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0:4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下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篇:小学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雨具的改进

第1课时寻找雨具的缺点

教学目标

1、运用各种渠道搜集源于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开展科学探空活动,不仅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还要具备刻苦钻研、不怕失败的精神。

3、能够小组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他人的成功案例,从中获得科学探究的灵感和启发。

4、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各小组共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修改与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源自于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观察各种雨具图片之后提问:“针对图片中的雨具你能提出多少问题?”“如果把这些雨具与你的确良生活实际相联系,你能够提出多少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接着引导他们讨论、思考:“这些问题有解决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孩子们生活的经验、知识面情况,还可以适时地激发学生搜集自己身边的事物还存在哪些不足与缺点,为后面专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做教学铺垫。

2、活动:特点大搜索。专题研究活动往往就是从问题开始,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对学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认真倾听、共同分析、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认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雨具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讨论:“这个问题适合我们现在探究吗?我们现在有条件探究这个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接下来课文就呈现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调查和采访家长、同学和身边的人,搜索现有雨具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广泛征集人们对生活中使用的雨具的看法和想法,并且及时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还可以把自己的改进思路、探究设想记录在“搜索记录”或“搜索日记”中,这个环节不可缺少。因为在实地考察或别人叙述某件物品的不足或者使用某件物品会出现什么麻烦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某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改进想法迪就是发明的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事后很可能忘记。教材中卡通人物的对话为同学们提供了引导。

3、引入活动;观察各种雨具图片之后提问:“针对图片中的雨具你能提出多少问题?”“如果把这些雨具与你的确良生活实际相联系,你能够提出多少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接着引导他们讨论、思考:“这些问题有解决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孩子们生活的经验、知识面情况,还可以适时地激发学生搜集自己身边的事物还存在哪些不足与缺点,为后面专题研

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做教学铺垫。

4、活动:缺点大搜索。专题研究活动往往就是从问题开始,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对学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认真倾听、共同分析、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认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雨具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讨论:“这个问题适合我们现在探究吗?我们现在有条件探究这个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接下来课文就呈现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调查和采访家长、同学和身边的人,搜索现有雨具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广泛征集人们对生活中使用的雨具的看法和想法,并且及时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还可以把自己的改进思路、探究设想记录在“搜索记录”或“搜索日记”中,这个环节不可缺少。因为在实地考察或别人叙述某件物品的不足或者使用某件物品会出现什么麻烦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某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改进想法迪就是发明的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事后很可能忘记。教材中卡通人物的对话为同学们提供了引导。

5、交流与整理:把调查结果汇总成“雨具的缺点”整理表,分类整理出探究对象的不足之处,便于分组探究。

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各种问题,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交流,给问题分类,最好用表格的形式,便于归类,一目了然。这里一定要放手学生探究,让他们以丰富的事实材料和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来说明这件物品必须改进,以及自己的改进设想。同时,引导改进相同雨具的同学组成一个探究小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与下面的活动融会贯通。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合理,选择的探究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一定和科学性。最好选择自己最常用又有改进条件的雨具准备实验。

教材中所呈现的案例只起到引领作用,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来探究雨具。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研究专题,但选题的范围要尽量有一定的广泛性,这样,便于小组选择各自的研究主题,而小组自动选择的研究主题最好小一些,具体一些。因此,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更具体的内容进行研究。

第二篇: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

六、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搜集到的各种交通工具进行分类。

2、能独立分析搜集的资料。

3、能用卡片的形式摘录有关交通发展关键时期的信息。

4、能用简练的词汇对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标准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告诉其他小组的同学自己获得交通工具发展的信息。

2、能大胆想象,独立完成对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

3、愿意把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并愿意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10种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2、能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并描述其发展史。

3、能说出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缺点。

其他目标:

1、能说出一种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考虑,选择外出旅行的交通工具。

教学重点:

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名称、特点和优点。

教学难点:

想象未来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谁来说说常见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现代化交通工具的知识。

(二)授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

(1)出示古代的交通工具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挂图。

(2)请学生认一认哪些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哪些是现代化的工具?

(3)交通工具的分类。

(4)小结: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了。

2、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交通工具。

(1)外出旅游如何行走?怎样的工具方便?

(2)自己设计并画出一个简单的行程图。

(3)汇报。

3、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1)教师提出要求。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

(3)汇报。

(三)总结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现代化了,刚才同学们想象未来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点,我们对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学习和探究才刚刚开始,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书籍再,画一幅未来交通工具的想象画。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3

(一)课题

《雨的形成》

(二)课标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探究雨的形成。首先是对“冰、水、水蒸气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并能将其运用到雨的形成当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这节课探究性比较强,学生对物体表面出现小水珠有了基础认识之后,针对小水珠提出问题:小水珠从哪里来的,进行探究,设计实验,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乐于动手操作,教师可指导他们独立地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提出问题

2.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是凝结

2.能通过实验,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走近科学,了解科学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实验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七)教学策略

实验探究法,提出假设法,讨论合作法,教师引导法

(八)教学用具

环境:物理实验室

教师:课件,视频

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温水,火柴,镊子,水,小瓷盘,冰块,石棉网,三脚架,烧杯

(九)课时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1)课前探究部分

教师制作导学案,学生提前预习,填写导学案,内容包括: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凝结的概念雨是怎样形成的雨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2)新课导入部分

