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阅读障碍的脑科学研究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儿童阅读障碍的脑科学研究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在二十世纪70 年代,当阅读障碍在西方国家已经日益受到重视的时候,亚洲国家却在认为自己的文字系统不会产生阅读困难。但是随着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儿童的阅读障碍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领域,这可能与最初关于表意文字中阅读障碍的发生率极低的观点有一定关系。经过Stevenson 等人的研究以及1984 年苏淑贞、宋维村、徐澄清等人发表了对阅读障碍儿童的临床研究,显示台湾确实存在阅读障碍问题,其发生率并不低于西方国家。90 年代,张承芬等人采用自编的阅读测验在山东进行了调查,她们使用不一致定义和低成就定义发现,阅读障碍儿童的检出率分别是7.96 % 和4.55 %。舒华等采用调查与个案研究的方法也发现汉语儿童存在阅读困难。因此,利用脑科学方面的研究对儿童进行诊断以及矫正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献综述】
一. 儿童阅读障碍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已有相关理论
关于儿童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 LD)研究历史,大致历经了奠基时期(1800~ 1929)、转换期(1930~1962)和整合期(1963~1979),目前阶段称为新时期(1980~至今)。其原型一般指阅读障碍(dyslexia),阅读障碍的研究在西方诸国历经近一个世纪。目前欧洲(主要是英国)仍使用dyslexia一词,但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派生了从病质到概念与之有所差别的称谓。随着研究进展,其概念和定义乃至诊断界定发生了改变,但研究者较一致认为该症是神经系统某种障碍引致的学习困难问题。当今关于阅读障碍或LD 的研究除探索其神经机制及病因外, 也十分重视对该症症状的诊断规范及其分类以及神经生物、神经心理特征的研究,旨在为治疗教育提供更直接的依据。
国际上具权威的九个学/协会机构及学者对LD 所下定义,内容上虽有些差异,但基本包含以下要点:①低成就或个人能力表现有显著的困难;②病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③表现的困难与心理发育有关;④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⑤在口语上表现特殊的困难,如听或说;⑥在学业上表现特殊的困难,如阅读、书写和计算等;⑦在知觉上表现特殊的困难,如推理和思考;⑧考虑在其它方面表现特殊的困难,如空间关系、沟通技巧、动作协调等;⑨允许其它障碍与学习障碍共存。另外, 将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ADHD)、发育性失用(developmental apraxia)、笨拙儿(clumsy child)、发育性言语障碍(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发育性Gerstmann 综合症(developmental Gerstmann’s Syndrome)等也划归到LD 相关症候群。
儿童阅读障碍主要包括认字和理解两大部分。具有阅读障碍的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以下特征:1.阅读速度慢,逐字阅读,有时需要用手指的协调;2.易出现错读,如跳行、省略、替代、歪曲、添加或颠倒字词;3.阅读时停顿次数太多,或者经常不知道读到哪里了;
4.对短语的成分划分不准确;5.读后不能回忆阅读的内容;6.不能从阅读材料中得出结论,即不能概括中心思想;7.常用常识作为背景,而不是以文章中的材料来回答问题,即答非所问;8.听写成绩差。
自发现阅读障碍现象以来,研究者倾向从神经学角度来说明阅读障碍的病因,1980 年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从认知角度来说明问题。
1.由于表音文字自身的特点,对语音加工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与重视,大量的证据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处理语音信息困难,表现为语音记忆障碍、命名困难、不能利用短时记忆中的语音编码等。目前,对于阅读障碍的认知特征,研究者们逐步达到了共识,认为阅读障碍是语言障碍的连续体,造成阅读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语音缺陷,包括语音意识缺陷与语音加工缺陷,就此提出了语音缺陷假说(the phonological deficit hypothesis)。
2.语音技能缺陷不是发育性阅读障碍者所面临的唯一问题,一些研究已表明许多阅读障碍者存在着轻微的视觉大细胞功能缺陷, 从而提出大细胞缺陷(巨细胞)理论(the
magnocellullar deficit theory),认为在大脑的视觉系统的某个区域存在着轻微的神经发育异常,影响阅读障碍者运动知觉及对快速言语或非言语声音的感受能力。
3.现阶段另一个争论的焦点是:上述所有的缺陷来自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时间加工缺陷(the temporal processing),并指出发育性阅读障碍可能是神经系统在加工、综合快速变化的视听觉信息时存在困难。阅读障碍者在各维度的时间加工中存在缺陷是一个普遍的现象,Michel在分析资料后指出,阅读障碍的各种表现可用时间加工缺陷加以解释,如缺乏时间概念源自大脑中关于时间译码的网络发育缺陷,并指出数概念、精细运动水平、书写困难等认知加工都依赖于时间整合,说明阅读障碍者具有广泛的时间加工缺陷。
二.利用神经科学的技术对儿童阅读障碍的诊断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有关儿童诵读困难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难点,但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功能磁共振成像和高密度的脑电、脑磁等方法的运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为诊断儿童诵读困难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从神经定位方面来说:
