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高潮,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陇南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陇南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陇南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陇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陇南工作几个月来,陇南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陇南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陇南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陇南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陇南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陇南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陇南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陇南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陇南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陇南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建设生态陇南、和谐陇南、富庶陇南,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陇南,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陇南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陇南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陇南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陇南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陇南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陇南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陇南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陇南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康县、成县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武都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陇南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文县李子坝模式,康县宋沟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模式,两当县杨店乡豆坪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陇南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陇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陇南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宕昌县沙湾以下到武都区、文县、康县)、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徽县、成县、两当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西和、礼县、宕昌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严波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要创新投入机制,既要争取国家投资、银行融资,更要注重启动民资、招商引资,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外商投资一齐上,努力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投资为支撑、招商引资为渠道、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鼓励农民以土地等其他农业生产资料方式,科技人员以知识产权,企业以资金等形式联合投资,实行股份制经营,走“企业+农户+科技人员”的产业化经营道路。真正把行政推动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驱动这只看不见的手都硬起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同志们,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是陇南富民强市的千秋大业,是加快陇南科学发展的根本大计。发展特色产业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关键因素是各级干部,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希望全市上下能够振奋精神,群策群力,开拓进取,掀起特色产业大发展的新高潮。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一般性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接待应酬中解脱出来,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抓实事入手,深入到特色产业的主战场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狠抓落实,打开局面,把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抓出实效,为富民强市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第三届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会,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系统总结一年来特色产业开发取得的成效,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明年的特色产业开发工作。刚才,5位同志分别代表发展特色产业的先进县、先进乡村做了大会发言,124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他们是我市特色产业开发中涌
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要以他们为榜样,见贤思齐,奋勇争先,努力开创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下面,我根据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特色产业开发势头强劲
一年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前两届特色产业发展大会精神,认真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工作措施,开展了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去年以来,全市新增特色产业基地面积130万亩,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878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比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占到总纯收入的一半。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中,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更加统一,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级党委政府把特色产业开发作为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顺应民心民意的惠农工程、发展工程,自觉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指导农业和发展农业。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全面落实了领导干部包抓产业责任制,17个优势主导产业分别组建了由一名市级领导挂帅的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包抓产业发展。各县(区)和优势产业区域的乡镇,成立了相应机构和组织,明确了分工和职责。制订下发了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西汉水四个流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各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基层调研,走村入户,破解难题,活跃在田间地头,全身心地投入指导、包抓、督促特色产业开发之中,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尽了心、负了责、出了力、流了汗,涌现出了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先进县区、乡镇、村社和优秀农业科技特派员。