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走近科学,我听说啊,咱们四年级的学生都是爱观察的孩子,老师这里有一组图片,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冷藏过后的汽水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苹果刚拿出来的雪糕袋子)生:都有小水珠

师:相信大家在生活中看到过很多类似的现象,那么你们知道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吗?同学可以猜一猜。

教师通过一组图片,学生观察,引出问题:小水珠从哪里来,学生做出假设,教师不告诉是不是正确,从而带入课堂,引出课题。

(3)师生互动部分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利用“活动一”的实验来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师出示课件,写明实验步骤,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尤其是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结束后,得出结论,各组汇报实验结果,不加热的玻璃片会出现小水珠,知道小水珠的形成过程,教师总结得出凝结的概念(课件展示凝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

板书:水蒸气→遇冷→小水珠凝结

考虑到有些学生不会使用火柴,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转动,观察各个小组的情况,并保证学生的安全,以防止烫伤。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学生之间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负责引导,板书清晰明了,写出本节课重点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雨也是凝结的过程,提问学生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板书:雨的形成(在凝结概念的上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板书点题,升华主题由小水珠的形成到雨的形成。

学生按照分组,根据“活动2”制定计划,教师出示材料:烧杯,水,小瓷盘,冰块,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实验过程:把水装在烧杯里,固定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然后把放有冰块的小瓷盘罩在上面,观察现象,教师在实验前强调酒精灯和热水的使用,防止烫伤,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小瓷盘出现水珠,不断落下来。教师总结得出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雨。

考虑到有些小组实验失败,教师教导学生不要气馁,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但是时间不能过长,如果学生依然没有学会,可以告诉他,先来看看别的小组是怎样实验的,课下再做一次实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团结意识,感受科学实验的快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课件播放人工降雨的小视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更直观的看到人工降雨的过程,懂得科学造福人类。

(4)课堂总结部分

各组之间在说一遍雨的形成过程,加深巩固,教师总结雨的形成过程,并告诉学生水是可逆的(课件播放水的三种形态之间循环往复的变化)。

找一名学生总结课上所学内容,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总结整堂课所学内容,加深巩固,使整个课堂更加完整。

(5)课后作业部分

教师布置作业,写一篇科学童话。(课件展示作业根据下页8幅图,嘟嘟的故事,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200字左右,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提升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作业运用本节课新知,进一步加深记忆。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安排实验探究雨的形成,在导入中我用生活中的现象,如刚拿出冰箱的苹果,进行图片导入,吸引学生眼球,引出本课教学,提出问题,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根据“活动一”自主探究,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课件上的步骤,探究小水珠的形成,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比实验,更加清晰明了,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没有考虑到可能会有些同学无法参与到实验中,我应该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一个同学,实验结束后,我总结实验结果,引出凝结的概念,然后提出雨也是凝结的过程,并提出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根据“活动二”制定计划,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并适时引导,但是高效才是根本,以往的实验都是学生按照我说的步骤,进行操作,但是这次实验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根据实验器材,自己探索其用途,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实验有些复杂,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时间过长,效率并不高,因此我应该在不改变学生的设计思路下,适当的引导,使实验高效的完成,实验结束后,汇报实验结果,我总结雨的形成,紧接着我播放人工降雨的视频,学生懂得自然界创造雨的过程,知道科学造福人类,然后找一名同学总结,我进行点评,最后以写一篇童话故事为作业,增添科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

从本节课,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已明白雨的形成原理,懂得实验探究的方法,学生的主体性有所体现。我会继续探索,找到更新颖的突破点。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做模拟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风的成因,锻炼收集资料、制作模型的技能,为单元总目标“编辑科普小报”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共安排五个环节:1.搜集关于描述风的相关资料;2.提出关于风的问题,填入问题银行;3.选择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4.搜集资料,解释风的成因;5.做空气对流实验,模拟风的形成。通过搜集资料和实验,描述出风形成的原因和正确操作验证“风的成因”的实验。

教学重点:会做模拟“风的形成”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搜集资料和实验,了解风的成因。

学习目标:

1.能说出5个以上合适的词语来描述不同的风。

2.通过搜集描述风的资料和小组讨论,描述出风形成的成因。

3.能正确操作模拟“风的成因”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

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片段,导入风。风可以帮助船扬帆起航,风还可以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2.春天的花娇艳美丽,春天的草绿意盎然,那么春天的风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春风拂面。环节二:

风的`描述

1.风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所以,我们把它也列入了《气象科普小报》的编辑内内容。你都知道哪些描写风的词语呢?把它记录在你的科学记录本上,记录时间1分钟。

2.提问:你知道不同季节的风有什么不同吗?能说出5个以上合适的词语来描述不同的风。

环节三:

风的形成

1.友友来到我们的星球上,感受到了风的存在,感到很好奇,一直问个没完。同学们对风肯定也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请把你的问题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吧。

2.聚焦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

3.认识风是空气的流动

(1)讨论:要想明白风是怎样形成的,可以先回顾一下刮风时的各种现象。

①刮风时有什么现象?

