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新农村建设
浅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农村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村中主要是留守老人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农村留守老人太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对农村和农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一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留守老人难以承受。青壮年外出后,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老人承担了几乎所有农业劳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却不得不在承担起繁重的体力劳动。二是留守老人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这些留守老人大多为小学文化,近三分之一为文盲,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村里的农业科技推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的合理流转,均因多数老年人的反对而搁浅,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对孩子监护不力。老人本来就是弱势群体,需要人照顾,现在却要重新承担照顾孩子的任务。再加上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不利,不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多小孩子出现了上网,打架等不良行为习惯。
青壮年劳动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务农收入远不及在城里务工,因此青壮年外出可以理解。可推进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也迫切需要大批青壮年农民的参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当地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兴办经济实体,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如果家乡有适合创业或打工挣钱的门路,收入有保障,青壮年劳力就不会抛下老人和孩子舍近求远去挣钱。二是要合理流转土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技术,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青壮年农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三是针对农村目前现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定期对留守老人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组织成立劳动互助小组,找帮工、雇工,帮助留守老人减轻农业劳动负担。
另外,还有一个办法。我的家乡在河南,现在河南正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将邻近的几个村庄集中形成一个个小区,然后引进投资建设企业,土地实行承包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土地承包统一管理有助于农业全面机械化的推进,而且有助于农业增产增收;招商引资,兴办企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工作之余还能搞些副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建学校建医院,解决了农村教育难医疗难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是新农村建设道路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通力合作,协同努力,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惠民。
第二篇:毕业论文—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
毕业论文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
转移问题研究
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经济管理
姓
名:
摘 要
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在进行,可在部分农村却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低,劳动力补给匮乏等问题。留守在农村的人因其“老”“弱”“病”“残”等特点被冠以“38+60部队”的称号。而真正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力的青壮年,知识青年却正在参与农民工大潮,受着城市“三等人”待遇。谁来建设新农村,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黄牡花村为例,对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现状进行调查,查找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Abstract The campaig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under waying, whil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labor force in rural area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labor,the lower cultural qualities and professional skills,as well as less supplies.The people staying rural area is titled “38 +60 force” because of the “old” “weak” “disease” “disabled” and other features.At the same time,the labors with skill and knowleage,who should be the main building force of New rural,insteadly ,involved in the famers worker and treated as a “third class” in city.Who should be constructing force of New rural,it is a issue worth considering for us.The article take Huangmuhua countryside for example,analyze the reason that lead to aboving problem.On the basis of surveying population and labor force of the countryside,and then brings up corresponding solutions.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补给
留守人口
劳动力转移
Keywords : Labor force of rural area
Rural labor supply Rear population
Labor
immigration
目录
