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刍议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定稿)
刍议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在大变革的历史新时期,随着开放、改革的日益深入,青少年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发生许多新的变化,产生许多新的追求。从分析他们这些新的变化、新的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青少年思想面貌上一些新的倾向、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渴望祖国富强,追求自我完善
开放、改革取得的成就,使青少年受到鼓舞,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也认识到了自我价值。他们中的多数都有理低有追求。但不少人的现想追求还停留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上。关心自己的发展、自己的荣辱、自己的利益,这种自我完善的愿望,直接构成了某些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动力。
(二)拥护改革,思想解放,求实求新
当代青少年对旧事物、旧观念敢于否定,对新事物、新观念勇于接受,求实求新,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反映了青少年新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应该大力提倡。但是青少年毕竟涉世未深,比较幼稚,观察社会现象、思考问题有它的局限性,对复杂的社会信息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追求新知,渴望成才
当代青少年崇尚科学,渴求新知识,他们有成才的渴望,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充满着时代的气息。然而他们的许多设想并不切合实际,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只有成名成家,有经济地位,有社会地位才是人才,志愿当工人、农民、教师的学生寥寥无几。
(四)要求自主、自立,要求开放、交往
渴望独立、要求自主,本来就是处于青春期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当代青少年对自主、自立的渴求,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这种要求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的愿望,是他们在社会化进程中日趋成熟的标志,也体现了青少年不满足现状、奋发进取的创新素质。但是,事实上他们还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许多方面还要依赖成年人而不能完全自立。他们往往过于自信,片面地理解自由和民主,对教师、家长知道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把自主、自立与成年人的正确指导和帮助对立起来,由此引起成年人的某些反感,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走一些弯路。
(五)爱美求乐,向往新的生活方式
青少年爱玩爱动、求美求乐,从来就不喜欢平淡乏味、缺乏情趣的生活。青少年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他们希望有多方面的爱好,有关的鉴赏能力,要把自己的服饰打扮得更漂亮。爱美求乐,向往新的生活方式,是青少年一种健康的、合理的要求。现在青少年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审美的情趣不高,对于物质提高的欲望,超过了实际的可能,大手大脚,任意浪费向高消费的生活看齐,追求外在美的自我表现忽视了艰苦勤俭美德的培养,对“金钱潮”的刺激,缺乏足够的抵制能力。
(六)需要友谊、需要尊重、需要理解
青少年不愿在交往中处于从属地位,受成人的监督与限制,乐于在同龄人之间寻觅知已,咨询疑难,在自己的小群体中得到安慰与信赖。青少年不仅需要同龄人的友情和温暖,还渴望着成年人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由于成长条件的不同,现在的两代人之间在评人论事的标准上,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在向青少年调查“什么使你最苦恼”的问题时,有许多学生为成年人对自己不够理解而感到苦恼。
第二篇:从当代青少年思想特点谈高职院校学生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就当代青少年一些普遍的思想特点,结合高等教育职业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讨论高职学生教育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旨在从思想上深入了解学生,探讨、完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方法,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少年思想特点 学生教育
高等教育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08年底,中国大陆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这些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将这些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直至现在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1],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要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特点着手。
一、从正态分布看人生,克服自卑心理
根据我国现行的教育考试体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都是高考的失意者,文化课成绩的不尽如人意才让他们选择接受高职教育这条路。由于对高职教育缺少认识,绝大部分学生从心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感觉自己是被高等教育所淘汰的。看着其他同学进入本科院校,对比自己现在的状况,心理失落感增加。其中90%以上的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独自来到异地,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周围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新学校的好奇与陌生,均会加剧他们心理上的落寞并产生焦虑、急躁的心理,在学习、与人交流和生活事务等方面明显缺乏积极性和自信心。
把握住这些心理特点,从开学伊始就必须加强和学生的交流。首先,明确告诉学生,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与必要补充,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占中国高等院校学生总人数的60%左右,是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生力军。其次,在社会发展史中,优秀的卓越人士和落后分子毕竟只是极少数,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而且构成了社会的主体,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高考是人生的一道关口,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是成功者,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这其中的收获与体会必将让每个人受益终身。