②你能看见红旗在风中瓢动,炊烟被风吹得倾斜,树叶被风刮跑,你也能感到风的吹拂和力量,可是你看得见风吗?这说明风有什么特点?(看不见,流动的……)

(2)实验:你能利用手头的材料产生风吗?为什么用书扇或者用嘴吹就会有风呢。这说明风是什么?

(3)小结:通过以上事实可以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4.认识风的成因

(1)讲述:自然界的风,也是因为空气流动而形成的,那么自然界的空气流动是怎么形成风的呢?让我们通过搜集到的资料来解释。

(2)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风的形成。

(播放视频)

所以,风是在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空气流动而产生的。热空气向上流动,受冷后下降,形成了冷热空气的对流。

(3)通过模型来解释我国冬季北风的形成原因。

①提问:冬季的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总是刮北风。你能利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对此做出解释吗?

②讲述:用模型解释。

③汇报并分析实验结果。以上实验说明,风是在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空气流动而产生的。

④总结:其实,地球上的温差主要与太阳光的照射有关,所以,归根结底,是太阳的热量推动地球的大气流动而形成风的。1.学生能提出问题。能够对风提出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

2.能够通过模拟风形成的实验解释风的成因。

环节四:

布置作业1.总结:视频复习本节课。总结。

2.布置作业:

(1)做一个实验模拟风的形成,并解释风的成因。

(2)风是一把双刃剑,风有哪些好处和危害?

就比如风的种类中包含有“龙卷风”,它威力无穷,甚至可以将人卷上天空,把友友和他的朋友一不小心卷上了云端,他们在云端里有什么奇遇呢,下一期,我们一起漫步云端。学会整理本课学习的内容和结论。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土壤、水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塑料薄膜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与记录,认识种子的变化,并描述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1、认识种子

教师把准备好的花生、凤仙花、黄瓜等植物的种子,以及向日葵等少数果实发放给学生。先请学生辨认、区分什么是果实,什么是种子。然后,聚焦种子,比较它们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引出要进行实验的内容。

2、整理与交流

这是对种植种子过程的交流。重点应放在“种子是怎样发芽的”上,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变化过程。

3、布置课外作业。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每次课结束后都要提醒学生下一步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1、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

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

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

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

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

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

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

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

2、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会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2、通过制作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体验地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视频:地球各种自然现象

谈话:关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地球

二、提出探究问题

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地球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

2、学生猜测地球的模样。

3、讲述:古代人对地球是怎样认识的呢?

(CAI: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4、讨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如何发挥作用的?

5、教师小结: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地球的作用

三、制作地球仪,发现地球的基本特点。

1、谈话:要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地球的知识,你觉得有哪些方法?

2、观察地球仪,说出自己的发现。(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3、学生制作地球仪

4、比较自制地球模型与地球仪。

5、自评,说出要做什么改进。

四、拓展: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1、谈话: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得地球的知识?

2、把收集到地球资料整理制作成卡片。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锣鼓声声》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前三课都是探究声音的有关科学知识,《锣鼓声声》一课是这三课学习的基础。这节课探究的本质是“声音产生的原理”,而这又是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声音的种类繁多,从表面上看,不同的声音产生的情况很不一样,为了寻找各种声音产生背后的原理,需要全班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在观察中发现现象,通过讨论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既熟悉又陌生。在本课学习前,他们会欣赏各种不同的声音,能分辨出声音中的美。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对声音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们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所以要让他们说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们都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越是他们不知道的东西,他们越是兴趣浓厚。

整体设计:

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科学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知识载体和学生可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经行合理的裁剪和组合。设计为:欣赏优美声音,说说自己听到的声——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整理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科学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

1、在科学实验中发现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利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声音现象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在实验中发现声音产生的原理。

学习难点:能对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塑料尺

钢尺

橡皮筋

音叉

饭缸

学习过程:

一、听音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泉水声、发动机声、风声、等。

2、师、听到这些声音那么有什么想法,想从中知道什么科学知识吗?

3、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锣鼓声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和生动的音箱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是学生探究的源动力。此时相机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从中提出本节的学习主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主动的学习欲望,就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探究筑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胆猜想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有自己想法的学习过程才是高效的学习过程。一开始也许学生的猜想可能会不着边际,但也是有意义的,这样可以与实验后的结论产生鲜明的对比,形成更深刻的知识烙印。

三、动手操作,理解“振动”

1、做小实验,认识“振动”。

①、用手抖动书页;②、拨动塑料尺;③、拍手;④、敲桌子。

学生分小组完成小实验。

2、讨论:

①、发声的物体是什么?

②、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③、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

3、学生展示后,提出“振动”一词,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振动”是什么意思。

4、学生修改自己的猜想:师引导提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科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在这里的几个小实验,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讨论的几个小问题也都能在仔细观察中找到答案,进而初步提炼出“振动”。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地动了脑、动了手、动了眼、动了口。

四、实验验证,找到规律

师、对于你们刚刚提出的猜想,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吗?

实验一:

实验材料:钢尺

皮筋

实验方法:按压

弯曲

拉伸

实验现象:

自己的想法:

实验二:

实验材料:钢尺

皮筋

实验方法:拨动

击打

实验现象:

自己的想法:

实验三:

实验材料:锣

音叉

桌子

饭缸

实验记录

实验材料

发出声音

不发出声音

方法

现象

方法

现象

自己的想法:

小组内讨论,提出各自小组的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要以探究实验为核心,也只有亲自参与的实验探究才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逐渐形成自己的科学素养。这一部分的实验探究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老师引导到学生独立完成,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开放性。

五、巩固应用。

出生幻灯片

1、昆虫飞舞时如何发出的声音?

