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新理论新技术在森林经营中的应用
林业有害生物
综合治理新理论新技术在森林
经营中的应用
陈志国
通过认真学习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发展均势的新挑战及林业有害生物综合理的方法与对策。明确了在未来的工作中森林保护队伍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认识到加快林业发展和森林保护事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准确把握林业和森林保护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努力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国土绿化水平,加强森林经济发展。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地力衰退问题,森林脆弱性增加、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低下。有害生物种类增多、爆发越趋频繁、危害程度更趋严重。二是气候异常,灾害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危害的诱因增多。三是林分结构和森林健康状况欠佳,抵御有害生物能力较差。四是物流剧增检疫难度加大,有害生物入侵扩散的风险增加。
森林有害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具有潜在危害性的灾害,发展到成片死树、毁林的严重程度之前,往往不易被人们察觉或重视。以往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许多地方长期被忽视和延误。因此,要把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宣传工作作为争取领导支持、群众拥护的重要前提来抓。应结合有害生物危害及防治实例,利用一切宣传工作,争取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森林有害生物对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潜在威胁;宣传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宣传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条例。通过教育,使防治工作为社会各界、各级领导重视,列入议事日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搞好防治工作。
要把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同当前的森林经营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感到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全面监测、及时预警、准确预报”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工作
监测预报工作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森防方针的首要环节,也是今年国家林业局要着力抓好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今年全省上下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抓好监测预报工作。要紧密围绕“全面监测、及时预警、准确预报”三句话来组织开展监测预报工作,这既是监测预报工作的目标,也是对监测预报工作的总要求。
(一)健全网络,全面监测。一是进一步加强全省国家级测报点建设。要按照国家新公布的测报对象,对国家级测报点及时调整测报对象,落实测报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国家级测报点的带动辐射作用。二是加强对省级测报点和重点林区监测点的基础建设,结合预防工程项目的启动实施,做好调查工具及交通工具的配备。三是重新调整监测点,要求乡镇凡独立设林业站的必须设一监测点,没有独立设林业站的也要有兼职的监测员。四是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要把天然次生林、灌木林、有害植物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在全省形成以省监测预警中心为龙头,以市、县森防站为枢纽,以国家级测报点和省级测报点为骨干,以乡镇(场)基层监测点为基础的上下贯通的四级监测预报网络体系。
(二)分区施策,早期预警。要按照划类分区、分区施策的原则开展监测预报工作。全省应将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杨树病虫害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主测对象和监测对象,及时发布预报。
(三)突出重点,准确预报。松毛虫、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杨树病虫害等是我省主要的病虫种类。对这些病虫要提高预报准确率。县级森防站在发布趋势预报的同时,要结合防治发布短期生产性预报。生产性预报应成为测报工作的重点,只有及时准确的预报,才能科学的指导生产防治,避免造成大的灾害。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测报数据问题。各地要强化日常报表管
理和数据核查工作,认真做好月报和年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和严肃性。采用数据应以系统上传数据为准,避免出现系统上报数据与各类报告及宣传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二、以检疫执法为中心,进一步提升检疫御灾工作水平
要实现两个确保:一是服务大局,确保出圃造林苗木无疫苗;二是严格防范,确保及时发现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疫情。围绕两个确保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抓好产地检疫,确保苗木质量。一是把产地检疫工作纳入当地造林绿化任务范围,确保造林苗木质量。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四检”制度,严禁疫苗出圃。
(二)全面落实《预案》,提高应急能力。各市、县要依据制定完成本地区的《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以市为单位组织实施应急演练。对松材线虫病和红脂大小蠹等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要以市为单位实行按月“零报告”制度。各地要充分发挥指挥部成员单位作用,协调各相关部门,把此项工作真正变成政府行为,扎实做好防范工作。
(三)规范执法管理,提升执法水平。各市要高举执法大旗,强化内部管理,坚持依法行政。要按照《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增强法律责任和服务意识,强化执法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检疫执法力度。既要按照《植物检疫条例》赋予的职责,大胆开展检疫执法工作,严格检疫执法,用好权,把好关,切实做好相关部门协调工作。
(四)狠抓复检工作,防范疫情传入。一是重点对今年主要绿化工程场所(厂矿、机关、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道路两翼、四旁绿化等新植的树木;当地较大的木材、种苗、花卉、中药材交易市场及储存、加工场所要进行复检。二是进一步强化港口、车站、大型企业的复检工作。
三、以工程治理为手段,进一步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一)实施分区治理,强化工程治理。根据全省林业发展布局,要实行划区治理,分类施策,全面实施重点病虫害的工程治
理,并实行省、市、县分级管理的方式,以增强防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推广国家级工程治理的成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治理的力度,防止爆发成灾。针对我省樟子松衰退病治理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林业厅樟子松衰退病治理现场会精神,按照责任状的要求和省厅批复的治理方案全面加强樟子松衰退病治理,确保完成年度治理任务。