引 言„„„„„„„„„„„„„„„„„„„„„„„„„„1 1黄牡花村劳动力现状„„„„„„„„„„„„„„„„„„„1 1.1劳动力数量„„„„„„„„„„„„„„„„„„„„„2 1.1.1劳动力与总人口缺口大,实际务农人员少„„„„„„„2 1.1.2在籍总人口变化小,务农人口迅速减少„„„„„„„„2 1.2劳动力结构„„„„„„„„„„„„„„„„„„„„„2 1.2.1 年龄结构上,40—60岁占到近一半比例„„„„„„„3 1.2.2性别结构,男女比例总体比较合理„„„„„„„„„„3 1.2.3 文化结构方面,绝大多数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3 1.3转移形式及转移主体„„„„„„„„„„„„„„„„„4 1.3.1青壮年、高素质人是转移主体„„„„„„„„„„„„4 1.3.2大多通过进城务工、毕业分配转移出去„„„„„„„„4 2黄牡花村劳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5 2.1常年务农人口锐减,农村劳动力紧缺„„„„„„„„„„„5 2.1.1劳动者数量减少,劳动力劳动强度加大„„„„„„„„5 2.1.2劳动力紧缺,老年人也成为建设主力„„„„„„„„„5 2.2劳动力转移结构不合理,对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提出挑战„„5 2.2.1青壮年成为转移主体,“新农村”只有“老弱病残”„„„„5 2.2.2文化素质高的人群转移,现有劳动力难以承建新农村„„5 2.3劳动力年龄偏大,补给匮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持续性„„„„6 2.3.1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接近国家离退休年龄 „„„„„„6
2.3.2青壮年补给匮乏,新农村将无人去建设„„„„„„„„6 2.4现有劳动力整体素质差,难以培育成“新型农民” „„„„6 2.5综合型带头人少,新农村建设“群龙无首” „„„„„„„6 3导致黄牡花村劳动力流失的原因„„„„„„„„„„„„„„7 3.1 城乡收入差异,高素质人进城追求高工资„„„„„„„„7 3.2 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吸引力降低„„„„„7 3.3 农村产业不兴,非农产业少,导致农村吸纳劳动力能力降低„7 3.4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青年人以跳出农门为荣„„„„„„„7 4 解决劳动力短缺、补给不足的对策及建议„„„„„„„„„„7 4.1发展当地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农村容纳劳动力能 力„„„„„„„„„„„„„„„„„„„„„„„„„„„„7 4.1.1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8 4.1.2发展农村服务业,提高农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8 4.2组织农民互助组织,缓减当前劳动力紧张„„„„„„„„„8 4.3 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吸引力„„„„„8 4.4 吸引本土人才返乡创业,服务家乡„„„„„„„„„„„8 5结论„„„„„„„„„„„„„„„„„„„„„„„„„„9 致 谢„„„„„„„„„„„„„„„„„„„„„„„„„„10 参考文献„„„„„„„„„„„„„„„„„„„„„„„„11
引 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口,在当地上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以及在村养老的老年人口;常年务农人口也就是该村劳动力,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
1.1.1劳动力与总人口缺口大,实际务农人员少
表1 黄牡花村2006年总人口、劳动力数量 单位:人
总 人 口 留守人口 常年务农人口 黄牡花 117 63 45
刀劳社 97 48 34
刘家社 152 72 50
乔家社 120 65 44
大海子 118 58 39
沙井 76 35 25
总计 680 341 237 资料来源于黄牡花村委会档案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截至2006年底,黄牡花村在籍总人口有680人,留守人口341人,常年务农人口237人,留守人口占总人口的50.2%,务农人口占总人口34.9%,务农人口占留守人口的69.5%。
1.1.2在籍总人口变化小,务农人口迅速减少 图表1
******3685685680总人口常年务农人口***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
黄牡花村劳动力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于黄牡花村委会档案
通过图表1可知:从1998年到2006年,全村总人口由701人减少到680人,减少21人,常年务农人口有352减少到237人,减少115人,约占1998年总人口的16%。
1.2劳动力结构 是指组成所有劳动力中的各要素所占的比例。本次调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黄牡花村劳动力进行分析:
1.2.1 年龄结构上,40—60岁占到近一半比例
在本次调查中,把所有人口划分4组,分别以16岁以下,16—40岁,40-60岁,60岁以上四个年龄段来分析,主要划分依据是16岁以下属于未成年人,大多在上学
时期,不具备劳动能力、劳动时间(个别辍学学生、利用节假日劳动的除外);16-40岁是青壮年,该年龄段人口在生理上处于旺盛时期,适应高强度劳动,该年龄段人对新的事物容易接受;40-60岁是中年,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在工作上比较稳定,在思想上成形,对新事物不太容易接受;男16-60岁和女16-55岁是国家法律中劳动力定义的年龄段,本文受资料来源的统计口径限制,笼统地按照60岁作为划分标准。基本情况见下表:
表2 黄牡花村2006年总人口、务农人口年龄结构表 单位:人
总人口 务农人口 总数 16岁以下 680 237 94 3
比例 13.8% 1.3%--40岁 385 62
比例 56.6% 26.2%
40--60岁 124 116
比例 18.2% 48.9%
60岁以上 77 56
比例 11.3% 23.6% 资料来源于黄牡花村委会档案
通过表2可知,在总人口中,16岁以下人口约占13.8%,16-40岁人口占56.6%,40-60岁人占18.2%,60岁以上人口占11.3%;在务农人口中,16岁以下人口约占1.3%,16-40岁人口占26.2%,40-60岁人占48.9%,60岁以上人口占23.6%。
1.2.2性别结构,男女比例总体比较合理
通过对性别结构调查可以反映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别比例是否合理,当一个地区的男女性别比例区域一致时,可以使当地人口相对稳定。目前反映农村的一个主要意图是通过观察性别比例来看一个地区农民工外流现状的一个标准,一般我国现在的流动劳动力主要以中年及以上以男性为主,农民工输出地区出现务农男性比例严重低于女性比例的情况。
表3 黄牡花村2006年总人口、务农人口性别结构表 单位:人
总人口 务农人口
总数 680 237
男 344 118
女 336 119
男:女 1.02:1 0.99:1 资料来源于黄牡花村委会档案
从表3看出,黄牡花村总人口中男:女为1.02:1,务农人口中男:女为0.99:1,而在2004年底,西部十二省市区的男女比为: 1.14: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年),男女比例在西部属于结构合理的范围。
1.2.3 文化结构方面,绝大多数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
文化结构是指劳动力当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所占的比例。本调查针对当地农村现状,把文化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小学及小学以下,初中,高中(中专),高中(中专)以上。
表4 黄牡花村2006年总人口、务农人口文化结构表 单位:人
总数 小学及小学以下
比例 初中 比例 高中(中专)
比例 高中(中专)以上
比例
总人口 务农人口 680 237 233 117
34.3% 49.4%
325 107
47.8% 45.1%
12
11.6% 5%
1
6.3% 0.4% 资料来源于黄牡花村委会档案
通过表4发现,在总人口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占比34.3%,而在务农人口中,该文化程度的人口却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比例,反映出目前务农劳动力总体文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高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在总人口中占到17.9%,而在务农人口中仅占到5.4%的比例,反映出该村劳动力中具有高文化素质的人员比较少。
