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在职青年征兵难现象及对策
论在职青年征兵难现象及对策
去年我街道冬季征兵工作整体上有条不紊地展开,广大社区适龄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志愿投身国防事业。最终,16名优秀青年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但是我们惊异的发现,在全部新兵中只有3人是在职职工,其余的都为社区待业青年或者学校在读学生。以往作为预征人员主体的在职青年在近年来的征兵过程人数逐年减少,而在这次新兵中比例更仅为19%,大大低于往年!并且在去年征兵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两名在职青年被确定为预征对象通过体检后,却打起了“退堂鼓”的,主动放弃自己参军的立场的现象。
一、剖析原因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在职青年不愿参军入伍?我街道对此做了一些研究,并结合当前社会情况,究其原因,我们总结出四点:
(一)本人思想主观原因
现在的适龄青年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又是家庭里的独生子、独生女,而我们的在职青年更有着一定的经济收入。一方面认为当兵要吃苦、受累,远离家人,远离都市的喧嚣繁华,舍不得自己在地方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对入伍动机缺乏的正确认识,在职青年的收入一般和当两年兵的几万元优抚金基本持平有些还略高,收入没增加甚至减少,却要去部队受苦,认为很不“划算”,去年两名打“退堂鼓”的青年就是这样情况;还有的青年独立能力差依赖性强,报名参军也是很大程度上遵从家人的安排,自己当不当无所谓……以上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应征青年的主观思想上的偏差,即当兵立场不坚定,入伍动机不纯。
(二)青年本人环境客观原因
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上普遍都在追求物质利益。而依法服兵役是适龄青年的义务,当兵是自己为国家做出了一种无私奉献。在职青年自身生活条件比较好,工作也比较稳定,受到物质观念影响,认为当兵了就意味失去现在的工作;还有的青年本身志愿参军,但是在自己家人、朋友、单位领导错误观念的影响下,自己的立场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以上这些情况都反映出社会及家庭对青年本人的影响。
(三)企事业单位的原因
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而国企、事业单位纷纷转制,大量职工分流,同时各种私营企业大量出现、发展。各类企业为了自身生存,都以扩大生产,提高效率为有效手段,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最低程度编配职工,职工都是经过企业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培养,青年职工更是生产中的骨干。而企业的职工暂时离开企业、离开生产去参军入伍这势必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产生相矛盾,从而导致很多企事业单位“不肯放人,放了人就重新招人”,我们的私营企业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也使那些青年职工出于企业、自身的考虑不愿参军入伍。
(四)职能部门自身原因
随着当前社会的飞跃发展,生活条件的大加改善,以及公民的国防观念淡化,使我们的征兵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有时我们的征兵工作的确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盲目追求人员报名的“基数”、上站体检数的问题,把关不严,对应征在职青年的本人思想认识缺乏掌握,更对其在报名参军过程中思想的变化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同时每年的征兵工作从报名到体检、从体检到政审、从政审到走访、再到定兵、送兵,一环扣一环,紧锣密鼓,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致使我们宣传教育工作受到影响。有时对在职青年的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不能触动到他的灵魂。同时我们也常常本着“以人为本”,出于人情味对企业和职工缺乏必要的行政处罚手段,没有维护好兵役法规的严肃性。
二、相应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在职青年国防意识
政府各职能部门首先应充分重视征兵工作,在各类学校教育过程中、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思想工作中,相应增加国防征兵教育内容;其次可以结合大、中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结合各企事业的民兵、预备役训练工作,增强广大学生、青年职工的参军愿望,激发其应征积极性;再有各企事业单位根据自己已成立的民兵组织,可以结合每年“八一”建军节、“国防教育日”以及各类历史纪念日,合理引导职工人人树立必要的国防意识,并保障必要的待遇、福利补贴。
(二)完善优抚政策,提高青年待遇减轻企业负担
根据每年上海的就业情况,适当修改地方性兵役法规,一方面从地方政府、在职青年单位两方面相应提高、增加在职青年参军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政府对出工参军的企业增加一些市场优惠条件,以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激发企业鼓励自己职工参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严格兵役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明确奖惩措施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现有的兵役法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也不适应征兵工作的需要。尤其应当增加违反兵役法的惩罚措施,确定各企事业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征兵工作机制。其次加强兵役执法力度,每年对违反兵役法,阻碍职工报名参军的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媒体曝光、通报批评,进行相应的处罚。对兵役工作出色的企事业单位及时上报并给予奖励。
第二篇: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
因及对策
近年,“招工难”、“用工荒”“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纷纷见于媒体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两会期间,此问题更是引起广泛关注,与会的众多委员和人大代表就此建言献策,纷纷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今的就业市场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就业难”,有媒体戏称为“鸳鸯火锅”。原何如此?所谓招工是从生产组织者(即企业)角度来吸纳劳动者加入生产,而就业则是站在劳动者的角度为了生存和发展销售劳动能力的过程。“就业难”,是毕业生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或者信息不畅通,求职无门;“招工难”,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进行持续生产。这两方面看是相对应,能够形成良好的供求市场,然而现在出现的“两难”的矛盾问题,使我们必须反思我国就业市场的现状,反思此矛盾的成因,反思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做哪些调整。
一、“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原因探究
