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论文

时间:2019-05-13 22:4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学论文》。

第一篇:中医学论文

我对中医的认识

中医学是绽开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株奇葩,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接触《国粹—中医学精要》这门课以前,我对中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知道一些草药和针灸上,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后,我对中医的认识长进了许多。

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四个字“阴阳调和”,中医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自组织系统。把人体的发病和愈病都看作是机体自主性反应过程,强调人的自组织机制是健康,疾病,愈病的枢机。中医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疾病有标,本之分。中医治病重在治本。中医的治本主要是运用推动机体自主调理的艺术,其主要内容是扶正祛邪,五藏生克,阴阳自和。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中医学就像一条容纳百川的河流,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关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规律的医学文化体系。

要加深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对于其历史的研究是必要的,中医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历史是深厚的: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现在,中医特别是针灸已走出国门,慢慢的为世界所认识。研究中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初由于西医涌入,使得中医没落,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开始出现,对中医的批判声就此起彼伏。甚至在民国时代,新中国建立之后,废止中医案都被提出过。但是两次的废止中医案都被彻底否决了,这就彰显了中医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的发展不是一百年的西医可以撼动的。

我曾经看过许多报道,很多西医治不好的病,回过头来找中医反而治好了,高治愈率和低副作用让中医在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历次疫病流行的时候得以彰显。比如上个世纪上海的肝炎大流行和 03年广州的SARS。

当然,西医也并不是一无是处,21世纪中西医还将在我国并存,彻底抛弃某一个是不可能的,只有中西医结合,把西医的科学优势和中医的理论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造福人民群众。

姓名:程鹏宇

班级:11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

学号:201111033027

第二篇:中医学心得(推荐)

中医学——心得

学习了一学期的中医,让我感触甚多。对于中医学的认识,进一步的加深!以前的我只懂得,中医,无非就是望闻问切,针灸加上中药,构成了所谓的中医。而现在我所了解的中医,不仅仅是包括那些,相反,还更是广阔无垠!

中医学既然是一门学科,那就自然有其发展渊源。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符、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闪耀着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芒。实际上,其中,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其精髓与特色就在于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直到今天,中医学仍然在为维护人们的健康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在上课中学到的仅仅是凤毛麟角、冰山一角而已。更多的中医学知识,还有待我们自己去阅读课外丰富的书籍,这样才能对我们的中医学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习中医,不仅让我知道,这是我们祖国灿烂的精神文明,更使我明白很多的养身之道,让我的心胸更加宽广,生命更加健康!

国贸10(本1)叶庭(100411012)

第三篇:中医学习题

一:名词

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肝主疏泄:指肝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3,肾藏精:指肾对精有闭藏提供的功能。

4,肺主气:包括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部分。

5,津液: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6,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7,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8,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9,谵语:神志不清、声高、胡言乱语、语无伦次。

10,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症状类型。二:填空

1,中医四部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2,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火为水之所胜,土为水之所不胜。3,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4,五脏的外华是: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皮毛,脾其华在唇,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

5,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6,六淫传入的途径主要是口鼻和肌表。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答:脾与胃以膜相连,其间有经脉相乎络属而密切联系。脾与胃运纳协调,升降相同,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化生气血、津液,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答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心气旺盛,血液通利,运行不息,营养全身。表现: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跳动均匀,和缓,其动应手,感觉正常,面色红润,光泽。

3,简述肝肾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关系,主要是精和血及肝肾阳液互生的关系。血的再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有赖于血的滋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肝肾之阴也息息相通,相互滋生。肾阴能滋养肝阴,肝阴可资助肾阴。肝肾关系极为密切、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4简述“有神”“无神”的区别点?

5,何为“七情”,“七情”的致病特点?

答: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肝腑阴阳气血失调,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治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胃。

第四篇:中医学思考题文档(推荐)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哪部?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哪部?

2、中医学的预防思想体现在哪几方面?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哪三方面?

4、何谓阴阳、五行、自汗、盗汗、八纲、四气、五味、六淫、七情?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体现在哪四方面?

6、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7、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什么?

8、中医学的脏腑可分为哪三部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包括哪些脏腑?

9、中医学中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腑是?后天之本的脏腑是?

10、七情异常对五脏的影响表现为?

11、五脏与五官、五体、五液的关系如何?

12、气的运动形式表现为哪四种?

13、气的生理功能表现在哪五方面?

14、中医学的气可分为哪四种?

15、简述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16、中医学的体质分为哪三类?

17、五色的主病?

18、简述疼痛的成因?八纲各反应何病变?

19、脏腑在舌面的分布?