1.3 转移形式及转移主体
1.3.1青壮年、高素质人是转移主体
通过对比黄牡花村总人口和务农人口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可以发现:在385个16-40岁的人中,务农的仅为62人,占比为16.1%,大部分不参加农业生产,在调查中发现,该年龄段人口是该村的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同时,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22人中,务农的就有13人,其余的均转移到城市中去了。以上两个群体,在很大程度上重叠的,尤其是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大多处于16-40岁这个年龄段。
1.3.2大多通过进城务工、毕业分配转移出去
通过在黄牡花村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劳动力主要以以下两种形式转移出农村:一,到城市中从事服务业或者交通运输业。从调查中发现,转移出去的16-40岁人口中,文化水平在初中的多从事服务业和运输业,其中男的多以餐饮、装潢、运输为主,女的以理发、服装销售等职业为主。
二、毕业后在城市中找到了工作。在调查中发现,16-40岁年龄段的人文化水平较高的,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专门的职业教育,有相对比较高的劳动技能,他们大多在学校毕业后直接在城市中找到了工作。
2黄牡花村劳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常年务农人口锐减,农村劳动力紧缺。2.1.1劳动者数量减少,劳动力劳动强度加大。
通过图表1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6年底,黄牡花村务农人口由352人减少
到237人,减少人数约占1998年的16%。在实地调查中作者发现,黄牡花村的实际耕地面积并没有因为劳动力减少而减少,在种植方面,劳动总量没有太大的变化,黄牡花村的总的劳动量在增加,因而单位劳动者承担的劳动量在增加。另外,近年来该村养殖数量较前几年有很大的增加,并且受禁牧政策的影响,改变了原来合群放牧的方式,放牧占用劳动力增加很多。因而,近年来,黄牡花村劳动力特别紧缺,平分在每个劳动力的实际劳动量增加,劳动强度加大。2.1.2劳动力紧缺,老年人也成为建设主力。
由于近年黄牡花村劳动力严重短缺,老年人务农现象非常普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老年人在常年务农劳动力中的比例高。通过表2发现,在务农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占有23.6%的比例,这个比例在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除了农村长期的生产习惯外,还与农村养老体系的薄弱有关,最重要的是受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
二、老年务农劳动力在老年人中的比例高。通过纵向对比表2,还可以发现,该村现有60岁以上人口77人,成为务农人口的就有56人,约占72.7%,呈现出非常高的比例,也反映出老年人劳动的普遍性。2.2劳动力转移结构不合理,对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提出挑战。2.2.1青壮年成为转移主体,“新农村”只有“老弱病残”。
通过表2 以及1.3.1对黄牡花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的介绍得知:在385个16-40岁的人中,务农的仅为62人,占比为16.1%,大部分不参加农业生产,成为黄牡花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主体。而在现有劳动力中,40-60岁年龄段的人口占48.9%,60岁以上人口23.6%。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常年劳动强度大,以及农村医疗设施落后等原因,40岁以上的人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有病痛,其中胃病、腰腿疼、关节炎等疾病较为普遍,并且由于这些病属于慢性病,大多数劳动者都没有采取积极治疗。2.2.2文化素质高的人群转移,现有劳动力难以承建新农村。
通过表4的介绍可以发现:文化层次越高,务农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越多,也就是说,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就有更高的转移机率。在所有的劳动者当中,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现在总务农人口的5.4%,而这一文化程度的人在2005年底的内蒙古乡村人口中是13.4%的比例(《内蒙古经济社会调查年鉴》,2006)。可见,与内蒙古乡村人口整体文化对比,黄牡花村的高素质人员还是比较少的。现有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的原因,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比较差,而且大龄劳动者都有得过且过的心理,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靠现有劳动力建设新农村,困难重重。
2.3劳动力年龄偏大,补给匮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持续性。2.3.1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接近国家离退休年龄。
利用加权平均法对黄牡花村劳动力求平均年龄得出该村的务农人口的平均年龄
为:50.88岁1,这个年龄很接近我国劳动年龄的上限。在我国劳动者的法定年龄中规定:男59周岁,女54周岁为劳动力年龄上限(刘艾玉,2004)。可是在黄牡花村,这个年龄的人口还是劳动主力,新农村建设的重任还压在他们的肩膀上。2.3.2青壮年补给匮乏,新农村将没人去建。
通过表2知道,16-40岁年龄段,这是传统上对青壮年的划分年龄,在黄牡花村的务农人口中占有26%的比例,而且在调查中还发现,在这个群体中,30岁以上的要占到这个群体的83%左右。青壮年是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不断有青壮的补充,才能保证劳动者年龄结构的合理,才能保证新农村的持续建设,而现在农村劳动的补给匮乏,直接导致几年后,新农村将无人去建。
2.4现有劳动力整体素质差,难以培育成“新型农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关键就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白雪秋在他的《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农民培育中》一文中这样写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是新型农民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对农业生产者提出的要求和农业生产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是现这样的目标,培养出这样的新人,必须有这样的候选人,但是现在的文化青壮年都不愿回农村,农村现有劳动力又因为“老”“弱”“病”“残”,很难培育成这样的新农民。
2.5综合型带头人少,新农村建设“群龙无首”。
综观近几年农村建设比较好的村子,象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三元朱村,他们的村子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是因为他们的发展中有一个很强势的带头人,他们不仅熟悉农村生产情况,还熟悉当地的发展的优势、劣势,更能把握政策中的有利因素,而且这些人还在村子中比较有经济实力或者权利,有人把这些人称为“农村经济精英”,他们还在村子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执行落实中能够力排众意,在发展遇到困难时掌好舵。而在黄牡花村中,目前尚未有这样的人选,因此在整个农村建设中显的无的放失,群龙无首。
3导致黄牡花村劳动力流失的原因