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广大农民群众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手段日益增多,开拓市场的本领日益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干部和能人大户。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产业基地为基础,创办专合组织,领办龙头加工企业,注册产品商标,申请原产地、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等各项认证,参与市场竞争,积极联系订单,拓宽了特色产品销售渠道,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提高了经济效益,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一年来,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最大化”的目标,加快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增核桃52万亩、花椒37.81万亩、中药材12.05万亩、油橄榄6.83万亩,银杏、茶叶、蚕桑、苹果、蔬菜、烤烟、花卉等特色产业面积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实现了较大发展。畜牧养殖业规模和效益同步提高,水产取得突破,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一大批专业乡镇、专业村和规模养殖、经营大户已经形成和正在崛起,产业开发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迈进。
(三)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一年来,我们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建成了一批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龙头企业。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陇南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宕昌县合兴中药材开发公司、西和县瑞雪洋芋精淀粉开发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建成或进行了改扩建。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户。这些龙头企业在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培育知名品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在扶持发展加工龙头企业的同时,我们始终把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的关键环节来抓,建设销售市场,扶持运销大户。全市农产品专业市场达到17个,农产品销售市场163个,以武都马街花椒市场、成县小川核桃市场、礼县永兴苹果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为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基本形成。同时,我们把特色农产品注册认证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展品牌宣传,重视扶持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4个、144.3万亩,认定无公害畜禽43万头(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6个;绿色食品认证基地11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基地、810亩;礼县大黄、西和半夏、文县党参、宕昌当归、两当狼牙蜜等先后获得
地理标志产品或gap认证。农产品注册商标126个,全市获甘肃名牌农产品企业4个,陇南名牌产品企业13个,注册认证工作走在全省各市州前列。一年来,我们先后组团参加了第四届农博会、中国兰州茶叶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第十四届杨凌农高会等节会,我市茶叶、油橄榄等16个特色农产品获得后稷奖。我们相继举办了第二届陇上江南冬播露地
蔬菜博览会、陇上江南明前茶鉴品会等大型节会。我市各县区和一批企业先后与外地经销企业签订了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经销合同。这些节会的参与和举办,有力地推介和宣传了陇南特色农产品,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了陇南特色产业知名度,陇南的特色农产品在全省有了地位,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
(四)农业科技水平有新提高
按照“五个千人(户)到村”的要求,全市创办农民科技学校962所,科技特派员服务到村1277人,干部帮助指导到村762人,培养科技能人1163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3个。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高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间作套种、水库网箱养鱼等一批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通过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工程,既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又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认识到科技是增产、提质、增效的第一推动力,充分发挥了科技在产业开发中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科技越来越成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的现实生产力。在前不久由国家科技部等17个部委举办的第十五届杨凌农业高科技博览会上,我市设立陇南展馆和陇南特色产品销售馆,全方位展示了特色产业开发的成效,受到大会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23个产品再次获得后稷奖,3个产品获得后稷特别奖,陇南市展团获得优秀展示奖、优秀组织奖、优秀成交奖。市县两级还组织大批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农业科技人员、种植业大户参展参会,开阔了眼界,增强了科技意识,并达成了一大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协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五)促农增收效果明显
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同比增长9.3%,增速位列全省第二。全市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26.5亿元,今年预计可达到30亿元,提前两年实现特色产业产值30亿元的目标,农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达到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县区和乡镇发展特色产业的认识还不完全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结构调整力度不大。一些气候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特色产业开发还没有破题,还存在空白点,优势主导产业全覆盖、最大化的目标还没有落实到村到户。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带动农户效果不显著,特别是核桃、花椒、中药材、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建设明显滞后,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的提高。三是注册认证及获奖的农产品数量不少,但运用这些成果扩大宣传和影响力,打造知名品牌方面还做得很不够,真正在全国全省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还比较少。四是销售手段比较落后,运用现代传媒和技术进行网上营销、网上订单等几乎还是空白。大宗农产品,如蔬菜等销售不畅的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特色产业效益的提高。