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山岛镇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青山岛镇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岳阳市农业局
根据市委卿渐伟书记最近在湘阴调研时的指示,7月8日我们和湘阴县农业局共七人组成调研组对湘阴县青山岛镇产业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青山岛镇位于湘阴县最北端的南洞庭湖中,属沙丘岛屿,四面环水,境域面积16.6平方公里(含湖洲水域)。全乡人口最高峰时为3543人(1979年),由于外迁和1996年、1998年的特大洪水溃垸,人口急剧下降,现有三村一场、557户、户籍人口1889人,实际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
一、种植业
(一)现状:岛内有水田850亩、旱地1200亩、沙洲土6500亩。水田常年种植双季稻,旱地种植常年玉米1400亩、油菜5700亩、小麦200亩、籽瓜200亩、芝麻400亩、花生50亩。栽有桃树近万株、桔5000多株、梨2000多株。有特色的植物是藜蒿、芦笋、藠头、梨、蔓荆子、枸杞。所产的青皮瓢瓜梨、黄皮梨以其水份足、味道好、产量高而闻名,但树势衰老而逐步被砍伐。蔓荆子野生2000 多亩,年产籽500公斤左右,产值10万元,其药用价值高、销路好。枸杞生长于岛内路边、山坡、树丛和荒地之中,没有成片生长,现枸杞茶年产量300斤左右,价格每斤100元,产值3万余元。
(二)存在的问题
1、野生植物难保护。枸杞由于农户过量采摘枸杞树叶制作枸杞茶,仅剩光秃秃枸杞枝条,难见几片鲜叶,目前在岛上并不多见。蔓荆子,前景好、面积大但菟丝子危害严重,没有对策。
2、特色梨树品种衰老。梨树衰老没有好的替代品种,现栽的没有原有风味。
(三)发展建议
1、保持现有农作物种植面积,确保岛内居民正常生活需要。
2、挖掘野生植物资源,保持野生状态,科学管理,提高产量。扩大枸杞种植面积:将现有枸杞品种育苗,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生产特有的枸杞子、枸杞茶。提高蔓荆子的产量:蔓荆子现野生面积2000多亩,但产量低、菟丝子危害重,要组织专家开展防治技术研究指导防治,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3、开发传统产品。扩大藠头种植到200-300亩;引进梨树新品种,安排人员到岳阳或外地现有种植梨树较多的地方考察,选择适合品种。
二、养殖业
(一)现状:青山岛镇内湖0.6万亩、矮围0.28万亩,以养龙虾、螃蟹和鱼类为主,绝大部分对外承包。
(二)发展建议:维护现状,在内湖增加钓鱼台。
三、旅游休闲业
(一)现状:岛内有农家乐18家、从业人员70多人,接待床位100多个,近两年通过举办油菜花节、绿色生态游、原始风光游、观鸟游等进岛观光休闲人数达6万人次/年,主要集中在清明、国庆两个假期。
(二)存在的问题
1、旅游项目引进难。2006年香港明骏国际实业有限公司计划分5年投资1.6亿元人民币对青山岛进行整体开发,但只投资了数百万元后因考虑客源不足而下马。现洽谈的多,实际投资的少,至今没有合适的投资商来投资。
2、交通不便。农产品运不出,春天藜蒿、夏季水果、菜油等均要靠客船带走。游客难进来,到湘阴每天一个航班,早晨6:20出发,14:00由湘阴返回,船小,只能坐40个人,单程2个小时左右,票价20元/人;到营田每天二个航班,6:30和13:00出发,10:30 和14:40由营田返回,每次右坐60人,单程1小时,票价10元/人。每天只能进出300多人。快艇由青山岛到三塘镇的湘江大堤,丰水季节只要半小时,但枯水季节要近1个时,并且每次需要600元的费用。
3、医疗、教育条件差。全岛只有一个赤脚医生,游客一旦生病要出岛治疗;全岛有学校无生源,目前岛上所有学生都在岛外就读。
4、留不住人。岛内旅游资源较多,但设施差、景点少,上午来、下午走,留不住人。
(三)发展建议
青山岛的发展,我们认为要以旅游休闲来带动。用“春天看花、夏天摘果、秋冬观鸟”、“自行车环岛游”、“沙滩游”、“垂钓游”宣传青山岛,辅以独特的旅游产品来开发青山岛。
1、春天看花:旱地大面积种植油菜,春天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同时还能收获好菜籽;三个村分别成片种植桃、梨各200-300亩,在农家乐周围种植果树,并栽一些观赏桃树品种。
2、夏天摘果:在农家乐周边种植桃、梨、葡萄等有特色的自采果园。
3、秋季品蟹。
4、冬季观鸟:在常年观鸟的地方修建观鸟台,陈列一些常见鸟类的标本、介绍其生长习性。建成学生教育基地。
5、休闲娱乐。环岛15公里加设护栏,开展自行车环岛游;利用现有沙滩开设沙滩排球、车等;开设钓鱼专区,修建钓鱼平台。
5、开发旅游产品。如枸杞子、枸杞茶、蔓荆子、藠头和特色梨。
第二篇: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2001-09-26
内容提要:本文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加快西部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结构调整新途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把资源优势与适度资金和适用技术紧密结合;大力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及用好国家关于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
关键词:西部 结构调整 建议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和新的挑战。根据改革开放新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努力提升西部产业结构的水平,加速西部潜在比较优势向现实竞争优势的转化,是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内容。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
1.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大胆放手让区域内外的各类企业包括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政府不要代替企业和市场去争投资、选项目和分配资源,而应当集中精力改善西部投资经商的软硬环境,创造使西部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特别要加紧培育资本市场和经营者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增强西部地区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同时要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标准、技术质量规范和市场运行规则,形成开放有序、法治严明的市场竞争环境。西部各级政府在地方性基础设施项目上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但也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建设,并尽量引入竞争机制。
2.增强政府管理经济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西部各级政府要尽快清理和废除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地方法规和内部文件,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国家法律、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尽快修订、补充和完善地方法规体系;今后政府应当主要依据统一、透明的法律法规管理经济,而不是靠内部文件,更不是靠长官意志。
应当指出,WTO规则并不过分地排斥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求政府将干预的重点转到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上来。WTO的规则框架仍然允许一国采取支持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政策,主要是对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起作用的一般性政策,而不是偏好或歧视任何特定的产业或生产者。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部门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弊大于利,而一般性的产业政策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和竞争力。(1)最常用的是竞争政策。这是对任何企业都没有偏好的中性政策,由一整套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构成,以防范和纠正任何阻碍竞争的行为,促使各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外开放越是扩大,竞争政策的作用越是重要。(2)促进出口的一般性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在人力资本的形成、技术创新和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合资协议和规模扩张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以及稳定的汇率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对增强一国的出口竞争力都起着重要作用。(3)进口保护方面的特定产业政策,包括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对“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的保护;另一种是对幼稚产业或处于扩张初期的产业的保护。但是WTO对其成员国采取的此类特定产业政策正在加强约束,例如要求其提高透明度和不超过一定限度等等。
就政府职能分工而言,制定产业政策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地方政府主要是据此制定地区
发展规划。在指导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西部地方政府,都需要关注和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发展趋势,使政府职能转变步伐跟上时代的潮流。
3.坚决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地方壁垒,搞好对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对区内外、国内外各类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非公有企业),应当实行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取消在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保证各类企业能够平等进入西部市场,平等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政府要增强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包括对行政执法本身的监督和责任追究等等,以保证政府正确行使维护市场经济新秩序的职责。政府一定要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自觉性,排除随意性和不规范的人为管制,以避免在市场监管中产生新的“规制过度”或“造租-寻租”的恶性循环。此外,要建立健全对各种经济主体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法制观念和诚实守信意识的宣传教育,使各经济主体树立守法和诚信的良好习惯。
