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小学科学教学材料创新设计、

时间:2019-05-14 00:5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全区小学科学教学材料创新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全区小学科学教学材料创新设计、》。

第一篇:关于全区小学科学教学材料创新设计、

襄阳区教学研究室

襄区教研[2009]29号

关于班主任论坛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报 各镇中心学校、局直学校:

根据襄樊市教育局“关于举办襄樊市首届班主任专业发展高峰论坛的通知”精神,我区围绕着“班主任专业发展”这一主题广泛开展了论坛征文活动,我区广大班主任教师积极参与,认真总结班级管理经验,共收到论坛稿件130多份,经过评委认真评选,共评出有价值的班级管理优秀稿件81篇,其中,一等奖26篇,二等奖32篇,三等奖23篇。现将评选结果通报如下,望各镇、学校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优秀的班级管理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班级管理模式,为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附:班主任论坛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班主任论坛评选 结果 抄送:市教研室、区教体局 襄阳区教研室2009年12月29日

共印40份

附:班主任论坛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26篇)

襄阳区实验小学

张湾镇二中

古驿二中

峪山一中

肖集中学

东津镇王河中心小学

东津镇中心小学

东津镇打伙中心学校

襄阳二中

黄龙镇中心学校

黄龙镇中心小学

黄龙中学

黄龙中学

张湾镇红星小学

黄龙中学

黄龙中学

张湾镇潘台小学

城关一中

张湾镇刘集联小

张家集镇中心学校

石桥镇中心学校

襄樊市田家炳中学

襄阳区六中

黄集镇中心学校

黄集镇黄集小学

黄集镇中心小学

韩毓平杨 梅 肖 丹 徐 海 邵世忠 王国庆 王小莉 尹兴波 梁 锐 贺荣军 姚 琴 李 强 潘明泉 潘虹敏 陈光亮 张永乐 赵晓晴 程顺玲 熊富珍 郭伟珍 余冬会 赵玉娥 王华英 王海荣 张艳芳 刘雪莲 小学班主任(教师)应具备“五颗心” 有一种教育就叫爱 用爱心关注学生,用智慧经营班级 爱心铺就育人路,真情一片铸师魂 爱心育人 “多爱并举”教育“留守学生”的反思 咀嚼失败的苦涩,品尝成功的甘甜 严一点,活一点,爱一点 谈班主任对高一新生的“指导” “六人合作小组”的实验与反思 面子的背后——我的班主任工作 管理引入竞争,挖掘学生潜力 重视读报十分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让爱飞翔 学生一日常规“三字经” 六人合作,益教利学 二十六载育人路,一曲桃李争艳歌 塑造灵魂,创造快乐 把全部的爱奉献给学生 情,理,法——班主任的三维空间 勤奋、关爱、艺术――优秀班主任三件法宝让爱成为梦想的摇篮 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心理艺术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用心浇灌,以情育人 把“问题”留给学生

二等奖(32篇)

古驿三中

古驿一中

古驿三中 王绍红 左新年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班级管理“五部曲” 吕清伟 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严、细、恒” 黄龙镇中心学校 姜弟合黄集镇黄集小学 杨红玲

东津镇鹿门中学 汤俊峰

张湾镇中心小学 李仙叶

石桥镇中心小学 李 敏

峪山镇方集街道小学 陈礼荣

黄集镇黄集村小学 程 霜

东津镇王河中学 张旭辉

王河中学 徐 伟

襄阳区六中 孙大海

龙王镇小 王永晴

东津镇中心学校 刘慧敏

石桥镇中心小学 张 丽

黄龙镇新桥小学 李 琴

黄龙中学 孙大义

石桥镇二中 张贵银

黄集镇黄集村小学 陶 霞

龙王镇一中 刘光豪

张家集镇中学 李慧琴

张家集镇杨庄联小裴顺艳

襄阳区六中 白淑芳

朱集镇一中 刘明刚

黄集镇秦家高小 杨 红

黄集镇黄集小学 杨淑华

黄集镇黄集小学 董 洁

区实验小学 杨 燕

朱集镇四新小学 马海英

东津镇中心小学 刘言莉 打破座位垄断,激发学习兴趣 真情永远,真爱永恒 维护学生自尊,抓好班级管理 学着,试着,改变着 走近学生,走进心灵 用规矩治理班级,用情感感化学生 人生之海,奉献是爱 人格感染学生,真爱浇灌花朵 以身作则为人师,满腔真爱献学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搞好班主任工作要以人为本班主任的几点做法班主任经验谈小学班主任的多种角色走进学生心灵,关爱每位学生“爱”是班级管理的灵魂爱心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做个“有心”班主任用心做事,以爱感人用爱心浇灌满园桃李超越技巧优秀班主任的秘决――勤、爱、能、专我用爱心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把微笑送给学生,把理解和宽容带进课堂 让每一朵花都幸福的绽放班主任工作走在学生行为发生之前效果更佳 别放弃,你也有同样的灿烂班主任工作经验谈--架起心灵的立交桥

朱集街东联小

黄龙镇中心小学

朱俊峰 胡慧敏 用身心教育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撑起心育的蓝天

三等奖(23篇)