2、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利用已学知识解释身边现象中,不仅仅巩固了新知识,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板书设计:

锣鼓声声

——声音的产生

抖动

物体

拨动

振动

发出声音

敲打

按压

物体

弯曲

没有声音

拉伸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收集证据的能力。通过图、文等手段记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2、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大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的志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意识到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群体的生存,了解大气污染的部分原因,激发他们为保护环境而奔走疾呼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香水的`扩散”

教师手执打开瓶盖的香水瓶站在教室的一角,让学生闻到香水气味就举手站起来。引导学生观察香水扩散的规律,由此引出“香水的分子能跑到空气里,其他一些物质也会跑到空气里吗?”

2、观察与猜想“空气里有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广泛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人为的众多的空气污染源。可结合书本上的插图进行启发。

大家所说的都是真的吗?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污染到底对我们的产生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在讨论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去实验、调查及进一步研究的欲望。

3、实验或调查(“空气里的颗粒”或“汽车尾气的危害”)

“空气中的颗粒”与“汽车尾气调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当然也可以两个都做)。

4、交流研究成果

在学生进行充分调查积累的基础上,再利用课堂教学时,以研讨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共同商讨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

5、拓展活动

到附近做一个主题为“还我清新空气”的宣传活动,或给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致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大气污染的定义、白色污染的定义,通过观察有关图片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

通过小组讨论,认识保护身边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明确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的含义

2、认识大气污染、白色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3、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造成大量动植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或濒临灭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当今世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认识到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图片及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问题。

2、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平利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空气质量(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原因。(河流较多,山上的树多、草多,工厂少……)

2、引导学生观察大气污染状况的图片。

3、出示大气污染的定义。(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4、集体学习:

A、介绍“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B、大气污染后有哪些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

C、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关闭污染大的工厂;少开车,使用环保型的交通工具……

5、小结:人类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白色污染

1、介绍美国科学家贝克兰及他的重要发明(合成塑料)

2、了解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塑料制品有哪些优点?

(方便、轻巧、便于存放)

3、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

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讲卫生,乱丢乱放,塑料袋需要一两百年才会腐烂……)

4、白色污染的定义: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叫白色污染。

5、介绍白色污染的直接危害和潜在危害。(用ppt介绍危害,并说明人类活动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6、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教师通过ppt介绍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其优点:风吹日晒雨淋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就能腐烂掉。)

四、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由于大气污染、白色污染,造成了生态环境慢慢恶化,一些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亡。

2、介绍已经灭亡的动物以及濒临灭亡的动植物图片。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建自然保护区。

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四川卧龙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五、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1、出示平利的美景图。(琵琶岛、翠茗园、观赏桥……我们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里是多么幸福!)

2、小组讨论:

从身边的哪些小事做起,就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

六、课堂小结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3、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板书设计: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大气污染 (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生态环境被破坏

白色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保护环境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展示了一幅小学生大美丽的大自然中采集土壤的情境图,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了解当地土壤的基本特征,并做好观察记录,为课堂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课只有两个活动,活动一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前在采集土壤的过程中了解到的,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土壤里的情况进行交流,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个大致的了解。活动二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是学生常见、熟悉的物质,不少学生玩过土壤,具有很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很强的研究兴趣。本课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为主要的目的。通过准备的实验器材进行引导、“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自由活动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观察土壤。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根据情况拿到课堂上来进行。

拓展活动是让学生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把最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让学生把课上的对土壤成分的研究转为课下对土壤形成的研究,让学生对土壤继续研究下去。

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周边的环境中去采集土壤,并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描述:

一、播放视频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1、提出问题。

(播放充满生机的自然风光的视频,并配以相应的语言)

土壤妈妈养育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那它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土壤里会有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2、学生猜测。

(生猜测,教师随机板书)

【课前,学生已经历过自己去采集土壤的过程。因此学生的猜测有些就是自己的观察所得。有的是学生的推测。如果有的学生提到有动物尸体,可能有的学生会质疑早都烂没了,这时教师适当解释:动植物在土壤中腐烂以后形成的物质叫腐殖质,它在燃烧时会有一种烧糊肉的气味】

二、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1、设计研究方案。

这是大家的想法,土壤的有些成分,我们通过观察的方法就知道了,可对于有些成分,有的同学还持有不同的意见,土壤里是不是真的这些东西呢?你能利用你面前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共同设计出你们最想知道的内容的研究方案。

(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老师已经给学生准备了教师准备的土壤、铁盒、烧杯、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滴管、玻璃片、及学生自己挖的土壤等实验材料。根据材料的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想到通过烧土壤的办法试试是不是有腐殖质;通过把土壤放到水里的方法看是不是有空气的存在。对于砂、黏土和无机盐等成分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会根据书中插图的提示也设计出来。也可能设计不出来。如果学生想不到也不要强教给学生。在实验探究时,指导学生去进一步的进行实验研究。学生设计的'方法也可能多种多样,必须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水分种成分的探究,有些可能直接摸,有的可能加热,有的可以放在纸上挤压等。】

