀泻 下 药指具有泻下通便功效,以促进排便为主要作用,治疗胃肠积滞、水肿停饮的药物

包括攻下药、润下药及逐水药三类 攻下药

大黄1.泻热通便2.凉血解毒 3.逐瘀通经

芒硝⒈ 软坚泻下⒉ 清热解毒 祛 痰 止 咳平喘 药 清化热痰药

前胡清热化痰降气平喘疏散风热 贝母1.清热化痰2.解毒散结 温化寒痰药

半夏1.温化寒痰2.燥湿化痰3.降逆止呕4.消痞散结

止咳平喘药

苦 杏 仁1.止咳平喘 2.润肠通便 款 冬 花 1.止咳下气2.润肺祛痰 桔 梗1.祛痰止咳2.宣肺利咽 3.排脓消痈

温 里 药 指具有温补阳气、祛除里寒功效,以温里散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主要适用于外寒内侵、脏腑阳虚及亡阳厥逆等病证

附子1.温里助阳2.回阳救逆 3.祛寒止痛

干姜1.温里散寒2.回阳通脉 肉桂1.补火助阳2.散寒止痛 3.温经通脉

理气药指具有理气功效,以疏通气机、行气解郁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机郁滞诸证的药物

主要适用于脾胃气滞、肝气郁结、肺气壅塞等病证

陈皮1.理气和中 2.燥湿化痰 香 附1.行气解郁2.调经止痛 木香1.行气止痛2.健脾消食 理 血 药指具有调理血液功效,以补血、活血、凉血、止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分证的药

川芎1.活血行气 2.祛风止痛丹参1.活血通经2.祛瘀止痛3.凉血消肿4.清心除烦

红花1.活血化瘀2.通络止痛

仙 鹤 草1.收敛止血2.除湿止痢3.解毒疗疮4.截疟杀虫

三七1.化瘀止血2.消肿定痛补 益 药指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人参1.益气固脱 2.大补元气3.益气活血4.益气摄血5.益气健脾6.益气补肺7.益气生津8.益气安神 黄芪1.补气升阳2.益气固表3.益气利水5.益气活血 6.托毒排脓 党参1.益气补中2.益气补肺3.益气生津4.益气生血

白术1.益气健脾2.燥湿利水3.固表止汗 4.益气安胎

甘草1.益气补中2.祛痰止咳3.清热解毒 4.缓急止痛5.调和诸药 熟 地 黄1.补血调经2.滋阴填髓 当归1.补血调经2.活血止痛 3.润肠通便

白芍1.补血调经2.平肝止痛3.敛阴止汗

沙参1.养阴清肺2.益胃生津 麦冬1.养阴润肺 2.益胃生津3.清心除烦4.润肠通便

枸 杞 子1.益精补肾2.养肝明目 3.润肺止咳

鹿茸1.补肾壮阳2.强筋健骨3.固冲止带4.托毒起陷

冬 虫 夏 草1.补肾壮阳2.补肺止嗽

杜仲1.补肾助阳2.强筋健骨3.补肾安胎

淫 羊 藿⒈ 温肾壮阳⒉ 强筋健骨⒊ 祛风除湿

麦冬1.养阴润肺 2.益胃生津3.清心除烦4.润肠通便

枸 杞 子1.益精补肾2.养肝明目 3.润肺止咳

鹿茸1.补肾壮阳2.强筋健骨3.固冲止带4.托毒起陷

冬 虫 夏 草1.补肾壮阳2.补肺止嗽

杜仲1.补肾助阳2.强筋健骨3.补肾安胎

淫 羊 藿⒈ 温肾壮阳⒉ 强筋健骨⒊ 祛风除湿

第五篇:基础中医学简答题总结

1、试述黄芪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中的配伍意义。

1、补中益气汤:补气固表升阳;(1分)

玉屏风散:补气固表止汗;(1分)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1分)

1、试论补气药在温里剂、补血剂、活血祛瘀剂以及止血剂中的配伍作用。并举方分析说明之。

1、温里剂:寒邪易伤阳气,阳虚易生内寒。温里剂配伍补气药可助脾胃之阳气,增强温里祛寒的作用。如理中丸中配伍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助温里之力。(2分)

补血剂:气可生血,补血剂中配伍补气药有利于补气生血。如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与当归相伍,增强全方补血之力;(2分)

活血祛瘀剂:气旺则血行,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故活血祛瘀剂中配伍补气药,可增强全方行血之功。如补阳还五汤中重用生黄芪,补气行血,增强全活血化瘀的作用。(2分)

止血剂:气可摄血,气虚则摄血之力不足而溢于脉外。故止血剂配伍补气药可增强补气摄血之力。如黄土汤中配伍白术,以复脾气统摄之功。(2分)

越鞠丸用治六郁证,为何不用祛痰药?