黄集镇中心小学

黄龙中学 王慧清 黄 涛 累,并快乐着 班主任的眼中应容得下“沙子” 黄龙镇中心小学

黄龙中学

黄龙中学

黄龙中学

黄龙中学

黄龙中学

黄龙镇新桥小学

石桥镇中心学校

朱集镇中心小学

张家集镇中心小学

黄集镇薛集联小

黄集二中

黄集镇黄集小学

黄集镇薛集联小

襄阳六中

峪山二中

黄集镇中心学校

峪山中心学校

肖集中学

龙王镇肖集中学

朱集街东联小

朱集镇心小学

柏春艳 刘宗皓 葛华伟 汤心军 柏道福 王 磊 毕金文 王 宁 李艳萍 柯 勇 谭定英 陶艳林 董 洁 陶化良 葛 虎 庞春伟 谭 堃 梅 斌 王敬辉 李学春 杨伟华 范素芳 优秀班集体建设经验谈 在班级管理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与调节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树立健康的心理 我对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 言传身教,人性管理 用“爱’浇灌学生的“心花” 在平凡中释放青春的光彩 培养自主意识,锻炼个人意志 班主任善用情感教育管理班级 班主任工作感想 谈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和主导性 谈谈如何当好农村初中班主任让每一朵花都幸福的绽放做一个有“心”的人我喜欢我的班级班级管理要坚持“四个结合”诚信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基础请善待低分学生浅议班级管理的五个策略浅谈班主任管理法班级管理之我见班主任管理班级经验谈

第二篇:科学创新教学设计作业

小学科学创新教学设计作业

莲洲镇横山中心小学

陈文、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理解“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句话?

答:①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提出、发现和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能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能提出和评价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有如下方面: ·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②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的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它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这一学科的变化趋势。我们除了教给孩子们科学知识以外,更要从小就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孩子一种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他们通过科学教育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当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所学的事物时,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从这句话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针对儿童的这种特性,应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

答:“当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所学的事物时,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从这句话中我得出的结论是: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针对儿童的这种特性,我认为应实施下面的教学策略:

1.创设适当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就是让学生明确要研究、学习的具体问题、内容,并以合理适宜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探求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后边的探求过程中。

2.保证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亲身经历探求的全过程。

我们要能够把学生对一些内容的被动接受过程转变为主动研究、发现过程,使学生在研究、发现中理解、掌握知识,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3.在学生参与、经历了探求过程之后,教师就要给与适度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探求行为有恰当的自我认识,并让学生应用自己的成果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了探求过程之后,既收获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3、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做到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答:在小学阶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特点最重要的是兴趣和动手能力。

怎样才能做到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分析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如提不出科学问题,课堂看到一群滞呆的乖孩子正等着你提出问题或出示习题,视观察与实验为玩家家的学生不在少数,交流与讨论更多的是流于形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观察和实验,学会交流与讨论,真正学会探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地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都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我们应做到:

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使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真正学会提问;继续保持并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性和探求欲。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观察,习惯用观察和实验获得事实和证据,逐步养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头脑想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优化课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努力使学生真正学会探究。

4、以更多的课外探究活动和科技兴趣活动,丰实学生的探究经历,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准备工作,请你们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样品,不知道你们的收获怎么样?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了的土壤?你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让学生用各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对土壤进行捏团、颜色、颗粒大小、气味、加水搅拌后沉淀等比较,〕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师:刚才,各小组同学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不同土壤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你能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老师在学生汇报结论时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得出“人们习惯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沙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课件出示)板书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师:根据含沙量的不同,人们把土壤分为了三类,你猜一猜这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师: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每种他们不同的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观察一下你自己带来的土壤,根据含沙量的多少看看它们属于哪一类的?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土壤可分为三类: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昼夜动植物的变化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影响以及时差对动物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法;

3.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牵牛花的变化;

(二)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有的植物白天开花,如郁金香;

2. 知道有的植物晚上才开花,如昙花;

3.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蜻蜓.蜜蜂等;

4.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猫头鹰.蝙蝠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

2.体会到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2.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三、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喜欢鲜花和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花园.到动物园里看一看(放录像)。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2.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多媒体演示昼夜植物的变化,动物的活动情况),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多植物变化,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你周围有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一样会随着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白天开花容易看见,但晚上开花是不容易见的。你有没有晚上起来看过昙花.丝瓜等植物开花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昙花.丝瓜等植物夜晚开花的动画。)

5.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白天开花的植物,很少见过夜里开花的植物,这们能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喜爱之情和从小养成仔细观察。]

6.学生讨论并交流。

7.小结:每种植物和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生物钟。

(多媒体介绍昼夜对植物影响的相关内容)

8.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瑞典生物学家卡罗拉斯·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介绍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9.调查你周围植物的开花时间,看看是否能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一个花钟。

10.我们能不能得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昙花在白天能开花。

1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12.小结。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让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让我们想办法了解一下,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把调查到的活动记录下来。

4.多媒体展示:猫.蛾.狗.公鸡.蜜蜂.蝙蝠.刺猬.猫头鹰等,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5.让学生各抒已见。

[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的探究活动。]

6.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7.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