(二)调整防治结构,加强科学防治。一是全面推行工程设计书制度。防治前要搞好调查研究,精心设计,科学防治,提高治理的科学性和治理水平。二是突出无公害防治和生物防治。要着力调整防治结构,采取无公害防治为主,坚决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步加大生物防治的比例。要加强对生物防治的技术指导,切实保证防治效果。在食叶害虫工程治理项目区要全部采用无公害防治,绝对禁止使用化学农药。要进一步强化营林措施在防治中的作用,并作为实现持续控灾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各地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生物制剂,如在美国白蛾防治中使用周氏啮小蜂,在松毛虫防治中使用赤眼蜂等。要建立各种类型生物防治示范区,树立生物防治典型。对已有的生物天敌场点,要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对生物天敌的生产和应用予以大力支持。
(三)贯彻落实条例,推进依法除治。一是要推行限期除治通知书制度。对一些拒不防治或不认真防治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下达限期除治通知书,督促林主防治,确保整体防治效果。二是要贯彻落实“谁受益、谁防治”的原则。要逐步建立公益林的有害生物预防和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治理主要由政府
负责,商品林有害生物防控主要由经营者负责的责任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投入机制,调动经营者投入防治的积极性。三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防治不力造成重大损失和灾情扩散蔓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
(四)强化联防联治,实施整体推进。要建立协同御灾机制,全面推行联防联治。行政毗邻地区,包括省际间、市际间和县际间,要针对同种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建立联防联治协调机制,统一方案,分头实施,各负其责,协同作战,切实提高防治成效。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作业时间、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的防治协作机制。要实行信息通报制度,互相交换各自主办的信息简报和各类信息材料,实行信息共享。各地要主动与毗邻地区进行协调,切实开展好联防联治,切实收到实效。
四、以目标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强化责任制度
对森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是多年来加强森防工作的成功实践,是强化政府行为,落实领导责任的一种有效形式。要不断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和检查考核办法,加强日常动态考核,进一步调动各级领导的积极性,强化政府行为,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第二篇:新技术_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21世纪是人类步入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前落后的教学方法急需引入信息技术已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因为现如今仅仅依靠教师的“口讲书写”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教育现代化不能离开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新技术、新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技术
新媒体
语文
新技术、新媒体因其具有图片、声音、影像结合的特点,能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所以它可作为较佳的教学辅助工具。巧用新技术、新媒体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各具魅力。
一、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创设教学情景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年龄小,好奇心强的小学生喜欢探究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多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但现实教学中经常只停滞于“空洞说教”这一层面,方法老套,教具不多,手段单一缺少活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调动,使得阅读教学得不到好的效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声音、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传统教学手段更加生动、形象。尤其是声音、图象会使人的听觉、视觉受到外界刺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得课文内容形象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我先讲解了圆明园的历史,再给学生用课件形式播放了圆明园被毁灭前的照片,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被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深深吸引了,纷纷发出赞叹。“同学们从图片感受了圆明园的辉煌,那我们再从文字来感受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通过这样的图片呈现和对话我们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为教学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了铺垫。
二、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时总会碰到抽象的文字内容。抽象的文字不容易理解,如果这段文字是文章的中心句那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成学习目标也会更加困难,所以把抽象的内容或者理解课文有重要作用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有效地将抽象化为具体。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来调动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发挥最大程度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知更多的信息以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插图,但因图片数量少,立体感不强,仅仅依靠课本中的有限文字和这些图片很难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内容。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的功能,来帮助学生领悟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中,教师常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和学生一起品悟。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抓住这些词句,再设置提问,启发学生带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如《詹天佑》中的重点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作者对詹天佑的高度评价,爱国与杰出。但光理解“爱国、杰出”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通过具体事例使得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那杰出表现在哪些事件上呢,文中具体叙述了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以及青龙桥附近陡坡的线路设计。讲解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配合幻灯片投放开凿隧道的简化图,学生都能理解该段内容。但讲解青龙桥附近的陡坡人字形线路设计时学生出现了疑问。到底是怎样设计的呢,首先投影经过人字形线路时火车在下方由西南开往东北,车头在右边;之后投影火车在平坦处右边的车头变成车尾而左边的车尾变成车头;再投影火车由东南开往西北。三张图片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火车经过人字形线路时的行进方式。再通过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的辅助讲解,学生也便理解了这种精妙的线路设计,更深层次认识到詹天佑真真正正是位杰出的工程师。