表面上看,“招工难”和“就业难”是悖论,而将两者联系起来剖析,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整个趋势是供大于求,就业难将长期存在。
(一)“就业难”问题是目前我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笔者分析发现,“就业难”针对的群体是高校毕业生,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存在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近些年,高校大幅扩招,看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高校扩招惹的“祸”,笔者认为,事实的原因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其结构性矛盾存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在我国,很多高校存在着一些创办以久的被称之为长线专业的专业,这些专业开办时间长,办学成熟,教学实验设备配置齐全,教师队伍稳定,甚至有一些教学、科研方面的专家。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 讲,很难割舍这份资源。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这些长线专业的需求问题大大减少,而有些真正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在我国设立和发展的能力还不成熟,这样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就难以避免。
2.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想找到满意的大学生也很难。原因在于,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增,人才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往往要求大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能吃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完全适合本单位需求,而高校教育在体制和模式上还没有完成转变,知识更新又往往落后于市场需求,导致知识老化、学用脱节,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
3.专业分布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高校为了好招生,不断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近几年高校在申办新专业和设置各专业招生计划的时候明显的表现出了这一趋势。而当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完成学业时却发现,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数远远超过社会需求,甚至本专业已经变的不再热门,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专业分布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4.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存在结构性矛盾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度已基本完成,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完成只是在招生规模上和人才培养上,而大学毕业生及家长受计划体制时代的影响并没有根除,毕业生的生涯规划模糊,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就业期望值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完成对接。(二)我国目前引起热议的“招工难”多数是指企业招聘生产工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其招聘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工等低学历的劳动者。这里笔者分析得出,“招工难”的主要原因在于:
1.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沿海从事加工制造业的企业效益出现下滑,导致大批农民工集中返乡。而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世界经济的复苏,许多企业恢复生产,用工需求大量增加,而此时生产工人的供求对接遇到问题,很难在短期内集中招聘到大量的生 产工人。
2.企业长期工资低、待遇差,这迫使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条件下的农民工选择离开。另外,农民工在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上也无法得到平等的待遇。如今,年龄在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一代农民工大多已返乡,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镇产业工人的主体。新一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的需求,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对于就业环境、工资待遇和发展空间都有了新的要求,对自身权益越来越重视,对于满足不了自身要求的企业将给予拒绝。
3.企业用工信息与农民工外出务工愿望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导致招工单位和农民工的供需对接不上,影响企业招工。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还缺乏协调和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在搭建市场平台上的工作还有待加强,农民工和企业的对接工作还需要得到进一步得到组织。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所分别针对的群体是有区别的。“招工难”多数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并非大学生们希望的管理职位和技术职位。高校毕业生经历了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他们渴求通过知识来改造自己的未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理想。因此,他们只能向着城市和脑力劳动努力,大学毕业时即使一时未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只能奔波在城市生活的边缘,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工作目标。
二、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对策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我国,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农民工就业所存在的问题,都不是短期内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但是通过引导、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等手段是可以逐步改善这一问题。(一)深化改革,调整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应真正落实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投入及招生挂钩的政策;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创新办学的积极性,通过合理地撤、并、调、转,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大专业投入,使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接轨。