1.神经解剖学研究发现,阅读障碍者大脑半球多见异位(ectopia)性白质或对称性改变等微小异常, 并发现所谓“脑赘疣”。异位可能发生在神经元向皮层移行前或移行期间(妊娠6 个月时终止)。它主要发生在神经元移行终止后的产前期。这种跨越两个发展阶段的障碍和/或发育不同时期涉及到两个皮质区域的障碍可以导致脑内发生异位和神经元损害。局部对称性异常多见于大脑外侧裂皮质周围, 尤其是靠近额下回和颞上回部位。一般而言, 正常人左脑面积要比右侧大, 而阅读障碍者两面积则多呈对称性。
2.CT、MRI: 对阅读障碍的检测主要是水平断层扫描和左右脑半球形态大小的测定。正常人的特征是大脑半球前部左侧小于右侧, 后部左侧大于右侧。MRI 检测发现, 阅读障碍儿左右脑半球前部形态无差别, 或右侧反而小, 而后部与正常人无异。与此相反, 有报道阅读障碍成人大脑后部区域(顶叶侧部)左侧面积比右侧小。此外还发现患儿存在第三脑室扩大现象, 左右脑室不对称, 左右额叶对称性异常, 脑白质区高吸收现象;后者提示脑白质髓鞘化完成延迟。也发现阅读困难者右侧间脑灰质和左脑后侧部言语中枢以及双侧尾状核体积缩小。
3.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研究发现,发育性语言障碍伴注意障碍儿童的两侧大脑外侧裂周围和尾状核部位血流量偏低。对阅读困难成人施加视觉负荷进行SPECT 检测时发现, 在单词范畴分类负荷下患者左半球脑血流量较右侧明显增加, 而且这一倾向比正常人更为明显;在划线和角度判断负荷下患者右脑半球前部和后部的血流量差异减少。
4.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阅读障碍者在音读负荷下大脑额叶和枕叶的局部代谢量存在明显改变。这方面的报道目前还很少。
另外,从神经电生理检测方面也可以找到阅读障碍的依据:
1.脑电图: 早先的研究多报道LD 或阅读障碍脑电图异常率高, 具体表现是基础波型异常, 甚至是发作性脑波异常。但这类异常脑波不具有特异性, 迄今很难成为对LD 的有效诊断参考。由于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对脑波进行定量分析和频谱分析成为可能。研究
发现阅读困难儿童的α波活动性偏高或恰相反, 低频功率相对增加, β波频率减少,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区域为左脑半球和顶枕区。
2.诱发电位: 典型的LD常表现阅读困难, 虽然不存在视听功能缺陷却表现出视觉认知和听觉认知方面的障碍,认知心理学一般把它分为视觉型和听觉型两类。对LD 视听觉的诱发电位研究始于70 年代, 一些视觉诱发电位(VEP)研究倾向于报道言语性LD 在文字信号刺激下左侧顶部出现晚期成份的低振幅, 各波型潜伏期延长, 波型分离偏少等。听觉诱发电位检测亦多报道LD 呈现早成份的低振幅, 潜伏期延长, 在阅读负荷下振幅增加等。
相比之下, 事件相关电位(ERP)在检测听觉和视觉功能障碍, 判定不同患者各自特征并判定治疗教育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效能。有报告称LD儿童的P300呈现率和振幅均偏低, 并且延长。潜伏期200ms时的负相电位(MMN)对探索LD儿童认知过程也有帮助。其依据是在纯音刺激时可以诱发出P300,但未能检测出明显的MMN。表明对音认知的障碍在早成份时即显现出异常,至晚成份出现前就有可能判断出障碍发生的环节所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少见。
三.利用神经可塑性等对儿童阅读障碍的矫治
对儿童阅读障碍的矫治,国外理论界先后提出多种模式,我国研究者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儿童阅读障碍矫治的五种模式,即行为干预模式,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同伴指导模式,神经系统功能训练和生化与药物治疗。在这里主要介绍依据阅读障碍是听觉的时间加工的损伤,通过促进经验依赖性神经可塑性的方法来纠正这些障碍的训练计划,并且在发展听觉的时间加工方面取得成效,使得听觉加工和语言理解力得到改善。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对阅读障碍的逐渐重视,我国学者张承芬,舒华等也纷纷投入到关于阅读障碍的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汉语儿童中存在阅读障碍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并且其发生率与英语文字系统中阅读障碍发生率相当接近。而且对此问题的研究逐渐从心理发展和认知加工角度转向利用现代脑科学的先进技术来对阅读障碍儿童的神经机制(包括脑区定位或电位等)进行研究。本文试从脑科学研究出发,综述了儿童阅读障碍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其已有研究的相关理论,并且阐述了利用多种脑科学技术对阅读障碍儿童进行诊断,从而分析了儿童阅读障碍的脑机制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二.研究思路及论文写作大纲
『研究思路』
本文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使用相关的检测技术,如: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事件相关电位(ERPs,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CT、MRI、脑电图等分析诊断阅读障碍儿童在神经脑区电位方面的异常,为矫正儿童的阅读障碍提供科学的生理的方面依据有重大意义。
『论文写作大纲』:
1.儿童阅读障碍的研究发展阶段及定义、表现和不同类型:
1.1儿童阅读障碍的定义
1.2儿童阅读障碍的表现
1.3儿童阅读障碍的不同类型
2.儿童阅读障碍病因已有相关研究理论:
2.1语音缺陷假说(the phonological deficit hypothesis)。
2.2大细胞缺陷(巨细胞)理论(the magnocellullar deficit theory)
2.3时间加工缺陷假说(the temporal processing)
3.儿童阅读障碍诊断:
3.1神经定位方面来:通过神经解剖学研究、CT、MRI、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3.2从神经电生理检测方面提供依据:脑电图、诱发电位。