由此可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可在在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同时突出了学习重点,更好的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激发谈话兴趣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供依托,帮助学生发展开放性思维。在《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时紧紧抓住教学目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他们豪气乐观、热爱土地、爱花爱美、能歌善舞来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地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学生基本了解了这些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声情并茂的课件,在讲解维吾尔老乡喜欢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时,投放出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衣服直接铺晒在沙漠上的图片,在讲解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时,投放出闹市中商店摆放的各种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帽子,绸缎等商品。在讲解维吾尔人能歌善舞时播放当地人的舞蹈片段。通过多媒体引入图片、视频,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观功能高度集中,这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谈话欲望。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于维吾尔人民热爱土地,爱美爱花,能歌善舞的看法,发出自己内心由衷的赞叹。通过学生的见解发表同时加深了其他学生对于和田维吾尔人民特点的认识,感情得到了升华。实践表明:小学生有着无穷的想象力,教师如能在语文教学之中,找准合适的契合点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多方面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那么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引导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参与的机会越多,越能唤起其参与的欲望和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没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创造学生参与条件,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作者通过描写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后看到的美好幻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投放出了一张表格,需填入这几次小女孩擦亮了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渴望什么,而现实又是什么。学生积极的寻找答案,再加上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根火柴的燃烧带给小女孩的巨大满足感,更体会到她的痛苦,寒冷以及饥饿。再如教学《索溪峪的“野”》时,使学生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山是野的,水是野的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要是借助媒体投放索溪峪的山水图片资料,再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阅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可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在教学时,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直接体验和直接感知。通过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内容具象化,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自主学习,激活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潜在的能力,产生属于各自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得学生在个性化的主观意识支配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自己独特的认知。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从实践可知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运用,它在教学中的运用绝对不是追赶时髦。当然新技术、多媒体在教学的运用是一种辅助方法,不该不用,也不该滥用,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并与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进行适当、适量的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随着人类对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研究、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材教法》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篇: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标题】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作用
[摘 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领域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教育现代化如果离开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单靠教师原始的“口讲手写”难以再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宁夏中卫市永康小学
李文慧
[摘 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领域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教育现代化如果离开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单靠教师原始的“口讲手写”难以再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认知的直观材料。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教学规律,从教学实际出发,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为首要任务来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只是停留在“空洞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色彩单调,画面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受不到好的效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象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例如: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榕树的美丽,我制作了一幅隐藏了许多鸟的大榕树的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榕树的叶密、枝繁,提高了学生对南国树木茂盛的认识,真正的感受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与此同时,在配上悦耳的音乐,动听的鸟鸣,屏幕上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鸟在飞翔,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充分感受到鸟的动态美。