高校应该对社会需求哪些类型的人才、何种层面的人才、需要多 少等进行深入调查,合理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应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使毕业生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追求知识更新,加强实践教学等手段缩短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距离。例如,改革高校大学生实习制度,建立“大学生校外勤工助学岗”,合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一些技术、管理先进的企业引入学校,采取委托培养和自主培养的办法,按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即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解决企业招聘问题。
(二)政府应提升就业服务工作,搭建平台,尽力保证信息畅通、对称。广开渠道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基层、民营企业,或者是自主创业。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要积极主动搭建平台,组织好对接,开展好培训,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和农民工实现就业多办实事。政府要着力构建一种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意识,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另外,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在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上给予平等的待遇,将2亿多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包括他们的下一代,与城市居民享受相同待遇。
大学生“供大于求”,普通工人“供小于求”,因而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实质上的原因在于供需结构之间的不平衡。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的资源,只有合理处理好“招工难”与“就业难”的问题,才能使人尽其才,各显其能,才能不浪费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会找到多渠道解决的方案。
第三篇:浅谈土地执法监察难现象、原因及对策(郝子民)
浅谈土地执法监察难现象、原因及对策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国土资源局 郝子民
土地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尤其是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资本积累阶段,其潜在经济内蕴逐渐升温,在土地利用上追求经济利益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可利用地的逐年减少,尤其是一些单位和个人为谋取巨额利润,或为了眼前利益,违法批地、擅自下放土地审批权和管理权、截留土地收益、未批先用、少批多占、闲置荒芜耕地及土地非法交易等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土地资产的流失,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进我们的重视和担忧。如何进一步强化土地管理中的行政执法职能,并从根本解决土地执法监察难的问题,这是土地管理工作当务之急。
一、土地执法监察难的现象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国家土地管理局令[1995]第 3 号)中指出:土地执法有立案、调查取证、下达停工通知和处罚通知书、执行、结案归档等执法程序,从实际工作中可以体会到各个环节都有难点,具体来讲土地执法监察难表现有五难:即发现难、定性难、制止难、处理难、执行难。
(一)发现难
以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为例,全旗土地总面积277984公顷,共6镇2乡和7个区域服务中心,全部出动进行土地监察执法的人数不超过50人,平均每人需要巡查面积超过 5560公顷,而实际上乡镇国土所的工作人员还要承担国土资源管理的其它工作及乡镇中心任务。因此,由于土地监察人员少、交通工具缺乏,土地管理辖区面积广阔,土地监察任务繁重,土地案件发生范围大,违法占地现象时有发生,土地执法监察人员经常处于顾此失彼状态中,实际发生的案件不能发现或发现不及时。此外加上日趋复杂的土地隐 形市场,如联合开发、私自交易等违法现象则更难被发现。
(二)定性难
主要集中体现为一些比较特殊的用地项目,违法主体是当地政府。由于土地管理部门隶属于本级政府,党政领导出面定的事,土地管理部门在执法管理上就陷入了两难境地,有时为了照顾“影响”、维护“稳定”、“发展本地经济”,明知违法也不敢查处。且这些用地项目,投资额较大、占地面积大,但这类违法用地受到查处时,难免因为地方保护主义、经济上的短期行为和利益驱动而受到行政干预,所以很难定性,有时给予经济制裁,以从罚代替主罚,有时“绕道走,放一马”。
(三)制止难
新的《土地管理法》赋予了我们执法监察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制止权,但缺乏实施强制执行的有效手段。如对于那些不听劝阻违章者,依照现行的法律,只能宣传教育,明确责任,交代后果,等待事后经法定程序落实处罚措施,再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有些违法者对土地部门下达的停工或处罚通知置若罔闻,形成你来我停,你走我做的局面。另外在执法过程中,特别是查处村委会非法私分土地时,土地执法监察人员被围攻,辱骂、殴打的情况各地时有发生。
(四)处理难
在执法过程中,很多土地违法案件的处理,需要公安、法院等部门的配合,但与公安、法院等部门沟通难度大,再者移交案件需要做相关鉴定,费用较高,很多案件不能按期移交移送,所以就出现部分土地违法案件处理难。一旦涉及单位或企业的土地违法案件,土地管理部门更是束手无策,有的回避矛盾,有的以罚款代替处罚,或不了了之。
(五)执行难 据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行政处罚的执法程序规定,一般的土地违法案件查处起来少则二、三个月,多则半年一年,时间一拖,自然给土地违法案件的执行带来难度,违法建筑也建成,拆之可惜,留之不能。特别是一些需要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因人民法院自身需强制执行的任务繁多,土地违法案件能够及时执行自然有难度。加上强制执行的费用按要求由违法者承担,实际上却是由土地主管部门承担,所以强制执行也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碰到经济效益差或破产的企业,更是执行难,戏称“要钱没有,房子照建”。
二、土地执法难的成因
土地执法监察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造成执法难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因素、法律因素、体制因素和社会条件因素。
(一)社会因素
有关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一些地方干部、群众知之甚少,认为用地建房只需到规划部门办手续,自己的地自己用,无需到土地部门,这些是我们在执法巡查过程常常碰到的。以历次清理土地市场和日常的土地执法监察管理实践看,土地违法的主要特点是一些单位和当地政府、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干部,法律法规意识极其淡薄,有法不依,在利益的驱动下,违法批地用地,这类违法案件总数虽然只占三成,但面积却占土地违法案件总面积的八成以上。社会成员法律意识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是造成土地执法监察难的社会因素。