20、正常舌象、脉象的特点?

21、浮沉脉、迟数脉主何病?

22、中医学的闻诊和切诊包括哪些部分?

23、简述清热药和补益药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24、止呕的要药?利胆退黄的要药是?治疗疟疾的要药是?回阳救逆的要药?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的要药是?大补元气的要药是?补血的要药是?

25、方剂的组成原则为?

26、滋补肾阴的常用方剂为?治疗面瘫的方剂为?治疗中暑的常用方剂为?产后祛除恶露的常用方剂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剂为?

治疗血虚失眠的常用方剂为?治疗五更泄泻的常用方剂为?

27、长寿的要穴为?祛湿的要穴为?活血化瘀的要穴为?治疗失眠的要穴为?治疗腰痛的要穴为?消百气的要穴位?

第五篇: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熟悉: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2.熟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了解:

1.中医学的历史渊源。[重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难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的知识点。

第二章

中医哲学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熟悉:

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

1.阴阳的基本概念。2.五行的基本概念 [重点]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难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的知识点; 3.重点讲解: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知识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阴阳五行的概念的知识点;阴阳的属性特点的知识点;五行的特性的知识点;

第三章

藏象学说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的连属。2.气血津液的功能。熟悉:

1.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2.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了解:

1.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2.气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

3、体质 [重点] 1.五脏的生理功能; 2.六腑的生理功能。

3、精、气、血、津液的功能。[难点] 1.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2.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的知识点;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及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的知识点;气的功能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奇恒之腑生理功能的知识点;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的知识点;

第四章

病因病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熟悉:

1、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

2、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3、正邪的概念。

4、正邪相争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5、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病机规律及其内容。了解:

1、病因的概念。

2、六淫的含义。

3、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重点] 1.六淫、七情的致病特点;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难点] 1.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阴阳盛衰与发病、寒热变化、疾病转归的关系。[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的知识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知识点;七情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饮食失宜的知识点;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六淫致病特点的知识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邪正盛衰的知识点;阴阳失调及气机失常的知识点。

第五章

四诊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得神、少神、失神及假神的主要特征及临床意义。2.五色主病。3.舌质、舌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4.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5.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弦脉、紧脉、滑脉、涩脉的脉象与主病。熟悉:

1.望、闻、问、切四诊的概念。

2.望舌形与舌苔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舌与脏腑的关系。

4.望小儿指纹变化的临床意义。

5.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部位的临床意义。6.妇科与儿科的问诊特点。7.按脘腹与手足的临床意义。

8.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及主病。了解:

1.四诊的基本原理及运用原则。2.局部望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3.望排出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闻诊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重点] 1.舌诊的基本要点。[难点] 1.诊脉的部位、方法、正常脉象和特征。[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四诊内容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舌诊、脉诊的基本要点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按诊的基本要点的知识点。

第六章

辨证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辩证要点。

2.脏腑辨证中各证的辨证要点;心与小肠辩证中的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及心血於阻的临床表现;肝与胆辩证中的肝气郁结、肝阴虚、肝血虚、肝阳上亢、肝胆湿热的临床表现;脾与胃辩证中的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的临床表现;肺与大肠辩证中的肺气虚、肺阴虚、痰热壅肺、痰湿阻肺、大肠湿热的临床表现;肾与膀胱辩证中的肾阴虚、肾阳虚、膀胱湿热的临床表现。熟悉:

1.八纲辨证的概念;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亡阴证、亡阳证的具体表现。

2,脏腑辨证的概念;心火炽盛、风热犯肺、大肠结热、脾气下陷、胃火炽盛、胃腑气滞、肝风内动、肾气不固、肾虚水犯、肾不纳气、心肺气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的临床表现。了解:

1.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2.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风寒束肺、燥邪犯肺、大肠液亏、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阳虚、食滞胃脘、肝火上炎、胆郁痰扰、寒凝肝脉、肾精不足的临床表现。[重点] 1.脏腑辨证; 2.八纲辨证。[难点] 1.脏腑辨证。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八纲的概念、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辨证的临床意义的知识点;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辩证要点的知识点;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亡阴证、亡阳证的具体表现的知识点;脏腑辨证的概念的知识点;脏腑辨证(各证型病因、辨证要点、临床表现与分析)的知识点;脏腑兼证辨证(重点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临床辨证要点,抓住辨证规律)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病变中各常见证的要领、主要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相关鉴别诊断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关系的知识点;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风寒束肺、燥邪犯肺、大肠液亏、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阳虚、食滞胃脘、肝火上炎、胆郁痰扰、寒凝肝脉、肾精不足的临床表现的知识点。注: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为自学内容。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治病求本、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2.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熟悉:

1.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八种治疗原则。了解: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重点] 1.调整阴阳; 2.扶正祛邪;

3、同病异治;

4、异病同治。[难点] 治病求本。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防治原则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的知识点;治病求本: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病因病机和证的知识点;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三因制宜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知识点;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八法的概念及适应症的知识点。

第八章

中药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中药的性能、配伍原则、用药禁忌。2.中药的配伍七情。

3、常用56味中药的功效,主治。熟悉:

1.用药剂量、煎药方法、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

1.中药的产地,采收及其他炮制方法。2.药物的入药部位及性味归经。[重点] 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配伍。[难点] 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祛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导药、理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泻下药、固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麻黄、桂枝、独活、秦艽、柴胡、薄荷、藿香、茵陈、车前子、茯苓、石膏、知母、栀子、金银花、连翘、生地、黄芩、黄连、黄柏、山楂、鸡内金、大黄、芒硝、贝母、半夏、桔梗、杏仁、干姜、附子、陈皮、香附、枳实、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三

七、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当归、白芍、沙参、麦冬、枸杞、杜仲、五味子、山萸肉、乌梅、天麻、钩藤、龙骨、酸枣仁等药的功效,主治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的知识点。

注:本教学大纲未提到的中药均为自学内容。

第九章

方剂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方剂的组成原则。

2.常用1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熟悉:

1.方剂的组成变化。

2.常用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了解:

1.方剂的剂型。[重点] 1.每类方剂组成意义、配伍特点和主治等,分别予以重点阐述。[难点] 1.每类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之间的配伍。[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以及“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的知识点;掌握、熟悉的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等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川芎茶调散、天麻钩藤饮、三仁汤、藿香正气散、白虎汤、小柴胡汤、逍遥散、保和丸、大承气汤、二陈汤、理中丸、柴胡疏肝散、血府逐淤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组成、功用、主治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方剂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的知识点。

注:本教学大纲未提到的方剂均为自学内容。

第十章

针灸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十二经脉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表里络属关系及流注次序。2.常用腧穴的定位及操作、常用进针法、行针手法、腧穴主治规律。熟悉:

1.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的处理、得气的概念、常用腧穴的主治作用。了解:

1.腧穴的概念、针刺练习方法、灸法的概念,常用灸法及其适应症。[重点] 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2.十四经穴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难点] 1.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针刺方法(针具、针灸前的准备、毫针刺法、针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的处理。)的知识点;腧穴(概念、分类、主治规律、定位方法)的知识点;常用腧穴(定位、主治、操作)的知识点;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的知识点。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主治和操作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尺泽、列缺、合谷、曲池、迎香、地仓、颊车、足三里、三阴交、后溪、攒竹、承山、太溪、委中、内关、外关、翳风、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大椎、百会、水沟、承浆穴定位方法、主治和操作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的知识点;灸法(原料、常用灸法、施灸注意事项及其适应症)的知识点。

注:经外奇穴、耳针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均为自学内容。

第十一章

常见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熟悉: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病因病机; 了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概念及其症候分析。[重点]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难点]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病因病机、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概念及其症候分析的知识点。注:其余疾病为自学内容。

大纲执笔人: 冀秀萍 大纲校对人: 马骋宇 大纲审定人: 赵联社

下载中医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学实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实习心得体会5篇精选中医学实习心得体会(一)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非浅。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我们......

    中医学毕业自荐书(精选合集)

    尊敬的领导: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展开我的自荐信,我是贵阳中医学院临床一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20xx级应届毕业生。以下是我的个人自我介绍:经过大学六年的北上求学,南下学医,怀......

    中医学专业自荐信

    中医学专业自荐信 中医学专业自荐信1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展开我的自荐信,我是贵阳中医学院临床一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级应届毕业生。以下是我的个人自我介绍:经过大......

    中医学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 姓名:何润东 性别:男 年龄:19周岁 学校:天津中医药大学 专业:中医学类 一、自我评价 优势:  乐观、积极,自我调整能力较强  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于是能够做到沉着、冷静......

    中医学毕业自我鉴定

    中医学毕业自我鉴定 中医学毕业自我鉴定1 医科大学5年的学习时光很久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从跨入大学校门那青涩的少年到而今的稳健成熟,大学五年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在这里学......

    中医学教学设计方案

    《中医学》是探求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一块“敲门砖”。能否学好它,直接关系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后续中医相关课程如《中医美容学》、《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等的开设。......

    中医学实习自我鉴定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中医学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

    中医学基础归纳总结

    一、绪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