4.儿童阅读障碍的矫治
4.1国内外5种矫正模式:即行为干预模式,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同伴指导模式,神经系统功能训练和生化与药物治疗.4.1.1行为干预模式
4.1.2认知——行为干预模式
4.1.3同伴指导模式
4.1.4神经系统功能训练
4.1.5生化与药物治疗
5.儿童阅读障碍的脑科学研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5.1 儿童阅读障碍的脑科学研究的意义
5.2现在我国儿童阅读障碍的现状(参阅资料或个别访谈等方法)
5.3如何利用脑科学的最新进展及早诊断幼儿园儿童的阅读障碍并采取相关矫正措施
5.3.1 利用脑科学手段辅助诊断儿童阅读障碍
5.3.2 利用神经可塑性制定相关的训练计划矫正儿童的阅读障碍
第二篇:脑科学对基金经理的八个启示
脑科学对基金经理的八个启示
第一,总想要更多。人类大脑是在物资奇缺过程中进化的,所以获得任何“资源”,如食物、性、金钱等,都可以让人感觉良好,大脑也会鼓励我们继续下去。事实上,可卡因等药物就是“绑架”了大脑中的“需要”系统,促使我们“努力”去获取更多“回报”。研究显示,投资与嗑药在这点上是一致的。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整个过程的发生是在我们意识之外。当我们习惯这一感觉或环境后,同样的“剂量”便不能再提供给我们同样的“快感”。所以当数百万元的交易成为家常便饭后,就不再有新鲜感,所谓大宗交易激起的情感变化也就消失,除非这时出现新的市场、新的资产类别、更大规模的交易。既然大脑需求回报的系统总是处于“饥饿”状态,人们自然会不断寻找可能的“标的”。只有当大脑成熟后,才会主动对某些回报说“不”。可惜,起执行作用的大脑前额部分最晚成熟,一般要等到30岁以后,而且男性要比女性更晚,这也是为什么年轻男性会比女性更具“冒险精神”。即便超过30岁,大脑前额部分对“回报”的预期也会在决策时被某些因素“蒙蔽”。专家建议,投资者应监控每日交易量,防止发生几单成功交易后,“受到刺激”,承担过高风险的情况。对于专业投资人士,发现交易变成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后,应该及时停手,或者转移注意力。
第二,平衡风险。对于过山车,大脑一方面告诉我们“离远点”,另一方面“经验”战胜了“风险”系统,结论是可以一试。2002年,对专业的外汇交易员进行了一项实验,观察他们在市场波动时的“生理”反应。结论是经验越丰富,恐惧的反应越小,因为面对各种令人恐惧的“信号”,经验可以提供相关回忆,来对冲目前的恐惧感受。但一旦恐惧超出经验值,所有人会“过度”厌恶恐惧,集体奔向“安全”。研究表明,寻求回报的系统,风险系统,以及衡量风险与回报最终决定执行的系统,三者位于大脑不同部位,所以风险与回报的神经经常不“联系”,导致某些过度承受风险的投资事故。作为管理层,应该及时发现风险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过低也不好,因为在趋势性交易市场中,交易员或者投资者应该主动承担一定风险。还有一点值得玩味,对于基金经理,大脑在衡量风险与回报时,管理“别人的钱”,风险厌恶就会降低,大脑内部风险与回报的“交流”路径会很不相同。
第三,等。人是唯一可以将“享乐”延迟的动物,不过等待也不是没有代价,大脑前额皮层活动将更加剧烈,意味着要求更多“回报”。在信息爆炸(多是噪音)且剧烈波动的市场,有效的交易要求投资者放缓决策,有意等待更好的机会。投资者面对大量信息时,如果意识到认知负荷过重,在扣动投资扳机前,应该有意训练自己先“后退”,迟些再“回来”。
第四,从众。和同类呆在一起,大脑会释放出一种叫做oxytocin的激素,让我们感觉很好。这可能对茹毛饮血的祖先真的很好,对现代金融市场则不一定。从众心理到了一定阶段(某种投资主题吸引到足够的人),便会引发泡沫。换言之,当基金经理没有经过充分思考,而仅仅依靠小道消息和资产价格进行投资时,即为典型的从众行为。泡沫终归会破灭,只是时间问题。除非你是绝对的快进快出型交易员,否则更多的利润一定来自于逆大众而为。不计后果的买卖,是从众的必然表现。作为投资专业人士,需要做的是忍受自古以来人类最为害怕的孤独感。通过练习,抑制这种本能恐惧是可以做到的。一是确保你的投资永远基于基本面而非当下流行。二是将其他社会交往与投资行为分开,一起工作餐没问题;抱团投资就算了。
第五,漏掉信息行不行。我们的大脑被设计为要不断寻求新鲜感,并从中得到回报。做投资决策时,理性寻求回报与大脑本能冲动两者其实很难区分。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新信息看似重要,过度接收却有副作用。新信息需要占用更多认知资源,用来分门别类、储存记忆,势必会占用决策评估和执行的认知资源。所以建议在做投资决策时,将彭博和CNBC关掉,去听听古典音乐,说不定效果更好。金融传媒一定有其市场,所以不能完全忽略,但最好限量接受(一天一次至两次)。在决策过程中夹杂些“噪音”有助于提高决策效果,因为大脑可以在深思熟虑和自动反应之间转换,但噪音不能大到淹没了深思熟虑。同时,交易时不要被两点分散精力:小道消息及所谓专家的评论。
第六,跟谁比。2002年诺奖得主发现:对价值的主观判断取决于选择的客观参照。另外,通过将人类与猴子进行对比试验发现,人类是很依赖“参照物”的决策者。比如,投资者获利后会愿意承担更多风险,亏钱后,会提高风险以求达到盈亏平衡。所以建议基金经理,不要在盈利或亏损后,激进地改变仓位。同时建议不要以同行的回报水平或仓位作为自己的参考。每个人组合的风险,流动性,投资时限都很不相同。基金经理不必跟别人比,也不要跟自己的过去比。
第七,打破惯性。人体系统符合经济原理,即要用有限资源达到目标。久而久之,大脑“摸索”出两点:一是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大脑某些“偏好”即启动。二是当某件事重复多次后,即使在无意识下也可以完成,例如边开车边听音乐。这意味着,除非预期收益很高,否则人们会根据对过去记忆的“信念”来决策。而这样的决策势必没有用足认知“资源”来做出最优选择。即使基金经理也难逃上述局限,他们做这份工作越久,越“懒得”动脑去想。即便出现新的情况,他们也认为“还不就是那回事”。建议基金经理偶尔换换脑子,度个假或读不同类型的书,这样可以打破惯性思维。还有,早饭要吃好,饥饿的大脑本身对学习构成障碍。
第八,你爱你的组合,但它并不爱你。根据科学实验,大脑可以产生很强大的Human oxytocin-mediated empathy,它让我们不仅爱家人,甚至可以对车子、房子、陌生人产生情感。只要我们与他在一起时间很长,总会产生某种情感。我们总是认为已经建立的组合更有价值,这样我们的大脑得到了情感“回报”,但资本市场未必给予回报。你的组合并不能回报给你相同的“爱”,所以你也不应该给予过多情感。如果是用心构建的组合怎么可能不去深爱呢?办法是让别人来管理,已经有基金公司采用互换管理组合的方式,目的就是防止基金经理过度“袒护”组合。量化也是一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让基金经理严格执行决策过程和交易规则。