2、交流设计的方案。

谁愿意把你们设计的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交流)

【对于学生说的不恰当的、不严密的地方,可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如果学生说不到的,教师可适当补充,在这儿师生要一起把实验方案设计的明明白白。】

同学们真棒,想到这么多方案。如果现在就开始研究,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己提出注意事项,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或强调)

【在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3、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实施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此实验活动大约需要10—15分钟。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直到每组同学能扎扎实实地进行完自己的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实验现象的同时,也会有其他的发现。这些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如,学生在对土壤加热时还可能会看到有“热气”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水分的存在。对于没有设计出洗沙这个方案的小组可引导学生观察静止后的泥水,沉淀下的泥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用手捏一下上层的泥和底层的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土壤中有沙和黏土的成分。对于没有设计出研究无机盐方案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得出土壤中有溶于水的物质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以便及时解决学生随机发现的问题。】

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

都研究好了吧,现在就请各小组来展示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其他组的同学要认真听,并做好记录,如果有不同意见,等他汇报完了你可以再来补充。

(学生汇报,对于汇报中精彩的、值得肯定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及实验结论,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在简单汇报自己的做法后重点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自己得出的实验结论。时间允许尽可能让每组都到台上进行汇报。最后全体师生汇总交流的结果。】

5、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土壤里有空气、砂、黏土、水、腐殖质、无机盐等成分构成的。土壤的成分可真丰富,它就像一位母亲,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也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它无私地奉献着,那我们应该为土壤妈妈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流)

那我们面前这些土壤怎么处理呢?

(学生自由回答)

三、引导学生拓展活动,把课堂研究拓展到课下

说得真好,有了我们这些小卫士,相信土壤妈妈一定会越来越美丽。这么富饶的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想)你可以搜集、查阅相关的资料,把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记录下来,做成资料卡。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老师帮忙。

【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把课堂的研究拓展到课下,激发学生自己进一步去研究探索,同时也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帮助,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甩给学生便什么也不管了。】

体会与反思

本课是《土壤和生命》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自由活动作为了一个课前的准备,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土壤,学生通过采集活动的亲力亲为,先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对土壤的感性认识。比如说从哪里采集的?土壤上面有什么?土壤里面有什么等。虽然教师还没有提出探究问题,但学生却通过采集活动,为探究做了心理、材料、经验、感性等多方面的准备。

2、教学时,教师再提出“土壤里有什么”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再是简单的观察到的东西了,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推测和想象。这样就达到了启发学生深层感知土壤目的,与上一环节不同的是探究目的更加明确。探究的方法也不再是单一的观察,而是借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是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

3、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察到的现象和研究的收获是探究教学重要的内容,也是探究教学的重点所在。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交流时收获就越大。如有的学生把土壤放到了水中,就看到有很多的气泡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大量的空气存在。也有的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对比实验,把松散的土壤和结实的土壤分别放入水中,发现松散的土壤比结实的土壤冒出的气泡要多很多。这位同学在交流时就说到了我终于明白农民伯伯为什么每年都要松土了。就是一些无意间的发现也要给予肯定。只要激起孩子们那颗发现之心就是成功的。这样大家一起交流的时候,本组的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喜和收获,别的小组的学生也能从中了解到同伴的想法,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的表示肯定,这使学生更加放心大胆,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才是学生在课堂上最精彩的发言,这才是真正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课!

本课教学,还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作为探究伙伴,教师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

2、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现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科学素养的培养。

3、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借助学生在认识上的不同,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达成共识。

本节课在实施中也有几点令人遗憾的地方:

1、实验小组活动过程中,所谓“好”的学生掌握着设计、操作实验的权力。看起来小组活动既能设计、操作实验,又能通过实验总结交流自己的发现。实际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这部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2、组中的交流、合作不够。不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没有很好达成共识,出现了你研究这个内容,我研究那个内容的现象。

3、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需所需器材了解不够,进一步说明学生在设计实验方面的不足。

4、需要提示的是在没有泥土的城市里或土壤种类不全的地区,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准备好土壤的样品,供学生观察。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器官的作用,探究根茎的作用,理解空气、阳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过程

1、观察、记录、分析种植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观察、记录小苗的生长发育由学生小组或个人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材上的“黄瓜种植日记”提供的只是其中的一个范例。

教师组织各组整理种植日记,并进行综合分析,做成不同形式的记录本或统计图,形象、具体地表示小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记录表”要表现出观察日期、小苗高度、样本序号等项目,以便于不同植物间的比较。

“统计图”可以统计叶片生长情况,也可以统计一定时间内开放的花朵、结出果实的数目,还可以较为准确地统计出一个果实的生长速度。

2、认识一株植物的组成部分

学生经过了课余时间的观察与研究,课堂上最好能用挂图检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

4、观察、解剖花朵,比较雌雄花的不同

指导学生认识花的形态。不同的植物,花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有的花谢之后能结出果实?而有的花则不能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很容易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解剖花的结构。

美丽的鲜花都有艳丽的花瓣,除此之外,雌雄花还有很大的差别,如黄瓜,雌花内有雌蕊,雄花内有雄蕊。更多的花朵内则是雌雄蕊的统一体,如桃花。

需要注意的是,解剖花朵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要非常细心。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研究计划表、教师搜集相关知识并制成资料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结合学生上一节课的猜想谈话导入: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研究进行验证。