二、从他律到自律,增强独立适应能力
现在的学生,都是“85后”的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而中学时代“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缺乏自由感,时时刻刻面对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和中学时代严肃的校规校纪,现在突然远离了父母,不再紧张学习,学生就会习惯性地放松自我[2]。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约束能力差,经受不了外界的诱惑,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络。互联网在使青年人开拓视野,促进交流的同时,也会使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沉溺于虚幻的世界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习惯,耽误学业,身体状况也会受到影响,还会产生连带效应,如一定数量的学生形成一个小的群体、帮派,这就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只要其中一个学生没有正确引导好,隔一段时间就会故伎重演,导致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全都付之东流。尽管国家出台很多政策加以限制,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2.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主要反映在打扫卫生时你推我、我推你,宿舍卫生无人管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作息时间,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3.恋爱问题与学习问题的冲突。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日趋成熟,恋爱现象很多。但大多数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对性知识的了解少,责任感淡薄,根本不会考虑到事情的严重后果,很容易铸成大错。
以上这些现象在本科院校也会出现,但高职院校更为突出。本科院校拥有高职院所无法比拟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氛,学习、教育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也很强,而高职院校学制两至三年,周期短,对学生的教育往往还没有收到成效,学生就已经步入社会,等到学生领悟后悔,大好光阴已经虚度,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实这个阶段的学生从思想上已经能正确地分辨是与非,在教育的时候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由于自控能力差,表现在行动上往往事与愿违,人生观与价值观存在偏差。针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有更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执行保障措施。处罚并不是最终目的,平时应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从思想上着手,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深入学生,以预防为主。但对于那些违反者则必须给予相应的处分,以儆效尤,绝不能因为出现松散管理,让一些学生产生侥幸心理。
三、互动平等,多样化交流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变革期,儿时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的脱节,使得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问题愈发显得突出。
首先,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新鲜事物不停地冲击着青少年。接收能力强、做事情快的他们,往往把长辈们的小心谨慎看成是迂腐胆小,把长辈的经验和教导当成耳旁风,不放在心上,讨厌长辈说教式的指导。其次,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的过分宠爱使得很多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禁不起失败挫折,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一个人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在真正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却畏手畏脚,缺乏自信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又碍于面子不希望别人给予过多的干预,也很容易意志消沉。
上述这些情况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提倡亲情化教学,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探讨问题,这样能让学生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第二,通过学校、系部、班级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没有人不渴望被重视,当一个学生的优点被老师假装不经意发现的时候,就会对这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动力;第三,注重学生失败后的开导工作,青少年习惯凡事都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有时候成功对青少年并不是好事,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失败、学会从失败中总结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垂头丧气,要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地将自身的经验与一些鲜活的事例讲给学生听,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就业导向化,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刚从中学进入高职院校,对一切都很茫然,不仅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学校教育的方式和自我学习的方法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据统计,高职院校每年只有约15%的学生以专升本、专转本等方式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其余学生几乎都直接进入企业等用人单位参加工作,因此,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