9.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6.总结。

(五)作业:

选择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把它的变化写下来;又选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一、教材

1、教学内容:昼夜的形成。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在小学中年级初步直观了解地球、太阳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程,引导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蜡烛,纸人,遮光窗帘等模拟昼夜的形成,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

(2)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通过学生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难点: 观察地球仪,弄清楚地球自转方向、周期、昼夜形成过程。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提示

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观察了地球仪,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并试制作地球模型,初步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及通过太阳观察地面影子、温度、方向等知识。教学昼夜的形成同样采用直观教具演示,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富于启发地提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明白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要24小时这些知识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和学生活动小组的实验活动,富于启发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明白发生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2、学法提示:

教师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实验、探究活动中,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故本节课先是采用了操作实验法,让学生亲手发现新知,感受学习乐趣;其次采用演示法,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形象、逼真地体验到昼夜变化的产生;最后在拓展思考练习中,采用讨论辅导法,指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上节课已学过的地球知识,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根据课题,学生分组研究探索,小组长到教师处领实验器材,教师发研究记录卡,教师到各小组辅导实验研究,从而为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解“昼夜的变化”作好铺垫,小组长记录研究成果。

3、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台下学生补充评价优缺点,教师注意点评。

4、教师示范实验,重点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5、再次让学生按教师实验过程摸拟实验,注意思考理解方向、周期、速度。

6、质疑问难,课堂小结。

7、为加深学生对“昼夜的变化”的理解,根据实验拓展: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中国和美国,哪个地方先被太阳照到?(把握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四、板书:

昼夜的形成

地球正向太阳面——光明

地球背向太阳面——黑暗

地球自转——光明黑暗交替

——昼夜形成

这样的板书,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迅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

五、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1、课前搜集信息;

2、实验;

3、讨论辩论;

六、主要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探究法;

3、实验法;

4、暗示法;

5、演示法。

七、使用仪器

1、地球仪;

2、电筒;

八、达到的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培养了他们观察、推理及初步的空间概观念。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阐明: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指导学生能正确使用酒精灯等实验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技能.

3.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4.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5.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健康观念。

教学策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智趣。

教学媒体:《食物的营养》多媒体课件,教学材料(略).

教学片断及点评:

环节一: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爱吃什么啊?

生:鸡肉、面包、粥、鱼、馒头、米饭、鸡蛋……

师:很丰富,各种各样,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什么营养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食物的营养》。

[在这个环节上我作简化处理了,交流时以开展简短交流会的形式来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学生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师:今天我们同学还带来了许多食物,在投影仪上出示(面包、米饭、熟鸡蛋、肉、花生、核桃,苹果、青菜)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材料,出示:碘酒、白纸、酒精、火柴、镊子。你们能根据这些材料想办法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吗?

师:小组先商量一下(出示课件):

1.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找出食物中的什么营养成分?

2.预测有什么现象?

3.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

交流,汇报:

生1:用小刀把肉切开,在火上烧,会闻到焦味。

生2:将核桃放在纸上按压

……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现在就按你们的方法去找找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好吗?

课件出示实验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

2.滴碘酒时,只要滴一滴就够了。

3.在用酒精灯烧时,只要能看到实验现象就可以,可不要把它烧没了。

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环节三:归纳实验现象

师:可以交流了吗?你是怎样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组1:我们用滴碘酒的方法,面包、米饭、馒头、滴到碘酒的部分变成了蓝色了。

组4:我们小组用压、碾的方法,肥肉、花生、核桃,我们看到这些食物压之后纸上有油的痕迹。

组8:我们用烧的方法,烧鸡蛋、肉,我们闻到了一股烧头发的焦臭味。

组3:我们也是用按压的方法,青菜在纸上压后有水的痕迹。

……

引导学生归纳:

熟鸡蛋、肉——在火上烧后有烧头发的气味。

面包、米饭——滴碘酒后变成蓝色。

花生、核桃——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

苹果、青菜——有水分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科学方法思维的.培养,引领学生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探究。活动的设计为“提供实验材料,启发学生讨论找营养成分的方法——小组分工,领取材料,活动探究——交流汇报”,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猜测——提出解决的方法——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从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处理后学生自主开展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环节四:教师介绍食物营养的资料、归纳

熟鸡蛋、肉——在火上烧后有烧头发的气味。(含有蛋白质)

面包、米饭——滴碘酒后变成蓝色。(含有淀粉)

花生、核桃——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含有脂肪)

苹果、青菜——含有大量的水分、维生素等。

[使实验活动得到验证。]

环节五:比较、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中丰富的营养成分。

师:刚才我们想办法找出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那么这些食物中是否只含有我们找到的这一种或二种营养成分呢?

生:不是。

师:那还会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营养大餐”,让我们看看食物中还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你们根据抽屉中的友情提示,对这些食物进行比较,并整理分类。好,先请记录员拿出这张友情提示,小组成员看一看,再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份营养大餐。

友情提示:

1.看这些食物图片的营养成分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请按要求整理其中的一类含量丰富的食物。

3.在整理中你发现这类营养成分一般都含在哪些食物中吗?