第三篇:了解脑科学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了解脑科学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摘要:脑科学是研究心智发展及其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脑科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其在教育上的应用,尤其是在教养孩子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大脑的科学了解,掌握其发育规律,才能让孩子的大脑更自由健康地生长,从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篇文章结合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以及脑认知活动的规律,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关键词:脑科学;儿童;教育;全面发展
一、前言
为什么要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这不应仅仅是一个观念,还应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儿童在生理、认知、情感、社会几个方面的发展是紧密相关、互为影响的。尤其是越小的孩子,整体化发展特征越明显。对于大脑神经机制的科学研究,也深刻揭示了儿童大脑整体性发展的规律。作为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和思考儿童整体性发展的理念,并开展基于脑、适于脑、促进脑的教育,为他们的身心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才能真正解决在育儿上的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等问题,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正文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脑发育和各项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学习能力提升的黄金时期。21世纪脑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认识儿童青少年脑发育打开一扇窗。人们可以在不侵入和伤害人体的情况下,观测到脑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活动。例如,基于结构磁共振影像,能够清晰地对脑的解剖结构进行成像,如各个脑区的空间分布和皮层的沟回;基于弥散磁共振影像,可以追踪负责脑区间信息通讯的白质纤维束的方向。功能影像技术则能够实时探测人脑对外界刺激进行响应和加工的功能活动。在这些先进技术支持下,脑发育的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认识儿童青少年脑发育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证据。我国有2亿多儿童、青少年,了解和把握脑发育规律,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研究证明,脑科学原理帮助我们认识儿童学习的规律。大脑是按整体性原则进行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神经元作为人脑信息处理的基本功能单位,迁移到大脑不同区域特定的位置,与其他神经元之间建立联结,从而承担和实现特定的大脑功能,于是我们才会有感知、动作、语言、情绪、思考等心理活动。
“大脑具有跨多个领域的工作机制”,主要是指大脑的学习依赖于神经环路与神经网络的建构。孩子一般是从基本的单一感官刺激到神经元之间建立广泛联系、相互联结,再进行信息加工和整合,这一过程也体现了大脑的工作原理。比如一个小朋友听到音乐后,听觉的刺激让他开始扭动身体,然后他走到小黑板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涂鸦;他跟着音乐节奏兴奋地在黑板上画了好多线条,一边画一边对老师叫着:“下雨啦!下雨啦!”小朋友的听觉、视觉输入信息后,又转化为动觉和语言,这个信息整合的过程还伴随他愉悦的情绪、积极的社交互动,调动已有的经验与记忆,并进一步建构新的经验,这就是有意义的学习。
脑科学研究证明,刺激越多,电冲动越多,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就越多,神经网络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大脑功能系统的基本框架;这是大脑可塑性的重要来源,也是个体学习和智力的生物基础。幼儿由于感觉、动作的发展,有更多机会与周围的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从而在大量的环境刺激下,不断建立越来越发达的神经网络。所以,幼儿阶段被称为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也就是说,脑功能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某些脑功能的形成与发展比其他时期更容易、更迅速。而某种学习更容易发生的阶段称为敏感期,例如语言学习的敏感期。研究表明,语言习得确实存在敏感期。但语言习得的敏感期出现在哪一个具体时间段,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可有一点是确定的:在童年期(6~7岁)以后,语言习得的能力加速衰退,青春期以前没有接触正常语言环境者将不能获得正常的语言能力。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哪一年龄段尚有争议。但是第二语言习得肯定受年龄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口语水平又表现在语法和写作水平上。