长时间的学习生涯让很多学生从心底无法完成从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到忙碌的职场工作的转变。从进校初对所学专业的一无所知,学习过程中对今后工作产生的畏惧心理,金融危机产生的就业压力,新闻媒体对一些自主创业大学生过分的渲染宣传等,都使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可能与今后的工作毫无关系,从而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心思放在今后托人找关系找份好工作,或者和同学朋友合伙创业等不切实际的想法上,忽视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虚度了宝贵的时光。
要处理好这些工作,高职院校必须从就业抓起,而广阔的就业渠道则是增强学生信心和学习动力的有效措施。专业技能的提高,在用人单位中自然会有好的反响,形成良性循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肯吃苦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一直广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也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和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枯燥的课堂学习搬到社会大学堂中,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近用人单位,了解今后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明确自己的欠缺和努力方向,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毕业后直接上岗。
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活动,诸如“创业规划设计”,“大学生校园集市”等形式,让学生在学校体验多种择业方式,感受其中的困难与艰辛,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从而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五、加强师德修养,做学生表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时候教师也许没有在意,学生会无意识地模仿教师的动作言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地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实践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德育方面的修养,而德育修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从自身做起,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这样教师在学生中才会有威信,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
六、结语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重中之重[4]。社会在进步,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也会越来越复杂,作为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针对时代变化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从当代学生心理上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特点,这样才是真正地关心帮助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高职院校在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在不停地探索与进步,把握时代特征,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建设和谐、稳定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万忠荣.浅谈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教育[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01):61-63.[2]司慧积.高职教育中学生道德之解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4):47-48.[3]章颖,张斯为,吕建林.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之辨析——兼谈其社会背景及本质特征[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29-38.[4]何济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9,(08):506.[5]刘旺洪.教育法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第三篇:当代绘画形式刍议
当代绘画形式美感刍议
高彬
重庆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主题词:当代绘画
形式
美感
弗赖伊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是主要着眼于形式,审美的情感乃是关于一种形式的情感,前人所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全都是以形式结构为主的作品。
贝尔认为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当代绘画作品可谓形式多样、琳琅满目、风格各异,所呈现的形式也给人以各种不同的感观印象:沉稳、浮躁、夸张、迷茫、优雅、矫情、虚无、真诚„„许多青年画家追求平面化,图式化等形式。一旦形成一股风潮,则有随波逐流之嫌了,同时有形式上追求也是一种单纯的图像化的模式,缺乏应有的美感。如: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一直以同一形式呈现于观众面前,不断地复制,无非就是一个绘画工厂,而其人就是商人罢了。又如王广义,也是以《大批判》系列扬名于世,也是一直不曾改变其绘画图式,沽名钓誉。拍卖时作品价格之高,真可谓天价。作品应该不仅仅是一种模式的复制,而应该是多样性的综合体。不只是市场的奴隶,而且造成一种风潮,让后来者趋之若鹜。应该想想艺术不只是为了市场而作,凡高生前贫病交加,而其作品却闪烁着对艺术的真挚光芒。米勒也非富足之户,而他也能坚持其热爱的绘画艺术,作品中充满了人性的关怀。那是一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而非今日之蝇营狗苟之辈,徒有好名声而非有好名节,视市场为第一要素。
古人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代绘画艺术在“百花齐放”的形势之下,可谓是“百花犹胜”的时代。热爱绘画也不乏其人,如老一辈的绘画大师:黄胄,林风眠,齐白石,张大千等,当代也有如程丛林,杜泳樵等,他们对艺术的追求绝非陷于一种图像的复制,而是收尽奇峰打草稿,厚积薄发,创造出一幅幅震憾人心灵的作品。当代的许多青年画家追名逐利,对一种形式念念不忘,不肯下功夫琢磨绘画语言。