板书:《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二、计划与组织。

1、学生分组商议,制定研究计划并填写好“研究计划表”。

研究主题

研究目的

组员分工

研究时间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活动要求

2、集体交流评议,修改完善我们的研究计划。

教师强调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是安全。

三、事实与证据(课外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搜集证据的方法与途径。(采访、上查询、阅读书籍……)

2、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搜集关于人类祖先生活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师指导部分学生开展探究。

3、学生写好。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4

教学要点

了解测量风的仪器。

教学目标

1、体验长期测量的意义及成功测量带来的快乐。

2、知道有关风的基本概念,能用测量仪器测量风的风向和风力。

3、会制作测量仪器,并适当进行改进。

教学过程

1、交流记录结果,上节课布置了一项课后活动,记录一周的“风的预报”,小组间互相交流一周来的记录,针对记录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性解释的训练,教师选择一些适合做假设性解释的问题,让同学做出合理的解释。再一次提醒学生,解释是要有依据的。

3、阅读第17页“风力与风向”,看看室外的风,知道有关风的简单知识,认识常用测量仪器及使用方法。验证部分假设性解释。

设计与制作,测量风的仪器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自动化、电子化的专业仪器、简单的'如纸风车、红领巾等,均可以用来测量风力和风向。

这个环节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作为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实用、经济、美观、操作简单、材料容易得到等。三年级的学生,在设计时能够做到实用、材料易得这两点就已经足够了。

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仪器的作用和原理,再画出草图,小组内分工,准备好工具和材料,就可以开始制作了。

尽量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方案,搜集制作材料,学生的作品会是五花八门的,只要能说原理,并且实用,就值得肯定。

4、制作测风仪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仪器制作完成后,用它来实地测量,检查设计与制作水平。之后与气象台公布的数据进行对比,依照差异,思考自制仪器的缺陷,并进行改进。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铁材料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

(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

第三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钻木取火》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钻木取火》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说明:

取火——人类支配自然的开端。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利用自然的见证。对于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学生通过多种媒体已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没有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内部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活动准备:

教科书展现了一幅古人钻木取火图:图上有一老一小两个古人,老者正在向少者传授钻木取火的方法,木头上有烟雾冒出,意在提示学生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钻木取火。文字提示:搜集有关古人利用火的资料,了解“钻木取火”的方法。意在提示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了解古人用火的历史,并提前进行初步的探究,为课堂深入研究做好准备。文字提示了本课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如木板、砂纸、铁丝、手钻、火柴等。本活动准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根据情景图和文字提示,展开想象,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体现了课前准备的开放。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试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

本活动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景图。四个学生围桌而坐,桌上摆放着各种书刊资料,意在提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传递获得的各种信息。其中一生语言“我认为摩擦会产生热量”提示学生将摩擦与生热相联系,意在引领学生对“钻木取火”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语言“能量是这样转化的……”提示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开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扩大信息占有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二是教科书展示了四组学生学生实验情景图:第一组是两个学生合作,用手钻钻木,意在提示学生模仿古人进行“钻木取火”;第二组是一个学生正在搓手图;第三组是一个学生用砂纸打磨铁条图,第四组是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图。卡通语言“我还有其他方法”意在提示学生不要只局限于教科书提供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为学生的验证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

三是教科书以“钻木取火的道理”为引领,引导学生展开表达与交流,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认识填写到空白处。这一活动过程具有很强的开放,学生既可以填写钻木取火的原理,也可以填写能量转化的过程,还可以填写自己的体会。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活动后的交流,整理对钻木取火原理的认识,以实现相互借鉴,资源共享。

本活动主要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活动二:说说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教科书展示了五幅图:第一幅图是工厂车间内工人师傅用切割机切割金属,火星四溅;第二幅图是商场电梯扶手因摩擦而发热;第三幅图展示的是一卡通正在玩滑梯,“屁股好热”暗示因摩擦而生热;第四幅图展示的是飞机降落时,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而产生火花;第五幅图是载人航天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燃烧。以上五幅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生活中的摩擦生热现象,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自由活动:

教科书提供了两个自由活动指向。

一是教科书以“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学生交流情景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摩擦生热现象的负面影响展开研讨,列举事实,阐述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语言“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提示学生列举摩擦生热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我知道……”意在提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讨论、思考解决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摩擦生热现象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是教科书以“我们来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为引领,将研究的重点从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转移到机械能与其他能量间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成热能外,还能转化成电能、光能、声能等,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能量之间的转化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为学生最终理解无处不在的能量及能量的转化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本课自由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由活动的“自由度”,强调每个学生都应是学习的主人、问题的主人,目的是给学生充足的、开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甚至于解决问题。

第四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齿轮》 教学设计

齿轮 教学设计

【教

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青岛出版社·六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齿轮》一课选自青岛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泡沫板、刀子、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

只有活动过程属于课堂集体探究学习的内容。教科书中设计了却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理念,因而教师比较容易把握教材。

【研究专题及观点】

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手的科学的研究态度。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基本上遵循教材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历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猜猜齿轮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所应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哪些机器中还有齿轮呢?他们分别起什么作用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

同时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善于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及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兴趣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

【实验器材】

玻璃板 小刀(大小两种型号)胡萝卜 泡沫板 牙签 机械实验盒 激光笔 即时帖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模型(出示齿轮的模型),是什么? 生:齿轮

师:确切地说是齿轮的模型。

师: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说说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齿轮? 生:钟表里面有。生:机器等。„„„„ 师:还有没有? „„„„

师:看来,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的,它和杠杆、滑轮、斜面一样,常用于各种机器中。

二、猜想假设:

师:齿轮在机器中有什么作用呢?(稍停)大家可以猜一猜。生:

师:还有没有?