这也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教育应在适当的时间,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教育,抓住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最佳时期,遵守适时的规律,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如果只是把孩子的大脑当成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来把容器填满,实质上违背了儿童大脑发育和学习的规律。既然了解了儿童大脑整体性工作的机制,我们就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用正确的教养方式来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首先,教师和家长可以为儿童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例如为孩子提供促进他多种感官发展的玩具材料,或通过阅读经典图书、欣赏艺术作品、走进博物馆、亲近大自然等体验,刺激其神经元的增长,满足其建构强大的神经网络的需要。
有研究发现,低结构、开放性的材料和活动变化多、玩法多、操作性强,更能刺激大脑突触的增长,更能激发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兴趣保持得更持久;而高结构、封闭性的材料和活动则由于玩法单一、操作性较弱或与儿童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仅不能促进神经联结,反而还会导致厌学。
比如教师给孩子提供了串珠玩具,可能发现孩子只串了一次就把珠子拿来进行美工创作,或者通过想象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因为多样化的游戏比单纯的串珠子可以激发儿童更多的大脑区域,促进他建立更多的神经网络,也更有利于孩子的整体化发展。
同时,环境刺激还应注意适宜适度。过量的信息可能会产生“神经拥挤”现象,带来干扰,进而影响孩子的注意与主动选择,使他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立意志,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稳定专注于某一件事;过度超前或滞后的信息刺激则可能会给年龄较小的孩子带来情绪压力或造成潜能的浪费,不利于大脑对信息的有效加工。
适宜性还表现为健康和有益。比如优美的音乐是良好的刺激,粗暴的语言、噪声、充满争吵的家庭环境就是不好的刺激;启发认知思维和情感的电视节目或电子游戏可以是良好的刺激,而宣扬暴力的内容则是不良的刺激。
第二,通过生活体验促进学习的过程性与整体性。研究发现,环境的刺激作用可以诱发神经网络多通道多层面的可塑性,从而达到全面开发大脑的目的。学习是认知、生理、动作、情绪和社会性等多个领域整体发展的过程,所以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做事比学习任何知识都重要。比如孩子帮妈妈晾衣服这个生活事件,就可以使孩子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首先可以满足孩子的主动性,从而获得内在动力和独立性的发展;其次,可以发展上下肢配合的大肌肉动作和小肌肉精细动作;第三,可以发展感知、观察、比较、模式、秩序、统筹计划等方面的思维能力;第四,可以发展专注力、坚持性、抗挫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性、过程性的学习,是儿童全身心参与体验的过程,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科学法则。家长要避免片面地理解学习,过早地给幼儿施加机械训练的学业负担,而是要多给幼儿在生活中参与做事的机会,加强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多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体验、试错和顿悟,才能使他们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然而我们身边的家长受教育焦虑影响,很容易陷入片面追求孩子某一方面发展的误区,比如过早训练孩子的读写、计算或某项技能,忽略孩子满足自身好奇与兴趣、休息与玩耍的需求,剥夺他们在户外奔跑和在生活中感知的机会,结果导致孩子出现感统失调、注意力失调、厌学、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给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极大伤害。包括学校的应试教育培养的几乎都是思维左脑型的学生,要想培养真正的精英人才甚至天才,就得要把拥有巨大潜能而又处于沉睡状态的右脑开发和利用起来,这也就是现在为什么要提倡全脑教育的原因。通过全脑教育,重视左右脑在神经系统发育学上的规律,顺其自然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的学习新的、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学习通识知识的同时,有自己的兴趣特长,是比较好的方式。在功能上,每个人的左右脑不可能绝对的平均,所以对于孩子的脑发育,左右脑都要发展、有侧重而相对均衡,从而借助全脑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基于孩子本身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为中小学课堂教育教育改革生理学、心理学依据,为根据脑认知活动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提供了可能。那么,对于未来即将成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利用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进行教育教学呢?教学天然是一项动态的、变化的,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以往的教育学以及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我们应该鼓励启发式教学,增加课堂互动,这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且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互动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反馈,让学生产生主动的学习,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结合在上半年的实习经历,我观察到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共同设计出丰富的活动。比如在数学课中,柴老师通过设计游戏、展示视频等形式,鼓励学生交流得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之间的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做合一。