这样一来,课件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人人都迷上了大榕树,学习兴趣浓厚了起来,对于课文为何把大榕树称为“鸟的天堂”,当然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虽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教学中,教师常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含意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充分地读、议、划。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置疑问,启发学生带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讲“去借箭时”,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省时又省力,突出了重点内容,让学生轻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说话兴趣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发展和训练学生开放性思维,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供依托。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时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地阅读文本,在反复品味中体会“蒙汉情深”,在此基础上,引入声情并茂的课件,营造了景壮、文美、情深的学习场,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此时,学生看着夕阳笼罩下的壮观的草原,听着深情粗犷的蒙古民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思绪万千。学生在描述依依惜别的场景时,能紧扣“蒙汉情深”这一主题,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客人们“何忍别”真实情感的流露,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拓展点,抓住最佳时机,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学生的创造想象的潜能。通过多维度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浮现新形象、描述新情境、阐述新思想的创造能力。实践证明: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准合适的拓展点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那么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参与的机会越多,越能唤起其参与的欲望和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课文学生自读,疑问学生自提,难点相互讨论,感情学生自悟”的自主教学形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中介作用,创造条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叶圣陶老先生准确地运用“触、巴、拉、贴”等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生动、具体。但学生因为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很难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如能让学生边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上墙的过程,边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再请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学生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一定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再如教学《观潮》时,怎样使学生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要是借助媒体手段先播放钱塘潮的影视资料,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便可很轻松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语)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阅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的直接感知和直接体验。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象化,有感染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潜在的创造力,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主观意识支配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结论,学得实实在在。
总而言之,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绝对不是赶时髦,实践证明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应该得到更多的推广,运用。当然,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随着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材教法》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4、《教育理论》 作者简介:
李文慧:女,教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永康小学 通讯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永康小学 电话号码:*** 邮政编码:750004
第四篇: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媒体新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机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辅助教学在当今教育技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环境下,随着以计算工具和辅助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成熟,各种新媒体的教学方式是对人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产生刺激,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方式。
教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常不在集体中而是作为个人在自学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教师的角色将逐渐淡化,教师更多地以教育资源的形式或学习帮促者的身份出现,他们的意图、思路、观点,通过技术媒体形式得以体现。在当今教育技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环境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辅助教学工具和辅助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日趋广泛和成熟,结合各种新媒体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方式。特别是在教学过程当中适当结合各种互动教学网站、计算机网络资源和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的使用,这样进一步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媒体技术对信息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促进教学内容、方式等发生根本性变革,同时也促进信息技术教师重新自我定位和学习并驾驭新媒体技术,注重自身业务修养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新媒体技术既给教师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困惑.