(二)法律因素
为依法加强土地管理,这几年国家和地方都相应颁布了不少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但由于其中一些条款过于笼统,原则不配套,难操作,给土地执法监察带来一定困难。如对违法用地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必要时可以对其违法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依法强制拆除,但执行的难度非常大,容易产生冲突甚至伤亡;对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又不履行的,要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土地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等等。这是造成土地执法监察难的法律因素。
(三)体制因素
虽然土地作为资源来讲,是全民的资源,是国家的资源,土地管理要有全局性和战略性,但由于土地管理部门只对本地政府负责,一旦政府领导违法批地和行政干预土地违法问题的处理,土地管理部门则往往束手无策;若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办事则被看作是制造矛盾,是发展经济的绊脚石,坚持原则的土地管理干部则有可能遭到调离或其他打击。这种“单一性负责”的管理体制是造成土地执法监察难的体制因素。
(四)社会条件因素
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管理人员执行公务受阻时以及申请行政处罚强制执行时公安部门和法院的相应责任,但由于公安部门、法院等有关部门力量有限、任务繁多等原因,土地管理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有的难以实施,土地部门独立执法的有限性,严重影响了土地管理部门的权威,这种不能保证执法必备条件的状况,是造成土地执法监察难的社会条件因素。
三、解决土地执法难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是解决土地执法监察难,搞好土地执法监察难的基础
1、要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法制建设的一方面,是加大对土地法律、法规的深入广泛的宣传,要通过强大的宣传和舆论监督达到社会监督的目的,创造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宣传工作不应流于形式,要通过多种形式在 各种场合进行土地管理法规的宣传,要通过深入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认识,更新观念,在当前特别是要他们正确认识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执法监察是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是目的,二者并不矛盾,不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是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二者关系上,要坚持破除思想认识上的各种错误观念,牢固执法是管理加服务的观点,努力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即在经济发展中强化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在严格执法中作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要健全法制
搞好土地执法监察的基础是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土地管理中要花大力气树立新土地管理法的权威。目前我国颁布的一系列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尚需进一步完善,应尽量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在赋予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部门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的必要手段和执法保障等方面下功夫,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从法制上、政策上保证执法监察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机制建设,是解决土地执法监察难,搞好土地执法监察的关键
1、建立规范管理机制
要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执法队伍的素质要提高,需要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制定一系列工作制度,如《案件审理制度》、《重大案件集体审查制度》、《错案追究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巡回监察人员奖励制度》、《群众举报制度》、《土地执法监察人员奖励制度》等等,用制度规范加强工作人员的行为。只有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制度落实到实处,才能杜绝人情案,不为人情所扰,不为名利所困,堂堂正正做人,正正直直执法,把廉政和勤政统一起来。也只有建立健全内 部各项规章制度并公布于众,使土地执法监察人员在履行职责时有章可循,才能使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有效地开展。
2、建立全程监督机制
要改变重事后查处、轻事前防范的状况,实行预防为主、全程监督,土地执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土地批前、批中、批后的管理,一些土地监察工作搞得好的县,做到凡是征地项目,批准前必须与监察人员一同到现场勘测,竣工后监察人员参与验收。但是目前多数仍停留在事后查处上。因此,建立全程监督,注重事前防范,努力把土地违法行为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3、建立对外协调机制
一些党政干部的土地违法案件,往往是违法活动和党内不正之风相交织,法纪、政纪和党纪相交叉,这就要求我们与公检法监察、纪检等部门配合,才能便于根据有关法律处理,涉及土地犯罪的违法案件。同时从外省、外市了解的情况来看,引进司法机制强化执法手段,是搞好土地执法监察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些地方建立土地法庭,土地公安派出所等,相对来讲土地执法监察力度明显加大,案件处理迅速,能将违法占用土地行为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建立部门内部执法监察与相关职能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制约机制,是目前搞好土地监察解决执法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改革完善现行管理体制,是解决土地执法监察难,搞好土地执法监察队伍的保证
1、改革现行国土资源管理体制