其次,在互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时时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调整教学步伐。因为课堂通常是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生们可能存在不同的学习状况,这对教师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尽可能的关注所有学生,对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们有分层次的理解。
再者,教师可以穿插有趣的教学视频提高学生上课的投入度,同时给予积极的反馈,慎用惩罚。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可以提高注意广度、整体性思维和探索行为,可以让儿童在学习活动和任务中感到愉快,从而激发学习动机。而教师如果能够给孩子创设安全、温暖、开放、鼓励的环境,甚至新颖、有趣的情境,给孩子更多及时的关注理解、反馈鼓励和分享参与,则更能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或挫败的时候,积极的环境和反馈可以帮他们学习自我调控,促进执行功能,并发展出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逐渐拥有开放的、创造的和热爱学习的大脑;相反,如果教师的反馈是惩罚的、否定的、拒绝的,那么他们就会逐渐回避冒险,习惯依赖,大脑变得封闭。
最后,小组讨论以及小组作业也是有益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好方法。
以上的这些方法都离不开与脑科学研究成果的结合,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只有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的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只有对孩子大脑的认知功能、心理功能,及其和神经系统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儿童成长的规律,理解孩子学习的规律,更好的掌握教的规律。
三、总结与展望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扩展与研究技术的进步,对脑的多层面研究已经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启示,并可能为科学地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积极开展多学科的研究,并及时概括国内外脑科学研究的成果、特别是与教育密切相关层面的成果,同时重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教师培训、培训广泛普及有关成果,使全社会认识并高度关注建立基于脑、适于脑、促进脑的教育,这对于我国儿童潜力的开发、人口素质的提高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了解大脑的学习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儿童整体性发展的教育原则,也能指导我们从儿童的发展规律和需要出发,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为儿童的全面整体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
参考文献:
[1]解建团.脑科学与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4.[2]周加仙.基于脑的教育研究:反思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4.[3]王亚鹏,董奇.脑科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2(09):17-19.[4]董奇,陶沙.论脑的多层面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9(10):46-53.[5]丁德成,张伟,师梅梅.现代脑科学与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2):189-193.
第四篇: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矫正的研究
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矫正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孤独症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以倍受关注,但是由于其多方面的表现与智力落后儿童相似,因此,多数的孤独症儿童被误认为智力落后儿童而忽视了对他们的专门的训练。其实对于症儿童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智力缺陷而是社交障碍,因此需要社会不断地研究出好的方法来矫正他们的社交障碍,使他们早日融入社会的大家庭中。