师: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份营养大餐。

学生分析比较,获得信息。

师:在比较,观察这些卡片上的信息时,还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汇报:

汇报时,汇报员上台,一边汇报一边放上卡片,并把这其中含量最丰富的食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矿物质

牛肉猪肉面包A C E钙磷铁

蟹青椒碗豆蟹豆腐干豆腐干

生:我们的发现是蛋白质主要含在鱼、肉、乳、卵等动物性食物中。脂肪主要含在肉类、油类中。淀粉主要含在小麦、稻谷等粮食中。

生:我们所观察的食物中图片中维生素A含量最多的是蟹、含维C最多的是青椒维生素E最多的是碗豆。

……[通过学生比较、分类,整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食物营养成分的多样性、差异性。上一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了解到哪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而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而且在认识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类、整理等科学活动的能力。]

环节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我们应该不挑食、不偏食。

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为自己搭配一份营养餐。

[能把所学的运用在平时的饮食中,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合理地搭配自己的饮食。使学生明白,合理膳食,是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以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并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为了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可以分成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图,意图是提示探究食盐变化方法。一位学生在搅拌水中的食盐,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溶解知识认识食盐的变化。食盐在水中看不到了,说明它的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位学生说:“溶解的食盐还会再看到吗?”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食盐原状来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一位学生在用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说:“你看……”目的是提示学生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教科书所设计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食盐的变化,而不要受教科书的限制。

其次教科书又通过一幅探究示意图,提示探究水泥变化方法。一位学生说:“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的是提示学生,在认识食盐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展开新的探究活动。一位学生在用杯子向盘子里倒水(盘子里有水泥),说:“我们试一试。”

目的是提示学生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水泥的变化。教科书提示的探究方法是:通过加水的方法使水泥发生变化。借助探究食盐的方法思考: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

二是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教科书提供了两组物质变化的示意图,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生活中更多的类似食盐和水泥这样的变化。

第一组图片包括玻璃和水的变化。玻璃的变化由三副图片:碎玻璃、玻璃熔化炉、玻璃制品组成。图片与图片之间分别用箭头相连接,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到玻璃也可以像食盐那样,改变形态后还可以恢复原状。水的变化中,通过箭头提示学生水可以改变形态为水蒸气或冰,水蒸气或冰又可以恢复到水的形态。

第二组图片包括六种物质的变化,分别是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这些图片的设置目的是提示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活中更多类似水泥变化的事例。

教科书设计的这些物质的变化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多种物质的变化入手,探究类似食盐和水泥的变化特征。

三是归纳。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交流的情景图片,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物质原状的角度来分析,寻找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归纳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食盐、玻璃等物质都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这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通过食盐、水、玻璃等物质的变化认识可逆变化。“像水泥这样的变化呢?”“我知道……”

提示学生通过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的变化认识不可逆变化。

活动二: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片,分别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意图是通过对图片内容的分析,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利弊。森林大火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一些不可逆变化带给人类的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污染的水域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虽然是一种可逆的变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恢复到原状却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废品收购站的图片提示学生认识到很多物质是可以发生可逆变化的,我们可以合理的使用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图片内容只是一种指向,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带给人们的利弊。

自由活动:

教科书以“自制胶水”为主题,分步展示了制作“胶水”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以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通过制作,丰富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拓展活动:

教科书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现象?”的探究内容,提示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把探究延伸到课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力:能比较、区别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并根据结构对它们进行分类;能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能大胆想象进行仿生建筑设计。

2、知识:认识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认识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仿生建筑中领悟到细细观察各种生物,他们的特点、技能都将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建筑结构的的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记录表;直尺、塑料棒、橡皮筋。

学生:搜集有关建筑形状和结构的资料;每组白卡纸若干张、象棋若干枚、记录表一份。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常见建筑物的结构。

老师:课件出示有关建筑物结构的图片。

观察图片中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想办法将观察到的形状和结构形象的记录下来。

学生:将教师所示图片尽快的记录在一张白纸上。

老师:请学生上台展示,比一比谁的观察仔细,谁的描述形象。

老师:这些建筑物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你们能不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分类?

学生:分类,填写“建筑物结构分类卡”。

汇报:我们是按照**标准进行分类的,属于这一类的`建筑物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老师:关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问。

老师:板书问题,提出要求。

你们可以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书上P10的实验项目中选择项目进行研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再实验。

学生:实验

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案和实验结果。

老师:怎样使自己实验的物体既稳固而且承受力大?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某种建筑物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

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老师:出示各种物体的结构图片,请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和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这些结构有哪些特点?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

老师:你还知道哪些奇妙的结构?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仿生建筑”。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 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设计思路】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一课,意在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活动。通过观察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让学生感知到溶解现象不仅发生在固体和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甚至可以发生在固体与固体、气体与气体之间。