4.正确行使地方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和服务职能。西部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全国统一的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和规划。这种战略和规划,在制定程序上一定要遵循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求;在内容上应当突出预测性、指导性和政策性,尽量减少具体的指标;在政策手段上主要依靠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政策应当对各类经济主体具有普适性,而不应带有歧视性,不应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除正确行使规划职能外,西部地方政府还应运用好信息搜集、处理和发布手段,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引导。一些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化成的行业协会,要尽快改变原有的政府运作方式和习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好为企业服务的职能。
二、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再走投资靠政府、项目靠审批、导向靠行政以及自我循环、自成体系的老路,而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整机制和手段。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1.争取建立不同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这种基金是本世纪中叶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投资工具,既具有与证券投资基金相同的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和分散风险等优点,又具有集中在实业项目和未上市公司的特点,通常与实业项目的优选紧密结合。政府既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指导基金设立和项目选择,也可以把一部分政府投资作为股份纳入这种基金,由后者进行独立的市场化运作,以避免政府直接进行项目投资所带来的一些弊端。因而,这种投资基金比较适合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制和手段。西部地区可以优先考虑在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选择一些项目,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和投资领域的宽窄,设立公司型的综合投资基金,或契约型的专业投资基金,以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重视培育存量资产调整的机制。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不仅需要通过新增投资加速增量资产调整,而且需要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和优势企业扩张,来加大存量资产调整的力度。西部应当鼓励区外优势企业兼并本地企业,促使本地企业融入区外优势企业的麾下。同时,西部应当培育更多的本地优势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并努力提高现有优势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素质,使之在西部产业优化升级中发挥好带动作用。目前西部在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有200多家,其中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高科技、电力、酒类、农业和建材等行业。但是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公司股本特别是流通股规模偏小,公司业绩呈
现下降趋势,资本扩张能力较弱。西部应当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直接融资的便利条件,加强技术改造,扩张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以促进本地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3.积极探索引进外商投资的新形式。西部地区要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应跨国投资发展趋势,运用好国家有关政策,采用企业兼并、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形式,利用国外中长期投资。争取在西部进行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试点,以及利用项目运营权或收益权对外引资的试点。
4.加强区际联系,争取东中西部联合开发。在西部开发中,要大力提倡加强区际联系,东中西部各地都要主动打破地方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保证产品、服务、特别是生产要素流动的畅通无阻,建立各地区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整个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西部各级政府要鼓励各地区进一步发展现有的协作关系。一些重大的、特别是跨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需要加强区域合作,走联合开发之路。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要求,西部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与此形成强烈的反差。交通通信是西部基础设施最薄弱的环节。今后西部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配合“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大型工程,加快建设和改造几条重要的东西大通道;二是努力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各经济中心的交通通信主干网络,加快西部地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提高西部地区各地间的通达深度,加快各地区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分工协作与协调发展。
西北地区干旱缺水,水利工程建设至关重要。西北地区有水才谈得上发展,才能有效地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要加紧有关水利工程建设,从根本上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威胁。
西部人力资源的落后是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地区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从长远来看,是科技和教育水平的竞争。要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的科技和教育,首先要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员和教师的待遇,加大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完善科技人员的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同时要相应提高科技和教育行业的从业门槛和标准。其次,抓好基础教育,努力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大力降低青壮年文盲率。第三,国家要适当提高大专院校西部学生比例,提倡东部各级各类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西部班”,加快西部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四、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在资源的有效利用上,要坚持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搞好采前、采中和采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对可再生资源,必须做到利用速率不超过其再生速率这一自然的限制,以保护可再生资源的永续性。对不可再生资源,则要尽量充分地综合利用,并建立有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对主要矿产资源,必须实行高起点、高标准和上规模的集中开发,严禁遍地开花。对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要严格禁止资源的开采。
2.在生态保护上,要以改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和石漠化为重点,切实做好以下工作:加速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恢复草原畜牧业。加大防沙治沙、保护草原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力度,为恢复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创造条件。建立经济林和国有保护林严格分开管理的制度,切实保护好现存不多的天然林。加强西部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适当扩大保护范围和面积。要规范旅游资源开发的行为,努力发挥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在污染治理上,要认真执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根据西部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当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认真实行主体工程与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的方针,不留例外和死角。加大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将其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提高环保监管的力度和水平。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努力减少“三废”的产生量;加大污染末端治理的力度,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设计和选择好“三废”排放方式,努力把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
五、把资源优势与适度的资金、适用的技术有效结合起来
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和产品的选择要适应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资金严重制约的现实条件,将资源优势、适用技术和适度资金有效结合起来。在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或产品时,要注意选择那些资金需求相对较少、技术适用性比较强、投资见效比较快的轻工业产品或行业,如一些优势农副产品的加工及深加工等。这有利于加快资金的原始积累,克服工业化初级阶段资金紧张的矛盾;也有利于为其他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践证明,目前西部发展比较成功的产业或企业,如绿色食品、中成药、饲料等等,都具有这样一种特点。