3.1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吸引力降低。
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物品贫乏,导致上学难、就医难、挣钱难、消费难、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畅通。这些问题既是导致农村贫穷的原因,也是直接导致农村人 1 根据公式:平均劳动力年龄= 全村务农人口各年龄之和/全村务农人口
=(3*15+62*35+116*53+56*66)/237 =50.88岁
本次求平均年龄采用取众数法,即取各年龄段中年龄最多的那个年龄为该年龄段的年龄。在16岁以下年龄段中的众数年龄为15岁,16-40岁年龄段为35岁,40-60岁年龄段中取53岁,60岁以上年龄段取66岁。
口外流的原因。黄牡花村原有小学一所,在1996年已经倒闭,现在村中所有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到15公里左右的原来乡政府所在地的一所中心小学上学,平时住校,周五
回家,周日返校,年龄小的孩子几乎不能照顾自己,引发了不少问题。于是有条件的家庭为了方便孩子上学,直接搬家到城镇教育条件好的地方住。而就医难、消费难、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畅通等原因也导致农村的吸引力下降,使好多农民宁愿在外面过“三等人”的城市生活,也不愿在农村作个“主人翁”。3.2 城乡收入差异,高素质人进城追求高工资。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优势迎来了城市的大发展,周边的旗县城镇建设速度非常快,一方面,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因工矿业、能源业发展所创造的岗位,工资水平比较高,比如煤矿的矿工工资水平是1800--3000元左右,而在目前该村年人均收入仅为4580元,工矿业的收入远远的超过了农民的收入,这些岗位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这些行业的转移。另外,农村的工作因其脏累等原因,受人鄙视,有文化的青年大都不愿意回村干这些活。3.3 农村产业不兴,非农产业少,导致农村吸纳劳动力能力降低。
高素质、懂技术的人才外流,使当地农业近年来发展很缓慢,农业产业不振。而农业产业化低,又使农业对人才的需求降低,且以低水平劳动力为主,这个原因是一些青年不甘于现状,纷纷转移到城市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同时,农村非农产业很少,农村的总体储存人才的能力再下降,使得农村青年觉得呆在农村无用武之地。3.4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青年人以跳出农门为荣。
中国农民的地位低,导致农民卑贱的观念深入各阶层人心,也深深的深入农村人的心中,农村孩子在学校勤奋学习,就是盼望有一天能够跳出农门,在城市找个好工作。农村人中只要走出去的,要是再返回农村,人们会认为他在城市中不能立足。农村的学生要是上学后仍然回到农村,乡亲们会说他白上了学,这些原因都使真心返乡的人必须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解决劳动力短缺、补给不足的对策及建议
4.1发展当地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农村容纳劳动力的能力。
零散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经营形式,市场经济化程度不高,使一些素质较高的人在农村没有用武之地,也是农村人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规划农村产业,促进产业化建设,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化,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既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也可以给人才发挥的舞台,提高农村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和储存能力。4.1.1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针对目前黄牡花村农业尚未形成产业化,农业经营以家庭经营、零散经营为主,建议发展农业产业化、专业化。通过产业化经营,并且加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
的控制,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例如,黄牡花村养殖基础好,可以加强对饲料的统一采购,加强绒毛的销售渠道建设,增加农民在养殖方面的收入。
4.1.2发展农村服务业,提高农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服务业,不仅可以完善农村社会功能、方便农村居民生活、活跃农村社会经济、促进农村消费,还可以吸纳众多劳动力。通过发展黄牡花村服务业,比如理发、餐饮、农资等服务,加强劳动力就业,提升就业层次,改变现有服务匮乏的格局。4.2组织农民互助组织,缓减当前劳动力紧张。
根据目前黄牡花村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即有事实,为了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使当地生产生活顺利进行,一定要加大农民间的互助合作。事实上,劳动力短缺已经使农民开始走上了初步合作的道路,比如:每年秋天收获籽瓜,由于需要集中的使用劳动力,村民们自发组成小组,按照一定顺序合作来完成这个工作。随着农机具的引进,一些需要人作补充的工作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集中工作,比如用农用拖拉机挖土豆,就要求至少在3人以上的小组,才能保证有足够劳动力在拖拉机翻耕一个来回的时间中把土豆选出。劳动力的短缺、农机具的使用,是目前该村村民的合作领域在不断扩动,组成的小组也比较灵活。
4.3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吸引力。
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既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又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通过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包括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供水、供电、治安等方面的投入,丰富和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产业环境、社会服务体系,使农村的社会功能加强,可以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期望值就会下降,外流因素可以得到改善。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运转也需要一定的劳动力,这也为农村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可以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又不使农村服务设施荒弃。
4.4 吸引本土人才返乡服务家乡。
外出人口一般的素质比在村农民的素质来说,相对较高,是农村中先进分子,同时外出工作使他们受到城市工作的影响,培养了他们对新事物的高接受程度和对信息相对敏感度,同时他们的视野也相对开阔。他们又熟悉农村情况,是最可能把新事物引进来的群体。因此,基于目前黄牡花村劳动力缺乏,劳动力素质低的现状,加强对返乡农民的政策支持、技术帮助、资金资助的,加强农村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吸引力,邀请他们回乡创业,返乡回报乡亲。结论
象黄牡花村这样的农村呈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