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为块块管理,隶属于当地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领导成员的任免权在当地党委和人大,土地执法监察又属于本级机关的内设机构,很难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检查的职责,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目前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察难的问题突 出,一些职能尚未落实和转变到位,一些地方国土资源管理松驰,执法不严,这已成为国土资源合理利用和土地执法监察的障碍因素。所喜的是上级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底已经决定:为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实行省级以下土地管理垂直管理体制,这是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实施的重大改革,这项措施的实施,第一有利于土地管理队伍人员稳定和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有利严格执法,减少土地执法监察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第三有利于加强用地管理,规范地产市场,落实宏观调控,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像工商、税务、技术监督部门那样实行垂直领导,这将强化自上而下的土地执法监督。建立强有力的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和执法监督体制,相信土地执法监察难的问题将很快得到彻底解决,而且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建立素质过硬的土地执法监察队伍
再好的法律法规都必须有具体人去操作执行,因此,人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第一我们要从健全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入手,各市、旗(县)要在完善执法监察科、股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起网络巡查机制,各乡镇国土所要有专人负责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各村要有土地执法管理监察员,真正建立市、旗(县)、镇(乡)、村四级土地执法监察信息网络,逐步形成集中统一的执法监察新体制,做到各种手段并举,防治结合,突出预防,提高土地执法监察的效能;第二,要加强土地执法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过高,敢于碰硬,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的土地执法监察队伍。要不断培养他们树立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强烈的事业心,具有敢于碰硬,秉公执法的坚决意志,掌握与土地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策略和战术。
要形成定期培训和研讨制度,尽快解决土地执法监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全面提高土地执法监察人员的素质和土地执法水平,增强土地监察人员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防止和杜绝违法违纪 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执法难的问题。要通过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和改革力度,通过运用严格的执法手段和措施,保证政令畅通,从而达到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从根本上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为推进土地管理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为全市的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服务。
3、在以往实行的多部门联合执法的机制基础上,通过整合公安、林业、水利、城建、国土、市容等单位涉及执法的部门,成立综合执法局,形成多方位、立体式的执法机制,更利于整治、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二〇一六年五月五日
第四篇:春运期间铁路运输一票难求现象分析与对策
春运期间铁路运输一票难求现象分析与对策
第六届经管论坛之论文
春运期间铁路运输一票难求现象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春节期间流动人口数量逐年递增。有限的运输能力,庞大的运输量给我国春运带来极大的压力。铁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春运期间担当最主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在加强铁路建设的同时,又把管理提上议程。本文在详细介绍我国铁路春运期间紧张的运输现状后,着重分析造成一票难求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从铁路及其他运输手段的建设,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及行业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铁路春运 一票难求 对策分析
引言
一年一度的全国春运关系到千家万户乃至数以亿计人们的切身利益。春运是对春节前后我国运输系统繁忙及超负荷运输的简称,它体现出我国沿袭和传承了几千年以来的独特民俗民风。在几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的对象众多,再加上铁路运输具有经济、安全、便利、舒适、准时等特点,因此春运期间旅客在选择出行方式上多以火车为首选,这就决定了铁路运输在春运中的主导地位。每年的春运都是铁路运输最为紧张的时期,因此它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以2009铁路春运为例,40天的运输总量达到1.92亿人,日均480万人,同比增长了10.6%,其中客流最高峰日是2月14日,单日发送旅客592.9万人,再次刷新历史纪录。由此可见铁路紧张局势势不可挡。近几年来,伴随着承运量的增加,铁路运力严重不足,铁路部门一票难求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尖锐。
一.我国春运期间铁路运输的现状
1、春运现象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春运现象是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和几千年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相结合的产物。它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迅速发展,是集各类旅客运输为一体的、周期性很强的特殊运输市场现象。铁道部从1954年起就有春运记录,但客流量与今天相比相差很远,当时日均客流73万人次,高峰客流90万人次。但真正意义上的春运,还是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民工潮的出现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铁路春运客流逐年增加,1985年春运客流达到了最高蜂,铁路发送1.43亿人次,但短途客流比现在要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90年代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纷纷外出打工,成为铁路春运的主要客流。
21.510.5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铁路总人次(亿人次)增长比率*10
本图数据来源于铁道部新闻发言
春运时间一般为40天,它包括节前15天和节后的25天,其发送客流主要由民工流、学生
第六届经管论坛之论文