六、大力培养企业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引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带头企业
企业是地区竞争优势的主要载体。保持和增强地区竞争优势,要靠大力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要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研究开发。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稳定一代、投产一代、储备一代和研制一代的产品开发链。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吸引和留住(也可借用)优秀科研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快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把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科研-生产-销售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结构,转变为突出科研和营销两头的“哑铃”型结构。
培养和增强西部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一个重要途径是走“研学产”相结合的道路(而不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一般模式)。西部地区企业实力普遍较弱,难以建立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因此,要善于利用西部现有的高校和科研单位,鼓励西部企业与当地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以后者为研发基地,更多地借助后者的力量促进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科技进步。这样比较符合西部企业的现实,也有利于西部现有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作用。
七、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从西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资金严重短缺的现实条件出发,在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西部地区不宜再走优先发展大企业的老路,而应当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培育更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扩大就业、拓展市场、增加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地区竞争优势和产业成长的生力军。
首先,西部地区要继续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步伐。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帮助各类中小企业解决信贷融资、技术开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出口服务等方面的困难。同时,要积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打破“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为中小企业让出一部分发展空间,并与之结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
其次,积极鼓励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并帮助它们尽快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西部各级政府应当抓紧清理和废除不利于这些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歧视政策,把国家规定的有关扶持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推进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据它们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形式改造其产权制度和管理结构,克服产权不清和家族化管理等弊端。对私营企业,还应当督促它们依法经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再次,西部地区要抓住我国“入世”后扩大服务领域开放的机遇,努力吸引区域外的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商贸、金融、通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不断改善其发展环境。西部中小企业也要努力走出封闭半封闭状态,同区域外的优势企业加强联合,尽快融入开放条件下新的分工协作格局。
八、用好国家对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搞好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其中《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比较全面地提出了4类16项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以及吸引人才发展科技教育等。这些政策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西部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用好、用活这些政策。例如,要围绕国家对西部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善于发现市场机遇,不失时机地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前景的产业,改善原有比较单一的或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经济结构,增强本地区在区域分工格局中的协作配套能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要用好国家对地方特色产业、产品的优惠政策,加快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认真执行国家对外来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界资金和人才,促进本地的资源比较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转化。还要积极引导资源流入现有优势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加速西部存量资本的调整。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李善同 刘 勇 卢中原 来源:中经网·联合论坛
第三篇: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浏阳二中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2003中央经济世作会议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三方面措施:第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调整和改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人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等。第二,要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第三,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
二、胡锦涛在山东、河南考查“三农”问题。2003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河南专门就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考察。他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三、全国农业工作会议。2003年8月8日至9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农业部提出,今后将通过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农民外出务工的指导和服务、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八个方面,全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重要观点: 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主要突破是,在强调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第一次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表明了国家从根本上保护农民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决心。
二、坚决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2003年:以来陆续出台了许多这方面的法规政策。2003年1月15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多次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温家宝总理非常重钡农民工欠薪问题,作出重要批示。
三、积极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
(1)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全面实行。
(2)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3)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在全国陆续展开。
(4)户籍制度改革。2003年11月8日,湖南省政府宣布,从现在开始,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户口登记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湖南省政府同时还宣布,过去因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门所产生的计划生育、退伍兵安置、最低生活保障、抚恤优待、上地承包等政策,也相应做出调整。
(5)农民进城务工方面的改革。2003年11月2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今后,山东省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可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意见》规定:每年百万人进城。进城条件放宽。就业不受歧视。可入工会组织。政府负责培训。工资权益无忧。子女就近入学。