所有这些都是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全面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明年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真分析研究了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做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不仅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农业保护制度等一系列重大制度改革,提出了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而且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现代农业等一系列事关农业发展全局的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为今后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发展特色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近年来,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我们提出发展特色产业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发展措施完全符合陇南实际,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抓住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机遇,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再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高潮。
今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是特色产业规模要做到最大化。核桃、花椒、中药材、蔬菜、油橄榄、茶叶等全市一品、数县一品的优势主导产业明年要实现适生区全覆盖和基地规模最大化。区域性、独一性产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二是农产品加工水平要有大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明显延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三是农产品知名品牌的打造要有新突破。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四是市场营销能力要有大提升。进一步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等新型农产品营销取得突破。大批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统筹规划,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要紧紧围绕特色产业规模效益最大化、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继续大力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做大特色产业规模,核桃、花椒、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要在实现适宜区全覆盖,油橄榄、银杏、食用菌、经济林果、花卉以及区域性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形成规模。要因地制宜,发展桔子、枇杷、樱桃、石榴等区域性、独一性的特色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白龙江、白水江川坝河谷地带要建成万元田示范区,西汉水流域要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腰带和新的增长点,嘉陵江流域要建成优质高效特色产业示范区,礼县下四区、武都洛塘片、康县大南峪、寺台片、西和县晒经片、徽成盆地等光热水资源丰富的区域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适宜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效益高就种什么。通过几年的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使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二)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既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盼望。各级政府要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来抓。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把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已经建成的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国家法规许可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的优惠,帮助企业解决土地征用、融资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相互参股、联合经营、实施兼并等多种方式,促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真正建立一批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当前全国经济转型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到陇南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已经签订协议合同和正在建设的企业,要加强跟踪服务,提高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建设速度,力争新建成不少于20个龙头企业。三是在主导产业实现突破。要针对我市目前核桃、花椒、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但深加工严重滞后的突出问题,确定主抓领导和责任部门,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建设步伐,力争明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着力打造陇南农特产品知名品牌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打造知名品牌是提高特色产业效益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抓好农产品“一注册三认证”工作。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明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不少于50项。到2012年,无公害产地认定规模占种植总规模的5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分别占农产品认证数量的30%、10%和5%以上,特色优势中药材都要实现gap认证。其次要抓好品牌建设。目前,我市仅有4个甘肃名牌产品,还没有一个中国名牌农产品,许多农产品因为没有品牌和商标不能进入超市,影响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狠抓商标注册和品牌申报、包装、宣传,并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改扩能、更新设备,提高质量,争创品牌,在每个主导产业中都有几个在省内省外叫得响的名牌产品,用知名品牌打天下,闯市场,努力提升特色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四)进一步培育完善流通体系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大市场建设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畅通销售渠道,把更多的农特产品销出去,确保农民从特色产业发展中获得丰厚的收益。要办好已有的农产品专业批零市场,优化内外结构,提升水平,引导其上规模、上档次,向多功能发展,扩大其吸附力和辐射力;要围绕区域性的大宗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支持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兴办一些规模大、档次高的综合批发市场。要着力培养扩大农产品购销队伍,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让他们引领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要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要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等节会,寻求合作,宣传和推介产品,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产品销售积极开拓市场。今年的冬季露地蔬菜博览会和油橄榄展示会,要在兰州如期举办,形式上展销结合,以销为主,探索建立长久的供销合作关系。通过节会的举办和参与,把陇南的农特产品推向全省,推向全国。
(五)努力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