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孤独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早期脑功能障碍引起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它影响着儿童感知觉、情感、思维与行为等多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社交障碍”指的是在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的紧张、焦虑,甚至不敢与人交往那个,严重地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它分为社交心理障碍、社交功能障碍、社交焦虑障碍三方面。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孤独症儿童由于先天的精神障碍,缺乏社会交往能力是其最主要的症状之一。社会研究表明,缺乏社交能力容易导致人产生自卑、孤独寂寞,甚至会出现心理及精神障碍。然而由于家庭以及社会对他们认识程度的限制,致使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丧失了最佳的教育矫正时机,从而加重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的程度。由于从发现孤独症至今半个多世纪里还没有研制出治愈其的特效药,因此,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训练及各种行为矫正方法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正确的看待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不断地推出更加合理的方法来对他们的社交行为进行矫正,帮助他们尽早地“体验亲情,享受人生,走出孤独”。
四、理论价值
1、凯勒的个别化教学理论;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3、加布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4、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五、课题研究内容:
一、分析原因,找出社交障碍的根源
1、心理障碍
2、对语言难以理解
二、以加强情感体验为桥梁,打造社交障碍矫正的基础
1、多多鼓励
2、经常耳语
三、以建立简单的人际关系为外力,推动社交障碍矫正的步伐
1、呼唤姓名
2、学会简单的打招呼
四、以建构简单的人际交往为内力,促进社会交往的主动性
1、多参加户外活动
2、加强协助参与
六、研究方法:
1、观察法:随时观察孤独症儿童在矫正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举动,及时地分析调整具体实施策略。
2、行动研究法:根据对本校孤独症儿童的调查分析,采用多种方法来实践,最终总结出最有效的方法来对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进行矫正。
3、文献资料研究法:收集与自闭症儿童相关的理论文献来指导课题研究,从而制定出可行的研究方法来矫正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
七、读书计划及时间安排
为了提高个人理论水平,我将认真阅读以下教育名著:
2011.6—2011.10 :《爱弥儿》
2011.11—2012.5:《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 研读教育专著做好读书笔记,以便更好的用于教育实践中,具体时间为
2011.6—2011.10:完成《爱弥儿》读书笔记;
2011.11—2012.5:完成《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读书笔记;
在具体课题研究中,不断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并撰写教学案例分析,具体时间:
2011.6_2011.10:研究课题并撰写课例《社交障碍对孤独症儿童的影响》
2011.11_2012.6:研究课题并撰写课例《如何有效地矫正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撰写论文提出结题申请。
第五篇:谈谈儿童学习障碍
谈谈儿童学习障碍
定 义
儿童学习障碍,也称学习困难。是指儿童的智力在正常范围,其智力测验分数(IQ)大于70,但在学校的学习中却有严重困难。具体说,即在一门或几门主要课程(语文、数学等)的学习中有特殊障碍,常常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及格要求。
学习困难的具体表现为: 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成绩差;
对读、写、算等方面的记忆差; 写字时看一笔写一笔,做作业的时间拖得太长;
写字常多一画,少一笔,部首张冠李戴,左右颠倒;
阅读时常出现增字、漏字、跳行等现象,或者有速度太快、太慢、停顿次数太多的问题;
擅长朗读或背诵,但读后对内容一知半解; 对数学应用题理解困难;
计算过程中常忘记进位和错位,忽略小数点或不理解运算符号; 语言发展迟缓,表达能力不足。
产生原因
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非常多。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和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两方面。事实上,在形成学习困难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可单独作用,也可能相互作用。
生理因素
一些儿童学习困难可能与脑损伤、脑发育不良、遗传、感染或营养不良有关。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的组合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认知因素 儿童认知能力上的缺陷、学习动机、动力方面的问题及个性因素等也是形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许多儿童的学习困难是由于认知能力的不足造成的。所谓认知能力指的是个体了解与认识世界的一整套心理能力,包括动作、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和社会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认知能力与学习有密切关系,任何一种认知能力的失调都可以引起学习困难。认知能力是在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差异,即有的能力发展得好,发展得快,而另一些能力发展缓慢,甚至出现缺陷。例如,一个一年级的6岁儿童,他的口头语言达到6岁水平,但在知觉—动作技能上的发展可能只达到3岁水平,不良的知觉—动作发展影响了他的学习,因为与语文、数学学习有关的识字、认数等学习技能的发展与知觉—动作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除了认知能力与基本学习技能的失调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个性、情绪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学习成绩。环境因素