⊙热点展望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可以说本专题的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必定要考查的知识点。因此全面分析和掌握本专题的知识至关重要。
复习本专题的知识要特别注意关注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把握几个重点问题:一是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土地制度的问题;二是解决农民工欠薪、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扬的问题;四是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的问题:五是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的问题。
复习本专题的知识要把课本内容和时事材料结合起来,要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来把握材料,重视二者的结合。对时事材料的把握既要从宏观上整体十巴握,又要注重从微观上具体分析,特别是农村改革中一些典型的事例,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最后.要训练对时事材料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能力。提高对材料的整合能力。
【教材回归】——思想政治学科内分析
1.经济学分析
(1)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搞好农业,要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必须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生产优质品种。使产品适销对路.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
(2)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农产品价格应以它本身的价值为基础来形成。但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当然也受农产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3)价值规律起作用。农业的改革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遵循价值规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利用,都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4)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发展农业要使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农产品的生产要面向市场。要通过市场来调节农业资源.但同时也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靠国家对农业的支持、管理和引导。
(5)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和完善。
(6)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巩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在国际关系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搞好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7)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还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仍是“多予、少取、放活”。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是当前一个重点。
(8)搞好农业关键靠科技。发展农业关键在发展农业科技,这是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根本保证。我国积极开发水稻、棉花等新品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9)发展农业要搞好农村的各项配套政策。农业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其他各项配套改革的支持、协调,税费改革、村民自治、户籍制度等改革都会对农业发展有较深的影响。
(10)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逐步增加,粮食是“重中之重”,因此要注意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生产,保护好基本农田。
2.哲学分析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三农”问题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自然条件差距较大.发展农业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党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农村落实时也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进行的各项改革,如税费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民主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对整个农业的发展都有影响。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农业、农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农村中各项改革要循序渐进。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特点不同,当前我国农业已发展到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促进农、比的持续发展。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村中各种情况复杂多变.我国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农村各项改革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我问农村各地的情况不同,在进行农村各项配套改革时就要坚持先试点,再推广的路子,如税费改革、村民自治、医疗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都应先试点,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6)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增加农民收入.关键靠农民自力自强,靠农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但同时要注意社会、国家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农民工欠薪问题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帮助,要为农民工外出打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靠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来解决。
(7)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农村的经济要循序渐进,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全面考虑各种具体的环节,努力实现质的变化。积极推进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使结构的变化推动质的变化。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农村的各项改革中。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真正把农民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政治学分析
(1)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因此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努发展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能否稳固的根本问题。
(2)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都是在履行管理经济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有关部门开展“三下乡”活动或“送书下乡”活动,是在履行文化职能。
(3)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我国有关部门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的权益,这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党的宗旨和性质。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从我党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可以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也包括农民的利益。
(5)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我党的指导思想。关注农民问题,促进农村的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典型例题分析】材料一: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要抓好,而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国际市场价格指数的对比(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剖析:本题以农业立意,考查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等问题,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针对第(1)问,要回答出两点: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农业问题在我国国家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体现为什么“非常重视”。对于第(2)问,回答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只要完成语言转换即可。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方法.要结合教材内容并针对我国农业的实际回答。
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复习农业问题要抓住关键.用联系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看问题。