科技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高特色产业质量效益的有力保证。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省内外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合作,应用好他们的成功技术和措施。要办好特色产业研究院,整合科研力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科技顾问,开展联合攻关,着力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增强针对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努力实现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村村都有科技能人和示范户,每个产业都有一批科技骨干,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增强其发展实力和后劲。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陇南,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抓特色产业就是抓增收,就是抓“三农”,就是抓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的一把手要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督促,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狠抓落实。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要扑下身子,深入一线,进行面对面的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把发展特色产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乡镇是发展特色产业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工作推动者,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进一步理清优势劣势,明确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措施,着力解决农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发展特色产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乡村两级干部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要勤于学习,躬身实践,努力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行家里手,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发展特色产业工作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各项指标分解量化,责任到部门到人,实行一年一次特色产业发展大会,一年一考核,严格兑现奖罚政策。要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三农”、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部门要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建设能够带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强有力领导班子;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舆论环境;政法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类犯罪,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统战部门要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民族乡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政府各部门、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形成发展特色产业的强大合力。
(二)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要紧紧抓住中央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的机遇,积极论证申报特色产业发展的各类项目,争取国家、省上有更多更大的投入,市县两级要随着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多方筹措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要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吸引多元主体投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让政策转化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从落实中央《决定》精神,积极服务“三农”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和专业大户优先提供信贷,用好政策,减化手续,激发活力,逐步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缓解其资金短缺的“瓶颈”。要落实中央支持农村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推广机构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稳定队伍,理顺关系,增加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努力建立适应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提升特色产业的品质。
(四)创新体制机制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下功夫。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做好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全市现有的1100多万亩集体林地成为特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新要求,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一系列政策规章,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创业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工程,培养一支农村经营人才、乡土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造就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同志们,发展特色产业是我们认准了的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继续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大力弘扬在抗震救灾中形成的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不等不靠、以干克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万众一心、和衷共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陇南精神,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抓好工作落实,努力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效益最大化,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用特色产业发展的效益造福陇南人民,为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如何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几乎如影相随。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蹒跚学步的新兴产业,还是久经历炼的传统产业,始终要面对市场风险这道坎。农民处于生产的初始环节,是最弱势群体,他们最承受不起市场风险,一旦农民被市场风险击垮,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就无从延伸,特色产业也就无从发展,也谈不上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如何增强农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如何提高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如何增强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扩大特色产业的规模?如何让市场的负面效应对农民的冲击最小化?是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就如何抓好特色产业的发展做以粗浅探析。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缓慢成因分析。