补给匮乏等现象,不仅是农村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因为城市和农村在劳动力存在着竞争城乡,竞争的结果与二者的实力有关。当城市实力大于农村实力的时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出现象文中反映的问题;当农村实力超过城市时,劳动力留在农村(或流向农村),造成城市劳动力短缺、服务业划分不细等现象。政府,作为一个中间的调控机构,就应该根据二者的实力对劳动力进行调节,使劳动力资源能够最优配置。具体到本文,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青壮年劳动力补给匮乏;城市劳动力不能够充分就业;城市无业人员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大学生不能够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要求政府进行调节。比如,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鼓励大学生在农村创业,有人把这称为“新知青上山下乡”;一些劳务输出大省提出的“鼓励农村劳动力走出去,更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总之,劳动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稀缺性,使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以达到效益最优这一问题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政府作为能够承担劳动力调节的唯一角色,应该最优的发挥这一作用。
致 谢
自确定标题以来,老师就对作者十分关注、悉心指导,给本文提出许多指导性意见,为本文的成功完稿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在此,对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
黄牡花村村委会、村民在为本文的资料搜集方面也给于相当大的支持与配合,在此,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的室友、同学也在整理资料及其他方面提供了不少帮助,对他们也真心致谢。
参 考 文 献 陈成鑫等.依据成因做好农村社会风险预警情报工作.前沿,2007年,(4)2 赵长保等.对农民职业分化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94,(3)王阿娜.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0(2):25-29 4 赵宇等.基于农民视角的主要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5):52-62页 5白雪秋.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农民培育.农业经济,2007年,(3):43-44 5 于秀芝主编.人力资源管理.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摘要】青壮年人口外流,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目前不争的现实情况,“空心村”、“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俨然已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新常态。很多过去粮食生产自给有余还能向市场提供部分粮食的村庄转变成了净粮食消费村,这一生产角色的转换不禁让人担忧起我国粮食安全。我国耕地数量眼下逼近18亿亩红线,在土地资源不充裕的情况下,唯有提高土地单产才是保证粮食供给充足的方法。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人口老龄化,土地效率,水稻单产
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
眼下国人未富先老的窘境让人口老龄化成为了研究热点。关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有何种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国际上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划分标准为当60周岁以上人口大于等于总人口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大于等于总人口7%以上的社会称为老龄社会。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2011年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7%,65岁及以上人占总人口的9.1%。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已经提前迈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我国第二次农业人口普查结果,06年末,全国住户中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农业从业人员达34246万人,41―50岁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3.1%,51岁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2.5%,已远超国际劳工组织所划定的15%的水平。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定。
目前已有学者研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净流出机制及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影响,例如范东君(2012年),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大学扩招,致使青年学生外出求学深造的机会增加,青年人纷纷走出乡村,农村务农人口平均年龄上升;另一方面,城乡产业差距较大,外出务工赚钱较之农业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上升。有劳动力流出的家庭务农劳动力年龄普遍大于没有劳动力流出的家庭,劳动力流出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有正相关关系。这种农业劳动力流出务工又被称作农业兼业,梅建明(2003年)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离城市越近的农村兼业程度越高,越将务农边缘化,并愿意在条件合适时退出农业。且大部分兼业农户在未来计划当中都打算继续兼业,也不愿让子女从事农业。
韩书成(2005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年龄小于30岁的农户在种子、肥料和地膜中的投入均高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户。这充分表明,劳动力老龄化对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老龄化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如何,还需在下文进行讨论。
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农村当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关系密切,我们可以从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得到一些启示。发展中国家社会中存在两个部门,发达、高收益的城镇工业部门和落后、低收益的农业部门。同时,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零值劳动力。由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收益的差距,这部分零值劳动力将选择进入城镇工业部门工作。在这一收益差距暂时存在的情况下,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流出,进入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当中,致使农业经营者的平均年龄上升,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