答案:(1)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②当前特别强调农业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完全过关;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
(2)①材料二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猪肉和部分蔬菜等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玉米、小麦和部分经济作物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
②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有差异。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习题精练】选择题:
2003年3月5日,朱容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谈到五年来的主要工作体会时说,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我们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了很大的功夫。据此回答1—2题:
1.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这是因为
()
1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 ○3农业的基础是否牢固,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4农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的技术水平○1○2○A.○1○2○C.○1○3○4
B.○
2○3○4 D.○
()2.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有效途径是
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2增加有效劳动力,降低农产品成本
○3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
○4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 ○1○A.○2○3
C.○1○2○3
D.○1○3○4 B.○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指导思想仍是“多予、少取、放活”,所谓“少取”即减轻农民负担。针对当前不少地方存在的农民负担增长之势,江泽民同志严肃指出:“减轻还是加重农民负担绝不是多拿几个钱的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
()
1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增长,拉动内需
○2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3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杜绝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 ○1○2○A.○2○3
C.○2○3○
4B.○
2○3○4 D.○4.农民和企业负担沉重历来是党和政府急于解决的心头大事,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
A.减负问题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D.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国家机关的基本宗旨
国家规定,从新粮上市起,部分品质比较差,不受市场欢迎的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同时对棉花收购实行优质优价,拉开差价。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主要表明
()
A.“保护”是有限的,市场才是无限的 B.国家改变了对农业的政策 C.我国农业将全面推行产业化经营
D.必须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
()6.棉花收购之所以优质优价,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优质棉花质量好,买者众多,市场上供不应求 B.优质棉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高 C.优质棉花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比较大 D.优质棉花能更好满足人们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7.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变化是宏观调控的突出表现,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 A.经济手段
B.价格杠杆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
8.《半月谈》载文介绍,几年前兴起的“订单农业”,如今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农业经营
新模式。它拉近了农产品与市场的距离,使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更加明确,为农产品的畅
销增强了保障。通过订单农业
()
A.农民再不用面向市场,吃“追市场”的亏了 B.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C.可以确保农产品顺利销售,确保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D.有利于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的路子
非选择题
材料一: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要抓好,而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国际市场价格指数的对比(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剖析:本题以农业立意,考查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等问题,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针对第(1)问,要回答出两点: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农业问题在我国国家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体现为什么“非常重视”。对于第(2)问,回答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只要完成语言转换即可。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方法.要结合教材内容并针对我国农业的实际回答。
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复习农业问题要抓住关键.用联系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看问题。
答案:(1)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②当前特别强调农业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是—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完全过关;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
(2)①材料二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猪肉和部分蔬菜等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定的价格竞争优势;玉米、小麦和部分经济作物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
②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有差异。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材料一: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三农”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破解“三农”问题,十六大提出新思路: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材料二: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F列问题:
(1)简述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体现的政治学道理。(2)谈谈上述两则材料蕴含的哲理。
(3)运用经济学道理,分析说明十六大提出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参考答案:(1)体现了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体现了党对农村工作的政治领导;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体现了国家性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没有农业现代化,„„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小康”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3)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农业内部来说,一是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来增加农业效益,二是优化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比较优势;三是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打破了目前农产品销售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必由之路;可促进现代化和全国工业化。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材料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材料二:龙港镇,20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只有6000多人的小乡。改革开放以来,该乡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北高南低、北旱南涝”的地理特征,确立了“南渔北牧”的发展思路,2002年仅水产一项农民人均就增收550元。同时引领农民向企业进军,许多农民纷纷办厂,农村的劳动力相对集中,便形成城镇。如今的龙港已发展成为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的新城。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人均收入7600元。