原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的准备,创设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与新技术,新媒体结合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教学任务安排得不当,就会造成学生 “开小差”的现象,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让学生整理好自己的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剩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对学生得到的结果进行评价。在教学的互动环节,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寻找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注意形成性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手段去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利用投影展示优秀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同时课堂教学还要强调知识的建构性,教师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去搜寻的问题时不能太显空泛,问题也应该随教学进度而逐步深入。
在应用中,应用新技术新媒体并不等于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既要适时应用新技术,又要避免作秀,还要做到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的对接。不管是应用什么手段,只要是应用得恰到好处都是成功的手段。同时,技术的双韧性必须很好地把握。在新媒体给教学带来便利和直观,调动学生情感兴趣和实践参与的同时,是否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特别是视力的影响也不容小视,这些都要引起重视,趋利避害。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实际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每个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能力必然存在着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 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去,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时代的前进,知识也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手段,教学课堂的改革是永无止境的。教师要适应时代的潮流,积极投身于活动中去,去适应新媒体,新技术,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效益。
第五篇:GIS在林业中应用
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摘要: 在概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功能、应用领域的基础上, 对GIS 在林业中多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并对GIS 在林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指出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上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林业;应用现状;前景
背景:林业具有用地广阔、生产周期长, 其所涉及的森林系统结构复杂, 森林资源附于地表等特点。而85%以上的森林管理决策与其空间位置有关, 采用传统方法制定管理决策, 缺乏直观性和决策过程的可视化, 给经营管理带来许多困难。而GIS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多种组合形式的林业资源统计数据, 清晰直观地表现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实现数据可视化以及空间地理分析与实际应用的集成。以满足森林资源管理和领导决策的需求, 进而可以利用GIS对林业资源质和量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与规划;解决林业上长期以来经营粗放、信息技术落后的问题, 促进林业的经营管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GIS 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的缩写,即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与新技术学科,对空间信息的管理与分析是它的优势所在,它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数据的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模拟、分析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空间数据的管理系统,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综合体,其主要有以下特征:①空间定位特征:②多维结构特征③明显的时序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大致可以分为 3 大类:①专题信息系统.它是具有优先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等.②区域信息系统,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为目标,按区域范围大小可有不同的规模,如加拿大国家地理信息系统、中国黄河流域信息系统等.③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库,它是一组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地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对地球表层人文经济、自然资源及 环境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管理. 2.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用GIS 的数字地形模型(DTM), 地面模型, 坡位、坡面模型可表现资源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利用栅格数据的融合, 再分类和矢量图的叠加, 区域和邻边分析等操作,产生各种地图显示和地理信息, 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使用这些技术, 研究各树种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现状与形式, 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立地条件、林种、树种、交通状况对现有资源实行全面规划, 优化结构, 确定空间利用能力, 提高森林的商品 价值。各地、各林业局、各林场森林面积, 森林蓄积, 森林类型, 林种分布, 树种结构, 林龄结构及变动情况等, 过去只能从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中了解情况,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图上动态管理和监测, 从而可以做到更真实、更直观地把握森林资源的状况及变化。3.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做到以林班、林场、林业局、地区及全省为单位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能够做到分类更为科学、更为客观, 为各级领导及林业管理部门、生产部门提供可操作的森林分类经营方案及科学依据。4.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及封山育林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两类三划分”必须要落实到可操作的地块, 并可进行动态管理。只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经营管理, 否则很难将天然林保护工程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封育区域的确定涉及一些地理地貌和社会经济及人为活动等因素。GIS 的分析设计可兼顾多种要素, 采用DTM和森林分布图及专题图叠加, 区划出合理且更易实施的封育区域。