由于劳动力供给数量有限,随着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转移,农村中出现了“用工荒”。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农业雇工价格连年大幅度上涨,在北京、四川、山东等地,农业劳动力每天的工资逐渐上涨,2007年是50元,2008年70元,2009年80―90元,2010年男性劳动力在100―120元。
三、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劳动投入的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因体力下降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使之减少。综合看来,老年劳动力在粮食种植当中所投入劳动力较之年轻劳动力不足。
(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用机械投入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所导致的体力下降,劳动力投入减少,可能会引致老龄化的劳动力增加机械投入来弥补由于体力下降所导致的劳动力投入不足。
(三)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于农资投入影响。一方面,由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老龄劳动力可能倾向于通过提高农资投入替代其劳动力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老年劳动力较之年轻劳动力可能更为依赖过去种地的经验,产生路径依赖的作用,因而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可能慢于年轻劳动力,经验的优势转而成为阻碍优质投入品、投入技术推广的劣势。
四、稳定粮食产量的对策与建议
为确保我国粮食产量连增继续,需采取相关措施减缓老龄化趋势,吸引年轻劳动力回乡种田,提高这些人的种田积极性,并学会科学种田,提高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比较收益低是农村青壮年外流务工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是减缓甚至逆转此趋势的根本途径。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则需要采取如下方法和步骤:
(一)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地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克服我国农业根本矛盾――人多地少,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完善农业适当规模经营,培养一批懂技术,爱农业,会种地的新兴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对于不适宜使用大型机械设备的地区推行小型机械。
(二)更多支农惠农的政策。政府在农业补贴上应该集中力量补贴真正种田种粮的农民,提高补贴额度及支持力度,减小农民资金压力,提高种田收益,提供方便的支农贷款,推广农业保险,让农民的扩大再生产不受制于资金短缺。
(三)提高土地流转灵活性。探索设计一些更加灵活的机制流转无人耕种的土地,相对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五、结论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会对农户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会导致农户粮食亩产减少。由于农业劳动力兼业化,种地的适龄劳动力越来越少,且老龄化的农业劳动力对于传统种植方法的路径依赖将会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阻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和采用。这会导致未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受到影响。而老龄劳动力种地的目的性转向会影响城市市场粮食供给,埋下粮食供给隐患。
参考文献:
[1]郭晓鸣,任永昌,廖祖君等.农业大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态势、影响及应对――基于四川省501个农户的调查[J].财经科学,2014(4)
[2]李澜,李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J].农村经济问题,2009(6)
[3]朱启臻,杨汇泉.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3)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结构断层问题调查分析
摘 要: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结构断层状况,在当地农村进行了广泛调查。根据当地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反映的情况,阐明了农村劳动能力的下降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农业企业发展后继乏人,危机感日益突出。为此,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及结构断层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老龄化;结构断层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高度关注“谁来种地”的问题,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也高度重视,每年都出台扶持“三农”的一系列政策。但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实施,大批素质较高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及劳动力结构断层现象日益突出。下面是笔者对农村基层劳动力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农村劳动力状况
1.1 农村留守人员是普通家庭劳动力的主力军
据调查,农村从事普通家庭承包土地耕作的主要劳动力以留守妇女和老年人为主,他们大多数的年龄已超55岁,甚至70岁以上仍然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从体力上来讲都是在勉强支撑。也有部分在当地工业企业就业的中年人利用工休时间参加劳动生产。从浙江省临安市某山村调查,有劳动能力人数为420人,在本村务农的仅 98人,所占比重为23.3%,其中55岁以上的就有72人,占本村务农人数的73.4 %,而本应作为农村劳动力主体的21至55岁的劳动力只有26人,占务农人数的26.5%。再如某村,所从事的种植业专业性较强,经济效益相对较高,但从调查显示,务农人员中55岁以上的占71%。
1.2 劳动力年龄结构比较
设施农业比一般传统农业的从业人员相对年青,特别是新兴农业产业的企业法人代表比较年青。从临安市的花卉产业、中药材产业中调查,从事设施栽培的科技大户户主和企业业主年龄在35~50岁的占多数,但聘用的劳动人员年龄偏大,据统计平均年龄达57.5岁。而从事一般露地种植业(主要为传统农业)的业主及劳务人员高龄化严重,从5个村的调查数据显示,农业业主平均年龄56.6岁。从农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中调查得知:调查了3个种植业专业协会(花卉、蔬菜、水果),调查的农民会员总人数为142人,其中60岁以上32人,占22.5%;50~59岁的74人,占52.1%;40~49岁的28人,占19.7%;40岁以下的8人,占5.6%;30岁以下为空白。笔者又调查了水果、蔬菜农村专业合作社,参加的农民数为446人,其中:60岁以上人数57人,占12.8%;50~59岁249人,占55.8%;40~49岁104人,占23.3%;30~39岁的33人,占7.4%;30岁以下的3人,占0.7%。从调查中得知: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员中,50岁以下的一般为农业企业业主。
1.3 劳动成员文化程度低
从务农人员的文化程度调查得知:某村在本村务农劳动力只有102人,其文化程度构成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76人,占74.5%;初中20人,占19.6%;高中及以上的只有6人,占5.9%。
1.4 劳动力严重短缺