偶尔之中上网搜索当代绘画作品拍卖情况,可谓是天价作品之多,让人心惊肉跳。张晓刚、毛焰、石冲等的作品均在千万以上。有让人感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势。就拿古代名画也很少有如此高价之作,让人想到《这是怎么啦》?作品的价值与其价格相符吗?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昂贵的艺术品吗?这无非是艺术泡沫而已。超女快男尚要众人投票方可有晋级升温的可能,而且在舞台上竭尽全力地吆喝,或妩媚、或煽情,或装酷、或装傻,方有台下千千万万的粉丝为之尖叫、流泪,甚至于不顾一切地为其拉票。超女快男付出的也是何等的辛苦耕耘才换来了晋级的资格。艺术家则不然,只要有作品,不管作品是否可以示人,经纪人一吆喝,再策划几个展览,甚至有楼市中的捂盘惜售的一番炒作便高价出售。“艺术家”便坐收渔利,比起超女快男可轻松多了。
高价拍卖也成了一种催化剂,使许多画家看到的尽是阿堵之物,而非创作艺术精品的精神,更非一个永恒之主题。有点类似于当年足球火爆时代办足球培训学校一样,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据报道,有曾是屠夫的人也开办足球学校,租一场地,请几个“业内人士”便开始为国家培养“栋梁”与“足球之星”了。其结果可想而知,随着足球产业的衰败,足球学校也纷纷倒闭,有的人倾家荡产,有的人谋利转行,真是风一阵,雨一阵,就是不见彩虹当空。如今的艺术品拍卖也有类似情况,有“大跃进”时代的浮夸风和相信浮夸风的富人们推动着一波一波的高价狂潮。从绘画作品的狂飙突进式的“百花齐放”再到拍卖会的天价之作,让人哪有不亢奋与充满激情的道理,而艺术绝非一时之炒作或一时之高价便能流芳百世或一劳永逸的。艺术应是一种心灵的静照,是空诸一切心无他物,与世之杂务相隔的一种内心关照,而非仅仅是一种空穴来风,唯怪异无常就能鼎足于前的荒谬幼稚之说。当代的吴冠中老先生,其作品形式考究,色彩沉稳,而且作品中蕴含着作者那份对生活、对艺术的态度:明朗而豁达、清幽似泉,不染尘土。
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维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形式美感与人性的空灵之音相互生辉而具有了灵性与意境,绝非当代许多浮躁之人可比拟。古人之作品与我们有一种距离,让人能抛弃杂念而回味无穷,正所谓隔帘尤闻花香。隔山望水朦胧之美跃然纸上。在追求艺术的同时并非是一味求异求怪,制造一种轰动效应,而应是静中求变,稳中求异,注重作品本身的结构性与色彩所蕴含的人文境界,是礼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
古有“道不远人”之说,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美在人的心中,如果心如死灰,则美亡矣。
如果我们的心灵在当今物欲横流,灯红酒绿世界中不能得一方静土,而是跌宕起伏,情感波涛汹涌,思想矛盾,置身其中又哪会有美感可言呢?恐怕只有随波而动的浮光掠影罢了。美感藏于生活的细节之中,对称是美,对比是美,寓情于物,与所描绘的对象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更是大艺术家必备之人格也。
儿童是富有同情心的,触及各类事物能够关注到大人所忽视的点滴,所以儿童的本质是有艺术性的。人的成长受苦受累,消磨或阻碍了人的心灵,唯有聪明人能不屈不挠。外部饱受困苦,而内心仍然如明镜般油光可鉴,这便是形式美感的本质源泉。
所求绘画形式之创新非故弄玄虚的稀奇古怪和耸人听闻,是自然而然不求自得的。因为你观察方法改变了,观念变了,画自然就变了。技巧要适合自己的需要而选择。抄袭人家的感受最没出息,他的感受并不一定是你的感受,那不算创作而是临摹。艺术应是单纯却有内容,让观者轻松画者累,范宽、伦勃朗等绘画大师。
绘画艺术应有参禅悟道般的静心,而非车间作坊中生产产品所求效率的劳作或是如平常生活中的形式:重复劳作、迭加繁衍,无意义的西西弗斯式的徒劳,且默默无闻。绘画没有彼岸,只能是前进途中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一颗钻石在商人眼中只能是利润的象征,而非艺术家眼中的美丽特征。伯牙学琴即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心灵受到洗涤和改造而得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音乐的美推向极至。
务头
何谓“务头”?曲调之声情,常与文情相配合,其最胜妙处,曰“务头”。绘画之中务头即是精彩的画面中最吸引人之处。画中有务头,犹如棋中有眼,有此则活,无此则死。
回望
江南之水乡,你踱步其间,悠然自得,放眼望去,小桥流水,青砖碧瓦,亭台楼阁,甚是有美感与绘画冲动。而行之处有拐弯抹角当回望,回望是有别于前瞻的独特感受。江南的苏州园林,就有很多你回望时别有情趣的小景小调,其不艳俗,而似小家碧玉,怜怜惜惜。踱小碎步,听幽篁丝竹之音,让人留恋忘返。古人诗曰:回眸一笑百媚生。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移步换景在古人眼中甚为重要,而回望是产生美感的一种绝好的方式。
借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颐和园的一部分,曰“借景”。绘画的形式美感也需有“借”之手段。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景映画中,化实为虚,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迂回曲折。画家就像赶集市般,眼观六路,遇心喜之物付钱购入囊中,或者行于山间小道,遇山间野花亮丽者采之。素材的收集如滚雪球般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呼之欲出,垂手可得。结论
绘画形式出乎于心,而非今狂妄的突进式的鼓捣而形成的。欲速则不达,凡事应循序渐进,融汇中西以求创新。
参考书目:
1、《谈美术创作的几个问题》——形式探索、写实与情节(《美术研究》1982第4期)
2、《赵无极自传》 赵无极
讣朗索瓦兹马尔凯著
邢晓舟译
3、《丰子恺艺术随笔》孙冰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5月
4、《美学散步》 宗白华著
1981年6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5、《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四篇:当代青少年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当代青少年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当代在校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庭高度期望的群体,这又是一个思想多样而容易产生思想波动的群体。他们有什么想法?他们期盼什么?他们喜欢做什么?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从2009年3月-2009年5月进行了两个月多月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个别交谈、电话采访家长等形式,共抽样1300多人次,调查对象包括三原县南郊中学、东郊高级中学、正谊中学、张家坳中学、龙桥中学、东关小学、中山街小学等10余所学校的在校学生,其中农村和县城学校各占50℅,高中生40℅,初中生40℅,小学幼儿园20℅。调查发现小学生易幻想,想法奇特,如希望能与外星人对话,游海底世界,中200万彩票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愿望越来越实际,初中生盼能上好高中,高中生希望能上一所好大学。孩子们总体思想状况良好,能以学习为主,关心天下事,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时代风采,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
一、孩子们睡眠时间普遍偏少,有的甚至严重不足。
调查对象 高中生 初中生 小学生 上网者