流和探亲旅游流构成。民工流每年有8000万~1.2亿民工,占春运客流总量的5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返乡过年;大中专学校的学生流在1500万人左右,绝大多数是假期回家;另外还有探亲流和旅游流。由于春节期间的运能、运力的限制,旅游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还具有很大的潜在运输需求;民工流和探亲旅游流持续的时间和出现的高峰日比较固定,而学生流取决学校放假日期,相对不固定,变化较大。民工流节前从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返家过年,节后反之;学生流节前从科技发达、学术院校相对集中地区向其他地区流动回家过年,节后反之;特别是民工流占春运客流50%以上导致春运客流单向性特点更加明显,与铁路运输业流量、流向相对应均衡的要求相矛盾。
2、铁路春运的管理问题
由于铁路部门掌握着铁路资源分配和售票的权利,车票的销售量、定价、售出方式等均由垄断经营者所决定,在供需严重失衡的状态下,车票的供给者设卡,车票的需求者以及非法利益的追逐者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获得车票。于是,“托关系”“黄牛党”“高价票”等名词往往与春运购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另外,铁路部门在加开临客的计划上有失妥当,事前的市场预测总是比实际发生少很多;火车售票热线电话往往是太热,有些纵然花费几个小时也打不进,给广大旅客造成极大不便;此外,春运期间“黄牛党”随处可见,这些打着正规招牌的销售点多之又多,他们收取高额手续费,危害到了旅客的切身利益。
有关部门2004年的调查统计,列车硬座的空载率在春运高峰期仍保持在6%左右。一边是半夜起来排队购票,很多人因买不到车票急得团团转,而另一边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空载率,人为造成运力资源的浪费。这反映出火车票销售管理弊端,也是助长春运买票难问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据调查显示,44.1%的旅客认为,车票难买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火车票销售管理漏洞为大量票贩子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秩序混乱的买票大战,造成了买票环节秩序混乱,而秩序混乱又使买票更难,形成了秩序混乱与买票难的恶性循环,致使多数人利益受损,部分人获得了非法暴利。
二.铁路春运一票难求原因分析
春运巨大客流由几种客流叠加而成,且周期性强。铁路长期以来提供的是低成本运输服务,具有安全、舒适、便捷、经济等大众化交通的优特点,吸引了大量中低收入阶层。随着铁路的六次提速,火车速度越来越快,在交通体系中竞争优势越来越突显。铁路部门又对于大中专院校学生实行半价优惠政策,绝大部分能享受半价票的群体在选坐交通工具时自然优选铁路。
春运期间铁路部门一票难求的直接原因依然是供与求的巨大反差。春运期间,铁路部门的客流量达到平时的数倍甚至是十几倍,这是我国现有铁路运力所难以承载的,而从另一方面考虑,如果国家大力兴建铁路,必然会对春运期间的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却会造成平时有大量的资源闲置,铁路方面陷入了两难境地。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观察,造成一票难求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现有的城乡二元制的结构,造成了城乡巨大的收入差别。农业部提供给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的最新材料称,今年农民增收难度进一步增大,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近5年来,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5年人均累计增收2000多元,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这么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造就打工的人潮涌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春节期间回家过年已经成为漂泊在外
第六届经管论坛之论文
打工一族宗教情结般的信念,这些人员朝圣般的回家,加之遭遇学生流,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春运人潮,所有交通系统特别是铁路系统开足马力运行,仍不能满足人们回家的巨大需求,进而造成困扰我国多年的世界级难题---春运问题。
三.中外节假日期间客运状况的比较及借鉴
春运问题在中国最为严重,但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中,同样存在类似于中国春运的节假日运输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下面列举的是部分国家的运输现状和采取的措施,以供我国借鉴。1.美国的圣诞节
圣诞节之于美国,犹如春节之于中国,地位崇高,和中国人一样,圣诞节也是美国举家团聚的日子。圣诞节期间是美国交通最繁忙的时期,在2008年感恩节前后的6天里,旅行人数增长了50%;从圣诞节到新年期间,旅行人数增长了23%。不同的是,90%的中国返乡者挤在拥挤的火车车厢,而90%的美国旅行者开车出行。平均每人拥有1.3辆汽车使美国铁路已发生质变,成为服务于旅游的工具,而不再担任主要的运输工具;只有1%的美国人会在节日期间通过铁路旅行。同时,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使得城市中心不可能有一个大型火车站,而一年一度的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意味着一次候鸟般的集体大迁徙,不得不为买往返车票苦恼。
何故美国没有圣诞节客运高峰呢?事实上,美国人口的流动性要比中国大得多。据统计,美国人一生中平均要搬14次家,全国每年有20%的人口流动和搬迁。为什么美国人口流动如此频繁,却没有造成严重的交通压力,也没有在圣诞节前后形成客运高峰?原因很简单——美国不存在户籍制度。对美国人来说,工作在哪一个州,就可以成为哪一个州的人,“美国公民”就是美国人唯一的身份标签,更没有任何“暂住”制度。美国人口虽然呈现出高流动性,但由于具有期间分布的平衡性,却属于常态流动;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已经形成强烈的户籍观念,因此在春运期间才会出现大范围的人口流动。无可厚非,具有中国特色的“春运高峰”已然折射出当前户籍制度的弊端。另外,从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以及城乡差距来看,春运现象还会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汽车进一步普及和城乡差别逐渐缩小,春运压力才会缓解。
2.印度的“迪瓦利”节
无论是从人口方面还是从经济发展方面,印度都与中国有很大的类似之处。在印度,类似“春运”的场面也很常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打工,每逢最大的节日“迪瓦利”来临,火车站外便会出现人如潮涌的场面,回家路上一票难求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铁路、公路等交通部门往往都只能依靠大规模超载来缓解紧张局面。印度铁路无论是在设施维护上还是安全管理上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火车老“出事”也成了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但是,倘若没有以下两个因素,状况会更糟糕:首先,印度的节日和公共假期相对分散。虽然“迪瓦利”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但尚达不到春节那种程度,印度人也很重视“霍利节”等节日。另外,印度学校一年有3个假期,且不同学校的放假时间也不同。其次,印度铁路运输还普遍实行“实名制”,旅客在买票时会像买飞机票一样详细登记各种信息,因此节日期间哄抬票价的情况很少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票贩子”了。而在中国,每逢春运期间,各种制售假票案层出不穷,“票贩子”更是司空见惯,给广大旅客造成极大不便。3.韩国的春节
韩国人非常重视农历春节,称之为“旧正”。和中国一样,春节是韩国人全家团聚的
第六届经管论坛之论文