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明显,劳动力使用有闲忙之分,本来就紧缺的劳动力,到了忙季就更短缺了。某农业种植企业租用土地10hm2,聘用长期劳动管理人员1人,长期劳动力6人,其余为临时用工。每年劳动用工需2000工,其中雇用家庭妇女用工1250工,占62.5%,雇用的男劳力均在50岁以上,最大年龄70岁。
1.5 农业经营者后继乏人
从几家私营农业企业调查,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缺乏继承人。业主的子女读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城就业,不愿继承父业。就调查的25家农业企业来看,只有3家的子女愿意继承父业,占调查数的12%。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从事一线劳动的人员严重老龄化。农业已面临严重的劳动力老龄化和劳动力结构断层问题,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将更是缺乏。
劳动力素质和结构断层问题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1 文化程度低
农村主要劳动力人群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维方式陈旧,缺少探索创新精神,只能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劳作,不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2.2 技术型农民匮乏
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需要实用型、技术型的农民。目前,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较低,大片土地粗放管理,甚至荒芜,形成农业生产恶性循环,致使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2.3 农业生产缺乏新生力量
在农业生产一线的青壮年劳动力所剩无几,年青人劳动能力退化,以致浙江临安的山核桃产地出现了50~70岁的人在树上打山核桃,20~30岁的人在地上拣山核桃的场面。农村普遍出现了“老倌子种田,青年人难觅”的情况。农业企业后继乏力。
解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及结构断层问题的对策
3.1 从提高农民社会地位和采取系列保障措施着手
如制定对取得农民技术职称,从事一定规模农业生产的农民可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社会各项保障待遇的政策。积极消除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使农村中扎根的青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3.2 重视农业产业人员的培养
浙江省已相继出台了《浙江省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这是一个极好的提高农民劳动素质的行动,但要加大投资和监管力度,注重实效。
3.3 加大政策支农的力度
通过制定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大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实现以工补农。各级给予到农村创业的大中专学生必要的发展启动资金,鼓励、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在切实加大支农资金倾斜力度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支农资金用项管理的监督。
3.4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装备投入和监督力度
政府已出台了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给予经济补贴等政策,但还需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应用的广泛性,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减轻劳动强度。
3.5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推行
政府要积极支持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吕萍(1962-),女,浙江省临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第五篇:浅谈农村新农村建设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大学生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谈新农村社会建设
姓名:沙来斌专业层次:专科
学号: 1***3专业名称:一 村 一
指导教师:吕 永 刚分校名称:滁州
浅谈新农村社会建设
1***3 沙来斌
目录
一、陆岗村的基本情况:
(一)陆岗村概况
二、当前陆岗村的发展现状:
(一)在经济方面,陆岗村的收入大致分布
(二)村民的文化生活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陆岗村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了解情况
(二)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观点
(四)分析
四、对新农村建设的总结探讨:
浅谈农村新农村建设
1***3沙来斌
摘要: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始终高度重视的基本问题。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农业丰收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宁,“三农”问题始终关系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和政策不断加大,特别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目标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及发展政策进入了越来越有利于农业、农民、农村的氛围。自2013年1月份起到2013年3月我个人就新农村建设等“三农”问题做了如下调查,调查地是南谯区章广镇陆岗行政村,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关键词:农业、农民、农村建设问题
一、陆岗村的基本情况:
陆岗村行政村包含21个自然村(中鲁、东尹、小
七、河东、北头、南头、西尹、前徐、洼徐、张岗、陆岗、南黄、小徐、小刘、大耿、石塘、小王、何洼、郭坂、鲍庄、刘成)大约2560多人,整个行政村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其中可使用耕地大约3400亩,约占总面积的27%。这章广镇的其他村庄相比土地使用率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村内种植了大面积的树,并且21个自然村之间并不连续,院落分布没有规律,院落占地较多。陆岗村同时位于南谯区西部地缘比较偏僻,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也不方便。
二、当前陆岗村的发展现状:
1、在经济方面,陆岗村的收入大致分布如下:
农业收入40%,养殖业收入20%,外出打工收入30%,其他10%,现在陆岗村的收入结构逐渐趋于多样化,对农田的依赖性大幅减小,同时可以看出养殖业在陆岗村逐步发展起来。我通过对村庄的调查了解到,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是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农田一般由其父母耕种,所以村里由于缺少劳动力,种植业逐年衰退,大片的农田被种上了杨树、麻栎、桃树、茶叶。另外年龄在40-50岁的中年人一般在家里养殖猪或羊,但是由于流行性疾病时常发生而农民又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抵御,往往造成猪或羊大量死亡,另外由于农村治安条件不好偷盗现象时常发生,等等这些原因使陆岗村的养殖业很难形成规模。