1、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一个产业从投资到获得回报,短的需要半年,长的甚至需要2-3年。由于群众非常担心将来的产品销售问题,造成对新产业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任何产业都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发展任何产业都有一定的风险,由于群众资金来源少,“栽倒了再爬起来”的能力也小,再加之群众搞传统农业,收益虽小但风险也小,传统求稳的思想束缚,也制约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2、群众经济实力薄弱。大部分群众没有能力全程请“专家”入园指导。如发展冬枣、红提葡萄的农户,虽请过周围一些“土专家”入园指导,但大部分是在果树修剪阶段,到中后期管理时,由于各种原因(自己的科技意识、“土专家”指导服务报酬标准、经济原因等),并未再请“专家”入园指导。而主要是自己摸索着干,其做务技术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比较差,特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发挥不明显,规模扩张不快。
3、农民群众接受新产业技术能力差。目前,我们搞新产业引进推广,前期主要采用聘请专家讲课、印发资料、外出参观等方式进行。由于农民群众文化层次低,加上专家讲课主要是“事”前培训,时间短,有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群众在生产中还没有遇到,重视不够,就形成培训参观时似懂非懂,培训后资料看不懂,想问专家,又没有机会。掌握、应用作务技术的能力自然低。如官道冬枣发展初期,专家讲解冬枣的环剥技术是先取枣树粗皮,再取一圈5mm内皮(直达木质部,又不能伤了木质)。实际检查中发现,有的群众仅取了粗皮未取内皮;有的群众虽取了内皮,但未全取一圈,造成枣树挂果难。有的群众不按标准取内皮,致使树势衰弱。究其原因,是群众没有弄明白技术的关键所在。
4、群众实践应用差。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专家讲了下一步要怎么怎么办,资料上也写着每一步的操作要领,但群众就是不按规定来。如有些群众听课时,也弄明白了冬枣早、中、晚期的用药要求,但实际检查中我们发现,到目前,还有群众颠倒用药次序,不按操作规程管理,导致冬枣树病虫害发生严重;再如发酵床养猪法要求随着生猪的成长,要给猪圈内补充拌好菌种的植物秸秆,但养殖户为省事、节约成本,不给猪圈内补充植物秸秆,造成了生猪生长后期体重下降(采食内容变了)、成本增加(因为增加了饲料)、经济效益低的现实。特色产业增收效益怎能明显发挥?
5、组织者管理职能不到位。表现为:组织者在新产业发展初期,为了扩张规模,制定了许多利于发展的措施,但随着这些新产业规模的扩张,原有的配套措施明显不适应发展需求。如在推广初期,由于应用规模小,组织者提供的资金、技术、宣传、销售支持还能到位,但随着规模的扩张,采取的各项措施,特别是销售措施就跟不上了。如近几年出现的“农产品难卖”问题,就是由于组织者的指导、组织、管理职能不到位,造成了某一个时期农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现象。
二、搞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信息搜集和宣传,正确引导群众发展产业。
1、多渠道搜集各类产业致富信息,重点是搜集哪些适合本地资源优势发挥的产业信息,通过组织渠道,传递给群众,以期引起群众思想共鸣。
2、走支部+农户发展道路,即动员有条件的党员干部先行一步,由党员干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引导群众发展优势产业,发家致富。
3、农民群众得实惠是发展特色产业工作的最好动力。选准项目后,可采取组织群众代表赴产业引进地观摩和本地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交流等形式,宣传产业发展优势,让群众真正看到实惠,提高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多措并举,抓农民技术应用能力提高。
1、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群众实践能力。在聘请专家培训前,由组织者入户多方搜寻群众在生产中确需解决的问题,交专家按病开方。或培训会前,由组织者结合日常做务要求,提前向群众讲解培训中需要把握好的各个环节,便与群众抓住重点,掌握要领。
2、注重培养发展典型,抓能人示范带动。培训会后,组织专家现场入园指导当地“能人”,把当地的“能人”,发展成当地的 “土专家”,由这些人为群众直接入园现场服务。同时,适时组织当地“能人”赴技术引进地现场观摩交流、解答本地疑问,开阔视野,增加经验,提高他们的技术作务水平和服务水平。
3、加强检查指导,提高科技落实水平。成立“土专家”巡回指导组织,分阶段入园入圈检查指导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情况,提高广大群众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的能力。
4、给于适当的补贴,提高“能人”工作积极性。即先由组织者制定 “土专家”资格标准,再组织群众认定当地“土专家” 人选,然后,设立一定的技术扶持基金,对当地“土专家”入园调查、指导和难点讲解实行签字补贴制度。就是根据新技术、新产业生产发展规律,由当地“土专家”分阶段一对一入园指导群众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群众明白满意后签回执单,由 “土专家”执回执单找技术扶持部门报销补贴。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特色产业的支撑力。
1、要科学规划辖区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配臵资源,提高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对特色产业的支撑力。
2、要组织专业班子,动员一切力量,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联系,及时获取项目信息,搞好项目策划、编报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支持。
3、要按照“三高一超”原则,抓紧抓好已落户本地的建设项目,促使这些好项目早日发挥作用。(“三高一超”即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和超常规)
(四)、多轮驱动,解决群众卖难之忧。
1、加强新闻推介,提高本地产品知名度。可采取在销售市场设立窗口,新闻、报纸、网络宣传推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农产品宣传力度,提高本地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解决群众卖难之忧,增强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
2、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缩小农民与市场的距离。大力引导本地“能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引导农户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逐步实现特色产业的企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抓销售环境整治,严厉打击各类损农坑商行为。要成立基层专业组织,专门抓客商与农户关系协调,确保农不欺商、不扰商、不怕商,商不坑农、不损农。形成良好的客商、农户和谐促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在冬枣等产业方面,主要是努力消除买青摘青问题;在奶牛发展方面,主要是消除奶款兑现不及时问题。
(五)、抓基层班子建设,为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1、要引导基层班子自觉做到三坚持(坚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三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理清发展思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思广益,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定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原则,着力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管理和搞好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2、要积极开展强基行动。要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三级联创”、“党员科技共富奔小康”和“双培双带双示范”等主题党建活动为载体,以“升级进档,科学发展”活动为抓手,以“五个好”为标准,采取思想、组织整顿相结合的办法,狠抓各村软硬实力的提高。
3、要做好大学生“村官”和乡机关干部驻村工作的落实,为基层党员干部做表率,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多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要积极探索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设立党组织,创新党组织设臵形式,提高农民合作化组织服务水平。
4、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引导全乡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扎实推进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群众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为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组织保障,彻底消除两头热中间凉现象。