儿童生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儿童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造成学习困难。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儿童责任心不足,行为放纵,影响学业。老师的期望过高以及不合适的学校教育也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发展。
如何帮助
对儿童学习障碍的研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习障碍儿童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矫治学习障碍的关键在于早诊断(在专门机构测试)、早预防、早干预。具体治疗宜采取综合方法、医疗与教育的协同十分必要。
学习能力训练
学习能力训练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基础上,从注意力、记忆力、运动能力、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数学计算、概念理解、逻辑推理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等项目入手,通过专业教师耐心指导,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能力的训练还包括了对语言发育障碍(发音错误、口语表达明显低于实际年龄、语言了解困难)、孤独症(社交、语言能力异常,伴随刻板的重复活动)等儿童的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
学习困难儿童常伴有感觉统合失调,可以通过感觉统合功能训练来进行矫治。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特殊研制的器材,以游戏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和脑力活动强化训练,使大脑能将训练中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作出正确决策,提高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组织能力等。
心理咨询
学习困难儿童中大多数对学习无兴趣、求知欲低,经历失败的机会较多,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自我意识。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通过心理咨询可调整他们的情绪,激发学习动机,改善自信和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性格。此外,这类儿童的家长也可能存在焦虑情绪,并采取不合适的教养方法。
家长要改进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创造民主、祥和、欢乐的家庭氛围,改进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并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同时,老师要了解并尊重学习困难儿童,帮助他们发展正向的自我观念。
国内国际研究动态
学习障碍现象,早在19世纪末即被西方一些医学界人士注意到,并试图从医学角度进行治疗。随着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不断发展,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找到行为训练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感觉统合训练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到了80年代,教育、心理、医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成为解决学习障碍问题的法宝。在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克服学习障碍训练班遍及每一所学校,成为正常教育的一个分支。那些在集体中无法正常学习的孩子会被送到这里由专门的老师进行认知能力训练,目标是使他们能返回主流社会,成为正常群体中的一员。我国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历史并不很长,真正将学习障碍的儿童作为专门的教育研究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从早期的单纯教育研究逐步过渡到教育、心理以及医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研究的重点从探讨儿童学习困难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干预措施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
据调查:学习障碍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一般说有13%的学生在某一项或多项功课学习上存在困难,按比例推算,我国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大约有6290万学习障碍儿童。
因此,普及学习障碍知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帮助这些孩子,是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