(1)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2)运用哲学知识说明龙港人是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的?(3)结合材料二分析当前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该题以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为背景材料,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对农村经济和城镇化建设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依托设问(如何审读材料指明方向),审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联系相关知识编制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1)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②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和实现“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2)①从实际出发。龙港人从本地地理特征出发,发展水产业和养殖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解放思想,注重创新。龙港人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路,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城镇化建设。③坚持联系的观点。龙港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联系起来,走出了一条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3)意义:①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②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③有利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④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并提高生活质量。⑤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应注意的问题:①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能盲目发展。②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些地方为推进城镇化,不按规律办事,凭主观意志办事,只能适得其反。
[易错辨析]该题会出现错误是第(2)问的答案组织不合理,许多考生只是简单地列出哲学观点,没有按照设问的要求完整地组织答案。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设问中“如何发展”,只是抓住哲学说明这一点上组织答案。可见,审设问同样是解答好题目的重要环节,应重视这一环节。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破解“三农”问题,十六大提出新思路: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工业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阐述
十六大报告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加强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时指出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阐述
二、温家宝在2003年的两次辽宁之行使东北地区的振兴进入高潮。月21日至6月3日,温家宝在辽宁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在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把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东西互动,促进协调发展。温家宝还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
2003年8月1日至3日,温家宝总理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考察工作并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他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部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温家宝进一步强调,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
四、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问题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任务之—,是研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问题。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重要观点:
一、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党的的十六大报告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对今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明确的部署。1.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意义
(1)重要性: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技术改造的主要力量。
(2)紧迫性: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主要体现在体制和结构两个方面。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结构问题主要是指企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从生产力角度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劳动力结构都存在不合理因素。
(3)意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酌目标
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3.国有企业改制问题
(1)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制工作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
(2)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3)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政策含义作常重要:一是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二是今后要尽量少搞国有独资企业。三是重要的企业需要国有控股的,也要尽可能相对控股,这是规范的股份制和公司制的要求。个别仍需实行国有独资的。也要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使出资主体互相制约。四是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也可向非国有企业参股,但要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能凭借政府力量强令推行。五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需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控股公司、投资公司等。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控股或参股,从事资本经营,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5.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6.加快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人,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 1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多元化。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原则
2003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提出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及政策。会议指出,振兴老工业基地.要重点把握和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二是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五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六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会议还研究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任务、政策和措施。
⊙热点展望
自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成为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新世纪新阶级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对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均作了连续报道,使之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一大焦点和热点。那么,作为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高考,在文综考试或是历史、地理、政治的单科考试中必然会涉及此问题。
建议高三学生在应考复习中对此问题要重点把握。主要从思想政治(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如何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教材回归】——思想政治学科内分析
1.经济学分析
(1)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了国家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2)工业的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它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晶;它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它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