睡眠平均时间(每天)7小时 8小时 9小时 4-6小时
教育部规定时间(每天)8小时 9小时 10小时
调查发现,近60℅学生在所盼所想调查表中填的是:我希望好好睡一觉,睡觉睡到自然醒。大多数学生的睡眠时间与教育部新出台的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方案规定的“标准时间”相差1小时,小学生每天能够睡足10小时及以上的仅占1/3,初、高中生则更少,每天能够睡足9小时及以上的还不到1/4,仅有10℅的学生认为睡眠充足。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早晨被家长或闹铃叫醒时很难受,上课“会偶尔打瞌睡”或者感觉“很困”。究其原因,中小学生作业超量,高中生早起晚睡学业负担过重和宿舍睡眠环境不好,另外上网时间长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就读高二的王瑞说,每天在学校上完晚自习,回家都10点多了,然后自己再看看书,几乎都是12点后才睡,早上6:10分就要起床,“除非放假能睡够8小时,平时不可能”。英国科学家警告称,缺乏睡眠将会逐渐侵蚀西方社会发展的能力,让民众变得木讷和缺乏创新能力,从而彻底丧失竞争力,缺乏睡眠还会导致民众出现身体发胖、过敏易怒、产生幻觉和抑郁等症状。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一些孩子身上已有所表现,希望能够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学业固然重要,孩子
们的身心健康却更重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缺少了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人格,他们又怎么能负起祖国建设的重任。
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少必要的热情和兴趣。
学习兴趣 爱学习者 不爱学习者 无所谓者
调查结果 3.6℅ 86.9℅ 7.5℅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把学习当任务,学习成绩一般的应付学习,学习成绩差的人认为学习很痛苦,所以连学习成绩排在全县高二前20名的高雨杉同学也说:“我讨厌学习,我想玩”。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可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忙于课堂与书本之间,节假日也在补课,学习压力过大。初三和高三学生更甚,家庭、学校和社会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过早地背负了难以承受的压力。有30℅独生子女感觉自己是家庭的整个希望,如果考不上一所好高中或好大学就没办法给家长交代,于是不断自加压力。面临高考,不断地重复复习测验、模拟考试。学生就像进了“压力锅”,接受的是封闭式教育,强制式的管理,填鸭式的灌输,特别是模拟考试、测验之后成绩公布、排名、家长会,使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倍感压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则想保持好的成绩因而也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压力不能得到科学地及时释放和疏导,就会使其心智的发展受到阻碍,从而造成学习信心和动力的丧失、人生方向的迷失,进而造成知识教育的无助,生命资源的无端浪费。
新课程要求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本学期以来,东郊中学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和学生们的实际要求,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展示,我快乐”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从学习中体验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孩子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孩子们普遍存在心理孤独,部分同学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比例
年级 心理孤独者 心理健康者 心理障碍者
初中一年级 54℅ 41℅ 5℅
初中二年级 47℅ 46℅ 7℅
初中三年级 60℅ 30℅ 10℅
高中一年级 40℅ 52℅ 8℅
高中二年级 45℅ 46℅ 9℅
高中三年级 70℅ 20℅ 10℅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初中生刚升入高中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而心神不安;初三和高三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思想包袱很大,70℅的初三学生心理孤独或存在心理障碍,80℅的高三学生心理孤独或存在心理障碍。
随着物质的普遍满足,孩子们普遍盼望有一个知心朋友,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溺爱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家长出于对独生子女的疼爱,事事满足、事实包办,这种做法的后果会养成孩子依赖性强、唯我独尊等不好的品行。调查发现,能经常和父母沟通的人很少,没有无知心朋友者占很多,大多学生自私心理严重,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没有忍让之心,易冲动、偏执、敏感多疑、交往障碍,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配合,如现在许多学校已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帮助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但大多还属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四、孩子们因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造成很多心理问题。
家庭结构 和睦家庭 托管家庭 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睦
调查结果 38℅ 29℅ 33℅
有一位高二班主任说,她们班学生家长离异的有6人,这些学生表现为两种极端,要么是内向的沉默寡言,要么是狂躁不安型,学习品质偏差。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不幸。面对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日渐丰富,家庭生活也丰富起来,但在这越来越“精”的社会中,人们面对的竞争、矛盾、困惑、诱惑也增多了,这也就导致了家庭的不稳定性。父母离异,打冷战,整天吵架,孩子无疑是第一受害者。在社会家庭中,稳定且温馨的家庭是许多人所向往的,调查中有42℅的学生盼望:爸爸妈妈能和好,希望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希望和父母的关系不仅仅是金钱关系。
另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才也特别关心,但他们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因为他们或许因为工作忙,或许为给孩子挣学杂费而外出打工,他们把孩子(也把希望)寄托给了学校,寄托给了老师。更有甚者,在孩子眼皮下、斗地主、打麻将,或吃喝玩乐,进门骂人,他们给孩子一大把钱,却把一个对世界充满迷惑或怀疑,或充满戒备的孩子交给老师。这些孩子一般沉默少言,上课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不好,有交往障碍,上网、交友不慎导致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学校把这些学生叫做问题学生。