第四篇: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今天会议主要任务是:听取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总结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任务。前面,市X局、市X局和各县区、X经开区作了发言,汇报了工作开展情况,谈了下步打算。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清醒认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近年来,我们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作了系统的安排部署。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突破性发展肉牛肉羊、生态有机淡水鱼养殖,巩固现有核桃规模,重点发展山桐子,全面开展油橄榄嫁接改造,积极推广笋用竹、稻渔综合种养等。在品质提升方面,安排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加快四个大宗农产品的整体有机创建;部署了废弃农膜收集处理体系、养殖粪污治理、饲料清洁化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为提升农产品品质提供保证。在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完善土鸡产销体系,要求各级建立土鸡协会、产业办公室。在产品营销方面,多次在不同城市举办农产品和食品饮料推介会,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农产品,深化与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战略合作。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多次谈到我市有机农产品发展,积极宣传推介我市特色农产品。
总体上看,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产品品牌更加响亮、助农增收效益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产业规模还比较小。我们提出到2023年,全市肉牛、肉羊、X土鸡分别出栏20万头、100万只、8000万只。但目前产业发展规模还存在很大差距。部分产业标准化程度低,有的产业制定了标准,但执行不力。比如,很早制定并多次修订的《X土鸡生产技术规程》,落实情况不是很好。近两年,我到乡镇、村上调研时,发现很多同志不了解这个规程,甚至一些县区农业局的干部、土鸡协会会长都不知道。目前,X土鸡虽然年出栏2000万只,但真正符合标准的很少,很多企业买不到符合标准的产品。
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
部分产业缺乏加工企业,没有形成全产业链。我们提出新发展笋用竹产业,关键是要加强对已有品种的抚育改造,并逐步扩大规模。但扩大规模的前提是要有加工企业,否则产量提高了,销售将会成为问题。同时,现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没有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品质控制做得不好,大部分还处于粗加工阶段,深加工少。产业链条之间衔接不够,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的冷藏、储藏、运输都是短板。产销衔接不够好。一方面,农户的好产品没有卖出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另一方面,企业拿着钱买不到货。比如,我到X县X乡调研,3万只标准化养殖的土鸡卖不出去;然而X超市在X注册的公司却买不到好的土鸡,这说明中间的衔接存在问题,主要还是土鸡协会没有建起来、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三是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品牌和市场号召力强的专业营销主体。现在,我市农产品销售还存在一些问题,除食用菌外,其他产业的销售(包括电商)都是零散的、分散的,缺乏专业的营销公司。近几年,通过加强市场推介、媒体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深化与央视农业频道的合作,促进了我市农产品的销售。比如,通过央视农业频道的宣传推介,我市土鸡销量上升30%,但与预期效果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没有与市场形成有效对接,缺乏专业的营销主体,土鸡协会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品牌效益不高,没有实现优质优价。我市农产品质量很好,认证了很多“三品一标”农产品,创建了很多品牌,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没能转化成应有的效益,没能实现优质优价。比如,本地人知道曾家山蔬菜品质好,所以价格就会高一些,但在外地就和其他产品没有形成合理的价格差距。五是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特别是对农民致富增收带动力不强。
这几年,我市加大培育力度,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明显增多,但有实力、规模大、有品牌的企业还比较少。农民专合社的数量也不少,但大部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空壳社”、“挂牌社”。同时,建立更加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做得还不够好,很多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这项工作不了解,缺乏抓这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大家务必要按照市上的规定抓好落实。六是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太小。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在外务工,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不足,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影响较大。农村留守人群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先进装备的接受能力较弱,产业发展效率提升缓慢。农业还没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产业领军人物还比较缺乏。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条:一是领导不重视。从刚才的汇报情况来看,县区党委政府普遍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县区长没有做到亲自部署亲自抓,导致差距很大。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总结会、也是一次安排会、更是一次督促会,希望大家要重视这项工作、抓好这项工作。二是抓落实不够。这项工作的要求很具体,也很明确,但没有真正落实下去,这既有政府的责任,也有市级农业、林业部门的责任,但更多的是基层落实不够,尤其是县区党委政府、部门、乡镇没有落实下去。这反映出我们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家要深刻反思、抓好落实。
二、科学规划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布局
目前,我市已经制定了红心猕猴桃、朝天核桃、道地中药材、X土鸡、“两湖”渔业等全产业链发展规划,还要继续完善七大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各县区要严格落实市上的发展规划,确保全市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布局、发展重点落实到位,确保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一盘棋。
要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全产业链集群。要立足我市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找准当前市场导向和消费趋向,围绕“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聚力产加销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全力打造红心猕猴桃、核桃、道地中药材、油橄榄、富硒富锌茶叶、X土鸡和生态生猪肉牛羊有机鱼“七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集群”,稳步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质效,实现质量兴农。