(3)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的素质,从而有利于推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4)如何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发展;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2.哲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和要求,是根据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现状提出来的。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也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特别是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2)坚持联系观点。“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等都体现了这一点。(3)重视意识的作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这都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原理。(也可以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原理分析之)(4)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要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
(5)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r既要量力而行,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6)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7)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既要深化改革,又要扩大开放。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国家必要的扶持。
(8)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要充分认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长期性,从长计议,分步实施。这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的道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所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9)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遵循的原则之一“统筹兼顾”,体现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这体现了抓重点抓关键的道理。(10)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任务艰巨,但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成效。
3.政治学分析
(1)国家职能。国家作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并予以支持,这主要体现了国家在行使经济职能。
(2)党的领导。中共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3)综合国力。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典型例题分析】
2003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吉林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验可概括为三点:一是规划先行。二是突出重点,突出抓汽车、石化和农业。三是观念突破。
1.“规划先行”是强调
()
A.重视意识作用
B.重视量的积累
C.物质决定意识
D.坚持发展观点
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逐渐升温,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许多商品争相登场,可在这眼花缭乱的背后,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现象。权威人士指出,要解决这一难题,工商企业必须克服“三病”:一是“脑病”,认为启动农村市场就是为城市卖不出去的产品找出路;二是“眼”病,把启动农村市场当作工业品下乡。分析研究市场时以打量城声市场的眼光打量农村市场;三是“腿病”,设计生产者腿不勤,没有广泛深入农村,听农民的想法。据此回答1—2题:
2.工商企业的“脑病”和“眼病”,从哲学上看,病根在于他们不懂得()①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符合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 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强调工商企业必须克服“腿病”,是因为()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创新就是站在前进的、上升的立场上,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D.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完全统一的非选择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3年8月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由此,国内外媒体称之为新世纪的“辽沈战役”拉开了帷幕。联系材料,回答:(1)旧中国,我国工业的分布有什么主要特点?(2)20世纪的年代和60年代我国东北三省工业的发展有哪些标志性工程?在此期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了哪些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3)分析说明我国建设大庆油田的主要原因。
(4)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建设实施了哪些全局性的战略决策?(5)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有什么重要意义?(6)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东北三省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辽宁省提出,要抓紧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吉林省提出,要建设以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基地,完成由农业资源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黑龙江省提出,要重点建设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五大基地,对400多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分三类进行重组、改制的调整。这则材料中蕴含着什么重要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解析:这是一道跨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的综合题,在历年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一般都有两道这样的试题。在该题中,地理学科涉及到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以及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历史学科中则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中经济建设的成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就。政治学科不仅涉及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观点,还联系十分丰富的时政内容。要求根据每一问题的要求准确全面作答。
答案:(1)旧中国,工业极其落后,地区分布又极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关内沿海六省及上海市,工业产值占全国80%左右。东北是全国重工业集中地区,又主要集中在沈阳、抚顺、本溪、鞍山和大连,关内沿海六省和上海市是全国轻纺工业集中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广州、无锡等少数城市,当时内地各省除汉口、汉阳、重庆、太原稍有现代工业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现代工业。
(2)20世纪50年代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到1957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飞机制造厂都先后建成投产。60年代,我国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黑龙江大庆油田,打破了“洋油”的一统天下。在此期间涌现出鞍钢技术革新能手、著名工业劳动模范王崇伦,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解放军战士雷锋等英模人物。
(3)为了摘掉“贫油国”的帽子,打破依靠“洋油”的局面,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发大庆油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石油资源被广泛应用,在新的燃料、原料基地出现新的工业中心,是工业生产布局新的发展趋向,大庆油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石油含量丰富,地域辽阔,交通便利,有着发展石油工业的优势条件。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大庆油田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协作条件。大庆石油工业基地,利用附近可垦荒原,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对保证职工生活需要,起了良好作用。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解放了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形成了长江三/R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20世纪末党中央义适时地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几年来已取得重大进展。2003年我国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她的重大决策。这些重大决策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5)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尤其是重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特别是重工业能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乡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口5万人,耕地6.2万亩。境内有宁洛高速出入口,西有利楚路,交通条件较好。近年来,该乡利用近城傍郊的区位优势,强力优化一产,狠抓种植业结构调整,力促农民增产增收,重点抓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于2011年规划建设了3万亩的绿色果蔬产业园,目前,全乡有蔬菜大棚1.2万亩,露天蔬菜、果园、苗木、药材9500余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总地亩面积的35%,并初步形成了西瓜、辣椒、葡萄、苗木等规模品种种植,初步成为利辛城北绿色菜蓝子和果园子。