针对这种情况,面对这少亲情,少联系,少配合的教育,我们呼吁家长能够从孩子的发展着想,尽力改善家庭关系,多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关心和帮助。
五、初、高中学生男女生交往呈现功利化倾向。
我们在和高二文科普通班女学生座谈中听到她们这样说:“学习中等以下者,每人都有男朋友,如果谁没有会觉很没面子,并且会受到人身攻击。况且社会闲杂人员太多,男生和女生出门一起走很安全”,再问道对男女生交往的态度时,有
女生说:“现在只是玩呢,跟将来结婚是两码事”。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多做工作:学校要多组织活动,给学生释放压力;学校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矫正; 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任何一方都责无旁贷。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才能解决孩子们成长中的烦恼,社会才会科学发展。
第五篇: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哪些新挑战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哪些新挑战?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目前影响少年儿童道德认识的意识形态主要有三组冲突。
(一)东、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的碰撞。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方以个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在中国影响非常大,而影响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与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较量。我们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需要真实地把这种信念贯穿到下一代的灵魂中去。中学的政治课改革,长期以来并没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既抓住理想信念的实质和内核,又真正和现实紧密结合,用孩子真能理解的话表达出来,是今后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科学民主精神与封建传统的斗争。民主是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是法律制度的建设,而且是运行机制的建设,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建设,这是关乎到全体人民的社会建设,需要从未成年人抓起。
二、市场运行规则的社会制约力。市场化对少年儿童道德价值的发展带来三个倾向。
(一)忽视精神的现实化倾向。青少年中普遍的缺失信仰,是引发青少年社会问题的重要源头。这是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带有普遍性问题。
(二)金钱第一的物质化倾向。在相当大的范畴内,金钱成为社会事物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杠杆,这种价值观念强烈地影响了下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三)权利义务明晰的契约化倾向。在市场体制下,不再无条件地否定人的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的追求,而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个人与他人之间需要有制度、程序、契约等来规范和约束,这也挑战社会道德体系和诚信规范的建立。青少年对这样一种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有着天然的认同和接纳,我们不能再重复原有的、简单的、至高无上的价值体系的说教,应该代之以实事求是的、更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规则和诚信的教育。
三、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变革。有六个重要的教育变革会影响到少年儿童道德教育。
(一)教育目标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以社会为本的,后者以人为本的。这实际上改变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处于学生的对立面;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站在被教育者一方,带领孩子们去寻找真理。
(二)教育的使命从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到使人学会学习,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前是简单地把人类积累流传下来得道德信条用强势话语灌输的形式强加给被教育者,现在是要教会孩子们道德的自我发展能力,教会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自我选择的能力。
(三)教育的特征从集体化、标准化到个别化、个体化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是工业经济的产物,讲究的是标准化和批量生产,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青少年的多样化发展,而知识经济的崛起更对个体的创造性、个性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教育的组织从以课堂学科为基本体系到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传统教育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学术体系,更多地将知识当成学问来做,而现代教育讲究培养实践能力,以问题为中心不仅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直接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被教育者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推动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实现。
(五)教育的思想基础从一般性的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到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真正实现三个平等,特别是过程平等的实现,需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实施教育改革。
(六)教育的途
径从以传授、读书为主到强调实践性过程、创造性过程。
此外,青少年道德教育还面临着传播方式走向大众化、草根化的挑战;权威社会过渡到平等、沟通、民主的新格局等方面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