2、村民的文化生活:
与他们先进的子女教育观念相比,他们自身的文化生活方式显得尤为单调。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村民在休息时间选择打牌、打麻将作为消遣,一小部分的村民以看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作为主要休闲方式,几乎没有村民读书看报,关心时事。甚至还有村民参与赌博。可见陆岗村村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虽然村里积极想办法解决但是由于村庄大,居住分散,很难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引导。
3、教育事业的发展
现在大部分村民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工作,他们一般会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寄宿学校上学,村里的的年轻人基本上全是初中及其以上学历,其中高中毕业约占20%,大学毕业或在读约占5%。可见胡陆岗村的年轻人文化水平还是不错的的,于此形成对比的是陆岗村小学的发展及不乐观,老师匮乏,学生数量逐年减少。
4、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90%以上的村民有养老保险,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55的补助,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85元的补助。但是在陆岗村只有1个很小的卫生所,并且条件及其简陋,村民大部分选择到乡镇进行看病,十分的不方便。这几年在村里得癌症去世的逐年攀升,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普遍不好。由于村民平时并不太注重饮食卫生一些肠胃病,肝病也有较高的发病率。
三、陆岗村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了解情况:
由调查结果可知,村民们们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太清楚,其中一点不知道的普遍是40岁以上的人,比较了解的多为村干部老师、和年青人。所以要想在陆岗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工作十分有必要。
2、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观点:
我总结原因如下:
(1)、对政策不了解,持怀疑态度。
(2)、大部分表示无力承担购买、搬迁、装修楼房费用,必须借贷,不能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3)、对政府的补偿条件不满意。
(4)、家里刚刚盖新房子,造成巨大损失。
(5)、大部分认为不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对大量农民住房强行拆除属于历史上罕见的败家子行为,是对农村农民财产和经济的严重侵犯与剥夺,令人难以容忍。
(6)、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属于劣质楼房,其安全和使用年限远没有农民自己盖的房子质量高,寿命长。一旦地震“万人村”就会变成“万人坑”。
(7)、认为基层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
3、分析:
省市级政府对区乡政府的激励措施:
1、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3.9万元。
2、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以获取收益。
3、农民被集中规划到大型社区后,可以将农民承包的耕地因地制宜地集约经营,即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规模化经营,失地农民可以到土地承包大户当“农业工人”。陆
岗村在章广镇属于人口密度较小,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很大。但是由于陆岗村比较偏僻,交通不发达所以人民收入很低。南谯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全区农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并点,让农民全部住进楼房,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实行城市化管理。新农村要求楼房一般需8万-10万,加上装修费,一个家庭大约要承20万的费用,而政府对房屋拆迁的补偿一般一家平均为45000元左右,最高的也超不过10万。因此新农村建设势必会给村民蒙上巨大的经济负担。陆岗村村没有工业发展,如果强行推动让出土地,那么大部分人将无法就近及时的找到工作,是大部分劳动力闲置。现在农村的机械化程度较低,把土地承包给一户经营,很难保证产量的提高。在村民进行集中按置后,村民就不能像从前一样进行小规模的家庭养殖,这就意味着占陆岗村20%收入的养殖业面临着挑战。
四、对新农村建设的总结探讨:
像陆岗村这样的行政村,农民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还很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经不住折腾。在这样的新农村运动中,不仅会使农民返回赤贫状态,而且还会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农民的经济能力,属于一次性把农民的口袋掏空。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假如在合村并点之后,农村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意味着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进一步削弱农民生存和增收的基本物质条件,这无意于返回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使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荡然无存,而且,集约经营的土地由于机械化作业,大量出现“农民工人”的虚梦将落空,致使大部分农民成为无业流民,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可怕的隐患。凡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中国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正如陆岗村民担心的一样,许多基层政府急不可耐地贯彻执行,让农民住楼、改善居住环境的背后,凸显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一是从合村并点、拆迁民房中腾每出1亩地,补贴3.9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也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三是,农民们住楼时缴纳的每平方差额费用将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为农民盖楼、让农民住楼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完全是取之于农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
由上观之,尽管新农村建设方式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宝藏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有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并在这一规划指导下,统筹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便宜可解决当前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中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广东民革144期
2、南方日报2006-02-103、南方网
4、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