因本方所治之六郁皆因气郁而致。若气郁得解,五郁也随之而解。况方中已用苍术燥湿健脾,脾运得健,则湿化而痰消。方中不另加祛痰药是治病求本是也。

柴胡疏肝散和四逆散的比较?

柴胡疏肝散是四逆散枳壳易枳实,加香附,川芎,陈皮而成。故其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力较强,兼能活血。用治肝郁气滞证,属理气剂。

四逆散重在疏肝理脾,透解热邪。用治阳郁四逆证,见手足不温,以及肝脾不和之胁肋脘腹胀痛,脉弦之证。属调和肝脾的常用方,属和解剂。

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青龙汤比较:

三方均能祛痰平喘,用治肺气上逆咳喘。

苏子降气汤:以降气祛痰平喘,温肾纳气立法,用治上实下虚之喘咳。

定喘汤:以降逆定喘,清热化痰,兼散风寒立法,用治里热外寒之痰喘证。

小青龙汤: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立法,用治外寒内饮之喘咳证。

参苓白术散

本方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益气健脾外,兼有和胃渗湿的作用,并有保肺之效。适用于脾虚夹湿之证,亦可用治肺损虚痨诸证,体现了“培土生金”之法。

补中益气汤配伍特点:

1,补中有行,补而不滞。

23,甘温除热。

故本方为补气升阳的代表方。也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所以,黄芪当重用,升,柴用量宜轻。

生脉散的配伍特点:

集补,清,敛三法于一方,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故名生脉。

四物汤配伍特点:熟地,白芍为阴柔之品,与辛温之当归,川芎相配,则补血不滞血,和血不伤正气。

归脾汤的配伍特点:

心脾同治,治脾为主。

气血并补,补气为主。

为调补心脾的常用方剂。

六味地黄丸配伍特点:

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以泻助补;

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金匮地黄丸的配伍特点:

1. 桂,附纳于十倍补阴药中,阴中求阳,少火生气,阴生阳长。

2.补阴药与补阳药相伍,阴阳并补,以补阳为主。

真人养脏汤的配伍特点:

1.补涩之中略佐理气之品,涩中寓通,补而不滞。

2.温脾暖肾,温脾为主。

金锁固精丸配伍特点:本方集补气摄血,养血敛阴,收涩止血,化瘀止血于一炉,对于气虚冲脉不固之崩漏,确有良效

天王补心丹的配伍特点;

1.补中有泻,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2.气阴双补,补阴血为主,滋肾阴,养心血,兼补中气以助后天气血生化之源。

3.标本兼顾,以滋养阴血,补心安神为主,兼以重镇安神,增强宁心定志之功。

酸枣仁汤的配伍特点:

1.养肝血以宁心神为主,兼清内热以除虚烦。

2.酸收与辛散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

二陈汤的配伍特点:

1、寓行气于化痰之中,使气顺痰消。

2、寓健脾于祛痰之中,杜生痰之源。

3、寓收涩于温散之中,散收结合,使祛痰不伤正,敛肺止咳不滞邪。

为治痰基础方。加减化裁,治疗多种痰证

小青龙汤的配伍特点;

1.麻桂伍白芍,散收结合,发汗不伤津,益阴不敛邪。

2.姜辛夏伍五味子,开中有合,温肺化饮不耗伤肺气,敛肺止咳不留邪。

天枢穴孕妇禁针灸。合谷,三阴交,睛明穴紧靠眶缘直刺0.3~0.5寸,不宜提插捻转。

下载中医学重点总结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学重点总结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学基础归纳总结

    一、绪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

    中医学、理 论总结

    中医学、理 论总结 1.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2.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3.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4.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5.......

    中医学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重点总结(本站推荐)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方面都存在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2.互根互用:相互对立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中医学心得体会

    中医学心得体会 中医学心得体会1 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

    中医学论文

    我对中医的认识 中医学是绽开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株奇葩,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接触《国粹—中医学精要》这门课以前,我对中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知道一些草......

    中医学习题

    一:名词 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肝主疏泄:指肝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3,肾藏精:指肾对精有闭藏提供的功能。 4,肺主......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熟悉: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

    中医学实习自我鉴定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中医学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