教学通过先回顾上几节所学的内容,复习溶解的概念,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一部分,液体之间的溶解。选择了酒精与水作为观察材料。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无论怎样,酒精和水都是能够相溶的。因为它们的结构很相似,所以可以无限地相互混溶。液体之间的不溶解现象,让学生观察的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油与水混合不相溶的现象。通过两组对比实验,让学生总结出如何判断两种液体能够互相溶解,并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是相互的。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还应向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液体,如醋、牛奶等,让学生观察、区分更多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第二部分,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打开汽水瓶盖,轻轻摇晃,汽水中就会有大量的气泡往外冒。这就是溶解水里的二氧化碳气跑出来了。所以设计的第一项实验活动:轻轻地打开一瓶雪碧,用注射器吸1/3管雪碧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雪碧里的二氧化碳气大量逸出,跑到注射器管里。再慢慢地往回推活塞,管里的气体又慢慢地溶到雪碧里去了。这里的变化,主要是气压的变化引起的。第二项实验活动:把装冷水的试管稍一加热,试管壁上出现了许多气泡。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知到水中溶解有空气。最后以让学生举更多的例子来说明事实,加深理解。再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使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研究一些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初步感知、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2、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烧杯、滴管、酒精、食用油、清水、牛奶、醋、雪碧、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食盐、砂糖、肥皂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揭示课题: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大家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溶解?

我们已经能够判断固体物质是否能溶解在水中,那么再看看大家是不是也能判断其它的液体是否能溶于水中。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1)出示酒精,问:用滴管吸几滴酒精滴在水中,大家观察一下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

学生汇报结果,为什么说酒精在水中溶解了?

再滴几滴水到酒精中,大家观察水在酒精中溶解了吗?为什么?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

大家猜测的很好,事实证明我们对了。通过实验我们说酒精和水能够互相溶解。

(2)出示食用油,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油和水能不能互相溶解?

滴几滴油到水中,油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我们在来看看水能不能溶解到油中,(在油中滴几滴水)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油和水是不能够互相溶解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更多的液体能不能溶解于水中。

(3)出示醋、牛奶等液体看它们是否能溶解在水中?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4)同学们回家可以继续寻找一些液体做实验,看它们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观察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里的二氧化碳。

问: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出示雪碧,打开雪碧瓶盖,观察雪碧液体里析出的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

用注射器吸1/3管雪碧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活塞。大家仔细观察推拉过程中有什么现象?

解释为什么往外拉的时候,注射器里有许多气泡,而往里推气泡就没有了,再往外拉,气泡就又有了呢?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3、出示一试管清水,你们说这水里有没有空气?

说有的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这水里确实有空气。

在酒精灯上给试管稍稍加热,观察试管里发生的现象。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谁还能举出一些水中有溶解的空气的例子?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学生的想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实验小组: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桥墩,记录表。

演示准备:课件,8倍宽、8倍厚的纸条,塑料尺子,重物,提篮、统计表,记号笔等。

学生活动

一、桥梁引入

1、课件出示“杭州弯跨海大桥”图片。

2、出示“纸桥”演示载重。

3、出示“限重标志”。

4、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纸桥的抗弯曲能力?

1、看图片,说桥名。

2、观看纸桥载重。

3、猜测“限重标志”。

4、回答提问:宽度、厚度、间距、改变形状等。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一)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宽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的条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出示实验材料:桥墩、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桥梁;铁垫圈;记录表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5、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1、回答提问:(略)

2、领取实验材料

3、观看“温馨提示”

4、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5、(略)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的条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出示实验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桥梁;铁垫圈;记录表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5、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6、比较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回答提问:(略)

2、取出预留的实验材料

3、观看“温馨提示”

4、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5、(略)

6、回答提问(略)

(三)8倍宽的`纸桥梁与8倍厚的纸桥梁的比较实验

1、出示8倍宽的纸桥梁,请学生猜测它的抗弯曲能力。

2、8倍宽的纸桥梁抗弯曲能力的演示实验

3、出示8倍厚的纸桥梁,请学生猜测它的抗弯曲能力。

4、8倍厚的纸桥梁抗弯曲能力的演示实验

1、推测

2、观看演示实验

3、推测

4、观看演示实验

三、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1、出示塑料长尺:演示横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2、解释房子、凳子等生活用品的立着放的道理。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应用呢?

1、回答提问:(略)

2、观看实物或视频,解释“立”

放的原因

四、课后延声伸

1、谈谈这堂课的收获?

2、这些方法(手指板书的其它几种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显著增强抗弯曲能力?六年级的时候我们会继续探究!

1、学生汇报:(略)

实验记录单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的宽度

一倍宽

二倍宽

四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测试记录

纸的厚度

一倍厚

二倍厚

四倍厚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记录现象。

2、能对收集观察的的资料进行总结,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影子的变化规律。

2、知道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影子及月相的变化规律。

2、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3、太阳钟的记时原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观察记录的影子及月相变化情况。

2、前面收集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自制的太阳钟。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一年有365天,每一天都由白天和黑夜构成,白天让你想到天空中的什么事物?——太阳。黑夜又让你想到什么?——星星,月亮……太阳和月亮虽然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却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你知道有哪些联系吗?

学生回顾单元内容。

二、总结:

1、太阳和影子:

(1)大多数物体在太阳下会有影子,还记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吗?

(2)拿出前面课堂上讨论记录的影子变化规律记录,不同小组间进行交流对比,再次明确影子方向和太阳位置的关系;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否有不同观点(鼓励大胆想象)。

(3)对小组观察记录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4)师:老师看见同学们的桌上放着形形色色的太阳钟,谁来介绍下你的太阳钟是如何测时间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测时间的`?