要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空间布局。要转变传统县域特色产业布局观念,推进全市全域带状和县域点状片状结合布局产业。根据气候带决定产业带的原则,在全市海拔500-800米土壤中性偏酸区域形成红心猕猴桃产业带;在海拔800米以上区域形成高山露地蔬菜、道地中药材、特色林果产业、富硒富锌茶叶经作产业带;在海拔500米以下区域形成优质粮油、生态水产业经济产业带。在适养区布局X土鸡、生态生猪肉牛羊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在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发展小水果、花卉产业,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县、乡、村要围绕全市产业总体布局,科学确立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笋用竹,坚持以本地野生品种为主,以房前屋后、山脚地边栽植为主,不要占用耕地;积极培育竹笋加工企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相衔接。
要始终坚持“三园联动”建基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村特色产业示范园和户办小庭园拓展成片、集聚发展,实现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专业乡镇和专业村。要大力实施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整治,建成路网、水网、田网、电网、信息网“五网”配套的生产基地。今年,我们要完成第二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尽快启动新一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已建成的100个园区整合扩张、提质增效。每个特色产业要在主产县区建成至少1个1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园区。
三、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总的来讲,就是要把产量规模做上去、质量品牌做上去、销售效益做上去。
第一,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要全面系统学习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逐项抓好落实,确保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布局、发展重点落实到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研究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要研究气候、土壤,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的产业。比如,几个县区提出发展楠竹,但我市地域比较偏北,冬季气温较低,楠竹不一定承受得了,务必要观察一段时间再进行大规模发展。相反,本地小竹笋具有独特的优势,却没形成好的产业,仅仅是煮过后装在盆子里进行售卖,没有进行包装上市。既然本地小竹笋品质好、受欢迎,就可以做大做强。要研究市场需求,不发展已经过剩或即将过剩的产业。例如,201X年全国核桃降价40%,虽然X核桃因品质优势没有降价,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当前,各地大规模发展的脆红李,两三年后也将面临市场问题。我多次强调不再以政府名义组织栽植核桃和脆红李,要落实。要研究产业效益,发展新的本地特色产业。X有很多特色产品,大家要注意挖掘。例如,我到苍溪调研时,当地种植的野鸦椿,类似于香椿,但又有所区别,并且只生长在X,这就会形成新的市场。又如,我市土玉米品种中的彩色玉米,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虽然产量不高,但也可以加强培养。类似的东西还很多,大家要认真挖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靠传统的玉米、小麦、油菜成不了金字招牌,必须要在“新、特、奇”上下功夫,将我市建成优质高端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注重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抓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X4个特色农产品的整体有机创建。相关县区要抓紧出台工作规划,不断提高有机产品数量、扩大认证基地规模。要及时制定(修订)特色产业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强过程监管,严格落实标准。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六大行动”,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抓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率先将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三品一标”规模主体纳入追溯体系,逐步实现全市主要特色农产品和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国家追溯平台。
第三,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近年来,“X七绝”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维护好这个品牌,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开发一批有质量信誉和市场优势的拳头产品,构建完善“区域公用品牌+产业(产品)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体系。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不要一县一品牌、一地一品牌,造成恶性竞争、内部消耗。在品牌营销上,要大力开展X美食创新、竞赛、评比活动,实施X食品(菜品)和农产品走出去行动,组织农产品产销企业参加“农交会”、“农博会”、惠民购物全川行、川货全国行等活动,提升品牌美誉度、知名度。要继续加强与中国农影中心战略合作,在中央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体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要充分利用空运、高铁、中欧班列、微商电商等营销新渠道,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在更多平台、更广范围“动”起来、“走”出去。
第四,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经营主体升级改造加工设施,支持供销、邮政、快递物流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建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龙头企业深度开发特色产品,提倡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这里,强调一下农产品加工销售问题。笋用竹没经过加工,有效保存时间很短,影响了销售半径。因此,林业部门要认真研究笋用竹加工项目,科学合理布局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加工企业。其实,笋用竹的加工很简单,经蒸煮后用柠檬酸水泡着密封就可以,我市海玲山珍、川珍实业等企业都能做,甚至有技术的农民都可以加工,关键是要将他们培育起来。同时,要积极发展冷链物流体系。当前,我市在市城区禁止活禽宰杀,市场里不能销售活禽,只能销售冷鲜鸡。各县区要加快建立屠宰加工企业,完善土鸡的屠宰、冷链物流体系。肉牛羊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也必须实行规范化、规模化屠宰。要围绕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推进农业园区景区化、产业发展景观化,促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要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康养林道、林区、湿地建设,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开展中医药康养服务。要充分挖掘农业特色产业文化内涵,开发创意农产品,发展创意景观农业。
第五,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要通过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来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整合市、县农业科技力量,加强同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拓宽协同创新渠道,做到一个特色产业有一名科技首席专家、一个科技创新团队、一批科技研发项目。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科技攻关,切实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尤其是猕猴桃溃疡病、甘蓝根瘤病、牛羊布病等要坚持防治结合。比如,猕猴桃溃疡病是世界性难题,不能有效治疗但可以防范,冬天的冻害能引起溃疡病,那就研究如何防冻;有些花粉带菌,那就研究如何控制。要积极开展品种选育。加大灰鸡品种选育工作,不断提高数量规模。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选择适生的产油率高的油橄榄品种,利州和青川要在三年内完成品种改良。加强彩色玉米、野鸦椿等新品种的选育和野生种质资源调查。