节日,每年除夕前,都会出现近千万人回家探亲的壮观场面。据韩国建设交通部估计,春节期间,全国4800多万人口中,出城返乡人数将达3300多万人次。春节期间,韩国的航班、铁路、长途汽车均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好在韩国面积不大,从首都到各地都不超过一天,买不上飞机票和火车票的,就自己开车了,很多家庭都是连夜赶路,或者是天不亮就出发。韩国非常注意各种运输手段之间的衔接,有关部门不断完善连接车站的地铁、公共汽车网络等,让旅客能够更便捷地进站或转车。此外,韩国铁路部门还全面推行网上购票服务,乘客通过网络购票后,持打印的车票就可直接乘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四.一票难求现象的解决方案
春运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从经济社会学角度讲,一票难求依旧是供求矛盾关系的具体表现,是一个抽象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那么我们所面临的许多难题将迎刃而解。
联系现实生活实例,铁路运输上的问题好比用一口小管道去排放一个蓄水池储蓄的大量液体。研究过如何提高排水速度这个问题后,我们对于一票难求问题的攻克将事半功倍,各种方案自然浮出水面。
1.遏止源头——实现东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淡化户籍观
我国春运之所以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供需矛盾问题这么简单,实际上春运问题折射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的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各类人才和打工一族开始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和聚集,加上学生流,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春运人潮,造成困扰我国多年的世界级难题---春运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问题,就必须集中财力物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吸收更多的人就业,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通过改善营商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以及东西部差别,使得人才和打工者不只是在我国的经济发达的少数节点城市和地区聚集。农村发展起来了,中西部发展起来了,中小城市发展起来了,各类人才和打工者可以选择就近方便的就业。通过上述措施铁路运输压力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票难求问题也将彻底攻破。
但是,实现东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毕竟任重道远,在短期内,寄希望于此显然难以看到显著的成果。因此,从短期角度来看,美国的户籍观念值得借鉴,即淡化户籍观。从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法案上率先突破陈规,兼并传统道德观念上的改变,让农民工在一个城镇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并达到一定的条件后,能够并且愿意取得当地户籍。通过户籍观的改变,使得在外地工作的人,能够享受到与当地居民一样的政治、生活待遇,让子女能够在工作地受到良好教育,获得对工作所在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短期之内,在这势必会对春运压力有很大的缓解作用。
2.增大口径,提高流速——完善铁路网络建设,提高运输能力
针对我国春运期间铁路运输人口流量大,范围广,运速低,运力严重不足的状况,建设覆盖全国的便捷铁路网无疑将成为国家在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据统计,在我国现有的铁路线当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建成的,其沿线的铁轨、车站等硬件设施陈旧状况严重,而且因建设年代较早,其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当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铁路网,这种状况直接限制了我国铁路的提速,对春运工作极为不利。因而,在未来国家的铁路建设当中,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对现有铁路进行改造和扩建。首先要提高现有铁路的电化率,将能源消耗大,污
第六届经管论坛之论文
染大的燃煤或燃油列车彻底淘汰。其次是要进行现有铁路的复线建设,在未来几年内将现有铁路的复线率逐步提升,实现往返车辆互不影响。
二是对新铁路线的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口流动量将进一步增加,一批新的城镇也将出现,势必要建设更多的铁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些新的铁路线必须与现有铁路线相互补充,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完善的铁路网络。同时,新铁路线建设当中还要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不仅要自主研发,还因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铁路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3.多管齐下,合理分流——加强其他运输方式的建设,缓解铁路运输压力
相对于其他长途交通方式,火车由于其费用较低、安全性高、时间较快而成为广大出行者的首选。据东方时空的一个调查显示,春运期间,有77%的人会选择乘火车回家,78%的人不会因为火车票涨价而改变出行时间。要减弱春运期间人们对铁路运输的这种依赖,缓解铁路压力,在加强铁路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对其他交通方式的建设投入更多的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现代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和投入使用,我国的公路网络正日趋完善。韩国模式之于此方面就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短途运输上公路运输要担当重任,从而减缓长途运输上铁路运输的压力。相关的制度上要确保,政策上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总之,在交通运输的总体规划上,要注意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密切合作,提高春运期间的整体效率。4.减小摩擦——推动行业改革,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每年的春运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已成惯例。造成这种状况的,除了人口流动大,运力不足等原因外,还存在人为因素和制度漏洞。
09年春运,相关铁路部门采取“公布余票”的方式,让售票情况更透明、更公开,虽然,这对缓解“一票难求”的现状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相对于此前的运作模式,却无疑有着较大的进步。面对庞大的人口流动需求,铁路运力的紧张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买不到票也很正常,但人们的不满不仅是因为买不到票,更多的原因是票务机制的不透明,铁路服务水平的不到位。票务公开透明化将会大大避免票务部门与公众的误解,减少摩擦。