(5)小结:太阳能够使不透明的物体产生影子,而影子在一天中是由长变短,再变长,由西向东变化的,利用这个原理古人制造了太阳钟。

2、月相变化:

(1)过渡:当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就粉墨登场了。这样的交替周而复始,其中的奥秘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的人。小科学家们,你了解昼夜交替的奥秘吗?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要求发言精练,不必象学习新课那样详尽。

(2)师:月亮是个害羞的姑娘,总是遮掩着脸庞,难得看到全貌。因而人们给她取了好几个名字,还记得吗?

(3)学生回忆月相名称。

(4)师:这些名字我们称之为——月相。同学们都观察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月相日记最精美准确。

(5)交流月相日记。

(6)小结:原来月相是以一个农历月为周期变化的,在同学们的耐心观察下,发现了月亮是围绕着地球转的,从新月到十五的满月,再变成蛾眉月,它在空中的位置也发生变化,真是个爱躲迷藏的害羞姑娘。

3、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1)师:昼夜不仅有影子与月相的变化,还对动植物产生影响,使动植物形成一定的生活节律,也就是通常说的生物钟。

(2)经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3)学生谈论。

第二课时

三、拓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

小组交流,适当板书。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对于磁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前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上有两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能够说出磁铁有两个磁极的名称。

〔2〕能判断两个磁极接近,什么情况相互排斥,什么情况相互吸引。说出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铁粉盒,小条磁,没有标识的大条磁,大头针,塑料盘,实验记录单,记号笔等。

教师准备:大条磁、回形针(或大头针)、铁架台、棉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 出示各类磁铁。

观察教学用的`条形磁铁,表面涂了什么颜色? 上面标了什么字母?明白这些字母代表的意思吗?

观察交流。

了解学生前概念水平,为后续教学服务。

二、认识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1.利用铁架台、棉线、条形磁铁等悬挂磁铁。

说说有什么发现。磁铁每一次都停在相同的位置吗?它与方向有什么关系?

2.小结:原来磁铁又指南北的性质:用“S”和“N”表示。

观察悬挂着的能自由转动的条形磁铁停下来的指向,交流实验中的发现道理:磁铁一端总是指南。

在实际观察中总结发现规律。

三、认识两极两极的相互作用。

1.出示另一块磁铁,分辨磁铁的南北极。

如果把这块磁铁靠近原来悬挂的磁铁,会怎么样?

2.思考:二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怎样找出其中的规律?

3.请讨论实验的方法和实验所需要的工具。建议用小车代替悬挂的方式进行实验。

4.附表:二块磁铁靠近的结果

1.学生介绍生活中的经验。

2. 分组实验:每种方法都实验3次以上,把结果记入下表。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亲历探究过程,体现做中学、做中思。

表格有助于学生梳理、表达。

四、扩展延伸:磁悬浮列车

1.课件:磁悬浮列车

2.(出示断裂的磁铁)老师昨天一不小心把一块磁铁摔断了。摔断的磁铁(其中一块)还剩下几个磁极呢?

3.课外收集:日常生活中应用磁极相互作用的有关资料。下次交流。

1.分组做磁铁悬浮实验,用手感受排斥力的大小。

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以不同的途径,如上网、去图书馆查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附表:两块磁铁靠近的结果

悬挂的磁铁

磁铁

吸引

排斥

S

S

S

N

N

S

N

N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是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案】

《2分类》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看书55页,试给植物的果实分类:

2.什么是分类?

3.给事物分类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类?

5.看书58页,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6.看书,了解“双名法”分类方法:

7.看书,想一想,是怎样用“双名法”来给东北虎分类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到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运动装在商场的几楼卖?怎么知道的?(标志牌————广告牌————分类牌)

2.商场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3.看标志牌,商场的标志牌是按什么给商品分类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尝试分类,认识分类分法和分类的意义

1.试着给植物果实分类,思考: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2.汇报交流

(1)怎么分类的?

(2)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3.阅读(书55页):关于分类、分类意义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三、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一)按相同点分类

1.看书56页,给手指纹按相同点分类。

2.汇报交流:

(1)分哪几类?

(2)为什么这样分?

3.看图,找一找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4.汇报交流:

第一题:这类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题: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们家族成员,为什么?

第三题: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第四题:描述这类海洋生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1)形体:多边形。

(2)色彩:都是绿色。

(3)腿:六条腿。

(4)六条腿的方向一样。

5.总结:

按相同的一个特征或相同的几个特征来分类,这是一种分类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类

1.阅读书57页,说说什么是二分法?

2.关于多极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组讨论:看图,找出二分法的依据。

4.汇报交流:

(1)卵生————胎生

(2)飞行————游动

(3)四腿————两腿

(4)两栖————水生

(5)家养————野生

5.小结: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方法叫多极二分法。分别找出两类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为一类。

6.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7.汇报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无生命

(2)有时间————无时间

(3)单票————套票

(4)齿孔度数

(5)外形规格

(6)发行日期等等

(三)“双名法”

1.阅读书58页资料,思考:什么叫“双名法”?