基础设施完善,规划科学合理。该乡近年来利用“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在县水利局的科学规划下,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治理一片成一片。通过近四年的推进,全乡标准农田治理面积已达4.2万亩,区域内初步实现“沟、渠、田、林、路、井、站、涵、桥、闸”十位一体。规划的绿色果蔬产业园内供电、路网完善,并经省农科园设计了各产业种植区,布局科学合理,为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打下了良好基础。
农业招商成果丰硕,结构调整良性发展。通过优化环境,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二年来共引进农业项目12个,分别是双飞蔬菜种植合作社、顺意蔬菜种植合作社、芜湖祥宽花木公司、星华果蔬有限公司、北京庆仕隆蔬菜物流公司、阜阳恒诺农资公司和腾翔牧业公司、阜阳阳光药业、天普生态发展公司等种养项目,项目总投资达2亿多元。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目前拥有“文州”、“绿色双飞”和“双飞兄弟”三个注册商标,绿色农产品和有机蔬菜认证正在申请中,农业结构调整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措施得力。一是强化结构调整的硬件环境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利用各项支农资金和农业扶贫资金实施道路、供电、供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快土地流转,在项目确定后,以最快的速度把土地流转给种植企业。为了保证第一时间供地,我乡各村均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合作社把土地先集中起来进行合作化经营。三是重点培育新农民,利用专业技术培训,把农村剩余劳力培育成种菜能手和技术能手,为各农业项目输送所需的技术工人,把传统的农民变成了新型的农业产业工人。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通过劳动获得每月15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一般用工为每天每人50元),平均每年可以实现务工10个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四是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在绿色果蔬产业园内规划建设2—3个大型标准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配套沼气池,实行“猪—沼—菜”循环种养模式,解决经济作物所需的有机肥料。
不断拓展新产业,实现持续增收。一是大力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充分发挥现有农业资源,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依托绿色蔬果产业园,打好“组合拳”,大力开发“农家乐”、农业观光、绿色蔬果采摘等休闲农业项目,打响休闲农业品牌,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应用科技、打造品牌。要以科技为先导,加快农业新科技的应用推广,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种养销专业大户,创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打造绿色食品基地。三是做活农产品深加工文章。着力培育蔬果休闲食品、脱水蔬菜加工等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2年8月
第五篇: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八五”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结构调整步伐。省政府先后成立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两个领导小组,开展了百名专家调研,制定下发了全省上业结构凋契规划和义施入案,纵织实
施了“龙虎计划”、“百家优势企业活动”、名牌战略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等活动,并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结合河北实际,相继制定民《河北省地方钢铁产业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产业政策及有关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结构凋整的意见等有关件。去以来,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组织实施“十五”计划,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意见》、(关于加快主要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河北省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远作实施办法》、《河北省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河北省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规划指导意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为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到2000年,河北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76亿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国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22.2:46.4:31.4调整到2000年的16.1:50:33.9。第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林牧渔业稳定增长、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等主要农产品产只属全国前列,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第二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食品等支柱产业及纺织、轻工等优势产业在改革调整中不断提高,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交通通信、商贸、旅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二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河北省有关部门认为,河北产业结构虽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低”:一是产品档次低。主要工业品种初级品多,动密集型产品多,而市场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优新特产品少。全国260种最具竞争力的居民主要消费品中河北仅有3种,新产品产值率仅为3%,低于全内2.1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度低。一产内部种植业比重过大,约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8%。二产中采掘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高达64.5%,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仅占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0.7%。第二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新兴服务业发育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强。二是整体竞争力低。重点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始得比较早,从70年代末就围绕建设能源重化工某地着手结构调整。选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七届二次全委会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是振兴山西经济的关键。经过二十年的调整,山西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0.7:58.5:20.8调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山西产业结构目前仍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素质低,产品低级化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支柱产业单一化,煤炭、冶金所占比重过高;三是与沿海发达省份比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优势逐渐消失,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经济增长点,国内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河南省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顺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变化为二一三,1992年进一步调整为二三一。特别是“九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稳定实现了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万吨的目标。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和畜牧养殖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产业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较快,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7:30.4。当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二、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河北产业的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