师: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三、制定方案

师:要想知道齿轮的作用,你们认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查资料 生:做齿轮模型 生:做实验 生:找几个齿轮试试 师:大家想的这些方法都很好,但在这节课上,你认为应该选用哪种方法? 生:做齿轮模型做实验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可以么? 生:可以。

师:要做实验,我们必须要有什么? 生:齿轮。

师:好,我们就先动手做齿轮模型,再来研究齿轮的作用,可以吗?

四、探究活动 活动一: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老师课前用什么做的齿轮模型,怎么样?(稍停,让学生看清楚)老师也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材料和工具,看看都有什么?

生:汇报

师:其他小组都有这些材料吗?大家就用这些来制作齿轮模型,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认为制作这样一个齿轮模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生:5分钟。生:10分钟。

师:根据老师的经验,制作这样一个齿轮模型大约需要3分钟。这样吧,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请大家思考,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生:不要让小刀割破手。(对,安全非常重要,在制作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在5分钟之内完成。生:要做的漂亮。

师:对,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安全,二质量,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师:做好后,可以用牙签固定在泡沫板上,为了方便,我们在玻璃板上操作。(稍停)准备好了吗?好,老师开始计时。

(播放课件,计时开始)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师:请同学们注意了,还有一分钟,没做完的同学可要抓紧时间了。师:好,时间到,请同学们把刀子和剩余的废料放进小盘里,看哪个小组整理的又快又好?

生整理

同学们都很棒。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哪个小组做的漂亮?

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展示。师:其实,大家做的都很漂亮。

师:可是能不能用它们来研究齿轮的作用呢,还需要检验一下。

师:请看这里,(出示示范)可以让齿轮互相咬合,转一转,看看在转动时有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换另一页幻灯片,关掉表)

生活动,并观察。

师:能不能转动?为什么? 生:

1、齿不均匀,没法转;

2、不是圆形,厚薄不一;

3、相邻的齿不能互相咬合。

4、转不动 5.齿容易断

6.我们的能转动一点 7.我们的能转

师:发现的问题还不少呢!

师:看来用这些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既然这样,就请大家先把它们放回小盘里。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你认为能够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生:

1、齿要均匀;

2、是圆形;

3、相邻的齿互相咬合。

师:对,合格的齿轮只有是圆形的、并且齿要均匀,才能够很好地咬和在一起并能正常转动。哪些小组做的符合这些条件? 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有哪些?把手举起来看一看。

师:没一个合格的?大家都非常诚实,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实际上,制作齿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的制作蕴含着很高的技术含量,就拿我们国家来说,一直到七十年代,才能批量生产标准的齿轮。今天大家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制作并发现这么多的问题,已经很不简单了。为了方便同学们的研究,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比较规范的的齿轮,(拿出齿轮 示范)今天,我们先借助它们来研究齿轮的作用,好不好?

活动二:研究齿轮的作用

1、制定方案

师:下面老师就发给你们,请同学们先看一看,里面有几个齿轮?大小一样吗?

师发齿轮。

师:看清楚了?有几个齿轮呀? 大小一样吗?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6个齿轮且大小不一,你们小组打算怎样组合这些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呢?小组内先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老师发放齿轮。学生边观察齿轮,边讨论研究方案。师:我们先不要动手去做,先讨论研究方法。

师:讨论好了吗?好,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方案?(生回答)生:我们小组准备把两个齿轮组合起来研究。(也许会有不同的发现,还有不同的组合方法吗?)

生:我们准备把三个齿轮组合起来研究。(这个方法可以,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准备把所有的齿轮都组合起来研究。(你们小组充分的利用资源,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我们准备先用两个组合,再用3个、4个来研究。(这个想法很好)生:我们准备先观察齿轮,再组合研究。生:我们准备把一大一小两个齿轮组合起来研究。生:我们准备把大小不一的齿轮组合。

2、实验研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不错,下面,就按照你们小组的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可以两两组合,或者多个组合在泡沫板上进行研究,关键是看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听明白了吗?把研究和发现记录下来,(师发记录单)咱们可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发现的多。开始。(切换投影)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小组是怎样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转动一个齿轮,与它咬和的齿轮都能转动。

师:这说明什么?你看,你们把力量施加在这个齿轮上,其他齿轮都能转动,其他齿轮转动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说明什么? 生:传递力量。

师: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生:相咬和的两个齿轮转动方向不一样,是相反的。师:怎么个相反法?

生:你用手转动齿轮,让它自左向右转动,而与它相咬和的齿轮却是自右向左转动。

师:说明什么?转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实就是改变了什么? 生:力的方向。

师:力的方向是通过谁改变的? 生:齿轮。

师:也就是说齿轮有什么作用? 生:齿轮能改变力的方向。

师:再多组装几个齿轮试试看,还能发现什么?