5.森林限额采伐管理
借助于GIS , 制定详细的采伐计划, 确定有关采伐的目的、地点、树种、林种、面积、蓄积、采伐方式和更新措施。制定采伐计划安排, 制作采伐图表和更新设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清楚地把握各地、各林业局及林场,乃至各林班、小班的森林资源状况, 下达森林采伐限额指标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可以确定各小班的森林经营及采伐方式, 实现以小班为单位的动态经营管理。6.森林结构调整 用缓冲分析方法进行河岸防护林, 自然保护区, 林区防火隔离带等公益林的规划, 确定防护林的比例和相应的分布范围。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分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空间属性分析可以确定不同林种的布局。一方面根据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利用地形地貌、立地条件分布特点林木生长各个阶段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特点利用GIS 和相关的技术确定合理的龄组结构;另一方面指定相应的森林时序结构的调整方案并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 在大力造林、绿化、消灭荒山的同时, 按照龄组法调整龄组结构, 加速林木成熟, 使各龄组比重逐步趋向合理, 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7.抚育间伐、速生丰产林培育及更新造林管理
利用GIS 强大的数据库和模型库功能, 检索提取符合抚育间伐的小班, 制作抚育间伐图并进行GIS的空间地理信息和林分状况数据结合, 依据模型提供林分状况数据如生产力、蓄积等值区划和相关数据,据此可按林分生产力进行基地建设。GIS可通过分析提供森林立地类型图表, 宜林地数据图表, 适生优势树种和林种资料, 运用坡位、坡面分析,按坡度、坡向划分的地貌类型结合立地类型选择造林树种和规划林种, 指导科学造林。8.林业用地信息管理
林业土地变化包括林地类型和林地面积两方面。GIS借助于地面调查或遥感图像数据, 实现了地籍管理, 将资源变化情况落实到山头地块, 并利用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及时对森林资源时空序列、空间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过程做出反映, 为科学地监测林地资源的变化、林地增减原因、掌握征占林地的用途和林地资源消长提供了依据。我省林业用地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119 % , 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至今为止, 林业用地的管理还较为粗放。利用地
理信息系统, 可以做到有效地管理林业部;习的土地资源,实现对林业用地的权属、利用情况及开发前景动态管理。
9.森林病虫鼠害监测、控制、森林防火监测及动态管理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实现对森林病害、虫害、鼠害发生规律、分布状况及控制程度动态监测及跟踪管理,能够克服工作的盲卧险和被动性, 做到心中有数, 防治工作及时。可通过建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对省、地、县森林防火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国家林业局林业规划院于90年代就研制出了“林火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目前, 我省森林防火办也着手构建全省森林防火GIS 系统。该系统的
建立, 必将会大大提高我省的森林防火现代化管理水平,并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林权管理 权属分国家、集体、个人三种形式, 不同权属的森林实行“谁管谁有”的原则, 大部分权属明确, 产权清晰,界线分明, 标志明显, 山林权与实地、图面相符, 少数地方界线难以确定, 可用邻边分析暂定未定界区域。从而减少或避免各种林权纠纷。
应用前景:
一方面,GIS在林业学科中的应用促进了学科的知识创新和理论深化研究, 促成了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极大地推动了林业系统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另外, 随着新分支学科的建立, GIS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有的学者提出利用GIS建立植物转基因飘流状况的国家和省级地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各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反过来又需要GIS的不断完善, 并为GIS提供实验基地。如为了便于更科学合理地管理某一区域的自然资源, 就需解决GIS同GPS、RS以及与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的耦合问题, 这将促进GIS技术的不断完善。GIS、RS和GPS的集成(“3S”的集成)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3S”的集成是一种利用各自的技术特点快速准确地提供所需信息的技术。基本是RS 提供最新的图像信息, GPS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 GIS为图像的存储、处理、分析及应用提供技术手段。“3S”的应用可为林业生产管理和决策者快速地提供精确的信息。森林是农业的生态屏障, 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我国森林生态功能较弱, 林业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 对林业生产调控能力差, 再加上林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区域性, 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提高林业生产的调控能力, 实现林业现代化和因地、因时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林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对这一系统的监测、模拟和科学管理等复杂问题应用传统的GIS是很难解决的, 因为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知识与经验, GIS与专家系统结合而成的智能GIS, 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将成为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得到了重视。另外, 随着网络GIS、虚拟GIS、开发式GIS、真3维和时空4 维数据结构等这些GIS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出和不断完善, 林业作为GIS技术使用大户, 必然会受到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进入90 年代以来, GIS 正朝着分布式的、开放的、网络化的、大众化的、全球性的GIS 发展,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 我国已经提出了建设 数字林业 的概念, 是否建立和使用了先进的林业地理信息系统, 正在成为衡量当地林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 3S 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林业资源经营、管理、利用的信息化、网络化、数量化和模型化进程。目前, GIS 在我国林业上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从事林业GIS 研究的人数不多;GIS 在林业上还主要应用在建立数据库、数据库查询、空间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成果显示输出等几个方面。在林业GIS 基础数据库建设、林业通用GIS技术模块、林业行业数据标准和林业GIS 海量数据支持等方面报道较少, 这需要广大的林业工作者共同努力, 促进我国林业GIS 事业的快速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