2.说说你对“双名法”的理解。

(1)属名,该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相当于你的姓。

(2)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相当于你的名字。

3.看图,说说是怎样用“双名法”给东北虎分类的?

都是动物→→→都有脊椎→→→都哺乳→→→都食肉→→→都有猫的形态→→→都是虎属→→→东北虎是虎的一种

4.小结:

“双名法”分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按属和名来分类,先属最后名,有姓————属名,有名————名字,

四、总结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相同点分类

(二)按二分法分类

(三)“双名法”

2.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五、作业

1.考一考爸爸或妈妈,请他们来给事物分类,你做老师,给他们评分。可用书上的题目,也可自编题目。

2.完成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一、观察引入:

1、师:同学们,科学课非常重视观察。请你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打开手电,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师:光点哪里来?(手电) 谁来用手指来演示一下手电发出的光是怎样照到黑板上的呢?我们来猜一猜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猜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实、现象能说明我们的想法?

预设:

(1)夜晚,我发现汽车前灯射出来的灯光是直的。

(2)白天,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时,我发现舞台上的灯发出来的光是直的。

……

5、观察图片:老师也找了些图片,他们能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师:同学们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科学是讲证据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

(1)用手电筒照射光盘中间的圆孔,观察白屏上的现象。

(2)用手电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变弯用手电筒来照,观察白屏上的现象。(可用带弯头的吸管)

……

(3)学生说到书29页的实验方案,请大家看实验单。

①仔细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②该注意什么?(三个孔必须排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可以看幻灯片的演示;距离为5厘米;完成作业: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这两个小实验有什么不同?

三、实验研究,深入拓展

1、学生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并展示。鼓励其他同学想到的别的实验方法。介绍。

3、前面我们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经过这么多方法的反复验证,“板书:反复验证”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吗?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5、请看黑板:你知道科学家平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吗?

(指名学生看黑板小结)

6、师:今天我们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贺你们!

7、(展示幻灯片路灯)你能否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8、出示知识点: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9、回顾。

四、课外拓展,挑战自我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时用了3张带孔的卡片,课后,你能用上10张,15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条直线,用手电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摆得越多越厉害。你们有信心吗?

五、板书设计

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反复验证

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准备

1、白纸、放大镜每人一份

2、书写纸、卡纸、挂历纸、报纸等每组一份。

3、每组准备两本不同的厚薄的书。

二、教学目的:

1、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各种白纸不同和相同特点的能力。

3、培养探究纸的兴趣。

4、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三、教学重点: 观察纸的纤维。

四、教学难点:探究观察比较各种纸,不同特点的方法。

五、教学活动过程

㈠观察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

1、(出示一张白纸)这是一张纸,它是什么颜色?这张纸除了颜色是白的特点外,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2、提供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让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并根据需要记录关于这张白纸的特点。

3、小组交流每个人观察到的关于白纸的特点。

4、全班交流归纳:关于这张白纸我们观察到了它的哪些特点?

5、评价要求:能观察到关于一张白纸的10个以上的外部特征。

㈡比较两张纸的不同。

1、观察一下你们桌上的纸主要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观察并作记录。

3、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特点的?

4、学生汇报交流。

5、比较两张纸的厚薄可用哪些方法?

6、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得出各种方法。

7、试着你们说的方法比较生字卡片与科学纸张的厚薄。

8、怎样观察比较两本不同书的厚薄?

9、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测量、计算等方法。

10、学生用尺来测量两本书纸张的厚薄,并交流观察测量结果。

1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并经历比较各种纸不同特点的观测手段或方法。

㈢观察纸的纤维。

1、这些外形不同的纸,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2、引导学生将小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边。

3、学生观察,并作交流。

4、全班交流: ①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师归纳:这是纤维。

5、纸面上能观察到纸的纤维吗?引导学生将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

6、学生试验之后:①报纸,餐巾纸可以观察到。 ②书写的白纸、书本的纸张不能观察到。

7、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总结: ①在观察中你们有哪些新的发现? ②产生了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什么想法?

9、学生讨论得出: ①发现: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②问题:纸的纤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些纸的纤维粗,有些细?纸是怎么造出来的? ……

10、评价要求: 能够观察到纸的纤维,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㈣课堂延伸。

1、课后针对这些问题去搜有关纸的资料,了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2、分析下节课的内容:我们来造一张纸。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生有能够相互沟通,小组协作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

2、通过自己动手造一张纸,亲身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养成了节约用纸的习惯。

3、学生了解古代与现代造纸工艺,产生对祖国璀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或旧报纸),每组1份。学生查找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的资料。

小组合作人员:每组6~8人。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性研究。

副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纪律。

教学过程:

一、整个教学过程

1、引入。

古代的造纸工艺(学生以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进行交流)。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古代的造纸过程,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资料共享,同时每组派出一个组员到讲台前,阅读他们小组收集到的资料,全班进行资料共享。

2、授课。

资料共享完成后,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古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制造纸的,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自己也来制造一张纸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通过对比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可能会联想到自己造纸的过程。(给学生一定的想像空间)