第六,做大做强新型经营主体。我市的农业,甚至是全国的农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组织化程度低。要通过引进大户、龙头企业,培育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提升组织化程度。大力招引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支持现有领军企业通过兼并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带动若干个小企业、农户和协会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实体化、规范化运作,引导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登记成立家庭农场,增强带动小农户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向小农户提供绿色有机农资、高产优质良种、先进实用技术、现代化装备等生产要素。要特别重视专业农产品营销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对电子商务予以大力支持。要推动企业建立以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利润返还为主要模式的更加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并作为企业落户我市、评级上档、取得政府支持的前提条件。同时,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增强农民诚信履约意识,保证企业合法权益,实现互惠共赢。
第七,切实强化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保障。各级政府要成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分产业建立工作推进组。这里,我再次强调建立土鸡协会的事情,市上和X县的土鸡协会要抓紧建立,经过批准后,可以安排退休干部或退居二线的干部担任协会会长,要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促进土鸡协会发挥作用。要建立完善督查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要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分产业制定专项发展政策,优先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要按照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农业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管理、负责任的干部队伍。要全面落实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政策,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引导其到基层创新创业。要健全完善农技员补充、发展、关爱等制度,允许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提高岗位吸引力,增强服务“三农”积极性。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从事现代农业,开展农民创新创业培训培育,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和产业发展领军人。
第五篇:在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在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郭河乡党委书记田士林
郭河乡位于福津河流域上游,全乡16个村,53个合作社,3190户、13340人,幅原面积90.5平方公里,海拔1300—1900米,气候垂直分布,呈立体多样性,特别适宜于花椒生长,全乡花椒保存面积35126亩,人均花椒2.6亩。2009年,全乡人均纯收入2010元,花椒干果总产量94.2万公斤,产值3200万元,人均花椒收入2400元,人均花椒纯收入1200元,占全乡人均纯收入的60%。今年花椒预计产量95万公斤,产值预计达4700万元,人均花椒收入有望达3500元。可以说,花椒已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建基地、扩规模、强龙头、兴科技、创品牌、拓市场、促销售、增效益”的目标要求,狠抓了花椒产业的基地规模化发展,实现了整流域的全覆盖,建成了以营寨为中心的辐射11个村的3万亩花椒基地,促进椒农收入大幅度提高。在花椒产业发展上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大抓花椒栽植,高标准建设示范基地。结合郭河乡实
1际,认真研究,立足优势,兴椒富民。第一,规范管理地硬椒。郭河群众早有种植花椒的习惯,但均为地埂栽植,为了整片大面积种植花椒,首先对地埂椒强化管理,提高产量和效益,引导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第二,大力推广荒山椒。当群众既想种椒,又想种粮的时候,我们充分利用大面积的荒山荒坡栽植花椒,群众接受程度高,推进速度快,为全覆盖奠定了基础。第三,连片规划示范园。为了促进花椒产业开发上规模、上水平,我们坚持连片规划,规模开发,高标准建设示范园,通过项目支持、全面发动,行政推动等手段,强力推行花椒栽植,经过几年的努力,郭河乡花椒实现了全覆盖,总面积达35126亩。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首先注重选种育种,在花椒产业发展之处,在种苗选择上,坚持全部调运大红袍,从源头上保证了花椒品质。其次,高度重视水肥管理和修剪。为了提高花椒的综合管理水平,推动花椒产业健康发展,我们高度重视科技推广措施的落实,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培养科技明白人,土专家等办法,逐步引导椒农采用科技增收措施,加强水肥管理和果树修剪,从而大面积提高花椒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狠抓冬季综合管理,每年花椒采摘之后,我们对花椒进行
涂白一次,修剪一次,病虫害防治一次,施肥一次,清园管理一次。
郭河乡的花椒产业发展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历届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直部门大力支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立地条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扎实苦干。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郭河乡的花椒产业发展正处于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一是采摘成本高,比较效益下滑。二是产业开发次层低,链条短,增收空间小。三是部分椒农对花椒重视不够,经营管理粗放。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椒农对产业发展的信心,影响了花椒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在以后工作中将认真加快解决。
一、进一步建基地,扩规模。一方面要加大补植力度,对密度不够的空档要进行补栽,对老树要进行更新。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在1800米以上的地区试种,拓展种植区域,两年内完成5000亩,使全乡面积达到4万亩。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在科技管理上,我们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通过乡村两级组织宣传发动,区花椒中心技术人员的现场培训,使每村都有科技示范户,户户都
有科技明白人。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让科技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地间地头,真正使全乡花椒在管理上一流,品质上一流。
三、兴办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郭河有一农户,利用现成榨油设备,把菜籽和鲜椒按一定比例配合,混合压榨成花椒油,成本低,口感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公司开办花椒油加工厂,带动花椒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抓协会,促营销。为把武都建成全国最大的花椒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成立了全区花椒营销协会和两个片区域营销协会以及乡级营销协会,营销网络通及全区各乡镇,我们将积极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质量,统一价格,深入研究花椒销售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扩大增收空间,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执行保护价收购的基础上自由竞争,握紧拳头,一致对外,真正使群众得实惠,达到双赢、多赢的目的。
总之,兴椒富农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抓手,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发展花椒产业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统一思想,把握先机,乘势而上,把花椒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0一0年七月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