破解“一票难求”要在制度上寻求对策,不能仅仅改善售票信息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等垄断行业积弊已深,一些临时性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垄断行业改革必须加速推进,要有新突破,而当前的经济困难时期对垄断行业改革的要求就更高、更迫切。首先,要破除铁路售票的垄断体制,将铁路客票全部移交给开放竞争有序的客票代理市场,实现政企分开、站运分离。其次,如果各方利益博弈不能够充分有效,客票销售依然由铁路部门独家垄断,那么就必须使车票售出和流出全过程公开透明,并且正视“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火车票“实名制”。借鉴印度的实名制结合日益发达的网络形成并且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火车票“实名制”。
人们期待着铁路部门继续推出新举措,不断完善售票服务。诚然,春运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只要开动脑筋,任何买票难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参考文献
[1]沈辉颖.春运带给我们的思考[J].金融经济,2006,第3期总第285期,10-11 [2]陈牛生.铁路春运组织管理创新的思考[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7(1)
第六届经管论坛之论文
[3]周异,康月霞.春运火车票销售的经济学分析与制度改进[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徐友良.铁路春运现状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6,(09)[5]陈甦.火车票实名制可行吗?[J].社会观察,2006,(04)[6]吕宏义,马建红.我国铁路春运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02)[7]曹学明,纪嘉伦,郭萍.关于铁路春运客流分析与诱导研究[J].交通与运输,2004,(03)[8]陈俊岭.当代中国铁路春运报道研究[D].河北大学,2006 [9]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1/24/content_10707964.htm [10]http://
第五篇:解决基层“征兵”难及思想退兵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解决基层“征兵”难及思想退兵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征兵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军队建设质量和国防安全稳固。近年来,随着国家、军队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征兵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带有普遍性的“征兵难”及思想退兵问题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征兵任务的完成和兵员质量。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破解“征兵难”及思想退兵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兵役机关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直面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造成基层“征兵难”及思想退兵问题的原因
征兵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造成基层“征兵难”和思想退兵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面的。从基层实际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长期和平环境和市场经济冲击,使公民国防观念和依法服役意识日趋淡化。随着和平年代的延续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受此冲击和影响,人们的国防观念特别是为国防尽义务的意识趋向淡薄,调动青年应征入伍积极性的主导因素,已不再是爱国热情和公民的责任义务,而是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少家长和适龄青年觉得部队考学、提干机会少,学技术、转士官难度大,当兵没出路、没盼头。所以,许多青年宁可外出打工也不肯参军,宁可当保安看“厂门”也不愿穿军装守“国门”。
二是优待安臵政策滞后,影响适龄青年应征积极性。优待政策是调动适龄青年参军积极性的基本杠杆。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改进优抚和安臵政策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但普遍存在的城镇退伍军人“安臵难”、义务兵优待金标准不高等问题,影响了青年参军服役的积极性。
三是拥军优属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军人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缺失。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价值观受到影响和冲击,军人的作用和价值被忽略或曲解,“傻当兵”、“大头兵”、“好男不当兵”等
依据《国防教育法》,建立基层国防教育的长效机制,根据大中小学的实际和青少年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教学、学生军训、课外活动等时机,有计划地开展国防形势、国防职责、国防法规和国防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国防观念和崇军尚武意识。加强经常性的征兵宣传教育,变过去“一季征兵突击教育”为“全年四季搞教育”,利用各种现代媒体,开办国防教育讲座,开设国防教育专栏,开辟国防教育橱窗,使《兵役法》、《国防法》等兵役法规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内容家喻户晓。特别要重视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的国防教育力度,增强各个层面、不同层次人员的国防观念和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切实为做好征兵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调整改革优待政策,激发适龄青年应征入伍积极性。一是提高优待金标准。建议农村义务兵优待金不低于当地农村人均总收入的2倍,城镇义务兵优待金不低于上本地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同时,建立义务兵优待金自然增长机制,每年随工资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同步增长。二是建立退役士兵培训和择优上岗机制。建立健全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机制,提高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对于高学历(应届高职高专、本科毕业生)退役士兵,可在享受国家、自治区政府制定的学费补偿代偿、考取研究生加分和“三支一扶”等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同时享受考录基层公务员、事业单位实行笔试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区每年预留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名额,用于安排优秀大学生退役士兵就业。
(三)加强拥军优属工作,提高军人军属社会地位。
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拥军优属力度,灵活拥军优属活动方式,增加拥军优属保障经费,全方位做好军属服务保障工作。每年八一建军节、国庆节和春节等重大节日,各级政府和兵役机关应组织慰问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和烈军属活动,积极营造“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切实增强军人军属的荣誉感和责