(目的是让这样的组发现当多个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间隔的齿轮转动的方向是相同的。)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当大小齿轮组合时,他们转动的速度不一样。师:怎么个不一样法? 生:小的转的快,大的转的慢。

师:也就是用同样的力,转动齿轮,会让小齿轮转动的快,也就是加快了小齿轮的转动速度,如果小齿轮带动大齿轮,会让大齿轮转的怎么?

生:慢。

师:从这些情况看,齿轮有什么作用? 生:改变速度。】

五、汇报交流:

师:研究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研究发现。其他小组注意听。哪个小组先来?

生:我们发现当转动其中的一个齿轮时,其他齿轮也跟着转动,我们认为齿轮有传递力量的作用。

师:请你们到前面来,演示给大家看看。学生台前演示。师:他们小组发现:当齿轮相互咬合时,转动其中的一个齿轮时,其他齿轮也跟着转动,说明齿轮有传递力量的作用。

师:其他小组有这样的发现吗?(第一个把力量传递给了第二个, 第二个又把力量传递给了第三个,那说明齿轮有什么作用?)

生:

师:对于齿轮有传递力量的作用这个说法,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齿轮有传递力量的作用? 生:是!

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们发现,两个相咬和的齿轮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师:这个发现可不得了,其他小组有这个发现吗?你告诉大家怎么个不一样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演示。(实物投影仪)

生:用手转动齿轮,让它自左向右转动,而与它相咬和的齿轮却是自右向左转动。

师:嗯,一个顺时针转,一个逆时针转,当我用力的这个齿轮顺时针转时,与它咬合的另一个齿轮则逆时针转,它们转动的方向不一样,这个齿轮的转动方向是通过谁改变的?

生:另一个齿轮。(在传递力量的同时,什么还发生了改变?)师:说明齿轮有什么作用? 生:齿轮有改变运动的方向的作用。

师:刚才的小组汇报的真好,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发现,当一大一小的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两个的转动速度不一样。

师:真是这样吗?上来做给大家看一看。生:

师:大家看清楚了吗?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我们在小齿轮上做一个标记,大家仔细看,我转动大齿轮,当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转几圈?这说明什么?

生:速度不一样。师:谁快谁慢? 生: 那么这个小齿轮的运动速度是谁改变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转动小齿轮,那么这个大齿轮的运动速度是谁改变的?

生:

师:那说明齿轮有什么作用? 生:

师:在相同力量的情况下,大的转的慢,小的转的快.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放录像(这是正常工作的机器,请同学们仔细看)(借一个激光笔,)师:通过录像我们发现确实是大齿轮转的慢,小齿轮转的快,齿轮确实有改变运动速度的作用。

小结:

师:通过以上的研究,现在你知道齿轮有哪些作用了吗? 生:

师:通过我们的研究,知道齿轮的作用有:传递力量、改变用力方向、改变运动速度。

六、拓展应用

师:知道了齿轮的作用,人们就是利用它的作用进行工作的,并不断地对齿轮进行改进、创新,研制出各种各样的齿轮,请看大屏幕,(播放录像)这些齿轮就应用在各种机器中,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方便。再看大屏幕:

师:这是大家都喜欢的四驱车,它里面就有什么? 生:齿轮

师:对(播放课件),它就是靠齿轮来传动的。它应用的是齿轮的哪个作用? 生:

师:继续看,这是什么? 生:自行车(山地车)

师:这么多大小不同的齿轮是干什么用的? 生:可以改变速度。

师:它就是利用齿轮来改变速度的。

师:再看(播放课件,汽车变速器),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

师:这是汽车里的变速箱,请看这上面都是什么? 生:齿轮 师:对,汽车就是靠这些齿轮来调整车速和方向的,你们说,汽车中的这部分齿轮应用的是齿轮的哪些作用。

生:

师:(播放课件)这就是表中的齿轮,表针的转动就是齿轮带动的,请大家仔细思考,表里面的齿轮主要起什么作用?

生:改变速度。

师:非常好,表针就是用大小不同的齿轮来控制速度的和传递力量的。师:日常生活中,哪些机器中还有齿轮呢?他们分别起什么作用呢?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可以吗?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平的材料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

1哈哈1如果是大人和小孩能一起玩跷跷板吗?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

(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L1L2杠杆oF2F1平衡螺母

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学生汇报)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

远。)

提问: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总之,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L1=F2·L2这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下载小学科学下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下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推荐)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2、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3、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开展评价的习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大......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神奇的机械 目 录 1.什么叫机械„„„„„„„„„„„„„„„„„„„ 1 2.怎样移动重物„„„„„„„„„„„„„„„„„......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科学六年级下册《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 三堡寄宿制小学项秀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杨 霞 一、学习目的 认识教学设计的思想和理论发展进程,了解"以教师为中心"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和"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代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认识磁铁 大八里小学杨志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 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3.磁性和磁极。 过程与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过程教学设计研究》成果概述 (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成果负责人: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陈素平 我国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在小学首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现代科......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类别:┊作者:周学松┊发布日期:2011-6-7 17:21:00 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东营市实验小学 曹丽红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