教师给予一定评价。

引入书上的造纸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步骤讲解,学生自己动手“造纸”,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造的纸怎么样了,能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可能有一些组造的“纸”很糟糕,不能揭下来。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制造“纸”的过程。(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地方,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组互相交流,改进造纸“工艺”,制造出自己满意的“纸”(薄、厚、均匀的纸)。

教师提出节约用纸的倡议。

(建议:造一张纸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造纸的过程中体验纸的来之不易,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开展。教师在教学的引入中要让学生交流造纸的材料,再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制造纸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设计意图要明确。)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化的造纸厂也这样造“纸”吗?引入现代造纸厂的资料(或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追踪记录

收集保存学生的作品:制作的“纸”。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

——《杯子变热了》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就要求我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本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使我们的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感性、具体、现实、流动的生活中来。下面结合《杯子变热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理念】

1、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

【材料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

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长铝条、方铝片各3片,酒精灯、钳子、火柴。

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

教师演示材料:

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辈子、蜡烛、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

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师追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3、师谈话:杯子变热了,这时,我心中自然就冒出了问号,假如是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4、学生质疑:

5、师归结问题,引导出探究重点:杯子是怎样变热的?(板书“?”)(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式引入,让学生在借助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那个解决问题,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来自生活,)

(二)、探究活动一: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

1、指明探究方向:

师:有了疑问,就要研究,就得有研究方法,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们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如果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我就拍手提示你好吗。

下面听清要求:打开盒子,看看里面的材料,然后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设计意图:用拍手提示同学们迅速从讨论状态回到课堂,既不统一强制,又能防止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提出实验要求时,“要求”二字先入耳,避免学生无目的行动。)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重点解决:

A:钳子的作用:安全,防止烫伤。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盖灭,严禁用嘴吹。C:借助彩色蜡的融化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小组的不同设想和对存在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相互碰撞,使实验设计得以完善。同时借助生活材料,使内在的“热传递”得以外显,形象直观、方便观察。)

4、学生实验探究。

师:结合刚才我们的讨论,先完善好你们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

5、研究汇报:

汇报要求:要想取得发言权,必须先对前面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然后才能发言,相同的内容不要重复,否则取消发言权。

(设计意图:利用对汇报要求中的评价手段,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利用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的进行汇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6、教师小结:通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同一个现象:,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向温度低的地方,像这样在固体中传递热的方式科学上称为传导。(板书:传导)。

7、解释生活现象:现在,谁能解释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师谈话:其实,像这种传递热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设计意图:生活实际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利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科学探究再次回到生活中来。此环节中,如果学生提到勺子,教师要注意加以利用,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探究活动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相同吗。

1、引出探究话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勺子,生活中的汤勺一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学生解释。

师:从同学们的解释中老师听出一件事来:不同的材料,传递热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模拟看看。(师出示装有实验器材的杯子)我把各种不同的材料装进杯子中,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热汤?(热水)好,老师给你提供热水,记住,实验完后,把热的和不热的物体分开,这样方便汇报。

3、学生验证。

4、学生汇报。

提出汇报要求:这次我们汇报的要求有所改变。因为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都不相同,所以其他小组汇报时,要认真倾听,相同的内容标出来,不再汇报,他有你们没有的内容,听清记在脑子里,这是你们向同学学得的知识。他没有你有的内容,请你起来补充,让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好吗?

(要求目的:利用汇报环节,继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优良习惯,同时也渗透了善于向他人学习的意识)

5、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到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其实,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当需要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得不良导体材料。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四)、课堂评价:

(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整理、反思。)

(五)、拓展活动:

师:人类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道理,提高科技水平,反过来,又用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套用一句话,就是来自生活,服务生活。你们愿意用自己的智慧改善我们的生活吗?好,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家杯子厂进行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他们发现:现在市场上适合小学生用的、活泼可爱的、便于携带的、不怕磕碰的、还要不能烫手的杯子太少了,于是就想开发研制一种新型的小学生专用杯,现在正在征求设计稿,你们能用自己的知识设计一款符合要求的新型杯子吗?那就请你们课下完成这项任务。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生活用品设计,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现代科学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培养和发展儿童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将来胜任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或教研工作奠定必要的科学教学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持续学习能力。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在高等学校科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教师教育类专业必修课程,是方法性、前沿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融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的综合课程;是在充分学习、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将专业学科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的一门具有工具属性的课程。

三、课程概述

本课程遵循理论知识为先,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充分考虑科学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充分吸纳学科教学设计成功经验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本课程由五个模块共十单元组成。

下载关于全区小学科学教学材料创新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全区小学科学教学材料创新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认识磁铁 大八里小学杨志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 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3.磁性和磁极。 过程与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杨 霞 一、学习目的 认识教学设计的思想和理论发展进程,了解"以教师为中心"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和"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代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过程教学设计研究》成果概述 (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成果负责人: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陈素平 我国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在小学首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类别:┊作者:周学松┊发布日期:2011-6-7 17:21:00 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东营市实验小学 曹丽红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

    一、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 1.观看视频 (1) 教学设计的思考过程 (2) 教学设计模版 2. 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比较学习前后自己多教学设计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 第一章 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述 第一节 科学课程的性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用27篇)

    篇1: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